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报告(热门14篇)
对于某一具体问题或任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然后用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呈现给相关人员。报告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避免冗长和啰嗦的描述。通过写报告,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研究报告篇一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课例研究报告篇二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报告篇三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报告篇四
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园丁工程的学员,在这次研修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独立撰写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报告。而我所主要研修的课例是“口语交际”,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百花园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积少成多”,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所以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期中期末检测中“口语交际”部分几乎很难过关,可想而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是第一轮上课,导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一)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5、拓展环节中关于紧急电话的拨打,没有跟学生强调紧急电话是不能乱打的。
导师们还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4、写手机短信这个环节我在写之前加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就是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起来说一说,这样在写手机短信的时候,他们不至于太茫然,写完后我又安排了短信展示,验证了效果。
5、拓展环节中,对于紧急电话知识的传授,我还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电话的漫画,还有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这一次研修,我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收获颇丰。今后我要让我的教学和研修融为一体,成为我平时的工作常态。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在主动参与研修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发展的趋势。
课例研究报告篇五
1、确定研究主题。
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主题)是什么,研究这一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2、选定研究课例。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这部分主要概述课例研究实践的展开过程。课例研究是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需要有多轮的研究课,因此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轮教学实践的情况。呈现每节课围绕课例研究主题的设计侧重点,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
1、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课例研究过程也是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课例研究报告中要具体呈现每轮教学设计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方面的主要变化。学情分析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状态的把握不断具体、准确;教材解读着重展示几轮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学内容选定方面的变化,并给出具体的说明。
2、教学设计的变化(备课的变化)。
这部分要避免照搬教案,而是重在阐明每轮的研究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上的明显变化(可通过案例对比并简单解析),具体描述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点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3、概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研究团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心路历程。报告中这部分的写作要围绕课例研究的主题,针对各轮研究课的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展开,而不是再现课堂教学实录,呈现针对每节课出现的问题研究改进的过程。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哪些修改等,可以以主要环节或教学片断的形式呈现,有前后对比、改进并分析。在写作中要注意加入适当的课堂教学案例,将遇到的问题与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材料相互印证。
4、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概要介绍课例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在课堂观察方面的总体思路。包括课堂-1-。
观察指导与要求,研究成员分工,课堂观察展开的维度、具体的观察重点以及采用的观察工具(量表)等。
1、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效果总结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这部分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而去考察。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参与状态、思维发展、学习体验等方面),尤其要突出的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叫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
(2)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主要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为主,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集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课例研究小组应该有意识地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能力。
2、课例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列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方法,明确后续研究跟进措施与要求。可以从老师、学生等角度进行策略和方法的总结。
(1)对课例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的反思及建议,比如在研究程序设计和具体操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得失,可以如何改进等。
(2)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过程的经验、收获与反思。
课例研究报告篇六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课例研究报告篇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课例研究报告篇八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课例研究报告篇九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二、理论支撑。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教研活动主题。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专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5、在专题研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达到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教学特色的目的。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五、教研形式。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六、实施过程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焦如琴、裴小雨。
(二)准备阶段。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教研员非常重要。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例,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明确了课例的文本后,教研组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手中均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教材等,使全体参与者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规定在一周之内2位数学教师按要求撰写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实施阶段。
1、独立备课。
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4月3日第一次磨课。
4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4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焦园园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观摩了2位老师的课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等等。将这些收获放在网校中,供授课教师再设计时参考。每一阶段都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提高”三个基本步骤。由教师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听课、观察,然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反思,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设计,再观察,再反思。
5、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实地教研活动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把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随时都可以探讨、交流共同切磋讨论、质疑。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把平时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日后整理打下基础,并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与交流,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与共享”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使教师变成有心人,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6、再设计观摩。
由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授内容进行再次设计,设计好后借班第二次观摩课,然后进行第二次反思、研讨。
(四)总结提升阶段(反思课堂,形成策略)。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研究成果。
课例研究报告篇十
在基地学校培训学习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指导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动口动脑意识不强,课上老师讲的比较多,学生回答问题不主动,回答的声音也不响亮。而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形也与此差不多相似,学习缺乏主动性。那么,教师如何设计“听说课”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对象分析:所任教的班级是余干第二中学九年级(2)班。该班是初三年级层次较差的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良好,但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回答问题不够积极主动,英语口语表达不够流畅。
(三)、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a.准确读出大数字。
b.能够准确使用下面单词和词组:population,crowd,increase,smoke,minute,percent,appointment,increasing,alongwith,thanksto.
重点:
a.听辨、写出大数字。
难点:听辨、读出和写出大数字。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
a.能够辨认并表述大数字。
b.能够听懂对话、听辨、写出大数字。
c.能够流利朗读对话。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连带后果,唤起学生们的忧患意识,并引发他们深思。
4、学习策略:能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型:听说课。
教学辅助工具:ppt。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第二步:听力练习。
通过听一段对话,进一步感知所学单词的运用,并引出大数字的认读。
第三步:学习认读大数字。
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认读大数字,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以谈论各城市的人口为话题,以对话的形式练习认说大数字。
第四步:让学生听写数字,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五步、听对话,完成活动5(choosethebestsummary)。
第六步:阅读对话,完成活动4任务。
第七步、语言知识点讲解和举例。
第八步:小组活动,4人小组朗读对话。
第九步: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及难点,课后要掌握本课所学的词汇、短语及句型,布置作业。
研究教师评课:
评课一:备课注重备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能扣着大数字的认读展开,教学认读大数字的方法很有效,听力效果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言语亲切,注重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但本节课容量太大,以至于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把课文知识点的讲解放到下一节课,这样效果会更好。
评课二:本节课引入自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大数字方法好,教法娴熟,能扣住重点展开活动,但在教学认读大数字是耗时较多,后面时间不够,课文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放到下一节课,这样就会更完美,现在有点被课件拖着走的感觉。
评课三:注意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语言,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果能以竞赛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气氛会更热烈。
评课四:本节课引入自然,通过南宁和来宾的对比引出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数字的认读学习呈现有梯度,数字从小到大,让学生熟悉大数字的读法,为下一步谈论人口的话题作铺垫,作业的步骤也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活动5设计得超前了,是否在上完活动3之后再进行,活动4也可以换一种形式,如让学生抢答的形式,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课五:本节课准备充分,所用的图片新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所学的大数字能够根据最新的广西各大城市的最新人口数引开,这样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效果良好。
评课六:本节课教学设计很好,教学构思新颖,教学组织严密,思路清晰,话题明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评课七: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但学生发言还不够大胆主动,可以再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课八:教学的设计很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过程中很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如“不要怕,说的不好或说的不对都没关系,能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等之类鼓励的话,让学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学生也就慢慢的跟着老师走了。
指导老师点评:
点评一:本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目的很明确,教学的重点也很突出,教学环节严谨,引入自然,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教学能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围绕听说设计不同梯度的活动,让学生在“踮起脚就能摘到苹果”乐趣中参与听说活动,有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教态亲切,这有助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他们乐于参加课堂活动。几点建议:一是活动的设计还要更生活化,让学生更感兴趣。二是课堂的掌控有待加强,要根据学生接受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授课的内容,不要被你的原始教学设计牵着鼻子走。三,还要多用鼓励语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点评二:上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中心可以上调下移,发现学生无法跟上,可以放慢进度。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给学生留白,变学生的资源为我们的资源,同伴的影响比老师的资源更大,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培养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兴趣,参与课堂的学习的会积极主动了。
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自己引出学习的话题:whatisthepopulationof…?并引出大数字的认读,然后通过谈论广西各大城市和全国各大城市的人口来练习认读大数字,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学生能在老师的一步步的引导下进行听说的练习,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在认读大数字时耗时比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没能按计划完成。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己对备学生方面还是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估计不足,另外对课堂上的灵活掌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指导老师点评:
点评:教学内容和步骤经过删减和调整,教学效果确实比上一节课要好的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进度,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算你上的内容再多,学生还是一无所获。学生什么都不懂,他如何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外,学习任务的难度和量度也是很重要的,只有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的限度,使学生看得到成功的希望,才能有效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反思、总结。
经过对第一次教学设计内容的删减和活动步骤的调整,第二次上课效果明显好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反思,笔者认为获得成功的原因有:
(一)、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学生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目标,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而太容易,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梯度,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到收获的喜悦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鼓励和引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练习,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也有机会尝到成功的滋味,看到成功的希望。
(五)老师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语言,宽容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安全感”,学生就更有信心投入课堂活动。
(六)、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扬起生活得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例研究报告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
借助影片创设情境。
(学生交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例研究报告篇十二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课例研究报告篇十三
数学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种新的课程学习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一种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它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应用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学习、应用数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并使其视野更加开阔,有力地培养了他们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上;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力争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如下预期的两个目标:
1、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使教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以教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作为课题的参与者,课堂的实践者,我在不断的学习着、实践着、探索着,现以《装修我们的教室》为例展示研究成果。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之后呈现的,是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学生以本班教室的墙壁和屋顶为装修对象,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算出教室这个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制定出合理的装修方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体验理论――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和直接经验的过程。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速度。
3、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学生上网调查或请教家长及亲友,了解所需装饰材料的价格和性能,以及相关的装饰知识。
2、每组准备好米尺、计算器及数据整理表一张。
(四)活动步骤: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生:我很荣幸担任此次装修的设计师,我首先要做的事是测量教室的长、宽、高,算出黑板、门、窗、地面的面积。
生:我要设计出合理的装修方案,做到既经济又实用。
生:……。
2、测量: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分工情况。然后再进行测量,完成统计表。(附表如下)。
单位:(米)。
3、设计装修方案,做出装修预算。根据课前调查,小组合作设计装修方案。
4、介绍各组装修方案及预算。
元,加上粉刷的部分大约需800元。5、评选最佳方案:
6、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方案,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这次装修教室活动,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动手,为本组献计献策,而且通过大家的合作,每个组都制定出了比较合理的装修方案,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我想:只要大家在平时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就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教学反思:
1、本节课较好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合作、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对学到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充分让学生进行了合作、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的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可以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在合作中增长了知识,增加了情感,例如学生合作进行测量,制定装修方案等,学生了解了许多装修知识,对装饰材料的价格与性能进行了了解,增强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纵观全局的思维方式。
3、从本节课中我也发现孩子们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看教师怎样去挖掘,怎样为学生创设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舞台。今后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敢于放手,多为学生创设类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对课本知识活学活用。
课例研究报告篇十四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