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读后感(优质17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体验的回味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全面理解读物的主题和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合理安排各个要点和论证,使读后感的结构更加清晰。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不要忘记在读后感的结尾部分,总结归纳一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达到一个完整的结束。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一
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天生神力的西楚霸王,竟倒在乌江血泊中,怎不叫人扼腕叹息?若霸王尚在,定使历史改了进程。
纵览古今,唯有智者成,忍者胜。然而,项羽战力盖世,却少了份智,缺了份忍。
即举兵征战以来,大胜秦军,打了多场如巨鹿一战般载入史册的战役,但现出项羽有些许鲁莽。破釜沉舟,看似激起楚军斗志,将士们视死如归故乡,但项羽可否想到秦军若破了楚军,那该如何是好?连跳逃出生天的后路都未留给自己。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能包羞忍耻才能战胜困难,才是大丈夫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3篇)项羽之死读后感500字(3篇)。杜牧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曰:“天亡我,非战之罪。”非也,其必有因。然而,项羽却执迷不悟,负气自刎。
失败不可怕,放弃才令人惋惜。“无面见江东父兄”一面表现项羽气节,更突显了他刚愎自用,不愿放下架子,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样子。若他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胜负之数,或未易量。似气节之态,败也!
项羽勇者也,然缺智、少忍,必是可用之才,但非用人之才也。
乌江自刎,着实令人惋惜,是天妒英才,将其亡之?非也,是因籍骁勇而独缺智忍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二
有的人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有的人认为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人物。
毛泽东评价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意思是要乘胜追击,“宜将胜勇追穷寇”,不能像项羽一样,贻误战机。
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活着是人中的豪杰,死了也是鬼中的英雄。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家对项羽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
其实在我心里项羽是一位重情重义的英雄豪杰。在《项王之死》中,项王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见项王即使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可项王依然有情有义不忘曾陪伴他的宝马和女人。即使自己生命不保,也希望能将他人安顿妥当。
在课文的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表现出项羽那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仅仅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_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那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这三次的行动都写出了项王的神勇,和他那一股子不服输的气。
在课文的最后几段,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可见项羽是多么的知耻重义。在生与义之间,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项羽就是那种宁愿站着去死,也不愿跪着苟活的人。而在这时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他的那份在面对危机时刻的从容淡定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他把。
在课文结尾更是写项羽慷慨赐头,“吾为若德”;在乌江自刎而死。更是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项王豪爽直气,有情有义。在我心里,项羽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一个值得我欣赏尊敬的英雄人物。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三
读完《项羽之死》,我感到对手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项羽一生最强大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可他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他的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对于激励我们成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留一个对手给自己。一个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英雄往往是成双成对出现。虽然他们看起来是对手,但是他们却都成就了对方,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们所得到的不是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与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代帝王。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
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你记得不是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的伤痛的人,你却刻骨铭心。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康熙王朝》上看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都让人热泪盈眶。康熙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第三碗酒,他说:"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绩。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世再与朕为敌吧!"。
这是何等地豪迈,何等地不屈啊!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吧!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目标,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让祝福自己的对手吧!正是因为他们,你才能够获得今日的辉煌。
请珍惜自己的对手吧!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他们在你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不做独孤求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我们会敬重我们的对手们,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祝福那些使你成长的人们。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四
当代最伟大的战士,最强大帝国的君皇,同时也是最骄傲的勇士,已永久长眠了。他的佩剑,那把令汉军闻风丧胆的剑静静地插在他身旁的土地上,剑刃如流波般闪着光。
没有天地异象,没有鬼泣神惊,他默默离去。阳光倾洒在他的脸上,为他那苍白的脸庞增了几分光辉,他以最骄傲的方式最光荣的与最激烈的战场告别,他求仁得仁,再无遗憾。
惊才艳艳、勇冠三军、野心滔天、傲骨铮铮,这些词,都无法概括他西楚霸王项羽。如此人物,以往的历史中不曾有,未来也不会再出现了。
他具有诗人般的才情与孩子般的天真,纵然他身为最强大的战士,威严、强大、无敌于世,但从本质上讲,他还是当初那个骄傲的青年。
但是,最终他败了。历史永远是为胜利者而书写的,不会有人记得是诸侯背叛使情势逆转,不会有人记得是汉军背信弃义乘机偷袭,更不会有人记得面对如此境况项王仍“所当者破”!他们记得的只会是并仅仅是项羽败亡垓下这一个现实罢了。
如果他胜了,史书中一定会这样评价:“王以盖世武力夺天下,顺者,昌;逆者,亡!百战而无一败,天下有不从者,屠其城、掠其财、杀无赦!战旗指处,望尘远遁。有犯西楚天威者,虽远,必诛!”
不过,没有如果,他就是败了。那么多唾手可得的胜利就被他一次一次放走。单提那鸿门一宴上的“把酒言欢”,就是他骄傲的后果。
——骄傲的人必因骄傲而亡。
他输了,这是他第一次输,同时也是最后一次。他太骄傲了,骄傲到不愿站起。他有盖世武力;他有绝世名骑;他明明可以东山再起!他却骄傲放弃。他于乌江自刎。嘴角甚至挂着几分笑意——这个风华绝代的男子,绝不愿因战败被人追的狼狈逃窜。这个世上,只会有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霸王,而不会有一败涂地的项羽。
他走了,一个时代为之划上了句号。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五
项羽,楚国下相人,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他一生好战,“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但是在公元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项羽破釜沉舟,尽灭秦军精锐,用兵如神,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他胆气过人,勇武过人。他乌江边自刎,讲究名誉与气节,宁死不屈。他重情重义,非常爱自己亲人和战马。但是他非常自负自满,他从不听取别人意见。他也十分暴烈,有人触怒他,他遍杀死别人。
对于项王之死,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杜牧在题乌江亭中,一句“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男儿应该,能屈能伸,包羞忍辱,而项羽却无法做到。而李清照在《咏项羽》中,认为做人必须有尊严,节气,生做人杰,死为鬼雄。而他是非常欣赏项羽的。
我认为,项羽自刎,是值得的。保住了自己的名气,名节。并被后人赞扬他的勇气,胆量。而假如他渡江走了,没死,就算他东山再去,也没有了以前的威严。也许还会苟且偷生的活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壮烈的死去。
但是,项羽,不会做个好皇帝,他只能做英雄。他拒绝逃命的快船。拒绝同情与宽容,拒绝拥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世俗中的权谋与机变,在死神面,他不屑刘邦的。违背信义,面对昔日部下和惊恐的追杀者,他从容淡定。而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导致他不能做好的君王。
项羽,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赞扬他的勇气,又批判他的自负。他是历史中的英雄,当年的败者赢得了人们心中的敬畏,而当年的赢家却随风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六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
对于项羽,我并不是太欣赏,他身上集合了太多的暴力色彩,在他征战的过程中,充满了血腥与屠杀的字眼。
但在今天,我们依然景仰这位英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所谓阴柔的男人,所以我们会更加的怀念他身上的那种血性。
黄昏,乌江边,残阳如血。
马蹄声声,马嘶阵阵。
黑压压的汉军向江边拥来,那种萧杀让人窒息。
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宝马已经赠人,心爱的虞姬亦已不在身边。
曾经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天下,却被刘邦悄无声息一点点挖掉了墙角。
当年渡江北上的`八千子弟,全部战死在沙场。
自己有何颜面去见江东的父老?
输给与自己交手常战常败的刘邦,霸王始终有些不甘。
楚霸王右手持剑,周围只剩二十余名将士了,那是一路拼杀残存下来的兄弟。
“大王,我们回去吧,将来再杀回中原”,卫士的劝说伴着哭泣,项羽心头一动。
“你逃啊,逃回你的老家去吧,孬种”,刘邦的声音伴随着奸笑阴森森的传来,象一把尖刀刺在项羽的心头。
渡江的念头瞬间熄灭。
英雄是不惧怕死亡的,但是最中意的死亡是死在让自己满意的对手的刀下,刘邦?
一个小混混,关于刘邦的印象至今还让楚霸王感到恶心。
一直认为刘邦就是自己喉咙的一只苍蝇,吐不出,咽不下。
汉军已经处在面前,项羽看到了对方的首领竟然是自己过去的部下,故人相见,却是此刻。
良久,项羽轻轻的说道,你来了,甚好。
三十年的光阴从脑海里迅速的流过,
再也没有机会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再也不能重头再来。
他曾经给刘邦死里逃生的机会,但刘邦绝对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他自己也不需要这个机会了。
屈辱的活着不是一个英雄的作风。
再看一眼江东吧,用目光与自己的故土做最后的告别。
英雄绝对不会向敌人投降,只向自己投降。
曾经占满敌人鲜血的宝剑已经架到了自己的脖子上,楚霸王以一个让后人景仰的悲壮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自此,中国封建朝代的更迭几乎陷入这么一个简单的轮回。
(作者单位:泰兴市国税第二分局)。
作者:杨连川。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偶然的一天,在哥哥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中国名人》一书中的《项羽》篇,读完这一篇,我用了两个多小时,从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项羽名籍,字羽,是秦朝末年乱世风云中的著名英雄,在推翻秦朝暴政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项羽从小就目睹了国破家亡,也负担起了复兴家族的重任,他运用自己的军事才干,英勇奋战,获得了各路诸侯的尊敬,也使得秦朝主力严重挫折。秦朝灭亡了,项羽大封诸侯,并自称“西楚霸王”,然后率军东归。楚汉战争中,他徒步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最终乌江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赞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有英雄项羽,今有最美司机吴斌。读完《项羽》,这样的爱国之心,让我不禁想起了现代英雄吴斌叔叔。2012年5月29日,吴斌叔叔开着大巴,被从空中飞来的一块铁片击中,肝脏破损,肋骨骨折,危急时刻,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让他保全了车上24名乘客的安全,而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想到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无论是项羽还是吴斌,英雄长眠了,但他们的英雄气概永垂不朽。
读完,我懂得了,任何人都要有一颗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怀着这份爱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服务祖国。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八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让学生品味文章词句,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3课时。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印象中的项羽,注意举出例证。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一起来领略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风。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历史中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教师朗诵全文。(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古今)。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第二课时。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一)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思考: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二)第二段: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思考: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
明确: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1)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思考:“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3)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明确: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思考: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思考: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第三课时。
一.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二、写作训练:(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2)思考相关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田父绐?
2、问题二:为何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3.问题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这个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问题四:为何不渡乌江?
5、问题五:为何自刎而死?(项羽该不该死)。
三、堂上讲评。
佳作示例: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九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流!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
“乌江依旧,物似人非。”
小时候,跟妈妈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楚霸王》。每当看到项羽时,我就特别兴奋。看到他杀死无数的秦兵,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顿生敬佩之情,相反,我却很痛恨刘邦,虽然最后是他获得了胜利。他滑项羽的勇猛也同有项羽的智谋,可他却当上了皇帝。
长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皇帝靠的不是勇猛而是仁心。懂得善待他人。项羽纵有万夫莫挡之勇,可他不是一介武夫。怎可为国家带来兴盛,怎可让百姓得到安宁,相反,这一切刘邦都能做到。
项羽曾在污水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因怕秦降卒不服,便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如此凶残成性的人,怎会怜惜生命,怎会爱民如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大失民心。这也注定他渌上皇帝。
项羽性格急燥,心胸狭谥,不懂得知人善用。刘邦对项羽的评价,“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没错,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话,或许就不会要在乌江自刎了。
当日,项羽受汉军追杀,直到乌江。乌江河岸的百姓希望项羽为王,带领他们打天下。但是,项羽拒绝了,他一心认为是天想灭他,而不是他自己的过失。直到死项羽都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放弃了一个让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当时的项羽失去了心爱的女人和打拼多的兄弟,他等于一无所有了。奋斗了大半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悲伤与绝望交加,一代英雄就此折腰。
“生活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一生的评价,他最终还是一个威猛的勇士。只因创汇具备帝王的气度。他的失败的注定的,并不在于他是否过没过江东,就算他过了江东,他不改他的性格,想要成功那也徒然。
沉且,刘邦有爱民之心,他当皇帝顺应民心,项羽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那样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或许自刎是他唯一的出路。
唐王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当一个新王进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要牺牲。但是,后来的唐朝在李世怕统治之下,越来越繁荣昌盛。他的功绩足以盖过他的过失。同样,项羽自刎奠定了汉朝的统治基础,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值得的。
悲剧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人看破一切。“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项羽是中国历史以来的悲剧英雄,他的事迹将给后人还来深刻的影响。
项羽自刎虽是一瞬之间,但决定他一生的命运的却不是这个。他在战争是一个强者,但在政治,为人处事上却是一个弱者。这才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或许有人不认同,但是你是否想过。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正原因。凭他的能力杀死刘邦坐上皇帝。并不会太难。但是那时的百姓却不会达高兴。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项羽也不例处,当他亲眼目睹百姓受占乱的困苦的时候,他动摇了。他明白他做皇帝并不会人百姓带来幸福,反而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何沉,当时大局己定,他也没有合理的理由起义。他承受到的只是百姓的唾骂,并不是百姓的拥戴。这与他的初衷正好相反。
过不过乌江都非项羽本意。自刎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乔治萧伯纳的名言曰: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我以为,二者项羽都俱备了。
一代英雄,竟也落到如此地步。
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清醒了。"胜者王,败者寇,大势已去,我们回不去了,无颜再见山东父老。"他越说越激昂,胸中仿佛有一股气,直冲脑门,"碍……"一声巨吼,在空旷山谷中,留下振荡人心的回声,他犹如一只负伤的雄狮。
"我绝不落入刘狗贼之手,我决不向忘恩负义者求饶,英雄要有英雄的死法。"他的手,坚定地握着那翅已经染满血的剑,身着自己的胸口,像对敌人般无情,没有丝毫犹豫地穿膛而过。
是的,他选择自杀,在乌江自杀,他是项羽,西楚霸王项羽。
他的死,是千古的绝唱,谱写出一首属于项羽的乐章;他的死,是千古的争辩,软弱与勇敢,完全相反的词,却出现在项羽身上;他的死是"刘邦式"成功者所不屑的结局;他的死,让痛恨以奸诈者胜出的清高者所为怜悯。
只知道,项羽以自己的行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本色,在这不尽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壮烈的一举。
更为我们留下千年的疑惑与千年感慨!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中国历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楚霸王项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壮诗篇。
项羽,名籍,字羽。是与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的名将之一。古人评价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其性情锐志霸猛,勇武气概千古无匹。他的豪爽性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妇人之仁,兴趣行事过于天真。但我认为着正是项王性情的具体体现。他如此的有爱有恨,有仁有义,才有了他与虞姬凄美而又深切的爱情故事,才有乌江自刎的悲壮情节,经历战争无数,最终顿悟“楚汉相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所以毅然放弃了征战。
项羽的性格的深层蕴含着对人性伦理的深刻关怀。其中的典故鸿门宴就是项羽人性伦理的体现。从深处看鸿门宴,它其实就是一场荣誉,权利和人性伦理的激烈斗争。而最终项羽遵从了他内心人性的选择,虽然这导致了他最后在权利斗争中的失败,但在人性上看,项羽一直都是赢家。他的内心,一直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可悲的是他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个不太讲人性的战争时代。他的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然,缺乏政治远见,刚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时代的境况。最终使其陨落。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王的悲剧不禁引发其我们对人性的深思。我们应不断的汲取他人性格的优点,避其缺点。才能在不断了历史进程中,渐成躯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当下的时代里存活下来。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二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三
《史记》中《项羽本纪》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俯览天下,傲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在四面楚歌之时与美人纠葛,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这应该出于项羽的柔情重义。也缘由此才有了《霸王别姬》之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项羽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人们,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中,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敬佩。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四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
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六
项王籍者,起于楚贵族世家。秦季失政,项王睹始皇之威烈,呼:吾将取彼而代之。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号为“霸王”.与汉争雄四年,终一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英雄悲歌.太史公誉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遂成《项羽本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中对韩信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解释。封爵一事“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人主的赏赐必须顺天命而为,是不可以胡乱来的,更始时代,人主往往为了笼络势力而大肆封赏,造成“侯林立”的局面。这样做成的恶果我们在汉高祖时代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高祖在位12年,有九年时间在外征战,先是跟项王楚汉争霸,后来平臧荼、定淮阴、灭陈g,到处救火,最后还是带病出征。后来又大封同姓王,以为异姓王不足信,同姓王才可安天下。这种分封就要他的孙子孝景帝再忙活一阵了。可见封爵一事当万万小心,所以项王才能“屈己下人”的同时“靳天爵”,项王身上的矛盾就给解决了。按船山先生的说法,项王实在有先见之明了。不过项王再犹豫,印还是要给的,王还是要封的,在这样一个军功取爵的时代,分封制度实在又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制度。
王夫之这里又顺带把淮阴侯之死解决了。的确,在秦汉之间,各个势力大多起于陇亩,大家平起平坐,而楚霸王算是贵族后代,可以地位高些,但称呼上跟其他王是一样的。大家怀着对周朝的爱戴和对秦朝的憎恶,必然会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韩信在登坛拜将后说:“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谓“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你这不直接向汉王要地吗?以后经历了假王事件更加重了刘邦的疑心,居然向人主要钱要地,居然说什么“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此话一出,高祖更不敢让他带兵了。即使后来淮阴侯没有跟陈g联络。高帝也不会对他放心,收拾他是早晚的事情了。所以虽有“兔死狗烹”之叹,但韩信这只猎狗实在是太招摇,所以“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太史公是看韩信之死看的很透彻了。
韩信是自找苦吃的,不过项王这么英明怎么还会败在刘邦手里?这里我们已经看过很多解释了,高祖说他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我刘邦却有三杰,我善于用人。这种说法很是有名。陈平也有一言:“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其实这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就是项王用人方针上出了问题。人才难得啊,作为君主自己本身是一个指挥者,要善于搜罗人才,使用人才为自己打天下,但陈平所言我认为不能看作项王用人错误的.根本原因。项王之所以不爱惜人才,我认为是项王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太浓,他喜欢冲锋陷阵,而不太愿意坐在后方让自己将军去打仗,所以他的手下往往不能施展才华而跑道汉王一边。所以汉王总结是对的,而陈丞相平者所说项王喜欢任用亲属,纯属为自己在项王那不能得到重用找借口。所以项羽最终不能得到支援而孤立致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亲属把持大权,最终却背叛他,而是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不爱惜人才导致己方人才凋零所致。
“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关于这两个亲友背叛我想可以再深入的看一下英雄悲歌。项伯作为项羽亲属,的确在鸿门宴前关键时刻向张良报信,但项伯所为跟向敌人通风报信又不完全一样。他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救命之恩,而冒着违背军法的危险去往汉营的,不过在张良劝说下才见了汉王。当然项伯者个人有缺点,贪小便宜,但他并不是想着让项羽赶紧灭亡,因为项羽灭亡对于他没什么好处。但当时处于楚汉联盟灭秦的时代,楚汉两家没有翻脸,项伯此时行为只能说明他没有大局观念,没有看到楚汉矛盾一面,所以才上了刘邦的贼船,终于越走越远,成了所谓刘邦的“腹心”。而对于项伯,项王冶并没有让他指挥什么战役,似乎跟项王发现她着兄弟缺点有关系,项伯可能会觉得自己作为亲属却不得重用而有点三心二意,于是以后就频频向汉王示好。反而说明了项王用人并不是任人唯亲。
而对于吕马童,项王堆他说:“若非吾故人乎?”看来吕马童不过在项王那里时是个各小角色,项王初见才会有些犹豫的辨认。不过项王临死居然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这就是一代霸王悲歌,临死了还要给故人留点好处。项王最后遗言没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居然是为自己当年老部下留点好处。有些不可思议,但又符合项王性格特点。对于这这句话,我们可以演绎出很多想法,但最我想,项王是个好将军,能关心他人,但他缺乏政治权谋和用人之略,他不是个好领导。
无论是韩信还是项羽,他们都在变化莫测政治风云中失败了,他们的不通谋术和用人不当让他们失败。所谓项羽之死,恐怕就是死于这一点。
项羽之死读后感篇十七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