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精选12篇)
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传记的写作需要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对事实的真实再现。下面是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希望能够给您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一
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的例行问诊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他会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三楼1号诊室,问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他们通过专家热线预约,提交病例后由钟南山的助手们筛选,紧急的病症有可能优先安排。每周只有十几人能坐在钟南山面前,获得和钟南山一对一的至少半小时。现在病人平均要等三到六个月。名声最盛时,约他看病的人甚至排到两年后。
门诊被钟南山视为“必要的事情”,同样必要的事情是周三上午的查房,他的学生、护士、护士长、主治医生、主任医师紧随其后。查房所看病人有限,有病人会边哭边拉住他。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张挪富回忆,1992年刚到医院时,大查房就已经开始了,至今未曾间断过。“他主要是看一些诊断和治疗有困难的疑难病人,解决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
钟南山自认是“临床医学家”,门诊发现的疑难病症,他会当作学术研究的挑战,回到实验室攻关。在他心中,疑难病症是课题。“实践医学就是一边实践,一边科研,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他已经82岁,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从未停下,已经很多年没休息过了。“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干活。”
67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钟南山人生众多转折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笔。,“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来袭,在疾病最先爆发的广东,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呼吸科的代表人物,原本只在行业内享有盛名的钟南山被推到了台前。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二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写给妻子的家书中说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可以贡献生死。在国家面前,身为国人,不能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就不做。
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钟南山院士再合适不过了。
去时雪满天山路。
1月18日,在一张去往武汉的高铁票。
这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了的未知的危险。
一个80多岁的老人,匆匆赶车,无座、补票。
透过这张票,能感知责任,使命,以及义无反顾的逆行。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二次出塞时,曾写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有一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化景为情,慷慨悲壮,钟南山此时的逆行亦是如此。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的南京中央医院,因为医院坐落于南京钟山(即紫金山)的南面,父母便给他取名为“南山”。
第二年,在上海沦陷后,南京遭到了日军的轮番飞机轰炸,医院自然是日军轰炸的重点对象。
一颗炮弹把钟南山所在的房子掀翻了。
当时钟南山的外婆不顾一切,立马跑到废墟里,一直挖挖挖,把钟南山给挖出来了。
然而一开始,钟南山并没有展示在医学天赋,相反,其体成绩却非常突出。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一位来自厦门的选手,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记录,这个选手,就是钟南山。
钟南山的父母亲都是医学世家,父母亲都是医学大家。
钟南山的医学启蒙是当父亲的科研助手开始的,年幼的钟南山一开始对从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父亲经常用小白鼠来研究各种病毒实验,就让少年的钟南山充当小白鼠的饲养员,他经常看着父亲提取小白鼠的脑细胞进行各种实验,就这样,他的医学启蒙就开始了。
钟南山的父亲是儿科医生,小时候只要街坊邻居的小孩有病,就直接带过来,每次父亲都是尽善尽职,从父亲那,他懂得了医者人命的天职。
后来,钟南山到北京求学,毕业留在学校任教。
直到1971年,才从北京调回广州,此时,父亲问他:南山,你多大了啊?
钟南山回答:“35岁了”。
“35岁了”,父亲重复着钟南山的话“35岁了”,便不再说话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钟南山才真正地当起了医生。
所以,永远不要说太迟了,只要敢于行动,永远都不会太晚。
种树最佳的两个时机,一个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钟南山说,治病也要治心。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由新西兰重症监护主任写的书《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里面也说了和钟南山一样的观点。
一个医生,除了关注病情,更要关注病人本身。
医生是要医治病人的,医的是病,治的是人。
钟南山曾接诊过一位病情较重的女患者,可病人一直坚持要生二胎。
钟南山耐心询问,循循善导,终于他发现,其实并不是女患者想生,而是其家人要她生。
钟南山表示,如果可以,让他跟她家人沟通,一个是为了她身体着想,一个是为了孩子着想。
女病人听后,为钟南山的善解人意感动不已。
在非典到今年的疫情,他一直都在逆行出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最后成了所有人的英雄。
最后祝愿钟老荣获“共和国勋章”,实至名归,民心所向,高风亮节,国士无双。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想,钟老就是当代中国的脊梁。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三
我敬佩的人有很多,这次武汉疫情蔓延,我敬佩那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工作人员,我更敬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在非典疫情爆发,人们恐慌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来到前线,他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治疗重病人与死神夺生命,20,钟南山被广州市赋予“抗非英雄”的荣誉称号。
后的今天,武汉疫情蔓延,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钟南山老院士提出建议,不要去武汉,但是18日晚,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挂帅出征,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寻找战胜病毒的抗体,正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了人民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念,您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您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博士的担当,我向您致敬!您就是我最敬佩的人。
通过这次武汉的疫情,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便将来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相信钟南山院士和科学家一定能研制出抗病毒的抗体,战胜冠状病毒,中国加油!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四
我敬佩的人有很多,这次武汉疫情蔓延,我敬佩那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工作人员,我更敬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在20非典疫情爆发,人们恐慌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来到前线,他无愧中国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的领军人物,不顾自身的生命危险治疗重病人与死神夺生命,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赋予“抗非英雄”的荣誉称号。
后的今天,武汉疫情蔓延,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钟南山老院士提出建议,不要去武汉,但是18日晚,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挂帅出征,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寻找战胜病毒的抗体,正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钟南山院士成为了人民的主心骨,有了他就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念,您就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您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博士的担当,我向您致敬!您就是我最敬佩的人。
通过这次武汉的疫情,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以便将来有用武之地。
最后我相信钟南山院士和科学家一定能研制出抗病毒的抗体,战胜冠状病毒,中国加油!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五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都放假了,但只有医护人员他们没有丝毫犹豫,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在抗疫第一线,因为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他们在争分夺秒挽救每一个生命,人们称他们为白衣天使。听妈妈讲,武汉医院的一位护士长阿姨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像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他们身着纯白色的隔离防护服,头戴硕大的护目镜,虽显得笨拙沉重却阻挡不了他们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他们为了减少感染机率,忍心剪掉自己喜欢的长发,甚至剃光头,他们怕上厕所浪费防护服,工作时间不敢吃,不敢喝,不敢上厕所,甚至戴着纸尿裤,一连工作十几几十个小时,甚至被累到在病房,有的甚至被感染,但他们从未退缩,一直坚守岗位。当他们下班脱下防护服时,整个人就像在水里泡过一样,全身衣服已被湿透,手指被浸泡的快要烂开,脸上更是深深的护目镜压痕,但他们却相互看看对方露出甜美的微笑,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别人,在信念的驱动下他们就像永不会倒下的巨人。至今屡屡报道好多医护人员永远离开我们的消息,心中无比的难受,他们也是爹妈养的,也有自己的家庭,然而为了救治患者,自己却倒下了,但是他们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不畏艰险,与新型肺炎殊死搏斗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是我心中的英雄,正是由于你们的这种精神,我相信,疫情会早日结束,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白衣天使加油。
做为小学生的我,经历这次疫情战,看到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虽然这次我不能做什么,只能听老师的话,不出门,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此我也默默下决心,期待早日开学,好好学习,长大要像终南山爷爷一样,甚至超越他老人家,不管将来发生什么疫情,我都能够第一时间研究出治疗药物,减少悲欢离合的场面。在此我要向全国的医务人员深鞠一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我最敬佩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六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的春节,祖国的上空乌云密布,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我听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见大人们的笑脸。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让我不寒而栗,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您......
84岁的您,满头银发,一丝不苟,镜片的背后是您坚定的目光和刚毅的脸,看了就叫人肃然起敬,爸爸说,“国士”也!
这个春节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静静地读一本好书,不给大人们添乱,我想,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这个寒假我重读《小王子》,一直认为这是一本肤浅的书,这次重读,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优秀的哲学童话名著。名著的价值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每个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启示。
再读《小王子》,我读出了四个字“协同成长”,在我的生命里,父亲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爱的小狐狸,我真心的感谢父亲的驯养,父亲的陪伴!
202月4日,立春,而张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这天,我没有睡懒觉,早早的起来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鲜红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娇艳的红梅,落在了我的书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里。
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立春,愿阳光驱散阴霾,还我一个春暖花开的中国,还我一个樱花灿烂的武汉,还我一个明媚的张垣!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双眼噙满了泪水......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七
钟南山的母亲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毕业后曾由当时的卫生署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这位有着良好素养和强烈自尊的母亲除了热爱医术,还博览群书。她常常陪着两个可爱的孩子玩耍,给他们讲书里各种各样精彩的、动人的故事,讲医院里感人的、有趣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够先从故事中体会到人生百味。
钟南山那强烈的自尊心,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善良品格,便是从母亲那儿继承过来,从母亲的故事中学会的。尤其是母亲的鼓励对钟南山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逃学,学习成绩很差,还留过两次级。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我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我说,‘南山,你还是很不错的啊!’”钟南山微笑着说:“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发现了我的一个亮点,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2003年早春,广州。迎春花还未及绽放,一个被称为“非典”的怪病,就如梦魇般扑面而来: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病原体不清楚,疫情无法控制……要控制病情,首先要查清病原体。当时,有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人皆景从,唯有时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下简称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及其同事表达了不同看法:“‘非典’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除了病原之争,钟南山还经历了治疗方法、疫情研判两次争论。事实证明钟南山在这三个“岔路口”上的选择是正确的。若非如此,也许当年广东乃至全国的抗击“非典”工作会走更多弯路。
2009年,钟南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的一句话引人注目:“在关系抗击非典成败的重大问题上,他能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
虽然屡获殊荣,但钟南山始终认为,“我不过就是一个大夫”。出身医生世家的钟南山,融入血脉的医者仁心,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钟南山看来,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多年来,钟南山对病人的好,很多患者都曾经历过: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即便对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
“非典”患者梁合东深情回忆道,他当初患病时非常狂躁,五六个人都制不住他,但钟南山来后没费太大力气就把他压住了,“钟院士让我屏住呼吸,张开喉咙让他看,我一下子就安静了”。
直至现在,在繁重的科研之外,钟南山仍坚持每周三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出半天门诊。
“我不是通才,面对疑难杂症,也有无解的时候,但我知道应该请谁来会诊,共同为病人解决问题。”钟南山说,他借助网络和国内400多个医疗点建立联系,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共同参与查房。在网络上,他们还和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就一些典型病例联合查房,交流诊治经验。
父亲曾告诫钟南山,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至深。
“真话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对的,但能启发大家思考就很好。当然讲真话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钟南山一直秉承的原则。从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到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的身份虽然变了,但直言敢谏的风格一直未变。
2013年两会,他提出了“到底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质疑,呼吁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防治可先在重点区域进行。2014年两会,他和凌峰等院士、专家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暴力伤医行为,直接推动了人民法院等多部门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
2020年,他在给出“不要前往武汉”的建议后,以84的高龄毅然前往武汉,调研和指导防控疫情的工作。
母亲给了儿子两次生命。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廖家的后裔。鼓浪屿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并不算大的岛屿上,拥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位于漳州路的廖家曾经是鼓浪屿上最有名的家族之一,从廖宅的巷子中出来,往右大约30米,一幢红白相间别致的西式别墅映入眼帘,这幢二层别墅就是钟南山外公的祖宅。在这里,钟南山的母亲度过了她美好的少年时光,直到嫁给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才跟随丈夫到南京工作。
1936年10月20日,对于儿科医生钟世藩以及他的爱妻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南京中央医院出生了。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夫妇俩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给孩子取了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南山。因为南京中央医院刚好坐落于钟山南面。这个意义单纯的名字,日后却印证了这孩子攀越高山、跨越巅峰、不断自我超越的形象。
1937年7月7日,钟南山还未满周岁。这一年的冬天,在南京沦陷前夕,父亲带领一家老小随国民党政府西迁的20余万人离开南京,前往贵阳。行程十分辛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
回忆起_多年前的经历,钟南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出生后没多久,我们家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房子被炸塌了,是妈妈和外婆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听姨姨说,当时我的脸都已经黑了,后来才慢慢喘过气来。现在我能活着,要感谢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侨眷。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钟南山于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是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著名呼吸内科专家。1998年6月起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5月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因功勋卓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从事高氧/低氧与肺循环关系研究。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他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疾病科研与临床医疗走向世界前列的杰出领头人之一。
钟南山院士,福建省厦门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国进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是近10余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他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型哮喘”的概念,该观点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战略》所采用。
通过研究对我国慢性咳嗽病因谱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阐明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气道神经炎症机制。他创制的“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迄今为止,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十五”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medicine、lancet等国际权威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吴杨特别贡献奖等20余项奖励。
钟南山院士献身医学教育事业。1992年至2002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从医从教近50年,他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定期为实习生开设临床讲座,坚持每周一次全院性临床教学查房,融“教书育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和“学本领、学做人、强体魄”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他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五性”,即“对学习的自主性”、“对工作的创造性”、“对病人的责任性”、“对集体的合群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学术新风,追踪学科前沿,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迄今为止,主持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4名。其中,2人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许多研究生毕业后已经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
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钟南山院士坚定地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以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胆识,坚持真理,敢于质疑,敢于追问,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判断。如在“非典”初期,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质疑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实消息,维护了科学的尊严,赢得了国人的敬重。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了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建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存活率。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视患者如亲人的大医情怀,受到世人称赞,被誉为“抗非英雄”。
钟南山院士199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2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因抗击非典功勋卓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抗非英雄”称号;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2004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2007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贡献)奖。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获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入选“新中国成立_年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领衔获得南粤功勋团队奖。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八
1979年至1981年,钟南山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研修。面对导师先入为主的轻视,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长期学俄语的他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攻克了语言关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在英国进行关于吸烟与健康研究时,为了取得可靠的资料,他让皇家医院的同事向他体内输入一氧化碳,同时不断抽血检验,一直坚持到血红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2%才停止。实验取得了满意效果,钟南山却几乎晕倒。要知道,这相当于正常人连续吸60多支香烟同时抽80c0的鲜血。回国之前,导师丹尼主动致信中国驻英大使馆,信中说:“我跟国外很多学者共事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学者像钟医生那么勤奋,跟我们协作得那么好出那么多成果,我衷心地表示祝贺。”钟南山把这封信寄到广州给父亲看,一贯对他严苛的父亲第一次表扬了他。年过40的钟南山流泪了。多年以后,说起这一幕,他依然红了眼睛:“父亲几乎从未表扬过我,总是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但这次看到我真的为中国人争了点气,他表扬了我。”
责任如山。
2003年的春天,我国的非典突然爆发。在爆发地点广东省。有一道坚定而清晰的声音:“非典并不可怕,非典可防可治!”在致病病原不明、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把这些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拽了回来,有力地粉碎了“怪病蔓延,无药可医”、“染病必死”的谣言和由此引发的恐慌。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后来闻名动全国乃至国际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无硝烟的战争,比见血的战场更加惊心动魄,在_年的春节,历史又重演了,但是这次,钟南山用行动告诉我们他是决定,他永远在一线,守护病人,救死扶伤。钟南山告诉我们要待在家里哪儿也别去,但是,他自己义无反顾地进了医院,成为了白衣天使这,就是一种责任,当医生的职责。他温和对待人民,严谨对待工作,抚平人们心中的慌乱。
永恒骄傲。
85岁的钟南山,至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除了门诊、会诊、查房,他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一直深耕不辍,慢阻肺防治是他专注的方向之一。
在每一次突发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暴发之际,钟南山都率先挺身而出,勇担大局,毫无畏惧,在每场消灭疫魔的战斗上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这个任务在他心中只是简单的几个字:救治病人。
钟南山,一个在“非常时期”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严谨、严肃,不苟言笑;率真、认真负责,魅力十足,温和待人。
他是义无反顾的勇敢战士,他是众望所归的道德楷模,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妙手仁心的医者传奇。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九
中国你那辽阔的疆土,()。
湛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
都是我的梦,我的摇篮。
中国啊!中国。
你是那么的辽阔那么的仁爱,
你孕育了中国所有的子民。
你那不求回报的心魄,
让我自愧不如。
你那不畏艰难的胆魄,
让我不顾一切。
中国啊!中国。
你在敌人的面前依旧英姿飒爽,
你在灾难面前依旧含笑春风。
你那雄姿盎然的体魄,
让我骄傲。
你那傲视苍穹的雄魄,
让我赞叹不已。
中国啊!中国。
你是我初食人间烟火的爱,
你是我奋发向上的目标,
你是我忘却一切的醉,
你是我一生的梦,
我的中国梦。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十
2003年早春,广州。迎春花还未及绽放,一个被称为“非典”的怪病,就如梦魇般扑面而来:传染性极强、病死率高、病原体不清楚,疫情无法控制……要控制病情,首先要查清病原体。当时,有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人皆景从,唯有时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下简称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及其同事表达了不同看法:“‘非典’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除了病原之争,钟南山还经历了治疗方法、疫情研判两次争论。事实证明钟南山在这三个“岔路口”上的选择是正确的。若非如此,也许当年广东乃至全国的抗击“非典”工作会走更多弯路。
2009年,钟南山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的一句话引人注目:“在关系抗击非典成败的重大问题上,他能置自身荣辱得失于度外,力排众议,坚守科学家的良知……”
虽然屡获殊荣,但钟南山始终认为,“我不过就是一个大夫”。出身医生世家的钟南山,融入血脉的医者仁心,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在钟南山看来,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多年来,钟南山对病人的好,很多患者都曾经历过: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即便对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钟南山都一视同仁。
“非典”患者梁合东深情回忆道,他当初患病时非常狂躁,五六个人都制不住他,但钟南山来后没费太大力气就把他压住了,“钟院士让我屏住呼吸,张开喉咙让他看,我一下子就安静了”。
直至现在,在繁重的科研之外,钟南山仍坚持每周三大查房,每周四下午出半天门诊。
“我不是通才,面对疑难杂症,也有无解的时候,但我知道应该请谁来会诊,共同为病人解决问题。”钟南山说,他借助网络和国内400多个医疗点建立联系,最多的时候有8000多人共同参与查房。在网络上,他们还和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专家就一些典型病例联合查房,交流诊治经验。
父亲曾告诫钟南山,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至深。
“真话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对的,但能启发大家思考就很好。当然讲真话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是钟南山一直秉承的原则。从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到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的身份虽然变了,但直言敢谏的风格一直未变。
2013年两会,他提出了“到底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质疑,呼吁在全国开展pm2.5监测,防治可先在重点区域进行。2014年两会,他和凌峰等院士、专家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暴力伤医行为,直接推动了人民法院等多部门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
2020年,他在给出“不要前往武汉”的建议后,以84的高龄毅然前往武汉,调研和指导防控疫情的工作。
母亲给了儿子两次生命。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廖家的后裔。鼓浪屿是一个令人惊奇的小岛,在并不算大的岛屿上,拥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位于漳州路的廖家曾经是鼓浪屿上最有名的家族之一,从廖宅的巷子中出来,往右大约30米,一幢红白相间别致的西式别墅映入眼帘,这幢二层别墅就是钟南山外公的祖宅。在这里,钟南山的母亲度过了她美好的少年时光,直到嫁给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才跟随丈夫到南京工作。
1936年10月20日,对于儿科医生钟世藩以及他的爱妻来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南京中央医院出生了。
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夫妇俩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给孩子取了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南山。因为南京中央医院刚好坐落于钟山南面。这个意义单纯的名字,日后却印证了这孩子攀越高山、跨越巅峰、不断自我超越的形象。
1937年7月7日,钟南山还未满周岁。这一年的冬天,在南京沦陷前夕,父亲带领一家老小随国民党政府西迁的20余万人离开南京,前往贵阳。行程十分辛苦,颠沛流离,风餐露宿。
回忆起_多年前的经历,钟南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出生后没多久,我们家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房子被炸塌了,是妈妈和外婆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从瓦砾堆里救了出来。听姨姨说,当时我的脸都已经黑了,后来才慢慢喘过气来。现在我能活着,要感谢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十一
2003年的春天,我国突发非典疫情。在最早发现疫情的广东省,有一种声音清晰而坚定:非典并不可怕,非典可防可治!首先迎击非典疫情的广东省呼吸疾病医学专家,在致病病原不明、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办法,即“三早三合理”,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并发症”,把这些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拽了回来,有力地粉碎了“怪病蔓延,无药可医”、“染病必死”的谣言和由此引发的恐慌。
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就是后来闻名动全国乃至国际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别人赞他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钟南山付之一哂:“我们就是搞这个的,不干谁干?”
真正的压力,来自那几次著名的“发言”。从“非典可防可治不可怕”到质疑权威机构的结论,钟南山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疫情正肆虐,有权威机构传来消息,在病例中发现了典型衣原体,并建议对同类病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钟南山对此表示质疑:“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临床的实践都不支持衣原体是非典致病病原体这一结论。我认为非典由一种未知病毒致病的可能性较大。是什么,不能轻率定论。”
后来,在一片“对非典已经有效控制”的乐观判断中,钟南山又一次直言:在病原体未明,没有找到对病原处理方法的情况下,不宜用“有效控制”的说法,用“有效遏制”比较客观合适。
钟南山的几次讲话对稳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最早被非典灾难侵袭的广东,社会稳定,不停课,不停产,不停市,不停止办公,还如期举办了广交会。
出现在媒体前的钟南山,面沉如水,语气平淡,无人窥见他内心的波澜。事隔一年,在和网友对话时,他终于打开心扉:“在大家都对疫情缺乏把握的时候大胆发言,压力可想而知。这个事情你没有完全的把握,但需要你做出决策。我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生与死。科学研究往往在反复验证以后才做出最后判断,但紧要关头如果你慢慢研究,后果不堪设想。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如果你还不敢负责任,犹犹豫豫,就会导致更多的死亡。当然,我大胆发言不是没有依据的,是集中了多数人的看法和智慧才得出的结论。”
在钟南山等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广东省创下了非典患者在全国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佳绩。2003年6月,广东省举行“抗击非典表彰先进大会”,钟南山被授予唯一的特等功。这一年,他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奖章,并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
钟南山抗疫事迹心得篇十二
偶像这两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吧,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都有崇拜的人。而我的偶像他不是聚光灯下耀眼的明星,但他同样为人所知。也没有归去历史英雄的河流,依然活在世上。他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医护人员——钟南山!他是这个时代的偶像!
他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十七年前的非典,横行肆虐,蛮横凶暴的掠遍全国。那时候非典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留下一具具黄泉枯骨。失去亲人的人们,眼睛流出了悲痛,嗓子嘶喊出了惊惧。二者形成了不安的迷雾,使在迷障中的人惊惧不安。但在这人心惶惶的时候,依然有人不畏惧,挺身而出。没错,那正是我的偶像钟南山!
“把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这短短的十一个字,铿锵有力,温暖人心。他不顾生死,废寝忘食地医治病人。
非典过后,他获得了高度评价与称赞。随着时间的流逝,钟南山渐渐被忘记。可是,今年的疫情让我们再度想起他,这才是英雄。繁荣似锦时默然欣慰,危机再现时挺身而出。
今年的疫情来势汹汹,让我们猝防不及,许多人都宅在家中,不敢出门。但是有这么一群身影,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在那身影中,有一个年迈却健朗的人,疫情面前永不缺席的人,他就是钟南山。我记得你告诫人们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挤上了去往武汉的地铁。按理说,他这么大年纪了不用那么辛苦的,但是他爱党爱国爱人民,心系祖国,千里迢迢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令无数人感动。只要人们听到“钟南山”这三个字,便不觉得恐慌了,而是感到心安。
疫情期间,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我相信武汉一定能渡过难关,一定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抗击疫情战争的胜利。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没人知道,钟南山院士已经十分劳累了。劳累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象。因为就在疫情过后,心机梗死,做了支架。
可是他作为一名医生,难道不知道过度操劳对于年事已高的人会有危害吗?
难道不知现在和病魔的争分夺秒都是以自身健康作为代价吗?
难道不知道这些普通又普通的医学常识吗?
不,他全都知道,可那又怎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的偶像,钟南山院士!你的偶像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