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场活动总结(优质16篇)
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把握时间、资源和精力的分配,避免重复劳动。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列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亮点和问题。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写作总结的常见思路和技巧。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一
今天,我们收看了安徽专场思政大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疫情、这次大课,党的领导能力的展现让我赞叹不已。
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也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中国共产党就是在危难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不断地战胜困难,才成为了新中国出色的。这次疫情爆发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曾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身心健康是共产党的宗旨,同时,针对这次在疫情面前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事业能力的不足,也要做出改变,要健全国家公共卫生防护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助体系。
在这个特殊时期,感谢党和国家相关部门能关心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让全国大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抗击疫情,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年轻人的责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祖国共渡难关!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二
从《“同上一堂战‘疫’思政大课”》中,我看到了一组医务人员摘下口罩的照片,由于长时间佩戴医用装备,经历了连续多日超负荷工作,很多人的脸颊都过敏红肿了;有的为了抢时间救护病人,自己穿上了成人纸尿裤;为避免交叉感染,女护士剪掉美丽的长发,剃成光头;还有的鼻梁被口罩和护目镜磨出了血,着实令人泪目、心疼。但深深的压痕、疲惫的神态,挡不住医者之美;坚毅的目光,依然透射着必胜的光芒;年幼的孩子隔着防护栏探望几天没有回家的护士妈妈;有的还是20岁刚出头的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便学着像前辈一样,“以我所学,尽我全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从《“同上一堂战‘疫’思政大课”》中,我看到了多难兴邦。无论面对洪水、地震、sars疫情,还是遭遇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我们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大风大浪而不倒、濒临绝境而不亡,反而愈发强大,缘何?答案就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疫情发生后,北京年近八旬的老党员、小汤山医院设计者黄锡璆主动请缨赴鄂支援建设;湖南近300名医务人员踏上援鄂征途,许多人在“请战书”里写下同一个理由:“我是共产党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有一群斗士心怀大爱,慷慨请战,逆行而上,报名去抗疫一线:“我自愿报名参加医疗救助团队”“我执行过抗击非典、援非抗埃任务,经过实战考验,我申请加入防控疫情队伍”“我在感染科工作了,可以胜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时光,无惧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冲锋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计报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这些闪烁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疫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
从《“同上一堂战‘疫’思政大课”》中,我看到了什么是牺牲。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披挂上阵,冲到最危险的抗击疫情第一线;结婚刚一年的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icu年轻护士邓甜甜,不顾家人的劝阻,义无反顾地赶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她说:“作为党员,必须冲在前面”;“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武汉“95后小护士”慷慨承诺;医生父子隔防护玻璃彼此鼓劲打气,是父子、更是战友……于患者来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危情时刻,白衣天使成了钢铁战士;“迎着病毒走,勇做逆行者”的背后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乌云遮不住太阳,阴霾终究将散开,唯努力不会被辜负。在这场正在博弈的战“役”中,谁最美?谁最累?战斗在一线的战友同胞,拼搏在后方兄弟姐妹!我们有理由坚信,有全国上下的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三
哪里任务重,哪里任务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充分彰显了党的集中领导的显著优势,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仁心大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华人民在历经历了很多磨难,从未被打垮,多难兴邦,通过这次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
电子信息工程系普专物联网18-1班学生王培钦:此次走进“云”端,与全国大学生们一起同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是我学习生涯难得的一次经历,震撼很大,感触也颇深。当听到冯秀军教授说处在抗疫一线的有将近1/3都是我们的90后、00后时,我深深为我们当代年轻人感到自豪,让我深刻意识到,爱国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作为高校青年学子,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携起手来共同战胜疫情。用奋斗的精神和扎实的本领武装自己,将自我的青春理想与祖国同频共振,不负国家的期待。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四
听起来像是浪漫的一年,但是我们却迎来了病毒?。
微博抖音的视频我看了以后有了自己的观感,动物和人类本应该和平共处,但是就有人要去打破这些和平,因为这些人的一己私欲,伤害野生动物,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好像都可以吃。因为这些人的贪婪连累了全国人民,可以说这就是大自然的惩罚。
因为这些人全国上下一起跟他们接受惩罚,新闻上刚出生的婴儿也没有幸免于难,染上了病毒?,内心百感交集。因为一部分的贪婪丑恶,多少无辜的人都丢了性命,家破人亡。这些人应该得到制裁。
现在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无论人力财力都在一起努力,一些病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看到有些病患因为医疗设施不够觉得医生会不救自己反而要像医生吐口水,振振有词的说要同归于尽一起死。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难免心里发寒,可能有些人的人性真的是丑恶的吧。
这次的灾难是人类自己带给自己的,警示后人克制欲望,克制贪婪,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希望无辜的病患早日痊愈,奋斗在一线的人员早日回家跟家人团聚,早日结束疫情,坏人得到制裁。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五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50而不中断,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坚强的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蕴含着法与时转、与时俱进的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懂得既坚守传统,又通权达变。“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都要变,法律自然也不例外。从《法经》到《秦律》,从汉《九章律》到唐《永徽律》,从《宋刑统》到《元典章》,从《大明律》到《大清律》,中国古代法律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逐步形成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法系。同时法律又有时代性,各朝代的立法也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例如,与前朝相比,宋代立法就增加了大量与商品经济相关的内容。因此,法律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创造创新的统一。法律只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即法家所言“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民法典的制定,正是坚持了法与时转、与时俱进这一代代相传的立法指导思想,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传统的中华法系虽然在实际运行当中有许多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习惯法,许多民事法律规范还被铭刻在青铜器上,但并没有形成一部单独的民法典。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为国以礼”的国情相适应的立法方式。蔡元培曾说:“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今之所谓刑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民法典,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礼。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今天我们制定单独的民法典,则是为了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满足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新需求。它重视传统,却不是中国已有民事法律规范(或习惯)的简单汇编;它借鉴国外先进立法成果,却不是外国民法典的机械照搬,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在中国古代,礼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和中华法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礼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多层面意义的术语和概念。在制度层面,礼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司法、行政、道德教化、婚丧嫁娶、宗教祭祀各个方面;在道德、伦理的层面,礼是封建贵族阶层内部用来调整和调节个人与他人、宗族、群体之间关系的一整套伦理原则或规范;在文化或意识形态层面,礼是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在中国古代,礼的宗旨不仅是立法的指导、执法的原则,而且许多礼的节文本身就是法的规范。即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古代社会中有关诉讼、宗族、婚姻、继承、身份及行政等有关方面的法律,也都与礼制有密切的联系。法律是礼治下的法律,礼指导着法律的制定,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使得在礼的统领下,道德和法律共同肩负起维系社会秩序的使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认为法治与德治就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作为中华法系的典范,唐律的许多具体制度和原则,都是礼法结合、德法共治的体现,亦为具有鲜明中华法文化特色的法律成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正体现了新时代的“隆礼重法”、德法兼治。总则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上升到法律层面,既传承中华法系的文化气质,又彰显今日中国的精神风貌,完成了一次中国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指导着我们今后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总体方向。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法律条文的字里行间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透露出中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的诞生,充分体现了在不忘本来中面向未来,在吸收外来中推陈出新,昭示了中华法文化复兴的方向。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六
在人们兴高采烈忙着备年货甚至把正月里走亲戚的礼品都备好的时候,哪知有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二零一九年末己亥庚子交替之际悄然席卷而来。没有哪个春节让人过得如此惶惶焦虑,打开手机满屏都是疫情消息,每新增一例病例都牵扯着十四亿人的神经!一时间谈“武”色变,武汉封城!随即各省乃至村屯都严禁外出。
十七年前在非典战役中取得卓著成就的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披挂上阵,斩妖除魔!他一边告诫人们不要去武汉,可他老人家却带领团队直捣武汉重地。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不愧为国之勇士,在两周之内就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加上远超当年的监控和隔离制度,绝不会在重复当年非典的情况了,此语一出大大稳定了人心。看着钟老那双布满血丝泛着泪光的双眼,这一刻,真让人心疼!本可颐养天年,怎奈心系苍生,耄耋之际还在冲锋陷阵与病毒厮杀,这才是真真正正的英雄!
都说男儿志在四方,驰骋沙场,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却到处可见一道道靓丽的身影!那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们!她们也是父母宠爱的小棉袄,也是丈夫呵护下的娇妻,更是小儿女绕膝的妈妈!可当灾难来临,她们义无反顾,巾帼不让须眉!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国重担。全副武装下,女儿还是从护目镜后那双急切的眼神里认出了妈妈。孩子,你可知妈妈的心一刻都不曾离开你!送妻子奔赴武汉的大巴前,男人喊着妻子的名字大声喊“我爱你”!然后放声大哭,此刻铮铮男子汉的那份铁血柔肠令人动容!妻子擦着眼泪别过脸去:我若平安归来,此生不离不弃!还有很多护士为了更方便穿防护服而剪短了乌黑的秀发,甚至剃光了头……你们就是一朵朵绽放在前沿的铿锵玫瑰,永远是最漂亮的!
早晨起来李大哥觉得有些不舒服,头晕脑胀,浑身乏力,而且嗓子也觉得痒,干咳了几下。忽然心里“咯噔”一下,这些症状咋和网上说的那么像,看着熟睡的俩个孩子他更焦虑了,村子里也没有外人来呀。可心里就是惶惶的,身子也似乎更是乏力了。他赶忙和妻子说了此事,“你昨晚不是喝了几口白酒吗,硬说喝酒能杀毒”。对呀,自己本来就不胜酒力,平日也不喝,竟把这事忘了。说来也怪,经妻子一提醒,浑身好像一下神清气爽起来。其实这看似是个笑话一样,但却反映了非常时期大多民众的一种心理恐慌,风声鹤唳!灾难面前,更是对人心理的一种考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前方志士们拼命的在顾全我们,我们在后方一定要做一个有良知守法的公民,坚决听从政府安排,不盲目听从小道消息,不信谣传,不哄抬物价,正确解读当前实事,要给前方战士们一个坚实稳定的后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车车支援物资源源不断抵达武汉,一支支医疗队伍也相继奔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也应声拔地而起!洪水、地震、非典……多少次灾难都在我们国人团结一致中抗过去了!雄关漫道我们越,乌蒙磅礴我们走!武汉,不要害怕,你不孤独!封山阻道隔不断热血亲情。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起来,我们万众一心;起来,我们众志成城!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渡难关,赶走阴霾,很快就会还我们一个天朗气清的华夏乾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七
20的春节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的春节,这个特殊的春节没有往常的聚餐拜年,全国上下都在牵挂着武汉疫情。从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到现在,接近两个月时间的抗疫。在这场防疫阻击战里,我们有感动,有愤怒,有痛惜,有希望。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感情,我们也从来都比世界上的任何国家更有信心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
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迅速封锁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十天建成一座医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派遣全国几千人医护人员共赴一个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免费医治几万病患。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我国的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从特大洪灾到汶川地震再到这次的新冠肺炎。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告诉我们,任何困难都打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十四亿人的力量释放出来,那是无法想象的光明未来。
疫情同时也像一面镜子,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人,我们在网络上称他们是英雄,是超人,可是他们也只不过是谁的父亲,谁的儿子,谁的女儿。和所有的人一样只不过是个平凡人。只是国家有困难了,他们的职业需要他们了,他们便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救出更多的病人”。
84岁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奔赴武汉。
即将成为父亲的29岁年轻医生彭银华。
吹哨人“李医生“。
太多太多无私奉献的人,社区工作者,乡村医生,甚至是每一个自觉在家隔离的你我,都是这场疫情中做出了贡献的人。
疫情期间也有很多让我们愤怒的事情,某超市一颗白菜60多块,不怀好意的人贩卖高价口罩,故意瞒报行程的人。每当媒体将这些事情报道出来,我们愤怒,不满,怒骂。可是除了怒骂,愤慨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变。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一段话: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
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
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
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我们作为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的掌舵者和建设者,我们时刻都应该想到要为我们的社会做些什么。哪怕我们力量微弱,只是一个微光,但是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我们一起发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灾难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在每一场灾难中看到人性的伟大光辉,但与此同时我们这面镜子中看到不胜其数人性的丑恶。古人有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也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疫情中不顾个人的医护人员,李思思,张定宇,彭银华,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而疫情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丑恶,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在以后的漫长的人生路上,以此为鉴,不忘初心。
走得再远,都不忘记来时的路。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八
庚子鼠年来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出现在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扑面而来,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春节前后正是高速收费站流量最大的时期,而此时,有关疫情传播的消息席卷了各大社交媒体。疫情就是命令,我们毫不懈怠,坚守岗位,做抗击疫情的身体力行者。
面对扑面而来的疫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忐忑,既有在假期期间舍小家的不安,也有对于疫情未知的恐慌。疫情就是命令,作为高速工作者的我们也全副武装,工作期间做好一系列的消毒和防护措施。病毒冷漠无情,但人心不是。疫情期间的工作量虽然大,但是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单位为了保障我们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即便需求量大产量少,也积极采购防护用品,用来保障我们的健康,这让我感受到了单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分发下来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我们的心。除此之外,领导也经常询问我们的身体情况,为我们加油打气,这些温暖的关照时时刻刻鼓舞着我。疫情虽无情,但远远战胜不了人心的温情。
秉持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面对疫情毫不畏惧的风骨,我们始终坚持在对抗疫情的最前端,认真落实“三不一优先”的工作原则,为抗灾物资的快速通行提供一条最优质的绿色通道服务,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九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各级部门机关、基层组织在工作开展中,要加大对民法典的学习力度,切实提高民法典的相关知识,用心用情的帮助需要的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利不受损害。大家切实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抓落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民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立法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就是一大亮点。二是符合国情和实际。明确规定有关基本经济制度,物权编、合同编草案修改完善担保物权、__型担保有关规定,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三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典,增加家庭家风建设内容,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四是贯穿儿童优先原则,保护婚姻家庭关系和妇女合法权益。
作为基层干部,农村群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面对着广大的基层群众,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民法典的获取途径和获取能力稍弱,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熟知、掌握,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自身权力不受侵害。
一、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精神。
翻开历史的画卷,从1954年到民法典的编纂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一部“法”的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60多年跌宕起伏的发展,伴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根据党中央的工作部署,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接续努力推进编纂民法典工作,先后十次审议民法典相关草案,组织全国人大代表两次研读讨论民法典草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经过反复修改的草案,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该法典在本次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二、民法典将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义环境。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加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矛盾变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驱动下的创新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三、民法典颁布与实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民法典》是保护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胎儿到身故后五十年”漫长岁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民法典让社会更加公平发展,让群众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建设完备的社会财富保护体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让公民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民众智慧得到极大发挥、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当具有的历史价值。
四、作为法律工作者的律师要把学习和掌握民法典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学好、用好民法典。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计1260条。这1260个条文涵盖了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巨大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民事单行法的吸收合并上。《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将废止,退出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立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民法典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有效回应我国现实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这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几代人的梦想。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终于形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法典编纂扎实稳步推进。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后,再与民法总则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民法典编纂既立足我国国情,尊重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又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各编历次草案都依法进行论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吸收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经历反复斟酌和修改,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动实践。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是民事立法的系统集成,使分散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化,形成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对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编纂工作注重规则的逻辑性、体系性和法律本身的规律性,既协调好总则与分则的关系,又协调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从而形成逻辑缜密的有机整体。民法典在实践中发挥指引和规范各种民事行为的作用,为司法机关提供全面、权威、系统的裁判依据,对于公民积极行使和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利意义重大,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民事制度支撑。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10日在京主持召开民法总则草案座谈会,就民法总则草案修改和民法典编纂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编纂出一部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法典,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中具有统率性、纲领性作用。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进入立法程序。座谈会上,中央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民法总则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等民事基本制度先后发言。张德江边听边记,不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在认真听取大家意见后,张德江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作出重要指示,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凝聚共识、精益求精,圆满完成编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总则任务,使民法典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张德江强调,编纂民法典、制定民法总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民法典体现党的主张、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体现国家性质、突出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要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以实践需求指引立法方向,在符合中国国情、突出实践特色上下功夫。要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在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时代特色上下功夫。
张德江指出,要贯彻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期待,通过健全民事法律制度,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加强立法协调和立法协商,凝聚最大共识。
张德江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让民法典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体现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要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不照抄照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出席座谈会。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二
当“全面小康”遇到《民法典》,藏“富”于民,“富”中更“安”,奋斗起来更带劲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把这两“富”深深地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让这“富”与时代同进。“此心安处是吾乡”,有“乡”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要守护好。有法可依,并不断完善,就是的“守护”。当我们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再“手握”《民法典》,无论在哪里,心底都会有着落。“底盘”更稳才敢开得更快。《民法典》无论是大到物权、合同,还是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纷争,都能在其中找到依据和答案,可以说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时无刻、无所不在。情况明了,底气足了,就如解“后顾之忧”。俗话说,心稳了,手就稳了,在接续奋斗的路上就会更加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喷薄出那为事业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底盘”更稳才能开得更快。民心安,则天下和。“和”就是心齐,心齐则事成。《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要不忘学习《民法典》。让《民法典》的为民思想和情怀,更加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让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为《民法典》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三
6月11日,水利部党组举行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教授应邀作“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辅导报告。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鄂竟平参加学习,水利部副部长田学斌主持学习,部领导蒋旭光、田野、陆桂华、魏山忠参加学习。
王轶在报告中回顾了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历程,阐述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以及民法典体现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民法典之所以能够顺利编纂完成并颁布实施,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高度凝聚共识的能力、丰富的民商事法律实践和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田学斌强调,要以本次专题辅导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为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部总师,机关各司局、驻部纪检监察组司局级领导干部参加学习,机关各司局、驻部纪检监察组处级及以下干部、在京直属单位司局级领导干部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加学习。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四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翻开民法典,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正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说。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一些案例凸显“该不该扶”“该不该救”的道德困境,由于法律的缺失,见义勇为受伤后无人问津甚至反遭索赔的事件时有发生。
9月,河南信阳的孙女士见到郭某骑车时将五岁男童罗某撞倒在地后试图离开,于是上前阻止。两人发生言语争执,郭某情绪十分激动,结果引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郭某的配偶和子女认为孙女士应对郭某的死亡承担责任,将孙女士和小区物业公司一起告上法庭,索赔40万元。
“明明是见义勇为,怎么还要赔钱?”一时间,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在受理该案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人民法院。
月30日,法院公开宣判了这起案件,认为根据民法总则,孙女士阻挡郭某离开的目的在于保护儿童利益,不仅不具有违法性,还具有正当性,应当给予肯定与支持,孙女士不存在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原告索赔的请求被依法驳回。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多起类似案件,民法典对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专门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也被法学界称为“见义勇为”条款。
民法典旗帜鲜明地传递出保护善人善举的信号,让“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的两难选择,为救危扶弱者撑腰,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信心,还积极弘扬了“诚信相待、友善共处、守望相助”的新风尚。
“民法是跟习惯、良俗融合在一起的,包括家庭、婚姻、子女、继承等,都与道德伦理关系紧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之中,使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载体,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很重要的考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宇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倡尊老爱幼,这是蕴藏在中国人生命中的精神密码。
作为规范民事生活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对老人、儿童的权利保护作了特殊的安排,不仅对父母、子女等亲属间的权利义务作出了概括性规定,还通过具体制度设计,将其细化、实化,为传承传统美德提供了激励机制。监护制度的完善,就很有前瞻性。
浙江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给自己刚出生十几天的孩子灌食米糊,结果孩子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有关部门在调查后发现,孩子的父母都患有精神疾病,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每个月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家里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必须马上对这两个孩子进行监护干预,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在全面了解两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当地村委会向法院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法院很快作出裁定,由民政部门担任两个孩子的监护人。民政部门当天即履行监护职责,将两个孩子妥善安置在儿童福利院。
“监护未成年人是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监护是亲权的补充和延长。现在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等,实质上是家庭监护出现了缺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左中一说。
民法典不仅完善了撤销监护制度,还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失能老人等群体纳入被监护人范围,给予他们更有力更全面的法治保护。当尊老爱幼的价值追求融入每一条规则之中,中国人所传承的特有文化品格,也成为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修改禁止结婚的条件,完善离婚赔偿制度,适当扩大遗赠扶养人范围……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鲜明的轴线贯穿始终,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外化于法律规范,内化于人民心中,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规则和价值遵循,凝聚起强大的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立良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一部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适应的伟大法典。历史必将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必将正确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更好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五
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了保护的概念。保护个人隐私权、建立反性骚扰制度防线、明确住宅70年产权自动续期……民法典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为护佑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完善的法律遵循,谋求人民利益最大化。
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经常收到垃圾短信怎么办?遭遇性骚扰,公司、学校该不该管?有人吃“霸王餐”,老板能不能扣下他的财物?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民法典的编纂,对于社会热点诉求和我们身边的痛点、难点一一作出回应,切实保障了公民应享有的公平正义,促进了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传递出法律的温度。
民法典绝不是单独且生硬的法条集合体,而是一部充满着“关怀与温情”的权利保障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它以“平等”为基本原则,尊重与善待每一个法律主体;它以“公平”为落脚点,规范着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为老人儿童创设了“养老育幼”的制度设计,也为权利受损者打开寻求救济的通道。所以,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编纂民法典对司法机关来说,将提供全面、权威、系统的裁判规则;对百姓来说,将指引和规范各种各样的民事行为。相信民法典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安徽专场活动总结篇十六
“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了解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让周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均能认识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