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地之灯读后感(汇总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与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和道理,我觉得读完书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意义的。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含糊不清或语法错误。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一
回忆永远有着优美动人的姿态,令人复述往事的时候,不知不觉沦陷到一种经过臆想和虚荣的修复之后变得接近完美的幻象中去。无论当初经历那些事实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堪和不齿。尽管这种饮鸩止渴的告解,总是使得贪恋过往的人在这个不断奔跑的世界里,注定不能够走得太远。
当然,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得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二
《大地之灯》是朋友的推荐。她说,好久没有这样放不下一本书了。
本书作者七堇年,我不认识。从郭敬明的序中知道,她是一个比郭更为新生代的作者,年仅19岁。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她与很多十几岁写书,想做青春偶像的新新人类大不同,跟郭敬明这样的红人也不一样。她显然对文学有更大的野心,她是那种可以忍受孤独,安安静静写出严肃作品的人。于是,郭敬明在序言里,言辞恳切地推荐这本书,他说“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帮小七这样沉默和安静的女生,去摇旗呐喊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感受到,这样一份诚挚的心意。”
我在两天之内读完这本书,应该说并不是读得很细。但是,我也想讲讲我的感受,算是谢谢朋友跟我分享她喜欢的书。
没看之前,我曾经问朋友,这书到底讲的是什么?她没有跟我说。
现在我看完了,如果有人问我《大地之灯》讲了什么?我同样觉得很难回答。
因为它不是简单一个故事情节可以描绘的,它留给你的印象,不像是看了一个故事,而是心里得到了一些感受。
什么感受呢?
有神秘感。
书里大段的篇幅描绘了西藏的景色、人文、宗教等。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就是这段卡桑小时候在西藏的生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沉静的美感,她对景色的描写,有画面感,好像让我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雪地,也看到了黑夜的满天星辰,也看到头上的秃鹫盘旋,也看到了丰美的草原……我感受到西藏宽阔的天地,以及那宽阔无垠带给我的渺小,孤独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环境下生存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自然的残酷啊!
书中对西藏信仰,日常的生活的描写,都让我萌生好奇。印象最深刻应该是书中老重复的一句话,带有宗教色彩,那是卡桑的爷爷对卡桑说的,“我们的肉体永远不过是一朵莲花,它会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才能在佛的拂度下,获得永生。”因为有信仰的保护,卡桑相信她的亲人,她的晋美都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管她走到哪里,最终她会与他们团聚。
最强烈的感受是成长的伤痛。
卡桑、简生的成长都太不容易了!尤其是简生。如果说卡桑的痛苦在于独自一人面对世界,是孤独,是无人依靠,是最亲的亲人都一个个离开。
简生当着母亲的面,一刀扎进自己的胸口的场景给我很强烈的冲击感。他真是勇敢!这样的置之死地,换来的结果也不并非是冲破那层厚厚的隔膜,换来的自由,他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这样痛苦的成长,简生除了对老师淮——他整个少年时期的感情寄托,他不再知道爱是什么。
卡桑呢,她是那种面对再大伤悲都能沉默对待的孩子。小时候的孤独使她永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应该在哪里停下来。她急于找到一个爱的停泊,最后发现却是错误,还是受到伤害。
叶蓝,则是个特别的孩子。她面对成长中的伤害,那么坚韧,那么无惧,虽然也悲伤,也受伤,却像仙人掌一样倔强的生长。
最后还有点失落感。
我看完后给朋友说,还是因为年纪小吧,没有经历吧。虽然书已经往着很大气的方向在走了,文字也算凝练美丽,不时也有些深刻的语句,但是最后却结束的有些草草!
最后的结果,作者想给读者表达什么呢?
感觉就像想说点什么,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像要来场倾盆大雨,已经有些轰隆隆的声音了,可最终雨下得淅淅沥沥,没能痛痛快快。
但是,比起很多连表达什么给你都没有欲望的书,这书已经不错了。
对于这个小作者,也很不错了。等她慢慢地有经历了,明白到很多深刻的感受,如果心里有,用最朴素的文字也能撼动人心,就像《活着》,会写得更好!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三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此文来源于网抚自己的孩此文来源于网。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此文来源于网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此文来源于网的猫问候。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四
突然间想让自己变成灵魂,卡桑的,简生的,或者辛和,甚至于淮的,仿佛作为他们的灵魂,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纯净而美丽,夹杂着一丝的无奈和善良,在并不完美的世界中,干净而执着地存在。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不会被主人丢弃,无论到了什么年纪,还是一如出生的纯洁。
卡桑的爷爷说,我们的肉体永远都只不过是一朵莲花,它会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友善美的灵魂,这样,你的灵魂才会在佛的扶度之下,获得永生。
生活在善变世界的我们该是多么羡慕这样一群生灵,靠着信仰作为养分,得以生存下去,肉体是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他只不过是一朵莲花,只如同一只器皿,用以承载厚重并且洁净的灵魂。
无畏无伤,因爱而生,我是如此羡慕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女孩一厢情愿的爱了简生,奉献了可以给予的一切。最后她说,我已怀孕,原谅我,必须离开了。一切都因为太爱,爱到可以离开。这样的人,恐怕是最为圣洁的存在了吧,难怪现实中常听大爱无言,却始终难以感触的深刻。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
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们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苇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继续把《二十四节气》给写完,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与文学的创造几乎是刚刚开始便被迫宣告结束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但幸运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将与大自然同在,他这二十世纪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将永远与大地同在。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六
卡桑,在雪域高原深处长大的孤儿,父母在一次朝圣的途中因车祸双双遇难;简生,父母为北大荒的插队知青,出生不久被急于返城的父母遗弃,直到十岁时被接回大城市,母亲却因为受x案件自杀。年幼的简生遇到美术老师淮,让他的人生走进一段新的岔口。简生长大后又偶遇卡桑,并将其带回城市,作为养女。两个有欠缺的少年,不同的时间,在不同人的庇佑下长大,并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
这本书的作者属于80后人群,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个数字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滥俗的言情小说。但七堇年用自己的坚持和尽心证明了她对于文学的决心。
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没有堕落的非主流,没有虚伪的美学,更侧重不同年代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在书的开头,她用西藏风情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好奇却也陌生的地方引出故事,冰寒的天地,虔诚的藏民,忠猛的藏獒,羊群,天x的风俗,寂冷的黑夜高原。后来,又陆续引出尼泊尔,中国东部,引出不同人物的命运纠葛。
或许这本书不只是严肃,而是悲剧。
简生,从小被父母抛弃,十岁的时候被亲生母亲接走,然后度过了苦闷的青少年,在他眼里,那段时间每天陪伴他的只有痛苦。淮的出现是他尚且幼稚的心灵窥见光明的天使,他把淮当作自己的老师,而后是母亲,后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幻想淮成为他的妻子。但事实毕竟不是童话,后来他辗转认识了了辛和,并与他结婚。但他一直固执的相信,他爱的是淮,他的心理只有淮,甚至于他娶辛和也是因为他看到了淮了影子。再后来,为了弥补生命的缺憾,他收养了卡桑。在故事的最后,他固执地离开辛和,坚决去照顾淮。那样的痛楚和坚毅的决心是可以震彻我们的内心的。完成这一切,他给辛和打电话说,我想回家。辛和说,我一直在等你回来。
辛和,努力维持着与简生之间的平静以及和睦,她始终进入不了简生的内心,她也始终是活在表面的配角。她爱着简生,她看着简生痛苦而又无能为力。面对简生的离开,她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一个渐入中年的女子,丈夫因为另一个女人而离开自己,长达一年。这样的苦痛也绝非一般,他对简生的爱是疼痛式的,因为疼痛而持久,并且一直迁就。
卡桑的人生满是分离,阿爸阿妈、爷爷、晋美、叶蓝相继离去,后来与简生和辛和解除了养子关系,逃离与迦南的婚姻……年幼时被x暴,后来遇到好心的简生夫妇而有了新的人生。她为新的生活而努力,并且取得学业的进步。但她毕竟也还是长大了,她遇到了迦南。x爱之后成为迦南的另一任妻子,辗转到了尼泊尔却没有名分。这样的婚姻不要也罢,她靠叶蓝逃回北京,依旧孑然一身。她的人生艰难而又痛苦,尽管在青少年时看似光鲜,但在内心深处她有自己无法抹平的伤疤,在暗夜里独自舔着亲人死去的伤口。
淮,她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人生,并且不会跟简生交错。在简生还是孩子的时候,她那样善良地去接受简生并且照顾他,没有任何血缘和物质的关系。她认真扮演一个老师的角色,同时还有母亲的角色,引导少年简生长大成人。简生长大,她也结了婚,但最后这婚姻没有完美。在她生命的末尾,只有年迈的母亲陪在她身边,躺在昏暗房间的床上,无奈等待死亡。那时,简生来了。在她命途的冬天,简生用宽阔的'肩膀挑起她生命的重量,后来她的身体越来越糟,视力模糊,活动障碍,无法自主呼吸,被迫裸露,浑身插满仪器。直到最后,瞳孔放大,心跳和呼吸全部停止。她安静下来,如同是安睡。这样一个善良安静的女子以这样的方式告别叙述,留下沉重。
在书的末尾,七堇年写道:“现在完成的这本书,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端。写的过程当中,我用了全部心思与精力去构架。其中有不可避免的无力和缺憾。但我依旧觉得这对自己的努力是一次比较尽心的交代。尽管知道困难——但我仍旧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告别。一如刚才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能真正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合上七堇年的《大地之灯》,在心中的感触还没有降温的时候,在那些岁月的痕迹还没有结上霜雪的时候,心中是这样的安静,就像是行走之后的旅途中,翻看一组组照片。这是一本沉重的书,在序言中,安波舜说,“她的写作姿态和对语言的膜拜,预示着我们的严肃文学在隔代复苏。”书的质感和油墨的香气,拿在手里的真实感,以及内容的厚重感,使它成为不拘泥于青春文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事实也的确如此。
封面上的巨大莲花依旧静美。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七
有人认为,苇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他对现代科技越是抵触,就对人性恶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着,虽有一颗慈悲的心却并不如神佛那般无忧无虑。
我认为尽管人类文历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这应该归纳为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章程。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爱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与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前面说过,在崭新的时代,一切再无绝对可言。我们只要肯去创造就一定可以找到这种平衡。但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没有过多贪婪,过多欲望。不想要不属于自己的,只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方面去牺牲其他,不为金钱牺牲信仰,不为思然牺牲生命;不为科技发展牺牲自然环境,不为自然环境停止科学的进步。当然这个平衡是人类控制的,控制到位,我们就赢了。
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切在科学中获得福利,一边在自然中找到快乐。我想这才是苇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八
生命是一朵小花。读到《人类的大地》“在沙漠中”这一篇,我在书的扉页写下了这句话。
是的,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默默地,静静地。在文字中我的灵魂与之相遇,我的心灵随着他的航行而起伏。
没有惊天动地,只是平静地热爱着他的天空,他的大地,他的沙漠,他的海洋……而这份平静,不是短暂,是永恒。是爱,是感动,是真实。
生命是一朵小花,不是吗?扎根于大地的泥土,仰望于无边的星空,接受阳光之孕育,沐浴细雨之甘露。一旦飞扬,即是拥抱。
“就这样,职业的种种需要改造并丰富了世界。”圣埃克絮佩里说。是的,人类无数种职业让我们的世界更美丽,生活的目的在于发现美,因而才能塑造美。我们的圣埃克絮佩里就是这样,他发现了,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将自己的灵魂交给星空,交给大地,他把自己执着的爱告诉每一片星空,每一处大地,每一个人。
生命是一朵小花,在默默中含情,吐露芬芳。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的内容写于1952年到1967年,初版诞生在1969年纽约的新方向出版社。次年,新方向出版社出版了《意象》一书,强烈地支持现代派的新生诗人。毋庸置疑,《嚎叫》换来了对现代派诗人的响亮的掌声与撒欢儿的口哨。
恐怕我们时代的人第一次听闻“新方向出版社”是在它“曾退稿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原稿”一事的佚闻中,实际上,战后的新方向出版了无数声援现代派的作品,是支撑战后新声浪的先驱。后来它在2012出版了西川的《蚊子集》英译本,而西川正是翻译施耐德诗集《水面波纹》的人。
战争结束前的新方向做了些什么呢?1944年,他们出版了乔伊斯著作《英雄史蒂芬》的初版。无疑,这是一份光荣的苦差,这本巨著的手稿佚散前多达914页。
新方向是许多现代派作家的故乡,摇篮。正如它的名字,从创建至今它都待在抨击保守派的前沿阵地上。战线并非纽约一地,而是整个英语文学世界。像新方向这样的出版社在美国还有许多,照耀着大洋的两岸。
是什么能让这些出版社如此坚持?当然,是读者反应。
50年代,美国人对“垮掉一代”的态度十分热烈。有人被逮捕,有人被刺伤,就会有人收到花环,坐进演播厅,被众人抬到街上巡游、加冕。后来,人们对黑豹党的态度也同样热烈。
施耐德的作品是光与热之中不可多得的幽暗、清凉。
他了解“垮掉一代”的参与者,了解他们的热忱、忧虑、温柔、浅薄,不过没有像“一份子”那样去把握别人的思想。按照他自己的话说,“1960年代后期,我们又再次很接近,对我而言,是逐渐走到了一起,艾伦(irwinallenginsberg)开始对东方思想非常感兴趣,然后是佛教让我们更加紧密……非常有趣,我们走了不同的路,但发现又都走到了一起”。
创作的过程就像垂钓和攀爬,在找寻的途中往往会得到比“目标”更好的东西,比如朋友。施耐德与“垮掉一代”的关系便是如此。除了读者熟知的作家朋友,他还在学习、参禅、旅行的过程中有所结交,每一种经历都能融进他的写作里。
长在华盛顿山区的孩子爱那些山,因为山画得很真。11岁左右,他从杂志上读到了“禅宗”相关的文章,对万物共生平等的东方观念发生了兴趣。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东方,中国、日本、印度、缅甸、越南都是有佛教思想的东方。所有的碎片信息最后都融入进一个故事里,雪丹上师对真正的“山水禅”的追求是淳朴、迷狂而又真挚的,走在天地间的人终会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自我。不妨去看一看吧,看一看,山河是否如画,禅意是否如诗?当年5月,施耐德便启程赶赴日本,继续学禅。1958年,施耐德问陈世骧他应该翻译哪些中文作品,陈世骧向他推荐了寒山的禅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寒山的诗与魂在美国校园文化中成为传奇,每个人都在用“寒山”表达个性,而公认经典版本是施耐德翻译的寒山诗二十四首。寒山的互生观和施耐德的生态环境一体论已经融洽了。那么施耐德呢?他已经把山溪揽入怀中,冯鸟入山,抱风逐远。反文化的浪潮还在碰撞他,新自由主义的火焰还在追逐他,消费主义的声音还在呼叫他。施耐德留下的回答没有这些,后来的几十年,他回答的始终是松针,灰烬,沃土,光与空。
施耐德的人生就像一颗随风飘零的谷子,哪怕落进海水、冲击上岸,他也能在沙地上发芽;被山雀吞下,山雀又被苍鹰衔去,他掉在崖壁上,也能在石缝中扎根。他是水和山。如果落在不毛之地上,他会成为绿洲。
落在文学这片大地上,他是诗。
《大地家族》囊括了施耐德大部分的早年游历。有他做护林员的日志,有他做水手的日志,有他在京都等地的随笔,有他的长篇评论与诗的片段。所有这些都是他心中的“禅”,他一笔一划记录了自己抵达的过程。他看到的东西,他遇到的人,他的饮食,人与人的谈话,人与物的谈话,人与人的谈话。他从不觉得无聊和狼狈。
在《山河无尽》之后,这本书终于也问世了。我们会发现,他在书中所说的话不是对任何人说的。他这样去写,是为了让自己继续实践他脑海里的“闪现”。一个佐证。他出版内心的佐证,没有高喊,没有渲染。他做了个决定,出版它。还有一个决定,要叫它《大地家族》。这是他擅长的,做决定,践行。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世上最感人的事。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
今天晚上,爸爸决定带我去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我听了一蹦三尺高,因为我早就想看这本灾难片了。
来到电影院,那里人山人海,看来人们看电影的热情远胜于炎热的天气。电影开始了,首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唐山一个普通家庭温馨和平静的生活,可没想到晚上却发生了大地震。令人震撼的23秒大地震的场景啊!山崩地裂、哀鸿遍野,摧枯拉朽般地摧毁一切的力量,残垣断壁、遍野横尸,绝望母亲的呐喊,小女孩无助地张望……一个个片断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变的命运。它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人永远是亲人”的主题。自然灾难是残酷的,人们在它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但自然灾难却阻隔不了人们的亲情!在汶川大地震中,姐弟俩作为志愿者在汶川碰见,终于,一家团圆了。心中所有的纠结打开了,亲情得以重建!
回家后,我的心情仍然万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新一代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征服自然灾难做出贡献!希望唐山大地震的悲剧不要再出现了。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一
这岁月的安宁美好,叫人无限清晰地看到生之优美。总是要涉过这么泥泞浑浊的路,才能尝得到藏在命运最深处的甜蜜。反而言之,人也正是因为期待着这样的时刻,才恋恋不舍地生。而这人世也因每个人要住在自己的梦境里,才变得无限广大浩淼。广大到我们反而一再遗落最初的梦境,不复追寻。
这种悖论,足以概括所有悖论中的生。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二
世上有诸多为自己的想象和胆小所夸张的伤悲,可以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用以博取同情或者借以自我倒戈。然而人若心中真有大悲,却通常沉默不语。
一个人要举重若轻并且诚恳无欺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我们就这样走过整饬的光阴的栅栏,往事像是浓盛的山茶花,那样从这栅栏的缝隙探出头来,撩拨远行者匆忙而粗糙的足迹。
自古有言,厚养薄葬。要在亲。
人生。
前懂得对其付出原谅与珍爱,如此到了末路,才能阙如了当,于心无悔。无论多么盛大隆重的葬礼,都无法弥补生之遗憾。
对于大多数短暂而平凡的既定命运来说,人只是一堆盲目而无用的热情。爱之永恒美好与激越,只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永恒隔膜这一悲哀。
这个世界既然遗憾,就应该被原谅。
简生,一些我们不忍目睹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堪而延迟了脚步。我们需要遗忘并且继续生活下去,尽管我知道这样的过程对于你来说将会是惨烈无比的。你母亲的死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是要多建一个坟墓。而对于你来说,或许就是整个世界都被埋葬了。
这便是岁月的刀刃对。
生命。
具象做出的最残忍的雕琢。
大地之灯是这样的唯一,并且不可取代。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火,无论是炙热的白昼,还是昏暗的黑夜,都持续的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离散的未来。
人不应该把对将来的期许建立在对过去的鄙夷和对现在的漠视之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身一人,只不过有时陪伴簇拥的人多了,便有了错觉。到了一切恢复原本的时候,觉得自己万众离弃。其实只不过是幻象消失,还你一个本来面目而已。
我们的肉体永远都只不过是一朵莲花,它会毁灭。但是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卡桑,你一定要有善美的灵魂。这样,你的灵魂才能在佛的抚度之下,获得永生。
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的寂灭。
不知为何,这小小少年,目光却深得像一口井,睹之仿佛立刻要坠落进去,又使人看不到希望。
这世上的一切事情,若你真要当它没有发生,它就可以在你意识中毫无意义地隐去,真切地如同没有发生。这是另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掩耳盗铃,若用一种优美的说法来讲,便是境由心生。
飞机起飞的时候需要抗拒非常之大的阻力,然而一旦它冲破这个阻力,上升到了高空,那么空气的阻力对于地面来说简直就不值一提了,它便可以自由自在的飞行。这就像是人生。
回忆永远有着优美动人的姿态,令人复述往事的时候,不知不觉沦陷到一种经过臆想和虚荣的修复之后变得接近完美的幻象中去。无论当初经历那些事实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堪和不齿。尽管这种饮鸩止渴的告解,总是使得贪恋过往的人在这个不断奔跑的世界里,注定不能够走得太远。
当然,在这个把回头看作软弱和耻辱的世界上,走得再远,也终究达不到想要的永远。走得再近,也终究回不到想要的梦境。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
人是没有孤不孤独之分的,只有对孤独害不害怕之分。对孤独害怕,不过是因为对这世界的庞大森然有所畏惧,毕竟在与世界的比照之下,人太微薄渺小,一生又太短暂。这样的人喜欢用拼命付出感情或者拼命索要感情的方式来映照自己的存在,给自己以希望和慰藉。结果却往往只是更加深刻地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孤独。有时候甚至尴尬到有话想说的时候无人可说,有人可以说的时候无话可说。
可以了解《大地之灯》的特色。如果您也有喜欢的《大地之灯》名句,欢迎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怀念是生命中最无能为力的事情,并且卑微。
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无论什么疼痛,那个你爱的善良的人,一如既往地守在你身边,给你以如此的照顾和关护。在这人情稀薄的世界,此生复有何求。
若知道离开就是宿命,那么再深切的不舍都是枉然。
人生百态,犹如四海归帆,自古路远马亡,殊途同归。
陌路尽头,撒去一杯惨淡暗白的骨灰,有多少淡薄的人情能够留得住厚养薄葬的遗憾,在悲郁的挽歌的尾音上,给这尊尊沉默的青碑下孤孑的魂灵叩一首至情至义的所谓哀悼?而这人间,朝生暮死之间,有多少尸骨未寒的苦魂遁入空寂,却在人世中再也捞不起一丝纪念。
路是时光的血脉,通向生命不可知的隘口。
不要把别人想象的对自己很忠诚。亦不要把自己想象的对别人很忠诚。
往事姿态傲然地横躺在生命中接受回忆的检阅,浑身存着经过时光的酝酿而散发出的美好光彩。竟仿佛变成了自己不曾获得过的。
梦想。
一般,连理性都因之陶醉得晕头转向。殊不知,在经历往事之时,是那样一般辛苦。
这便是光阴酝酿的酒。犹如一夜听萧,灯灭棋倦,饮醉而沉眠,醒来才知人去花落。
当一个人熬过了苦难的底线,对世间的冷暖毫无知觉,并且韶华已逝逼迫她不能再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哪怕一分钟。
时间。
的时候,就真的只剩下所谓的。
成功。
了。因为其中的代价,已经早早透支在青年时代。
人若自己选择了善良和知恩,就必有更多的承担与苦痛需要甘愿的面对。
这种悖论,足以概括所有悖论中的生。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三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四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快近40年,可是又有多少人对这一大灾难的过程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难忘的记忆吧!
今天与朋友一起去看了唐山大地震。
之前看了很多宣传,但看网友给它的打分并不理想。
今日一睹,才真正品尝到其中的滋味。
酸中带甜,苦中又有着微妙的快乐。
它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它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
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
岂能一个痛字了得。
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关观众体会到个中滋味。
一个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
丈夫在危机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和忠贞,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军人的博爱无私这种种微妙微翘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在这个情感逐渐缺失的时代——爱情就像快速消费品,亲情犹如写了据条的支票,友情也变成了向上攀登中的一块垫脚石——突入其来的真情的呼唤,犹如沉睡已久的心灵忽然间业已发生了八级地震。
当心灵开始酸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的不能在平淡的感情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我很欣赏那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这句让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真正的含义。
是啊,没有人想自己去亲自实践这话的真正含义。
因为当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过去里。
好好的珍惜现在才是珍贵的。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
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看过后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部影片的糟蹋。
从这里,我更加体会到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的那句话: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
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年华啊。
看到这里,请不要忘记,回到家给妻子一个温馨的吻,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给父母一句温暖的问候,给朋友一个真诚的祝福!
让每一天都绽放光彩!
雨滴滴答答地下起来,在一片废墟中,一个小女孩醒过来,她咳了咳,大概是被这冰凉的雨水呛着了,她胸口一起一伏,终于,她睁开了双眼。
她惊呆了,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她那深色的瞳孔里充满了恐惧,充满了害怕,甚至还充满了一丝茫然。
她呆呆的坐起来,看见的只是人来人往的场面。
夏天的雨是温暖的,但……现在的雨却犹如冬天下的雪一般,冷得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她站了起来,她看清了,她清楚了,解放军叔叔正在搬运尸体,她挪着步伐一步一步地走着。
她闻到了那漫天的血腥味,她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哪儿?这时一辆大卡车经过,溅起了水花,那水花是人们的血,是大地的土,也是天上的雨。
她看着眼前的一切走着走着,一个解放军叔叔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件雨衣,蹲了下来,给她披上,问道:“小朋友,你的爸爸妈妈在哪儿?”她的泪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转。
“小朋友,你的家在哪儿?”她眼眶里的泪水一滴一滴地落了下来,滚烫的泪水滴落在手背上。
“小朋友,叔叔带你回家!”她被叔叔抱了起来,她用那空洞的,茫然的,恐惧的眼神望着后面,仿佛不相信这是真的,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她紧紧抱住了解放军叔叔的脖子消失在人群中……
得知修读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学校指定要看几本书,当中包括《唐山大地震》时,第一个闪进脑海的念头是:天啊!不是开玩笑吧,这样一本书,甚麽报告文学,单听名字和体裁已给人闷出鸟来的感觉,怎样看啊!於是,自买书以来,我一眼也没看过它,让它安静的躺在书柜中。
直至近几天,老师说要写阅读报告啦,我才抱?一千万个不愿意的心情,把它翻开,心中只想随便看看便算了。
但一看之下,惊觉它并不是我所想像中那麽糟。
那一场发生在多年前的大灾难,从蕴酿、发生、结束、到重建,一切均像在钱钢先生的笔下复活了一般,一桩桩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经历劫难洗礼的人物,一下子全浮现於眼前,我就像参与其中,见证?那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惨烈的大天灾。
这确实是一场浩劫。
作者并没加上一丁点儿的夸张、一丁点儿的放大,只用了最写实的方法,将几位亲身经历地震人士的感受记下来,将地震的死亡人数、影响范围等资料摘录下来,已教人感觉到那是一件多麽悲惨的事。
但愿这一切都是假的。
书中记录了很多受灾者的故事,有几个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在第二章,作者的采访笔记记录了这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地震时遭撞伤,头皮被掀开一大块,里面满是沙子,救灾人员用水去为他冲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
读到这一段,我几乎掉下眼泪,那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一个本应天真烂漫的小孩,却要承受?成人也难於忍受的剧痛,这是多麽的令人心酸啊!另外还有两个故事令我热泪盈眶:分别是那位被楼板压住下身,无法脱险的护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尽力去救治的仁医。
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麽惋惜,无奈。
但此书的`最大价值却不在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个个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深刻体会,那一堆堆统计资料向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
书的第一章就已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人类是多麽的愚蠢麻木。
一开始,作者描述了许多地震前的异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虫远飞,?、狗等都出现不寻常的举动,是否在说明人类连动物都不如呢?动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来临,但一直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连一丁点感觉也没有,是甚麽回事?是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失去了最基本预知灾害的动物本能吗?但这仍不算是最令人类汗颜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耻的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科技万能思想。
人类就是太过倚赖它,明明看见一大堆不寻常的事正在发生,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们信任的那些仪器并没有动静,所以不会有事发生。
结果一直被人类奉为至宝的仪器出卖了人。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日渐发达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们灭亡的毒药呢?况且,那些所谓的新科技产品、现代化建筑,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吗?千多年累积而来的科学知识所造出来的建筑,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已将其完全摧毁。
人是否要醒觉,不应再完全倚赖这些不可靠的东西呢!
还有一样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人那极幼稚可笑的爱面子性格。
在第五章「政治的一九七六」一节这样记载:震后,世界各国都表示要向灾区伸出援手,但我们那些伟大的爱面子思想,将这种好意拒绝了。
以为这是自家的事,不需要他人援助。
这是多麽的愚昧啊!救灾根本是全人类的事!结果,五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伟大的爱面子文化,使千千万万条本来有救的生命,埋进黄土地了。
除了愚蠢外,书中亦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像描写人们在灾后大抢劫的那段:一些人在废墟中找值钱的物件,一些人甚至在死人身上抢夺,这完全显示了人类低劣的本性。
还有写五室婶的那段,本来灾后大家是相互扶持的,过?共患难的生活,但不久之后,生活较为稳定,社会稍为回复正常后,中国人那自私自利的本性立即显现。
一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小社团,便这样瓦解了。
又在第四章中,精神病人和盲人在灾后都被冷落,他们的残疾、缺陷,使到他们本来应有的待遇,都因歧视而失去。
甚至连原有的东西也被人夺去。
幸好,书中也有记述人性光辉的一面。
像在同一章中,一位小伙子得悉盲人、精神病人被分配较少的食物时,立即将那不公平的饭票撕烂,将好的饭菜都拿出来给病者食用。
这正好和那些歧视病人的行政高层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那两位一直照料病人的医生,是令人敬佩的。
三个人在书中都是小人物,但比起那些所谓所长、部长等大人物有人性得多,难道真的如谚语所云:「仗义每多屠狗辈」?又在第二章中,那几位拚?被水冲去,冒?性命危险都要拉起水闸排洪的勇士,和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一对新婚夫妇、那个年轻小女孩、那个大婶和那个男矿工,他们坚持活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都漂亮地展示了人性中勇敢,舍己为人和坚强不屈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又在第二章曾提及有外国人遇难,中国人并无因民族的成见而不予救援,表现了人类互助互爱的精神。
令人觉得可能真的有一天,人类能摒除民族界限,融为一体。
最后,我感到中国人有历史以来实在经历太多劫难了。
只希望在未来日子,不会再有同样的灾难发生。
即使发生了,亦应从唐山一劫中汲取教训,凭着我们美丽的、光辉的人性去战胜它们。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五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看完了《大地之灯》。无可否认,这是一部好作品,但并不完美。
我曾经一度认为,看完此书会让我原本已经黑暗扭曲的人生观更加扭曲,更加不堪入目。但事实是——看完之后,我能体会得到七堇年当年写这本书最原本的初衷:尽管竭力掩盖而事情终将败露。也许我概括的不好,但个中感情真的只有真切体会过的人才能感受。
我曾经以为这会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也许故事最初的框架就是这样呢,谁又能知道呢),但故事的结局却让人感觉无边的温暖,就好像每个人在经历人生中无数的风景之后,又回到最初出发的港口,是这般的温暖,也是这般的温馨。人总是在成熟之后才能体会人情的冷暖、生离病死的痛苦以及人生的美好。也许现在的我还不成熟,但我也能略知一二。人也总是在体会过生命的逝去之后才能体会生的难能可贵。“只要有了万能的生也就有了希望。”也许正如全书的结构一般,人生并不总是你看到的样子,也许你会认为你的人生将会是一个悲情的故事,但末了却惊喜的发现其实人生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糟糕,也许这也会是个结局美满的故事,让我们在发现的那一刻心中无比温暖,无比温馨。
好了,最后再附上七堇年在后记里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真正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六
如果说提到埃克苏佩里,大家感到陌生,那么提到《小王子》,就是家喻户晓了,这本书和《双城记》,常年在图书销售榜的一二名徘徊。
埃克苏佩里是《小王子》的作者,他的职业是一名飞行员,这本《人的大地》,是在《小王子》之前写的,记录了埃克苏佩里在飞行生涯中的遭遇:同志的失事离去,坠落沙漠时绝望等待中与“小王子”的相遇,冰冷山脉中五天五夜的跋涉,飞行时对这颗荒芜星球中出现生命的感动。
飞行,对亿万年生长在大地上的人来说,是一种十分别样的体验,在高空中起飞的那一瞬间,你把尘世抛在跑道之后,将自己的命运交托给未知的气流与乌龙般的山脉,忽然警觉自己之前是怎样虚掷了正在走向死亡的生命。
当在乌云与雷暴之中,生命随时会消逝的时候,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每天早晨吃到的,溢着麦香的面包,和着咖啡的牛奶,打水时在你心底的井中留下涟漪的姑娘,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创造。
当飞行在在大片大片荒芜的沙漠与石滩上时,守望绿洲才能领悟生命与文明是自然瞬间的恩赐。
我每年会坐一次南方航空公司从揭阳飞新郑机场的航班,总是同一个机组飞这条线,我喜欢坐在飞机的前排,因为可以看到前面机组的一个人,他在起飞前检查飞机,检查乘客,飞机进入平流层后就坐在飞机座位的前排读书,我们每年见一次面,共同阅读脚下这片人类的大地。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七
往事姿态傲然地横躺在生命中接受回忆的检阅,浑身存着经过时光的酝酿而散发出的美好光彩。竟仿佛变成了自己不曾获得过的梦想一般,连理性都因之陶醉得晕头转向。殊不知,在经历往事之时,是那样一般辛苦。
这便是光阴酝酿的酒。犹如一夜听萧,灯灭棋倦,饮醉而沉眠,醒来才知人去花落。
大地之灯读后感篇十八
“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无论什么疼痛,那个你爱的人,善良的人,一如既往地守在你身边,给你以如此的照顾和关怀,在这人情稀薄的世界,此生复有何求。”心如大地,一盏盏稀稀疏疏的明灯高高屹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
这也许不是一本最好的小说,可它确实带给了我磅礴的震撼以及源于内心的共鸣。
故事以一个雪域高原的女孩卡桑及一个知青的单亲家庭之子简生之间的邂逅层层展开,组成了一张丰富的人物网。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些为人之理。静美告诉我们无畏,淮告诉我们慈悲,叶蓝告诉我们真诚,辛和告诉我们等待……他们如一盏盏悬空而挂的明灯,星星点点,照亮了大地之上平坦的路途。
我只是一个17岁的孩子,对于人生这个深刻话题的理解势必单薄又略显稚嫩。虽阅读了些许唐诗宋词,却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与我差不多年岁的19岁作者,却以平凡的辞藻,以坚定不可抗拒的语调试图来告诉大家她对忧伤的理解,她对世界黑暗面的宽容一笑。而我也开始学会重新诚恳地看待不美好,从那些析出的沉淀中寻找收获。
自小,我们便被教导着坚强,善良,坚持正义,如今的我扪心自问,回首从前,才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双音节词语,要做到,绝非容易。
如今的我唏嘘着故事里的情节,对白,然后开始缄默。这世上没有谁注定要对你好,也没有谁注定要在泥泞里拉你一把,我们只能说谁遇上谁,是我们生命里的福祉。我们身边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亲人,朋友,过客或陌生人,我们都应当以微笑的面容相迎,去感激,去祝福。就像简生遇到了淮,卡桑遇到了叶蓝,他们互相取暖,在彼此失意和最困难的时刻互相搀扶。人与人的信任相知本是最幸福的事,我们只有用自己的信任去包容别人,才可能会成全他人,救赎自己的内心。只有在这以后,我们才开始学会付出,学会等待,在挫折磨难中得到了坚强。这得之于卡桑从雪域来到城市经过婚变,生育,出逃,终于平息的困苦。这得之于淮的逝世,简生在那有花香的阳台前站了一宿的.怀念;这得之于简生在看遍世事后在大雪纷飞之夜进入电话亭给辛和的电话;这得之于辛和“我一直在等你归来”的回答。
灯光,是可以照亮大地的;心灯,则可以点亮彼此的人生。于是有段时间我眺望到夜色里的亮色就觉得无比的心安和温暖。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一盏灯的能力,都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能力。
心灯有亮有弱,或荧荧烁烁,或亮白如昼。无论时间的波涛如何向我们袭来,人生路上的坎坷如何使那本就微弱的火苗变得愈发暗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获得一一铭记,将剩下的忘却或者原谅,在这样的过程中去成长与感恩。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更美的我,让我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迎接“新我”,这个“新我”中有书中的宽容,原谅,忘却……就连胡适先生也说:“人到老年,包容比自由更重要。”的确,我们只有去接纳别人的错误,警醒着自己,才会成为那个更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