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大全(21篇)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总结,它是进步的关键;注意总结的语言风格,既要正式得体,又要具有个人特色。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说不定能找到点启发。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二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楚国:楚地。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折戟:折断的戟。销:锈蚀。
将,拿起。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背诵默写三首诗。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第八句收束: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词。
赤壁。
过零丁洋。
浣溪沙。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三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破阵子》。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蝶恋花》。
作者: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设想:
课文所先的诗词,均是唐宋时期名篇,与之风格、内容、形式相近的诗词曲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因此,可以加大活动量,试让学生课前温习同一作家相近的诗词曲,用来解读新的诗词曲。用温故知新这一迁移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言志,诗人都是用诗的形式表达当时的重大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这种感情首先要研究写诗的背景。课前同学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介绍杜甫、张养浩这两位作家的资料。
明确:打出学生所写的相关资料。
学生补充或增删资料的内容,力求简洁,说明清楚。
2、哪位同学能背诵出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作家的诗曲?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正音,注意以下的词的读音。
玉垒祠庙奢侈萦纡。
2、听朗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听读,巡视、纠正的节奏和语调。
4、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5、学生齐读,尽是熟读、背诵。
6、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其大意,质疑。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学生答疑。
7、小组内疑难,学生分组互答。
三、揣摩、理解、交流。
思考:
1、《登楼》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实?
明确:结合背景扼要说明。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又入侵,局势动荡不安,而代宗又昏庸无能。
2、《登楼》这首诗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3、“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信念?
4、你最欣赏那一句,结合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导入。
1、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2、齐声背诵。
3、结合注释读懂全曲。
4、学生质疑,学生释疑。
5、思考。
1)比较《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表达方法及所表达的思想的异同。
提示:分别打出两曲的背景材料,阿房宫及潼关的秦汉宫阙的材料。材料既可是画面,也可用文字。
2)这两首曲都是吊古怀今,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吊古怀今的。
3)你最喜欢《山坡羊*骊山怀古》的.那一句。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二、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1、听范读或录音。
2、学生齐读,注意纠正字音。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节奏。感情。
4、学生介绍所学诗词的相关背景材料。
5、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6、揣摩理解。
1)《月下独酌》提示了李白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怎么看?应从哪几个角度来理解?
提示:从怀才不遇,怀才报国的两个角度去思考。
2)李白的这种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试用诗句解说。
3)诗意讲究含蓄,寓感情于描写和想像、联想中,本诗从哪几句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本诗结句暗含了李白对现实的一种什么感受?你怎么看?
5)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看。
6)《武陵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绪,用一个词概括,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绪?结合诗句说说。
提示:“愁“”物是人非。
7)作者在《武陵春》中表达的思绪非常细腻,结合诗句说说作者怎样表达的。
7、学生背诵诗词曲四首。
二、作业。
背诵。默写诗词曲四首。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5]。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5]。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矫、鸿、淀、阑”4个生字,会写“鹂、藤、准”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鹂”“矫”“藤”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4][5][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九
年代:宋作者: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2.《石州慢》。
年代:宋作者:贺铸。
薄雨初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缠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初关来,恰而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清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3.《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宋作者: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月下笛·万里孤云》。
年代:宋作者:张炎。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年代:宋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
年代:唐作者: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2.《潇湘晚景图》。
年代:清作者:谭嗣同。
袅袅箫声袅袅风,
潇湘水绿楚天空。
向人指点山深处,
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
画中情绪最凄然。
悬知一叶扁舟上,
凉月满湖秋梦圆。
3.《醒世恒言》。
年代:明作者:冯梦龙。
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
请观懒惰者,
面待饥寒色。
4.《忆游朱坡四韵》。
年代:唐作者:杜牧。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5.《咏白海棠》。
年代:清作者: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
6.《采桑子·宜春苑外楼堪倚》。
年代:宋作者:晏几道。
宜春苑外楼堪倚,
雪意方浓。
雁影冥濛,
正共银屏小景同。
可无人解相思处,
昨夜东风。
梅蕊应红,
知在谁家锦字中。
7.《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书情呈十二韵》。
年代:唐作者:窦巩。
自见人相爱,如君爱我稀。好闲容问道,攻短每言非。
梦想何曾间,追欢未省违。看花怜后到,避酒许先归。
柳寺春堤远,津桥曙月微。渔翁随去处,禅客共因依。
蓬阁初疑义,霜台晚畏威。学深通古字,心直触危机。
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山连巫峡秀,田傍渚宫肥。
美玉方齐价,迁莺尚怯飞。伫看霄汉上,连步侍彤闱。
8.《送太常李主簿归觐省》。
年代:唐作者:卢纶。
粲粲美仍都,清闲一贵儒。定交分玉剑,发咏写冰壶。
风景随台位,河山入障图。上堂多庆乐,肯念谷中愚。
9.《送客之潞府》。
年代:唐作者:韩翃。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10.《思越人·酒醒情怀恶》。
年代:唐作者:冯延巳。
酒醒情怀恶,
金缕褪,
玉肌如削。
寒食过却,
海棠零落。
乍倚遍阑干,
烟澹薄,
翠幕帘栊笼画阁。
春睡着,
觉来失秋千期约。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歌的意境。
2课时。
综合新授课。
讲读-讨论。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
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4、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师:是啊。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头发都白了啊?
生:相思苦啊。
生: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不是实指。
师:“无多路”指的是不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生:不是,是没有多远的路。
师:他们俩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什么殷勤的传递消息?(青鸟)“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师: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青鸟来传递消息呢?
师: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5、小结全诗
主题
6、结束语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4。学生齐读全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课下查找资料,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于谦的《咏石灰》,并将名句抄录在读书卡片上。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预习后两首诗。
课件展示: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
(1)玉盘珍馐值万钱(2)直挂云帆济沧海(3)鼎彝元赖生成力
2。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教师采用指名或抽签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或起来回答。(答案略)
转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词。
1。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李煜的资料。(指名学生读或大家齐读)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3)教师投影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注音:虞()砌()
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问君能有几多愁()3)只是朱颜改()
学生以3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参考要点如下:a虞(yu)砌(qi)
b 1)忍心2)作者自己多少3)红颜,指旧时宫殿的颜色
(4)听录音或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再次感悟课文。
3。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
(1)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
(2)教师将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集中展示如下
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4。课外延伸拓展:
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
(1)词的上片主要写,下片主要写。
(2)“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时分寒气的侵袭,文中有和两层含义。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课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全句意思是说。
(4)“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课文比,这种心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南唐灭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4)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课文里全词充满的是对家破国亡的无限痛悔之情。本词则是徘徊在生与死的矛盾选择中,还有一丝希望。
1。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
3。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解,理解分析课文,疑难问题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
4。学生将疑难问题提交老师。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交由全班讨论
问题如下: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背诵五首诗词。
(2)自选其中一首诗词,把你读完该诗(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悲壮情怀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腊(腊月)浑(浑身)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3、师小结全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板书设计】略。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