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范文(18篇)
食物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食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的余地。下面是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总结的领导力培养方法,供你参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二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三
今天,我正在书房里叹气:“唉,整整七年了,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我托着下巴在沉思,我决定去街上解闷。刚来街上不一会儿,就听一个小贩手里拿着一张纸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哈哈……”我半信半疑,便上去询问。只见上面写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便直奔回到家中。
我快速地回到家中,对正在烧饭的妻子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乡了!”她一听便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真的?我没有听错吧?我好高兴啊!”“真的。”接着,儿女们也赶来了,我们一家人拉着手跳起舞来。我想:既然蓟北收复了,我们现在为何还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我马上行动,我走向书房,随意的整理好了诗书,便对妻子说道:“我们回乡吧。”过来几个时辰,来到了船边。妻子儿女先上了船,我回首望了望:“再见了!”我随后也跟上前去,船儿随风飘去。
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中一般,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河边桃树,梨树都开出了花儿。柳树也在忙活,女孩们在对着河里梳洗头发,男孩们则在一旁聊天,真是热闹!看,那几棵大树正在跳舞呢!它们摆动着自己的手臂,欢快的又唱又跳的,听,它们正随着春风“沙,沙……”的唱着歌呢。而我在船上放声高唱,一会儿和妻子一起畅饮美酒,然后聊聊天,那是多么快乐。我们急忙从巴峡穿到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便往襄阳,一直奔往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五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六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八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九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模式三:“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又如何尊称杜甫呢?(对学生作出表扬,鼓励课前预习)。他的诗还被人们称为“史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六年来我们也学了他的不少诗,能背一首他的诗吗?(每首诗由教师起头,让学生一起背诵)。
教师总结点评:
诗中有的表现出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有的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其中表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再如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杜甫晚年作的诗诗风苍茫而沉郁。这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也就是作者45岁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
之后,查找相关资料。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史叛军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作者杜甫的家乡也不例外。)。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请同学们和老师再一起朗诵《春望》,想象一下当时的社会情景和作者当时的感受。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军暴行的无比痛恨。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期待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渴望着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他期待平息安史之乱,他渴望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诗人不在流离失所,他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此时,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解题、试读。
2、试读:
同学们对诗题的理解非常正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就一定会把这首诗学得更好。下面让我们自由读这首诗,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准字音,把诗读流畅。之后,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句意。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现在的意思是:青春年少。有阳春三月伴着作者回到家乡。一路上有他的妻子作伴,有他的子女作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释四个地名。课件演示。
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即从”、“穿”、“便下”、“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疾驰的画面。(示范读)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有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
听课文朗读。
齐读。
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写出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次我们的要求要高一点,不光是读熟,还要读出作者杜甫当时写作时的狂喜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学生练习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书就应当如此,那只有你认真地、用心地去读书,你才能理解我常说的那句话:读书是一种享受。
指名读。
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什么样的曲呢?是低沉的还是激昂的,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
再练读,不光要读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背诵。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配乐背诵。
指名配乐背诵。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在他的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老师读过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得是非常感人,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课件、相关资料。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板书:喜极而泣)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一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一、延伸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三
自从洛阳被叛军强占,我和妻子流落到了梓州,从此,我们一家的欢乐幸福便烟消云散,我整天愁眉苦脸,妻子也闷闷不乐,连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也没了玩的兴致。
一天,我漫步在剑门关外,心里正想着蓟北何日才能收复。这时,迎面而来一群官兵,他们敲锣打鼓,大声吆喝:“蓟北收复了!”我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这是真的吗?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兴奋的泪水沾湿了衣裳。啊,我日日盼,夜夜想的家乡终于收复了。
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去,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和孩子。我冲进家门,对他们说:“蓟北收复了!蓟北收复了!我们能回家了!”妻子和孩子愣了一会儿,随即回过神来,异口同声地问:“这是真的吗?”我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说:“快,别忙活了,收拾一下东西,回家去!”我随手把诗稿、书籍一卷,高兴得将要发狂。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娇艳的鲜花,青翠的柳枝,我与好友在大好晴天里放声高歌,举杯欢庆,一起分享心中的这份喜悦。我的眼前好像已呈现出了返回家乡的路线图:伴着明丽的春光,我与妻子泛着小舟从巴峡出发,穿过青翠欲滴、层峦叠嶂的巫峡,一路顺流而下,过了襄阳,便可以回到那久别的故乡了。从此,我们在那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
想着,想着,我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五课的第二首古诗。安排这篇诗文旨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爱家情怀,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当时诗人正携带妻、子流落四川梓州,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息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籍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续写喜讯,诗人通过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应他那种悲喜交加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将他惊喜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看见家人正沉浸在欢乐中是给他最大的安慰,他高兴的简直要发狂了,随手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于是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渲染和升华,想象出具体的返乡路线,准确的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首诗,除了在理解诗文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老师、同学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朗读诗文,会写“涕、洛”两字。
2、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展开想象交流诗文。
3、体会诗文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善于表现自己,所以本篇课文的学习,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作引导。但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互相不熟悉,不便于沟通,而且此篇诗文学生在前期已经学过,学生再来学习可能已经没有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此次教学不能是上次知识的反馈,必须挖掘新的知识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起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四: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爱国、爱家乡情怀。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想到与诗文有关的内容和意境并交流。
五:媒体资源的应用:
1、远程教育资源及设备。
2、自制课件。
3、录音。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诗文《示儿》并默写,然后同桌指正,并部分说说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并板书)。
(二)新授:
1、投影出示诗文,听课件范读注意模仿,然后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教师播放录音配音。
2、这首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或了解的与诗文有关的资料。比如时代背景方面、作者方面或是其他方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再完整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并出示相关课件。)。
3、教师口述诗人逃亡前的过程,将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唐朝,给学生呈现人民举家搬迁的流亡图,(课件展示一幅战争流民图,播放战争的厮杀声)。
4、学生边读边抄写诗文,要求工整,准确,同桌指正,然后并说说抄写中的问题?
5、说说全诗的意思,也可用语言详细描述。师作慨述。 。
遐想回家的时间:青春作伴。
回家路线:表达诗人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结合自己说说想回家的感受,体会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
6、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爱国、爱家。师板书)。
7、拓展:猜猜杜甫后来到底回到家乡了吗?若回了那么你想想:假如现在已到了青春作伴时节,他该怎样准备回家?一路是怎样走的?什么心情?回家后是什么情景?可能会是什么情况?;若没有回又是什么原因?发挥想象,不管什么答案都可以。(课件出示问题)。
8、推荐读读其他爱国诗篇,背诵本诗。(课件出示推荐诗作)。
(三)板书设计:
杜甫 爱国 爱家乡。
喜欲狂 (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五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六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平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可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这样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这首诗,就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十八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