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化教案(优质16篇)
教案是教师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工作计划。编写教案时,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确立合适的评价标准。以下是一些热门教学主题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清朝文化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探究活动。
1.事先请学生阅读魏源、严复的有关材料,并写出读后感。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围绕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是如何出现的?魏源和严复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做出了那些贡献?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组织活动时要有记录,最好事先写好发言提纲。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魏源、严复等人的文字、图片资料,以“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为题,制作展板或出黑板报,进行宣传。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注祖国前途命运,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思想。
清朝文化教案篇二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 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 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探究活动。
1.事先请学生阅读魏源、严复的有关材料,并写出读后感。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围绕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是如何出现的?魏源和严复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做出了那些贡献?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组织活动时要有记录,最好事先写好发言提纲。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魏源、严复等人的文字、图片资料,以“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为题,制作展板或出黑板报,进行宣传。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注祖国前途命运,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思想。
清朝文化教案篇三
清朝的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谴责小说;清朝的诗歌:“诗界革命”及黄遵宪的诗;京剧的形成;清代的绘画: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讲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加深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是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谴责外国侵略罪行的进步小说、爱国新诗和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清代文学艺术不仅在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有创新,并在世界文艺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在整个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并有所发展创新。如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的画以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的画意境苍莽新奇,画法有独特性。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清中期的“扬州八怪”,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吴昌硕二人的画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
清朝的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史残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再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为: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在讲清代小说时,可以先了解学生是不看过这些小说或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情况,教师或详或略地加以讲解。在讲清代的绘画时,可以选择相关画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了解清代绘画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清朝的小说和绘画。
教学难点 :《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讲过的有关清朝文化成就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清朝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发展的情况,清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文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说。
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教师首先简介作者生平,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幅插图,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看过《聊斋志异》或据此改编的影视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本书的特点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为主要题材,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揭露统治者种种丑恶面目,讽刺科举制度,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师可以《画皮》为例进行分析)。
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周进落榜和范进中举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补充)。作者在小说中对“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及大小官吏进行讽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
作者是怎样进行揭露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用辛辣诙谐的语言,通过人物的行动,通过讽刺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
(教师简介吴敬梓的生平,并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3、《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教师简介《红楼梦》及前80回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此目既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学生《红楼梦》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谈话法,师生共议。)。
(关于思想性,师生共议后教师归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叛逆,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历史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红杰梦》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
《红楼梦》不仅思想性很强,而且艺术很高,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师生共议其艺术性,然后教师归纳。)《红楼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人物及情节的描写自然、逼真。小说中出现的数百人及其之间复杂的关系,不同年龄、性格、阶级、阶层的人都刻划得栩栩如生,语言优美生动,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是深远的。被译成多种文字。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简史,及著名诗人,然后指出)唐宋时期的诗歌达到了极盛,清朝诗歌是不如唐宋,但也向前发展了,而且还有创新。(教师简介“诗界革命”口号,介绍主要代表人物,重点讲黄遵宪诗歌的特点)。
三、京剧的形成。
(本目主要由学生阅读,然后教师简介介绍有关京剧的基本常识。结合书上插图,讲解相关内容。)。
四、清代的绘画。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部分绘画作品,然后再介绍清朝绘画发展的情况。按照“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最后教师指出)清朝是国画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国画有了发展和创新,画家辈出,并且出现了追求个性的新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对清代三部小说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进行探究。
1、《聊斋志异》组:学生可以看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也可阅读、观看相关书籍和影视剧,要求参加本组的学生每人讲一个故事,说明蒲松龄是怎样通过写鬼写狐来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
2、《儒林外史》组:建议本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周进落考"和"范进中举"的故事编成小话剧,学生通过扮演其中人物来体会作者笔下的儒生们的思想品格,精神面貌,从而使学生理解小说,对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这部小说,对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认识这部小说的是以讽刺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
3、《红红梦》组:参加本组的学生,可以组织观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的历史,理解小说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揭露的也是封建社会,可见小说的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其思想性很强。
清朝文化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清朝的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谴责小说;清朝的诗歌:“诗界革命”及黄遵宪的诗;京剧的形成;清代的绘画: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教育学生不仅要感到自豪,更要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黄遵宪的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讲授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朝封建末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加深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是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反封建和谴责外国侵略罪行的进步小说、爱国新诗和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清代文学艺术不仅在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有创新,并在世界文艺史上独树一帜,同时在整个清朝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清朝是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画家辈出,并有所发展创新。如清初朱耷、石涛的画。朱耷的画以其独特的水墨画体貌,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石涛的画意境苍莽新奇,画法有独特性。对当时扬州画派及后世国画都有影响。清中期的“扬州八怪”,追求个性、立意新奇。清末任伯年、吴昌硕二人的画对近代画风都有影响。
清朝的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量多质高。其中最杰出的有三部名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为神鬼狐妖的故事,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暴露出封建社会官史残酷政治黑暗的现实。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书中对那些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大小官吏等进行讽刺,暴露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朽。《红楼梦》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此为基本线索,再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种种丑恶行为: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互相倾轧,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
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对《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分崩离析,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划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在讲清代小说时,可以先了解学生是不看过这些小说或看过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学生认识的实际情况,教师或详或略地加以讲解。在讲清代的绘画时,可以选择相关画家的一些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了解清代绘画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清朝的小说和绘画。
教学难点:《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讲过的有关清朝文化成就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文化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的成就,都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清朝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发展的情况,清朝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文学方面成就最大的是小说。
一、清朝的小说。
1、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教师首先简介作者生平,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幅插图,然后询问学生是否看过《聊斋志异》或据此改编的影视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本书的特点是以神鬼狐妖的故事为主要题材,用离奇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揭露统治者种种丑恶面目,讽刺科举制度,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师可以《画皮》为例进行分析)。
2、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周进落榜和范进中举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分析,教师归纳补充)。作者在小说中对“儒林”中那些利熏心、虚伪丑恶的秀才、举人及大小官吏进行讽刺,揭露了入股取士科举制度的毒害。
作者是怎样进行揭露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用辛辣诙谐的语言,通过人物的行动,通过讽刺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的。
(教师简介吴敬梓的生平,并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3、《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教师简介《红楼梦》及前80回的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此目既是本节的难点,由于学生《红楼梦》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谈话法,师生共议。)。
(关于思想性,师生共议后教师归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叛逆,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历史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红杰梦》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
《红楼梦》不仅思想性很强,而且艺术很高,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师生共议其艺术性,然后教师归纳。)《红楼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人物及情节的描写自然、逼真。小说中出现的数百人及其之间复杂的关系,不同年龄、性格、阶级、阶层的人都刻划得栩栩如生,语言优美生动,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是深远的。被译成多种文字。
(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简史,及著名诗人,然后指出)唐宋时期的诗歌达到了极盛,清朝诗歌是不如唐宋,但也向前发展了,而且还有创新。(教师简介“诗界革命”口号,介绍主要代表人物,重点讲黄遵宪诗歌的特点)。
三、京剧的形成。
(本目主要由学生阅读,然后教师简介介绍有关京剧的基本常识。结合书上插图,讲解相关内容。)。
四、清代的绘画。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部分绘画作品,然后再介绍清朝绘画发展的情况。按照“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最后教师指出)清朝是国画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国画有了发展和创新,画家辈出,并且出现了追求个性的新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清朝文化教案篇五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药物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药物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
难点: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药物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药物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探究活动。
1.事先请学生阅读魏源、严复的有关材料,并写出读后感。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围绕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是如何出现的?魏源和严复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做出了那些贡献?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意:组织活动时要有记录,最好事先写好发言提纲。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魏源、严复等人的文字、图片资料,以“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为题,制作展板或出黑板报,进行宣传。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注祖国前途命运,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思想。
清朝文化教案篇六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设计示例(二)。
清朝文化教案篇七
一、基础知识目标:
清朝小说的成就,《聊斋志异》的特点,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叫“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和京剧的形成。清初朱耷、石涛,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绘画。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二、思想教育目标:
在我国悠久传统文学艺术基础上,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又有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朝的小说、京剧。
难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三、京剧的形成。
1.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2.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四、清代的绘画。
五、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其中以魏源、严复两人为代表。两人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的不满,主张改革现状。清朝在文坛上还出现了一些敢于揭露封建制度且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不仅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珍宝。
(板书)一、清朝的小说。
清朝的小说在整个清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清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富有特色,出现了一些艺术性很强高的进步小说,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部名著。
(板书)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欣赏书中的插图)同学们都知道聊斋的故事吧?里面讲了些什么呢?(鬼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送龄的作品,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书多是写神鬼狐妖的故事,情节离奇,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这些离奇的故事,说出了透彻的道理,例如:《画皮》中写一个恶鬼,披上画作美女的皮,欺骗祸害善良的人。这一故事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两面派的诡计和丑恶的本质,寓意深刻。其中“画皮术”乃是作者对两面派诡计的形象概括。作者通过谈鬼写狐,究竟要说明什么社会现象呢?(请同学思考)那就是要揭露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官吏贪酷,科举制的腐朽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抨击封建礼教,此书中“写鬼与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一部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进步小说。但书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应予以否定。同学们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提问:《儒林外史》一书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属于那种类型的书?内容如何?对后世的小说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4.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创作于乾隆年间,共有120回,前80回是大文学家曹雪芹写的(请大家看书中的插图)。曹雪芹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少时曾过着锦衣纨绔的生活。后来,父亲被免职抄家,迁居北京,过着举家食粥的生活。他在贫病中写下了这部揭露封建社会的优秀小说。全书没有完稿就去世了。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40回,部分保留了曹雪芹的愿意。
《红楼梦》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同学们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吗?里面讲了什么故事呢?(主要是宝黛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诚挚无暇的爱情,最终被封建家长贾母斥为“不成体统”,强令宝玉娶了出身富豪、奉守封建礼教,与宝玉格格不入的薛宝钗为妻。可怜痴情的林黛玉,惨死在泪水中,宝玉最终出家为僧。不久,贾府被抄家。薛宝钗也只能得到个饥寒交迫守活寡的凄惨下场。《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的指导,引出了许多社会问题。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交骄奢淫逸、敲诈勒索、草菅人命、狼狈为奸而又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深刻的解释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贾宝玉反对道学,轻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伦常,骂科举、八股是“沽名钓誉之阶”,把谈论仕途经济骂为“混帐话”等。这些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呢?(叛逆精神)。
恩格斯说过:“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食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叛逆。”宝玉、黛玉的一系列叛逆言行正表明封建制度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预示着新社会力量的产生。作品中叛逆者的形象,虽然还不是新社会降生的赞曲,但却是封建制度垂死的挽歌。如果联系到大观园力奴隶犯上作乱和大观园农民阶级“抢田夺地”斗争,我们就不难从这幅封建末世的画卷中看到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富有艺术特色,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生动,人物刻画细腻,塑造了许多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译本传导法国后,具有优良文学传统的法国人称赞《红楼梦》填补了法国文坛上个世纪的空白。
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在其作品中敢于大胆否定封建社会的丑恶事物,抨击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目教材后面的小字介绍了曹雪芹家庭身世以及《红楼梦》在中外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学们可在课下阅读。
(板书)二、清朝的诗歌。
阅读本目小字,回答一下问题:
1.清前期的诗歌有何特色?步入近代后有哪些重要的诗人,他们的诗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诗界革命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内容特色。
(板书)三、京剧的形成。
1.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京剧是在广泛吸取融合地方戏剧精华的基础上适应北京观众的爱好的而形成的表演艺术。
清朝中后期,北京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如:昆曲、徽剧、秦腔、汉调等先后进京,纷纷献艺。当时,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各剧种在竞争中互相观摩,取长补短,适应了北京观众的需要,为京剧产生提供肥沃土壤。
(板书)2.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乾隆五十年,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帝祝寿,以后长期在京演出,稍后,湖北汉调也进京。19世纪中期,徽班班主程长庚和汉剧演员同台演出,把徽汉等调熔为一炉,构成新的表演艺术,初步形成了京剧,程长庚可以说是京剧的开山祖师。后来,艺名叫“小叫天”的谭鑫培在继承程腔的基础上,又借鉴其它唱腔的长处,创造了一种细腻婉转,略带伤感的谭腔,成为一代宗师,京剧形成后,很快风靡一时,成为“国剧”,并以其精湛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为各国观众所倾倒。
(板书)四、清代的绘画。
阅读小字。提问:
1.清代国画成就最大的是哪个时期?当时主要的画家有哪些?
朱耷、石涛的画有何特色。
2.“扬州八怪”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画有何特色?
3.清代末年任伯年、吴昌硕的画内容和特色是什么?
4.清代哪些地方的民间画最为有名?
(板书)五、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请学生课下阅读)。
清朝文化教案篇八
话题:
多彩的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和节日习俗。初步了解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从中感受人类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2、了解一些国家或民族在风俗风情、生活习惯及礼仪上的不同,懂得对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持宽容、欣赏和尊重的态度。
3、能够借助资料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人们的生活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联系发展地认识一个国家。
教学准备。
教师:
1、世界地图一张。
2、空白卡片若干。
3、有条件的准备狂欢节、圣诞节的精彩片段。
师生共同准备:
1、收集有关世界著名节日的图片或饰品,了解各地节日的时间及其意义,以及与节日有关的历史、传说或者风俗习惯。
2、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
教学过程。
1、教师导言。
同学们都喜欢过节日,课前我们大家都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国家的著名节日的资料,将感兴趣的节日写在空白卡片上。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吧。(小组交流)。
2、教师示范性的介绍感恩节。
在地图上相应的国家贴上有感恩节的卡片,初步使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并邀请对感恩节很有兴趣的同学上台补充。
3、各组分别介绍自己感兴趣的节日。
同学之间如有了解更全的上台补充。各国的节日、与之有关的传说,历史故事或者相关的文学作品,著名的文艺节目等等方面给予引导。
对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握。如:对日本的望月节、韩国的秋夕想想和中国的什么节相似?介绍桑巴舞的时候请看过或学过的同学表演,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录像的教师可以放相应的片段。
4、发现与探究。
通过大家对这些节日的了解你们有什么发现?
思考: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节日习俗有着很多的不同,他们都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5、教师总结。
这些有趣的节日反映了各国人民不同的文化,他们互相影响,相互传承,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愿望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话题:
礼仪中的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一些国家的见面礼仪、饮食礼仪、馈赠礼仪,认识文化习俗的差异性,从而拥有多元文化观。
2、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多元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了解礼仪文化。
世界各国的代表团在北京相聚,你能根据代表们的见面礼仪方式判断他们是哪国人吗?
a、演一演,猜一猜。
(请准备工作做的好的学生演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请大家猜,并向大家介绍。
b、思考:当遇到与我们不同的见面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c、该吃午餐了,各国代表分别进入了中餐厅(学生演)西餐厅(教师演)他们就餐是否讲究了用餐礼仪呢?评一评,议一议。
2、你们还知道哪些就餐礼仪。
(1)议一议:不同的饮食礼仪和什么有关?
(2)离别时,各国代表依依不舍。各国人们在馈赠礼物时又有哪些礼仪呢?馈赠礼仪的情景表演。
(3)、思考讨论:馈赠礼品时我们应该“入乡随俗吗”?小组讨论,谈自己的想法。
3、我们一起找一找。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看看各国礼仪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课时。
话题:
世界风情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让学生感知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生产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各自特点。
2、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特点及其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内在关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世界各地人们有特色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世界各地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生的事情和趣闻。
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览世界风情画廊。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影像资料给学生播放,使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活动二倾听世界神奇故事。
在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在衣食住行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差异之后,师生共同讲讲自己知道的世界各地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生的事情和趣闻。如介绍印地安人的生活劳动、北极地区生活的人们、神奇的非洲人种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故事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的多彩风貌。
活动三探究世界无穷奥秘。
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的活动提示,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范例研讨以下问题。
(2)不同地区国家人们的生活特点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盲,根据不同的看法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由此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正是因为文化和地域及生活环境存在着差异,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才会呈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象。
清朝文化教案篇九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和教育的变革。向西方学习是晚清文化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在思想界尤为突出。思想界本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宗旨,在向西方学习这个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在本节,而且在第四章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把握章节内容的关键。清末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主持下进行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然而,从总体上看,清末办学堂、废科举,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这一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清朝晚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化。(板书第四章课题)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节(板书第一节课题)。“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沦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的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一、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
1.晚清思想界的发展及其特点。
生:(回忆并作答)。
生:(阅读后作答)。
生:(讨论并作答)。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给了我不少启发。现在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在时代的呼唤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思想界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在西学热潮中,贡献最大的是严复。
2.严复的思想及贡献。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37页至138页有关严复的内容,概括严复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生:(思考后作答)。
师: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严复的社会进化理论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投身到维新变法的运动中去。《天演论》出版后,社会上许多人纷纷以“竞雄”、“天择”、“适之”为字,胡适的“适”字也是取“适者生存”之意,可见《天演论》是何等深入人心了。随着思想界学习西方层层深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晚清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分人物、称谓、主要贡献三类归纳主要内容。生:(阅读并列表)。
师:(检查并总结,如有条件,可选择学生做好的表格由学生自己到前面演示。或者由教师出示写有表格的幻灯片供学生参考。表格略)。
生:(分析表格并作答)。
师:科学家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特点,与思想界不同时期的学习热点有何联系?
生:(分析、讨论并作答)。
师:同思想界的学习热点相一致,科技向西方学习也经历了由学习兵器制造到学习自然科学的历程,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呢?请大家引用课文史实加以说明。
生:(讨论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很好。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爱国图强,所以成就突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尤其令人感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讲讲詹天佑的故事。(事先布置一个小组准备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注意向学生强调爱国主义的角度及限定时间)。
生:(作为小组代表讲叙故事,故事略)。
师:正是由于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员把个人的努力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才会取得令西方人也不敢小瞧的杰出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政治的变化,晚期教育也开始了革旧立新的过程,最突出的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和改革。
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改革。
1.新式学堂的兴办。
生:(阅读表格,思考并作答)。
生:(阅读课文,比较并作答)。
师:随着新式学堂在教学目的、内容等方面近代化进程的加深,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教育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2.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师:1904年,清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文第142页的有关小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个问题:对比封建学制,此章程的进步之处是什么?(学生朗读后幻灯打出有关封建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的材料)。
生:(一学生朗读小字,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朗读后学生观看幻灯并作答)。
师:很好。这个学制的建立和实施,改变了中国长期封建式官学、私学、书院等的学校形式,在教育的类型、阶段、内容上均有了重大改变,顺应了教育近代化的要求,为近代形式的学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这一学制又有它的局限性。请大家结合课文第142而插图《新式学堂学生用发辫当圆规画图作几何习题》,思考一下局限性是什么?生:(阅读插图,思考并作答)。
师:为什么会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把大家讲的归纳一下。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在清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使近代教育在迈向近代化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封建烙印。此学制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此学制颁布的第二年,1905年,开始于隋唐时期,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旧的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课后大家有时间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的发展史。
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师:史学界称此现象为“西学东渐”,即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最终的结果是以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逐渐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近代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在危难中屹立不倒,在探索中不断进步。(课后作业:思考题——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向西方学习,那么我们应吸取古人哪些经验、教训?)。
第二节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潮流。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这节课我们继续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教师板书第二节课题)。
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生:(阅读、讨论、作答)。
师:梁启超从服务对象、内容、实质及指导思想上对旧史学进行批判后,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史学新理论。书上列出了他最主要的观点。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加以概括。生:(阅读、概括并作答)。
师:这两点对比旧史学新在什么地方?
生:(比较后作答)。
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师:王国维运用新史学理论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他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时期,史学上还有许多明显的进步。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144页第一段介绍历史编纂体例的小字,其他同学边听边概括其主要内容。
生:(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作答)。
师: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史学从史学理论到研究领域到史书体例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称之为“史界革命”。清末考古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甲骨文。关于甲骨文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请大家结合已有知识及课文第144页相关内容明确甲骨文的含义、出土地点、时期及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二、“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师: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探索新知识,关心时局,奋笔写出了不少爱的诗篇。请大家阅读魏源的《秦淮灯船引》,以及课文第145页小字第一段,归纳此时期的诗歌反映的主要内容。(附)《秦淮灯船引》片断:“二百余年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肯信围城忽尊俎,一夕千戈变干羽。百万金缯万虏欢,倾得蛟宫宝藏完。”
生:(阅读后作答)。
师: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诗人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开辟了近代文学的新局面。
2.“诗界革命”
师:甲午战后,政治领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生:(回忆并作答)。
师: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上的反应是“诗界革命”的兴起。“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他们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请大家据此归纳“诗界革命”的内涵、实质及局限。
生:(归纳并作答)。
师:大家讲得都很好,我把主要观点归纳一下。“诗界革命”主张反映新的现实政治社会生活内容,在创作方向、创作内容上对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但此时的诗歌并未完全突破旧的诗歌形式,未能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所以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实质是变革维新。“诗界革命”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145页第二段介绍黄遵宪的小字加深对黄遵宪的认识。)黄遵宪是当时公认的诗坛名将,诗作颇丰,代表作主要有:(出示幻灯)《冯将军歌》(中法战争)《哀旅顺》(中日战争)《乙亥杂诗》(戊戌变法)《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八国联军侵华)。
生:(思考并作答)。
师:很好,正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事件,出色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国的激情,所以他的诗被称作“史诗”。
3.谴责小说。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6页有关内容,概括“谴责小说”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谴责小说”的主要特色。(教师可适当补充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有关材料,最好课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从中分析特色)。
生:(阅读课文后作答)。
师:“谴责小说”空前广泛地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的写照。清末,西方名著开始翻译成中文。课文第146页介绍了著名的翻译家林纾。(请一位同学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晚清的艺术也有所创新,最突出的是新剧种和新画派的形成。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
1.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6页相关内容,归纳京剧形成、发展的线索。强调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和光绪年间三个阶段。)。
生:(阅读、归纳)。
师:晚清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和谭鑫培。(结合课文第146页小字及有关材料介绍程、谭的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可放有关唱腔的录音,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甲午战后,许多京剧更突出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如《桃花扇》。(可简单介绍《桃花扇》剧情)。
2.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师:随着对外开埠通商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许多画家到这两地卖艺谋生,逐渐形成了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重大变化。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是任伯年、吴昌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47页有关小字及绘画,领略上海画派泼辣、豪放、活泼、新鲜的风格,感受画家作品中蕴含的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生:(阅读、欣赏、讨论)。
师: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是高剑父。在艺术创作上,他大胆吸收西洋画、日本画精华,改变了中国传统画主要用线条表现对象的画法,侧重用水彩或水墨渲染来描绘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
生:(思考、讨论)。
生:(思考后作答)。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
清朝文化(二)――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教案。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四库全书》及价值。龚自珍的开明思想。魏源及《海国图志》。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及作用。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科举。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在封建制日趋衰落、民族危机逐渐严重的情况下,龚自珍敢于大胆揭露封建制的腐朽,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都是爱国的、进步的。
2.严复译著《天演论》为中华民族敲响救亡图存的警钟,在当时起到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3.旧教育制度脱离实际,培养不出有用人才,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严复和《天演论》为本课之重点;严译《天演论》及作用为本课之难点。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清朝进步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的学习与课内思考题的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清代三位进步思想家异同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与比较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关子目的教学,培养学生简化历史知识、编写提纲以增进记忆的能力。
教具准备。
上课前准备好下述自制电教投影用底片:有关清代科技成就的填空式图表;介绍《四库全书》的提纲;清代地主阶级思想家出现的提纲;有关《海国图志》的提纲;龚自珍、魏源、严复异同比较表(含填空式图表及正表)。
板书设计。
一、《四库全书》。
1.《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隆时官修。
2.《四库全书》的价值。
保存大量珍贵文献资料。
二、龚自珍和魏源。
1.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的出现。
背景特点人物。
2.龚自珍的开明思想。
敢于揭露封建制腐朽,预言改革之必然。
3.魏源与《海国图志》。
改革派思想家世界史地(含西方科技)巨著。
三、严复和《天演论》。
1.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
2.严译《天演论》及进步作用。
“物竟天择”“世道必进”
打击封建宣传变法维新。
1.科举教育制度的弊端。
2.清政府被迫改革教育,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科举。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投影填空式图表)叫一名学生到黑板前面,照表上的人名回答清朝著名科学家、工程师的主要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勉励学生努力学习清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钻研精神和爱国热忱,并指出这些科学家、工程师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了突出的智慧,他们的成就说明清代我国不乏人才。那么,为什么我国还落后和挨打呢?(教师引导学生答出: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社会腐朽。)清朝不仅社会腐朽,而且科举制还埋没大量人材,爱国志士揭露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出现了主张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改革的进步思想家,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清朝的进步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讲授新课〕。
一、《四库全书》。
(电教投影本目提纲,对照提纲讲解。)。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政府组织大批学者编纂的。由学者纪昀主持。此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丛书。所谓丛书就是按照一定意图,把若干种书汇编在一起,并冠以总名。《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类又分许多子目,便于翻检。这种分类法是集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之大成。其中经部,主要收录了儒家经典及注释、阐述这些“经典”的书;史部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书、地理书以及目录书;子部收录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和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录历代诗文集以及文学评论、诗曲方面的著作。此书共收录典籍3000多种,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珍贵文献资料,有很重要价值。但在修书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删改、销毁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使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本目中的插图文渊阁、文津阁均是储藏四库全书的地方,其中文渊阁在北京故宫东路景运门外,文津阁在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部。请大家看一看这两幅插图。小字介绍四库全书编成后的储藏情况,请同学们课后阅读。
二、龚自珍和魏源。
1.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的出现。
请同学们先阅读本目教材第一自然段(前三行),分析一下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了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以下提纲,供同学参考。
2.龚自珍的开明思想及影响。
请同学们欣赏教材中龚自珍的插图。龚自珍是道光时候的思想家和诗人。他和林则徐、魏源都是好朋友。他亲眼看到清政府的昏庸腐朽,对当时的社会非常不满。他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主张用武力抵抗外国侵略。他的主要思想特色是敢于揭露封建制的腐朽,预言社会改革的必然性。我们应当如何评价龚自珍这一思想特色?龚自珍生活在封建专制的清代。清代前期对知识分子实行文字狱,致使知识分子长期不敢过问政治,而龚自珍敢于打破这种沉闷空气,揭露封建制的腐朽,开创了慷慨论天下事的新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十分可贵的。梁启超说过:“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确有功焉”。龚自珍敏锐地预言社会改革的必然性,大声疾呼社会改革必须“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这也是十分正确的。限于他的时代局限,他一味从古代寻找救世药方,还提不出新的社会改革方案。但他的变革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过启蒙作用,对后来改良主义者也产生很大影响。在沉闷的封建社会里,他的开明思想,有如春雷,发人深省。作为一个诗人,其诗文风格清新,别具一格,表达了他关心国家大事,忧国优民思想。下面,请××同学朗读本目教材中龚自珍的一首乙亥杂诗……××同学读的很好,此诗的大意是中国最需要蓬勃的生气,这种生气要靠社会变革的风雷来创造。如今这种无声无息、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局面是很可悲的,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精神,降生人材,不要拘限资格,让各种对改革有用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这首诗,道出了龚自珍想打破清朝那种沉闷的气氛,呼唤社会改革的志向。要求同学们记忆此诗。
3.魏源和《海国图志》。
我们再介绍清代另一位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魏源。魏源是道光、咸丰年间的著名思想家。同学们都记得道光年间发生过什么战争吧?(学生应该答出:鸦片战争。)魏源在鸦片战争时曾参加过浙东抗英战役,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极为愤慨。他接受林则徐的嘱托,在林则徐所编《四洲志》的基础上,于1842年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再请大家看看本目中的插图,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100卷。请同学们想一想此书封面中的“图”和“志”各是指什么?(生:“图”是指地图)你说的对,“图”是指地图,借指地理;而“志”呢?是指史志,即历史。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书,是近代初期中国人编撰的最详细的一部世界史地巨著,也是介绍、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关于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的著作,同时又是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索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的启蒙著作。魏源为什么要编这样一部书呢?用魏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里的“师夷”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上的长处,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师夷长技以制夷”概括了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内容。魏源认为“夷之长技”有三项:“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一些改革办法:自己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增设水师科;改革考试制度等。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魏源的思想呢?×××同学,请你总结一下。(学生应该回答出:我认为魏源的思想是爱国和进步的,值得肯定。)(教师总结)清代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魏源是冲破闭关锁国的思想束缚,提出向西方学习掌握敌的长处,克敌制胜的,这是他爱国、进步的重要表现。他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海国图志》的成书过程,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最后,请同学设计有关《海国图志》编者、内容、目的、意义的纲要提纲。然后,投影教师自制提纲,供同学参考。
三、严复和《天演论》。
前面我介绍的两位思想家,都属于地主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下面我介绍一位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严复的插图。(投影严复和他主要译著的图片)。严复是一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形成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国人创深痛巨,给严复很大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严复思想的主要特色。请大家观察一下本目插图中的几本严译名著,其中赫胥黎的《天演论》是涉及自然科学的译著,亚丹斯密的《原富》是西方经济学的书,《权界论》和《法意》是西方法学与政治学的译著。请大家归纳一下,严复的以上译著主要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应该答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严复用精审的文笔把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基本理论直接输导给中国知识界,在中国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他是近代中国系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最杰出代表。
在严译名著中,以他译述的第一部书《天演论》影响最大。《天演论》译自英国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天演论”即进化论。严译《天演论》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取便发挥”,用进化论观察人类社会,以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在当时的中国,起了打击封建势力,宣传维新变法,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严复用“物竞天择”四字概括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精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思是说,生物处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中,要接受大自然的选择,适应大自然才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如果不适应呢?就要被淘汰。这就是说它实际包含了优胜劣汰的思想。严译《天演论》是18出版的。当时中国是什么状况呢?(学生应该回答出:民族危机深重,出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为国人敲响了自强保种的警钟。究竟是谁造成这种亡国灭种的危险呢?(众生:清朝统治者。)那么,《天演论》对造成亡国灭种危险的清王朝是否形成有力的抨击呢?(众生:是)中国必须怎样做才能适应世界潮流,达到自强保种呢?(众生:抛弃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改革。)所以宣传“物竞天择”的理论,实际上也是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天演论》中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是指世界必将不断变化和进步,未来世界应当超过当今世界。那么,这一社会进步的理论又是如何起到打击封建势力的作用呢?(叫学生思考片刻)封建统治者允许变革封建统治秩序吗?(众生:不允许。)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稍停顿)大家是否记得董仲舒的有关言论?(学生应该记得董仲舒提出过“天不变,道亦不变”。)顽固派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又是什么呢?(众生:祖宗之法不可变。)那么“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及“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封建思想起到什么作用呢?(众生:打破了这种封建意识形态。)所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理论对宣扬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是个打击,从而也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合理性。教材中谈到《天演论》对中国知识界的启发,是指《天演论》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使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真正打开眼界,获得了西方新知识,从而起到引导他们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本目课文后的小字是介绍严复生平及《天演论》一书的特点、影响。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我上面介绍了清代的三位进步思想家,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位思想家的异同。(投影填空式图表以启发思考。)我们请××同学回答图表中提出的问题。
我也和你们一起填,现在投影我已填好的简表。
共同点。
不同点。
阶级。
译著。
基本思想。
龚自珍。
魏源。
严复。
龚自珍、魏源、严复异同比较简表。
共同点。
不同点。
阶级。
译著。
基本思想。
龚自珍。
均是清代爱国进步思想家,均主张改革现状。
地主阶级开明思想家。
敢于揭露封建制腐朽,预言改革之必然。
魏源。
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改革现状抵制侵略。
严复。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天演论》。
效法西方,推进威信改革。
四、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清朝建立后,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这种旧教育制度的特点如下:
(电教投影以上提纲并对提纲作出如下解释。)。
在学府设置上,当时京师设立国子监,简称国学,是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本是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清时以监为学,所以与国学混称。清朝在地方设立府、州、县学。从教学内容看,清代学校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教材。“四书”是指《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考试制度上清朝沿用科举考试制度,考八股文。从清朝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不难看出,这种旧教育制度严重脱离实际,培养不出有用人才,读书人思想僵化,即使考中举人或进士也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同学们读过范进中举没有,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有什么用处呢!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深,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改革教育,学习西学。洋务派、维新派已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派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维新派创建的时务学堂等。这实际上是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后来,两湖总督张之洞等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它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是一部教育文件汇编,因公布于癸卯年(光绪29年),所以也称“癸卯学制”。该学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学校体系,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行全国的新学制,为中国新型学制建立奠定基础。要推行新学制,务必改变旧的考试制度。19,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改学制、废科举完全是形势所迫。本目教材中竖排的《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史料很能说明这一原因,请同学默读一下。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看出,清朝推广学校、停科举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摆脱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
本目教材后面的小字是介绍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的学程和学堂开设的科目,有助对该章程的理解,请同学们默读一下。
简要小结本课,并引导学生回答课后练习(略)。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一
摘要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现如今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清朝犹如一朵奔腾的浪花,而清朝的法制历史则是汇成浪花的小小水滴,由此可知,清朝的法制史何其重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如今,在这个更加强调法治社会的今日,我们有必要借鉴清朝的法制,那个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朝代的法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
本篇就结合清朝法制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一下探究,论述了清朝的法制史发展历程,从而为今日的法治国家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清朝法制史阶段特点学术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逐渐加快,法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人民的广泛重视。
如何处理好多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健全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立法和司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宗教立法,深入探讨清政府统治多民族法制方面的成败得失,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清朝法制史的时期特点。
(一)法律关系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具有过渡性。
满族生活在关外期间,还在原始社会末期生活的他们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初期,由于社会急剧变革,从而便推动了立法的发展,因此决定了法律关系的繁杂多样。
在当时,一方面奴隶仆役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倒卖,并且和马、牛、羊、驴等一样进行收税。
另一方面,奴隶仆役还有告主的权利,一旦告准,就会恢复自由身份,或者脱离旧主、更换新主。
而根据唐明法律,奴婢控告主人,就犯了“干名犯义”罪,至少仗一百、徒三年。
由此便可以看出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其法律关系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把法制建设当做立国的根本。
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都是通过采取军事行动的方式统一女真各部和蒙古地区,进而强攻大明朝。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注重用非常严明的法律来管理和约束军队,以此来稳定后方,从而调整不断变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特别的是采取向蒙古等外藩地区宣布盛京定制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国家内部法制的统一,为之后的进军全国提供了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条件。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的不断努力之中,逐渐认识到了法制是立国之道,他教导国人、牢记法令。
直到逝世前夕,仍然殷切教导其八旗子孙:“继我之后,亦如是严法度,以效信赏必罚。”直至皇太极即位,仍“宣布法纪,修明典章”,尤其是在统一立法权和划一执法上做足了文章。
关外时期的法制时期,历时虽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特色也十分鲜明,给以后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积极的'促进了满汉法律文化上的大融合、大发展。
1644年入关之后,便把其法制推广至全国。
(三)与汉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相结合。
努尔哈赤建国之初,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不是很强烈,正如《清太宗实录》中所记载的:“初,我国未深谙典故,诸事皆以意创行……因心肇造。
”到皇太极的时候,就已经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吸收前朝的法律建设的经验,因此形成了“参汉酌金”的方式,“渐就中国之制”的立法路线。
其中,“参汉”就是根据前朝的封建法律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满清自己的法制,“酌金”就是适当考虑女真族的原有的习惯的法律规定,两者相得益彰。
在二者交相辉映之下,翻译了前朝法律,比如《会典》之类的,从而将以唐明法律为代表的汉民族法律意识与原则吸收到满族相关的法律之中。
可以说当时的法制建设为以后各民族文化、法律的融合提供了非常系统的资料、非常清楚的演变过程、以及瑰美炫丽的画面。
(四)可汗的意志与国家法制直接结合。
在努尔哈赤时期,家族的血缘关系依然有着很强的纽带作用,努尔哈赤既是后金的可汗又是女真族的族长,他拥有着最最崇高的王权,他既拥有政权又拥有族权,两种权利互相支持,以至于可汗的意志与国家的法令界限毫不分明,其实当时可汗的意志是国法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封建法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立法也日益增多,但是满族的家法与国法依然保持一致性,调整着国法所不及的行为。
(五)满清通过法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外时期形成正式文献的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法制,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便十分注意用法律来保护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
到了皇太极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法制化,保护农业的法令迅速增多。
比如:农耕时节,不能因为天气原因的而耽误播种,也不能因为农忙而滥用农夫、劳动力。
“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录章京,小拨什库等俱治罪”。
与此同时,允许粮食自由买卖,并且实行纳粟赎罪之制,从而鼓励农业发展。
这就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它展示了封建经济关系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法制对封建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六)颁布盛京定制,用法律来调整满清和蒙古的关系。
自天聪三年到崇德三年,皇太极多次遣人到外藩蒙古宣布谕旨和敕令,从而强制外藩蒙古接受自己的统治,以便更好的巩固与蒙古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同盟关系。
颁布盛京定制是满清法制重要的举措之一,无疑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它在贯彻执行满洲法制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蒙古的传统与习俗,致力于创造满蒙法制为一炉的蒙古法。
这条成功的经验,在以后大清对待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综合前朝法制建设经验,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制。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上的最后一个统治的王朝,历朝历代从未间断的法制建设为清朝提供了全面的法律建制经验。
清朝统治者在关外时期时,就非常注重以前朝为鉴。
入关以来,为了适应满清统治的需要和满足重新立法建制的迫切性,在汉官的积极建议下,迅速把“参汉酌金”的立法路线迅速推广至全国。
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参汉”已由参考明代法制,发展为以明为主,溯及历代法制。
清朝入关以后的立法活动,以《大清律例》为代表,而清会典是中国封建时期上的行政立法总汇,还是清代法制史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清朝法律体系当中,宗族法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宗族法虽然不是国家制定的,并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是它却对维护法制的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利用宗族法,推行并且贯彻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得政权与族权、宗法与国法紧密结合,以此来维护满清的统治。
(八)维护封建家族主义制度。
封建家长主义制度是清朝专制重要的基础和支柱,许多的政策法令都是靠着千千万万个家族系统来维系和贯彻实施的。
清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进一步用法律强制维护封建家族主义的统治。
由于清朝族权与政权界限也不是十分分明,所以国治也等于家治,家治亦是国治,家国不分也是清朝的致命之失。
为了更好的加强清朝的专制统治,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
维护至高无上的王权;加重了对反叛谋逆之罪的处罚;屡兴文字狱,推行文化高压政策。
清朝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统治中国的王朝,历经267年的风风雨雨,由盛到衰的历史发展历程。
在这267年的时间里,清朝把封建的经济推向了鼎盛,法律制度也超越了前朝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所以,清朝法制史的学术价值研究,对我国现代的法律的完善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清朝的封建法制是承接前朝,逐渐完善的。
清朝的法制体系是相当的完备的:由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经济法等各个执法部门组成清朝完备的法律体制;在理发的内容上,也内容广泛,并且更加符合清朝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在司法制度上,程序是非常的严格地,审查机关也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在会审和死刑的审核上更加的制度化、法律化。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针对少数民族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更好的统一了多民族的中国。
所以,对清朝的法制史研究,有助于了解封建法制历史的基本规律性。
第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清朝的法制史是以满足满族贵族的基本利益为目的。
1644年清朝入关以来,清朝第一个正式皇帝—顺治登基以后,满族就和汉族进行融合,即是汉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由这些多民族共同创造的。
历史上也有其他王朝对中国的封建法制建设做了贡献,但因为年代比较长远,或是其统治的时间比较短,好多少数民族的王朝的法制史缺失、不完整,只有清朝以满族为主的法制史比较繁盛,法律资料比较完备,脉络清晰,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法制是的重要依据。
第三,1840年以后,也就是道光二十年,中国的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外国法律、文化、精神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入中国,最初是以随着外国侵略者的武力入侵的。
这样的压力导致清王朝本成一体的法制体系遭到了破坏,各种思想冲击着中国国人的大脑,随后各种洋务运动的大肆开展。
外国的法律思想输入中国后,封建专制思想对人民的束缚开始有所松动,法律逐渐被人民了解、掌握。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排除外国法律文化是先进的,它的输入中国古老落后的封建法制体系中,就像给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的活力。
第四,清朝建国时间距今天不远,满打满算也就4,它在法制上的建设历史成为很好的依据,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第五,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王朝,遗留的书籍、档案、资料多如牛毛,我们可以认真的整理、总结、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继承清朝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研究清朝的法制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我国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法制史学术价值研究才被世界各国的法制史学家广泛关注。
三、结语。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令人销魂,它比其他学科更具有想象力。
满族从偏安一隅到最后统治整个中国,靠的是什么?我想说一个蛮荒之地的民族能由北向南统治全国,难道没有法制的巨大作用吗?难道不是和其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相关吗?道光二十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折时期,封建法制正在逐渐解体,外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研究清朝法制史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的封建法制是如何消亡的,还可以了解到我国近代法制是如何开端的,从而借鉴经验,更好的发展当今法治国家。
清朝开国以后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内容也慢慢丰富,对于统一中国有着重要的作用,清朝的法制特色和时代特色十分明显,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朝法制史的发展即是中国一段历史的运行,它为现如今的法治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使当今社会的法制建设如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参考文献:
[1]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华东政法学院..
[2]徐实.清朝对外蒙古管理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3]王洁.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经济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4]徐仂.论清朝服饰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的关系.美术大观.2010(10).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总理衙门的建立及其作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洋务运动的原因、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总理衙门是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的产物。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外交和内政。
(2)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开始了她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3)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能力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洋务运动。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对于清政府来讲,当时外有侵略者的势力,内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谓是内外交困。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的统治没有垮下来。它是靠什么力量支撑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得出结论,引出课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导致了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兴起,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1课,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总理衙门的建立(1861年,奕?)。
1.建立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兼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这个新职位,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对此,外国侵略者非常不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由中央大员和他们交涉,并指名要奕?出任新外交机构的首脑。奕?等秉承外国侵略者的旨意,奏清设置总理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批准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办理洋务的中央机关,由恭亲王奕?充任办事大臣。(指导学生看课文“恭亲王奕?”插图。)。
2.职权范围及作用。
总理衙门是一个专门办理同外国交涉的机构,它有哪些职权范围呢?(请学生看书后回答。)从总理衙门的职权范围可以看出,它的权力很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那么,总理衙门的建立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首先,总理衙门是应外国侵略者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它表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由以前的害怕、疑忌逐渐转变为讨好、依赖,其次,外国侵略者千方百计地干涉、操纵总理衙门的`事务,从而达到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的目的。因此,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总理衙门建立后,中国对外交往的事务增多。由于语言不通,1862年,清政府批准奕?等人奏请,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近代学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对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总理衙门的建立,是清朝政局变动最突出的表现。这一时期,清朝政局的变动还表现为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这场斗争终于导致了一场政变的发生。
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1861年)。
1.政变的背景及经过。
(与学生一起回忆电影《垂帘听政》的部分情节。)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六岁的载淳,执掌政权。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和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一同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权欲极大的慈禧太后想垂帘听政,遭到辅政大臣的反对,因而对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同辅政大臣争夺权力,实现自己掌权的野心,决定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的政变经过,并看课文“北京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插图。)。
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垂帘听政,任命奕?为议政王,改组军机处,定年号为“同治”(请一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垂帘听政”、“同治”。)慈安太后生性软弱,对政治不感兴趣,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一人手中。
2.政变的影响。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方面排除了肃顺等八大臣的势力,同时改组了中央机构,使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奕?等人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另一方面,慈禧太后上台后即向外国侵略者表示愿意“借师助剿”,联合外国力量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起来。(可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于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的。)从此,慈禧太后开始了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反动统治。
慈禧太后掌权以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一方面加紧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对内更加倚重汉族官僚地主的力量。因此,这一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方面是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八旗兵和绿营军因腐化堕落而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从1851年1月到1853年2月,清军四易统帅,仍未能扭转溃败的局面。1853年,当太平军从武汉沿江而下直逼南京之时,咸丰皇帝束手无策,在朝堂上与群臣相对而泣。此时,却有一批地位不高又极端仇视农民革命的汉族地主出来办团练,组织反革命武装,给太平军带来巨大威胁,逐渐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在此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就不得不改变过去那种不敢对汉族官员委以重任的惯例。于是,从咸丰帝起,经奕?到慈禧太后,开始倚重汉族官僚地主。
前面我们学过的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都知道汉族官僚地主举办的团练武装中,最凶悍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慈禧上台以后,不仅曾国藩受重用,就连他所举荐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官僚也都受到清政府的重用。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是清朝政局变动的又一个表现。
四、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面对着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也是这个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
顽固派以慈禧太后为首,他们以“天朝大国”自尊,对世界毫无了解,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反对一切变革,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保守,最腐朽的一个集团。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两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区别仅在于对待外国事物的态度上。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且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指一切外国的和关于外国的事务。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运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洋务运动的内容。
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打出“自强”的旗号。其目的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可以剿捻,可以勤远略。”即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的统治。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由此可以看出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自强”是要强化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工矿企业表”进行讲解)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仿制样枪洋炮,用于镇压太平军。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指导学生看课文“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插图并阅读插图的小字部分。)江南制造总局即是今天我国造船业的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它能够建造排水量为2200吨的巡海快船。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采用新式技术的封建官办工业。这些工业由封建官僚控制,经费由国家拨充,生产的武器直接供给清朝的军队使用。因此,生产从不计成本,不讲效率,再加上管理不善,官员们层层贪污,资金时常短缺。同时,这些军事工业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从购买设备、安装运转、生产制造都依赖外国,而引进的技术,大多在西方已经过时,并不先进。军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多为外人垄断,甚至一部分管理权也落入外人之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便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打出“求富”的旗号,大力举办民用工业,想用民用工业获取的利润,来辅助军事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期: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求富”。
洋务派开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见课文表格)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织布官局,后迁到湖北武昌;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筹建的汉阳铁厂等。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比如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10万多匹。
筹划海防: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举办新式学堂。
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还从中选派了几批留学生赴欧美和日本留学深造。
以上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4.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5分钟的课堂讨论。可提醒学生联系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和洋务运动的内容,然后由教师归纳。)。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为适应帝国主义和镇压农民革命的需要而推行的一场利用西方生产技术以挽救清朝封建统治的运动。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70年代开始,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另外,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4.巩固知识。
(用习题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1.19世纪60年代初期,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洋务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哪些代表人物?
3.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三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d?”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以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来小结本课内容:
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提问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的讲解和适当提问,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四
1.总理衙门的设立(设立的原因、时间、主要职权范围、性质及评价);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2.通过分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主要职权范围、性质,使学生认识到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但也便利了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总理衙门的设立,加速了中国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通过学习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使学生认识到辛酉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的开始,清朝统治日益腐败。
3.通过对清廷政策调整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政策调整带有屈于列强侵略,力图剿杀农民革命的时代特点,清政府正逐渐沦为外国人侵华的统治工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通商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摇摇欲坠,已无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抵御列强的军事侵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政府被迫调整了对内对外政策,以巩固统治。清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向列强妥协求和,以得到列强帮助,镇压人民革命。对内对外政策的调整导致了此后清政府处理对外事物时的软弱无力、卑躬屈膝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主张对外妥协和好的洋务派当政,为以后的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此外,在镇压人民革命和抵御列强入侵时,满族的腐朽被彻底的暴露出来,清廷不得不开始倚重汉族地主,这样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主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汉族官僚势力扩大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治的一大特征。
重点分析。
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是本课的重点。清朝设立的总理衙门与前朝设立的对外机构在地位、设置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是中国在遭受外国侵略、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景下成立的中央机构,这就注定了它将成为列强控制中国中央政府的工具。他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辛酉政变及其影响之所以是本课重点,是因为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抵抗外来侵略变为妥协和好,并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导致此后清政府在处理对外事物时,不惜以割地赔款、出卖主权来求得与列强和解,这使中国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慈禧的掌权与恋权也使中国失去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机会。
重点突破。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总理衙门”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设立的背景、管辖范围等,使学生理解总理衙门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基本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理解辛酉政变产生的影响。
难点分析。
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会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认识到只能通过扶植清政府,才能保护其业已取得的侵略权益,并获得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以摇摇欲坠,由于阶级本性所决定,它必然选择依靠侵略者,镇压革命,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由于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些困难。
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回答“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等问题,和讨论“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理解中外反对势力相勾结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提出本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回答或大家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就学生未涉及到的问题提问,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五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学家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及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的内容和价值。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的成就。徐寿和华蘅芳的译书活动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制造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通过对清朝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和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有一批为她献身的志士仁人。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清朝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动荡时期,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一些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前人的成果,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清朝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的贡献,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领域的水平。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分析。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冯如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研制的飞机,在1910年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乃至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人争了光。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清朝末年,我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难点分析。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文知识的局限,对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詹天佑的图像,然后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学生时代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回国后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曾完成英、德、日无力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在讲京张铁路时,要详细讲解当时工程的难度,遇到的困难,詹天佑是怎样一一克服的,使学生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突破方案。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首先介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生平事迹,然后演示“凌日现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凌日”等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王锡阐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历法,有所发明创造的精神。
小字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食分”问题,西方天文学家的错误观点,以及王锡阐对这一问题的正确阐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正文。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学难点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的主权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的动荡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仍有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勇于探索求实,革新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先学习清朝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提问: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到了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教师首先介绍王锡阐的生平事迹,在讲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发明和创造时,因为涉及一些天文学的名词概念,学生不太好理解。教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凌日”边讲解概念。
然后讲解王锡阐如何不迷信洋人的观点,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天文学理论在“食分”问题上的错误。
最后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本目重点要掌握的知识。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清朝除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取得巨大发明外,清朝中期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他编写了一部《植物名实图考》。(引导学生看书中文字及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部书是怎样编成的?
我们应该学习吴期浚的什么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归纳)这部书记载的植物种类多,插图十分精确,吴其浚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迷信古人,对每一种植物都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纠正前人记述植物的错误,这种求实和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蘅芳。
刚才我们讲了天文学和植物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数学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体现出了新的特点,有什么新特点呢?(请同学们看书一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这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到中国来,李善就是清朝杰出的数字家、翻译家。写了许多数学书籍,其中《方圆阐幽》,李善兰根据自己的独到见解,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概念。李善兰的成就说明中国人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他还同外国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
除李善兰外以译书名的还有徐寿和华蘅芳。(教师简介徐寿、华蘅芳的成就,并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要点。)徐寿和华蘅芳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木壳船《黄鹄号》,这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如此,中国人自己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教师首先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然后讲述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京张铁路修建时资金少,机器短缺,技术力量也薄弱,特别是八达岭、居庸关一带山势陡峭,工程十分艰巨,不仅在当时国内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帝国主义根本不想念中国人能修这条铁路。詹天佑作为总工程师率领铁路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为了确保列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一条“人”字形轨道,降低了坡度,仅用了四年时间保证了全线通车。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己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完全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知识要点)。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在中国近代还有一位热爱祖国,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计制造出飞机的年青人冯如。(教师讲述冯如的生平事迹),他在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在国际飞行协会举行的比赛上,他驾驶自制的飞机荣获第一名。冯如拒绝了美国人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让学生看插图《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小结,略)。
指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表格的内容。
姓 名。
称 谓。
主 要 成 就。
李善兰 。
徐 寿 。
华蘅芳 。
詹天佑 。
冯 如 。
清朝文化教案篇十六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有关茶的知识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一、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
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1.播放幻灯片。
2.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
1.播放短片。
2.教师小结:“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
二、了解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
“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三、了解茶艺。
1.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2.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3.请幼儿给老师奉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第二道茶是味道最香甜,最好的。今天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我们就把这最好喝的茶献给他们好不好?”
四、幼儿自主操作泡茶品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们想不想尝一尝自己茶袋里的茶是什么味道?现在请小朋友泡一下自己茶袋里的茶并品一品?”
六、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家后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泡制一道茶,消除他们一天的劳累。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