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优秀14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富有思想和感情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经历的事件或者学习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和概括,避免泛泛而谈。同时,要注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让读者能感受到你的思考和领悟。此外,要注意文字的简练和准确,避免冗长和模糊。最后,要注意自我评价,明确指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一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要始终围绕营造“三个环境”来推动组织工作,切实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凝聚党执政的政治力量、群众力量、物质力量、精神力量。
一是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提升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聚焦落实“三新一高”,增强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加强对认识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产业链、低碳经济与现代能源、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向北开放与对内开放、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动力及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发展现代农牧业、优化和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培训;着重把抓发展成效显著的干部放到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岗位,进一步改进高质量发展考核,坚持在发展主战场看干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等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是营造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升处理急难险重问题能力,深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正确的政绩观教育、斗争精神教育,推行“领导干部带头领办难题、揭榜领题”机制,将干部在推动“双碳”工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信访维稳、征拆一线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不断推动领导干部掌控局势、化解危机、精准“拆弹”的能力。开展换届后班子运行情况调研评估,把干得好的干部适时放到重要岗位进一步磨炼,对不胜任不适宜的干部及时调整,使干部队伍结构更优、领导班子功能更强。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二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青海虽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我们要以时代自觉和战略高度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和各方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长期坚持下去。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人是发展的尺度,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动力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加紧密结合青海省情,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以建设基地和打造高地、目的地、输出地的创新自觉,谱写属于青海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用实际行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合格答卷,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三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一、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二、对策措施。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8年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的着力点。与会人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为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清晰路径。
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会企业代表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正泰集团立足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积极谋划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已在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网点和物流服务。与会发言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把握大势、放眼未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与澎湃动力,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艰难复苏。
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向世界表明了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青海虽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我们要以时代自觉和战略高度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各领域和各方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长期坚持下去。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人是发展的尺度,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动力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红绿灯,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更加紧密结合青海省情,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以建设基地和打造高地、目的地、输出地的创新自觉,谱写属于青海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用实际行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合格答卷,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六
高校后勤是高校办学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后勤能否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能否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值得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9)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党的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党的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作用尤显突出。但是,对于支撑高水平教育的现代后勤的作用,人们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和波动,“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在现实中往往成为后勤人自己的口号。2018年暑期,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考察了我国部分高校后勤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高校后勤整体水平要落后美国至少十五年。同年6月,笔者组织本单位十名高管前往美国考察,经过十余天时间,对十所美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也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差距是否存在?若存在差距又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方面,在某些主要指标上确实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校园硬件建设标准、后勤经费投入、管理理念、管理体系、服务提供的模式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从校园建设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能耗管理的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看,我国高校后勤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面对全球各国对现代后勤管理与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7年了“iso41011;2017《设施管理术语》”,给出了设施管理(fm)的定义:“在建筑环境内整合人员、场所、过程,并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为目的的组织职能。”这就为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目标和重要标准。事实上,后勤早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基础条件,成为招生、育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后勤保障水平、管理体系、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师生生活质量、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的提升。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师生员工对现代后勤服务质量、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的需求愈来愈高。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显突出,很多学校受传统方法办后勤的思维方式的束缚,长久不能取得突破,与现代后勤建设目标差距愈来愈大,从而与建设现代高校目标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满足师生生活需求,“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后勤服务体系、提升后勤服务综合能力”这个课题已经摆在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面前,时不我待。
二、什么是高质量的高校后勤。
国际标准化组织“设施管理”相关文件不久,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就及时了国家标准《gb/t36688—2018/iso41011.2017》,这表明了家对后勤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通用的“设施管理”概念、标准,在各国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发展将对我国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范围将从现场日常管理服务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的层面,主要工作目标将从传统保障上升到服务品质、设施价值、服务育人水平的提升,日常工作着眼点将从解决后勤相关的日常问题扩展到全部资产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者和服务者所需的理念、知识、技术,将从一般性传统的较低水平上升到市场、政策法规、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化、财务等多方面综合性要求的高度。“设施管理”标准体系的引入将给高质量的高校后勤建设指明方向,并提出新的要求。第一,实现高质量的校园硬件建设是基础保障,具体反映在高标准的校园规划、高强度的投入、高质量的建筑物(校园基础设施与环境、建筑物内的设施设备)、高水平的运行维护(绿色校园、节约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规范校园)等多个方面。第二,实现校园后勤软件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高校后勤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管、办、评”关系还未能理顺:在管的方面,现代科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还有较大差距,具备现代设施管理(fm)理念和掌握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的管理团队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到位;在办的方面,尽管全国高校后勤总体上已经在向着社会化方向前进,在如何办现代后勤的方法与途径上已有很多探索,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存在一些大相径庭的模式与做法;评价机制未能很好建立,缺乏符合市场需求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缺乏公正、明晰、统一、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在安全校园、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规范校园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fm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在改善师生生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核心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管理理念、团队建设、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后勤管理服务高标准(well、ledd、iso、gb、gb/t)的引入和应用方面都明显存在不足。第三,“服务育人”能力的提升必须要成为高校后勤管理者与服务者共同的必修课,这也必然成为高质量后勤的必备条件。
三、高校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第一,主要管理者对高质量后勤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念和认识方面,不少后勤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现代后勤在办学中的地位缺乏认识,对后勤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fm关于“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与提高核心业务生产力”内涵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后勤,如何实现后勤高质量发展缺乏研究,缺乏相关政策上的配套。特别是部分同志受传统后勤现状、传统后勤的惯性以及推进后勤改革的困难等因素束缚,不想突破,不敢突破,不会突破,缺乏活力,工作被动,难以实现后勤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后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第二,对fm标准的实践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标准的颁布和施行方面,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高水平标准体系作为指引。fm(设施管理)的标准体系还处于建设之中,fm标准在我国、尤其在高校的实践、应用、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在后勤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对法律法规片面理解和执行的问题。如《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椐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然而,具体执行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了自主确定和实际需要、甚至出现随意确定的现象,但对“精简效能”方面却考虑不够。目前,不少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存在着偏离“精简效能”原则的现象,机构重叠臃肿、因人设事、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不高的问题屡见不鲜。据调查,国内外已有许多高校在后勤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认真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科学有效、人员配备精简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经费开支,提高了办学效能。如日本高校在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上做到了名称规范统一、机构精简、人员高效,其中名称规范的统一就为全日本高校后勤各项数据的统计,对高校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再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等国内高校也在后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共同特点是机构精简、人员高效,设立大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后勤、资产、基建、保卫、学生宿舍管理等业务,人员配备与学生之比约为:1:1000.但这类高校在全国近三千所高校中占比较小,其原因在于高校被赋予了后勤机构设置的权力,但关于高校是否执行了“精简效能的原则”,却没有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也缺少有效的评价标准。因此,高校后勤机构设置上的乱象就难以避免了,高等教育法施行多年以来的实践效果表明,仅靠学校的自觉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第四,高校后勤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fm专业人才,对将后勤管理和服务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提高到价值提升的高度认识不足;后勤部门主要管理干部任期偏短,又缺少专业的培训,缺少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难以熟练掌握现代后勤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导致难以提升校园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第五,后勤经费投入上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与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差异较大的现状,使部属、省属、市属、县属高校办学经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硬件方面实现全国标准一致的高质量建筑设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极为困难的。甚至,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目前在全国的实行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地区如何根椐各省、市财力水平以部属高校建筑标准为示范,制定校园建筑设施建设标准和投入规划以逐步缩小差距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校园建筑设施和物管水平总体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仍然存在,加大高校后勤硬件设施投入势在必行,新一轮的校园基建已呈现出这种趋势。另外,当经费不足时,很多高校首选的节约或压缩的目标便是后勤经费,致使通过在选择社会优质企业进校园服务以实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提升核心业务生产力”的目标难以落实,这也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对于原有体制内后勤职工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校园后勤服务市场开放后的处置问题缺少研究和有效对策。随着大量社会企业进入校园提供后勤服务,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三全育人”的要求还缺乏学习和理解,与校方的配合还存在诸多不足,服务保障与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一方面准备不足、一方面势在必行,成熟的共同体建设还有待时日。
四、怎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重视高校后勤的硬件建设,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标准》。尽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按照百年大计要求建设校园建筑设施、研究和制定区域性校园建筑的质量标准与投入标准,提升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加大对建筑设施维护经费的投入。其次,要高度重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软件建设。重视后勤管理团队认识与理念的提升,按照fm的理念确立高质量的后勤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管、办、评”的关系,在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应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明确后勤管什么、由谁来管(后勤职能部门如何设置)、怎么管,谁来办、怎么办,谁来评、评的标准和方法是否规范等问题。
(一)高校后勤谁来管。在市场化、社会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后勤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社会企业的参与,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应当是“管理方”。现代高校后勤管的范围应当立足高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资产管理、基建大中修、大物业、餐饮、商贸超市、校医院、幼儿园、相关后勤产业等业务活动中,既要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党务行政、师生生活的有序运行,实现规划建设功能、服务保障功能、服务育人功能,又要实现师生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生产力不断提升的目标。高质量的现代后勤体系要解决好管理体系的建设问题,即谁来管的问题。必须优先解决好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建立规范、精干、高效、统一的大后勤管理部门,是降低学校管理协调层次、提升管理运行效率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这些方面,我国高校后勤已付出太昂贵的“学费”,至今没有探索出一条可推行、可复制的办法。例如,学生公寓的管理权归属问题至今未有定论,各高校后勤部门的设置五花八门,致使高校后勤数据统计难以推行,更遑论全国高校后勤数据库的建立,大部制的探索也未呈现出具普遍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后勤组织架构问题解决后,高校后勤管理团队的建设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现代后勤管理者应当具备fm理念、知识、文化、技能和经验,这方面的差距较大。目前,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到后勤岗位来任职,但往往时间偏短,造成情况不熟、业务不专,与fm要求相差甚远的窘况。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主动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对接,借助政府成熟的监管体系等资源加强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支持和对后勤管理与服务企业的监管,保证高校后勤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上健康前行。要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高质量后勤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面向全国高校后勤,具有规范行业秩序,健全各项自律性管理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准则,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性约束机制,规范会员行为等职能。另外,经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协会可开展等级资质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开展行业评估、资质论证、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及推广工作。高校后勤需积极吸收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很多高校成立了有师生参加的伙食管理委员会、公寓管理委员会就是很好的探索。另外,根椐需要可引入社会第三方对后勤工作和后勤服务企业进行评价。谁来管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升到需求侧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应对。由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牵头、师生参与、政府监管、协会协调、第三方评价组成的现代后勤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可以很好地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二)高校后勤怎么管。首先,政府要履行好领导、引导职能。在实现高校后勤高质量的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上要有新作为。其次,在协会层面,要配合政府加强对高校后勤管理团队的培训,在培训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师资队伍组建、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积极推进和落实。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当务之急是高校对后勤管理团队的建设方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跟据从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以及从事涉教企业十多年的实践,对照fm要求,笔者认为后勤管理团队必须要掌握现代后勤管理的国际和国家标准、现代管理工具、方法和理念,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相关法律法规,要坚持“管办分离、只管不办、办评结合”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路径。要运用好市场机制(竞争与合作、引入与淘汰)选择和监管服务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情形的产生,防止招标条款不切实际的将指标要求定得过高,致使中标企业履行合同时无法兑现的情况发生;当中标企业进入学校服务时,要加强监管考核,严格按合同办事,奖励与处罚条款要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学校要与协会共同加强对企业的信誉管理,实施淘汰机制时做到平稳有序。
(三)高校后勤谁来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围绕高校后勤的高质量发展,进入高校后勤领域的社会企业角色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专业的事应当由专业的人来办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后勤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共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各类业态都可以外包给社会企业,关键看包给谁,怎么进行管理。另外,从fm的体系和理念来看,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的总体目标(改善师生生活质量)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力的目标是一致的,管理方在履行管理职责中获得应得的报酬,服务方在履行服务职责(通过招标、合同形式加以确认)中获得相应收入。在市场化、社会化的大环境下,高质量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服务育人共同体,如何按照fm的要求进行有效运作。在这方面经过几十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践、校园后勤服务队伍中已经涌现出一批优质的社会企业。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的讲述了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把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给全党全国人民打入一针强心剂,吃下一颗定心丸。作为一名党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推动学习,做到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努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岗位上的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企国资姓党的战略法宝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创造性地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牢牢守住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以创新的举措全面加强国企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国企高质量创新发展。身为国有企业的一名普通党员,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品格。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为国有企业,理应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要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思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基础”重大论断,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干部职工肩负的职责与使命。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从何而来、因何而在、去往何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阐释“初心”“使命”,深刻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更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牢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民对党和我们党员的信任,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无数党员牢记使命,前仆后继的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率先垂范,新冠疫情期间,90后,甚至00后党员,怀着对党的事业热忱和对人民的热爱,个个冲锋在前,坚决与病魔抗争到底,无处不体现了我们党是为人民的政党,更体现出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敢于担当的精神。
作为东莞轨道交通的先行者与开拓者,要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适应轨道交通行业的科技发展,更好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要心系人民,心系乘客,为乘客排忧解难不仅是我们的本职与要求,更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特别是作为党员,要发挥应有的榜样与先锋模范作用,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担当中历练,在职责中奋进,不断促进东莞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轨道铁军。
人生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我们要继续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强化“越是难干越是难得”的机遇意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使命意识,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努力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增强“四个意识”,以真挚情感和真真抓实干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接续奋斗!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八
高质量发展具有针对性,是一个项目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工程部门要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在实际施工中坚持问题导向,剖析困境查找短板,以发现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勇于正视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1)在项目经理、总工、副经理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和项目质量计划中的各项目标和指标,负责好项目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
(2)认真做好对工程产品及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检验、评定和记录工作。及时向项目部领导汇报项目工程的质量状况,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3)参与本单位质量事故及不合格产品的分析研究会。
(4)及时收集和报签各项工程的开工报告及质检资料。
(5)对各项在建工程进行严格检查、监督,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督促、指导施工,及时指出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6)配合驻地监理工程师对各种申请检验的隐蔽工程进行及时、认真、准确地检测,确保下道工序的施工,与监理联系办理有关检验签证工作。
(7)协助项目部领导开展质量教育工作和工程创优活动,负责收集、整理、编制质量检验评定资料,参加竣工文件的编制和工程交会。
(8)检查施工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整齐;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技术保证措施是否建立。
卢董事长在中交一公局集团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上提到,“既然在同一条船上,就得一条心、一个号、一个调,只要有本事,可以在集团公司这个新平台上尽展风骚。既然在同一条船上,就要在思想上忘记你过去的经历、你的职级、固守的经验,今天的思想要符合中国交建的整体要求、符合改革的要求、符合新集团的实践要求。”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九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我县目前城镇化、工业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将是拉动经济増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交通、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加大政府投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着力推进县经开区和东北新城两大重点区域项目进展,将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特殊“稳定器”。二要引导企业加大工业项目投资,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三要提前做好谋划工作,立足基础设施和产业现状,科学谋划,形成项目储备、推进、建设的良性循环,深入分析国家和省政策动向,抢抓扩内需、补短板的政策调整机遇,重点在事关宿松长远发展的领域,抓紧编制和完善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战略性项目,充实县级重点项目储备库,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城,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城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办好审批办手续,向做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各个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1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一
“***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
2013年秋,***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8年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肯定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的着力点。与会人员表示,***总书记为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清晰路径。
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会企业代表们认为,***总书记的讲话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正泰集团立足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积极谋划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已在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销售网点和物流服务。与会发言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把握大势、放眼未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与澎湃动力,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艰难复苏。
宁吉喆说,这次座谈会的召开,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向世界表明了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二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此,我们要做好战略谋划,努力实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把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是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中央召开了3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一以贯之的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明晰地为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指明方向和路径,既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的源头治理、基于协同联动的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也包括基于灾害预警防治应急的安澜长江建设等重要内容。
湖北作为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大力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抓好八大攻坚行动,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大力保护修复沿河环湖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效果显著。接下来,必须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长江经济带以全国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长江经济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湖北是三峡工程坝区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也是维护长江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关键省份,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湖北要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上走在前列,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与湖北全域协调发展;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上走在前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创新驱动发展与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上走在前列,全力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工作;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上走在前列,让长江造就的荆山楚水、千年文脉与湖北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相融合、相促进,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实落地。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为全局计,为万世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湖北着眼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制度力量创造性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2018年,湖北省设立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指挥部与15个专项战役指挥部,高规格推进长江大保护。2019年,湖北省委全会提出,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紧盯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铁腕解决化工围江困局、重拳打击非法侵占长江岸线行为,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将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全省已有74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三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22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这14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心得就是为您整理的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坚定不移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十四五”期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将持续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扰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我国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等,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定向跟踪我国在关键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和产能缺位,综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