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后感是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部电影后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读后感是对作品的一种评价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读后感是一个人与作品对话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开阔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读后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和品位。读后感记录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记录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可以是对作品主题和含义的思考,也可以是对作品文学形式和艺术技巧的赏析。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和意图,分析他的写作目的和手法。其次,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进行对比和融合。最后,要把握好写作的结构和组织,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通过阅读别人的读后感,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获得新的思考视角和领悟。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一
《三国志》中对老将黄忠的死只有寥寥数语:明年卒,追谥刚侯。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黄老将军死前的遗言,我们不知道他是厌倦了乱世沙场还是惋惜自己不能继续在沙场征战,回顾一生,不知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黄忠,史书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回顾。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做中郎将。曹操攻克荆州后,在长沙太守韩玄处任职。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后黄忠投靠刘备,随刘备入蜀。
黄忠对于蜀汉政权,有两大功绩。
一是在收川战役中率军自葭萌关入成都,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刘备攻下益州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二是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击败并杀死夏侯渊,立下大功,迁为征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同列。
诸葛亮赞誉黄忠: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有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也就是说,黄忠的功劳,马超、张飞亲眼所见,所以封黄忠为后将军,他们不会有意见。可是关羽在荆州,听到自己与黄忠同列,一定会不高兴。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得知自己与黄忠同列后,生气地说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于是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赐,还是费诗一番劝解,关羽才最终接受。
以上,便是黄忠的一生了。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二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荀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三
那时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强敌压境,形势堪忧;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趁机在背后捅刀。但应对正面已是不济,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却说:“可,且不宜迟,须趁备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将其一举打败。而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此时正可退备。”――郭嘉正是推测袁绍不敢有何动作,才出此招。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这项大胆计划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袁绍的“性迟而多疑”,或者说,是郭嘉的料人如神。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曹军不免胆寒,像孙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军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行事作风以及其身边人事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这么一个仿佛天方夜谭的一句话没想到却成真了。可见郭嘉的“神之智”。
奈何天妒英才。郭嘉的身体一直不好,多年谋士的生活更使他心神俱损。他就在人生本应最辉煌,可以大展鸿图之时,离开了人世……可以说郭嘉死后,曹操的事业也走向了下坡。由此可见郭嘉对曹操的重要。赤壁之战后,更是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尴尬局面。曹操痛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四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f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所以我选择了借阅《三国志》这本优秀的作品。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历史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五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下面是三国志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三国志读后感】。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是我在寒假的时候爸爸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没看时我感觉《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没什么区别,读完后我发现这两本书的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国志》是一本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它主要写三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提到三国很多人都会第一想到是诸葛亮,可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另外两个英雄—张飞、关羽。
书中张飞在长坂坡那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中看出张飞的勇猛,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着实令人佩服。他为了刘备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率领二千骑兵在长坂坡抵抗曹军百万雄兵,虽只有二千骑兵,可谁知张飞一吼震天下,竟吓得曹军无一人敢向前一步。虽然结果让我无法接受,但张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完了张飞,那就来谈谈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关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却是他在军营中的那段“刮骨疗毒”的经历。关羽曾被毒箭射中,伤口虽已痊愈,可一到阴雨天气,左臂仍会有疼痛感,经医生诊断说需要“刮骨疗毒”。关羽听罢,果断伸出左臂,与将士们一边喝酒下棋,一边刮骨疗毒,脸上谈笑风生,没有一丝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他的那种坚强,那种毅力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读完他们的故事,对于这结果我无一不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成为当世“豪杰”。
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六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了,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七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后来关羽守荆州,为了扩张势力,北上打曹操,被吕蒙逮住了机会,抄了后路,终于让关羽败走麦城,帮孙权夺回了荆州。像吕蒙这样一个英雄,开始的时候却是个大老粗。吕蒙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姐夫接济,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仗很勇敢,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赏识。目不识丁的他以为凭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孙权很认真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地回答说:“我现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哈哈。”孙权很严肃:“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许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这个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起来也很动情。但让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抽空认真读书的人仍然不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所以,有志者应该从吕蒙的变化中受到启迪,给力地读书,这样还可以提升美化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尊敬。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八
任课教师:文伟。
上课时段:周四(姓名:罗吉秋。
学号:
专业:
序号:
浅谈关羽。
关二爷关羽是罗贯中最用力刻画的武将,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奸绝”、诸葛亮--“智绝”齐名,称为“义绝”。他周身闪耀着超绝尘世的理想人格的光辉。毛宗岗就评价他“世服其神威,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所以他最终虽然镇守荆州失败,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个令人崇敬的大英雄。真可谓“忠义凛然参天地,成败岂足论英雄”。关羽的英武神威、忠义刚烈、义薄云天等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更是深入民心,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仁义君子、忠义化身,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嘉许、追封,为后世百姓所顶礼膜拜,关羽形象也逐渐被圣化、神化。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一艺形象,就该拂去他头顶种种光环,还原他以本来的性格面目。
关羽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忠义,其中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内涵,有对国家社稷黎民之忠,有对君主兄长朋友之义。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官吏腐败、豪强横行,关羽凭着一股忧国忧民、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家国责任之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并毕生都在为此奋斗,抗争。义字在三国演义中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关羽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关羽的一言一行都和“义”密不可分。在刘备兵败投奔袁绍之时,关羽孤身一人为保护两兄嫂,不得已投降,但曹操有三项约定在先:一为保节操,降汉不降曹;二为保两位嫂嫂;三为保忠义、誓言,一旦知道刘皇叔下落,立即投奔。甚至关羽因为战袍是兄长刘备所赠,即使破旧得无法补救,也不肯换上曹操为其赶制的新袍。足可见关羽的至情至性,至忠至义。在他眼中,投降是可以变通的,但惟独他对汉朝之忠、对刘备之义,是永远不可更改的。关羽之义绝不是一般的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返顾,他的义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禁得住人世间的种种考验。
关羽还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贤能之才。《三国演义》在描写关羽勇冠三军的英武神威上,用了许多笔墨,如温酒斩华雄一段,就写得有声有色。先是华雄自称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接着写几员大将均被其斩于马下。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惊恐失色,惟独关羽挺身而出,对曹操赏赐的酒,也只轻描浅写地说了句“且斟下,某去便来”。雷鼓大振,众人还在恐惧之时,关羽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杯中的酒还是热的呢。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对关羽胆识、才智自信的又一次极好展示。关羽知道鲁肃这次邀请他去东吴摆的是鸿门宴,可能对自己不利,仍然从容前往,并以超人的谋略,机警应变,挟持住了鲁肃,最终控制了局面,反败为胜。在千军万马中从容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令人惊叹。不但如此,关羽内在的人格修养尤其令人钦佩。他深明大义,金钱、美色、爵禄都动摇不了他,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操守;而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也体现了他有着知恩图报、不忍杀戮的宽容仁慈之心和人道精神。
历史上的关羽可是真正的勇将,常亲自冲锋在前,免不了中箭吃矢,吕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来的,可关羽之勇却是名符其实。在勇将中能排兵布阵,识天时地利,运用战术的关羽却是首屈一指的,故后人将其忠勇智并提成为我们的武圣。陈寿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汉朝之后便有“称勇者必推关张”。
平这样的后辈都觉得“父亲太过”,收到诸葛一封麻索毛的信后“遍示众人”方才作罢。老同志黄忠立了功,和他同封为五虎上将,他又牢骚满腹,“孰料今日竟与樊哙等人为伍矣”,似乎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见识还不如费诗。诸葛入川,令他守荆州,临行前定下了基本调子: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就是要他搞好统战工作,他虽立了誓,但却不认真加以领会,也不和马良等人研究,一味按自己的方式执行。东吴方面想巩固联盟,派人来提亲,他一番“虎女、狗儿”的话说的众人目瞪口呆,不干涉儿女的婚姻大事没有错,拒绝也不是不行,但应该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嘛。幸亏媒人是诸葛瑾,丞相的面子是要给的,否则连性命都成了问题。孙权的热脸贴了您的凉屁股,这口气就那么好咽?!可见其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念。
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从人谏,襄樊之战中,他这些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令其打樊城,主要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的,其目的大概有三层:一是打击曹魏的气焰,二是威慑摇摆不定的孙吴政权,三是震慑新降的刘璋及其下属,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可惜关羽未能领悟,樊城战役应该速战速决,他却被胜利和个人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竟然决定同曹魏全面开战,完全不顾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客观事实,虽然是在辛苦地但也是在盲目地厮杀,最终,不但丢掉了荆州,也促使孙权彻底倒向了曹操一边,自己也只能跑到玉泉山去了。不懂得交际,这个实际也是他骄傲的性格所导致的,成天以为别人是垃圾,自己是最棒的,用蔑视的眼光看同僚,这样使得身边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所以在他战败之后,部下将领不战而投降吕蒙,临近将领对他见死不救。可谓悲哉!哀哉!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可见关二爷的地位是多么的超然,是一个历史的传奇。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尹韵公《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
4、易中天《品三国》。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九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太祖机警少,权力多,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所以世界并不奇怪;只有梁国桥玄和南阳何勇。“这是世人的看法。一开始我以为是这样,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的时候起,我就以为他是世界上的英雄。说来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比如于迅、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勒索天子,让诸侯,可见桥玄和何勇并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总是认为武力可以统治世界,但在战斗的大部分时间里,也输了很多,赤壁战争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显示了武帝的力量,华容道微笑看到武帝的.风格,但曹操的生活不应该死,华容道没有被云杀死,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不幸的是,他在60多岁时因病去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说,武帝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世界上的英雄!
我读《三国志》是因为一个人。
第一次接触诸葛亮是从长辈那里听到他的谣言,听说他聪明,听说他无所不能,从那时起,我喜欢听他们讲诸葛亮的故事,崇拜他的生动。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
今天看了《三国演义》37遍,题目是:司马徽再推荐名人,刘玄德三顾草庐。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
曹操的顾问试图欺骗徐舒,因为徐舒帮助刘备取得了胜利。临行前,徐舒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了一些行李,和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卧龙岗。孔明的孩子第一次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听了之后,刘备觉得很忧郁。
几天后,当刘备再次拜访时,他只见到了孔明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别无选择,只能不高兴地离开。新年过后,刘备计划再次拜访孔明。这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而刘备训斥了两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但却在午睡。当孔明醒来时,他发现三个人迅速召进了房子。刘备请孔明出山帮忙,孔明拒绝了,刘备热泪盈眶地说:天下大乱,人民苦难深重。孔明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并同意了刘备的邀请。
我被刘备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追求和思想的人,最终会成功。我认为:无论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道路有多泥泞,无论我们有多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目标最终都会成功。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一
三国志读后感,三国志并不是三国演义,历史并不是小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国志读后感,欢迎阅读!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近日都在读三国,看的有点不知所措。
记得小时候也读过,但当时怎么会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过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还有象古代书生一样的寻章摘句,以求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卖弄一下,让我的老师同学们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点钦佩之情。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本来不喜欢看战争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师和央视的轮番轰炸,我突然来了兴趣,重新捧起读起来。
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释疑和解惑的过程,本来我对诸葛亮充满了偏见,听信了毛泽东的一句话,诸葛一生谨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诸葛军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人,创造了很多军事上的奇迹,如八卦图,木牛流马,还有很多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这些对于奉行仁义只会示弱的刘备来说,是诸葛亮让他能够三足鼎立而居起一,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只要看看他为了关羽之死,就要大起倾国之兵而伐吴,为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义,不听任何人的意见,更不用说总结经验制定战略,终被陆逊不费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
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备在军事上与政治上较曹操差的太远,所以他的胜利可以说大部分是有了诸葛亮。
读三国,同时也看到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张飞真是厉害,有勇有谋,但是他有缺点,而且是致命的缺点,就是视手下如粪土不如,最终他被自己的手下轻割头颅。
关羽也是厉害,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无人能及,最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之手。
由此可见,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别人。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战到最后,我想他的谨慎帮助了他,如果打不赢,何苦拿着脑袋去拼?试问曹操出征几次又胜过几回?但是他过的比谁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认为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称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现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见,但也是几番成败!想当年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是让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踵不断,暴富后面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贫困带来的又是什么,人们现在不相信政府,安居乐业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迷雾,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未来,时刻怕下一个冲击的是自己,所以现在房地产大盛其道,无予争锋!
其实,现在的人们根本没必要去做无畏的烦恼,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没必要为现前的烦恼遮住了双眼,人的一生,成败只是一瞬,获得一个好心情,有一个健康美满的人生也许就是上天赐予的快意。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
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
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
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
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
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二
说到风起云涌的三国,人们都会想起那本著名的《三国演义》,但是,真正的三国历史其实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翻开《三国志》,那份书香伴着历史厚重感直入心脾。
孙权自建立吴以来,更注重他的海上交流,他派人去过台湾,还为台湾取名为夷洲,还去过很多地方,不仅到国外促进文化交流,还加强台湾的管理,实现统一等目标。他的做法到现在看来都是明智之举。如今的`中国,西方元素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国家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更带来了外国的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给人们带来更加饱满的文化盛宴。由此可见,孙权也做了一件完美的创举。中国人,中国梦,文化的梦,这未尝不是一件文化统一之举!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表现的奸诈多疑,真实历史其实不然。他攻下半壁江山,在领土内减轻服役,为民着想;在军队中善于任用贤才干将,多计多谋,他的梦想是完成祖国的统一!直到病死,他依旧嘱托儿子去好好管理领土,完成霸业。曹操对于祖国统一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那是真正的统一!时至今日,香港澳门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已经投入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我们的心里流淌着与他们一样的热血,那份祖国统一的中国梦必会在有朝一日实现,宝岛台湾有朝一日必会在中国梦的推动下与大陆手拉手成为一家人。
可是在如今,我们的中国梦是否超越了他们,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拼搏,我们也在追梦之路上不断拼搏了吗?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心中树立一个目标,更要我们像古人一样在道路上不断拼搏!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三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隻飢饿的狼一样,衝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裡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裡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裡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习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颳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平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读了四个名字:《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蜀汉、东吴、魏三个国家的故事:东汉末年,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蜀汉的领导人是刘备,东吴的'领导人是孙权,魏的领导人是曹操。如果三个人想统一世界,他们会招募人。蜀汉的英雄有: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黄忠······东吴的英雄有:周瑜、鲁肃······魏国的英雄包括司马懿和司马昭······经过多年的战斗,司马昭最终统一了世界,建立了西晋王朝。
三国演义定义了魏、蜀、吴三位君主,用三个词来形容:曹操是奸雄,刘备是枭雄,孙权是英雄。
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他是一个忠臣,一个忠臣,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死亡中。而且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谨慎,但他是个奇才!他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慧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用木偶退司马懿,杀魏延。这些都是普通人想不到的,他的智慧是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三国志刘备读后感篇十五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学史上,有二十四部史书熠熠闪亮,它们取材广泛,记事详实,被后人并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其功勋不可磨灭。而《三国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三国志》是由晋代陈寿撰写,裴松之作注。它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分别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在长达一百多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才。其中《魏书。荀彧传》使我深有感触。
《荀彧传》是陈寿关于荀彧的传记,荀彧为人雅量高致,有“王佐之才”,曹操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对他十分器重。然而,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投奔了袁绍,未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曹操,才得以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负。荀彧先后向曹操推荐了经商的戏志才以及自己的'好友郭嘉,彻底摒弃了当时的门户观念,礼贤下士。事实证明,荀彧和萧何一样慧眼识珠,戏志才神机妙算,而郭嘉更是被称为“鬼才”,算无遗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较量中,荀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因为有荀彧出谋划策,曹操得以守甄城,定兖州,降官渡,灭荆州,他的历史功勋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扫除一切障碍——包括那个亲密无间的战友,相互信任的朋友,忠心耿耿的属下,荀文若。虽然荀彧身在曹营,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汉臣,他一直天真地认为曹操起兵只是为了光复汉室。他一直忠于汉室。所以当曹操意欲加爵魏公,进封九锡时,荀彧表示坚决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定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两人之间陷入信任危机,终使得曹操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像电视剧中的老套情节一样皆大欢喜,而是走向悲剧。
曹操出兵讨伐东吴,荀彧留守寿春。建安十七年的冬夜里,荀彧独自坐在堆满公文的清冷房间里,曹操的使臣突然送来了一个食盒。他知道,曹操想要杀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会是什么,匕首,还是白绫。荀彧边想边打开了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是啊,曹操给了他权力,给了他名声,给了他财富,还能再给他什么——除了死亡。荀彧不动声色地合上盒盖,批完堆积如山的文书,从桌下摸出一个白玉小瓶。望向窗外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他整理好衣冠,向着西方的许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而后将瓶中鸩酒一饮而尽。不知道为什么,荀彧想起了西汉的淮阴侯,韩信。
确实,荀彧的命运与韩信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文一武,都是旷世奇才,都曾身居高位,都为帝王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惨死,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故国破,谋臣亡”。“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果然,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更讽刺的是,荀韩二人还都有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蓝颜知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过,似乎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韩信之死有他自身的责任,他总归是在楚汉相争时小小的要挟了刘邦一下,而荀彧之死却是因为他过于忠贞不贰,忠于已经倾頽的东汉王朝。“谋反”必死,可是忠贞也不得善终,看来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荀彧与韩信的命运使人唏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即使历史真相无比残酷,也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牢记历史,认真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