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教案(模板17篇)
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案来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a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a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a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
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a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时间:
2课时。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四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记录:余珍。
这是《论语》中篇幅最长,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意境最深远的孔子的课堂实录。里面充满了生成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师生,千年以来,生机不减,令人神往。不愧为教学大家、不愧为千古圣人。本节课的设计无非是围绕“志”的展开,但如何展开,如何再现两千前的风范、风采、风度。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则使我们后学者要仔细揣摩之处。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写过的文章应该不少了。文章的题目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一篇文章,老师相信绝大多数的同学一定写过,那就是《我的理想》,写过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果真如此,你还记得当时你写的文章的内容,可能是小学时候了。(学生自由交谈)。
师:这幅插图的名称是--。
生:侍坐。
师:什么是侍坐。
生:就是陪坐。
师:谁陪谁?
生:当然是学生陪老师。
师:出现了四个高足,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插图中你能对号入座吗?(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料,用插图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对文章的内容有概括功能,尤其是人物的形态的描摹,优秀的插图可以是文字的生动的体现,能展现人物的个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生:孔子是中间一个,个子高大的。
师: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高个子,说不定是个灌蓝高手。
生:子路就是紧挨老师旁边的大胡子,有点像张飞,李逵。
生:曾皙一定是站着的一个,侃侃而谈,旁边不是有把琴吗。
师:文中叫瑟。
生:老师,公西华和冉有,有些弄不清(学生争论)。
师:老师出示他们的年龄根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
生:年纪轻的漂亮的就是公西华,夹在子路和曾皙之间的就是冉有。
师:这就是老师和四大弟子间的坦率的交流。我们来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朗读课文)。
生:志。
师:我们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生:孔子提出问题,问学生的志向。然后学生开始回答老师的提问。
生:学生回答后,老师加以点评,
师:讲的很准确。我们可以更简洁的概括。孔子问志。
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师:我们改为夫子评志可能更恰当。在教学中,话题的提出十分重要,孔子是怎样提出话题的,他和我们平常有什么不同,我们朗读第二节,注意其中的句式,然后来理解。
生:“不吾知也”是倒装句式,就是不了解我的意思,还有何以哉就是以何哉。
生:一开始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不要因为这个别不敢跟我说真话,是鼓励学生说真话。
生:然后从学生平时的牢骚来说,没有人了解我,意思是说也不能全怨老师吧,不说出来我怎么了解你们,还是让学生说。
生:子路,
师:子路字。
生:由。
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子路这位学生,孔子的成绩单上的评语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管理该国军事)。”可见子路确有军事才能。子路对这个评语是牢记在心,我们看他的回答(生朗读),你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自信的响亮的语气读,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
师:你读一读。(生大胆的朗读)。
师:在《仁者爱人》中,孔子也问过子路的志向,子路怎么回答。
生: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非常大方、大度、大气。
生:子路要治理的国家必须是动荡不安,有内忧外患的,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部经常遭军事侵犯,内部又老是闹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时间不多,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师:子路为何要挑利比亚和伊拉克这样的动荡闹心的国家,难度系数挺高的。
生:更能显示子路的才能,我是子路我怕谁。自信强悍。
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生:只要三年,就可以国泰民安,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
生:子路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两手都抓,自信的很。
师:我看子路恨不得把治理的国家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志向高的很,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这就是子路的语言和子路的性格。
生;说话直截了当,有勇气、有志气而无心机的。
生:把问题看的简单化,有说大话的倾向。吹牛皮。
师:孔子曾说,暴虎冯河。
生: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师:夫子的表态很细微,
生:哂之,微微一笑。
师:不过孔子却是“哂之”,微微一笑,这一笑,弟子们就嗅出了不以为然的味道。
师:孔子对冉求的评介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这里的宰就是管家的意思。我们评论冉管家的志向。
生:冉求比子路谦虚一点,只设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甚至更小的国家,且只能做到解决温饱,礼乐教化还要等高手来。
师:这里的俟就是。
生:等待的意思。
生:赤。
生:外形儒雅,有气质,先天的外交人员。
生:穿上外交服装,彬彬有礼,风度翩翩。
师:他的表态是。
生: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这方面的东西。宗庙里的事,以及诸侯相会见,披着玄端衣,戴着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里面当一个小小的相礼者。
生:低调,相当低调。
生:偏重于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生:公西华侧重于礼仪治国,
师:三位学生的志向的相同点是--。
生:其实都是从政,都希望能治理国家。
生:儒家的子弟是积极投身于政治,都想在社会有所成就。
师:说白了就是考上公务员,并且是高级公务员嘛。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至于最后一位弟子的志向是什么?我们下节课见。
小刘。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五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六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导语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四、探讨:街亭之失,谁之过?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五、布置作业。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八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一、点拨。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
(1-2)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
(3)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
(4-6)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
(7)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
(8-9)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九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高四册第11课失街亭。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廊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教学设计abc】。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
1、理顺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构思。
2、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重点难点:文章重点在于分析故事情节和品评人物,难点在于如何在情节中抓人物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幻灯〕《三国演义》开篇词。
二、简介街亭战略地位。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此次一出祁山以失败而告终。街亭失守则战败,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问〕它是汉中的咽喉。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街亭战略简图并分析〕诸葛亮由汉中奔斜谷打算攻取郿城从而直逼长安;而司马懿则由长安攻取街亭,打算攻打阳平关从而绕道蜀军背后断其粮草,蜀军自然不战自乱。所以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以说街亭关系到北伐的成败。
三、理清情节。
这么重要的街亭却失守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它是怎么失的'。课前已经布置大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也模仿《三国演义》章回体回目的样式给我们总结概括一下课文的四大部分,每一小组完成一部分。看看大家完成的怎么样了〔提问:一学生主答,请一二学生补充修改〕:
第一部分:拒司马孔明遣将,守街亭马谡请缨(学生:“请命”,哪个更好?我们讲对联时强调除了要对仗还要讲究平仄,要“仄起平落”,所以用“请缨”更好。)。
第二部分:失街亭马谡逃跑,中埋伏诸将突围(学生:丢列柳三将中伏)。
哪三将呢?王平、魏延、高翔,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我们看他们是怎么你来我往的〔提问〕:先是马谡被围王平救,被打回;再是魏延来援,夺回街亭,但中了埋伏;最后是王魏二人共投列柳城,与高翔三人一起又来夺街亭,最后被郭淮偷袭丟了列柳城。一来一往共三次,可谓“街亭三夺”〔板书〕。
这是一处场面描写,在这个场面描写中涉及到千军万马,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可却只用了短短的两节文字,可见作者用笔之精妙,清代毛宗岗品评说有“斗转星移、云翻雨覆之妙”。这种手法颇有我国史传文学的特色,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观图本诸葛换将,闻败讯孔明退军。
第四部分:赏赵云诸葛称敬,斩马谡孔明挥泪(学生:赏赵云丞相致敬)。
四、分析人物形象。
唉,街亭无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谁要对失街亭负主要责任呢?〔幻灯〕〔讨论并提问〕学生分为两派:孔明用人不当或是马谡傲慢轻狂。
1、战前的骄傲情绪(可留后讲或简单带过)。
2、三笑:马谡在街亭时有一个表情:笑。
(1)笑诸葛:
马谡先笑谁?笑丞相,笑他多心〔幻灯〕,孔明多的什么心啊?〔提问〕诸葛亮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兼程而来后认为魏军必取街亭;马谡则认为街亭为山僻之所,一定不来。然而顷刻之后事实便证明他的目光之短浅,而孔明料事如神。
(2)笑王平。
接着他大笑王平,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的建议是什么?屯兵当道。王平的主张实际上是谁的主意?孔明的。为什么这么说?〔提问〕诸葛亮即吩咐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嘱咐他们要谨慎小心。然而马谡置若罔闻,他用以反驳王平的依据是什么?兵法!兵法云、孙子云,但事实证明他的兵法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活脱脱一个赵括!所以说啊同学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笑王平无能。〔幻灯〕。
(3)笑司马:
他还笑了谁?笑司马。他笑司马懿胆怯,〔幻灯〕他根本没有将司马懿放在心上。而孔明是怎么嘱咐他的?〔提问〕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岂可小觑!不能知己知彼。
马谡三笑,一笑孔明,二笑王平,三笑司马,共三笑。而诸葛亮在他出发前叮嘱了他几次?分别是什么?〔提问〕〔幻灯〕一嘱地形,守之极难;二嘱对手,并非等闲;三嘱战略,扎营要道。而马谡三笑将这三嘱一一地给推翻了。他不听将令所以战败!!
哦,既然如此,那么错在马谡咯?请先前认为诸葛错的学生:你怎么看?
1、错误依据:
(1)马谡战前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诸葛未能注意。
(2)战前的布置。
诸葛亮对马谡是不是完全放心呢?不是,表现在哪里?〔提问〕战前的一系列安排:派高翔驻守列柳城,命魏延把守阳平关关口要道,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这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用人不疑啊,同志们!
(3)他也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尽管他进行了细致的安排还是出差错了,真是百密而一疏啊。
如果他这一疏遇到的是个等闲之辈也就罢了,可偏偏他遇上的是谁啊?司马懿--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老头,也是位多智之士,他抓住这一疏将其他百密都给化解了。
总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这是一个千古以来都在争论的话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能有个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我认为:正如毛主席所说领导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此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2、战后措施。
当诸葛亮发现他这一疏时是在什么时候?〔提问〕看到王平送过来的图本时,他拍案大惊;当得知街亭失守后他跌足长叹。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者,他立刻作出了补救措施,都有哪些安排?〔提问〕派关张二人援救阳平关守住门户;派张翼修理剑阁准备归路;令大军撤退马姜断后;撤退三军军民,派谁去的?心腹人,说明很重视,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累赘吗?〔提问〕爱民如子,一个真正仁爱的集团,也是罗贯中“尊刘”思想的体现;后派心腹人搬取姜维老母。
那你们知道他自己干什么去了吗?到西城搬粮耍空城计去了。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的回到汉中。
3、三哭。
他回到汉中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赏赵云、斩马谡。为何赏赵云?败军中立功。为何斩马谡?失守街亭。可见他什么品质?赏罚分明。
他斩马谡时也有一个面部动作--哭。他哭了几次,三次,马谡笑过了他哭,真是“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样,有人哭有人笑”啊!
(1)一哭:
他为什么哭呢?〔提问〕马谡的话让他想起了往日情同父子的深厚情义,在个人感情上同情不舍。用“挥泪”而不用“抹泪”可见痛苦深、决心大〔幻灯〕:这种痛苦是用人不当、北伐失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深深的自责。
(2)二哭:
此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提问〕当蒋琬劝阻他时,他动了不杀之念,但马谡又立了军令状,所谓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为治军严明不得不杀,是情与法的矛盾〔幻灯〕。
(3)三哭:
当武士献头于阶下时,他大哭不已,悲痛之情无法控制了,为什么?〔提问〕他觉得自己有负先帝之托,愧对先帝〔幻灯〕。
总结:孔明是什么样的人呢?〔提问并幻灯〕机智多谋、小心谨慎、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有情有义。不愧千古奇相第一人的称号。
五、总评。
那我们不是说他此次失败中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吗,怎么还是英雄呢?你怎么理解?〔提问〕。
(1)失败不影响他的出色表现:街亭布防可见其精心谨慎,初见图本可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可见其从容不迫,斩将赏将可见其赏罚分明。众将就如众星捧月一般衬托的他更加高大。
(2)而且我还说他的败败得好,为什么?〔提问〕。
鲁迅曾经说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失败使他由妖升华为人了,失败的悲怆感将诸葛亮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也会悲伤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个神,但我们说那个神远不如这个人来得真切可感。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失街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二
2、通过鉴赏细节来概括人物的个性。
3、归纳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
一课时完成,重点分析马谡的个性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再运用此方法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其余知识可在课前预习中通过布置完成“自读提示”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音乐结束后开始上课。要求学生说说听歌时想到些什么?然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
二、结合“自读提示”,整体感知相关内容。
1、教师简介《三国演义》,然后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大屏幕展示)。
(二)依据目标1、2,分析马谡的形象,品味马谡的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
2、师:你觉得马谡这个人有些什么样的个性?能在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师:作品中直接描写马谡语言情态的内容有哪些?
4、除了这些直接描写之外,节选部分的内容中有没有间接描写马谡的地方?
(三)细节赏析:
1、马谡的个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了哪一个动作神态上?
2、文中写了马谡的几次笑?组织齐读这三句话。
3、你觉得这三次笑的内容有何区别?
4、马谡一笑再笑的结果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马谡的“自缚请罪”?
5、换个角度想一想,马谡有没有可取之处?
(四)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1、《失街亭》中的诸葛亮和你在别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之处?
2、本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3、通过本课,你觉得诸葛亮有哪些个性?
(五)小结:
1、课文写诸葛亮和写马谡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何写的?
2、你是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哭”的?有没有做戏的成分?
四、拓展训练。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五、课文总结。
1、简单回顾教学目标 。
2、提出从本课中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
六、布置作业 。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
2.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把握问题的能力。 。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
教学过程 : 。
第二课时 。
一. 教学导入 :(播放音乐背景) 。
二. 、复习回顾:
1、 街亭的重要意义。 。
师: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哪些? 。
四、分析人物形象: 。
师:不错,还有吗? 。
生:还有间接描写。 。
师:找出依据来? 。
生:课本97—98页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
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相劝导致如此。 。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直接描写。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
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
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师: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目的。
三、作业 布置:
四、创设音乐背景。 。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整首诗歌。
2、学用xx见面xxx的句型创编儿歌,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爱动脑的惯,体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2个,事先排练好情境表演:两小兔从不同方位跳出,碰在一起,手拉手儿跳跳跳,握握手,脸上表情笑嘻嘻的,很高兴。
2、小鸟、小象、小鱼、小猴、小朋友互相见面卡各一张。
3、双响筒一个。
4、每个幼儿一张动物见面小图卡放于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导入。
1、观看情境表演。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只小兔见了面做些什么?
2、小兔见面是怎样做的?
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用三个字说出来。
3、小兔见面除了用动作表示,它们心里还觉得怎样?
幼儿用双响筒打节奏,我们把小兔见面也说进去把讲完整就更加好听了。
二、让幼儿在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中巩固学师:小鸟见面会怎样呢?
2、出示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卡。
师: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又会怎么样呢?(幼儿互相讲讲,再个别幼儿讲述,根据幼儿讲述情况,让幼儿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心理等)。
三、学儿歌。
1、幼儿示范朗诵儿歌。
2、提问:小朋友听出来没有,刚才老师念的哪些是小朋友已经讲到的,哪些没有讲到?(出示小朋友见面卡,学最后一句,讲解hello的意思。)。
3、幼儿学儿歌。
第一遍:老师指图,幼儿学。
第二遍:找一个好朋友,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四、创编儿歌。
1、看图卡编。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好多小动物见面会怎么样,我们把它们也编进儿歌里。
去。
(1)编给旁边的好朋友听。
(2)请1——2位能力强的幼儿完整编。
2、人手一张小图卡进行创编。
(1)幼儿互相编编讲讲。
师:森林里面来了好多小动物,他们也都想来编儿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它们已经悄悄地来到小朋友的小椅子下了,我们帮他们编一编,编好了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2)请个别幼儿拿着小卡片编,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卡。
五、活动延伸。
拿着小卡片讲给客人老师听。
评价:环节紧凑,但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教学难度太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生: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过五关斩六将,失街亭斩马谡,草船借箭……。
师:看来,大家真是对三国故事十分熟悉啊。其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失街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祈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祈山的全局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我们知道,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了解主人公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和《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不错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这三人构成“三绝”。
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曹操:“奸绝”。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关羽:“义绝”。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的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由此可见,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本课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生字词】(见课本)。
【故事情节】。
给出7到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孔明点将:司马懿、张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回汉中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故事线索】。
生:全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展开情节,处处离不开街亭的攻守。
生:它是以战前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战中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战后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我们看出情节错综复杂,波澜曲折。但是线索十分清晰,结构井然有序。
【分析人物形象】。
生:三笑,三哭,三次嘱托。
诸葛亮的“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师:很好,那么,这些嘱托表明孔明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和知己知彼,机智多谋。
生:一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在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这是“伤心之泪”。二哭——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这是“无奈之泪”。三哭——“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是“悔恨之泪”。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重情重义、勇于自责。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好,刚才我们分析了诸葛亮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马谡。
生:一笑——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二笑——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三笑——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生: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六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目标1、3。
目标2。
2课时。
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失街亭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4、讨论:课文与史料相比,有何区别?
明确: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绘(挥泪斩马谡)等。
1、导入:小说不同与史事,艺术的虚构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作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一些情节、故事乃至人物与史实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学虚构,并不影响其文学、历史价值。唯其形象、生动,人物的性格更鲜明,一些故事情节才深入人心,为人们津津乐道,使三国往事家喻户晓。
2、分组讨论:小说中虚构的 “妙处”?
3、虚构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
明确:诸葛亮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协助马谡,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势、小心谨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战略上对于蜀军的重要性,反衬出下文马谡的狂妄、轻率。
4、虚构二、将魏军主将设为司马懿
明确: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绝非等闲之辈。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的谨慎、知己知彼,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多次设伏的善于用兵,反衬出马谡的狂妄轻敌、纸上谈兵。
多谋善断的司马懿确诚心地赞叹诸葛亮 (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还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5、虚构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马谡拒谏
提问:赏析马谡的语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确: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
三笑(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小结: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骄傲蛮横,对马谡语言的直接描写,充分展示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6、虚构四、人物细致的神态——诸葛亮“三哭”
明确:诸葛亮在斩马谡前后,感情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他当时丰富的内心世界。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
第一次,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第二次,当蒋琬劝阻他时,打动了他的心,但马谡既立了军令状,“军中无戏言”,所以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流涕”比“挥泪”悲伤程度又深一层,可见诸葛亮内心的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的时候,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痛恨、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是个大智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真实情态。
小结: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有情有义等多方面的性格。
7、总结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a.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间接描写)
b.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直接描写)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小作文:结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什么会任用马谡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