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大全(18篇)
教案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助于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教案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相匹配。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一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重点:
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二、典例回顾。
(1).x=5(2).x2+3x=2(3).2x+3y=5。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五、课堂小结: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地位:本节位于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八章第4节第三课时,在研究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后是第5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作用:是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解其他方程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过程,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团结互助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中分析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3、重难点与关键。
关键:每一步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历了两节简单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学生应已经初步了解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方法,对本节学习大有帮助,但在去分母及其余各步骤中都有易错点,是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的。
三、教学思想。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每一环节的主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思考,将知识与技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师生定向。
了解学情出示上节。
习题练习了解具体学情确定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三、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布置任务。
巡视督导。
板书例题。
预习检测。
抽查学生。
指导学生自改自评。
自学课本内容,思考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化的名称及具体做法,思考易错点。
闭卷答题。
自改、自评预习效果。
教师指明做法,帮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文本,把握重点。
通过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将部分知识内化。
检查预习情况,暴晒问题。
让学生将技能内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四、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指导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步骤及具体做法,易错点小组合作解决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由会的同学展示。
小组讨论总结每一步的易错点兵教兵。
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精神五、达标自测。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学案上的问题。
独立完成。
自评互评。
小组交流后当堂完成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用以确定课后作业六简谈收获。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谈课堂收获了解学生收获情况。
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继续牢固学习成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三
(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知识目标。
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借助“列表法”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体会“列表法”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法学法。
优选教法。
指导学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结合具体情景、设计解决策略、与他人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习。
二、教学环节。
我把本节课设计为5个环节:
1、情境引入相遇问题,初步感知列表方法。
通过救人情境的创设,既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检测,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入路程问题――相遇问题。
引入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课堂交流理清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的方法(画图或列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用列表的方法理清题目中的数量,让学生初步感受“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中感受“列表法”,让学生参与的`知识获取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感悟故事中的追及问题,拓展提高对列表的认识。
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为背景,配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引入路程问题――追击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列表法表示追击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等量关系,设不同未知数,列出不同的方程),进一步体会“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威力。
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重复,学习过程也不能使机械地模仿,而应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由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一种方法到两种方法,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应用“列表”法的过程中,提高对“列表”法表示数量关系优越性的认识。
3、回归现实,梳理新知。
本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题以“奥运”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对路程问题进行了巩固练习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4、合作互动,深化提高。
编写一道应用题,使它的题意适合一元一次方程60x=40x+100,要求题意清楚、联系生活、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创意。
本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
前面的环节是由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现在是由数学模型到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发展创新。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5、畅谈收获,内化提高。
这节课体验到了什么?
让学生本节学习收获和感受,全体同学交流。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后设计的畅谈收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收获,交流疑问,当堂消化本节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设计亮点。
(1)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上,突出了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喜闻乐见,使他们能快速进入问题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实践―c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省略加号与括号的计算。
电脑、投影仪。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解决问题。
1.计算:(1)-12+11-8+39;(2)+45-9-91+5;。
2.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三、应用、拓展。
例1.计算:2/3-1/8-(-1/3)+(-3/8)。
练一练:1.p46第1题(1)-(4)题;p46问题解决。
例2.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练一练: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y-z+w的值:
(1)·=-3,y=-2,z=0,w=5;。
(2)·=0.3,y=-0.7,z=1.1,w=-2.1;。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五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重点: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二、典例回顾。
(1).x=5(2).x2+3x=2(3).2x+3y=5。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五、课堂小结: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学生作业。
课件出示问题明确知识要点。
学生练习基础上,教师点拨。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六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题.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三、课堂练习。
1.课本97页练习。
四、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
四、作业布置。
1.课本102页习题3.3第1、4题。
2.配套资料相关练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动手解方程。
自主探究。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2.目标分析。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最简方程的解法;
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引导发现法。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
3、课堂小结: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二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5、小结: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三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4、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到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五
1、我首先复习工作问题中的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效果较好。
2、在解答应用题中,学生对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这节课中,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别是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
3、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诸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表达习惯。对于我来说,如何让学生改变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题的方法是我应该不断研究的思路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解应用题能力较差,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我建议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采用列表的方法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列表也很简单,因为工程问题中一般只有三个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而且一般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甲单独做、乙单独做、合作。通过列表,学生很快可以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另外,我建议在讲书本例5之前先补充简单一些的题目。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六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80页的例2;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费5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
1、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本例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移动电话收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
2、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0.6t=50+0.4t。
移项得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数化为1,得t=250。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简单明了,易于比较。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知识梳理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82页习题2.2第2题。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大54,求原来的两位数。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旅游费用等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前面几节学习中,已经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行多次渗透,逐步细化,本节要求学生用框图概括,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七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重点:
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二、典例回顾。
(1).x=5(2).x2+3x=2(3).2x+3y=5。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六、课堂小结: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教案篇十八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丰富的情境,活跃的讨论,将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初中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列其它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就已接触过有关实际问题中的盈亏问题和省钱问题,掌握了盈亏问题和省钱问题的基本关系,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在本章前阶段的学习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数学模型可能感到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挖掘积极因素,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掌握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程解法,能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数、未知数和全部的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加以解决。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问题的`对比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实际问题的生活情节,将数量关系抽象概括成为方程模型。
教学关键: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提问、交流、合作、探索,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下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
问题1:销售中的盈亏:
分析:两件衣服共卖了120(=60x2)元,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
小组讨论:
问题2:用那种灯省钱。
分析:问题中有基本的等量关系。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