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大全(21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梳理,对未来的规划。总结应该体现个人的思考和反思,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见解。总结范文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重点]。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三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认识诗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体验。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
1课时。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作品集为《刘宾客集》。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6154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
6154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翻译:
615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译:
61548;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3)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4)思想内容。
诗人被贬回来后心情惆怅,但并没有沉沦,他襟怀豁达,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四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1)节奏;(2)重音;(3)韵脚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扬州慢》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空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景。
下阕:惊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扬州慢。
姜夔。
上阕下阕。
景情。
空惊。
今日萧条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感慨今昔。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
1.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七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1课时。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提供刘禹锡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诗,进一步理解他的豁达乐观胸怀。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老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8、完成下面的填空,对名句说出自己的味道与理解。
千年后你的一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
————————————。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
诵读,了解诗歌内容——赏读,体会诗人情感——回读,共鸣诗人精神。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八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我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
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交代: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交流点拨】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交流点拨】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交流点拨】回应题目,点明酬谢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朗读、赏析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习。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一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二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朗读、赏析。
一课时。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三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伊始,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
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
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豆蔻(6)词工,青楼(7)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他)(写得)精巧(作得)(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然存在水波荡漾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桥边红药(9),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的红色芍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
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
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豆蔻(6)词工,青楼(7)梦好,难赋深情。
即使(他)(写得)精巧(作得)(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仍然存在水波荡漾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桥边红药(9),年年知为谁生!
想(那)的红色芍药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五
姜夔。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今昔:指今昔之变。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的: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盛极一时。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词。
二.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遂他托身权贵门下,一生过着清客生活,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曾说“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骚雅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四.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正音正字。
2、齐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重点点拨。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八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日(2),予过维扬(3),夜雪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
那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渐渐升起。
自:独、独自。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角(6)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于)今昔,因自度此曲。
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今昔: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左(9)名都,竹西隹处(10),解鞍少驻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亭(所在的)美好去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过春风十里(12),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胡马窥江去后(1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
乔木:古老的大树。兵: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黄昏清角吹寒(2),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赏(3),算而今重到须惊(4)。
杜牧善于游赏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十九
诗词鉴赏是学生的薄弱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上,我选择了《扬州慢》这个课题。
《扬州慢》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推荐作品,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的时候,把“意境”和“表现手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对比、虚实结合、化用、情景交融等手法,来了解扬州的今昔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黍离之悲。
虽然在教学中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学生课前预习不好,对于文中化用的诗句理解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而我在教学中也仅仅是点到为止,而没有彻底深入到“春风十里”与“荠麦青青”这两个意象的内涵中去。第二,教学环节过于紧凑,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有种生吞活剥的感觉。对文中表现的悲情讲解过于粗糙,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第三,由于平时训练不够,对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类题型,学生在答题的方法和步骤方面,掌握不熟练,答题时还不能准确应用术语进行概括。第四,教法比较单调,讲解枯燥。另外,在教态和课堂语言等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方面应该注意和克服的,尤其要注意贴合文本,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楚腰:楚灵王好细腰青楼:此指妓家。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选题之前,跟两位科长和教学师傅进行了详细沟通,大家的一致意见是选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词会比较有探讨价值,现在又正在上粤教版必修三,于是跟另两位“同课异构”的'老师商量后选了《扬州慢》,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跟我们此前学过的大量“吊古伤今”诗词有较大联系和比较价值。
此前有幸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并学习其以“336”为代表的新型课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动和启示,所以就在结合我校“135和谐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尝试。
a、学习目标设计与反思。
本着课堂教学目标简约化的原则,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下两点:
1、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
2、体味该词的写作手法。
定这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体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统总结并正确运用诗歌鉴赏的相关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这两个教学目标有一些重复的嫌疑,比方说通过词句赏析体味词的“黍离之悲”中就会运用了相关艺术手法,这样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这让我们体会到在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坚持简约化、具体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原则。
b、教学重难点设计与反思。
通过课前跟学生和相关老师的沟通,对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学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词句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所缺乏的就是具体运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问题。诸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移情、通感、拟人等等的区别与联系。
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体味词的写作手法和‘黍离之悲’”,这样一方面兼顾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难点设计为“移情手法”的赏析并进行拓展延伸,因为很多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移情手法”,很有必要进行一个难点的拓展并学会具体运用。
但通过课堂实践证明,环节进展中虽然是环环推进,但并未能很自然的体现这种逻辑的衔接,稍嫌生硬。同时,对移情手法的赏析老师没有做到示范分析,使得部分同学未能很好领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误了课堂的效率。
这说明,课堂的逻辑性,教师的案例分析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导学案设计与反思。
我的导学案设计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5、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再次体味《扬州慢》的“黍离之悲”,结束课堂;
6、课外导读《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叶嘉莹),加深理解,体味词之美学意蕴。
导学案的设计原则是体现杜郎口学习心得与学校的“135和谐课堂模式”;遵循一条主线,环环相扣、循循善诱的逻辑性原则;问题设置坚持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和重点不够明确,具体,有混淆和重复之嫌;问题设置过多;初步感知与深入品读部分层次性还不够明显,初步感知有喧宾夺主之嫌。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导学案设计中要更加具有层次感、逻辑性和简约化。
三、教学过程反思。
原计划的教学过程是:导入+初步感知8分钟;深入品读,检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3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0分钟。
实际操作过程如下:导入+初步感知12分钟;监测展示16分钟;拓展延伸,学以致用11分钟;小结全词听吟唱音频3分钟。合计42分钟。
从对比不难看出,我的实际操作中拖堂2分钟;导入与初步感知用时过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开课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以后的导入课堂与初步感知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压缩。
四、课堂教学效果反思。
根据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周周清的检测反馈不难看出,学生对这堂课还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当然,这跟公开课的强大阵容效果是分不开的。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方说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就将拟人与移情手法混淆,说明我的点评还不够细致到位。
总的来说,通过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我获得了成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鉴于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立足文本并进行反复推敲,首先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四、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初涉教坛的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坚持“发现不足,明确方向,锐意进取”的原则,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最后,万分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冒着酷热莅临课堂指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见帮我减少了弯路,明确了方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