地理面试说课稿(模板19篇)
“个人的充实与全面素质的提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成长和收获。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领。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一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二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三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四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五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点,熟悉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课件。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三、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让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本节共包括5部分:
(1)创设情境。
(通过板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入教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教授新课。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三部分的学习。
3、活动探究。
结合教材第45页活动部分——“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进而提出我国的城市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最后总结现代化城市要具备的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
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4、课外探索。
设计问题(在最后给出一则材料,关于某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几点城市规划建议,基于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问题和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知道,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应用意识的薄弱,以这些应用问题为背景,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是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的学科。
5、总结反思及课堂练习。
在完成教授新课和活动探究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适当课堂练习,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这一重点,并着重突破“城市化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体现了简洁明快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强化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体验。并且整个课堂中我还将根据教学设备的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投影仪等工具,使知识生动化趣味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过程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为案例,具体展开讲述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同学们要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六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xxxx。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八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10号考生xx。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去来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有三个知识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能够正确分析归纳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学情分析。
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内容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但部分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对城市环境缺少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3.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市生活的特点,熟悉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4.教学重点。
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教学难点。
联系案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述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辅助多媒体课件。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三、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学会观察,让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
(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教学程序。
本节共包括5部分:
(1)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兴奋点。
(2)教授新课,引发知识生长点。
(3)活动探究,开启发散性思维。
(4)课外探索,将理论联系实践。
(5)总结反思与课堂练习。
(1)创设情境(通过板书或多媒体等手段,引入教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目的在于,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教授新课。
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三部分的'学习。
3.活动探究。
结合教材第45页活动部分——“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提出“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进而提出我国的城市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最后总结现代化城市要具备的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
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4.课外探索。
设计问题(在最后给出一则材料,关于某市的自然条件以及几点城市规划建议,基于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问题和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知道,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学生应用意识的薄弱,以这些应用问题为背景,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觉到,地理是源于实践,也作用于实践的学科。
5.总结反思及课堂练习。
在完成教授新课和活动探究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我将和学生一起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适当课堂练习,更加深入的突出“城市化”这一重点,并着重突破“城市化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在体现了简洁明快的同时,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强化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体验。并且整个课堂中我还将根据教学设备的情况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投影仪等工具,使知识生动化趣味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失业、贫民窟、侵占耕地等。因此城市化过程既对自然地理环境也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学习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材以“我国城市发展趋势”为案例,具体展开讲述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同学们要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答辩完毕,请老师多多指导。(鞠躬)。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选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这一节中的第一个框题。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在掌握了我国国土的基本特点,了解基本国情后,认识中国自然环境的重要一步。同时与将要学习的气候、水文等关系密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引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图呈现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主要地形区。学好本节能帮助对我国自然环境有初步感受,也能为今后学习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授课过程中需要关注自己的授课对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对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本部分地形特征来说,我会采用直观式教学的方式,以地图为基础,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形特征,并能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多种途径归纳我国的地形特征,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增加对我国国情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
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地形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上课伊始呈现《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是否还记得这是一幅什么图?什么又是地形?学生回答后追问:地形的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形类型齐全。
首先我会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齐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在地图册上对应的《中国地形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描画不同走向的山脉,并尝试分类识记。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将近似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网格图,并找出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从而明确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设计意图】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设置“山脉位置画一画”的游戏去呈现这部分的知识点,且该部分知识为本节内容重难点,结合中国地形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好地识记中国的山脉。
五种常见的地形类型我国都有,但每种地形的占比是一样的吗?从而引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2.山区面积广大。
我会先组织学生猜想:我国哪种地形类型占比最高?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然后我会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我国以哪类地形为主?学生通过读图不难得出我国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最后我会进行补充: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据统计,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故而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与人类活动。
首先我会组织学生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讨论:我国的地形对我国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可以进行多种经营,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我们在对地形进行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山脉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课教学完之后,我会设置一个“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一个说山脉或地形名称,另一个指出在地图中相应位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课堂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并布置以下作业: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山区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案例教学)。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和实际生活中都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制定了本节课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难点:
4、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二说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4、说学法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四、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1、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具体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说复习提问。
2说新课导入;
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说新课教学;
(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说课堂小结;
(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5说课堂练习。
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6说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是:×××。
五、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教材来源于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东亚岛国、地形、气候、多火山地震。
3.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一学生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
(2)、对学习“日本”的兴趣浓厚;
(3)、如何学习一个国家的方法仍未明确。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地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读图、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掌握与日本相关的地理知识。
(2)运用地图和学案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防震减灾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程度。重点:
(1)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
难点:
日本的地震原因及措施。
二.教学学法分析。
1、学法分析。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征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我将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特点,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变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结合本节课活动设计多,活动拓展性强的特点,我会采用活动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情境设置法。创设旅游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符合初一学生的心智特点。(以趣引人,畅享课堂)。
(2)、问题开放讨论法。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主见解;符合“教学生学”向“教学生自己学”转变的初中地理课改精神。(以问求学,探索新知)。
(3)、地图教学法。发挥地图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符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指导思想。(以学促教,高效教学)。
(4)、生活现象引导法。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把地理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学法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以培养自学习探究能力。
(2)、地图导学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引导学生注重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利用学案辅助学习。
两种学法都切合了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发展性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旅游情境导入,创设教学线索。
2、出游知识竞答,了解日本常识。
在课程的开端,我会先向学生导入风光图片播放日本民歌,这是日本官方对于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宣传片。通过知识竞答,使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过,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伴随着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3、借助各类地图,用图学习地理。
首先,我会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和海洋,国土的大致形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况。之后,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的地形特征是什么?4、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我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然灾害。
随后,我会重新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回忆我们在上学期所学过的海陆的变迁中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注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运用板块运动中地壳的变化,联系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组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会在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进行知识的归纳,进而得出结果,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后,通过日本95年神户地震的震后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了解到防震减震措施的重要性。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习及日本传统民居建筑的图片和材料,增强学生防震减震的意识。最后,通过我所收集到的学校避震措施,进行简单的现场演习。
5、生活场景参透,探究理解气候。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四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我的说课内容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目标的落实过程、教后反思展开。
八年级地理把目光从世界移向了中国,研究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到中国是整体到局部的一个深入认识过程,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运用、拓展过程。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关系协调的环境意识。从教材结构看,本课既是学习河流湖泊概况的延伸,又是以后学习水资源的基础。
了解了地球、地图、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经形成,具备了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中国气候区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读图、填图等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所以本节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黄河是母亲河,在歌曲和诗句中都有赞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是具体的自然概况、母亲河的贡献、母亲河的忧患,好多学生仅仅是略知一二,所以这些具体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又全部是新鲜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多创造机会和条件,学生就容易参与进来。
有关“黄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学习目标渗透学习方法:
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读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就成为本节的第一个学习重点;黄河下游地上河既是下游泛滥的严重隐患又是源自于中游的水土流失,因此,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是本课第二个重点。一节课必须要有重点,但是不一定非要有难点,本节内容主要是读图掌握、归纳总结、分析体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没有难点的设置。
本节课学生通过读图、填图,归纳总结,分析体会依次完成三个学习目标。简要复习内流河外流河,引出所学内容,中华的母亲河-黄河,分为3个内容:黄河概况、黄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将黄河比作母亲,有亲切感和感染力,引用歌曲《保卫黄河》烘托气势,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体会古人对黄河源头和归宿的遐想,了解母亲河,我们必须要知道她的源头、归宿、流经地区,引出本节课第一个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读图知道黄河的源头、归宿,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各段分界点;
这一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读图、依次回答完成。以学生的读图、回答为主。地图是这一目标学习的重要依托,除了学生读图外,我把黄河水系简图呈现到黑板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目标,收放自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部分习题,巩固目标1。
目标2:利用资料归纳总结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奉献;
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黄河母亲留下的财富,归纳总结出三个方面主要的奉献:丰富的水能资源、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平原。
目标3: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体会人地关系协调;
引导学生自读49页最后一段,找出黄河的忧——下游的地上河,副板书地上河夸张简图,河水在地面以上流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投入地上河危害的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地上河危害之大,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自读51页“地上河”找出答案——泥沙淤积形成,进一步追问泥沙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图“黄河流经哪一段产生的泥沙最多”得出结论:黄河在流经中游产生的泥沙最多,泥沙来自中游;深入提问:中游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泥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3点原因,这三点导致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有16亿吨的泥沙从中游输入下游,使得下游的河床每年增高10厘米,激发学生好奇心,算算十年增高了1米,学生感受黄河下游随时都有决口泛滥的危险。在此基础上又留下悬念:把如何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留作课后思考。
本节课的收获:
1、将三个学习目标依次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每一环节都有目标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清晰的思路。
2、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工具,将黄河水系图画到黑板上,这是与自己以往课堂的一个差异,较有新意,这样也更有助于河流水系相关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读、说、记黄河概况的相关知识,学生说老师写,其实是,教师配合学生逐步把目标1的主要内容落实到黑板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恰当,学生容易集中精神,顺利完成目标1的学习。
3、本节课未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共同探究相结合、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4、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探究-深入思考-感受,层层深入分析黄河下游忧患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从下游的忧患问题追溯到了中游的环境问题,既分析了原因又为下节课了解中游打下基础,这一过程中同时也渗透了人地协调的环境意识。
5、针对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本节课在学习方法格外强调了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分析,这些与读图、填图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生成,再加上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以上这几方面还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中结合实际进一步的完善,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在实践中也发现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1、这节课由于停电,未用多媒体,课堂缺少了一点直观性。例如,刚开始的三个班,引课时歌曲《保卫黄河》的气势烘托的不够,后面的三个班采取合唱歌曲的形式效果较好。以后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就应该灵活处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2、由于对课堂上某些环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导致刚开始的三个班最后剩余的时间不是很合理。熟能生巧,导致时间不合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今后在这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3、课堂语言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语言缺少感染力,过于平淡,就会导致课堂缺少活力。目前,在语言这方面,我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在平时的每一堂课都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4、在分析了黄河忧患的原因之后,共同感受地上河危害之大,激发兴趣之后,把如何治理黄河的水患留作课后思考,给本节课留下了悬念,但是,最后的总结还可以更详细。例如,可以把下游忧患与中游的环境问题的因果关系写到黑板上,这样本节课就会更完整,学生对黄河这部分知识也会有初步的整合过程,也会为下节课节省时间。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今后的课堂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六
从学生基础方面看,本节教学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之后,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区域位置的描述,但以前的学习没有涉及对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对国土面积大小和行政区划,也只是停留在数据的记忆水平上。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节课属于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省级政区、邻国临海及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特征,记住领土面积并初步记忆行政区划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1.指图记忆我国的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面积和邻海;
2.通过比较和分析,对我国位置特点作出简要评价,初步学会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3.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爱国爱乡情感和环境意识。
:我国地理位置特点。
:对我国地理位置的评价。
:自学展示。
:东西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即将外出的时候,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记好回家的路,也就是记住家的位置。小家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将来身居何处,首先要记住祖国的位置。
1.读东西半球图,结合课本p2地图信息,从所在半球、所在温度带、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3.读材料思考问题:我国数种资源非常丰富,东北地区有兴安落叶松、红松;华北地区有杨树、槐树和梧桐树等;在长江流域则有马尾松、杉树等;在南部沿海地区,椰子树、橡胶树等种植较多。
结合材料,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展示(课堂展示)。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往往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因为地理位置对区域的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优越的纬度位置就为我国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在研究区域位置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1.读中国政区图,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域和与我国相邻的面积较大的邻国。
3.读材料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星罗棋布,与海外各国的贸易频繁。与此同时分布在内蒙国等省区的边境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增加了西部各省区局民的收入。
说说我国对外交往与海陆位置的关系。(填写第4页表第二栏)。
4.我国东部濒临海洋还有那些优越性?(填写第4页表第三栏)。
学生展示。
对于3、4两问题的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并使答案具有开发性,无需过度追求字句的准确无误。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如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和治理海洋污染,维持海洋国土的生态环境。
当堂联系(略)。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七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一)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对宇宙物质性的知识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板书笔记法、读书指导法等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发现教学法、纲要信号法等教法,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建构的过程),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本节课中采用协作探究法和读图分析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习思维。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康德的墓志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引入,并让学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见天体。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插图比较天空中星体的形状、亮度、是否闪烁、运动、是否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出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点的目的。在了解天体的种类之后,提出“天体并不杂无章的分布,而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的”来引出天体系统的的知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作为对地球的定位,并板书天体结构层次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层次观念。并适当补充天体轨道倾角、偏心率、天文单位、光年等相关天文知识,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也为之后讲解地球运动特称的普通性埋下伏笔。
3、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使学生回答各行星的质量、体积、公转轨道倾角、轨道偏心率等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行星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和结构特征的普通性。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结论。
4、分组讨论交流提升。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请学生就“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所答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课堂总结理清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我将在新课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对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来指出同学们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7、作业布置。
我了进一步落实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繁多复杂,但内部逻辑关系性较强,故我采用了以结构式板书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板书内容如下: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和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银河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转运动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运行轨道外因。
地球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内因。
具有液态水——生命的摇篮。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八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地理面试说课稿篇十九
1。教材内容: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