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16篇)
通过对市场调研的总结,我们意识到产品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虽然这些范文并不完美,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
2. 三峡不同景物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文章,学会欣赏。
4. 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游记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色.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2.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3.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二(3-10自然段):按游踪的前后,分别具体描写游三峡的见闻。
4、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归纳:船从宜昌上驶,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三、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三峡离我们现在所在地并不远,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巩固。
朗读课文。
六. 作业。
1.熟读课文。
2.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的旅游及大坝资料,对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七.板书设计: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惊异。
具体描述三峡: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 紧张。
总结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 轻松。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个读音为什么?)。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破”,是难!
“停”“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五
写作题目:以运动会为话题作文。
写作目标:1、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揭示中心,并注意详略得当。
2、能够使用恰当的写作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3、提高书面语言表达力。
写作过程:
写作指导:
一、整齐优美的“段排式”
“段排式”即段落排比式。这种写法在书籍报刊中常见,不算特别,不过学生会写的不多。段排式除开头结尾外,中间几段(一般不少于三段)构成并列,结构整齐匀称,给人一种美感。运用这种写法要写好段首语,使每段的首句句式相同相近。段首语的写法不一:有的运用比喻,写得生动形象;有的运用没问,引起读者注意;有的引用诗词名句,显得富有文采;有的是一种特殊说法,让人感到别有风趣。比如“微笑”这个话题,有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春风,它能让人倍感温暖。……。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花朵,它能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阳光,它能让人心情灿烂。……。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桥梁,它能沟通人们的情感。……。
四个段首语,四个比喻句,从四个方面写微笑的作用,形象生动,整齐和谐,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有的文章不是用段首语排比,而是用段末语排比,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有的文章不仅用段首语排比,也用段末语排比,使得结构更加整齐优美,更有魅力。
二、令人瞩目的“镜头式”
“镜头式”即电影文学剧本的镜头描写方式。电影文学剧本是为拍摄影片提供的蓝本,语言的表达与组合必须适应拍片的需要。无论写景、叙事还是人物对话,都强调视觉形象,突出画面效果。将这种写法引进作文教学,让学生写上几个“镜头”,再配上个“画外音”,一篇作文就像一个小电影剧本,让人感到很新鲜。比如下面这篇作文:
……。
镜头一:人声鼎沸的教室里。
镜头二:如画的塑胶运动场。
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比赛在紧张进行,呐喊声此起彼伏。“砰”,发令枪一响,张奇箭一般地飞奔。……最后一圈,他拼命冲刺,连续超越两人,闯线。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镜头三:拥挤的公交车上。
画外音:在学习上,张奇精益求精;体育比赛,张奇奋勇拼搏;在上学路上,张奇见义勇为。张奇是我们班深受欢迎的好男生。
三个镜头,三幅画面,构成文章的主体。一段“画外音”,总结收笔,画龙点睛,浑然天成。读这样的文章像欣赏一幅一幅图画,让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这实在是一种不错的写法。不过,运用这种写法要注意交代地点或环境,语言尽量突出画面特点,通过“画面”表现主题。
三、引人入胜的“剧幕式”
“剧幕式”与“镜头式”不同。“镜头式”是仿照电影剧本的写法写,而“剧幕式”只是借用戏剧的“外壳”而已,并不是真写成戏剧。一篇文章可以分成几幕,每一幕是一部分,每一部分可以写一件事,表达一个意思。开头部分可以冠以“序幕”,结尾部分可以冠以“尾声”,整个文章给人一种看戏似的感觉,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就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序幕”部分可以引述材料,“尾声”部分可以回扣材料,总结全文。有篇“逆境成才”的话题作文是这样写的:
序幕。
拉开中外历史的幕布,一幅幅逆境成才的画面在我眼前浮现。……。
第一幕。
最令我感动的是范仲淹。他,两岁而孤,母亲改嫁。后远离家乡求学,每天只吃一顿粥,五年未曾脱衣就寝。……终于成为一位心忧天下的政治家。
第二幕。
最让我难忘的是王冕。他,家贫不能上学,只好在放牛时到学舍旁听别人读书,竟把牛忘在野外,回家受到父亲鞭打。后在寺庙里昼夜苦读,……终于成为一位旷世奇才。
第三幕。
最让我佩服的是海伦.凯勒。她,集盲、聋、哑于一身,成才何其艰难。但是,她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尾声。
四、耳目一新的“数学证明式”
“数学证明式”是仿照数学证明题的形式来布局谋篇的写法。一般分为“已知”、“求证”、“分析”、“证明”、“结论”五个部分。其中,“证明”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是主要论证部分,需要列举典型事例作论据。一篇“目标与成功”的材料作文是这样写的:
……。
已知:有目标而且目标清晰的人大都获得巨大成功,有目标但目标不清晰的人多数也能取得一定成就,没有目标的人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
求证:为什么有目标的人能够取得成功?
分析:目标是人生之船的航向标,有了目标,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前进和动力,就会排除万难,乘风破浪,将人生之船驶向成功的彼岸。此类事例比比皆是。
证明: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奋斗目标。李时珍为了解除众人的痛苦,决心写一部医学著作。为此,他走遍祖国的河山,采集了大量的草药……终于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是陈景润的宏伟目标。陈景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里,……终于登上了世界数学颠峰。
让人类用上电灯是爱迪生的坚定目标。爱迪生为了找到灯丝,做了千百次实验,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做灯丝的好材料dd钨。
用这种方式写出的作文,就像一道数学证明题,思路清晰,布局巧妙,行文简洁,极易受人青睐。如果是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已知”部分可以引述材料,“求证”部分可以揭示中心,“分析”部分可以阐释议论,“证明”部分可以充分论证,“结论”部分可以回扣材料,归纳全文。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六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1)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五、赏析技巧。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3、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六、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2、《导与练》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
附:鉴赏资料。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2、《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困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磋”。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磋”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究竟是何种“忧思”?我们当然更是无法弄清,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惟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显然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知人论世】。
魏末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大肆杀戮曹氏集团中人。正是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使许多文人名士陷入矛盾: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惧于黑暗势力,怕遭杀身之祸。所以魏末正始时期的文学失去了建安时期文学慷慨悲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在司马氏黑暗势力统治下的精神苦闷与抗争。这一时期的诗文抑郁曲隐,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氏以“名教”作号召,标榜以孝治天下);提倡老庄的逃世避俗,放浪形骸,来隐蔽保护自己。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r的儿子,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曹髦给司马昭加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的好友除了嵇康之外,还有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他们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连同阮籍的侄子阮咸在内,一共七人,形成了一个小集团,经常在一所竹林里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一不高兴就痛哭一阵。《世说新语任诞篇》记有这段事迹,并且称他们为“竹林七”。这七人当中,大约阮籍最是疯疯癫癫,哭笑无常,所以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曾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浏阳九中李淑辉。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行路难(其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情感诵读。
停、投、拔、顾忧郁悲愤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矛盾痛苦忧伤彷徨。
两典故不甘消沉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进退失据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高亢自信。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颚颚。
抨击悲愤无奈。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五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2、3。
学习目标2。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
一课时。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箸塞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直。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1、正确默写古诗。
板书。
欢乐希望自信苦闷失望。
行路难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