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大全(16篇)
良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案的步骤要清晰明确,内容要全面详细,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鸟巢。
图
景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二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三
湖南株洲市教科院李钟南。
金属的化学性质黄艳鸣株洲市景炎中学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试管、镊子、药匙、滴管、烧杯、火柴、镁片、锌片、铁片、铜片、铜丝、铝丝、铁刀、铂戒指、铜戒指、金戒指、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四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实验探究多媒体。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2o2====fe3o4高温2cu+o2====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无明显现象四位先生的表情:铜。
结论:金属活动性mgznfecu。
〔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
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习: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
(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回答:用火烧变黑的为铜,2cu+o2===2cuo。
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五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xx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习,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习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六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七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八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金属与盐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高温。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之后,继续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索。同时,本课题将为以后学习酸、碱、盐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求规律的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节课的重点是金属的性质。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和已掌握的知识,我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生讲解,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反应条件,可推出金属的活动性。mg大于al大于cu。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将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单位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表述自己的结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听完小组的发言后,我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接着,点拨置换反应的概念。通过学生分析得出,几种反应都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进而向学生解释想具有这种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我的点拨,学生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实现了掌握知识,突破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
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
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
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三、置换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三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五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
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
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
1、钠保存在哪里;
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
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
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认识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认识控制物质变化的条件在应用实验法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重点介绍金属(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了解主要通过图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途径获得。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也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帮助了学生树立“结论来自实验”的观念。
教学重点: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实验的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
活动1【导入】图片展示。
展示古代和当今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图片。
活动2【导入】讨论。
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活动3【导入】小结引入。
的确,金属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它在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它们的性质。
【讨论】根据你的观察,金属有哪些物理共性?
【学生回答并板书】金属的物理共性: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图片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图。
【讲述】地壳中含有丰富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7.73%,第二位fe:4.75%。
【提问】地球上的绝大多数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的呢?为什么?
【解答】绝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当然也有以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cu、ag、au、pt等)。
【思考与交流】教材p38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2.下图3—2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地起作用。今天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两种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1.钠跟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钠及镊子表面的煤油,用镊子夹紧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乱扔。
【注意事项】。
1、用镊子取出的钠要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切去表面的外皮后,放在坩埚中加热。
2、坩埚加热时应与泥三角配套使用。
3、观察到钠开始燃烧后,应立即撤掉酒精灯,并将洒精灯熄灭。
4、实验结束时,要用坩埚钳将坩埚和泥三角取下,并放在石棉网上。绝对不可以直接用手去拿或直接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学生探究小结】根据所探究到的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实验3-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上,加热,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讨论】在刚才的探究实验中,能够体现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有银的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能导电、导热,质软,熔点(97.81℃),沸点(882.9℃)都较低,密度比水小。
钠的保存: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都能跟氧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小结】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钠表面的氧化层等。有的氧化物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层。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探究活动】课本p40,科学探究,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并填写下表:
探究内容。
用坩锅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
现象。
现象解释。
探究结论。
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提问】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答】1、可增大铝与空气(或火焰)的接触面,将铝粉撒到火焰上。
2、提高反应的温度,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即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
【视频演示】铝粉在空气中的燃烧。
【阅读】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小结】人们日常用的铝制品,表面总是覆盖着保护膜,这层膜起着保护内部金属的作用,这也正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也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金属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这也就体现了化学中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结论。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受热后能够着火燃烧。
c、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自燃。
d、钠的燃烧火焰呈黄色。
2、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
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
d、有强还原性。
3、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cuso4溶液中,现象是()。
a、置换出红色的铜。
b、产生气体,置换出红色的铜。
c、生成蓝色沉淀。
d、产生气体,生成蓝色沉淀。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发表见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