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汇总19篇)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总结?以下是关于总结的一些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附:板书设计。
王安石。
一水间。
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只隔。
思念家乡之情。
又
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何时。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三
这首诗透过描述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述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透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用心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齐来。透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潜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构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板书)。
透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潜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透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必须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用心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四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五
《泊船瓜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3)通过情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的能力,并能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对学习古诗有一定的热情。这为本课时读诗会意、悟情奠定了基础。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所以,本课教学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情促读的理念。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围绕我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读书为本,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步骤: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思乡诗揭题、读题、解题;明确“泊”字的读音。
在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间”“数”“重”“还”等字的字音;第二步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一、二声的字读长些,三、四声的字读短些),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味。
在本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读懂古诗的意思,并同桌互相交流;第二步为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请学生标出诗中一、二句中出现的三个地名,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简易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中写出三个地名,再请学生概述一、二句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抓住“一水间”“只隔”等词初步体会作者离家乡路远而心近的思乡之情,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请学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出示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学生配乐朗读,加深学生对文中“绿”字的体会;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又”字,体会“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如果你们就是作者王安石,当春天来临,一年过去了,而你还是独在他乡,此时你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春风再一次吹绿了江南,而你还在他乡为客,此时你一定会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五年过去了,当春风一次又一次复苏着大地万物时,你还是远在离故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此时你还是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十年之后,远望着美丽的故乡春景,遥想着难舍的亲友,你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思念家乡和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写诗时的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配乐,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诗人所有感情都凝聚在那皎洁的明月之上,因为,明月是有情的,能够向家乡的亲友转达诗人对故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想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遥望着天上那轮圆圆的明月,诗人会对明月说什么呢?指导学生写句子,然后汇报。
本环节意在以诗悟诗,延伸巩固,以读促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古诗阅读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
(1)出示课外思乡的诗句请学生诵读。
(2)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两千多年的诗歌发展中,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思乡诗篇,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读、并结合时代背景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写一首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寄给远在他乡学习、工作的.亲人。
宋·王安石。
一水间只隔。
路远心近,何年返家?
又绿何时还。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六
2、会默写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2、查资料,揣摩诗意,理解诗意;
3、反复读诗文领悟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报国精神;
2、学习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知道学生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准确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五、教学难点。
品位诗句,感悟情感,积累语言。
(一)激情导入。
古人多有寄明月思乡情之作,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之《静夜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之《水调歌头》)不管是借月思乡也好,或是借月思人也罢。请同学们翻开书读读(一、大声朗读,读通顺;二、默读,查资料,初步感受。)《泊船瓜洲》这首诗,说说读后的第一感受。
(二)初读感知思乡之情。
1、学生初读诗文,查资料。
2、交流:(1)抽读,正音,说诗意;(2)感受诗人思乡情。
a诗人的思乡情是通过哪个词或哪句诗文表露出来的?
词:直接——“还”;间接——“明月”,“又”。
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诗人思念家乡的什么呀?
3、思乡景。
a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通过这句诗描绘的应该是江南的美景吧。美丽的江南诗人通过一个字就一览无余的透露出来。“绿”。“绿”是吹绿的意思。这个字诗人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刚开始用的并不是“绿”字,他先后改动了十多次,什么“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最后选定了“绿”字。这一“绿”,就“绿”了江南岸,这一“绿”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描写江南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绿”,就让人浮想联翩,这“绿”就不在只是“绿”,还有花的红,水的蓝。
b你能用“ 又 江南岸。”来赞一赞江南的美景吗?
c老师把这句诗改作“春风绿了江南岸”,读一读,说感受。
一个“又”字,道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也道出了诗人思家之久。一年年,一月月,一夜夜,斩不断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就连睡觉也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飞回了家乡。
d生读王安石之《忆江南》“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4、思乡人。
a江南美景让诗人久久驻足船头不愿离去,这不愿,更又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诗句中哪个词透露了诗人对家乡人的思念和留恋。(“明月”。诗人睹月思人,如果你是诗人驻足船头,你会对家中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感受思乡之切。
5、朗读指导略。
(三)思家切,不能“还”。
1、读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诗文意思。画一画“京口”、“瓜洲”和“钟山”地理位置。
简介背景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写这首诗时,正是皇帝宋神宗第二次任宰相,推行新法的时候,而且是他上任的路上。体会诗人的迫不得已,身不由己。
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了。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诗人也只能独饮思念之苦了。
3、读全诗。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这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齐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资料。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能够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明白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但是隔着几座山而已,能够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明白?(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明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样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齐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此刻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透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资料;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透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取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这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忙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透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取适宜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八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九
师:读读两首古诗。
生读。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体会诗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补充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深化学习,扩大阅读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4.学习并初步运用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2.乐曲、《泊船瓜洲》的配乐朗诵。
3.简笔画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出示王安石作品《梅花》,齐读。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
2.激情介绍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著名文学家。他,曾官居宰相,为解黎民之苦,积极实行变法。但,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辞官而去。神宗熙宁八年,他二次上京任相,罢相又复相,对一个经历了政治斗争风雨的人来说,对前景并不抱幻想,兴奋喜悦之中,掺有几丝忧虑。此时,他路经瓜洲,望月抒怀,作下此篇《泊船瓜洲》。
二、解题。
(1)齐读题目。作者旅途停在什么地方?出示简笔画。
(2)“泊船瓜洲”这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三、学习古诗。
(1)那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诗。(正确流利)。
(2)指明读,纠正字音。
(3)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4)集体汇报,明确诗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说之前老师再看看几个字你有没有搞清楚?(指名提问:“间”、“数”、“绿”、“何时”、“还”)。
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5)揭示学法。
我们刚才抓住了诗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抓字眼,明诗意。
四、欣赏古诗体会感情。
1、听范读,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学习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听,体会体会。
2、想象诗的意境。
(2)那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照着诗想想看。
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提示:
四人一组,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指名上台做诗人。
3、学习三、四两句。
(3)指导朗读,多种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4)学到这儿,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学过的另一首写诗人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那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揭示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5、朗读、背诵。
(1)下面我们再听一遍配乐朗诵,进一步体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听的时候老师就要看,哪些同学想象到了意境,领悟到了诗情。
放配乐朗诵录音。
(2)学生自由读背。
指名背诵。
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13.小结。
这首诗写了诗人泊船瓜洲时的所见所思所感,他觉得家乡是那么美,那么可爱,他是那么急切地想回到家乡,这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的家乡多爱啊!
五、扩展学习《回乡偶书》。
1.导入。
2.联系现实。
这首诗表现的这种离家多年回到故乡的情景,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
3.齐读。
4.小结。
六、总结。
今天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和《回乡偶书》两首诗。这两首诗一首写思乡,一首写回乡,读了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我们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济源,她如今已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创卫也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邵原更是被评为神话之乡,让我们也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五、板书。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二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景激情: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结束语。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三
又一个月了,生活在紧张忙碌中前进。这个月在学校,工作又细又杂,没有什么大的事情,25日,上了一节示范课,校长说,给学校的老师提供一点教学思路,于是,我就在六年级讲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上过课,我写了教学思路,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把它放在这里,也算自己的一个资料吧。
这次学校让我在六年级上一节示范课,我决定讲一首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所以不能讲其他的内容了。在讲课前,我没有和学生接触过,要想很好的完成这节课,就要注意课堂的导入,课堂气氛的调节,内容的分析要具体,还要让学生学过之后有所得,所以,在上课前,我精心做了备课工作。
首先是课堂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我提问:“同学们,你有过远离家乡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家?想家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起他们想家,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师生间陌生的感觉,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紧接着,我又和学生说,大家知道李白想家的时候做了什么吗?他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那投洒在床前的盈盈月光,无时无刻不在拨弄着游子的心,使他们弹奏出了世上最动人的思乡之曲。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诗人王安石,走近《泊船瓜洲》。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在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我要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所以,我在讲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读诗需要完成的几个步骤。这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理解,和诗人交流感情。
正是基于这些步骤,我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在朗诵前,还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准确理解。所以我用课件让学生了解作者、理解背景。课件有文字,有配图,图文并茂,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指导朗读了。读,就要读出感情,读出诗味来,我提出了朗读的要求:
1、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四遍,读一二遍时,注意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准了,诗的意思你就懂了大半。读三四遍时,你再体会一下,如何读出诗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我展示课件:诗歌内容,配有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插图)。
2、你们读好了么?(指名一人)请你来读,注意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把诗读得字正腔圆。
3、全班同学一起读。注意“字正腔圆”四个字。
4、(再指名一人)老师对你的`要求提高点,行吗?看能不能读出一点诗的韵味来。
5、有那么一点味道了。读诗啊,重要的是多读,读好了,诗就算学会一半了。怎么读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要注意诗中的节奏,停顿,我们先听一下名家范读。
(我播放课件:范读,这种范读可以给学生深深的感染,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听好了吗?对啦,大家再自由读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自己的味道来。(生自由读,再指名一个人来读)。
学生读过诗歌,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继续通过课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品诗:
1、看完了?看懂了吗?诗人此刻在哪里?他的家乡在哪里?
理解:瓜洲是渡口,在长江北岸。京口在瓜洲对面,在长江南岸。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是诗人的家乡。
2、诗人离家远吗?有多近?
理解:“一水”指的是长江水,下游段,江面宽约千米。“只隔数重山”指的是仅仅隔着几座山。
3、从这个“只”字当中,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想法?
4、此时,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在讲解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比较容易,我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分析,特别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分析得比较深入。
接下来是文字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这个“绿”字,据说诗人作诗过程中曾用到过“过、到、入、满”等字,(板书这四个字)最后定稿时才选定了“绿”字。诗人为何独独钟情这“绿”字呢?(我让前后同学讨论后再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学生能够说出换的几个字,通过朗读对比,也能体会出诗句感情的区别。)我对文字的锤炼进行了分析指导,然后又告诉学生在他们自己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炼字的功夫,以对他们有所启发。
学习诗歌,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相近的诗歌作品。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思乡诗,学生能够说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我又给他们介绍了王维的《杂诗》和张籍的《秋思》,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今后自己学习诗歌时的方法,那就是分类积累。因为语文是需要广泛积累、厚积薄发的。
总体来看,我上的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多,所以有些环节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没有很好展开,效果不太明显。比如最后的扩展,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读过后背一背,对《泊船瓜洲》最后两句的理解,还可以从社会意义角度再深入展开一些等。这节课是和大家交流,对诗歌的教学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路子,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有问题还需要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四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围绕“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编排的,《泊船瓜洲》是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74年,在第一次任宰相主持变法失败后,应宋神宗急召第二次赴京复职,途径京口泊船瓜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未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第三句感叹自己对故乡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忆忧新,各种在家的美好温馨历历在目,因此本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编排本组课文一是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其中本诗中的“泊、间、数、重、还”这几个多音字的辨音,读通诗句、大体把握诗意,学生能自己解决,再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即可达成目标。而知晓诗人的背景,走进诗人的内心,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因此这是本课教学要突破的难点,需要在多种方式的诵读思考中完成。
1、通过结合语境意项辨析“泊、间、数、重、还”等多音字的读音,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教师点拔,生生合作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绿”“又”两个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情节,进入古诗意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中的情节,进入古诗诗境,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ppt课件。
一、谈话导入,知识人,奔主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临川,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3、解课题,质疑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知道“泊”读“bo″?
而不读“po”呢?怎样理解这个课题?
2、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诗人应皇帝急召……)。
4、交流学诗方法。
二、初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
1、本诗的多音字很多,浏览古诗,怎样确定“间、数、重、还”的读音?
(1)抽生读,谈一谈选择多音字读音的理由。
(2)抽生分别说其它字的解释,确定读音。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3、弄懂了这个问题,诗意就一目了然,同桌交流。抽生说诗意,
三、知诗情、悟诗境。
1、作者泊船在长江北岸的瓜洲,离家乡南京远吗?
“远”与“近”展开争论,找出各自的理由。
2、引读悟情:
因为作者心里想的是——故乡,脑里装的是xxx故乡,嘴里念的'是xxxx家乡,因此不觉得家乡远了,不由念着,生读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情不自禁地吟着:京口。情深意切地叨着:京口......
5、想想诗人曾经有哪些美好的生活吧?
四、知背景,入诗境。
1、古诗学到这里,如果你是诗人同船共渡的朋友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他:学生再次质疑: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积贫扶弱”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了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出尔反尔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从这一段介绍中,你又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王安石?播放音乐起......
2、诗人深知,这一去,一定凶多吉少,而年迈花甲的他,早已倦了朝廷的尔虞我诈,可只要他去做宰相,他就一定去,主张变法改革,而他只要施行新政变法,守旧派依然会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他只能忧心忡忡,踌躇满怀,将这满腔的千般不愿万般不情,都化作叩问苍天,质问明月xxxx读春风xxx这是发自肺腑的质问呀!
3、积累有关明月的诗。
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似手作为古代诗人思乡的标志,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还是杜甫的“露”还是儿时念的举头,亦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一个亘古不变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品味诗意。
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播放江南美景图片)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5、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四、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搜集、欣赏更多王安石的诗歌。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刘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书香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准备:课件
导学过程:
1、经典诵读: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天净沙秋思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泊的意思,“瓜洲”现在长江北岸,
4、了解作者,生交流,师小结。
1、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好停顿。边读边想每一句诗的意思。
2)检查读古诗情况:指2名学生读,教师范读,自由试读,2个小组读,齐读。
3)你读懂了哪一句的意思,和大家交流。
2、小组合作:
1)、用画一画的方式学习前两行诗句,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
2)、用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后两行诗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点播学习第一句:
小组展示画图: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
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了解地理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真离得近吗?(长江、数重山)
从哪些词中看出王安石认为近?(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看到的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王安石的心中认为特别近,这是为什么?
练习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在他心里一水之隔,确是近在咫尺,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数重山也不远,读第一句
在他心里家乡就在眼前,读第一句
诗人太思念家乡了,多想回去呀!再读
点播学习第二句:
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第三行。
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江南春天的美景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感受江南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诗人离家多长时间了?哪个词看出?“又”
诗人离家很久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绿了家乡也绿了,江南这么美,家乡也一样美丽,勾起了作者无限的思念。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
小组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乡在钟山,山高水远,但在作者心中却很近,他太想回故乡,还知道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教师小结:作者泊船瓜洲,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家乡,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勾起了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再读,感受。
1、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
2、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随堂作业
(1)选字音
一水间数重山还乡
(2)补充诗句并完成练习
京口瓜州(),钟山只隔()。
春风(),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水”指的是()
句中“绿”字用在这里的好处是:()
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