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案(模板17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纽带和桥梁。编写教案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精华的教案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机械效率教案篇一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篇二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篇三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效率教案篇四
一、背景。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效率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建议。
机械效率教案篇六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篇七
教学题目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 ,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 :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机械效率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总功的概念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篇九
机械效率这节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比较头疼的。首先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不能理解,对公式的代入搭配也出现混淆。如果带学生分析相关例题,还能接受。可一旦要学生自己做相关习题,就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绳子的功就是总功呢?看着同学们疑惑的目光,老师也感到很吃力!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一开始先借助在吃桃时我们吃的是外面的果肉,而桃核对我们来说是无用的,然后举例:端着碗喝稀饭时对碗和对稀饭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的,哪部分是无用的。然后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并强调找有用功时一定要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有用的就是有用功,对我们没有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就是总功。这样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贴进学生的实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就容易接受。
然后通过几个实例比如用桶在井里提水时有用功是哪一部分,当桶掉到水里我们要把它捞上来时有用功又是哪一部分,两次虽然都是提水和水桶,但是目的不同有用功部分也不一样,帮助学生巩固三个基本概念,学生理解的还不错。
但是机械效率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做题发现很多同学把机械效率和功率混为一谈,在计算机械效率时,对于有用功和总功的计算应用太机械,不会灵活变通,还需要在遇到相应的题目时对这部分进行扩展。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
创设实验情境:(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思考)请利用所给定的滑轮组,进一步验证功的原理。(装置之一如右图)这一装置与一般的实际应用的滑轮组的装置非常类似,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普遍意义。在这一实验在,实验的操作及设计问题在功的原理那一节已经完成了,相信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完全这一实验。但很明显,这个实验存在额外功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机械有机械效率的问题。这才是创设这一实验情境的最终目标所在。1.比较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大小。这是特别提请学生注意的是:很多学生把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重物所做的功相混淆。这是一个概念性的理解问题。所以严格地讲,上述的这一问题是上述实验所没办法解决的。所以这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思维矛盾。2.比较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重物重力所做的功的大小。(实验结果: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大于机械克服物重所做的功)3.得出上述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认识?(可能这时学生的感想和不同意见很多,但教师应把他归纳到下面这一点上)(外力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比利用机械时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要小)这时的学生的思维矛盾更加激化了:既然使用机械反而费功,为什么在生产与生活中还要不断地大量使用机械呢?学生的这种“使用机械就能达到省功目的的”日常生活错误经验经常在学生的思维在作怪,这也是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与激化的原因所在。让学生明白:使用任何一种机械都不能省功(就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功的原理决定的)。4.几个概念的界定:(1)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叫有用功,用w有表示。(学生举例:如上述实验中的机械克服重物做的功)(2)外力对机械所做的功叫总功,用w总表示。(学生举例:如上述实验中的手拉绳子所做的功)5.提出问题:对于机械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提出机械效率的概念)这一个环节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规律,只不过让学生学会探究机械效率在机械使用过程中的作用罢了。不必须确定假说1.实验目的:对于同一机械对不同物体做功时的机械效率探究和不同机械对同一物体做功的探究。这一实验过程的提出就是为了进一步探究机械效率在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应用,故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同一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机械效率及同一物体被不同机械做功的机械效率问题。2.实验过程分析:(1)研究机械效率问题无非是知道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问题;(2)同一个重物被不同的机械做功(可以是同一滑轮组,但绳子绕法不同);同一机械对不同的重物做功。3.四个实验过程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对实验装置的设计蕴藏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述的四个实验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以可以在教师所设计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初步框架中让学生完成。具体所要求的难度大小由学生的具体程度而定,不强求统一。上述的四个实验装置的设计可以是多样性的,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最具体说服力的是各种各样的形式都有涉及到。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1.要求每一小组的学生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列表处理。外力(n)重物(n)(可以是其它)外力通过距离(厘米)重物通过距离(厘米)外力对机械做的功(焦)机机械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焦)机械效率机械1对物体1做功机械1对物体2做功机械2对物体上做功机械2对物体2做功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转化为图表是种重要的对实验现象进行处理的能力,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2.小组内学生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交流讨论,并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述。1.学生得出结论:同一机械对不同物体做功的机械效率是不同的,不同的机械对同一种物体做功的机械效率也是不同的。机械效率是衡量一种机械的性能的重要物理量。2.对上述的实验过程进行评述:(1)实验过程的必须考虑的因素有?(2)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3.评价现实问题:(1)有人说越省力的机械,其机械效率就越高,此话是否正确?为什么?(2)使用机械总要做额外功,为什么还要用机械呢?学生彼此交流实验结果。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一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二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2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三
在讲机械效率之前首先要认识三种功:拉力或者动力做的功称为总功;在机械操作过程难免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或对完成操作目的没用的功叫做额外功;为完成操作目的'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而机械效率是指机械在稳定运转时,机械的输出功(有用功量)与输入功(动力功量)的百分比。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四
(孙大栋)。
教学题目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有用功还可以这样来求得,
作业: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五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六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
有用功和总功。
想想议议。
动手动脑学物理。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篇十七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