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热门16篇)
教案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我们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请大家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这些教案范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
1、作家作品: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剧本《克伦威尔》,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2、背景知识: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1850~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5月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6月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攻陷大沽,进占天津,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3、写作背景: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当然,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但从伏尔泰的作品中得悉当时在欧洲称之为“夏宫”的圆明园之于东方,等于金字塔之于埃及,竞技场之于罗马,巴特农之于希腊,圣母院之于巴黎。雨果指圆明园与巴特农均为世间玄邈丰美灵思巧构之大成,且圆明园犹更胜一筹,因为它是中国玄学艺术的典范,是如嫦娥月宫之类的至高无上化境的体现,是欧洲文明天际外寰宇旷世伟构。
雨果在信中指出,就是英法两盗入侵,荷戟操戈,劫财焚园,荼毒中土,摧残倾法兰西庙堂文物均不足与比肩的稀世瑰宝,尽化尘土,林园妙境历万劫不复,呜呼痛哉。他愤怒之作余,严厉谴责英法军方为野蛮蒙昧之族类,毁坏旷世伟构之罪行,青史昭然,罪无可遁。他更呼吁法兰西再造共和,应洗涤盗匪秽名,湔雪奇耻,将法军摧毁圆明园所携回法国的稀世珍宝悉数归还中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三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四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五
指导思想: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教材分析: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学情分析: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但课堂讨论能够积极主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赃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词义。2、了解作家及背景材料。3、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教学教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媒体选择: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教学程序: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只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为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5、学生齐读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五、课堂练习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六、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六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积累文中优美而别具特色的语言。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战争给人民国家带来的创伤,学习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理解雨果的思想感情。
2.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片段,圆明园被毁后图片,
二、课题,作者简介,字词。
三、读课文,思考: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
3、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在文中找,注意语言上的特点强调反语)。
4、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四、拓展。
1.伊拉克战争图片。
2.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
3.战争是罪恶之源;永远不要战争;要珍爱和平。
4.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5.辩论:关于圆明园的修复之争。
教学后记。
易红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八
2.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
3.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重点)
4.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难点)
讨论法、点拨法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4.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九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
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目标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朴素爱国情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重点1、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整体把握文章,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
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短文的深刻内涵。教学。
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
资源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资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
过
程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教过程。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结合配套练习。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资料附后)(推荐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3、圆明园(资料附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教师提问: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3.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一
课型:新授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xx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四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
一、导入 。 。
二、整体感知。 。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五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导入新课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朗读的方式,朗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4、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5、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一思想品德的挖掘只限于分析作家本人上,对于课文更深刻的内涵: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提到的很少。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十六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知,为分析全文做好了铺垫。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