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心得(实用20篇)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进一步提升做好准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言之有物,言简意赅,不啰嗦。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总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一
这世间有什么可以替代陪伴吗?我想大概没有。古时鱼传尺素,今人网络互联,在古今相间的特殊年代,李鸿章以书信与至亲之人相伴。李鸿章有许多兄弟,书中亦有不少劝诫弟弟的书信。小到日常琐碎,大到立身处世,他常常与弟弟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想法。“展信佳”“见字如晤”,与见面寒暄相比,书信是一件更为正式的事情。无论是语气还是遣词造句上都需要经过一番思量,而翻开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读来却不觉枯燥板正,与印象中曾老不苟言笑的形象有所不同。跟弟弟讲大道理,他以稻谷和钱币作类比,“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为这一群弟弟简直操碎了心,关于起床气也要叮嘱弟弟们“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也许是和亲近的人交流,曾国藩叱咤风云的一面不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和自己身上流着同样血脉的家人的关切。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文人志士在知行上不得不意识到将所学用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做任何事还需要有恒心。“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曾国藩对于弟弟的担忧正是当下诸多父母内心的写照。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族形态中,耕读传家是经典的一条家训。历代文人墨客对于读书的心得浩如烟海,而曾国藩在书中一语道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打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私以为书本给人最大的一个意义在于格局。书读得多了,心胸很难拘泥在一隅之地。人在遇到事儿的时候,隐约感觉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书中你已经见过太多的故事和事故。所以为什么会说劝君莫惜金缕衣,而是惜取少年时。若是闲暇时有拎起书瞅瞅的习惯,可能坡子街派出所就不会有那么多轻生的案例,年轻的生命也不会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匆匆谢幕。
家书是一条轻轻的丝带,我在这头,爱的人在那头。看似柔弱无力的丝带藏着不为人知的家事与情深。西晋官吏李密向陛下陈说与祖母“区区不能废远”,曾老事无巨细的叮嘱和感念,也寄寓着其对于曾氏家族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在通信尚不发达的年代用于联络家人的特殊形式——家书在媒介融合的的当下也以新的生命形态存在。例如,微信潜在地消灭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家人之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愿景。视频电话功能的出现,更是让原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夙愿不再遥远。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二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三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四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政治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平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家庭教育者。他为了教育子女,写下了一系列的家书,这些家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家教、忠诚和品德修养等方面。阅读和研究曾国藩的家书,不仅可以对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中汲取许多教育智慧和人生智慧。在阅读曾国藩家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对于这位伟大家书教育家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二段:家教重要性及孝道(300字)。
曾国藩一直把家教放在首位,他强调孝道与家庭美德的培养。曾国藩在家书中不断强调孝顺父母之重要性,他教育子女,要尊敬父母,要常常表达爱意,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关心照顾父母。曾国藩认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素质,同时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忠诚和恪守原则。他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读了曾国藩的家书,可以懂得家教的重要性,明白孝道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
第三段:忠诚与诚信(300字)。
曾国藩在家书中也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他教育子女要对国家和社会有忠诚之心,要时刻保持对国家和领导的忠诚。他还告诫子女要保持诚信,要言行一致,要信守承诺。这些教导不仅是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曾国藩自身的政治生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他为了国家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决定入仕,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国藩通过家书中的教导,让人们理解了忠诚与诚信的重要性,也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忠诚和诚信的品质。
第四段:学习和修养(300字)。
曾国藩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和修养,他对子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他告诫子女要多读书,要修身养性,要虚心学习。曾国藩相信学习和修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通过读书和修养,一个人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德修养。曾国藩鼓励子女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卓越。他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的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家庭。
第五段:总结(200字)。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我深感曾国藩是一位家书教育的大家,他的家书是他思考人生、塑造人生的结果。通过他的家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为人处世原则和人生哲学。曾国藩以自己的家书开创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新局面,他倡导以家庭为基础,注重培养子女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阅读和研究曾国藩的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家庭教育水平,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伦理观念。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育智慧和人生智慧。曾国藩的家书思想和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为人处世更加懂得如何尊敬父母、尽职尽责,以及如何忠诚和诚信地对待社会和国家。曾国藩的家书不仅是一本为子女教育所写的家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智慧和情感的杰作。通过阅读和研究曾国藩的家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六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七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人无完人,人性中有三个致命的弱点—懒惰、骄傲、奢华,任何一项都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失败。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懒惰。在以前小学六年的生活里,这样的例案很多。很多学生对学习毫不负责,想方设法地蒙混过关,可能他们觉得节省了时间,可能他们一时“得利”,但考试时必将原形毕露。
从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学习难度和小学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几乎每天都做到了十点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业”,但骗的是自己,辛亏被李老师发现,否则我也将“原形毕露”。
首先不谦虚,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没有把自己放“低”—没有向别人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二点便是待人很高傲,毫无礼节,毫不谦虚,因而没人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前景将越来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华了,有一句短语可以形容这类人的前景“富不过三代”。再多的财产,再多的积蓄也是有限的,也会被花光,不要将这种性格特点“传承”给子女,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些孩子的恶习现在还能纠正过来。等他们长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难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个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为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一个人懒惰说明他没有上进心,一个人骄傲说明他没有警惕心,一个人奢华说明他没有节俭心,这三点都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说“勤俭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穷”人才能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八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也是一位重视教育的父亲。曾国藩的家书给了后代子孙们许多宝贵的教导和启示。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贯穿着曾国藩家书中关于应对困境、自身发展、重视家庭和教育的思想,它们对于当今社会中的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强调了如何应对困境。曾国藩自身历经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之后,通过深思熟虑和不懈的努力走出了困境。他告诫后代子孙要静下心来,明确目标,并制定合适的计划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曾国藩的教诲让我认识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境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面对它们,勇敢地去克服它们,并且在克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强调了个人的自身发展。他认为个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来实现。曾国藩鼓励后代子孙要注重学习,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智慧。他自己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不仅精通军事和政治,还广泛涉猎文化和修身之道。曾国藩的教诲让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是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是个人的温暖港湾,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曾国藩鼓励后代子孙要重视家庭,尊重父母和长辈,关心亲人和家人的幸福与安全。他的教诲让我明白了家庭的价值,只有拥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到幸福和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心家庭,并尽自己所能去维护和发展它。
第四,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曾国藩鼓励后代子孙要注重教育,并以身作则地传授知识和教育子女。他的教诲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关心子女的成长,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曾国藩家书所传达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曾国藩家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努力实现个人发展,关心和维护家庭的和睦和幸福,以及重视教育的作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为后代子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家书不仅是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追求进步和幸福的指南针。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曾国藩家书的内容,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九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为人处世方面
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军用人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四、在战略战术上
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二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可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头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三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己,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四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赚多少薪水。但我将好好学习曾先生的长处,努力为社会、为企业、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五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六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业,家境富裕,父亲曾麟书童试十七次皆不第,设馆授徒。
曾国藩六岁时跟随父亲读书。他天资愚钝然而勤奋好学。十六岁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1833),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接着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均落榜。道光十八年(1838),会试中榜,试后改名“国藩”。随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京十多年间,累迁至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间七次擢升,升迁十级。
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进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整个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恶劣、剧变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时获得清廷国葬的最高优待。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七
从书店买回这本书时,我草草浏览了一下目录和内容,发现本书全是古文,记载的全是曾国藩与其父母、兄弟、祖父之间的书信往来,我一面感叹这本书将会很难读一面也在欣喜,看完这本书我应该就能学会写信了吧。
现代人已经很少写信了,一方面是没有时间,现代化的快节奏之下,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写信;另一方面是现代人已经不会写信了,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微信广泛普及,人们习惯了新式的网络用语,如何提笔,如何写信早已抛掷脑后。此时,这样一本晚清名臣的家书则刚好可以把我们带回那个书信年代,让我们感受古人的真挚情谊与厚重的书信文化。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人生阅历、个人情感的结晶。而对于散文、自传、家书、诗集类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它们更真实、更直接的贴近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看一个人的文章如何,便可推敲这个人的生活习性、人格品行如何。在书的扉页,除了曾国藩的人物生平之外,还赫然写着——“千古第一完人”。严于律己,勤于治学,忠君爱国,恪守孝悌……曾国藩一生追求圣贤之道,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学礼义。他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常常讲述自己的言行志向,督促自己也勉励弟弟们用功读书,“弟弟们在家,不知每天怎么用功?我自从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然懒惰如故,但是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十页史书,每天记一条茶余偶谈,这三件事没有一天间断过。弟弟们每人自己立下功课,一定要每天不间断,就算是行船,走路,都要带在身边。”曾国藩认为,人不读书就算了,如果自称读书人,就一定要不断学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都是分内的事。
在曾国藩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何为长兄如父。在收录的家书中,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家书最多。书法作文之道、读书学习之法、修身立德之方,曾国藩在家书中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对弟弟们谆谆教导,寄予厚望。他告诉弟弟们行事要光明磊落,不取不义之财,“如果不是合乎道义得到的,就不要轻易接受。要做好人,第一要紧的就是在此处下手。”。他勉励弟弟们专注治学,“追求学业之精,别无他法,只有专注而已。诸位弟弟们要在学业上努力保持专注。”他还时常自责,担心自己做兄长的不够负责,教导不当,“我受了父亲的教诲,却不能教导弟弟们功成名就,这是我深深惭愧的地方。他人与我结交,多有从我这儿受益的,唯独我自己的弟弟不能受益,这又是我深深悔恨的地方。”
个人际遇通常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紧密相连,从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十年,三十余年间,数百封家信,不仅传达了曾国藩对家人的深深挂念,也投影出晚清动荡的历史下曾国藩仕途的沉浮轨迹。道光二十年间,虽然鸦片战争摧毁了国门清王朝逐渐动荡,但曾国藩初入仕途只是小小的内阁学士,只能一心治于学,在书信中也十分重视弟弟们的读书教育;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暴乱,曾国藩任团练创建湘军,奉命镇压太平军,国家动乱,家书渐少,书信中也多为军事策略和军中形势的探讨;同治九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但清王朝早已腐朽落后,曾国藩试图整改也有心无力,在书信中有难言的悲哀。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就像是细品一杯清茶,淡淡的宁静的,有回甘。这是一份寄托着深沉思念与情怀的家书,亦是一份包含人生智慧的经典。还没看完全书,但我觉得我已经收获了超越写信的更多的东西。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曾国藩家书》,但是当中许多曾国藩本人的主张,我都并不觉得陌生,反而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这些思想都是我爸爸从小到大一直在我耳边念叨的。我在学习上碰上了什么难题、我在生活中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我爸开导我的方法跟曾国藩开导他的弟弟或是孩子们几乎是大同小异。所以在阅读的同时,我就不自觉地将曾国藩的一些主张同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自我的充实,二是自我对他人的充实。
自我的充实,这一方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首先即是对知识直接的汲取,阅读、实践,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各异,但不同的方法都指向同一个终点,即自我的不断完善。但是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终点”定得较近。认真复习是为了期末取得高分,取得高分是为了综测成绩能够名列前茅,优秀的成绩又服务于奖学金的评定和保研名额的争取。每个学期的期末阶段,大家都会变得焦虑,我也不例外。有时候我会想,这种焦虑的源头是什么呢。我们把期末成绩看得太重,但是它并不是衡量我们对知识汲取程度的唯一标准,我们因为综测费心费脑,但参加某一活动是为了开阔见识提高能力,而不是是为了综测的一两分。我会用这种想法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要看向事物的“终点”,但是过一会儿又会变得更为焦虑。如何减轻这种焦虑呢,曾国藩的一个主张或许会有帮助。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多次考取秀才未中,他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他在备考的过程中尽心尽力了,也学到了许多知识,这就足够了。结果是由上天注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过程中更为精进,更加勤勉。即便结果不尽人意,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其次就是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识。我还记得,在高三的时候,因为学习任务繁重,班上的卫生和公共区的卫生都特别糟糕。年级的督导老师谭老师提醒了很多次,但是我们班还是没有改善。又一次不合格后,一个大课间,谭老师直接进了我们班,开始训斥我们。他说,学习是非常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学习并不是我们逃避卫生、逃避劳动的借口。我们在做卫生时的表现会直接https:///反映到我们的学习情况上。比如说,做卫生敷衍了事的人,它必定是沉不下心来学习的;不注意细节角落的同学,在考场上肯定会吃粗心的亏。曾国藩的思想与谭老师的这一番话也有不谋而合之处,曾国藩他十分注重细节,每天坚持静坐、劳动、反思,不会认为这些事情浪费时间,反而认为它们能够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思考。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识,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吸取。课本知识、专业知识,这些都不是学习的唯一,我们学习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高分通过期末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了解了多少专业知识,更要看自己是否提升了能把专业知识转为实践的能力、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说拖延症、丢三落四的毛病)是否有了改善,自己对专业的认知是否有了更深的觉悟。中考、高考、考研,这些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节点并不会决定终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找到真正的终点,把目光放长远,这是避免焦虑的一大良剂。
自我对他人的充实,即为人处世之道。在我小的时候,我爸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用心吃得亏,做事用脑罢得蛮。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产生关联。所以在决定我们的行为之前,我们必须考虑自身的做法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曾国藩为一代文臣,却组建了一支剽悍的湘军。这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待人真诚热情,愿意与他人同!甘共苦,在利益关系上处理谨慎,甘愿吃亏。他认为占别人的小便宜,日后肯定需要耗费更大的代价来归还,所以在他弟弟收取他人钱物时,他进行了劝阻教育。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经济迅速发展,“内卷”日益横行的时代,更多人会选择锱铢必较,分秒必究。这种计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双方所要共同承担的,与其这般苛刻不饶人,不如吃点亏,以小失换大得。
当然,《曾国藩家书》所反映的道理并不只是以上几点,只是相对于其他来说,这几方面对我有较大的触动。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沧海桑田只是片刻之时。但是真理不会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消散,在当下的社会,我们仍应对曾国藩的思想有更深的思考。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以信为媒介,通过字里行间,将“晚清第一名臣”,一位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以更亲近的方式跃然纸上。历史书最开始带我们了解的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深谋远略的人物,他扶大厦之将倾,挽危难时之狂澜,但也不免带有史书之上被高高端起的距离感。《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其在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各个方面的内容,以随想而至,镇定自如的一篇篇文字,将我们拉近至这位名臣的面前。
《曾国藩家书》,以娓娓道来,真实细密的四百三十五通家书,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更以百年之外的悉心叮嘱与言传身教,默默影响了如今我们的家国观、人生观、价值观……穿越百年而来,跨越巨变之实,我们与曾国藩之间,尽管被无数的历史变迁与经久的时代跨越相隔,但他的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却仍能让人受益颇深。四百三十五通家书,四百三十五次的感悟与叮嘱,也是四百三十五次的文化传递与继承。我们站在上百年之外,去细细聆听或是字斟句酌,均能有所获益。在本书中,尽管涉猎内容甚广,包含范围纵深,但对于我来说,其修身养性之内容格外引人深思。
曾国藩在其书信之中,不乏有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探讨。在为人品德上,他坚持“自强,坚忍”。在第四篇“致沅弟”中,曾国藩多次强调:“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曾国藩一生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坚忍”二字。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如果曾国藩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忍耐,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失败的。”曾国藩也在自己无数次危难关头的抉择中彰显着自己坚忍不拔的品质。1864年徽州城一战,在最初判断失误导致落败后,曾国藩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用残兵设计策略苦守坚持,等待转机,最终得以渡过难关。着眼于自身,我们亦需要修炼这样一份坚忍功夫。遇事不妥协,不萎靡,尽管困心横虑,仍要咬定牙根,徐图自强,最终玉汝于成。
在立身处世上,曾国藩则有一颗不图虚名,居安思危的淡泊之心。他多次在给家中晚辈的信中强调“息怒忍耐”、“功名得失,皆有定数”、“树大招风,不图虚名”等,他强调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尽力而为,切不可投机取巧。而之所以多出此言,也与曾国藩护弟心切有关,他深知自己位高权重,而历史上同等身份的人很难善始善终。他既担心在自己全盛之时难以保护幼弟,又怕衰落之际会牵连亲人,因此无时不刻强调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的重要性,借此来保护家人平安。曾国藩的淡泊与踏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深谋远虑的结果,而身居高位之人又能有曾国藩一般的心性与远见卓识,也实属难得。曾国藩的这种见识与谋略对于我们来说,更不失为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财富。
而在学习读书方面,曾国藩又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给家中小辈的信中,几乎都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教导“唯读书能变化气质”、“读书须能涵泳体察”、“读书要明事理”等,还详细指出“读古文之要义”、“述为不学四要事”、“用笔、作文之法”诸如此类,娓娓说来,细细讲解,不仅强调了学习之重要,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曾国藩之学习,也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按图索骥。他十分重视对学问应用的灵活变通,他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而太平天国起,曾国藩临危受命组织湘军镇压农民起义的时期,他又转而推崇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张。可以说,读书使曾国藩一生多变,而曾国藩也认为只要每天有新的进步,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览读《曾国藩家书》,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形象便缓缓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曾国藩跨越了历史,褪去了固有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冰冷形象,以一个更加温暖、更有温度的面貌重新展示了他自己,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颇深。初次阅读,只浅浅领略了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与自我修养方面的人格魅力、丰富经验。我相信在后续的阅读中,这本书在理财、交友、为政等诸多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启发。
假期在老师推荐下读完《曾国藩家书》,一本以“一家之言”,惠及数代万家的传世之作。在书中,这位曾笑傲官场、久战沙场的历史大家,以一位平和的老者之姿,将他毕生所得的人生之道,同他的家人、后代娓娓道来,倾诉衷肠,惟愿众人能在其中习得一二。的确如此,读完顿觉通透不少,现以此文作分享与总结。
该书为曾国藩寄给家中子弟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这本集子记录了清道光30年间至同治10年间,长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数量达1500余封。所涉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篇、治学篇、齐家篇、为政篇、处世篇、治军篇、用人篇、师友篇、理财篇、养生篇,共十大方面的内容,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它更是做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曾氏家书,行文流畅,格式自由,挥洒自如,字字箴言,将人生哲理、世故大道蕴含在平淡家常之中,让人读来不觉枯燥乏味,除去至真道理,更饱含一丝真情与温馨。
前半部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展开,后半部分则以待人接物、处事日常为主要内容。
对于毕生的追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他继承了孔孟的观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加学问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君子甚至圣贤,而读书的好处从大处讲可以为国效力,从小处讲则可以修业谋生。
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何以实现?曾国藩在接下来的数封信中向诸弟阐释:如“劝宜力除牢骚”、“不宜露圭角于外”、“做人须要有恒心”、“专而精,纷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须自立自强”等话语。在同治十年,曾国藩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也在这个特殊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所谓“慎独”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而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则会由于缺乏约束做一些越轨之事;“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求仁”是指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习劳”则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劳”。
在“齐家”上,曾国藩首先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家中,只要兄弟和睦,一团和气,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其次,他还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培养良好的家风,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期望后代都能兢兢业业。他认为门第太大会出事端,于是并不打算将自己积攒的家业留给子孙后人,而是认为子孙图强不愁没饭吃。除此之外,他还崇尚严厉的家风与规矩。虽然对待家人严而有威,但平时也是平易近人,他希望弟弟们严守家训,将曾家的优良家风继承下去。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早起)、扫(经常打扫屋子)、考(考妣)、宝(维持良好邻里关系)。
谈到“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为官清廉,不靠做官发财;行事勇毅,直言劝谏皇帝;深谋远虑,富有政治远见;为人谦逊,从不骄奢淫逸;以勤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在治军和用人上,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以纪律严军,使军队以爱护百姓为第一要义,并亲自作《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用人上,主张赏罚分明、宽严相济。另外,他在治国上还坚持与时俱进,虽出身科举却并不迂腐,认识到西方技术的优势,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后致力于创办西方科技工业的洋务运动。他是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并付诸实践的先驱者。
在最后部分,曾国藩分别从尊师交友和理财养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他曾苦口婆心劝诫在外学习的弟弟:“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他自身对待师长是极为敬重的的,认为有才学的师长和有志向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友拜师要专一,所谓“交不在多,得一人胜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与人结交时一定要专心经营。与良友应殷勤亲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贤臣,远小人”都是这个道理。关于理财,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主张将财富留给后人,认为“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也“不宜留债与后人”。为富不笑贫,主张“富贵气不可太重”,人生财富无需盈满。对于养生,他的思想似乎先同时期人一步:起早犹如千金妙方;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治身宜不服药(是药三分毒;当然在自身不能自愈的情况下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用养心和平之法医治失眠等。
七试中举,年轻时犹如“愤青”,骂同僚,骂皇帝,最终华丽转身,成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毛泽东说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通过此书,他从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奋斗经历、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袒露的角度,向世人传播为人治世之道,成功的以“一家之言”惠及千万家。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有体会,以下是我的一点感想。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这点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和曾国藩一样做到呢。曾国藩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我们许多人虽然都很尊重自己的长辈,但是往往都是浮于表面的,许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长辈的思想已经落后了,我们会做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无论对错我认为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有着太多这样鲜明的例子了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的感受就是曾国藩对于读书的独到理解。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二: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的目的,一为提高道德修养,二为有立足之本。现代人读书似乎更注重后者,使读书功利化之风气愈演愈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无立足之本则无心潜心读书,读书的过程不注重道德修养就会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二者也是共进共退的过程,如有偏颇应及时矫正。与其思考读书何用,不如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去书中寻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颗空洞的大脑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正是专注的读书习惯,持之以恒的坚持,让曾国藩能够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读书、日记、书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即使身居高职依然坚持如一。这正是比你厉害的人比你还要努力,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曾国藩每日坚持日记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之极致。很可怕的是我们自身有时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却不敢面对,一昧逃避再逃避,这应该也是堕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曾国藩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书,看似条件好多了,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没有。一方面,他们很难立常志,因为现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从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学生不知道读书是为了干嘛?我们父母辈那一代大都出身贫苦,于是从小就为了改变自身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而努力考大学,所以从不懈怠。如今的学生不努力也可以获得衣食无忧的条件,那么考大学干什么呢?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相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想要毁掉一个学生,给他一个手机就够了。对于成人而言,手机的诱惑都无法抵御,何况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读书确实是有趣的,但是对于尚未培养出趣味的学生而言,游戏肯定要比读书有趣得多。那么想要他们读书且有恒地读书,更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读书贵有恒”,说来容易,实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要立远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师给孩子德志向不过就是温饱或者小康等物质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达到,那怎么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无旁骛。只有在志向远大的基础上,有恒地读书,才能有一番作为。这时,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无痕书友所说:“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气太重,不能完全归结于大环境,还是自己不能做到内心恬淡宁静。”内心的恬淡宁静,才是读书有恒的初始和皈依。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八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
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安宁。但为湘军统帅和游走于官场中的他却又心狠手辣,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杀害无辜之人。
但还是理解这位一代伟人,因为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我们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下去作出思考,说到底曾国藩也是凡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矣做湘君统帅,不虚伪,没有心机城府不足矣在腐败的官场立足。而他却没有停止修正自己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十九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千秋功过任凭说,但是,上面文字的内涵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动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教导。何时能过时?何人有异议?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不算伟人,但是,他的这些谆谆教诲理所当然地彰显了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做人修养。一读深思,再读就不由自主的被感动,以至于还想读好多遍。直至深入此人的灵魂深处,有一个自己的量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篇二十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