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酒文化论文(模板18篇)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以下是成功者总结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巧,一起来分享经验吧。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一
酒海苍茫,谁主沉浮。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寻找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勇气,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二
关中,即渭河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因位于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而得名,形如枣核,号称“八百里秦川”。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关中沃土,受益于渭河。渭河滔滔,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涌而下,东流入黄。北有六盘山屏障,南有秦岭横亘,犹如大河的两岸,夹峙着渭河。唐代张藉在《登咸阳北寺楼》中写道:“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即是对她的写照。渭河大德,“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相传华夏礼貌的始祖黄帝和炎帝既诞生于此。《国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史家考证,姬水在武功,姜水在宝鸡,都是渭河的支流。西北荒寒,不可谓地利,但周秦汉唐等封建王朝标榜史册,能够说渭河的作用不可小觑。
从大禹导渭开始,无论是郑国渠,还是白公渠,正是它们的滋养让八百里秦川多了一抹大国气象的红润。犹如母爱的臂膀,变贫瘠为肥沃,变荒凉为葳蕤,于是“仓禀实而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脱胎于蛮荒,向着礼貌的珠峰一步一个台阶迈出坚实的脚步。渭河由此成为秦川的一条绿色丝带,河岸的每一根芦苇都是一个传奇。渭河通衢,当年晋国大旱向秦国乞粮,秦的粮食“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能够沿渭河而下,又溯黄河、汾水而上,直达晋都。作为一国之都的长安,人烟阜盛,每年需要漕运的粮食多达数十万石数百万石,这些都要仰仗渭河。渭河之水阿,她亦曾载着李白将诗意的经纬穿针引线在华夏的布衣之上,让这儿的人们在躬耕之余眺望那轮思念的月亮。所以当你站在渭河边上,听那潺潺之音,即是这些诗句的吟哦,嗒然入心。
渭河成就了关中,“山水清丽,林跨数郡”。除此之外,关中还有地理上的优势,北有陕北高原,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连绵,东有华崤诸山,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河环抱,气势团聚。关中险要,有一个说法叫“百二秦关”,意思是说百万人攻关中,两万人足以拒之。当年范雎入秦,游说秦王:“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陂,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自秦以降,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关中的地位为经营天下者所首重。关中,多少个封建王朝枕流而栖?无需走进发黄的书页,我们也能目穿古今,那滔滔渭河淘走了无数的英雄往事,却无法吹散两岸的袅袅炊烟,那覆压大地的村庄只有听着她的呼吸才能走进睡眠,仿佛母爱的臂弯,与她在同一个脉搏上心跳。即使我们远走他乡,也会记得这条村头的长河,她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柔软,那柔软中却又有着一根坚硬的骨头,于是振作起来,遥追周秦汉唐的光芒,作弄潮儿的长吟。
酒是一方水土的物化,或浊或清,或醇或寡,或烈或淡。饮了这杯酒,似乎就以某种方式融入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继而神往不疑,反认他乡是故乡了。关中酒就是这片土地的味道,空杯余香,意犹未尽。看似寻常,其实奇崛。正像北国的冬天,以一色作墨,翩跹天地之间。当你饮了这杯酒,即是把汉唐气象吸纳于胸襟之中,眼前是霓裳声色,耳畔是金声玉振,这就是关中酒的魅惑,也是每个喝了关中酒的人庶几能够抵达的彼岸。
作者:孔金泉。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三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理所当然位在其中,和人的关系极为紧密,几乎人人、家家都要受酒文化的影响。
说中国酒文化,免不了先说说酒的起源。中国酿酒工艺的起源一说是“仪狄始作酒醪”;另一说是《杜康作秫酒》。二位都是夏朝人,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经过曹操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咏唱,在世人心目中杜康成了发明酒的祖先,至今流传“酒祖杜康”。众说纷纭,难成定论。
老祖宗研制发明酒本来是供人享受的。家人过大节,朋友聚会,或有庆典活动,共同举杯,开怀饮酒,是欢乐,是喜庆,是祈福,是吉祥。这正是酒文化的意义。中国民间流传“无酒不成宴》。“人生不可没友,宴会不可没酒”。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洒文化被引入岐途,诗经中就记载”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古人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记载。曹操写《短歌行》极力倡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诗句流传至今,妇孺皆知。河南省汝阳把杜康当酒的招牌,包装箱上就印着“酒祖杜康”。毫无疑问,曹操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让人多喝酒的鼓吹者,是让人喝酒解忧的榜样。
另一个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写了一首颇有名气的《将进酒》,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愿长醉不愿醒”,“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尔同销万古愁”。据说他的许多诗是喝酒之后写出来的。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这句名言也已妇孺皆知。毫无疑问李白是继曹操之后又一个极力倡导人们多喝酒的鼓吹者,是教化世人狂饮烂醉的鼓吹者。本来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喝几杯酒解解闷,也就是曹操说的“解忧”,岂不知“抽刀斩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因为曹操、李白竭力主张世人多喝酒,喝醉酒,自汉唐以来经历了多少朝代,有多少粮食转化成酒,有多少人以他们为榜样,常喝酒,多喝酒,喝醉酒,由此喝晕了,喝病了,喝死了,酿成了人生和家庭悲剧,使中国酒文化变味变质,酒文化成了“不像话”。据百度网提供的资料,中国各地大小酒厂酿酒所需的粮食超过四川、山东两个产量大省的总和。中国每年喝酒致残的人数达1700万至多,因喝醉酒而丧命的人数达人,触目惊心啊!前些年国家没有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时候,不少政府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几乎天天进酒场,猜枚划拳,喝五吆六,公款大吃大喝。社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古代人喝的酒是用五谷酿制的,喝酒的杯子像牛眼,多喝几杯,对人危害不烈。今天有一些酒是用酒精勾兑的,甚至还有不法商贩勾兑假酒。餐桌上用的是高脚大杯,喝下几大杯这假酒劣酒的人不倒大霉就怪了。
我在一个夜市吃喝大观园看到,有的朋友相约喝酒,由于饮酒过量,失去理智,怒目相向,把朋友当仇人,掀桌子摔板凳;有的醉倒桌旁,随地便溺,丢人失态;有的不醒人世,雇車送走;有的醉态昏迷,东倒西歪,口吐狂言。据我一位同乡讲,他见过两个酒鬼喝酒劝酒的场景,其中一个说,我不敢再喝了,你敢把我怎麽样?另一个劝酒者说,你如果不和,我敢把你头割了。说着就动手,真的把好友头割了。他本人行凶杀人,被警察逮捕,杀人偿命,两个好友因喝酒丢掉生命。本来是友好相聚,结果是酿成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悲剧。我有一个转业回家乡某企业的战友,夫妻只生一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结了婚,因喝酒而丧生,大喜变成大悲。有医学专家说,人喝醉是肝昏迷,喝醉一次等于患一次小肝炎,久而久之积累成大肝炎,酒精把肝脏烧坏了,并发成肝癌、肝坏死,肝衰竭,就要死期临头。
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著“三言”,不只一次规劝世人“饮酒不醉为最高”。适量饮酒是享受,喝过量了是难受,狂饮滥醉危及生命是悲剧。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牢记先贤饮酒不醉的名言吧。
作者王子庆,河南郑州居民。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四
饮中国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饮中国酒不仅与各节日时令紧密结合,更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酒文化因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中国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中国酒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约在三千多年前产生的黄中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酒类之一。约一千年前的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中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中国酒类。五千年来,中国酒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我国酿中国酒就已经很盛行了。但是远古时期的中国酒,是未经过滤的中国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这种中国酒适合食用而不是饮用。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夏朝一种叫爵的中国酒器。商人善于饮中国酒,中国酒文化也十分盛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促使中国的中国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中国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饮中国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中国酒极为盛行。最典型的代表是纣王造中国酒池肉林,整日里美中国酒伴美色,留下了“中国酒色文化”。到了周代,“中国酒礼”与“中国酒德”被大力倡导,中国酒的主要用途被限制在祭祀上,因此出现了“中国酒祭文化”。周代最严格的礼节是中国酒礼。饮中国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这就是周代的“中国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这就为中国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也对中国酒多有记载。《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中国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中国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中国酒”带有怀古之意;“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中国酒”,意思是让普通群众吃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中国酒;“木於”、“禁”是中国酒杯的等级。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酿中国酒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随之提高的是中国酒的质量。
秦朝经济繁荣,酿中国酒业也随之兴旺。秦汉年间出现了“中国酒政文化”,即统治者屡次禁中国酒,提倡戒中国酒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仍然屡禁不止。到了,汉代中国酒的用途更加扩大。如东汉名医张仲景用中国酒来治疗疾病。汉代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秦汉以后,中国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中国酒礼也变得严格。两汉时期,饮中国酒开始和各种节日相互联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中国酒习俗。三国时期是我国的中国酒文化的发展时期,酿中国酒的技术、原料、种类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中国酒风剽悍、嗜中国酒如命。陶元珍先生云:“三国时饮中国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由于秦汉年间提倡戒中国酒,因此到魏晋时期中国酒才有合法地位。民间自由酿中国酒的现象在此时相当普遍,中国酒业市场也十分兴盛,并出现了中国酒税,这是国家的财源之一,“中国酒财文化”由此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中国酒的风气也很盛行。人们借助于中国酒抒发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历史的慨叹。中国酒的作用潜入了精神层面,从而拓展了中国酒的文化内涵。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中国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朝诗词的繁荣,促使辉煌的“中国酒章文化”的出现,“中国酒催诗兴”是唐朝中国酒文化最凝炼体现。中国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中国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唐朝的中国酒肆日益增多,中国酒令也十分盛行。中国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绘画等相互融合,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国酒文化进入了高度发达时期。唐人崇尚“美中国酒盛以贵器”,当时的中国酒道,是在食毕后饮中国酒,正所谓“食讫命中国酒”“食毕行中国酒”“烹鸡设食,食毕,贳中国酒欲饮”。饱食后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中国酒使欢聚更尽兴。宋朝中国酒文化是唐朝中国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与唐朝的中国酒文化相比,宋朝中国酒文化更丰富,也与我们如今的中国酒文化更接近。宋代的中国酒业繁盛,因此中国酒店遍布各地。到了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金代有着烧锅中国酒文化,因此也有着浓厚的中国酒文化底蕴。在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中国酒从此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中国酒类。
明代农民起义战火不断,而清王朝不御外侵,导致百姓四处迁徙避患,“中国酒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下产生。明清以后,中国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饮中国酒与节日紧密结合,如元旦饮椒柏中国酒、端午饮菖蒲中国酒、正月十五饮填仓中国酒、重阳饮菊花中国酒、中秋饮桂花中国酒。清代有“中国酒品之乡,京师为最”的说法。在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崇尚黄中国酒,而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却味浓的烧中国酒。明清两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明清饮中国酒十分讲究“陈”字,陈中国酒十分受到推崇,所谓“中国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中国酒文化也被推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高度。由于中国酒令五花八门,因此无论是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都能入令,中国的中国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被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在名人雅士间普及到被里巷市井所爱好。
如今,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中国酒民文化”。中国酒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酒更加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均有相关的中国酒俗和中国酒礼。根据2013年外媒的报道评出了世界十大最爱喝中国酒的国家,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饮中国酒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都能够表达精神层面的内容,即便看起来是形态层面的饮中国酒也大多是这样。中国酒能抒发豪情壮志,能消除寂寥忧伤,能表达欢快惬意和哀伤肠断。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中国的中国酒文化也融入了更多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的内容,尤其是人情文化。中国酒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周卫东。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张文学,谢明。中国中国酒及中国酒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五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长,关于酒文化的作文:话说饮酒。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说的是饮酒。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说的是饮酒。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的也是饮酒。饮酒里面有说不尽的雅致,令许多人心向往之。
十年前我师范毕业,借调在一家企业办公室上班,和我对面坐的是一个老头儿,姓张,和蔼可亲。隔三差五地他就会说,“走,喝一盅去!”于是乎,我们一老一少走到街对面的餐馆,叫上几个菜,一瓶白酒各分一半,喝得微醺回家,日子过得好不惬意。看老头儿喝酒,是一种享受,他那不叫喝酒,叫艺术,从开瓶、倒酒、举杯,再到品尝、下咽、落肚,整个过程堪称完美,一副陶然自乐的模样。
后来有女朋友了,第一次到准岳父家。听女朋友说她家乡喝酒规矩特多,不免内心惴惴。吃饭用的是一张八仙桌,正方形,叫了一桌子陪客。准岳父让我坐上席,我学着推辞再三才落座。酒杯是白瓷的小杯,斟酒用的是酒壶,黄瓷质地,长长的弯曲的嘴,倾出细细的酒线,可以保证斟满小酒杯,又不致溢出来,作文素材《关于酒文化的作文:话说饮酒》。
开始还有些拘谨,喝着喝着,仗着在办公室和老头儿喝酒打下的底子,不屑于小酒杯,开怀畅饮,结果酒席还没结束,我便自己把自己放倒了。准岳父通过酒风看作风,说这小子难堪大用。后来我经过多次“曲线救国”,才勉强摆平了这事。
在工作中最累的是陪领导喝酒,无形中有一种拘束,压抑和虚伪的感觉。你得花样翻新地劝酒,你得漂亮话层出不穷。不管这杯想不想喝,不管这杯你还能不能喝,都得捏着鼻子把它灌下去,因为这杯是领导提议的,或是这杯是敬给领导的,你想表示尊重领导,那就得喝。
喝酒应该在平和、自然的人际氛围中,营造一种既充满激情又和风细雨的意境。
有一次还真喝出了这种境界。几年前我和一个同事下乡,晚上有饭局,我们怕喝大酒,推说有事不去了。我们两个步行去拜访我一个女同学。这个女同学在镇中学教书,听说我们过来,早捎信来让我去做客。
女同学和她丈夫都是实在人,张罗了许多菜和白酒,我们说着上学的趣事、谈着现在的工作,感到非常惬意和放松,不知不觉就喝高了。回来的时候幽幽的月光撒满大地,我们两个醉汉互相搀扶着,大声唱歌、说笑,世间的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六
黄酒与白酒是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酒。黄酒是用“曲”酿造的,制曲的开始年代,最迟不晚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白酒问世是在宋朝以后。相传谷物酿酒起源于奴隶社会。大禹时,仪狄酿出酯酒。禹喝了之后感到香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疏远了仪狄。禹与仪狄的故事不可考,可下面两个例子却能很好地证明圣人的话。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在地窖专供夜里饮酒。子皙带着驷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烧了他的地窖。伯有逃奔到雍梁,酒醒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统帅楚司马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楚恭王准备打仗,让人叫子反,子反推辞说有心病。恭王亲自到他的帷幄来请,却闻到酒味,就说:“今天的战事全靠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要亡我的国家,不顾我的人民,不能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回国。
喝酒误国误己的例子举不胜举,酒能害身杀身,面对酒的诱惑,千万要忍耐啊!编纂《劝忍百箴》的许名奎如是说。中国历代较为开明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从西周以降相继发布禁酒诰命,但收效甚微。喜欢喝酒的曹操也意识到酒会亡国,所以要禁酒。孔融就反问他,为什么不禁女人呢?因为女人也会亡国。曹操哑口无言。“酒色财气”都可以亡国亡身,但显然这不是亡国亡身的必然因素。
凡存在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否则酒也就不能流传至今了。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爱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这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自从有了美酒,它就长久地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并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和行为,可以说,饮酒,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尼采语)。酒神精神张扬个性,激发精神自由。中国是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国度,倘若没有酒的滋养刺激,不知道要沉闷多少。倘若没有酒的刺激和味觉的牵引,有些传诸百代的好诗好画好字的“神来之笔”,也许永远不会降临。迷狂状态下才会涌现的灵感妙语,如同“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没有酒的刺激,它将被关闭在无意识的深沉结构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倘若没有酒,屈原也不会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其实这话也可以说成是“众人皆醒我独醉”,否则他也不会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国而“醉”!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块垒,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乡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发泄到妻儿的身上,可诗人呢?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必然受到束缚压抑。酒酣耳热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他敢说敢写,敢哭敢笑,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从“听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为本体的生命意志的性质变了,由盲目挣扎的消极力量变成了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刘伶的《酒德颂》、杜甫的《客至》、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李白的《客中作》都是用酒酿出来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想来刘十九的酒量有限,“能饮一杯无”的邀请表达出对友人的亲切随和;杜甫初到成都无亲无故,忽然有崔县令来访,自然十分高兴,“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为家中清贫只好用陈酒招待客人表示歉意。唐朝的诗人招待亲朋故友,喜饮新酒,不像现在的人以老酒为贵。但无论新酒陈酒,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热情、平等、友爱的精神。酒在这里起到交流的作用。
酒还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淋漓酣畅地表现一个人的率直天性,豪放人格。曹操是古代诗人中最成功的一个。他身处乱世,以过人的文韬武略终结了汉末的军阀混战。如果没有酒,曹操也不会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了。这样的感叹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展示了一代枭雄的阔大胸襟,非一般文弱书生可比。他的诗歌感情慷慨激昂,风格沉郁雄浑。难道不是“杜康”酒的陶养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酒后梦语,以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杀敌报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酒甚至可以避祸全身。庄子认为,醉者由于处于精神与肉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无忧无喜,无惊无畏。据说有一次他喝醉了,从疾驰的车子上摔下而不死,就是“得全于酒”;阮籍喜好喝酒,有一次司马懿想和他做亲家,阮籍喝酒一醉就是两个多月,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提出来,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
人生是幕悲剧,但就算人生是出悲剧,诗人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崇高与悲悯、壮丽和快慰。酒是喜剧的酵母,更是悲剧的产婆;酒是诗人的朋友、爱人,是诗人的生命。没有了酒,中国文化的味道不知要逊色多少。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七
那么,梦和神经病在一方,艺术在另一方,其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显然,它们是有某些共同点的。没有一个诗人或批评家会否认无意识过程在两面都起作用,都具有幻想的成分,只是程度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重大区别,查尔斯兰姆认为真正的天才精神必定健全这一论点时曾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区别:“……诗人是醒着做梦。它不为自己的主题所左右,反能控制它。”
在这段议论里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了作用。同时又指出了诗人、作家并非被非理性所操纵。这也正如特里林最后所归纳的:“整个区别就在这里,诗人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神经病的标志恰恰就是被幻想迷了心窍。”有了这个结论,我们这里的引文显然就不会被那些片面强调“创作无意识论”的论说钻了空子。我们同样赞成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活动的参与,这不仅适用于梦境,更适用于酒醉之态的创作。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诗人、作家创造的艺术境界具有相当的神秘性质,而且可以说明艺术境界的'创造为什么不可以重复,更不可以由别人来代替。人在酒醉之后使一部分理智层失控了,潜意识于是跑出来发挥了作用,不仅把埋藏在诗人、作家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感情释放出来,也把由这种感情所造成的幻想释放出来,从而造成一种凝聚着作家审美经验和他的热情的、美丽的显像,通过笔端展示在我们面前。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美好动人、发人无限联想并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酒醉之境,也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诗人白昼梦,对艺术的帮助也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这样的阐明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读前面课程中引录的诗文,就更加明白了。
酒醉不止对文学创作有作用,对其他艺术创作也显现其神奇的功能。书法家、画家也有很多好饮酒,而在醉态之中尤其有神奇的创造。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善饮,据说他于公元三五三年,曾邀集孙统、孙绰、孙放、王献之、谢安、郗昙、耿友、王玄之、王凝之等四十一位名流、隐士,集于兰亭临水饮宴。以漆制羽觞漂于清溪之流,觞到谁人面前须赋诗一首,不能赋者罚酒一觞。结果共得赋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乘着酒兴以蚕茧纸用鼠须笔写成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集序》,即后世称《兰亭帖》。其笔法变化多端、随类赋形,各尽其态;凡有重文者,则字体悉异,没有一字雷同的。第二天他酒醒之后,又一连挥笔写了几遍,都不及原书的神韵。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也好饮酒,被称为“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见酒使他达到了艺术境界。怀素是个僧人,但却嗜酒如命,每写字前痛饮得如醉如痴,于是纵笔驰骋,写得一笔好字。钱起评论他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宋画家米芾也好饮酒,据《语林》载,苏轼一次在维扬置酒招待诸名士,共十余人,米芾也在座。酒喝得快醉时,米芾忽然站起来自赞说:“世人皆以芾为颠,子赡以为如何?”苏轼说:“吾从众。”米芾好画,好书法,好饮酒,如狂人,因号米颠。他的《满庭芳》词:“雅燕飞觞,清谈挥尘,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yu)乳,雪溅紫瓯圆。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聪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写的酒醉情态,如画如诗,令人沉醉。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八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我最喜欢酒文化。酒是一种常见的东西,有人结婚的时候,就要用到酒。
别小看那会让人醉的酒,他可是有许多知识的,比如:评酒知识。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论签定和感官签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他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酒文化简介。酒文化是中华是中华人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里面还有一首诗:饮酒诗,杜甫写的。“山坪如就下青云,气味浓浓香幸见。鸣董走送怜渔夫,洗盏开尝对马军。”“酒的起源”也很有意思。在中国,酒神精中以道家哲学为源头,酒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老帝造酒说”。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九
摘要: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酒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
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展现出了酒的身影。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国家,在古代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所以这也给酒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酒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在诞生的时候就是作为物质存在的,而且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在中国扎根深深的繁衍壮大是因为:白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文化紧紧依附于农业生产,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正是酒文化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用大量的篇幅来渲染酒文化的独特魅力。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作为交往酒在其中是作为一种粘合剂纯在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喝酒是表达友好的一种特殊方式。就还是一种化解个人恩怨的一种有效手段。饮酒也是为交友提供了一种契机。饮酒也是展现个人风采和个人魅力的重要的途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比比皆是。不仅为诗歌在绘画和书法作品中,酒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画家中,“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这些都足以说明酒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都展现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饮酒的类型在中国也多种多样,在中国人得酒文化培育下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饮酒形式:"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宴饮。"上梁酒"在古代盖房是件大事盖房子时故在上梁这天在梁上贴一条横幅,大书“上梁大吉”四个字,小子写明年月日。用红色丝线栓上三个铜钱、一颗大葱。由木匠钉在梁上。接着是放鞭炮。主人请工匠吃大餐、喝酒。这个仪式,叫做“喝上梁酒”。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年年有余。满月酒"或"百日酒"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寿酒"人生逢十为寿,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规。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大寿之时,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老板要置办酒席,用来庆贺之意;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预示大吉大利发大财。"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离别之意。在战争年代,将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在影视剧中多有此类的描写。由此五花八门的饮酒名头足以彰显中国饮酒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药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神奇的品种。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药性稳定,安全有效配制、服用简便的优点,更因为酒助药势,药借酒力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品种,药酒不仅配制方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酒精作为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剂,中药的各种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药酒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人类对酒的发现,而它的发展,则是借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又有较好的穿透性。酒能使大部分水溶性物质,以及一些水不能溶解,或需用非极性溶媒才能溶解的某些物质,溶于酒中。将中药泡在酒里能够使中药材里大部分各种不同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以发挥生药原有的治疗作用。早在春秋战国,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汉代,人们就用药花酿酒。《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菊花酒在古代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酒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军事研究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酒文化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
书香邀贤友,茶韵伴美酒。诗画融雅舍,翰墨写春秋。
俺叫酒,字乙醇,是粮食的精华与水的化合物。俺是最奇妙的饮用物,味有浓香、酱香或醇香。尽管有人说俺是猫尿、马尿,但抬举俺的人还真不少。因为俺能给武人壮胆,为文人助兴,给喜事添喜,为愁人解忧。所以,穷喝富也喝,喜喝愁也喝,爱俺没商量。李白斗酒诗百篇,清照醉酒词凄婉。武松醉酒降猛虎,千古绝唱都有俺。
喝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浓郁悠长。以酒为媒的祝酒词、劝酒语、行酒令,是酒文化的靓丽风景。酒俗中的民谣更是以情动人,雅俗共赏,情浓似酒。现辑录如下,供欣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相聚都是好朋友,慢慢喝点舒心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杯多。
要想公关,满上先干。
要想客人喝好,先把自己喝倒。
领导中间坐,喝酒有把握;官大肚量大,喝酒不害怕。
不用说,不用比,酒量大的是经理。
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大眼睛,双眼皮儿,喝酒定是爽快人儿。
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
女人也是半边天,端起酒杯沾一沾。
头发一边倒,一看就是大领导;看你头发三七分,喝酒肯定很认真。
背包后边挂,喝酒肯定不害怕。
手表一戴,做个表率;手表一戴,喝酒爽快。
穿的一道一道的,喝酒一套一套的。
金链脖上挂,白酒啤酒全拿下。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女士敬酒,不喝不走。
一杯祝您万事兴旺,多赚英镑;喝酒要喝双,出门才风光;一杯健康二杯福,三杯喝下财源广。
一杯二杯试味,三杯四杯开胃,五杯六杯打擂,七杯八杯不醉,九杯十杯派对。
半斤不叫酒,一斤扶墙走,斤半墙走我不走。
戴着眼镜学问高,喝酒肯定有绝招;戴着眼镜不寻常,喝酒准比别人强;戴着眼镜不一般,端起酒杯就喝干。
酒场就是战场,酒品就是人品,酒瓶就是水平,酒量就是胆量,酒风就是作风。
宁伤身体不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好,都喝倒;感情厚,喝不够;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感情薄,喝不着。
喝酒不痛快的人,办事肯定不爽快;酒风不好的人,作风肯定也不怎么样。
酒场上不可轻视的几种人:
梳小辫的、拿药片的、官不大的、不说话的、自称不能喝的、光膀系领带的。
劝酒重头戏——鱼头酒。
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
鱼儿一上桌,鱼头酒要喝。
鱼头一对,大富大贵。
头三尾四,腹五背六,高看一眼。
喝了鱼头酒,好事全都有;喝了鱼头酒,精神定抖擞;喝了鱼头酒,坏事全溜走。
长江水波连波,鱼头喝了鱼尾喝,大海航行靠舵手,平安要喝鱼尾酒。
鱼头在中间,幸福在两边,国色为牡丹,饮酒要做伴,一起喝个幸福酒,祝福友谊天长地久。
健康饮酒,文明饮酒,安全饮酒。
自古酒分两种,一种是敬酒,一种是罚酒。有时候酒喝多了能成事,有时候酒喝多了会误事,有时候酒喝多了会闹事,有时候酒喝多了会出事。有时候喝酒会加深感情,有时候喝酒会伤害感情。因此,喝酒要适量、适度、适可而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天之美禄,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半夜里找水,醒过来后悔。
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只要感情到位,喝啥都能陶醉。
来时夫人有交待,少喝酒,多吃菜。
醉酒坏事,酒(久)醉伤身。
烧你心,烧你肺,先患脂肪肝,后患胃下垂。
饮酒作乐的是浪荡鬼,醉酒哭天的是窝囊废,喝死不醉的那叫胡吹。
酒联。
丰功伟业穿肠过。
杯酒沉浮江山定。
酒逢知己千杯少猛虎一杯山中醉。
话不投机半杯多蛟龙三盏海底眠。
琼浆清泛琉璃盏冷饮秋色诗千首。
玉液浓斟琥珀杯醉酹寒香酒一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
酒俗中的民谣。
一、岁时酒。
贺岁举觞祭祖神,清明端午有区分。
新春亲友吃年酒,醉过元宵难起身。
二、结交酒。
自古桃园结义盟,今沽好酒宴新朋。
三巡干后真言吐,乱点江山万事成。
三、定亲酒。
托媒男女要相亲,酒宴排开好议婚。
礼物当堂相互送,再来约会走前门。
四、喜宴酒。
才见新人醉入房,又听门外乱嚷嚷。
花钱赴宴赚杯酒,夜半酩酊头撞墙。
五、满月酒身带红包上酒楼,小儿满月宴亲俦。
高宗赐酒开先例,喜蛋从冬吃到秋。
六、寿诞酒。
天地春秋桂一枝,祥翁把盏酒连诗。
人生逢十皆为寿,相约期颐再醉时。
七、丧葬酒。
丧家祭奠也开筵,恭送亡灵上九天。
吊唁厅前刚叩手,转身桌上又猜拳。
八、上梁酒。
人生大事建新房,砌柱浇墙酒拌浆。
良木端头安美味,醇香助力起高梁。
九、乔迁酒。
新居飘彩客盈门,欢庆乔迁请故人。
道喜恭迎凭礼数,先端美酒敬财神。
十、开张酒。
举杯行令庆开张,上下同心醉一堂。
今日无需分贵贱,明朝相见敛轻狂。
十一、谢师酒。
十年寒苦半功成,学子求知再远征。
把酒连连心已醉,长留师德享终生。
十二、壮行酒。
好汉戍边将欲行,席前亲友细叮咛。
酒添壮志千杯满,万里江山任纵横。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一
饮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饮酒不仅与各节日时令紧密结合,更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酒文化因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地位。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约在三千多年前产生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一千年前的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五千年来,酒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就已经很盛行了。但是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与半流质,这种酒适合食用而不是饮用。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夏朝一种叫爵的酒器。商人善于饮酒,酒文化也十分盛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促使中国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出现了“长勺氏”与“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最典型的代表是纣王造酒池肉林,整日里美酒伴美色,留下了“酒色文化”。到了周代,“酒礼”与“酒德”被大力倡导,酒的主要用途被限制在祭祀上,因此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最严格的礼节是酒礼。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这就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也对酒多有记载。《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有怀古之意;“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普通群众吃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酿酒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随之提高的是酒的质量。
秦朝经济繁荣,酿酒业也随之兴旺。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即统治者屡次禁酒,提倡戒酒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仍然屡禁不止。到了,汉代酒的用途更加扩大。如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来治疗疾病。汉代酒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调与人伦、献谀神灵与祭祀祖先。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也变得严格。两汉时期,饮酒开始与各种节日相互联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习俗。三国时期是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酿酒的技术、原料、种类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云:“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由于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因此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民间自由酿酒的现象在此时相当普遍,酒业市场也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这是国家的财源之一,“酒财文化”由此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的风气也很盛行。人们借助于酒抒发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的忧思与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了精神层面,从而拓展了酒的文化内涵。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朝诗词的繁荣,促使辉煌的“酒章文化”的出现,“酒催诗兴”是唐朝酒文化最凝炼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唐朝的酒肆日益增多,酒令也十分盛行。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绘画等相互融合,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酒文化进入了高度发达时期。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当时的酒道,是在食毕后饮酒,正所谓“食讫命酒”“食毕行酒”“烹鸡设食,食毕,贳酒欲饮”。饱食后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使欢聚更尽兴。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因此与唐朝的酒文化相比,宋朝酒文化更丰富,也与我们如今的酒文化更接近。宋代的酒业繁盛,因此酒店遍布各地。到了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因此也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在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酒从此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代农民起义战火不断,而清王朝不御外侵,导致百姓四处迁徙避患,“酒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下产生。明清以后,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饮酒与节日紧密结合,如元旦饮椒柏酒、端午饮菖蒲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重阳饮菊花酒、中秋饮桂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的说法。在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崇尚黄酒,而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却味浓的烧酒。明清两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明清饮酒十分讲究“陈”字,陈酒十分受到推崇,所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酒文化也被推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高度。由于酒令五花八门,因此无论是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都能入令,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被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在名人雅士间普及到被里巷市井所爱好。
如今,酒文化的核心应当是“酒民文化”。酒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酒更加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均有相关的酒俗与酒礼。根据2013年外媒的报道评出了世界十大最爱喝酒的国家,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饮酒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都能够表达精神层面的内容,即便看起来是形态层面的饮酒也大多是这样。酒能抒发豪情壮志,能消除寂寥忧伤,能表达欢快惬意与哀伤肠断。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中国的酒文化也融入了更多具有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内容,尤其是人情文化。酒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1]周卫东。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张文学,谢明。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
关键词:酒;酒文化;社会功能。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过度饮酒有害健康。酒中乙醇对肌体的组织器官有直接毒害作用,对乙醇最敏感的器官是肝脏。连续过量饮酒能损伤肝细胞,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进而可致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过量饮酒影响脂肪代谢,肝脏脂肪合成增多,使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发生甘油三酯血症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危险,还会造成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酒进入人的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可把饮酒后的心智状态分为畅意、微醺、失控和烂醉四种。少量饮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令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有益身心健康。饮至四、五分时,似醉非醉,血流加速,血脈扩张,人进入一种无拘无束、情绪兴奋、积郁一空、飘然羽化的解脱状态,这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在摆脱现实的悲苦与烦恼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即所谓“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醉来赢得自由身”。此时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最有益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饮至七、八分时,神经麻木,神智迷忽;反应迟钝,不能自控;身非己有,言不由衷。此时信口开河,容易失言;意志薄弱,举止失常;不守原则,随意承诺;失去记忆,容易误事。甚者惹事生非,引发暴力,影响家庭和睦,危害社会治安。如果饮至九、十分,则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呕吐不止,哭笑无常;语无伦次,不识归途;甚者人事不省,危及生命。
酒的功能要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酒是美好物品的象征,是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酒为粮食酿造之精华,美味甘甜,补益身体。但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物质财富极度贫乏,不可常得。故作为“天之美禄”(《汉书·食货志》)的酒,只有在祭祀和节庆时才能享用,并且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物质产品丰富后,亲朋好友来了,要用美酒招待,以尽地主之谊。
第二,酒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作用。酒能消毒杀菌,舒筋活血。适量饮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舒活筋骨,消除疲劳,有益身体健康。
第三,酒具有兴奋作用。饮酒后,人体血液循环加速,大脑受到刺激,情绪激昂,精神振奋,思维特别活跃。它可以增加酒宴上的欢快喜庆气氛,给人带来生活乐趣,但过度兴奋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四,酒具有亲和作用。酒宴上轻松愉快的气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能联络感情,消除隔阂,调和矛盾,增强凝聚力。
第五,酒具有麻醉作用。过度饮酒,神经麻木,神智迷忽。在麻木状态下,思维得到抑制,心灵得到安宁,无忧无虑,忘却了烦恼和痛苦。“醉酒忘世”有时是一种度过心理困境的消极方法,政治黑暗时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处世态度,但其负面作用很大,有损身心健康。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一)酒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言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西周统治者在取得天下之后,周公总结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酒诰》中认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范例。
(二)酒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三)酒与文化教育。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酒文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德”和“礼”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四)酒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五)酒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鹪鹩庵杂诗》)。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
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此外,在中国小说戏剧创作中,酒是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一个“酒”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咤风云、风云际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郭泮溪。中国饮酒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3、吕思勉。中国文化通史[m].海潮出版社,2008.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三
关中,即渭河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因位于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而得名,形如枣核,号称“八百里秦川”。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关中沃土,受益于渭河。渭河滔滔,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奔涌而下,东流入黄。北有六盘山屏障,南有秦岭横亘,犹如大河的两岸,夹峙着渭河。唐代张藉在《登咸阳北寺楼》中写道:“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即是对她的写照。渭河大德,“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相传华夏礼貌的始祖黄帝和炎帝既诞生于此。《国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史家考证,姬水在武功,姜水在宝鸡,都是渭河的支流。西北荒寒,不可谓地利,但周秦汉唐等封建王朝标榜史册,能够说渭河的作用不可小觑。
从大禹导渭开始,无论是郑国渠,还是白公渠,正是它们的滋养让八百里秦川多了一抹大国气象的红润。犹如母爱的臂膀,变贫瘠为肥沃,变荒凉为葳蕤,于是“仓禀实而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脱胎于蛮荒,向着礼貌的珠峰一步一个台阶迈出坚实的脚步。渭河由此成为秦川的一条绿色丝带,河岸的每一根芦苇都是一个传奇。渭河通衢,当年晋国大旱向秦国乞粮,秦的粮食“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能够沿渭河而下,又溯黄河、汾水而上,直达晋都。作为一国之都的长安,人烟阜盛,每年需要漕运的粮食多达数十万石数百万石,这些都要仰仗渭河。渭河之水阿,她亦曾载着李白将诗意的经纬穿针引线在华夏的布衣之上,让这儿的人们在躬耕之余眺望那轮思念的月亮。所以当你站在渭河边上,听那潺潺之音,即是这些诗句的吟哦,嗒然入心。
渭河成就了关中,“山水清丽,林跨数郡”。除此之外,关中还有地理上的优势,北有陕北高原,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连绵,东有华崤诸山,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河环抱,气势团聚。关中险要,有一个说法叫“百二秦关”,意思是说百万人攻关中,两万人足以拒之。当年范雎入秦,游说秦王:“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陂,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自秦以降,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关中的地位为经营天下者所首重。关中,多少个封建王朝枕流而栖?无需走进发黄的书页,我们也能目穿古今,那滔滔渭河淘走了无数的英雄往事,却无法吹散两岸的袅袅炊烟,那覆压大地的村庄只有听着她的呼吸才能走进睡眠,仿佛母爱的臂弯,与她在同一个脉搏上心跳。即使我们远走他乡,也会记得这条村头的长河,她让我们的.目光变得柔软,那柔软中却又有着一根坚硬的骨头,于是振作起来,遥追周秦汉唐的光芒,作弄潮儿的长吟。
酒是一方水土的物化,或浊或清,或醇或寡,或烈或淡。饮了这杯酒,似乎就以某种方式融入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继而神往不疑,反认他乡是故乡了。关中酒就是这片土地的味道,空杯余香,意犹未尽。看似寻常,其实奇崛。正像北国的冬天,以一色作墨,翩跹天地之间。当你饮了这杯酒,即是把汉唐气象吸纳于胸襟之中,眼前是霓裳声色,耳畔是金声玉振,这就是关中酒的魅惑,也是每个喝了关中酒的人庶几能够抵达的彼岸。
作者:孔金泉。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四
韩国是东方礼仪之邦,对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至今。去韩国留学后,当然也一定要遵从韩民族的文化,这样一方面是展现了我们个人教养,二是遵循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示对这个国家以及国民的尊重,同样他人也会给予我们尊重。
通过影视剧作品,大家都了解到韩国人喜欢饮酒。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学校聚会、社会人职场聚会,少不了饮酒,而且经常是换地方连续喝上好几茬。大学生活中,教授也会经常和学生参加聚会,所以作为赴韩留学的学子们,了解一下韩国传统的酒道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适当的饮酒可以缓解紧张的同时,对人际关系的'圆满也会有很大帮助。所谓的酒道,就是在饮酒时应该要遵循的一些礼仪。尤其是在与长辈一起饮酒时要特别注意酒道礼仪文化。
在酒席上,首先应该给长辈斟酒。斟酒时我们要一手拿住酒瓶,另一只手轻轻托着酒瓶,这时要注意不要让酒水飞溅出或者斟酒斟得很满,斟酒后,应双手奉上。在韩国,无论是给长辈敬上物品时,亦或接受长辈所给予的物品时,都一定要用双手,所以这一点,同样在酒道文化中有所体现,饮酒时也要注意。
如果长辈为我们斟酒时,我们要双手举起酒杯,或者右手执杯而左手托住杯底。接酒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双手,表示恭敬地接受。在韩国,人们忌讳单用左手,视之不经。在酒杯中斟酒后可以根据长辈的提议,与长辈轻轻碰杯而饮。但在饮酒的时候,如果对方是长辈,我们应该略微侧身侧脸,右手举杯而左手遮于杯前,切忌与长辈对视而饮,这是韩国酒道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礼仪了。另外,在完全空杯之前不要再次为对方斟酒。
对于很多女生来说,根本不会饮酒,不过没有关系,不能喝酒的人一定要提前说明,这样大家就绝对不会在饮酒过程中给不能喝酒的人劝酒了,这也是礼仪的一种体现。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五
碰撞,总会有新的生成物出现。即使是最微小的氢原子,碰撞聚变,带来了清洁的核能,可同样也成了危险的氢弹。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时亘古不变的议题。在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的棍棒教育与国际主流的鼓励式教育不可避免地碰撞交织,孕育了新的种类。正如《虎妈猫爸》中所演绎的那样,父母双方一方保留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另一方唱白脸,扮演“慈父”、“慈母”的角色。这种中和或许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平衡方式,童年不缺乐趣,长大亦无悔意,是碰撞才获得的精彩。
德国的所有大型超市在有一天几乎全场清空,只有少量货架上还残留着些瓶瓶罐罐,并在每个区都写上了带有情绪的标语。这便是德国的“国货节”。如在某连锁超市中,乳制品区清晰地写着“来自新西兰”,在生鲜区中赫然标明“孕育于北海渔场”,啤酒区商品便十分丰富了,注释是“不要忘了慕尼黑”。据负责人所述“国货节”举办的目的便是宣传经济全球化下,商品流通与碰撞,我们身边用习惯的了不一定是国货。以告知顾客,包容碰撞后的世界市场,货架因碰撞而丰满;世界因碰撞而精彩。
可碰撞却也不全然如此,化学反应因催化剂的干预而改变产物;碰撞交流因人的干涉而改变了结果,甚至,让人变得痛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命博士编撰的儒家注经,融合了道家中的“天道有常,道法自然”,也掺杂了墨家、法家思想,曲解了其中部分含义以达到愚民的目的,到了明代,又添加了“宋明理学”中朱子那些“忠”、“孝”观点。士人的文章越来越没了真情实感,士人感到痛苦,害怕妄议时弊不仅丢了性命,甚至祸及家人,只好寄情于对辞藻的追求或是写些称颂之言,中国的文学没落了,文坛寂寥,文学也感到痛苦。
马克·波罗的游记确实宣传了中国盛况,东学西渐,孔子进入了伏尔泰的书房,老子的文章为哲学家拜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确实带来了世界文化史的繁荣,却也使野心家的贪欲激增,他们渴望征服。这带来了战争,苦难,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是碰撞难免引起的副反应结果。
碰撞就像有机化学,你渴望得到主反应的生成物,譬如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譬如经济领域的碰撞融合,然不可避免带来了副反应,是你所害怕发生的,譬如战争,譬如征服,譬如苦难。唯有如此,世界才有了精彩,也正因如此,它使人痛苦。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成为推动它碰撞融合的催化剂。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六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3、披君貂b,对君白玉壶。――李白。
4、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5、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6、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7、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9、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何以解忧,为有杜康。――曹操。
1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13、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14、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晏殊。
17、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18、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9、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20、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2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22、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2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24、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七
每一笔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开口都令观众汗颜,每一次关于文化的节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种高端手机竞相推出新产品,各种输入法也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对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键盘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对于一些日常挂在嘴边的字,竟然提笔就不会写,这一切,也许都是对中国汉字的陌生化与疏离感。
同时,汉字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曾经有一个将军说过:“如果想征服中国,光靠杀人是没用的,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说日语,写日语,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们的心中,才能够真正地征服这里。”是啊,在“国外风”充斥人心的现在,有几人能够读出“直挂长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有几人能够在国画的淡墨寥寥几笔品味出宁静淡雅?有几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品出古老的人体全息和以柔克刚的民族思想?又有几人能够在《昆曲牡丹亭》浅浅几句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连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欧美控”连向基督祷告的顺序都不了解,如此之国人,何等悲哀!
从今开始,喜欢中国的汉字吧!品读中国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开小轩,任月光流淌,摆一纸熟宣,执一杆毛笔,磨一方淡墨,写我们的文字,写我们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风拂面,墨香四溢。
从一个“汉字听写大会”映射出如此感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写汉字,多读文化,意境无穷。
已等不及写一纸我们最珍贵的灵魂了。
评语:文字写得颇为精彩,主旨鲜明,中心突出,引题析因后,运用比喻论证,排比,反问进行深入剖析,议论说理有力度,后半部分更是渐入佳境越写越美写出了作者的独立思考与真情实感,很好地完成了训练任务。
传统酒文化论文篇十八
突然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看《来自星星的你》时;突然发现自己偶像都是欧美或日韩的明星时;突然发现和朋友们的聊天都变成明星八卦时,我心里也莫名的百感交集。回想起往日的种种,似乎只是一个个空洞的躯体在行尸走肉般的话看。在这个极速的时代里,不容停歇,一旦如此,那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我们都似乎只能麻木地从众,寻找并沉浸在那所谓的娱乐里,僵硬的活着,丧失了自己的灵魂。直到——一个个红白相间的田字格,和一股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清风拂进我的心底,我“清醒”了许多。它带来的警示和启发引我深思。
“汉字听写大会”一炮而红,甚至远超以往所谓的“大热”的娱乐节目。但我不希望人们只是因为随波逐流,或是三分热度地去关注汉字。像“癞蛤蟆”这样常见的字却只有30%的人写对,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简单地提笔忘字这样的普遍现象,更暗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缺失。而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的延续的,因此我认为,莫让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不仅仅是方格内的横竖撇捺,也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满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炎黄子孙的血液,沉淀着民族的精魂。作为国人,不会写中国汉字是理应去警醒的。或许你会说,这提笔忘字不就是现在科技化国际化的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弊端吗?但是请你谨记,汉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分不开,斩不断。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魂,这样一个承载着我们的根的灵魂,怎么可以被舍弃?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怎么可能被人记住,被人敬佩?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活动及时为我敲响了警钟,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传统文化。
其实,我觉得我是幸运的,练习过书法的我更能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墨的沁香环绕身旁,提笔印下或端正或潇洒的汉字。我爱那方正有致的楷体,飘扬舒展的行书,圆润协调的隶书,洒脱不羁的草书。我置身于那一撇那一横长中,心中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中华民族的结晶包裹下,我深陷其中,带给我不一样的欢愉。
关注传统文化不仅利于民族发展和传承,更是文化复兴,国家振兴不可丢失的存在。与其过多地崇洋媚外,看什么韩剧美剧,听什么外文歌曲,不如放下手中的iphone,拿起身边的“孔孟老庄”,端起一杯青茗,细细品尝。
所以,不要让外文垃圾再侵蚀我们的灵魂了,让我们回归传统!书写我们自己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靠你我,让我们并肩前行,莫让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评语:很好!文章取得了长足进步,开篇“排比列举”引材,而后打开思路,从汉字与文化,汉字与民族,汉字与爱国等角度谈生意,危害,有力论证,接着联系自身实际谈汉字之美,结尾发出倡议,点题,能将堂上所讲方法迅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很好地达到了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