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优质19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案中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 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攀着铁索。
强渡 冒着弹雨 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二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两颗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述,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是有其积极和深远意义的。
据考证,该桥为云、贵、川、藏、陕5省区现存95座古铁索桥中、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桥,也是全国最宽大的3座铁索桥之一,比四川泸定桥宽一半,且早200多年;承载重量仅次于贵州的盘江桥,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称为:“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铁索桥。”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板书课题。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感情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四
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录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
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五、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
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六、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七、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八、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五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强()渡弹()雨鲜血()汹()涌()英雄()。
二、多音字组词。
强弹鲜冲。
()()()()。
三、形近字组词。
摇()飘()度()密()激()烈()洒()泸()。
遥()漂()渡()蜜()檄()列()撒()沪()。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战斗()()激荡()()歌唱。
五、回答问题。
1.这首诗追忆了(),歌颂了(),追往昔,惜今朝,表达了()。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我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第二节,追忆了(),第三节写(),第四节()。本诗的写作特点是(),整首诗的韵脚是()。
2.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子,并说明起作用。
5.作者高声歌唱的是什么?
6.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还会想到什么?
7.默写本诗。
8.本诗作者(),()代作家,作品多反映()。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六
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1课时。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录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jie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
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
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 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读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准备:查找泸定桥的资料,阅读《七律·长征》和《飞夺泸定桥》等文章,了解红军北上抗日的事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录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jie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
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五、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
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六、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七、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八、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八
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
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乘机和孩子们交流了课外资料的使用问题,让他们懂得了搜集什么样的资料,以及怎样用搜集的资料。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九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站在铁索桥上》。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模块——教材分析。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英雄”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了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这首诗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显得及其可贵,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远,“头上、脚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雾、白浪”,构成一幅开阔而惊险的画面。“桥身在轻轻地摇晃”,我的思绪也不能平静,这几句写景不仅把读者带入画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节触景生情,作者追忆了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用“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刻画了英雄的红军群像,用“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一系列动作描写,点面结合,扣人心弦,把读者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以富有力量和气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铁索桥上英勇战斗的历史场面,热情地讴歌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说第二小节是浓墨重彩的直接描写英雄,那么第三小节就是一系列的环境描写,“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间接地赞美英雄,英雄用鲜血浇灌了美丽的鲜花,英雄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缅怀英雄,所以,“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对比,令人感慨万千,此时的铁索桥、二郎山、大渡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历史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所以,第四小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同样的景物,此时却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翻滚的大渡河就像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诗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声高歌。整首诗,“英雄”一词出现三次,“勇士”一词出现两次,语言精炼,感情强烈,是一首英雄的赞歌。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把诗歌表达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押“ang”韵,节奏鲜明,韵脚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适宜进行朗读训练。诗人将写景、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学情分析。
孩子们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意志软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对孩子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学生能解决“写了什么”,但“怎样写的”,即深入文本,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一能力还需提高,“为什么这样写”,即诗歌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还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差异较大,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歌颂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展开想象为散发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升华对英雄的认识,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与态度:
1、体会红军的英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红军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
核心提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怎么能让学生知错能改,更好地成长起来呢?作为教师,不可以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错应义不容辞地予以提醒和规劝。倘若规劝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取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省悟和悔过,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批评,是一种负激励教育手段,运用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不好,其负面效应可能大于正面效应。因此,批评不仅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批评语言的温度。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善待每一个犯错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贴切、受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
1、语言要“简捷精练,醍醐灌顶”
有些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当你啰哩啰嗦地说一堆话时,一开始学生还能认真地倾听着,就在你漫无边际地展开来说时,学生没有了耐性,也不知道你说的重点是什么?没能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与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向背而行,得不偿失。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班主任的语言只有简明扼要、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2、语言要“善解人意,尊重人格”
批评时“极尽挖苦”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善解人意,化‘冷’为‘热’的“顺耳忠言”,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仅能很好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还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帐新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认为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痛心疾首地认识自己错了,才会彻头彻尾地改过自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班主任最遭学生的反感,反而让学生觉得你老师无能,除了翻一些老账之外,没有任何能耐,从他的心底里已经把你瞧扁了,已经看不起你了,这怎么可能让他亲其师而信其道呢?笔者认为,批评、教育学生,千万不能将“事”与“人”或“此事”与“彼事”搅缠在一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评中,不要侮辱学生的人格。例如“上课都迟到了,你还能干什么好事?”倘若对一位途中帮助他人的学生,只因为迟到,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还会干出什么好事?”给学生心灵上的伤害那就不仅仅是“甚于刀戟”了!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不妨将上面这句话稍作修改:“你在我眼里一直是位守纪律的学生,今天迟到,能不能给老师讲讲原因?”同样的教育学生,不同的说法,修改后的语言就容易被学生接受了。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一
我站在铁索桥上》课后反思《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
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我觉得,在理解课文时,只有把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真正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
2、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不少关于铁索桥的资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铁索桥吧!
3、(出示图片)看到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体会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件播放的'范读。
2、自由朗读诗歌,由学生自己提出阅读要求。(预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作评价。
三、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1、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可以在诗中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重点词“云雾、白浪”,并指导学生朗读。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2)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利用课件出示“攀着、冒着、冲破”,使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学生观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看完后谈感受。再读这部分诗歌。
2、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前两节的学法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并练习朗读。
(预设问题: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从“轻轻地,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3、此时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重点词来理解体会。(心潮汹涌激荡)。
诗人要高声歌唱,他要歌唱什么呢?
四、品读诗歌,升华感情。
1、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
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朗读全诗。
指名朗读,全班评价。
3、根据提示背诵。
4、欣赏本诗歌曲。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学唱本诗歌曲。
2、选择喜欢的诗节背诵。
板书设计:
看到云雾白浪。
想到红军曾强渡。
如今的模样。
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三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着冒着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四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英雄赞歌”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他们总结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册教材的重点,以及本课书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说教学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采取了“以读为本,自读自探自悟”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旨在强调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读为前提,也就是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有得。
【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
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四年级阅读教学要求重视词句的教学,注重词句的积累。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在生活中积累。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五
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我站在铁索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遗迹”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体裁各异的。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2、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说一说设计这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师有指导地自读自探自悟式教学方法为主,以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进行的。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认识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论指导,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领略的最主要部分内容或重点段落,体会表达的情感。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诗歌的2、3小节,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节。“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四、说板书。
本课教学抓住重点段落的理解,通过三个重点词语“攀着、冒着、冲破”,体会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生字读音。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
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
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教学后记: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xx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八
《我站在铁索桥上》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第一次试教,由于对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课没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对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在诗句的把握上还不够好,教案没有细化。
后来,在冯老师和王老师的建议下,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二段的教学中,分为三个层次读,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诗歌《长征》。在第三节的教学中也穿插了多种形式地读,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读,齐读等。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怎样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句子,准确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应该是他们通过阅读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红军飞夺泸定桥事迹的资料,想通过了解当年的历史,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起形象生动的画面,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个平台。
课堂上,读到描写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小节时,有的孩子开始用课外资料帮助联想。他们的回答中,不仅是对资料的转述,而且与课文结合。这时,一个孩子找到课文中的一个词:“强渡”,并介绍了泸定桥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听了这个孩子的回答,我表扬了她: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有关长征的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生:铁索桥在哪里?形状?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会想到什么?)。
2、有疑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查过资料,那谁先来谈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100多米,宽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索组成,桥身有铁链9根,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是历史上从内地到藏区的咽喉要道。
3、(出示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体会险要)看到了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铁索桥下的河水浩荡湍急,桥高得如同在空中悬挂,别说从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读一读诗歌。
二、初读诗歌。
1、自由地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2、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准了字音。(指名读,一人一小节)。
3、生字读准了,诗歌才会读得更流畅,让我们学习这一课的生字词吧。(撒、洒)。
4、那诗人站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去细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齐读)。
三、品读第一节。
1、当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一节,可以划出有关的词句。
2、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导读,齐读)。
3、“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4、“心潮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感情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品读第二节。
1、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有关的诗句。(2、3节均可)。
2、让我们先默读第2节,想想诗人的心情为什么会久久不能平静了?(可以通过划出有关的词语“攀着、冒着、冲破”“铁索、弹雨、火网”来品味当时形势的危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边随机指导5、6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4、看完了谁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完后随机指导3、4个学生再读这一节)。
5、读着读着,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谁来试试?(2个学生填空式的朗读,齐读)。
6、当年战争的激烈,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也为这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挥毫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赏析)。
7、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为了彻底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啊,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节。
三、品读第三节。
1、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小节)(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
2、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再把感受读出来(指导2、3个学生读)从“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怀念、敬仰指导2个学生读)。
4、让我们对比着来读读这节,老师来读描写当年的部分,你们读写如今的部分(师:“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生:“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师生合作读该节)。
四、品读第四节。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荡?请齐读第四小节。
2、诗人要高声歌唱,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赞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勤劳的人民。)。
五、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配乐齐读整首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一读。
板书设计:
攀着铁索。
强渡冒着弹雨心潮汹涌激荡。
冲破火网 高声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