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鉴赏论文(汇总18篇)
总结是进一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写总结时要注重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不要过多陈述细节和琐事。以下是关于总结的一些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国画鉴赏论文篇一
班级:软件1304姓名:王永森。
学号:20131692****正文:
这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美术鉴赏是一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分析和判断的一门学科,这门课让我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观念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个人修养。就美术而言,有中国的和外国的,而中国的又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其中又包括很多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园林艺术等,美术可谓所涉及的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中国的和外国的各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美术及外国的美术。
美术,就中国来说,从古代就非常有特色,先从绘画说起,其种类有很多,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前者强调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后者也强调以线造型,但是更强调笔墨的感觉,曰:有笔有墨谓之画。色彩遵循“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利用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毛笔和墨的功能,表现出墨的焦、重、浓、淡、清的特点。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强调对光的刻画,只表现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对空间的刻画,采用意象空间的方式。而近现代的绘画与古代的绘画略有不同。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国的雕塑,因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古代又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这几个方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有着原始工艺美术,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国雕塑和绘画具有审美要求上的一致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所以雕塑艺术对我们生命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当看完中国雕塑后,中国的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古代,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很多特色的建筑,如故宫。其中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其次,又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还有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然后,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现在。
再说说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中国园林艺术与西方的几何形园林艺术不同,中国古代园林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刻以及诗文等多种艺术。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集中到庭院之中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除满足造园者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中国古典园林经常用诗词书画渲染气氛,提升意境。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特点十足,中国近现代的园林艺术有很多都是模仿古代的设计特色而构建的,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外国的绘画,很强调对色彩的运用,这是西方与中国绘画的本质区别。从实际上来说,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西方绘画毕竟与中国绘画有所不同,各有特色,当谈到西方绘画时,我们会想到许多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这可能也受着文化习俗与崇拜信仰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等的一些,差别肯定很大,所以,我们要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绘画。
不光有绘画,还有外国的雕塑,因为受地理位置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西方雕塑与中国的雕塑艺术也大有不同,所以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主要以欧洲为中心,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等。其次,又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当对比西方文化时你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求的是统一的整体,而西方则是把一个整体分为不同的部分,西方文化重视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古希腊的科学主义与理想主义,为西方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的雕塑则强调直观意识思维方式,通过直觉来感悟,体验把我对象,着两种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形成了中西雕塑艺术的不同。然后,中西雕塑的也表现在功能和类型上的差异。从这些就可看出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雕塑艺术层面。
与中国的不同,外国的建筑,和其他的如绘画,雕塑也差不多,都受本土地理环境与文化影响着,自然也和中国的不同,同样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深刻了解与体会和感受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所以像金字塔这样的建筑自然在中国不会出现,说到这,让人无法想象,西方古代的技艺是如何的高深,现代的人们都无法解开金字塔之谜,这还需要我们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发现,去欣赏更多的美,更多的艺术。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门让人们更加深刻去认识美的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去体会,去感受。
国画鉴赏论文篇二
美术鉴赏课虽然结束了,但却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给我们看的纪录片让我了解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发展进程,让我感受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感,也让我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们的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画派,所以我的论文是以《日出印象》来看印象画派。
清晨的海港,海面上薄雾弥漫,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给清凉的雾气和粼粼的海面渲染了淡淡的红色。几艘小船正缓缓驶来,远处的货轮也开始工作了,整个海港在曙光中慢慢苏醒,阵阵暖意正随着那轮红日扑面而来,破晓前微凉的雾气也在渐渐散去。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但是印象派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增强,画家也开始越来越尊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希望表现自己眼前真真切切的世界和内心真实的感情。而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吸收了自然科学对色彩的研究,人们渐渐发现,物体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座教堂是灰色的,但是它在朝阳的照射下就变成了金色,当夜幕降临它又变成了黑色。所以环境和光的变化,物体的颜色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是抓住这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的光与色的印象,然后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眼前的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莫奈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价值和美好所在。他专注于每一个细微的光彩的变化,它的画面以一种超乎想象的灵动性散发着色彩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中,那些色块似乎在人们的眼前不停的跳跃,融合,使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带动被感染。《日出印象》便给人这种感觉,我们似乎站在海港不远处一个公寓的窗边,眼前旭日正在冉冉上升,驱走清凉的雾气,带给我们新的一天。
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
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
莫奈选择他观察日出的地点,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不是山峦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他熟悉这里的海岸景色,他脊恋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这里的气候变化,所以这幅风景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的踪影。水光相应,烟波渺渺。几叶扁舟画龙点睛,给画带来了生气,船上的人若隐若现,给画赋予了灵魂。
绘画不是摄影。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我们常常喜欢传统的经典的绘画,喜欢那匀和的色彩细腻的笔法,喜欢那维妙维肖,细致入微的表现。其实这往往是把绘画和摄影的功能混为一谈。而印象派,是对传统手法的反叛,小笔触,色彩分割的画法,近乱而远和,近粗而远匀,这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此后,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风起云涌,争奇斗艳,画家越来越注重于绘画的形式,而忽略甚至脱离它的情节内容。一直到了现代的抽象派,绘画成了纯粹的色彩组合,而其内容已经无从可知了。
这一切都起源于莫奈,他不愧为印象派之父,首先把自然的真实性降低于色彩表现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从此艺术不再是描绘对象的附庸,而有着独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权利。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由此我们来看19世纪的的法国,在“浪漫”以前,其实有很长一段时期的固板和黑暗。那时,法国画坛由官方学院派主宰,画等级森严。年轻人想走艺术之路,路漫漫、荆棘重重:首先要进美术学院听课,画《圣经》故事或以希腊罗马历史题材的学院画参加比赛,获奖者到意大利进修,然后作品在沙龙展出,被美术学院聘用,最后进法兰西美术学院,才得以修成正果。
于是就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的墨守成规和独断专行,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上的自由。他们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当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学和色彩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问世。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这些成果的影响和启发,把它们直接运用到艺术法则上,如: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七种原色组合而成的太阳光的照射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物象受不同的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世界。
因此,印象派和古典写实派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把表现“光”和“色彩”的综合效果成为画家绘画的首要任务,而具体的物象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其本身的意义成為次要。所以我们在印象派的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和空气感的色块组合,大笔大笔的色块组成画面,展示色彩斑斓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由于阳光、空气等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捕捉“光”和“色彩”带来的瞬间“印象”,便成了画家的另一任务。于是他们把画架搬到室外,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画家们把户外写生发展到最高度,展示出大自然不寻常的丰富灿烂的景象。再者,在构图上,印象派发展也可以说是夸大了古典主义的绘画的透视原则。対透视造成的物体大小形变加以强调,造成一种别致的“第一印象”的效果。另外,在造型上,印象派舍弃物体的边缘轮廓线,代之以较为含蓄的色彩过渡或强烈的色彩变换。也就是说是翻转了造型和色彩的关系,让造型服从于色彩,产生一种光影的朦胧。
所以说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国画鉴赏论文篇三
电影精彩画面重现:
十面埋伏电影讲述了唐朝官府捕快与江湖门派飞刀门之间一场惊险刺激、扑朔迷离的追捕与反追捕的故事。而最经典的莫过于竹林打斗这一场景了。“小妹”(章子怡饰)在一片竹海中遭到官府的追杀,在危机时刻,“金捕头”(金城武饰)出现了。在竹林逃命一幕中,小妹和金捕头在官府追兵的追杀下寸步难行,上有在树梢间穿梭的捕头,下有尖竹阵拦路,腹背受敌。在被锋利的竹筒架在中间后,眼前两人不能再活,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终于!飞刀门的人出来了,居然是“阿母”(宋丹丹饰),于是两人获救。画面赏析:
2004年,在张艺谋的这部《十面埋伏》的电影中,布置了一场非常诗意唯美的竹林打斗场面,而这个打斗场面的发生地就在重庆永川茶山竹海。
http:///view/?fr=ala0_1)在《十面埋伏》的这场竹林一战中,可以说色彩非常明丽,气韵很独特,整个画面满满的全是一片翠绿,即使是画面的几个人物也是着深绿色服装,看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很清新,独具有一种诗化的东方美,特别是通过电影手段的放大和强化,使这一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妙享受。或许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可能更多的是忽略电影的具体情节,而被唯美的画面所迷住,在看完之后,电影画面还深深地留在人的大脑中,许久以后还会历历在目,细细回味时感叹画面精致之余,更是产生了对茶山竹海的神往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现在我也记不清楚了,也并不重要了,但对于这个竹林打斗的场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大脑中,无论何时提到《十面埋伏》,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这个画面。同样的,对于国外西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同样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东方美景与古老文化的好奇和想象,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我自认为,这个电影片段充分体现了导演张艺谋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应该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难得的精彩片段。古代著名诗人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素来有着极高的地位,它被赋予了刚正之节、虚心之德、柔韧之力和孝义之情等等美好的意义,似乎已经成为东方中国的代表词汇,具有一种神秘的图腾力量。而在电影《十面埋伏》对竹子的使用重点没有单单放在竹子本身的柔韧性,对竹本身的描写上面,而是在竹林间安排了几组人物错落的位置关系,并着力营造了这种微妙关系所带来的气氛和情调。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利用,它不再为打斗而打斗,而更有了在电影中的群像演出。通过精心、独到的场景设计,在这个场景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的神韵。
人们常说美的体现并不是单单通过几个“漂亮”、“绚丽”、“迷人”等形容词就能做到的。的确如此,真正的美不是源自外表,而更多的是要我们内心去细细品味、感受。《十面埋伏》中是这场竹林打斗画面美,然而其内在的那种神韵、气质却需要我们以细细去品味。或许我们就会被这秀美风景所深深牵引。
《十面埋伏》剧照。
导演:张艺谋。
主演: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
国画鉴赏论文篇四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画作品艺术鉴赏中展示设计的运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主要应用于画展观众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可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共三个环节。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体现在推进这三个环节的有效进行。更人性化、更亲切、更强调人在展示活动中的地位以及物质与精神上全方位的需求,为了把展示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使他们从中获益,就要求设计者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要尽可能地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与生理、心理需求。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3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首要领会的是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
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的种类繁多,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这三种为常见的分类方式。画展中国画作品的摆放顺序应当按照以上其一的划分方式来进行,便于画展观众进入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印象。
画作说明一般包含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较多地使用于设计作品中。国画作品的画作说明一般为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而作品内容分析较少。这实际上增加了观众鉴赏画作的障碍。中国画艺术作品通常凝聚着创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质。观众要想深入理解国画作品,须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有基本的认知,加之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审美经验,领悟出绘画作品表达的深刻内涵,否则将有对牛弹琴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包含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了画展的基本信息,加之国画展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两者共同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4而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体验及审美升华的实现除了国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也体现出一定的辅助功效。展厅中通过不同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与展览相符的环境,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呼应,环环相扣,同时也使得参观路线流畅而富于变化。6通过运用各种展示设计语言来营造国画主题氛围,达到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的和谐统一,交相辉映。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指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优美典雅的古筝曲目描述了一幅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仿若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感受。或许是跟创作者想似的经历,或许是创作过程的某个瞬间的引导,以及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展厅氛围,这所有的恰到好处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与顿悟,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心灵相通,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信息反馈设计是指在画展展示设计中把观众对于画作鉴赏评论收集整理分析的方式。鉴赏评价一般来源于艺术批评家,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然而画展观众的评价虽然专业性较低,但是贵在资源广泛,而且是第一手信息,其真实性价值极高,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因此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这样既有实用性又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同时也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另一种方式为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把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记录下来,以打钩的方式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可增加观众观展的便利,最大限度的调动观众的参与性。类似以上评论信息反馈的设计方式还有很多,展示设计师可根据具体的国画展览主题及展厅陈设进行相应的设计,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国画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经过画家高水准艺术技能的表现作用于艺术鉴赏受众,而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同样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国画展览中信息反馈环节的设计就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保障,信息反馈环节在国画展览中的推行实施,于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方面意义深远。
注释:
1.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8.
2.顾艺、王莹着。《创意策展与展示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
3.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0.
4.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4.
5.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7.
6.姚安着。《博物馆策展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9.
参考文献: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国画鉴赏论文篇五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大二的尾巴抓住了艺术的犄角,还记得第一次去上《中外美术鉴赏》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几百年来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的人物画像,还记得其中的人物画像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女性,同时也说明了外方女性人权的发展见证了外方美术史的发展,还有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满是创意的小视频小发明,其中趣味索然,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传播了艺术的趣味性,世人离不开艺术,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创造美好生活。
外方作品独赏识《日出印象》,1872年克洛德。莫奈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奈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已,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奈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奈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莫奈背弃了关于勒阿佛尔港传统的种种表达方法,而更趋向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感受,传达出自己对日出的鲜活印象,将常识之类搁置一边,竭力捕捉最初朦胧印象,并将其凝固在画布上。他试着画出的是我们打量世界时实际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们料想我们会看到的东西。因此开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抗拒,勒阿佛尔港的日出怎么是这样的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当船衬着城市的背景出现时,在特定的光线下从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里行驶,有时海天会浑然一色,我们实难分辨何为大海,何为天空。
而就我个人而言,独爱徐老的作品,徐老一生以画马闻名世人,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出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其中不得不提曾经轰动一时的《八骏图》。其中主角——八匹骏马,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光,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影,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外国的名画家还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其中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引人入胜,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极具表现力的写实功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外方世人所称赞不已,当镜子被放置在蒙娜丽莎的右手和右肩膀一侧,就会看到“戴着头盔的耶和华”。此外,他们还在这位艺术大师的另一名作《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前方的桌子上发现一个倒置的圣杯。有报道指出,西方某艺术调查组织的这一“镜子理论”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达·芬奇许多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有所指向性或凝视着远方,就好像在寻找神圣的东西。据记载,达·芬奇经常以镜像书写(注:他喜欢从右至左写字),一方面是防止“对手”剽窃他的创意,另一方面是想隐藏他的一些科学理论。
综观中外美术芊芊作品,各具特色。相比而言,中方更重视作品的意境,而西方作品则以体现事物的多种内涵和更注重色彩的运用为特色。
国画鉴赏论文篇六
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主要在画展观众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得以应用。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在艺术鉴赏分类中,可大致将其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共三个部分。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体现主要在上述三个部分中得以体现。其在具体的应用活动中,更具人性化,更能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可有效将展示信息传递给参观,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尽可能的抓住受众的心理,并为其为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
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艺术审美直觉是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直观而做出的一种对其本质性和内在联系的迅速而直接的当下综合判断[1]。在艺术中,审美直觉既可以作用于创作,也可以作用于欣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审美直觉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客观的感性形式而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
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都是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重点要领会的内容。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它的种类繁多,按其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按表现方法有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嶂、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因此,在开展国画展展示设计时,应遵照列别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一个类别为一套展示,便于观看画展的受众,在走进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了解。
其次,在画作说明是上,国画作品还要署名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这也是国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画作说明的比例分配中,重点介绍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作品内容的简介内容较少,其一方面为受众鉴赏画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也为受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艺术作品,一般会展现出创作者这一时期内,自身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受众想要更深一步的了解创造人的国画作品,还要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上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领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进行国画展展示设计中,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在深入了解了画展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针对画作的内容进行周围环境的营造,只有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同时结合,再能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2]。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指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使艺术审美活动进行到高潮,激发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鉴赏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达到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使受众受到心灵上的洗涤,将创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其也是艺术鉴赏的高潮部分,也被称之为最高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想要达到最高境界,除了所鉴赏作品的所要达到的硬性要求外,还要保证外在展示的最优化,使受众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均达到最佳的精神境界。
其中,展厅中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等设计都是重点考察的环节,要保证其余与展览内容的本身具备同一性,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同时,要尽可能多的营造不同的观赏视角,设定不同的浏览路线,丰富受众的视觉感受。通过不同的展示设计语言,为国画主题的展示创造氛围,使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达到和谐统一[4]。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现象。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古筝曲目,是众多曲目中的经典范作,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场景,再听众脑海中描绘着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达到艺术鉴赏的的心灵相通,提高观众精神上的审美体验。
所谓产品“信息反馈设计”就是在受众鉴赏国画作品之后,所产生的鉴赏感受,并以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加以叙述出来,并被加以收集和整理。而鉴赏评价,则指来源于艺术批评家的言论,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但画展受众的评价专业性较低,但其资源丰富,同时具备更高的真实性,使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由此可见,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十分丰富,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加以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不但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也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扔钱。此外,还可以进行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将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加以记录和整理,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中国国画所具有的意境美并不是国画作者对艺术形象的简单刻画,而是在通过利用独特的绘画创作技巧的基础之上实现艺术形象与主题思想的统一。其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意义重大。国画展展示设计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具有极高的价值。
[1]肖春霞,米梅月.建馆收藏艺术珍品展示国画艺术神韵——国画大师易图境作品收集回顾[j].档案时空,2015(12):22~25.
[2]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6(4):46~47.
[3]于倍蕾.展示设计中地域特色形式的研究[d].山東轻工业学院,2012.
国画鉴赏论文篇七
这学期我有幸上了美术鉴赏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有关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对艺术美特征的一些认识。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二)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四)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五)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六)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七)艺术美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鉴赏课即将结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弥补了我在艺术知识上的不足,也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继续汲取艺术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内涵。
国画鉴赏论文篇八
周备宁。
专业班级。
电气1044学。
号
1004411407。
电气与信息学院和谐。
勤奋。
求是。
创新。
提纲。
1.关于翡翠的鉴赏。
2.关于中国和田玉的鉴赏。
3.关于翡翠的鉴赏。
一、翡翠的鉴赏:
通常来说,翡翠鉴定是指翡翠成品件的鉴定,一般可分为仪器测试与人工鉴定两个方面。
仪器测试,通常是通过偏光仪来测试它的结构晶体,通过折射仪来测试它的折射率。通过滤色镜来测试它的颜色元素,通过密度法测出它的密度,通过硬度计获得其硬度,通过分光仪测试致色光谱等等,仪器测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它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测试出可靠的依据,无疑有很大的正确性,一般只有专业工作者掌握。对于绝大多数翡翠爱好者来讲,必须通过人工鉴定这一传统手段加以鉴别。
人工鉴定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一般来说,需要从翡翠的以下特征着手:
1.结构:翡翠的结构为变斑晶交织结构,系指其在变质作用下,透明粒状斑晶的周围的细小纤维状的矿物晶体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在翡翠中均有不透明或微透明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结在一起构成的小团块状白花,故称之为“石花”或“石脑”。2.种坑:翡翠的种坑是由结构与质地构成的,而翡翠均由小晶体所组成,晶体粒越小,表示质地越致密,透明度亦越佳,打磨出来的效果亦越出色。在珠宝行业中,将坑种,分为老坑(也称老种)与新坑(也称新种),老坑色彩亮润,色与地融为一体,透明度高,其质最佳。新坑,虽说色彩也鲜嫩,但透明度较差。老坑与新坑,是根据翡翠形成年代多少而决定的。
3.颜色:翡翠的颜色等级的差别,反映在价值上相关很大,在鉴定评价翡翠时,一定要分清它的颜色,它以红、绿、紫色为主,单色翡翠中的绿色,浓艳纯正的紫色、红色都是翡翠中的高档颜色,尤以绿色为最贵。翡翠的绿色,要以浓、阳、俏、正、和为好。绿色品种以宝石绿、玻璃绿、艳绿与秧苗绿为最佳。
4.水头:水头即为翡翠的透明度。水头越高,种质越好,便越珍贵。在观察翡翠水头时必须十分仔细,因透明度与翡翠本身的厚薄有关。另外,特别要小心做过手脚的翡翠成品,例如成品中间是挖空的。还有要留心玛瑙代制品,因为玛瑙的透明度也比较好,于是便有人以玛瑙着色来冒仿翡翠。在港台,还将翡翠的透明度划分为“通”、“放”、“透”、“冰”、“莹”等等级,其中“莹”为最上品。
5.地子:翡翠的地子要好,无论是翡,还是翠,外部分质地要细腻均匀,内部分质地要坚实、细润、洁净、水头足,好的地子还要与翠色协调一致,互相照应,从而衬托出翠色的富丽。翡翠地子以玻璃地与蛋清地为最佳。
6.光泽:翡翠作为珠宝,对其光泽的要求也很高,它是翡翠质地优劣的直观反映,必须具有油脂的强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7.手感:由于翡翠的硬度大,结构致密细腻,抛光度好,光洁度也好,手摸之有一种非常温润的滑感。另外,将翡翠贴于脸上或置于手背上有冰凉之感。
8.完美:多指翡翠的完美度好,包括翡翠内在无任何缺陷,形体完美无损且块度大。关于内在缺陷这一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总体来说,不含黑点、石花与绺裂的要比含这些缺陷的好,但有时微弱缺陷,只要不在成品的显眼部位,不但不会影响翡翠身价,反而是证实它是真货的依据,尤其是在今天市场上到处充塞了假货的情况下。在国际珠宝市场上,通常根据翡翠的颜色、透明度与结构质地的不同,将翡翠分为三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a、b、c、d四个品级,不同类别、品级的翡翠,价格差异很大。
第一类,称帝王玉。它是翡翠中的上品,颜色翠绿纯正,浓艳,均匀,透明度高,水头足,其质地结构,均系地道的老种,产量仅占世界年产总量的百分之五。这类翡翠的价格非常昂贵,计量单位以克拉计算,并跻身于钻石、刚玉、祖母绿、猫儿眼等高档宝石的行列。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帝王玉a级2000美元一克拉;b级500美元一克拉;c级200美元一克拉;d级100美元一克拉。
第二类,称商业玉。档次不如第一类帝王玉,颜色较杂,各种颜色的翡翠都有,且其颜色浓淡不一,均匀不一,透明度也不一。它的种坑质地也较杂,有老、新、新老种等。这一类翡翠品质高低参差不齐,其优质者,与帝王玉仅次于颜色的浓度与均匀程度。这一类是翡翠中的大类,主要用来制作首饰,是世界各地珠宝店里主要的翡翠商品,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商业玉a级1000美元一公斤;b级200美元一公斤;c级50美元一公斤;d级30美元一公斤。第三类,称普通玉。这是翡翠中最次的一类,它包括无色的翡翠,其结构瑟透明度跟商业玉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制作一些较低档次的玉雕摆件。在第28届仰光宝石展销会上,普通玉a级30美元一公斤;b级15美元一公斤;c级10美元一公斤;d级5美元一公玉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总是洁白、温润,通灵的。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玉”字来形容。玉是一种特别坚硬的矿石,从其化学成份来看,它是一种辉石矿。玉的形成和各种岩石的形成一样,都是大自然变化的产物,美丽多姿的玉石因为产量稀少而成为宝石。自古以来,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远古的人类曾将玉琢制成武器和工具,直到后来开始崇拜玉器。
玉(jade)这个名称本身与医学有关,来源自西班牙语。玉石中含有硒、锌、铜、钴、锰等许多微量元素,佩戴在身上,与人体长期接触,这些有益元素逐步会被人体吸收,使体内各种微量元素得到补充,对内脏器官的功能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的作用。另外,玉石还具有稳定情绪、增强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功效。玉通常被分为硬玉类和软玉类。
硬玉类——硬玉即为翡翠。质量优良的翡翠相对来说较为稀有,价格昂贵,能迎合高档消费者的品味,主要产于缅甸,在山上称为山石,在河底称为水石。软玉类——即和田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等。软玉比较便宜,故需求量较大,产量也多于翡翠,主要产地在我国台湾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美国等。
翡翠的开采已有600年历史。在以缅甸帕敢市为中心的方圆2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储藏有丰富的翡翠资源。
翡翠因其华贵深沉稳重的品格,以其无以替代的优势,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称。它的优劣应从颜色、透明度、形状和杂质这四方面来看。
颜色——颜色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环节,颜色要浓艳并且均匀,必须色正。
透明度——好的翡翠透明度好,质地细润,翠绿和深绿均具有透明感,如清澈的泉水,并赋有光泽,水份好。
第一,要知道翡翠与料石的区别,它最易与翡翠混淆。料石为人工熔炼,结构松懈,绿色均匀,虽有特意制造的不均匀但很不自然,料石的破处是亮碴,容易损磨而失去光亮,料石体轻,有的有气泡。翡翠是天然矿石,结构紧密,绿色大都不均匀,但很自然,有翠性无气泡,翡翠的破处是石头碴,硬度很大,体重。
第二,要知道如何鉴定炝色翡翠。把炝色翡翠放入硝酸或硫酸内,几小时后绿色便会退掉。或者将炝色翡翠放在70~80℃的铁器上,几小时后绿色也会退掉。利用这两个特点可用来区别炝色翡翠和天然翡翠。
第三,要知道翡翠与绿色天然矿石的区别:与翡翠容易混淆的天然矿石之绿色都不如翡翠的绿色鲜艳,特征都不相同,如碧玉,大部分有黑点,黑点呈三角形。澳洲石,绿色闪蓝头,色不纯。绿玛瑙,绿色闪蓝,色匀净,但透浑。东陵石,绿色闪蓝,闪灰,表面闪耀小白星。
此外,分光镜也是辨别染色和天然翡翠的关键工具。
二、中国和田玉的鉴赏:
如果说翡翠是玉石之王,那么中国的和田玉是世界公认的“软玉之冠”。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可以称为玉的光泽,这种美显得十分高雅;而且和田玉非常坚韧,抗压能力可以超过钢铁。
和田玉在我国历史上传统的以颜色为分类依据,和田玉主要可以分以下几类:白玉:颜色洁白,细腻,滋润,微透明,宛如羊脂者称羊脂白玉;不透明,光泽较差者为白玉。
青玉和青白玉:色呈深灰绿至蓝绿色,不透明;青白玉是青玉与白玉之间。
碧玉:深绿色(菠菜绿色),质地较粗。碧玉除新疆所产外,我国玉器工艺界把台湾和国外所产的软玉也统称为碧玉。
黑玉:主要含分散的碳质或石墨而呈灰黑色或灰黑与白色相间的条带。如果完全是黑色的,称墨玉。
黄玉:是地表水中褐铁矿渗入白玉中造成的,米黄至黄色。羊脂白玉为和田玉上品,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但存世极罕,是玉中极品,价格非常珍贵。白玉不但象征纯洁、高尚、温润,而且象征吉祥、安谧。在古代,帝后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其价值极高,甚至超过翡翠。如已被国家定为“国宝”的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利用晶莹无瑕的羊脂白仔玉料雕琢而成的。因此如何鉴赏和鉴别变的十分有价值。
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宝石级材料,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具备最佳光泽和质地,表现为:温润坚密、莹透纯净、洁白无暇、如同凝脂,故名。对于此玉和普通白玉,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在白色的日光灯下观看。羊脂白玉对着日光灯,所呈现的是纯白半透明状,而且带有粉粉的雾感。而一般的白玉,对着日光灯虽也呈半透明状,但没有粉雾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白玉无论档次等级的高低,以肉眼看均很白,但在白色日光灯下必定带有深浅不一的微黄色,因此在日光灯下若有一丝丝微黄色,就不能称之为羊脂白玉了。符合苛刻标准的珍稀名贵的羊脂玉,是绝对容不下丝毫杂质的。
羊脂玉的鉴别要点必须满足五个方面,即质地纯、结构细、水头足、颜色羊脂白、油性重质地纯——羊脂玉中透闪石矿物含量达到99%。
羊脂玉存在于围岩蚀变最完美的地段。当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岩接触产生一系列接触变质岩系,白云岩变为白云石大理岩,岩浆晚期热液沿白云石大理岩构造裂隙通道,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透闪石岩。围岩蚀变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化白云石大理岩-透闪石岩三种岩相,羊脂玉就赋存于透闪石岩岩相中。
结构细——羊脂玉中透闪石呈显微纤状变晶结晶及成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下可对透闪石结晶粒度进行测定,羊脂玉中透闪石纤维状长度(纵向)0.033-0.01mm,宽度(横向)0.0006-0.001mm,这些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绒毛状结构、毡状结构、交织结构。
显微纤状、绒毛状、毡状透闪石晶体集合体,在正交偏光下的特点就是在相同角度内,不显示均一的消光现象。
水头足——水头、灵地都是玉石透明度的称谓,在透闪石玉中常从厚度2mm为标准,白玉在这准则中呈现半透明-不透明,羊脂玉的水头足说明呈现半透明状。
颜色羊脂白——羊脂白不是纯白,而是带有油脂光泽的白,在白色中有的可透出微微的黄色,质地差的也可在白色里透出微微的浅灰色调。
油性重——羊脂玉在人们手掌中不断的触摸过程中,自而然之,在玉石表面产生一种“油性”感,在一些和田细白玉中也有此现象,当羊脂玉坠于水中,提起玉体,可滴水不粘,因此油性重的羊脂玉绵性也特好,所谓绵性,也就是韌性。因此,只有满足以上五个方面的才是真正上好的羊脂白玉。
三、钻石的鉴赏:
钻石是我们平常经常会谈到的,但是又不是每个人都非常了解的一样很美丽的东西。人们都说,女人都喜欢钻石,当她们看见钻石的时候,眼睛就会比钻石更闪。那意思就是说女人都喜欢钻石,为什么女人都喜欢钻石?因为漂亮?因为名贵?还是因为什么?我觉得,那是因为钻石跟爱情是有关联的。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钻石。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在此之前,伴随它的只是神话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的传说,同时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如今,钻石不再神秘莫测,更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晶体形态多呈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四面体及它们的聚形。纯净的钻石无色透明,由于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现不同颜色。强金刚光泽。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为0.044均质体。热导率为0.35卡/厘米秒度。用热导仪测试,反应最为灵敏。硬度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矿物,绝对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刚玉的150倍,怕重击,重击后会顺其解理破碎。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钻石具有发光性,日光照射后,夜晚能发出淡青色磷光。x射线照射,发出天蓝色荧光。钻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不容易溶于酸和碱,酸碱不会对其产生作用。钻石与相似宝石、合成钻石的区别。宝石市场上常见的代用品或赝品有无色宝石、无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锆、钛酸锶、钇铝榴石、钇镓榴石、人造金红石。合成钻石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制成功,但未批量生产。因为合成钻石要比天然钻石费用高,所以市场上合成钻石很少见。钻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与其相似的宝石区别。如:仿钻立方氧化锆多无色,色散强(0.060)、光泽强、密度大,为5.8克/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显。钇铝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难将它与钻石区别开。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那钻石和爱情是有什么关联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还记得戴比尔斯有句响当当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几百年来,人们都把钻石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而现在的人们,则喜欢将钻戒与婚姻放在一起,成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它们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正好形成了一种默契。于是结婚钻戒被人们接受下来。古代对钻石的记录都充满了神秘、传奇、浪漫的色彩:因为钻石稀少、罕见,人们认为她是星星坠落时的留下来的碎片;另外有人认为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在英文钻石一词为“diamond”、法语为“diamante”、德语为“diamant”,俄语为“almaz”,他们都源于古希腊文“adamas”意思是不可征服。由于她纯洁、璀璨、坚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以前的人认为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的箭尖是钻石做成的,因此她变得无坚不摧,具有了征服爱情的力量。
钻戒第一次作为定情信物的典故,发生在1477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为了得到法国的玛丽公主的爱,因为玛丽太漂亮,追求的人很多,都没有得到她的爱,马克西米连为此召集了很多谋士出谋划策,最后有人提议,钻戒象征坚贞永恒的爱情,在公主的手指上戴上钻戒便可以得到她的爱。后来,马克西米连用了此办法,并且,果然灵验,当他把象征爱情的钻戒轻轻地戴在玛丽公主左手的无名指时,玛丽公主应允了。从此开创了赠送钻戒订婚的传统。另外,为什麽订婚钻戒,非要戴在左手,又要戴在无名指上呢?基督教的信徒们认为这缘于基督教式的结婚仪式,主持婚礼的牧师手拿戒指按顺序轻触新人的左手,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落在左手的第四个手指上,因而形成此传统。戴比尔斯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已经被广泛接受。几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钻石与今生不变的爱情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钻石与婚姻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方面正好形成默契,于是结婚钻戒被人们接受下来。从钻石的自身特点而言,钻石与婚姻有什麽样的联系呢?钻石的特点是:均匀剔透、世界上最硬、化学性质稳定,这使钻石有纯洁无邪、无坚不摧、永远忠心或矢志不渝的含义;另外钻石的开采困难,储藏量小,成本高,使它成为现在最昂贵的宝石,这使钻石增加了高贵、富贵的含义;钻石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无不以拥有钻石为荣、拥有钻石为尊,这又使钻石成为“尊贵、高雅”的代名词。婚姻,人们对它寄予相同的期望无坚不摧,婚后夫妻双方相互忠诚、相互尊重,夫妻的“海誓山盟”的爱情矢志不渝,直到永远。结婚,意味着把一生的幸福交付给另外的一个人,而男士为了充分表达对女方深厚的情意,都会磬其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按基督教的习俗,钻戒应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是牧师用戒指顺序轻触新人左手的手指,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最后正好落在无名指上。而埃及人认为,无名指的血脉是直接引进心房的爱情之脉,象征爱情永恒不变,极具浪漫色彩。钻石是四月份的生辰石,象征“纯洁无瑕”,结婚60周年称为钻石婚。一提到钻石,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南非。但是,最早发现钻石的国家并不是南非,而是印度。据著名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中的记载,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就用钻石来装点他们的英雄眼睛。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时,钻石就已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商品,同时也是权势、地位的象征。钻石以其神奇、璀璨夺目的光彩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又因无可匹敌的硬度、自然界罕见而显得格外珍贵,被誉为“宝石之王”。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女性使爱情充满魔力。女性的美是爱情之魂,古往今来,让无数文人墨客去咏叹。当印度最早发现这坚不可摧、所向无敌的钻石后,钻石便与爱情、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使钻石文化与爱情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钻石孕育于地球深部炽热的岩浆中,随着剧烈的火山爆发,来到了人间,又经过亿万年的风化、磨砺和洗炼,最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它成了永恒的信物,代表永恒之心,燃烧永恒之火,表达永恒之爱,作为爱的语言诉说天长地久、永无尽头。在13世纪,法国皇帝圣路易斯认为只有圣母玛莉来亚才有资格佩戴钻石,显示了钻石崇高的情感价值。更使女性动情的是,传说中爱神丘比特的箭镶满了钻石,才因此充满爱的魔力。
很难想象,晶莹透、光彩夺目的钻石,却是所有宝石中最为普遍的碳元素结晶物。这种从普通化学成分到高贵的钻石所经历的美的历程,所获得美的品质,对于人类的感情价值来说,不也同样如此吗?寻找钻石,比砂里淘金还要艰辛,比大海捞针还要艰巨。据人们考查发现,“爱人”这个美丽动情的词汇最早竟然出现在刻于一枚公元前400年前的订婚戒指上。英国国王享利在送给王后的戒指上刻着一句小诗“神把我差遣给您”,可谓留下了婚戒的千古绝唱了。自从15世纪以来,婚约誓盟赠送钻石戒指(简称钻戒)已成为人类一种神圣的传统。作为爱的一种纪念,美的一种标志,在文化背景上,最具珍贵象征意义的还是钻石。年轻人选择钻石来作为他们定情新婚的见证,通过钻石的完美及永久来祈望他们绝对爱心的美满及永远;年长者喜欢选择钻石来作为金婚纪念的标志,通过钻石的永恒来表明他们的经过漫长岁月考验永生不变的爱心。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因此被喻为最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成为给人带来力量、美丽、幸福和长寿的象征物。所以,从结婚到金婚之间每一个生命之爱的纪念历程,它都可以在爱情之旅上建立起一个永恒的纪念塔。钻石是世界上最传奇的物质。因此在社交场合,女性佩戴钻石又成为她们表现信心、突出个性,或者表达勇敢与成功的象征。这是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灵造型,不只是装饰文化,而是构成职业女性的一种美感状态。用钻石文化语言,为女性诉说着生命的浪漫与激情。女性把钻石镶嵌在胸针上,显得高雅别致;把钻石镶嵌在吊坠上,显得魅力无穷;镶嵌在发夹上,更有一种别样的意境。有了钻石文化,女性美的文化更有一番升华。现代人从自然情感出发,对钻石颜色的象征意义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女性佩戴纯白的钻戒,象征着“纯洁、忠贞”,微红的钻石表示“热情似火”和“活泼天真”;微蓝的钻石表示“柔情似水”和“娇媚可爱”。钻石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宝石,1988年纽约索士比拍卖行曾拍卖过一颗重量为0.95ct钻石,每克拉价值竟达到97.5万美元。但通常来说,钻石真正的价值不完全在于它的价格本身,它象征的是一爱情之火生生不熄,它象征的是一种生命之美绵绵不绝,它给女性带来浪漫的色彩,它给女性留下美好的回忆。
国画鉴赏论文篇九
论“中国美术史宋元明清时期”
艺术,从人类起源而诞生而且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现在的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而在中国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但后来,中国的文艺界,和美术界逐渐把艺术和美术分离开来,艺术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学科,而美术便成为了艺术的一个分支,用来表示视觉上的艺术效果,例如墨水画,雕刻,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有过许许多多的美术巅峰期,战国秦汉时期的雕塑和青铜器,隋唐时期的绘画与佛教美术石窟,以及宋元时期多元化的绘画技巧。而这其中宋元时期的绘画经过前面各段时期绘画技巧的不断积累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绘画的最高峰。下面,我将着重介绍宋元明清时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绘画风格。
首先是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绘画彩墨争辉,情景交融的新时期,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文人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了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两宋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其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使得两宋文化都得到了继续和发展,并超过了北方。另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式,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想文化状况,都对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皇室贵族对美术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和统治阶级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得宫廷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另外,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也使绘画和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的密切联系。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也超过了以前时期。由于社会的重视,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体地位,并朝着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注重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元代绘画在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取消了画院制度,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代前期各位画家对唐,五代,宋以来的山水画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花鸟画以梅兰竹石为主体的文人画广泛流行,讲求自然和笔墨情趣。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水墨花鸟和梅兰竹,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明朝时期苏州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大都市。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绘画名家出现很多,文人名流经常聚会宴饮,很多文人把画画当作娱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的元代绘画传统。他们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画坛。后人将他们称为“吴门四一谈到明朝时期的绘画,我们就会想到唐伯虎,以及江南四大才子,还有就是扬州八怪。诚然,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而称誉画坛。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所取景致,无论是简陋还是宏阔,都强调清宁的环境和闲适的情致,既基于对客观环境的提炼概括,又寓含一定象征意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和品格。另外,明朝即是院体派和吴门画派并存的时代,与此同时也是两派兴衰交替的时代,以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花鸟画包含了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的不同风格。在民间,受到戴进影响的浙派画家吴伟,画风放纵,对当时的画坛影响很大。明代晚期是吴门画派最兴盛的时期,虽然当时受生活范围的限制,绘画题材面狭窄,题材比较单调,作品的重复性很大。但是,他们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而且,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画家中比较有名气就是郑燮,即是郑板桥,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绘画风格,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另外比较著名的画家,例如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僧),四僧(渐江、髡残、八大、石涛)。晚期的时候,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相应的中国的绘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虽然受到外国各种绘画技巧的感染,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中国绘画的美学基础。他们在写意花鸟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中,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默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对近代的绘画影响甚大。
总的来说,中国唐代以后的绘画,无论从绘画技巧还是从艺术特点上分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辉煌,最引人自豪的时期,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将古人的艺术结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希腊神话电影:
《特洛伊》。
《大力神》。
《尤里希斯》。
《蛇发魔女》。
《新木马屠城》。
《奥德赛》。
《奥菲斯》。
《亚历山大大帝》。
《世纪对神榜》。
《时光大盗》。
《百劫英豪》《杰逊王子战群妖》。
《米蒂亚》。
《伊阿宋与金羊毛》。
《俄底浦斯王》。
《特洛伊的女人》。
《非凡的阿芙洛狄特》。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的爱情冒险》。
《伊阿宋和阿耳戈船英雄记》。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
摘要:中西绘画交流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而清初的郎世宁则是公认的传入西画技法的第一人。郎世宁带来的西方绘画美学思想独特的魅力在于融合了传统宫廷画思想,成就了郎世宁特殊的作品风貌。
giuseppecastiglione,汉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生于1688年7月19日,是18世纪以西法作中国画最有成就的画家。由于对东方文化极度热忱,促使他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最初以传播教义为目的他为了获取传播天主教的便利和权益入职内廷,为帝王作画,并逐渐受到赏识和器重,至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在北京病逝,他在中国的艺术生涯长达五十年。他的作品为了迎合当时封建君主的喜好,不断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成熟,对当时的宫廷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其画风受中西方绘画的共同影响,所以采用中西掺和的画法,纵观郎世宁的作品绘画风格特点可从以下几类作品中比较与传统宫廷画的差异。
郎世宁在人物肖像画方面,以当时先进于中国的解剖学作为造型依据,加之擅长运用逼真画法描绘人物,体现出较强的写实能力,因而受到好奇西方学术、艺术和科技的清朝皇帝的器重。郎世宁的肖像作品追求立体感、准确性、比例合理、晕染精细、凹凸分明。这一类作品的特点可以从他几幅比较重要的作品当中如体现出来,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乾隆朝服像》《乾隆大阅图》《孝贤纯皇后像》《平安春信图》等。他的肖像作品最具特点之处在于对光源的处理方面,他采用正面光源,抛弃西画过强的光影对比,迎合传统中国画,这样的革新使人物面部整体感觉更柔和更清晰,这是郎世宁欧洲画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郎世宁的纪实画作品主要有《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平定西域战图》《平定西域回部战图》《丛薄行诗意图》《哈萨克贡马图》等。
这些大型纪实画不仅抛弃了纪实画常用的长卷形式,也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因封建等级制度而过度夸大帝王地位的画法,改为适当的人物比例,但在构图中将主要人物置于显著位置或者加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来强调君主或主要人物的身份特殊性。其特点表现在主要人物具有肖像特征,对人物服装以及背景描绘具体而细致,层层渲染。郎世宁的纪实画不仅在绘画风格技法上有所改变,最重要的是在构图上都有别于传统中国画。
郎世宁纪实画的构图中将人马、聚散、景物处理的富有节奏感,体现了画面的虚实、物象的繁复,但又融洽和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欧洲画风。同时,他在绘画中也尝试从创作中争得自由,尽量避免把近景远景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纪实画多采用宏观远视的方法,不仅使整个画面感觉有纵深感,还使人物和周围的环境符合实际比例,同时兼顾了中国人的视觉习惯又不违背西方人的作画习惯。
在花鸟走兽类绘画作品中,《嵩献英芝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九犬图》《百骏图》《五马图》《柳荫双骏图》《万卉同春图》《仙萼长春册》等是其主要代表作。在绘制这一类作品时,郎世宁发挥了他高超的写生技法,用笔精到,宛然若生,利用西方透视和明暗作水墨画。不管是马匹、树木、水流、土坡,还是花枝、鸟雀等,都非常注重质感的细腻表现。
他在运用西方写生技法画蕴含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过程中适当添加了光影处理和明暗交界线的运用,使得花鸟走兽有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郎世宁的这类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来塑造形体,减弱了笔墨线条独立的审美意义,然而笔墨线条是中国绘画和书法造型的基础,对于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的郎世宁自然难以体会笔墨线条的微妙乐趣,更多的是在意形体结构的把握,所以笔法全无。虽然如此,但是也给予了这个外国人改变中国传统中国画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作画方式使他的画体积感和真实感以及空间感更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在画坛中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郎世宁在进入中国前学到的西方绘画特点是写实、写生、忠于自然、忠于光源、忠于黄金分割、忠于人体解剖,力求再现生活;同时,他也被中国画所体现的意境所吸引。因此,他尝试着适应中国的欣赏习惯和宫廷的需要用西法画中国画,郎世宁学习中国画技巧并不断用中西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改造传统中国画。
总之,他致力于中西画法的变通与折衷,对传统中国画来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突破和尝试。虽然我们可以站在中国传统绘画或西方传统绘画各自的角度来评价郎世宁的绘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这种特殊面貌中中西碰撞的艺术价值。
他的中国画中和了中西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因此要将他的作品放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研究,郎世宁的画代表着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一个新的画派,对后人在中国画探索新的技法或表达形式上有所启迪并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另外,郎世宁曾与中国士大夫年希尧探讨西法透视,并用年之笔撰写了《视学》,这也是一部详细介绍郎世宁西法绘画技巧的理论著作,也是最早介绍西方透视法的著作。而且,郎世宁的油画功底深厚,还给中国宫廷培养了一批学习油画的宫廷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技法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一
摘要:
音乐鉴赏是高中学生的必修模块,它是对欣赏音乐有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感受和体验。目前学校音乐课仍然采用以“教材为主”,采用传统知识性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忽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要采用一种多元文化态度,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工作。
一、“体验式音乐教学”的特征与模式。
(一)“体验式音乐教学”的作用。
1、提供多元的审美内容:如汲取世界音乐精华,融合姊妹艺术文化:“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内容选择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2、学会自主学习: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现在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强有力的吸引力和选择范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优秀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动学则健康有益的流行歌曲,在此过程,教师只进行把质量关即可。
3、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一大半的时间都在为考试而学习。并且无论在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眼里,成绩就是说明学生的一切。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压力下,心理健康受成绩额影响很大。在音乐课堂上采用“体验式”,让学生敢于交流自己的内心,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二)“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课内型的“体验式音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如通过教师示范辅助,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学习当中,老师会结合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典型乐句的不同的范唱,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各地民歌的演唱特点;有的音乐老师还给他们跳各地的民族舞蹈片断,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这样的音乐教育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有时,在音乐教育中,老师会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需要,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去唱优秀的、明朗向上的作品。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陶冶了情操而又毫无说教的枯燥。
2、课外型的音乐体验式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汇演、民间艺术活动;组织学生欣赏综艺节目,或者一起对晚会、节目、台词、灯光、音响、服饰等进行品评和讨论。
二、“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实施措施。
“体验式音乐教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坚持“诱发性、真实性、接近性、合作性”的原则。具体措施初步归纳如下:
(一)创设体验情境,融入情感。
首先可创设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情境,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如欣赏竹笛曲《姑苏行》时,可以用笛子演奏片段,用投影仪播放苏州园林美景,教学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日落时分》、《海滨》、《圣歌》、《短小的故事》、《仙境》、《往日时光》,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当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太空计划》、《前奏曲》、《希望之歌》、《旋转》、《巴赫主题变奏曲》以及朝鲜族歌曲《红太阳照边疆》时,学生都觉得自己更自信了;还有当让学生欣赏诸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以及《五星红旗》等这些雄浑大气、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自卑胆怯心理;而让学生们唱朝鲜族民歌,促进他们热爱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情怀。
(二)让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巧妙融合。
在学校,除了在班级内采用“体验式音乐教学”外,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如课间广播,在不同的时间段选择不同的音乐进行播放,如在早上可以播放《山水情》、《振作精神》、《松弛》等,而晚上可以播放《小憩》、《晚安》、《日落时分》、《往日时光》等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早上起来有个好心情,晚上可以放松的睡觉;中午课间播放能解放紧张的精神和肉体的音乐如《玛雅的故乡》、《多伦布的黎明》等类型的音乐;在饭间可以播放进餐音乐,如《爱》、《我渴望的欢乐》、《记忆》、《我得爱》等。通过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下,心理都得到放松,这样会使学生能更投入学习。在音乐课内外,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不同的环境来刺激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有助于对学生既“扬长”,又能“避短”,一专多能。
(三)师生互动,分享体验。
在音乐的学习中,让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同学们之间敢于面对面讨论音乐,学生之间的互相分享在知识上可以互相增进,每位同学可以有机会查看彼此的内心世界,学会不同方位的思考,也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结语老师音乐教育课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的多体现多样化及现代化的特点,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代社会音乐的发展走向。在音乐课上,老师要多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的表现.审美的能力。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还需要教师的长期揣摩和学习,能让学生在主动参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文庆。音乐鉴赏课“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20xx,(07)。
[2]赵冰。浅析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现代阅读,20xx,(21)。
[3]张静。如何提高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xx(33)。
作者:冷保全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二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梵高说。他是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他是世界著名的画家之一,他英年早逝,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对二十世纪西方的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已成为了一个象征。《向日葵》作为他的作品之一,是何等的让人惊叹。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当你注视这些向日葵油画时,首先注意到它们的外表,它们似乎从一个流向另一个。色彩是那样的明快,强烈地表达了向日葵旺盛的生命力。用亮丽的黄色来表现盛开的向日葵,沉闷的褐色来呈显向日葵的萎蔫和死亡;整个发展过程通过两个极端的对立面被表现出来。也许这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被采用在油画里;通过观查生命的各个层面,以深刻的理解来表达所有生命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梵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亦是如此。《向日葵》可以说是梵高的化身了。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是世界最名贵的二十幅画之一。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精神保留至今。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向日葵》可以说是融入了梵高的生命。模糊的,隐约的,朦胧的,说不清道不明。梵高的生命力,也许一样充斥了这种忽隐忽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吧。强烈的思绪,也许自己都未曾发觉,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而生命灿烂的气息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漫画布,最后,会诧异自己笔下的那些舞蹈的色彩,舞蹈着的对生命渴望,舞蹈着的光芒。这其实就是《向日葵》。不管怎么说,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已经改变了人类对生命和艺术的观念。这些油画只用了纯碎的美就深深地吸引了你的注视,并震撼了你的心灵。你可以注意到,流畅的萎蔫的情绪及可爱的黄色的张力,在这幅向日葵画里是那么的和谐,它们并没有破坏整幅画的平衡。梵高的向日葵油画常常被复制,但从未有人达到梵高完美的境界。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心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向日葵》是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鉴赏梵高的《向日葵》,不仅仅要去了解梵高的一生,更要去感受向日葵的生命意义,虽然短暂,但是活得灿烂。人的一生就应该像向日葵一样灿烂的微笑。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三
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四周的《舞蹈鉴赏》课很快的就结束了,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愉快地学完了这门选修课。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舞蹈的知识,还放了许多经典舞蹈的视频,而且教我们跳一些简单的舞蹈,课堂气氛很好,我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很轻松很愉快。我不会跳舞,但我觉得舞蹈这门艺术很伟大,有时候语言显得最低级,而舞蹈可以让我们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无声胜有声。王老师让我们写一片课堂上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舞蹈的感悟,是的,课堂上很多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宝的成长、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我本打算写阿宝,我上网搜了很多资料。但是,从内心来讲,我更想写一些自己对舞蹈的认识,在网上搜了些资料,也在图书馆借了一些书看,最后汇总了一下,下面这些是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感觉对我有价值的,另外还有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于时空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的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
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包括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等。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人们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所以,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关于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舞蹈,例如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伟大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钳》和《天鹅湖》,中国的经典舞蹈《霓裳羽衣舞》、《春江花月夜》和《踏歌》等,这些舞蹈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相比与外国舞蹈,中国舞蹈有自己的特征。第一,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第二,广泛利用道具。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第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心得体会。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人类的历史中始终都在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和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已经融为了一体。虽然我对舞蹈没有太深的了解,但我可以感觉到舞蹈演员背后所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正是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幸欣赏到那么多优美的舞蹈,尤其是《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的伟大,伟大的背后必然是不断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在欣赏哪些伟大舞蹈时,我们不要只是感叹于它的唯美,也要想到优美舞蹈背后的东西,用舞者的汗水来点燃我们生活的激情,用舞蹈的精华来滋养我们的生命。
最后,很感谢王老师的教导,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舞蹈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会更多的去欣赏经典的、优秀的舞蹈,来提高自己的舞蹈修养!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四
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像舞蹈鉴赏这类的课,就一个学期的时间,总让人觉得时间走的很快。不同于自己专业性质的课程,似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们。
一、古典芭蕾的“开、绷、直、立”和几何图形。
在芭蕾艺术的发展中,它那科学的人体运动法则和高贵典雅的美学风范具有慑人的永恒魅力。
芭蕾的“外开”是在脚“一字”开(两脚完全向外打开,只有脚跟靠在一起形成一条直线)的基础上达到膝盖、胯部、肩膀的外开。这是脚的一位;二位——两脚还在一条线上,两脚跟之间相距一脚掌;三位——两脚外开靠拢,脚的脚跟位于另一脚的中间;四位——一只脚在外开保持不动的基础上,另—只脚向前一小步位置,前后脚平行,前脚脚跟与后脚脚尖冲齐;五位——两脚的脚掌整个外开贴紧,一脚的脚尖位于另一只脚的脚跟旁。脚的五种位置是古典芭蕾贵族气质的集中体现,而这五种脚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适用。
芭蕾的“绷”不仅表现在苞蕾特有的脚背、脚趾的绷直,也表现在动作过程中腿部、腰部等部位的绷直和控制。“开绷直立”的芭蕾弘扬着基督教的“神选意识”——所有基督徒的精神世界都必须隶属上帝。法国宫廷培育出的芭蕾,其挺拔直立的飞速旋转形成一种脱离地球引力的离心式的冲动,一方面带来进取和执著,另一方面也带来唯我独尊——进取和执著,跨越雷池一步即变成攻击和偏执。
横膈膜、内肋骨的肌肉支持肋骨腔,拖住胸部。从腰部开始,脊椎充分伸展。背部的弯曲极大地违背了芭蕾高贵气质和崇高理性的象征。芭蕾的审美原则拒绝“粗腰丰臀”,而是讲究女性曲线。这与当今的审美趋势不谋而合。芭蕾对臀部采用“前收腹,后加紧”来缩减臀部的体积和厚度。通过肩、髋、膝、踝等关节的外开,让臀部紧紧夹在两股之间,消除臀部的下坠、膨胀和厚度。芭蕾的动作腿必须保持从胯关节开始的外开,并且以从胯部到脚趾尖的“绷直”感来有效抵制大腿容易堆积的脂肪。总之,芭蕾舞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变化都是对古典和规范的追崇。
二、古典美学对人体的塑造。
芭蕾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范系统的教学步骤中。从对学生外开性、稳定性的教学到控制、跳、转等技巧的掌握,芭蕾对人体的塑造和运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古典芭蕾的正确姿势依赖于人的骨盆,舞者应感觉是从腿上拉起,前后收紧,腹部的肌肉由前向上拉,用臀部的肌肉下拉来保持平衡;不要肚子太用力.胸部尽量展开以减少脊椎拉长的长度;要提长背部的肌肉以避免重心后倒。
外开来自髋关节,膝、踝在一条直线上,反对用脚来转。二位收回时提胯很重要,双腿在收回时要同时靠向中心线。外开的确立和控制要用肌肉来完成,其中大腿内侧肌肉最为重要。活动的时候大腿的后部提向身体的中心,将腿向外转开,腿的后部拉长。连接腿和骨盆大块的臀部肌肉也负责外开的任务。人体重力通过脚的前部和脚后跟的前半部分作用于地面,胯放直,重心放在脚掌,臀部肌肉和骨后肌群在控制重心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重力转移的原则是当重力离开新的动作腿之前,身体应有意识地向新的支撑腿移动,直到重力转移完成。
如果违背这一训练原则,没有严格按照芭蕾训练规范去做,演员的内侧肌群没有做到充分伸展,没有使肌肉达到纵轴上拉长,就会影响肌肉线条,产生练粗腿的后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舞蹈鉴赏课程学习,它让我从一个对舞蹈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了一个学会欣赏舞蹈、体会舞蹈、具备舞蹈审美能力的人。老师热情奔放的讲解,以及在课堂上观看的各地具有名族风情的舞蹈。它们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的震撼,特别是看到我国各名族舞蹈的时候,我能深深的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明白了舞蹈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它能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五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纸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刀法的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剪纸成品“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艺术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统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以纹样分类。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以用途分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剪纸成品以用纸及制作分类。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6)磁性剪纸,磁性剪纸在工艺上有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之分,手工剪纸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六
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顶级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至今,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不仅收藏于专门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全国各地大小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也有不少收藏。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对徐悲鸿艺术风貌的认识,也对鉴赏和收藏徐悲鸿画作有所裨益。
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家文博机构所藏徐悲鸿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现徐悲鸿艺术创作的一个侧面。
奔马:肩负使命的象征符号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7岁时已成为宜兴远近闻名的小画家。
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讲演《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时,曾经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后,他即一直以此为原则,在中国画创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因此,“继守佳法,采融西画”就成为徐悲鸿一生艺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
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中,以水墨奔马形象最为著名。他在青年时代即痴情于画马,20岁时所画骏马就得到当时著名画家高剑父的称赞,谓之“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所画的骏马在用笔和结构上突破旧有框架,不再以传统的细致线条去勾勒,而是以大块的水墨酣畅淋漓地直接辅陈,速疾完成整个马匹的体态。
徐悲鸿所画的马大多昂首傲立,四肢修长,或立于猎猎疾风中,或驰骋于茫茫荒野上,鬣鬃飘逸,长尾翻卷,看拟信手拈来,却充满力量与动感,使马的形象蕴含着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感召力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典型符号,甚至成为现代中国画的一种象征性标志。
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而且数量较多、品相较好,可以反映其高超的笔墨技法与精神风貌。
徐悲鸿自1919年留学欧洲,历经8年刻苦学习并游历西欧诸国,于1927年归国,担负起艺术创作和培育后辈的重要使命。他先后担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北平艺专校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职。1933年起,他陆续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等国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投身抗战活动中,在香港、新加坡、印度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义卖,努力宣传和支援抗日救国。
抗战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型国画和油画,以激励广大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抗战决心,如《九方皋》《徯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画作,均成为讴歌和激发人民斗志的文化号角,成为那一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作品。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除了创作一些著名的人物群像作品外,还参用中西两种画法,创作了许多动物类绘画,如雄鸡、雄鹰以及雄狮等,借此唤醒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和勇气。这类作品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亦有一定收藏,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迎来抗战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徐悲鸿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春天气息的作品,特别是以喜鹊、春燕、柳树、桃花等为主题的绘画,寓意象征胜利的春天即将到来。以此增强广大民众抗战的信心和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美术教育和全国美术事业发展工作中。他团结美术界广大著名人士,培养出许多后辈美术工作者,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著名画家,对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流传至今的徐悲鸿传世作品看,其归国早期尚保持着较多的西式风格和用笔特征,至抗战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创作的许多绘画都具有更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保持着更多的古代常见主题,连一些绘画的取景和构图也与古代绘画基本一致。只是,他在作品中所采用的笔墨技法和创作手段,已经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性。
由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徐悲鸿作品来分析,其中有不少作品为典型的传统绘画题材,如松、竹、梅以及兰花、桃子等等;另有一些绘画为传统寓意的内容,如“猫蝶图”“松鹰图”“松鹤图”“春鸭图”等等,说明徐悲鸿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
当然,徐悲鸿创作的传统题材作品虽然主题、构图都是旧式的,但其用笔用色以及展示的精神风貌却是全新的,包含着许多西画用笔技法和对光、色、透视、构图方面的理解,这就使得其作品更加吸引观者的目光,同时也更具时代感。
中国古代画家历来重视艺术的传承,对前人的优秀作品多加临摹和仿习。同时,许多画家在创作中认识到以自然为师的重要性,纷纷投身山水之间,以天地为师,妙化自然。但即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无法解决艺术创作中造型准确的问题,这也是长久以来国画作品中刻画人物、动植物缺少精准造型的根源。
徐悲鸿旅欧留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西式绘画训练。他对西方绘画的造型能力感悟尤深,认识到写生素描是研究造型艺术规律与表现形式的'本质语言。因此在归国之后,无论是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还是在学院里的教学中,他都视素描技法为绘画的基础,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广,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正因为徐悲鸿具有高超的素描功底和写实能力,他所创作的人物肖像以及动物都十分逼真。如他早期创作的人物肖像《老妇》《抚猫人像》《远闻》《箫声》等,后来创作的《珍妮小姐画像》,以及诸如马、牛、雄鸡、喜鹊、狮、鹰、野猪等动物形象都极为传神,具有准确的造型和鲜活的个性。
从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两馆所藏徐悲鸿的国画作品看,其中一些作品即体现出他深厚的西式素描功底,如动物造型十分准确,符合生物解剖学原理,连物体表面的光色差异,也通过笔触的变化而表现出来,反映了他精准扎实的艺术功力。
徐悲鸿一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其数量可谓浩繁,其品质可谓精美,从而使他享誉近现代中国画坛。今天,我们探究其绘画的奥秘,自然离不开他留下的绘画作品,也离不开他继守传统佳法、采融西方艺术的创作之路。融中西文化、艺术为一体进行自己新的创造,这便是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风貌。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七
摘要: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导入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初中生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国画鉴赏论文篇十八
摘要:《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关键字:大河之舞踢踏舞歌舞剧爱尔兰。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世界著名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是俐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也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
《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就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而恰恰是这一条“母亲河”记载着爱尔兰的历史,《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据说凯尔特人生来就有舞蹈的天赋,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踢踏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舞蹈,已经成为爱尔兰的民族艺术之魂和骄傲。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媒介,连接了爱尔兰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了爱尔兰的民族与世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大河之舞》的剧情是诗化般的,神话、传说、历史混合成爱尔兰那最初的朦胧而清晰的印象,如泣如诉的爱情、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永恒不死的自由,让心灵奔腾不息地穿行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上。在这里,艺术渲染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让人们一次又一次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所感动。
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灵。应该说,“大河之舞”的舞蹈已经深深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
我喜欢《大河之舞》,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与此同时,我的灵魂早已游走在爱尔兰民族的血泪史里。《大河之舞》是一部爱情悲剧,或者,更是一个民族的辛酸史。舞蹈聚合了一个国家深重的苦难和爱尔兰人民执着的企盼,正因为如此,原本单薄的舞蹈才会变的有些厚重,原本轻盈的舞蹈才会带上些历史的沧桑。在踢踏舞震撼的节奏里,我找寻到与芭蕾的静谧全然不同的奔放与激情,同时,我的内心有种情愫在暗暗滋生。光影浮动,每一次变幻预示着一次全新的发展。在《大河之舞》变幻莫测的节奏和贯穿始终的旋律里,舞者用踢踏这样一种方式讲述一个家族的灾难历程。《大河之舞》展现出的是真爱、丑陋的人性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融合体。它就犹如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大河之舞》让我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感观体验,也将我的思想带到了比舞蹈更本质深远的层面。
在《大河之舞》中,舞者的服装并没有特别之处,男舞者多数是上身白衬衫,下身黑裤子,而女舞者基本上是一身黑连衣裙。就舞者的动作来讲,不管男女舞者,上身基本保持不动,两手自然下垂或偶尔掐腰,这就很自然的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舞者的脚下,而舞者的脚下功夫才是“舞之魂”,那种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踢踏动作,点燃的是激情,敲击的是震撼。在整个集体舞中,舞者的身高也不一定很整齐,但是他们的脚下的踢踏舞却整齐如一,踢踏出来的节拍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震撼人心。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舞蹈中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三角队行,快速却毫无杂音的踢踏之声,使舞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空前的震撼力。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并且使演员和布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大河之舞》具有舞台化、戏剧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它有很多的艺术手段可以借鉴,强调的是现代人的现代化、节奏化,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因此它能够舞动世界,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我想它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更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