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精选24篇)
环境保护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让后代子孙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地球上。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写一份好总结的关键。总结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并改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总结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一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一开始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
在中国乡村这块既保存精华又藏污纳垢的深厚土壤上,作为“一直负载着这个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辉煌和最痛苦的记忆[2]”,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与观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风起云涌,关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诸多大事,陈忠实以40万字的宏大叙事为我们呈现了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绎了传统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时所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然而,正如陈忠实所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2]”。
一
《白鹿原》在整体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悲剧色彩。
它所反映的20世纪上半叶,正是中国历史处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时期。
在《白鹿原》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3]”。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大地上,几千年如一日,传宗接代,生死轮回。
然而,时代的飓风扫过白鹿原的上空,震动了这个古原的内部结构,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安稳的日子没有了,小农经济所固守的封闭性和被压抑的强大破坏性,在名利面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战祸不已,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恩怨难了,整个白鹿原成了一个鏊子。
传统儒家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岌岌可危,矛盾横生。
人们难以再获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发生严重裂变,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被转变,被颠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结构尚未被建立,人们普遍陷入价值观丧失指挥效益的迷茫中。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白鹿原》具有极强的寻根意味与悲剧色彩,寻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规范中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实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体文化上的悲剧性体现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归儒家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轩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轩一生做事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读传家古训,仁义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质上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尤其是对中国妇女的身心残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轩拒绝黑娃媳妇进祠堂,维护阶级等级制度(惩罚小娥狗蛋却忽视罪魁祸首鹿子霖)等。
这种封建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历史无意识杀人群体对人的欲望尤其是作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杀的本质与鲁迅所揭示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共同为消解女性异化,反对男权中心文化做出了贡献。
二
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现实与历史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多变,揭示了人物命运悲剧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轩作为中华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突现在作品中,意义重大。
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2]”。
“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社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2]”。
他的“挺得太直太硬[1]”的腰杆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他具有极强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精明,坚韧,豪狠,宽容,恪守戒律,一丝不苟,对待长工宅心仁厚,对待黑娃宽容有度,对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顽强的`存在本身,即无可置疑的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这样的栋梁和支柱们支持着不绝如缕[2]”,白嘉轩的悲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剧。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满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价值,正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被这时代所革除,从而显示出浓厚的悲剧性。
“黑娃”在该著作中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冲动力,天然的阶级性和反抗意识。
可以说前期的黑娃可亲可爱可敬可怜,为了婚姻自由违反家族父命,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归传统,娶了知书达理的秀才女儿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忏悔自己前半身的误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终却为钻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所害。
究其回归传统之原因,当然有黑娃革命失败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缘故,更多的估计还在于其阶级立场的模糊性和妥协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集中表现在: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
这不只是人格命运的悲剧,更是文化的悲剧。
白孝文这个徘徊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逆子,较之黑娃,二人思想发展均有大转变,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从现代文明回归传统文明,而白孝文却是尽数遗弃传统文明,加入现代文化的负面潮流中。
白嘉轩素来把家族家庭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为了培养族长接班人,言传身教,深夜讲解“耕读传家”匾额,责令儿子入山背粮,孝文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终于从精神到行动都堪称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内心深处的恶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便无法无天。
田小娥的诱惑使得这个才德兼备的理想接班人滑入了堕落的深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的脆弱及对人性过度压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剧是触目惊心的,传统文化在其身上彻底失落了。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由于坚持从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故而真实、深刻,尤其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的揭示,对于刻画民族灵魂的裂变是至关重要的。
三
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
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现为因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
在这个古原上,民族主体们在遭遇到苦难与毁灭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超乎寻常的对命运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
天灾人祸,饥饿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与宗法文化的顽固冷酷扼杀不了民族主体们的羞耻心和是非感;即使命运陷他们与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们也敢于拼死抗争,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着它的“存在者”,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胁,小娥、仙草、孝文媳妇、鹿三、白灵、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这片原上昙花一现,归于灭亡。
这些灭亡,触目惊心,它通过“无”让人看到“有”的价值,那就是不灭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及自我保护能量的最大发挥。
《白鹿原》展示了历史主人公们在灾难与命运的打击面前永恒的抗争意识,传达出一个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胁,反抗命运的挑战,反抗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极端冷漠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剧意识与民族精神。
结语。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坚持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矛盾的,但在终极意义上,它还是对人类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说,“《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更是一个关照我们民族灵魂的世界[2]”。
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悲剧美学意义可谓深邃而难以言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达.废墟上的精魂[a].陈忠实资料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
在中国现今人才济济、旗幡飘扬的美学论坛,有一位勤奋活跃、硕果累累、独树一帜的学者,那就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几十年来,祁志祥教授心无旁骛、潜心治学,纵横驰骋于文艺理论、美学、哲学、佛教、国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为学界奉献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美学关怀》《佛教美学》《中国美学原理》《中国人学史》《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国学人文导论》等一大批著作。最近出版的两卷本、约80万字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视角独特,气势慑人,可说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收获。要准确理解《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学术价值,必须从祁志祥先前出版的两部书说起。先从《乐感美学》来说。它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乐感与价值双重视角。在近年来解构主义风行,反本质、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反思想、反体系盛行,许多人抛弃认识论美学,转身现象学、存在论美学之际,作者看透了这种只知一味否定破坏,没有建设确立的弊病,因而采取一种清醒明智的态度,标举以“重构”为目的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聚焦美的乐感特征,综合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相关的美学资源,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专属个人的美学原理学说。
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寥寥十个字,字字寻常语不惊人,但内在能量和其中凝聚的心血,却可说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话说出来就是高,说出来能点得着火。因为美学领域早已是流派纷呈、山头林立,再要另立一说,自树一帜那是极其困难的事。为了推出它,向学界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学说观点。祁志祥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搜罗一切资料,千锤百炼、不遗余力地建构自己的理论。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探索一条捷径,能直接抵达一切美之现象和事物之核心本质。“乐感美学”的基本理念为:美学是美之哲学,美的最基本的功能或义项是产生乐感,乐感包括五官快感和精神愉悦,美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抓住了乐感,就抓住了美的命门,也抓住了美学的关键。乐感重视的是凡物之美,必须悦目娱心;而悦目娱心者之中,必定有美。总的来说,“乐感美学”有如下几个特征:本着传统观念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去体系化”;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的原则。他从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多个方面,探讨美的形态、特征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分析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结构与机制,论述翔实而见地独到,剖析精准且富有针对性,笔力所到处,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全书运用了现代生态学理论,吸收万物平等、动物也具有审美能力等最新观点,使自己的立论和阐述更具新颖性和现代意识。不妨说一本《乐感美学》问世,便足以在美学界传播一种新的声音,提供一种新的学说,树立一座新的山峰。再来说《中国美学通史》。一个人而要独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学发展演进史,我不知道祁志祥当初是因何选定这一重大课题,如何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开始这一庞大工程的(这种大工程往往是需要团队合作,或是投入一个研究所的人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在最早听到他要搞这一课题还是后来见到他捧出了一大堆成果送我时,我心中都长久充溢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敬佩之心,认为是一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不朽伟绩,至少也是向着这一方向迈进的卓越努力。面对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美学现象、浩瀚的典籍、林立的学说、众多的人物流派,该怎样下手,如何评说,那是非常考验人的。千头万绪的杂乱纠缠、无穷无尽的文献阅读与思考、海量般的巨大整理、提炼与写作工作,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没有燃烧不倦的内心激情,没有崇高远大的目标追求,是不可能想象和完成的。应当说,以祁志祥的天资、学养、积累和雄心,都注定要干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非他不可非他莫属。俗语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唱什么歌”,胸怀大志的祁志祥绝对是要干些非比寻常,让人惊叹的大事。小打小闹、鸡零狗碎的事他看不上。一般学者所追求的,无非是搭间偏厦,盖个小屋,或是建个四合院,他心目中所想,则是另起炉灶、另立山头,建大厦,盖神圣教堂或巍峨宫殿。好在他从文学起家,以美学立身,早就将文学原理、美学原理揉得滚瓜烂熟,再具体进入古代百家典籍,那也是顺理成章的轻车熟路。此时,他对国学“术”层面的专注,“道”层面的探究,对中国人学、人性的研究,对佛教的钻研以及对佛教美学的领悟统统都化为他随意运用的学术资源,帮助他打通文、史、哲方面的阻隔,以沟通中外,诠证古今。他出入经史子集,纵横捭阖,穿行中西古今,钩玄提要,观一花而寻根,沿微波而探源,甄别取舍,弃劣汰糙,取精用宏,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坚实的微观研究支撑宏观架构,在个案研究上力争有所突破创新。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他先向学界奉献出150万字的写到“五四”之际的《中国美学通史》,对中国古代美学史做了个人化的重新解读。这部书对照古今,比较中西,对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美学现象认真梳理,融会贯通,以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从纵横不同方向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品格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建构起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全景式美学通史,形成一个相互连贯、严整有序、独具识断的学术体系。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则衔接古代美学史,从“五四”时期的美学一直延续到今天,做出了一番一网打尽的论述评析。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系统性很强的书稿,它对中国现当代一百多年来的美学嬗变与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出心裁的归纳概述,涉及此期间繁复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理论探索与学人苦求,经过长期艰苦的综合梳理,以一种清楚、明晰、有序的面目展现给读者。该书的写作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人物和各种理论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络绎不绝,更替频繁,因此工作量极大,要弄清各种人物和理论学说间的关系都非常不易,再讲清各自的异同与发展便更难。但书作者显然是非常熟稔中国美学发展演进的整个过程的,因此他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为学术思想界交出了一份内容丰富、思虑全面、评析较为客观、公正并带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稿,令人佩服。具体而论,该书将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定义为“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的历史,是符合中国美学发展状况、比较有见地的。书稿紧紧抓住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即“美”是什么、它的目的和特征、学者们是怎样认识和阐述它来展开论述,联系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美学热,一步步将各种观点的冲突、对峙和交锋逐一呈示,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顺序推出,轮番上演,从而将一百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国美学史展现于每个人面前,使开卷者受益,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该成果体大思精,结构紧密,章节细化,论题明确,观点鲜明,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对于每一章节、推出的每一位学者,都能抓住其最重要的观点见解和贡献,细加评说,既指出其优劣长短,又讲清存在的问题,让人看过便知其大概和究竟。作者对过往的。历史清晰牢记,对现今的状况也了然于心,所以他既讲清了近代和1948年以前的美学研究状况,挖掘出了萧公弼、范寿康、黄忏华、徐蔚南、马宗霍等人的参与和贡献,又能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取得的进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总结出新世纪侧重主观的存在论大行其道,成为美的解构与美学体系的重构时期。这样的分析总结,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真实情况的。书中对蒋孔阳、周来祥、李泽厚、滕守尧、徐中玉、王元化、钱中文等人理论观点和学说的分析都比较准确透彻。全书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双重视角看待中国现当代美学,用详细占有原始资料,历史方法与逻辑相联系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提炼出多种认识,理清了各种关系,讲明白了美学作为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的演变史,从而得出的很多结论皆是有见地,值得学界采纳重视的。面对头绪纷繁的美学历史演进,作者注重以简驭繁;面对许多声名赫赫的美学大家,作者虚心求学,又客观评析,丝毫不露怯,一点也不盲目;面对如山似海般的资料,作者披沙拣金,因此能从对美学的宏观与微观、史料与理论结合方面做出成绩,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祁志祥深信:创新是理论著作的生命之源,是一个学者的价值所在。一个研究美学的学者,无论写什么题目,实际上都是在阐述一种观念,一种与他理解和建构的美学思想有某种联系的观念。
对于许多人视为畏途或认为苦不堪言的学术研究,他从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并将研究与写作视为他生命的重要内容,一种“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主张:“学术竞争应当是个体心智的竞争。挑战人类心智能量的极限,才是学术著述的最高回报和最大快乐。”“生命如舟,莫使空载;自强不息,君子行健!”从他坦诚的学术自述和游刃有余的身姿中,我们能确切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的奉献,一种用自己充满才学与智慧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实现自我,为学术加冕。多年来,祁志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刷新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格局,给美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使中国美学走向多元、走向复合、走向文化。出于对美、对美学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理解,加上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力图对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精神命脉和彼此联系做出令人信服的提炼、概括和描述展望,发人文之光,阐美学精义,为美学之未来筑基铺路、指迷导航,帮助古代美学走向今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需要求真求实、不做妄语,需要坚韧顽强、永远进击。美学世界是一个生机洋溢、充盈、鼓荡的世界,美学之域无比宽广,山高水长任纵横。在这个世界可看到“心灵开花”“梦想绽放”,精神自由驰骋,看到万物互联,生命欢歌,见证许多无法预知的幸运和美丽,帮助人们让生命发光、扩大和延长。在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就后,祁志祥教授将再为我们奉献什么成果,提供何种精品,非常令人期待。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三
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己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灵活,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四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诗意和谐。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
《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五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21、论老舍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22、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探究。
23、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24、赵树理笔下的女性形象。
25、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26、曹禺话剧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7、《雷雨》与《俄狄浦斯》的比较。
28、在启蒙思想关照下的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29、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
30、三一律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31、论述“地下诗人”食指诗歌的主题及艺术表现。
32、论述“白洋淀诗人群”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
33、论述赵树理或样板戏的“民间隐型结构”
34、结合巴金的散文创作分析其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35、试论杨朔散文的美学理想极其局限。
36、论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
37、论马原小说的叙述风格。
38、论莫言“红高梁家族”
39、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故土情结。
40、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
41、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
42、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作家的审美追求。
43、论舒婷诗中人文主义的理想追求27.
44、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
45、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4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47、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4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49、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50、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六
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
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
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
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7、鲁迅与民间宗教。
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
12、《二十四孝图》中“孝”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4、《野草》“梦”解。
15、鲁迅谈“民间陋习”
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18、鲁迅与地方戏曲。
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1、《雪》的乡土风俗画。
22、鲁迅与中医。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
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
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
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
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
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
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
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
32、“再批判”的批判。
33、革命样板戏批判。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七
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论莫言的小说。
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论《凯旋在子夜》。
26.论《棋王》。
27.论老舍的戏剧观。
28.论张贤亮的小说。
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舒婷的诗歌创作。
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谈莎红的抒情诗。
34.秦似的杂文创作。
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李准的小说创作。
38.秦牧的散文特色。
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
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论《钟鼓楼》。
44.论《北方的河》。
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论新诗潮。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八
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中国当代文...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
改革思考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是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文学史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远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因此肖代的高校教育中,必须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是直接和汉语言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关的规有的教学环境下需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在以往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学方面更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对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多重视记忆性学习,忽视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复制机器"而是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因此重视理论知识和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过于繁杂在教学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观点的教材可以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带来很多启发。当代的文学教育研究中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研究非常多教学观点也非常多样,因此肖代文学教学在教学观点的选择上是有很大余地的。但现在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教材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偏激性甚至有的教材中的观点是比较落后的这样的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思考方式。
学的学习。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在的很多学生过于浮躁,往往会被物质、娱乐等吸引注意力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为了提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活力,需要积极改进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一定的改革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加果教师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讲解莫言的《红高粱》时加果只讲解文本字生可能理解不了那种热情如火的激情和弥漫其中的幽幽情思。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莫言的写作风格出发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高粱熟了红满天"的壮观景象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创立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中国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滚本所传递的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文章时庄人公所流露出的压抑和苦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嗦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就文本感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文学是人们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方法而作为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从当前教学的现状来看不jl用文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是浮躁的但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和一定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重点讲解人文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
结语时代的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推动,同时滚化的构建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下需要加强中国当代文化的教学运用新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当代文化的良好构建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流主张什么,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许多作家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利用生态写作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但是也有许多作家注重反生态的写作方式,他们在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反生态的写作,具有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毒害也比较大。
一、革命思想中的反生态写作在我国建国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方面的意识形态占据着我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主要集中于描述民族方面的战争,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没有涉及到大自然的价值。在革命时代有许多著名的长篇幅小说,几乎没有涉及大自然,而是以红色基调为主。红色代表着革命,红色是激情的标志,红色象征着鲜血和死亡。在革命年代的反生态写作主要表现与中心主义思想,不注重大自然的价值所在,而是把人们的愿望和意见施加在大自然上,偏向于政治化,表现出比较功利的思想。有一些文学作品会描述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比如说夕阳和日出。作者对于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非常动人,但是作者通常不是为了借此来赞美大自然,而是把大自然景象作为阶级斗争等政治方面现状的一种比喻。这样的文学写作方法表露了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以中心主义思想为主。
作中,海明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描述人类跟大自然之间的抗争,讲述人类挑战大自然,从而表现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一些作家为了表现人类的顽强精神,在小说中描写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并且把动物描述得非常凶残。人道主义在我国的文化言语环境中,主要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和礼数教养有关。过去的人道主义对专制独裁抱有批评态度,但是如今的人道主义主张保护人们的个人权利。也有些小说描述了人道主义在价值上的不足之处,把人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个阶段的反生态写作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的不堪面目,对动物的生命没有珍惜更是让人痛心。
文化言语环境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四、结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掠夺越来越严重,对大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多。我国许多作家都十分注重大自然的保护,主张生态写作,批评消费文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纵览我国当代文化领域,反生态的写作手法依然十分常见。革命时期意识形式,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由都市生活引起的消费文化,这些阶段都存在反生态的写作手法,许多作家注重中心主义,注重物质方面的需要,忽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九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
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
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
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
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
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外国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维方式,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人文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长和人格特点的新型人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和选择,是初中学生能够接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地重视。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而造成的教材变化,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由于阅读资料的限制原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比较低,此外,由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认识上的偏离及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比较初略,采用与我国文学作品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进行转变,这是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关键,而且,语文教师要使自身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外国文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充实和丰富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注重选文的教育价值,也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对于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能够突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对外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充分摄取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对文化、政治等的了解与国际社会接轨,此外,选材的难易程度和选文的题材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符合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即充分满足初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提供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势在必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海锦霞。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教材研究,(12):9-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乐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4)。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一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二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依然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最终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等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三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
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四
首先,设想一下,如果是从文学回到文学,也就是通过阅读,进入到文学中去,然后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当中,不做任何的跳跃或者提升,那就意味着阅读的过程,深思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升华,只是在文学的狭小范围内做自我瞩目。只能封存在狭小的分析文学作品中分析内容,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结构,最终落到文学的故事性,而不是社会性和哲学性。然而,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所写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了讲一个故事。文学作品则是作家发泄自己,表达自己的工具,也是读者关照自己内心的窗口,是一种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甚至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超越的媒介。既然是这样一种媒介,它就注定不会为了故事而故事,这也是千百年来西方各种文学流派在叙事方式上诸多争执的理由之一。而这些流派的发展又都和历史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文学的发展脚步与人类个体甚至群体的发展脚步相一致。
早期人类从蒙昧中来,建立社会,建立秩序,因为秩序与结构的初建,显得格外的严谨与规范,人们也没有太多的未来可以预测,也没有太多的横向思路可以发展。所以早期的文学形式也是以讲究理性,秩序的古典主义为主。古典主义通过对宏伟壮丽的,有秩序有组织有结构的社会进行叙述,从而达到文学的最初模样,也即初始模样,中规中矩。而古典主义之后,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激进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保守的人们则感到失望,从而引发了浓浓的怀旧情绪,怀念就有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希望也好,失望也罢,人们在经济水平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热望,对社会有了更高的理想,人们渴望摆脱旧有社会的束缚,旧有体制和理念的约束,渴望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而此时的人类社会也发展了一段时间,正如人类个体进入青春期一样,人类整体也进入青春期,进入梦想勃发的状态,于是浪漫主义兴起,浪漫主义的浪漫情怀,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完美社会的假想都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状态,也符合人类群体走到青春期时的精神状态。然而,理想总会破灭,人总会长大,理想破灭之后,就会看清现实,就会明白现实的含义和存活的最本质的状态,正如人到中年,不复青年时的热忱,不再有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不再有青年时的热血沸腾,不再有青年时的不合实际的幻想,遐想,异想天开,转而变得现实,变得看得清现实生活的直白状态,懂得并且明白许多事情,永远得不到,永远求不来。
人类社会从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正如人从十几岁二十岁的浪漫转到了三十岁的现实一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浪漫主义如同在天上飞,现实主义在地上跑,而自然主义则是在地窖中蜷缩。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却比现实走得更远,更惨,更悲痛。人虽现实,却仍然在生活中苦苦寻觅,到四十几岁,方才发现一切的一切,梦想也好,生活也罢,都已支离破碎,人到四十岁,仍然一事无成,便会焦虑,便会考虑生死,便有了在存活与死亡之间的跌宕摇摆,犹豫不决,人类到了中后期,也会如此,经历了古典主义的华美、浪漫主义的自由、现实主义的悲戚,终于走到如同个体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已经对生活彻底绝望,有种生死难以揣测的感觉,终于开始考虑死亡的理由,考虑死亡的作用,死亡的价值以及死亡的不可避开。
此时的`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不仅转变了西方人的命运,也转变了东方人的命运,并且永久地转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大命运,人在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机械的冰冷,而不是手工作坊里人与人相接触,相交流的温情。机械化的社会节省了人力成本,节约了劳动力,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道围墙,一道看不见,却也冲不破的围墙,在这围墙的两侧,不同的人们在各自生活,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精神就越来越容易孤独异化,在加之人类社会走到这个程度,刚好也是如同个体般四十多岁的焦虑的年龄,所以西方社会整体的这种焦虑感变得灼灼燃烧,这种焦虑感催生了现代主义文学,这种文学是以描述人的精神的孤独异化为主体,从过去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那种描述外界世界的叙述中摆脱出来,进而描述人类内心世界,描述内心世界的寂寞苦楚,无依无靠,无可依赖的存活状态。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这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正是在物质大发展的前提下展开的。所谓"盛世兴文",正是经济基础稳固,人才能更多的关注上层建筑,关注文学艺术,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境界。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五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
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
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
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文学消亡”的论调,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附和。
这里,显然是把图像作为文学的发展的消极因素来看待的,把图像看作是文学的对立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图像文化的出现对于文学自身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化的出现来更好的促进文学的发展。
一
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称封面、插图、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将这些“附属物”正式纳入文学研究领域。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六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变迁的每一个时代中,都出现过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文学思潮。然而现当代的文学思潮过于依赖历史,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提出了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为该方面提供帮助。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学潮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七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在想象中创作:黄礼孩诗歌艺术浅论。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八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十九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十
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
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在recollectionsofwesthunan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原来这小妇人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其相应的译文为althoughthisgirlwasbornintoanenvironmentnoonecouldlove,shewasalsoanbornen-thusiast.这句中“爱好”的译文是错误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对一个国家而言,精神文化是本国的软实力。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力却相对落后,很多外国读者并不了解我国的优秀作者。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渴望还是很浓烈的。文学作品并不像仅仅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一样,它主要通过真实性的生活来反应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精神、心理等,这样能够加深外国读者对我国人们的基本情感、生活细节。因此,我国文学作品汉译市场的情景还是非常好的。怎样翻译出高质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对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华侨翻译家、华裔翻译家是我国中译英主要力量,由于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具有特别优越的条件,不但激发着他们对翻译的积极性。西方国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会给翻译家很高的荣誉。在我国,巴金、叶水夫等翻译家也都获得过来自别国的奖励。因此,我国也应该对翻译工作者制定相应的翻译奖励,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积极性。
第二,政府应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很多国家对本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都是十分重视的。例如,英国为了使本国的文学作品能够走进我国市场,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推进计划,为中国出版社购买法国作品图书的版权。在2006年,我国为了能够使本国文学作品出现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广计划,即国外出版机构只要获得国内出版机构版权,就会获得免费的翻译资助。在2007年,我国作家协会为将我国100部左右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出版版权出售给国外出版机构,建立了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程。对该工程,很多出版商都表示赞同,不过,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喜好、阅读需求、审美习惯等,还有外国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我国最好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情感、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避免选择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作家向国外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有助于我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走入外国读者的心中。
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目前,我国的现当代作品有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时刻坚持文学的民族特性,还要不断提高文学译介的工作强度,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真正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选题着手进行,制定适合于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英译汉的发展计划,建立一支由国内翻译家、汉学家组合的中译英队伍,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对翻译给予大力的经费资助,加强国内翻译家、作者、汉学家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坚信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英译汉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十一
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1)关于科学性。
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
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
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在此同时,就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对理性精神有所表达。各行各业都是优胜劣汰,对于新文学创作的涌现也对文学和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算是近代社会的形态变化不大,但是关于进化性的精神却也一直留在了文学世界中,带领着文学和社会的变革。
(1)关于人文精神。
社会上的真善美,就是在人文精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的三个含义,首先就是将人与动物进行划分,人在社会性、思维、文化素质方面都与动物有所区别;然后,重视理性和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意志。即尊重人权与自由。这种包含和批判的理性精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不竭源泉。
(2)关于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在对自己肯定的同时也友好他人。对于人道理性来说,就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相结合。而现当代文学中就对人人平等和自由进行强调。只有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作者,才能用文字对人文理性精神进行表达。
(1)价值的批判。
社会的进步或者是朝代的兴衰,文学都对时代的变革进行着记录,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理性批判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前进的方向。尤其在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作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而直到现在,这种也没有被丢弃,而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对社会的走向是有推动意义的。
(2)价值反思。
“”的结束也就是近现代反思的开始,人们需要反思,文学作品也应该对此进行评判,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写照。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正义理性。
如果说到正义理性,那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可以打败所有阴霾让人获得重生的理念。对于正义而言,是不会被时间或者地点所限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里,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逐,正在黑暗中的人们需要正义的理性精神来帮助他们得到希望,得到鼓励,可以让人们勇敢的寻求光明,追求正义。这也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理性精神。
四、总结。
在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因为有了理性精神的加入而减少了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许多困难,这就让一种新的文学发展局面得到产生,对文学作品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与思想,文学作品充满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果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上来看,这种对于理性精神的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融入了理性精神的现当代文化作品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十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1.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1.3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2.3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十三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
《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
现当代文学论文篇二十四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凤凰涅槃》、《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时,学生总能够被作品中的优美意境、生动的形象、气势磅礴的语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动,进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调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这种实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化认知。就以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思想倾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加深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例如在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特别重视教育性,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产生影响,人们将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对其教育性质的最生动表述。高尔基曾经对文学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文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气。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作品教育意义的深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转移人的心理倾向,促使人焕发出一定的精神面貌。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对我国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