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模板19篇)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学会适应变化,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必备的能力。在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些实用的总结指导原则,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一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新闻来导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呢?让学生做一回小侦探,查查小狗的死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为了节省时间,我将采用flash来播放co2的制取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将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实验一,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再加上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将采用视频来演示实验过程。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二,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将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学生谈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
(3)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4、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5、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2、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比如可以从密度、溶解性、收集方法等方面将“co2”与之前学习过的“o2”或者“h2”进行对比。
3、引导学生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四、说教学程序。
1、情境激趣,引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课堂气氛,我引用了意大利“死狗洞”这则具有神秘色彩的新闻来导入新课,并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死狗洞”为什么人进去没事,小狗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呢?让学生做一回小侦探,查查小狗的死因,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co2的制取方法,主要引导学生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以及反应原理等几方面进行复习提问。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为了节省时间,我将采用flash来播放co2的制取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复习所学知识,也为接下来学习co2的物理性质打好基础。接下来是对co2物理性质的探究,我将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实验一,了解co2的密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这一部分实验原理简单易懂,再加上实际操作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将采用视频来演示实验过程。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二,鼓励学生对co2的溶解性进行探究,由于这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我将请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上台动手实验,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平时打开汽水盖时,会有大量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又体现其什么性质呢,从而加深学生对co2溶解性的理解。由于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学习物理性质时,我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我将通过下表加深学生对co2物理性质的认识,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学生谈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
(3)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4、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5、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多媒体显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三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第五章第1节内容。本课时中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前后连续性强,每个实验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又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为整个光合作用提出新课题。因此,这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经过前一课时的实验学习、探究 ,学生已经对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注意
事项等比较熟悉。学生愿意也渴望重复科学家们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他们有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自主分析的基础,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加。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试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绿色植物园的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义。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习: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会全面的熟悉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树立利用化学为人类进步服务的观点。
重点:co2、co的化学性质。
难点:co2的溶解性和co2与水反应。
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法。
自学法,观察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预备:酒精灯、集气瓶、小花、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水等。
提问:写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析推测它们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强调:分子结构不同使它们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讲故事“屠狗妖的传说”引入新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有一个闻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尔曼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是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忽不定,波尔曼抱着狗,跑出洞外,放声大笑:“这屠狗妖原来是…”大家猜想:屠狗妖是什么?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1]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实验2]向燃有高低不同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co2气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作好记录)。
[演示实验3]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二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生活中的事实:如汽水、啤酒等中溶有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3个实验,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1、物理性质:学生归纳,教师简单书写,强调干冰的用途。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提问:co2能溶于水吗?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演示实验4]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
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在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学生观察四朵小花的变化,作好记录并对实验现象分析。
再将第四朵小花取出小心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试写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教师取出小花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写化学方程式。
h2co3=co2↑+h2o。
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描述实验现象。教师讲解该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说明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性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学生交流收获,完成练习1-6(打印的反馈题)。
1、课后4、5题。
2、网上查找出有关二氧化碳用途和对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
1、物理性质干冰。
2、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h2co3=co2↑+h2o。
co2+ca(oh)2=caco3↓+h2o。
本节课以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要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学生爱好很浓,个个主动参与学习中,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很高。存在主要问题是:由于条件所限,学生没有进行分组探究,多媒体没有应用其中。假如能把小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例用课件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六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设计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
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
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第三个环节:当堂练习,评价反馈(8分钟)。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刍,发展能力(5分钟)。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课后实践,拓展思维(2分钟)。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h2o=h2co3(不稳定)制碳酸饮料。
4、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七
我的说课内容选自科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燃料》课题3第1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法》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设计等思路训练的最佳素材。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2: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内容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制取它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根据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及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观察 、对比,、实验获取信息,通过比较、归纳对获取的信息加工深化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可知教学重难点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仪器,药品及以及如何武装装置并设计化学实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在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这对一节成功有效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若想取得更好教学效果,还要对学生有一个很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我将从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课时的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学习了 制取氧气,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对化学实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弱,不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归纳讨论法。
1、回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温故而知新。实验室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归纳出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给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小组讨论,选取合适的气体收集装置。
2、小组合作,搭建装置。
3、多媒体投影学生搭建的装置,小组讨论,观察对比,改进装置。
4、小组合作,写出实验步骤,动手操作。
5、成果展示,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6、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
实验一:做阶梯倾倒实验。学生观察到下层的二氧化碳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学生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而且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二: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倒入软塑料瓶,向其中注满水。观察现象软塑料瓶变瘪,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将软塑料瓶中的水倒入试管中,滴入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引导学生猜想,紫色石蕊为什么变红呢?是水?是二氧化碳?还是其他的任何物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将裁剪好的四颗小星星浸湿,第一颗喷醋酸,发现紫色的小星星变红。第二颗小星星放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颜色变红。第三颗小星星烘干,放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现没有任何变化,然后将第三颗星星润湿,发现小星星的颜色变红,然后加热,发现星星的颜色又变蓝。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是紫色石蕊变红的是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得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这一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三:学生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并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课堂小结,进行课堂练习。
最后,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单明了地呈现了本节课的要点,便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体系。
本节实验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规律的发现者和归纳者。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以学生小组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锻炼学生的严谨的实验思维,并运用这种思维解决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迎接以后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挑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
探究三:将雪碧碳酸饮料振荡后打开瓶盖,观察到冒出很多气泡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co2?co2如何检验?从而明确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得出co2检验方法,从生活走进化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碳酸饮料来探究物质的性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介绍完二氧化碳的用途后,我又展开对二氧化碳的另一面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再利用课件模拟灯火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我用两段视频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以及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处理措施,和个人应该如何做,让学生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联系性质,了解用途。co2的性质学习完毕后,引导学生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学习方法,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学生自己说说二氧化碳的用途,说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展示,以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化学走进生活。
我设计了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三个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当堂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然后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评价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课堂练习反馈后,我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又便于学生课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撰写一篇关于co2气体的功与过的小论文,制作“保护环境”的宣传小卡片,呼吁大家保护地球、保护环境。通过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学生将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重点、关键突出,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便于课后进行复习和记忆。
二氧化碳(co2)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灭火
2、不能供给呼吸
3、co2 + h2o = h2co3(不稳定) 制碳酸饮料
4、co2 + ca(oh)2 = caco3↓ + h2o 检验co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究、交流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用陶行知所说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教师应当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他们,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我力求使和化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想象探究的蓝天,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晴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4、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5、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初步独立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书写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1、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众多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
2、教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了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多次采用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网络搜索、知识竞赛、互动教学等多样化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表达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枯燥和晦涩难懂的问题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高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精神动力。对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一般途径,所以我在课的设计中注重指导学生: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将本节课内容分为四大环节来进行
新奇适当的导入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气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这个环节我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搜集了多副关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图片和有关“屠狗洞”的小故事视频录像等,从中暗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也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
本环节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一问一答模式,我认为那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所以我在学生学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大胆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仪器和药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之后,亲自动手随意选择可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初步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装置、药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过各小组辩论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学生交流出各种实验装置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每种装置的优缺点进行评价,采用灵活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仪器)通过简单的拖动组合成一套套实验装置,从中选择出最好的供实验所用。
而药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组能够说出完整的理由,我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最终通过3组小实验得出结论:(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盐酸(3)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我设计本环节的根本意图很明显,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不易产生探究冲动。尤其本环节实验比较多,老师说一个学生做一个,重复多遍同样的小环节就显得本节课了无生机。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一名医生,需要探究的解决的问题(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哪些)就是一个急症病人。通过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努力,让学生在一种快乐、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决病症的药方(即正确结论)。我将这一步分为疑难杂症—专家坐诊——把脉问药—药到病除四个小环节来进行。
1、疑难杂症(4分钟)
同学们非常熟悉碳酸饮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为知识主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用途的图片以及有关信息资料或者小故事等,让学生以最快最准确的方式理解问题,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准备---即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阶段。
(意图)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增强探究的意识。
2、专家坐诊(4分钟)
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3、把脉问药(8分钟)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药到病除(2分钟)
通过专家坐诊的良好互动及把脉问药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药方,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反思得出结论。
这种设计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袭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一条一条往下验证,而我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种各样的性质,最后让学生将所获得的性质分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学生真正参与了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生产生活实践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没有必要当做重点给同学们讲解,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教师最后以拓展升华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体会到性质决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最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完成,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分钟)
本节课按照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高。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18页习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一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在初中化学中占及其重要的位置,本节课的实验多、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多,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值得深思。
由父女两个人下地窖惨死的故事情景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我增加了一个讨论:发现有人晕倒在二三深的地窖里,如何救活他们?在课堂上,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异常热烈、超乎预料,各组的救人方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最后得出一些大家一致同意的方法,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应用,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但是有时学生会想出一些非常有争议的方法,不能在短时间里达成一致的意见,教师也无法从中做出明确的.裁决,这样就难控制教学的时间,本次的公开研讨课中,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上课,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发挥,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我及时踩刹车,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学生意犹未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机会。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的有关实验无法全部安排一个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为学生实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只能请一组学生到实验台上来完成;通过长漏斗向点燃蜡烛的烧杯里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操作容易失败,本实验通过教师来完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他的实验因为操作复杂只好由老师来完成。
由于本校的实验室里没有播放视频的设备,有关“死狗洞”的视频是备而不用,只好口述,效果大打折扣。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表现的空间,但有些地方的设计不尽合理,考虑不周全,难以全部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我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但是塑料瓶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动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通过实物展台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层层推理,终于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提出对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这种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用这个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这个时候,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身份确定下来。学生一开始思索的问题在经历了将近30分钟终于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学习高潮。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再就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最后就是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四
如下我将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思路:
1、首先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的分解。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预习教学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拟人法。首先我将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奠定了基础。对于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质,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怎么用小实验方便地进行验证呢?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没有分小组进行实验,而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前,我都做好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事先收集好4瓶二氧化碳气体,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小花,阶梯上的两只蜡烛,等等。每做完一个实验,我都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自行总结出实验现象及结论。最后,对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我请了3位同学以焦点访谈的方式分别扮演了主持人、二氧化碳气体、干冰。此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各小组代表纷纷争先恐后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由于课堂时间还算紧凑,最后剩余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测。
二、教学上的不足:
1、在课堂上的实验探究环节,我只是采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没有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我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只是做实验的旁观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不够深刻。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实验器材太多,实验项目共有3个,实验内容也很多,而且在操作时还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实验很容易失败。本节课时间确实不好分配,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同仁指点迷津。
2、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在第三个实验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分四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每个实验的现象及分析,但没有让他们讨论每个实验的作用,以及此类实验的拓展,我也没有花时间去引导。
3、在二氧化碳的用途这方面,可能花的时间有点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却顾此失彼。
三、困惑:
1、时间分配的问题。总感觉这节课的容量大,时间不够用。如果分组做学生实验,那么就没有时间进行习题演练和及时巩固了。最后只能忍痛割爱了,不做学生实验,可结果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印象不够深刻,凭的只是感性认识和做一个旁观者。希望各位同仁、专家指点迷津。
2、如何将二氧化碳的用途用尽量少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又要保证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希望各位能给点建议,共同讨论。
四、教学体会:
通过本节公开课以及大家的评课,我有如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享:
1、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40分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
2、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在课前引入死狗洞的故事,我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很兴奋的样子,这样就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可见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活化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同仁、专家对本节课进行批评指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五
如下我将介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1.首先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以及碳酸的分解。
2.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了预习教学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拟人法。首先我将死狗洞的故事引入,激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奠定了基础。对于二氧化碳的一系列性质,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怎么用小实验方便地进行验证呢?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没有分小组进行实验,而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前,我都做好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事先收集好4瓶二氧化碳气体,用石蕊染成的紫色小花,阶梯上的两只蜡烛,等等。每做完一个实验,我都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自行总结出实验现象及结论。最后,对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我请了3位同学以焦点访谈的方式分别扮演了主持人、二氧化碳气体、干冰。此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各小组代表纷纷争先恐后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3.由于课堂时间还算紧凑,最后剩余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小测。
1.在课堂上的实验探究环节,我只是采取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而没有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我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大,担心时间不够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只是做实验的旁观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不够深刻。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实验器材太多,实验项目共有3个,实验内容也很多,而且在操作时还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实验很容易失败。本节课时间确实不好分配,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希望各位同仁指点迷津。
2.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在第三个实验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实验分四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每个实验的现象及分析,但没有让他们讨论每个实验的作用,以及此类实验的拓展,我也没有花时间去引导。
3.在二氧化碳的用途这方面,可能花的时间有点多,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但却顾此失彼。
1.时间分配的问题。总感觉这节课的容量大,时间不够用。如果分组做学生实验,那么就没有时间进行习题演练和及时巩固了。最后只能忍痛割爱了,不做学生实验,可结果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印象不够深刻,凭的只是感性认识和做一个旁观者。希望各位同仁、专家指点迷津。
2.如何将二氧化碳的用途用尽量少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且又要保证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希望各位能给点建议,共同讨论。
通过本节公开课以及大家的评课,我有如下几点感受与大家交流共享:
1.备课要充分并讲究细节。一节课40分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注重细节本来就是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要求,而且,我们的考试卷上的试题也注重对细节的考查。
2.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景教学,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在课前引入死狗洞的故事,我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很兴奋的样子,这样就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可见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设计真实有效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以引起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活化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请各位同仁、专家对本节课进行批评指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六
亲爱的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碳》。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亮点这六个方面来讲解。
我将从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这3个方面来展开进行。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前面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后续学习燃料及其应用以及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化学新课程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对二氧化碳气体的观察,归纳总结部分二氧化碳性质,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降低难度,拓宽内容——双基要求降低,思维方法、技能加深,增加科学方法、sts内容”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第二单元“们周围的空气”课2“氧气”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认识一个物质需从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学习,并且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得知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课采用以往的模式学习二氧化碳。另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储备。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将对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起很好的帮助。但是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分析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我将通过小组交流,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为了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必须统一。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小组交流,推理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碳酸型饮料,拧开瓶盖使学生听到饮料漏气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碳酸型饮料里面装的气体是什幺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首先,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我们人类或者动物呼吸后排出的气体是什幺?”并且要求学生现场呼吸,观察归纳总结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以及气味,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且重排教材内容出现顺序,强调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是液态或固态,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干冰的知识。并且联系生活,运动后喝碳酸型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气化带走大量的热的原理,并告诫学生喝太多碳酸型饮料不利于身体健康,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着,利用推理法: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44大于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29,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紧接着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教材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漏斗中,防止倒入二氧化碳过程中上层蜡烛先熄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漏斗是倒水的工具,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向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瓶子变瘪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讲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从而引出碳酸型饮料的原理,将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回顾“倾倒二氧化碳”实验,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化学性质并引出二氧化碳灭火器,进入深的矿井要进行灯火检验等。体现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第一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喷洒醋酸;第二组在石蕊染成的紫花上喷洒水;第三组将石蕊染成的紫花放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第四组将石蕊染成的紫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并由各小组代表展示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分析对比:水、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的结论。并加热第四组的纸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能力。
引导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这一反应原理,并且告诉学生这用于检验co2气体。
由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二氧化碳的知识,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并派代表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见解。最后,自然引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结构,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加深学习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1、利用实验探究和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改进实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重新调整教学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七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学生虽然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一些了解,但都是零散的、初步的。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与前面化学物质的学习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完善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完善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教学设计以化学性质为中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验着手,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对比,结合性质与用途,使性质、用途紧密联系。一氧化碳还原性教学难点的.突破,从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组成差异入手,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与失氧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在它们的每一个分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使它们的性质大不相同,一氧化碳还可夺取氧,具有还原性。并通过实验来论证自己的分析。
本节课以录像“屠狗妖之谜”和身边的事例引出,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学中实验贯穿始终,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生活中自己知道但无法解释的有关现象,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
最后,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八
本节课我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但是塑料瓶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动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通过实物展台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层层推理,终于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提出对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这种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用这个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这个时候,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身份确定下来。学生一开始思索的问题在经历了将近30分钟终于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学习高潮。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再就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最后就是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篇十九
本节课我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做的二氧化碳灭火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个物理性质,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在分析的`时候,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使他们的思想火花互相交流、撞击,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难以面向有着差异的众多学生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但是塑料瓶变扁一定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很自然地将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的探究活动推出。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通过实物展台很好地将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一层层推理,终于得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第二课题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知识,提出对碳酸是否容易分解的探究。这种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探究学习的价值所在。
对于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出是由于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的原因,用这个反应可以检验二氧化碳。这个时候,一开始导入新课时的伏笔才得以浮出水面,用澄清的石灰水很容易就把那瓶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的身份确定下来。学生一开始思索的问题在经历了将近30分钟终于得到回答,形成了思想上的学习高潮。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将实验、教材、讨论还有教学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没有局限于教材设计的方案,而是使学生思路进一步放开,比如二氧化碳密度、溶解性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其他的可行实验,这样就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本节课比较注意创建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来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还不够充分。再就是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最后就是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