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的运动说课稿(优质16篇)
身体健康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一篇出色的总结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所做工作的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摘抄,让您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一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3课时。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板书设计。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二
科学探究形式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教材中有关宇宙地理知识大都属于理论探究型的教材。因此在本次教研主题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科学概念的指导下。我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这一教材集中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这一课的理论探究中需要形成哪些科学概念。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教学参考书中有明确的陈述: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海沟等地形地貌。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当然这课中的科学概念又何止这些。
二、确定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
理论探究虽说在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活动,但却不能流失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因此教学中应当有学生的理论探究的主题活动。纵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题活动。而第二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有怎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令我深思。慢慢的教材中的两幅照片及文字注解走进了我的思考。教材中第一幅照片:喜马拉雅山。文字注解: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教材中第二幅照片:东非大裂谷。文字注解: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拉张形成的断裂谷。这是两个典型事例都是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球地表地形的缓慢变化。因此如何使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成为学生探究主题活动摆在了我面前。显然这两个典型的科学事实都与板块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到这点的时候,意识到在向学生简介大陆漂移学说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两个个主题探究活动: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这样整堂课也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教学内容也更丰润。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社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三、如何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保证理论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换句话就是指学生在理论探究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多少科学概念,形成的科学概念越多,说明理论探究学习越有效。其二,是学习过后,掌握、运用本课的科学概念程度如何,程度越高,说明学习的有效性越强。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掌握、运用。
(1)、利用多媒体模拟呈现、求证理论探究的内容。
要清新直观的呈现本课的理论探究内容。多媒体课件不能不说是个好帮手。因为它直观,有助学生理解,因为它形象,有助学生感知。因此,首先自己下载了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陈老师的课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删减、增添。比如,课件中两板块相撞隆起的视频就是自己,从地震视频中裁剪而来。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有些科学概念很直观、很形象的呈现,便于学生思维形成、概念掌握。
(2)、凭借口语创设理论探究学习的情境。
提供良好的课堂探究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比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都是在教师一定口语创设的情境下探究学习的。有了情境,就有了探究的热情,有了探究的热情,思维就更积极,科学概念形成、掌握、运用也就更容易。
(3)、拓展探究领域,布置理论探究的科考作业。
“为什么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这是一个与本课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科考作业。而且学生感兴趣,布置这份作业,目的在于学生在课后的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已形成的科学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现象。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三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本单元主要讲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动物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与动物本身具有运动和行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八年级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运动方式有许多感性认识,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结构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动物完成运动的各结构的协调配合及完成运动过程中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认识不深。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通过解剖及观察活动,提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组成及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列为本节重点内容。但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比较难理解,因此是本节的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设置疑问:“动物”从名称上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最初的认识——能“动”。但动物的运动时如何实现的呢?播放视频:蛇追兔子。并提问:运动是通过身体的哪个系统实现的?通过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2.新课展开。
本环节包含两个知识点的讲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分别展示家兔的骨骼图片和标本、关节的组成图片、鸡翅的实物,提出如下问题:
家兔的前肢和后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关节的组成?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
再用解剖刀除去肌肉,引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的联系,理解关节与骨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活动的基础上,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
接着引导学生完成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和动作的感受,让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首先,请学生做屈肘、伸肘运动,边做边思考:这一运动的完成需要哪些结构的配合?
其次,利用模型或教具,教师解释屈肘和伸肘运动中,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已学过的反射弧知识,提出问题:
(1)反射弧都包括哪些部分?
(2)结合反射弧的知识,想一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3)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
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运动不仅只靠运动系统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协调配合。
最后,结合本节所学,思考问题: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以及运动对动物的意义。在本环节,通过实际感受运动和图片视频观察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以降低理解的难度。
接下来让同学一边做伸肘屈肘动作,一边描述动作形成的原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安排课后任务: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将问题延伸扩展,真正让学生发散思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拉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13课《瓶子新生代》。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翻开《瓶子新生代》这一课,我的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两个词———“好玩、有创意”。走进这一课,我发现这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本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并以此为创意的起点,从“仿生”设计并制作瓶子,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
在本册的第1课《台灯设计》已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一直有创意的台灯,在这基础上学习此课,学生已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仿生元素的运用意识,对于用橡皮泥制作物品,在上一册《杂技表演《这课,已学会一定的橡皮泥制作方法。这种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以后的美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1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技能目标: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教学难点确定为: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小组探究学习法:
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泥塑瓶子时,我采用了小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手中泥塑瓶子的制作方法以及它模仿了什么自然物,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三维目标。。
2、欣赏观察法:我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了各种瓶子和自然物,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他们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小。学教。学。设计。网。收。集)。
3、合作交流法。
在欣赏同龄人泥塑作品时,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我在课前应准备一个花瓶、几个孩子制作的泥塑瓶子,橡皮泥一罐,制作好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四至五人为一小组坐在一块儿。学生应在课前准备一罐橡皮泥。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
我分为5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了解瓶子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先和学生玩一个给两张照片找茬,仔细观察两张照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发现第二张照片中少了一个花瓶时,我再从袋子里拿出那个少了的花瓶,然后跟学生一起探讨花瓶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于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本堂课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第二个环节:欣赏瓶子,拓宽创作思维。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瓶子,让学生认识到瓶子的范围很宽广的,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引导启发,明确创作方向。
我先出示橡皮泥,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用橡皮泥制作什么物品,并说说在制作中用到了哪些技法。接着我请一学生上来跟我比赛用橡皮泥做瓶子。我是用盘的方法做了一个蛇形瓶子,然后引出课题《瓶子新生代》。这里让学生边说自己会制作的东西,制作方法,对泥塑方法进行了复习。接着让学生跟我比赛谁做瓶子速度快,这一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示学生今天是要从仿生的角度设计一只独特的瓶子,明确本节课的方向。
第四个环节:欣赏作品,探究制作方法。
然后请学生翻开书32、33页,说说最喜欢哪个造型,并说说原因,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巧妙地模仿自然物这一角度来欣赏交流。在交流中我抓住牛这一瓶子造型进行重点交流,让学生明白仿生时可抓住自然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加工,不一定要那么写实。紧接着,我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只同龄人做的泥塑瓶子,让他们小组进行欣赏探究,派代表说说它借鉴了什么自然物,还发现哪些制作技法。学生在交流时自然掌握了多种泥塑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重点,通过借鉴同龄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方法、新思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第五个环节:欣赏自然物,提供创作素材。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外形特征名显的自然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寻找他们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的制作提供模仿的素材。
第六个环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我先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的泥塑瓶子和自然物,他们准备模仿什么来做一个瓶子。接着让学生两人合作或单独完成一只有自然物得到启发,用橡皮泥制作一只有创意的瓶子。对于学困生我会适时给他们指导,特别是一些细节处的衔接。
第七个环节: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堂课的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我把学生的作品摆放在阶梯形的展台上,这样的展台便于学生清楚欣赏到每一件作品,也让展示整体化。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大家一起围在作品四周,一起欣赏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优秀的作品,由作者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此次活动将欣赏评价变得游戏化,生活化,让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来说说第五大板块:板书。
我这课的板书是这样的:这个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的难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五
“叮铃铃”上课,只见陈老师身穿一身便服,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了教室。接着,她走上了讲台,弯下腰,用手指捏起一支绿色的粉笔,皱起眉头,嘴下沉。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了“吹气球”三个大字,我有些疑惑不解:“写几个字也不用这么严肃,不知道陈老师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只见陈老师伸出一根手指,示意我们安静,她从背后抽出一个德芙巧克力袋子,“难道要让我们吹巧克力,那怎么吹得开啊?”无数的猜想和疑问萦绕在耳边。这时,只见陈老师不紧不慢地拿出了一个大号矿泉水瓶,接着又拿出了一个小号瓶子,指尖一合,呈兰花指状,捏出了两个夹着夹子的气球。嘿!里面还有一些东西,“是空气?是水?是白醋?”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陈老师打开了小号矿泉水瓶,把大号瓶子的不明液体倒入其中,用指尖小心翼翼地打开气球的扣子,套入瓶口。
这时,只见同学们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倒吸了一口凉气。陈老师又小心的将气球挑直,只听“啪”的一声,气球中有些粉末掉进了不明液体中,只听“辍币簧,不明液体像煮沸的开水一样,往上直冒气泡。“嘛咪嘛咪”只见气球渐渐地鼓起来了,像刚升出的红日,又像婴儿的小奶嘴,这时,“辍币还梢禾逑衿俨家谎喷射出来,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原来是气球破了,陈老师又拿出一个气球,仍然往瓶子上一套,气球又吹鼓起来了。
陈老师说:“这是一个基础实验,就是碳酸氢钠+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让气球鼓起来,气压太大的地方也会让气球薄弱的地方爆炸。”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有趣的实验,瓶子也能吹气球就是一个。我回去也要试试。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霞,来自芙蓉区大同小学。刚才各位所看到的教学片段节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的前十分钟。原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通过玩气球,发现气球在反冲力的作用下能够运动;然后通过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运动,了解反冲力的作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粗看教材,似乎像是一节手工制作课。如何把握这种课型的教学,根据学生的现有科学探究水平,充分开发、挖掘教材的内涵,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呢?给学生一杯水,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滴水。因此,我在所任教的四乙班做了一次尝试。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中,我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展开教学的:那就是——让他们从观察中发现问题,从交流中提出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首先利用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塑料瓶设置问题情境:假如往瓶里打气,瓶子会怎么样?学生作出猜测后再当场实验,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瓶子居然“唰”地一声被冲出了很远。一下子,他们的探究欲望被大大激发了。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针对刚才所看到的现象,我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想法后,在出示一个气球,引导他们自行探究把气球吹大后再放开,气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气球喷气的方向和气球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反过来解释前面瓶子的运动方向与瓶里空气流出的方向是怎样的。
虽然是四年级的学生,前面关于动力方面的内容又没有学过,但对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似乎影响不大。这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之活跃,反应之灵敏,课外知识之丰富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辩驳,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学主题的设计,通过教学实践,我比原先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生活中的科学。如果给学生看或做他们无法理解的实验或用抽象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原理,只会使他们觉得科学很难懂,降低对科学的兴趣,甚至对科学产生神秘感,无意去探究。其次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正因为孩子们平时有玩气球的经验,虽然他们没有意识到里面包含有反冲的作用,但对于他们提出假设、完成实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的基本方式不是演示和证明科学事实和概念,而是开展充分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活动前的`计划制定和预测,活动中的运用证据和做出解释,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与论争,强调探究的延续性,注意将课内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在教学上,不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要真正落实到孩子心灵上,让他们舒心地去做比较感兴趣的事,我觉得那就达到了我们最高的境界。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使他们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表面看,学生是在“玩”,其实这样的“玩”就是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发现科学规律,发现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科学规律。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七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各种将材料固定在瓶子上的方法。
2、乐意表达花瓶的装饰方法。
3、大胆创新,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
1、今天是葛老师的生日,我收到了好多花,想把它们插在花瓶里,可是找遍了家里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花瓶,只找到了这些瓶子,我又觉得用这些瓶子来插花不太漂亮,怎么办呢?(装饰一下)。
2、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装饰瓶子?
3、你们的想法真好,太聪明了。
(二)、出示范画,尝试固定材料的方法。
1、葛老师也尝试做了几个模型,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事先做好的模型)。
2、你最喜欢葛老师做的哪个花瓶?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
(1)、用铅丝缠绕。(请幼儿上来试试)。
(2)、用线缠绕(请幼儿上来试试)。
(3)、在纸上先画好漂亮的图画,然后包装。
(4)、用剪贴的方式。(请幼儿说说制作的顺序)先裁纸,量好大小,然后设计画面,最后固定。
(三)、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请小朋友想好自己要用的材料,拿起小凳子轻轻地走到座位上制作。
3、幼儿创作,给予适当的常规提醒和制作引导。
(四)、作品评价和展示。
1、请制作完的小朋友将作品拿上来讲给客人老师欣赏,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小熊非常喜欢小朋友为它制作的花瓶(给每个花瓶插上一朵花表示感谢),这下它可以给妈妈一个惊喜了,谢谢小朋友们。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八
有一天,我在古董店买了一个瓶子,里面装着一只小船,看起来非常美观。我出去古董店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把瓶子扔了起来,幸好我接的及时,瓶子没烂掉,可是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把瓶子喷到了一个回收瓶子车上边去了,我立马去“借”了一辆电动车可是怎么也拿不到瓶子,我只能跟随这辆车到了瓶子回收工厂里去,我悄悄的进了去,然后扳动了一个机关,然后运输带动了起来,我再把手电筒插在机关上,这样就可以看到每一个瓶子的长相了,忽然,我看到了我的瓶子,我立马把它拿回了家。
这真是一次刺激的探险啊!
四年级:天魔镜。
上一篇:谁是第一名。
下一篇:校园生活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九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列举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通过观察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结构,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动物关节的结构以及骨骼、肌肉和关节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充分的搞清楚这三者之间在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合作的。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清楚的列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学习动物的行为做好铺垫。
(过渡:要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就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运动,已有感性认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此外,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他们多动手,多参与,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下去。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关节的结构;列出人体的八大关节;阐明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标本和图片的观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过渡: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关节的基本结构;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对伸肘和屈肘时肌肉状态的分析。
【难点】。
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下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几个动物的运动视频:蚯蚓的蠕动、鱼的游动、运动员的短跑运动和藏羚羊飞跃悬崖的视频,请同学思考:动物的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运动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因为“关节的结构”是深入研究“骨、肌肉和关节之间协调配合”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识记关节的各部分结构【板书】。
观察教材42页“活动与探究”中,哺乳动物的骨骼示意图和关节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思考骨与骨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连接的呢?那关节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节的结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酌情进行补充,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以上环节,我沿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形成关节结构的平面模型的路线推进,分步实现了模型的建构,从而突破本节课重点。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关节结构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第二部分:探究在活动过程中,骨、肌肉和关节是怎样协调活动的。
第二部分:探究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系统中的协调活动。这一部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
首先教师给每组同学分一个完整的鸡翅,带领同学用解剖剪除去皮肤,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
(2)骨、关节和肌肉三者是如何配合产生运动的?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原因么?
通过小组探究,对以上问题逐一思考,共同得出结论,讨论3分钟后我会派各小组代表发言,说出他们的探究结果,并给与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加了他们的探究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日后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接下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对骨、肌肉和关节是怎样协调参与机体运动的,进行再一次详细的讲解。遇到大家都熟悉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第三部分:对伸肘和屈肘动作的分析。【板书】。
通过前两部分的分析,对运动中的骨、肌肉和关节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接下来我将以一个实例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检查。要求同学们做出伸肘和屈肘的动作,然后我会分别对每个动作中的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的变化做出解释,让同学们在头脑中将本部分知识现实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组织小组进行活动:用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和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制作一个用来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四)小结作业。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
设计意图: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各种各样的瓶子。瓶子可以说是孩子十分喜欢的东西,摇一摇、滚一滚、踢一踢、盖一盖、敲一敲、装一装等,孩子们对瓶子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于是,我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了《有趣的瓶子》这一主题活动。在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瓶子作为幼儿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半日活动中,创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家园互动,与幼儿、与家长共同创设温馨、美好、愉快、轻松的瓶子的环境,给以幼儿美的感受,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给以适时的引导,挖掘了瓶子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功能,让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不断的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本次活动《好玩的瓶子》我们主要体现《纲要》中所提倡的“在生活中整合”这一精神,力图实现“生活化”和“整合性”。注重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以瓶子为主线,以找一找、配一配、对一对、做一做等动手操做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灵活的整合各领域的知识,如音乐领域中的打击乐与歌唱表演;数学领域中的形状点数,配对;科学领域中的声音大小与用力大小的关系;语言领域的语词丰富及识字练习;社会领域的环保教育等等,体现整合的灵活性,而不是牵强的附和。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感受玩瓶子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的与同伴和老师交往,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音乐:《大雨和小雨》及游戏配乐磁带。
2、贴有各种点数、形状、图形的瓶子若干。
3、酸奶瓶、绿豆、漏斗、汤匙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盖瓶盖。
1、出示“瓶娃娃”以帮“瓶娃娃”找朋友的形式请幼儿根据瓶身标志找合适的盖子。
2、提问幼儿是如何找到瓶盖的。
(二)瓶乐会。
1、瓶子会唱歌:尝试用调羹、漏斗、纸条等自然物制作瓶子乐器,引导幼儿发现最适宜的制作方法。
2、引导幼儿摇动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初步感受用力大小的关系。
3、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并用瓶子乐器演奏,提醒幼儿用力大小要与歌词相匹配。
(三)瓶娃娃的游戏。
幼儿拿瓶乐器随老师出示的字卡做变高、变矮、变大、变小的肢体游戏。
(四)瓶操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时可继续玩这个游戏。
2、鼓励幼儿玩出更多与瓶子有关的游戏,如“转瓶子”“踩花砖”等。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一
我是7号选手季宝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二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课。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洋务运动发生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课的学习为日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这一系列专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等内容。
从近代历史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洋务运动发生于清朝末年,此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是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自救的手段之一,学习此课可与清末统治者自救的一系列变革相联系。此外,洋务运动与此时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活动相关联,展现历史横截面。
本课内容包括“‘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两个子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本课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条。
1.学生能够在三分钟内说出洋务派出现的背景及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及口号。
2.学生能够结合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及历史地图,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各类工业。
3.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洋务运动进行适当的评价,体会洋务运动产生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设计这样教学目标的目的是,要求量化,操作性高,便于实现,同时也便于教师课后检测是否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科包含了两个子目,分别是:“自强”与“求富”以及洋务运动的评价。“‘自强’与‘求富’”这一子目主要讲述了洋务派产生的背景及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原因、目的、口号、内容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洋务运动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还不够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也相对较少,评价的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一过程相对复杂,,因而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广州市八十六中学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思维非常活跃,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对网络及电脑的使用非常熟悉,可以独自搜集材料。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次授课采用的教法包括了讲述法、讲解法、演示法、辩论。
通过运用讲述法、讲解法和演示法,向学生讲解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借助课堂辩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开拓思维,突破难点。
学生的学法包括了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等。
(课堂时间:45分钟)。
本科内容分为两个子目,分别是:“自强”与“求富”以及洋务运动的评价。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将课文内容变为三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内容以及洋务运动的评价,这样做使得课文内容条理性增强,更为清晰明了,助于学生理解。
1.导入(2分钟)——回顾旧知,直接导入。
学生刚刚学过本册课本的第一章内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印象较为深刻,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进而过渡到中国为了抵抗侵略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简要介绍近代化的内容,随即提出我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通过直接导入的方法,温故知新,明确目标,方便导入新课。
2.洋务运动的兴起(8分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为剧本挑错。
八十六中八年级的同学非常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另外,初中历史课经常被安排在课间操后或是下午,因而有必要通过阅读课本的方式使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平心静气。此外,这一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是基本史实,因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知识提取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完洋务运动兴起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将插入“一起来找茬”的环节,为新编历史剧《洋务运动》的相关剧情挑错,判断其是否符合史实,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会积极与教师配合,为历史剧挑错的形式新颖有趣,极易吸引八年级学生的兴趣。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够,教师将会引导学生释读文言材料。这一环节可以提升课堂气氛,中和之前相对严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的了解,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3.洋务运动的内容(12分钟)——教师讲授;看图识记;表格归纳。
此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而由教师进行讲授。而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而教师一味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逐渐丧失兴趣,因而会配合演示法,展示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特别是历史地图,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讲解洋务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内容,使学生印象深刻,集中注意力。基本内容讲述完毕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表格,巩固所学。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材料丰富,讲解到位,图片信息可帮助记忆,当堂完成表格可巩固课堂所学,加深印象,也便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
4.洋务运动的评价(20分钟)——学生辩论;教师总结。
八十六中八年级的学生非常活跃,敢想敢说,对历史事件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尽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但他们愿意思考,敢于表达,积极与教师进行课堂的配合与互动。另外,“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抽象,综合性较强,需要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考,若是采用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学生的理解或许会不够透彻,因而采用课堂辩论——“洋务运动之我观”,这样可以有效的突破难点。
辩论的顺利执行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教师提前布置辩论的任务,分好辩论小组,让学生熟悉经过教师简化的辩论程序,教师在上一堂课结束后为学生提供收集洋务运动相关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提供示例,并在晚修或课间对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审核,使这一部分的教学由传统的教师寻找、展示资料变为学生来收集展示,经过课堂上学生的资料展示与辩论,培养了学生交流、探究、分析、归纳、阐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史由论来,论从史生”的求实态度。以上的准备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并提高了辩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及运用能力,培养历史辩证思维,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开拓思维。经过辩论后,学生们会对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最后又教师总结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总结(3分钟)。
以一首打油诗总结并回顾全课,并布置作业。
回顾整个课堂,教师讲授的环节并不多,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评价等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起到了辅助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的“静学习时间”。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三
活动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会生成很多的废旧物品,往往被人们抛弃,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却有很多的使用价值。通过回收塑料瓶活动,我设计了一节综合活动:《好玩的瓶子》,在活动中我将指导幼儿利用身边常见的塑料瓶和其它一些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玩具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另外加深幼儿自我的环保意识。
活动形式:分组形式。
活动目标:
1.巧用生活废弃物瓶子进行制作。
2.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及与同伴合作能力。
3.培养幼儿废旧物品再利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事前让幼儿收集各种塑料瓶等废旧材料。
2.课件、背景音乐。
3.胶水、剪刀、双面胶、胶带、彩色笔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形式,导入活动。
律动进场,教师带领幼儿手持塑料瓶跟着音乐扭动身体。
二、出示课件:《瓶子的故事》。
1.通过课件演示知道塑料瓶的组成部分和环保意识。
2.塑料瓶再次利用的制造过程及塑料瓶的用处。
三、向幼儿讲解塑料瓶洒水壶制作方法。
1.请小朋友们看看我手里这个洒水壶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怎么样完成的呢?
2.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用塑料瓶制作洒水壶的方法,让幼儿想出用塑料瓶还能制作成许多不同的玩具。如:车子、花瓶、动物、房子等)。
四、幼儿制作以及制作过程的要求。
1.小朋友们,请你们也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塑料瓶和美工操作材料,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出更漂亮、更好玩、更有创意的玩具。
2.教师讲解活动规则:(1)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完成。(2)注意不要用剪子扎着别人,不要用牙去撕咬胶带,不用的东西放进筐里,掉地上的碎纸要捡起来等等。(3)在做的过程中,要互相谦让、帮助。
3.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过程中,播放一些轻快地背景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师小结,整理活动室。
六、延伸活动。
请做完的孩子们把作品放到展示台,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玩,发挥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活动能学中玩,玩中学,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得到了有趣的收益。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很高。我们通过课件和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来吸引幼儿。使幼儿知道塑料瓶的组成以及塑料瓶可以再次利用起来,加深幼儿环保意识。整个活动气氛也比较活跃。孩子们每个人都能主动地去说,大胆地去想、去创造。活动的难易程度非常适中,幼儿掌握的非常好。本次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幼儿较为内向、胆小,在整节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教师应该多注意这些幼儿,多互动、多表扬,鼓励的方式来增强个别幼儿的积极性,使能力较弱的幼儿更加投入到活动中去。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四
3月1日,北京饭店,北京奥组委宣布,浙江梦娜袜业成为奥运会袜类产品独家供应商。据悉,梦娜将为此支付赞助费4000万元,期限为三年。
梦娜袜业仅是北京奥运会赞助计划第三个层次的赞助企业。在此之前的12月22日,恒源祥以北京年奥运会赞助商身份与北京奥组委签署协议,跻身赞助计划第二阵营,赞助费用据说数亿元。根据赞助协议,恒源祥将为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资金、正装、家用纺织品和毛纺产品等方面的支持。
作为北京奥运会赞助计划最高级别的“奥运合作伙伴”,一直是众多大牌企业垂涎欲滴的香饽饽,当然,赞助金额也决不是一般企业能够承受的。201月,财大气粗的阿迪达斯以外界传闻的13亿元天价抢得“北京2008奥运合作伙伴”最后一个席位,让竞争对手李宁望尘莫及。
天价中标奥运,值与不值?
根据市场专家估计,要想真正发挥奥运营销的作用,在赞助费用之外,至少要有3-5倍于赞助金额的资金用于公关推广、市场活动等。也就是说,梦娜、恒源祥、阿迪达斯等企业将要付出的代价,远不止他们那看起来似乎已经不菲的赞助费。
花如此高的费用去挤奥运的独木桥,到底值,还是不值?许多企业看到可口可乐、三星等企业在奥运营销中取得不俗成绩,就错误地理解为奥运营销很容易为企业品牌带来经济效益,其实这只是看到奥运营销美好或者说简单化的一面。奥运营销既可能成为推进企业市场推广的五彩衣,也可能沦落为让企业难堪的破布杉。
判断值与不值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可以为服装企业提供参考。
首先,品牌属性与奥运精神是否相关?
企业之所以采取这种体育营销方式绝非偶然。首先要考虑的是品牌或其企业内涵是否“门当户对,即产品的属性与奥运的联结是否自然流畅。如果产品与奥运的联结过于牵强,就难以让消费者对奥运的热情转移给产品。
以梦娜而言,它是以生产普通袜类产品著称的品牌,缺少了对体育消费的研究,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创意和经验,所以,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服务、品牌、企业文化等内涵与奥运精神找到一个合适的对接点依然是个未知数。而像恒源祥这样的企业,也存在同样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奥运营销和品牌战略是否一致?
世界饮料业霸主可口可乐坚持体育营销战略,长期以来赞助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实际上体育营销已经成为其品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与可口可乐“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品牌精神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可口可乐文化,可口可乐也得以风靡世界。
由于缺乏持久性战略指导,很多时候奥运营销就成了国内企业昙花一现的即兴表演。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除了阿迪达斯,对于恒源祥和梦娜等服装企业来说,奥运营销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高层次、需要大投入的营销方式它们能坚持多久,现在还不好下定论。
还有一个就是,收益预期是不是合理?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斥巨资取得赞助权的200多家企业中大约只有25%的企业有所回报,大部分企业只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甚至血本无归,这其中也包括了伊利、昂立一号、天磁磁化杯三家花费了60万美元“入场费”的中国企业。
像阿迪达斯、恒源祥、梦娜等服装企业,投入如此多的资源进行奥运营销,能否实现预定的收益目标?会不会只是烧钱买吆喝?企业必须调整好心态,有一个理性的预期,市场如战场,总会有输赢。
如何消化奥运这块蛋糕。
值与不值的讨论,更多地是希望给后来者以参考和借鉴。对于已经与北京奥组委签约的服装企业来说,既然木已成舟,总是希望能从奥运巨大的商机中获得尽量多的回报,包括物质的、名誉的。梦娜的老总在给员工开内部会议的时候说:“现在钱已经花出去了,如果收不回来,那我们大家只好一起去跳江了!”
跳江当然是玩笑话。但奥运这块蛋糕看起来很大,真正要消化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奥运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是阿迪达斯、恒源祥、梦娜等企业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
奥运营销远远不止在自己的品牌标志上印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或赞助商”那么简单,企业还需要围绕这个平台开展一系列的营销工作,即所谓的整合营销。
梦娜:要和奥运多套近乎。
梦娜在取得奥运资格以后,除了扩大产能外,还在央视的几个频道投下几千万的广告费用,推出了名为“为梦想做足功夫”的广告片。奥运倒计时两周年的208月8日,一台以《我们的奥运》为主题的“梦娜之夜”大型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
不难看出,梦娜正在设法把奥运供应商的价值变现,并采取了常规广告宣传加特殊项目广告投放相结合的手段。但就像上面所说的,在品牌和产品与奥运精神对接方面,梦娜可能遇到较大的困难。如何在品牌内涵方面与奥运拉上关系,是梦娜以及类似梦娜这样的大众服饰类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梦娜是一家以生产大众型袜子著称的企业,如果它能开发、生产运动型和专业性的产品,如足球袜、登山袜、运动袜,或者护肩、护膝、护肘类的产品,这样就更容易拉近其与奥运、与体育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对其奥运营销的认同感,由此引发对品牌的共鸣。
另外,梦娜虽然在央视几个频道投广告,唯独“忽略”了跟奥运关系最密切的央视五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事情。如果梦娜想与奥运套近乎,抓住更多对体育、对奥运感兴趣的消费者,央视五套这个平台值得好好利用。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感受玩瓶子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乐于参与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的与同伴和老师交往,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音乐歌曲《小猫》、《老鼠和小猫》。
2、各种透明瓶子人手一个,上面贴有2~4个五角星、蚕豆、花生等自然物若干。
3、粘贴老鼠用的眼睛、胡子、尾巴。
4、小猫胸饰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瓶子操。
1、幼儿扮小猫随音乐做操,变高了,变矮了,变胖,变瘦。
2、幼儿互相比较瓶子的大小、高矮、胖瘦、长短等。
二、盖瓶盖。
1、请幼儿自己观察瓶子上缺了什么。引导幼儿认识瓶盖的各种颜色。
2、引导幼儿为自己的瓶子找一个合适的瓶盖。
3、数数瓶盖上点子的多少,并互相比较多与少。
4、喂瓶宝宝吃东西,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注意将五角星的数量和食物的数量匹配。
三、瓶乐会。
1、让瓶子来唱歌。幼儿摇动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初步感受用力大小和声音大小的关系。
2、演唱歌曲《老猫和小猫》,指导幼儿为歌曲伴奏,并且能将用力大小和歌词内容联系起来。
瓶子的运动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xxxx年12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地位和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是中国旧的统治阶级中一些“清醒的人”应对时代的挑战试图挽救统治危机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它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里中国人探索和抗争这条线索的内容之一。但是它的重要性不是挽救了腐朽的清王朝,而是向中国开启了一扇了解西方的大门,促进了中国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甚至外交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高一历史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校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的分作三个层次。
第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破产;通过对教材文字、插图以及补充材料的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使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丛史出、史论结合。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人和阶级都不可能阻碍历史的发展,我们只能并且应该积极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适当的及时的改变和调整,从而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才观。
3、重难点: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洋务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我把重点放在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上。难点设定为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上。
4、教材处理。
按大纲要求一节。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列表法、比较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法。提问学生:前面第一章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主要内容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统治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在内忧外患的严重关头,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洋务派,他们掀起一场挽救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
让学生联系所学第一章内容,说明“内忧外患”具体指哪些历史事件,明确的告诉学生“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列表(要求同学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填表)。
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异同点。
顽固派。
洋务派。
明确指出洋务派与顽固派并没有本质区别,要结合教材文字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教材曾国藩的一段话中的“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做简要辨证分析。达到让学生及时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起来的左右,培养他们分析史料的能力。
(过渡)——指出:当时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辩是非常激烈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个小字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双方不同的主张)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可开交的情况之下,在1861年通过政变获得实权的慈禧太后表了态:暂时支持洋务派。(简单交待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认识到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在这样的条件下,洋务运动得以兴起并发展起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答案的时候引导学生归纳出对一个历史概念的掌握应该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如时间、人物、目的、性质、基本内容等)。
(1)洋务运动(时间,领导机构、口号、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在这里有应该对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做必要的解释。
时间内容代表。
19世纪70年代创办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办新式教育兴办新式教育,选送留学生和进修生出国。
关于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特别提醒学生两点:第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企业。其中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企业。第二、李鸿章兴办了最大的军事工业和最早的民用工业,为以后正确评价李鸿章留伏笔。
提问: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性质上相同吗?(结合教材文字进行分析,并且提醒学生分析资本主义时可以从资本、市场、管理方式等方面去分析,同时通过材料的阅读,让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看到这些企业里好的方面和存在的种种弊端,为下一个内容洋务运动破产以及评价做好认识上的准备和伏笔)。
1、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注意: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要结合具体材料展开分析,材料来源于教材的小字材料,结合前面讲解到洋务运动内容时涉及到的史料所反应出来的信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原因。
教材内容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希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讲解的内容以及相关史料,指导学生从积极性和消极性全面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
注意: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等。这里特别欢迎学生展示在互联网中收集的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
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我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进行本节课的针对性的反思。关注到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加强教学语言的训练,提高整体知识把握的能力等。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1、出现背景——内忧外患。
2、洋务派和顽固派异同。
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相同点不同点。
洋务派。
顽固派。
二、兴起和发展。
1、洋务运动的概念(时间、领导机构、口号、指导思想、内容)。
2、内容。
时间内容代表作用。
前期。
后期。
19世纪70年代。
整个时期。
1、标志:
2、原因。
四、评价。
1、积极性。
2、消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