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教案范文(16篇)
教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教案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推荐给大家一些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一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2、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尝试做题巩固方法。)。
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应该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时间紧,我只口头说了一下这样学生找出所有的因数可能会慢些。如果能书写下来,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今后这方面要多注意。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1、因数与倍数意义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流程1:导入新课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流程7:完成智慧乐园
流程8:完成质疑乐园
流程9:数学游戏
流程11:课堂小结
流程10:组织学生退场
第一段:导入新课
流程1: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先来做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最聪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我们就把这三个人请到我教室里来好吗?(课件出示图片)你能不能以大李为中心,来介绍一下小老和老李。(学生说一说)
师:我们能不能单独地来说,大李是爸爸?(不能)为什么?
引出相互依存(板书)
第二段:认识倍数和因数
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
(一)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课前准备的12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前后四人一组
要求:
(1)、看一共能摆出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
(2)、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摆法。
(3)、为了便于展示,请在你的课本反面来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师:请你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摆法?
生:1×12=12 2×6=12 3×4=12
师: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可经只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我们以前学过,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什么?(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什么?(积)这里的因数和积是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其实,因数和积之间就存在我们课前提到的相互依存关系。以3×4=12为例,数学上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这里因数和倍数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地说3是因数,也不能孤立地说12的倍数,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倍数和因数。
师:那根据另外两个乘法算式,同学们会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活动)。
老师这是里有两道算式,你会说吗?
8×9=72 18÷3=6
(请学生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倍数、因数指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老师还要补充说一点,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第三段:探索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同学们愿意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吗?面对新问题,看看谁能挑战成功。
师: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从1开始,想哪两个数相乘得36,我们就可以成对地写出36的因数,一直找到两个乘数最接近为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例如,1×36=36,那么1和36都是36的因数。
师:看看老师的填法和你一样吗?
师: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也可以想除法算式,但都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或熟悉的方法写出你自己所喜欢的数字的因数。(学生活动)相机寻找学生板书。
师:通过观察上面同学所写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完成表格)
师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写出你的学号的所有因数。
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才能准确地写出3的倍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一定能想到,3的倍数就是3和除0以外的一个自然数相乘的积。例如3×1=(3),3×2=(6),3×3=(9),括号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样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乘法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了,它们是:3、6、9、12、15、18。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说不完,那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呢? 因为3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借助省略号来完整地表示出结果。
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分别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注意要有顺序地思考,并且规范地表示出结果。(学生活动)
师:老师和同学们核对一下答案,如果出错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再订正。(核对答案)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分别求出3、2、5的倍数,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你们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学生活动)
师小结: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第四段:深化认识,巩固方法
流程7:完成智慧乐园
师:请看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表,再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在填表的过程中你还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活动)
师: 24÷3=8,÷4=6,÷6=4,÷8=3,÷12=2,÷24=1,表中“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在填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
流程8:完成质疑乐园
先判断对错,再说一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第五段:数学游戏
流程9:数学游戏
师:请同学们拿出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一看,想一想,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课件出示)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24,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30,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
第六段:全课总结
流程 10: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根据乘法算式,用这一个数分别乘1、乘2、乘3……可以有顺序地找到它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积,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想除法算式,用一个数依次去除以1、2、3……能得到整数商的,除数和商就是它的因数。写因数时根据算式有顺序的一对一对地写比较方便,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流程11:组织下课
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三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四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它()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6)1.2是3的倍数。()。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第3、4页,提交家校本。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五
1、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2、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能正确确定某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体味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
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能正确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能正确有序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丁爸是丁丁的爸爸,丁丁是丁爸的儿子。丁哥是丁丁的哥哥,丁丁是丁哥的弟弟。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屏幕,认识这些数吗?(课件出示:0,1,2,3,4,5)。
生:自然数。
(课件去“0”)。
(研究范围:非零自然数中)。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36人列队操练,每排人数要一样多,可以怎样排列?同学们可以先同桌讨论,作好记录,再汇报。(引导生说:可以站几排,每排站几个。)。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列出哪些乘法算是呢?
板书:1×36=362×18=363×12=364×9=366×6=361。
师:在4×9=36这个算式中,4和9叫什么?(因数)36是?(积),这是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各部分名称。其实,在整数乘法中,因数和积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4是36的因数,36是4的倍数。,同样,在这个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9是36的?(因数),36是9的?(倍数)。
2、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3×12=36他们之间的关系。(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
4、你能根据左边的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吗?(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
我们现在就以36÷4=9为例,你能从这个除法算式中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逐个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5、刚才同学们都说4是36的因数,那能单独说4是因数吗?(生发表意见)。
到底可以不可以这样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4×9=362×2=4),请你说说4是倍数还是因数?(课件着重强调数字“4”)。
引导学生说:第一个式子中,4是36的因数,第二个式子中4是2的'倍数。(课件出示结果)。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你明白了什么?(引导生知道: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6、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个式子,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课件出示:4×5=2014÷3=53+6=96-4=20.3×2=0.6)。
生回答后,引导生知道:通过后三个算式使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们的研究范围在非零自然数中。
7、你能根据上面所写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说出36的所有因数吗?
师;那么你知道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同桌商讨后,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可以先写出用这个数作积的所有乘法算式,或者写出用这个数作被除数的所有除法算式,再写出它的所有因数。注意,最好按照顺序从小到大来写,这样不容易遗漏。
8、师: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同学们分组有序的找出15、16、24、25的所有因数吗?打开练习本,快速的写出来,开始。(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
写完后生汇报,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因数的,课件出示。
9、引导归纳概括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掌握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观察刚才我们找的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和目的)下面请小组合作,仔细观察、比较我们找出的这些数的因数,你从这几个例子中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注意: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成员一定要认真听,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开始。
(二)找一个数的倍数。
1、师: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现在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倍数,好不好?
(课件出示例2)。
生写,师巡视。
2、指明汇报后,并说出你是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的?
归纳(出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倍数从它本身开始,用非零自然数1,2,3···去乘,就可以得到。
那请大家观察这些数的倍数,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两个先互相说一说,开始吧。
生发言。
4、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并且能正确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其实,这些这些知识就在课本125、126页,打开书本,看一看书上的老师是如何说的,并把需要填写的部分填写以下。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数学海洋里的新知识,真让老师感到开心,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继续带着这些热情和精神去探索、去发现。
书本127页练习二十1、2、3题(课件出示)。
(非零自然数中)。
1×36=3636÷1=3636÷36=1。
2×18=3636÷2=1836÷18=2。
3×12=3636÷3=1236÷12=3。
4×9=3636÷4=936÷9=4。
6×6=3636÷6=6。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六
课本第15页,练习二第一题前半题15的因数有哪些?,第二题,第4题前半题填在书上。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使生明白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二是让生掌握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作业中巩固了学生今天的数学技能。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七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2.会判断奇数、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过程]。
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通过比较认识自然数、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
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18÷6=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2、你写我说。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写算式,再说一说。算式可以是乘法算式,也可以是除法算式。
三、找一找。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想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 4的倍数有是6的倍数。
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想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像0、1、2、3、4、5、…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这样的数是整数。
5×4=20(元) 20是4和5的倍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3、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5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二、2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再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并进行你问我答的。
判断练习。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四、练一练:
第2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判断时,应根据2、5的倍数特征说明理由。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五、数学游戏:
这是围绕“2、5的倍数的特征”设计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和不完全归纳法。
[教学重、难点]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1到100的数字表格。
[教学过程]。
一、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二、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
3的倍数的特征每个数位的各个数字加起来是3的倍数。
试一试:
尝试用3的倍数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三、练一练:
第2题:
让学生准备几张卡片:3、0、4、5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2)30、54 (3)30、45 (4)30。
四、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1。动手拼长方形。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再交流不同的拼法。
学生一般会用乘法思路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12?然后找出:
1×12、2×6、3×4。这种思路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并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2。试一试。
找因数的基本练习:找9和15的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3.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做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第3题;
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想到的排列方法列出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有条理的思考过程。48=1×48=2×24=3×16=4×12=6×8,48有10个因数,就有10种排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人,排12行等。37只有两个因数,只有两种排法。
【板书设计】。
找因数。
面积是12的长方形有:6种图形 1×12=12。
2×6=12。
3×4=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找质数。
[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拼长方形,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只要找到一个1和本身以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的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三、探索活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就叫合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试一试: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例子: 结论: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九
第四课时。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观察、猜测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图片。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能被3整除。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练习:第7页的1、2题。
个性化教学思路。
:学生的判断方法就很多样了,学生对后面的这种方法接受很快,也很乐意运用。但在实际作业中,我感到学生对3的特征的运用不是很主动,不象2和5的特征来得快,似乎有些想不到。因此,要加强练习。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1)提问: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吗?可以用例子说明。(结合交流板书一两个乘法或除法算式)
(指名学生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板书因数)6的倍数呢?(板书倍数)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说明: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到中间两个因数之间没有因数为止;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依次乘1、2、3……这样的方法找,注意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用省略号。
(2)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你能举出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的一些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类数的例子)
说明: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是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和质数、合数三类,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板书式子,并说明其中的质因数)
(3)提问: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结合交流内容,逐步板书成:
l
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互相依存)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奇数
(4)引导:请同学们现在观察我们整理的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桌互相说说知识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交流:哪位同学能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逐步认识这些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三、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每组里因数和倍数关系。
提问:3和7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为什么没有?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写出前四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找它们的因数的?(检查板演题)
(2)口答后三个数的因数。
引导:能说出后面每个数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3.分别说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581217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各数的倍数,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写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数。
交流:题里各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填数时怎样想的?
提问: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和3的倍数?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2)这里哪些数是偶数?奇数呢?
你是怎样判断偶数和奇数的?
5.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出两张卡片,按各题的要求分别组成两位数,把能组成的数记录下来。
交流:同时是5和3的倍数的数有哪些?(板书:30)如果是三位数呢?
(板书:180810)
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是多少?(板书:80)最小的奇数呢?(板书:13)
6.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让学生把质数圈出来,在合数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板书成两类)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分的?
说明: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7.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让学生选出质数和偶数。
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表里选出的质数和偶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请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指出:如果要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要判断质数都是奇数的说法是错的,只要举出质数2是偶数这个例子。这里质数2是偶数就是一个反例。要判断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也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合数9就是奇数。
8.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一个数本身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9.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1)让学生填空,指名板演。交流并确认结果。
提问:这里填写的质数都叫积的什么数?为什么称它是积的质因数?
说明:这里把合数写成这种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
(2)把30、42分别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交流板书,检查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复习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一
【知识点】: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2、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
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找因数。
【知识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质数。
【知识点】: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数的奇偶性。
【知识点】:
1、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2、能够运用上面发现的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二
第6课时。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三
:p70~72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中的1—3题。
1、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知道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2个小正方形片、每个学生的学号纸。
1、操作活动。
(1)明确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记录下来。
(2)整理、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还得出3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4×3=12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
(1)那其它两道算式,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指名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可以?为什么?
小结: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指出: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从4×3=12中,知道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你能找到几个?同桌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3、议一议:你发现找3的倍数有什么小窍门?
明确: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乘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
4、试一试:你能用学会的窍门很快地写出2和5的倍数吗?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注意用……表示结果。
5、观察上面的3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6、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会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再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因数。
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小组合作,把36的所有因数一个不漏的写出来,看看哪个组挑战成功。并尽可能把找的方法写出来。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找法。
3、出示一份作业:对照自己找出的36的因数,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4、交流整理找36因数的方法,明确: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等于36,那么这两个数就是36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板书:(有序、全面)。正因为思考的有序,才会有答案的全面。
5、试一试:请你用有序的思考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
指名写在黑板上。
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7、“想想做做”第3题。
生独立填写,交流。观察表格,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学到这儿,你有哪些收获?
五、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学号符合下面要求的请站起来,并举起学号纸。
(1、)学号是5的倍数的。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2、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举一反三,结合另两道乘法算式说一说。在这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即“根据下面的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第一个是20×3=60,根据学生回答后质疑“能不能说3是因数,60是倍数”,从而强调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二个是36÷4=9,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使学生知道把它转化为乘法算式去说。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向学生说明: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明确了因数和倍数的研究范围。
3、p71例一:找3的倍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什么样的数就是3的倍数?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使学生明确: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而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从而使学生学会规范地表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并初步体会到一个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随后,让学生试着找出2和5的倍数,并正确表达2和5的所有倍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写出的3、2和5的所有倍数,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准备让学生独立尝试,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所以,我在教学时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互相评价,让他们知道一组一组地找比较方便,可以利用乘法算式,按一个因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同时又让他们掌握按次序地书写。此外,结合例题和试一试,通过比较和归纳,使学生明确: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5、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4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4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练习找一个数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四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
(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
(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五
设计者:李庆辉(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街第三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小节《找质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学习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提供了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题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并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通过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教学设计结合了本地区的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栏目录制”为切入点,以“快乐40分”为主线,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意义时,我采用了按因数个数的不同进行分组的方法,并以“起名字”的方式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产生一种亲切感,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取“分组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核心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二、学生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熟练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学生都非常喜欢看与本节课相类似的电视节目,如“七星大擂台”“非常6+1”等,可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都比较强,在趣中学、在乐中学是学生所追求的。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再有找质数不像找奇数、偶数,不像找因数那样规律性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找质数的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原因是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比较抽象,他们总以为数学是不可捉摸的“天外来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但大部分都是浮于表面,没有做到切实有效。
基于以上几点,在教学设计上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陌生,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也使抽象的数学简单化了,同时也就减轻了接受上的难度。在找1~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组内、组间充分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三、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掌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在研究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三、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2.掌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在研究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3的倍数特征》教学案例研讨。
〖教学过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3、l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能被3整除。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时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案例点评〗。
本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本案例中,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上面案例中,教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不断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讨论与思考〗。
1.在学生探究问题中“碰壁”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如何发挥“导”的作用?
2.如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观察、探索的学习材料?
倍数与因数教案篇十六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活动1: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本题是让学生应用上述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翻动10次,杯口朝上;翻动19次,杯口朝下。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以“硬币”为题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2: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12+34=48偶数+偶数=偶数。
11+37=48奇数+奇数=偶数。
12+11=23奇数+偶数=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