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教案(优质13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详细设计与组织安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教案应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教案都是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光的反射教案篇一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光的反射教案篇二
1.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或kw。
2.会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电功率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电功率和电功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电灯(功率差别较大)两只、灯座(与灯泡配合使用)、按钮开关、导线若干、插头、绝缘胶布、电能表(尽量选用转数大的)等。因为要用220v电压做演示,所以必须注意安全,最好用已连接好导线和灯座的示教板。
光的反射教案篇三
本节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的核心,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阵地。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师: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另一种物质时情况又会怎样呢?
生猜想:反射回来。
[实验探究]把玩具激光笔打开,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光被平面镜反射到了天花板上,它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天花板上出现一红色小光斑。
[实验探究]打开玩具激光笔,让光束垂直射到水面上,并在水槽和激光笔上方放一张白纸。
师:这次同学们又观察了什么现象?
生:一束光射到平静的水面上时,有一部分光射入了水中,有一部分光被反射了回来,因为上方的白纸上呈现了一红色光斑。
[实验探究]用一幻灯机将幻灯片的图像投射到粗糙的屏幕上。
师:同学们为什么能从墙上看到图像?
生:屏幕将幻灯机投射出来的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师:以上实验说明,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设置疑问,激励思维。](学生思考,议论)(教师不作定论)。
师:这些问题都跟光的反射有关,学习和研究了光的反射规律,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师:从上面的实验中,你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什么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生: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师:请同学们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生:水中的倒影,潜望镜,凹面镜,凸面镜。
师:以上的实验,我们都可以用光路图来表示。
(板书画图,并讲解)。
反射面:mm’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法线:过入射点和镜面垂直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让学生装观察入射光束、反射光束、镜面三者间的位置关系。
生: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在镜面的同一侧,反射光束,入射光束在法线的两侧。
师:猜想一下,入射光束向法线靠拢时,反射光束会有什么变化?
生:反射光束也会向法线靠拢。
师:对不对呢?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向法线靠拢,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生:变大。
(演示实验,证明其正确)。
师:猜想一下,在光的反射中,会不会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重合?
生:会。
师:谁来上讲台,演示一下。
(学生上讲台演示,存在重合)。
师:入射光束与反射光束重合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通过观察:入射光束与反射面垂直时。
师:这时入射角等于多少度?
生:(1)0°(2)90°。
(教师强调入射角的定义,明确当入射光束垂直于反射面时,即与法线重合无夹角,故i=0°,此时反射角r=0°)。
师:在刚刚的实验中,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怎样变化?
生:也变大。
师:(提出猜想),即么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会有什么关系呢?
生:猜想:可能会相等吧。
师:如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来探究。
师:如何实验,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后,再阅读课本p39实验与记录。
[演示实验]。
器材:
教学激光演示仪。
步骤:
(1)在激光仪的分度盘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教材上的表格中。
师:根据实验情况,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生: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光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
(板书)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漫反射”内容)。
师:光不仅射到平面镜上会反射,射到所有的物体上都会反射。如光射到平静的水面、玻璃面、光滑的金属面上都会反射;光射到墙壁、衣服上都会反射。反射时都遵循我们总结的反射规律,所不同的是反射情况不一样。这种粗糙表面上的反射叫漫反射。
师布置课后实验:试一试在家里,晚上关灯,将一小平面镜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电筒的光正对着镜面照射,从侧面看去哪个显得亮?(让猜想一下,教师不作定论,明天课前交流。)。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你看到的实验。
2、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3、今天你证实了多少个猜想是正确的,多少个猜想是错误的。
1、请一位学生讲述反射规律的内容。
2、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分别指出,入射角、反射角、入射线、反射线、法线。
教学说明:
本节课光的反射规律可让学生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解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科学探究式方法得出。
光的反射教案篇四
临界角的计算公式:。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1)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
(2)入射角必须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二、光导纤维。
利用光的全反射,可制成光导纤维。光从光导纤维一端射入后,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全反射,最终从另一端射出。由于发生的是全反射,因此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非常小。用光导纤维传输信息,既经济又快捷。
a.仍从q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b.仍从q点射出,出射光线不平行于ab。
c.可能从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d.可能从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
答:c;(3分)。
单色光。
b
a
o
061.北京西城区5月抽样1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沿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半径垂直ab面入射,有光线从ab面射出。以o点为圆心,将玻璃砖缓慢转过角时,恰好没有光线从ab面射出。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b)。
a.b.c.d.
太阳光。
b
a
小水珠。
054.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试卷16.彩虹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小水珠对阳光的色散造成的,如图所示为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一个小水珠发生全反射和色散的光路示意图,其中a、b为两束频率不同的单色光。对于这两曙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单色光a比单色光b的频率高。
b.由水射向空气,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b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d.如果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也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光的反射教案篇五
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
【难点】。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谈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穿衣照镜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猜想。
学生进行猜想回答。
(二)设计实验。
教师通过激光手电、平面镜和纸板初步演示光的反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完善确认实验方案。
(三)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反射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光路可逆实验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环节三:巩固提升。
师生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反射知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学习归纳总结。
环节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找一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作一件简易的潜望镜模型,并说明它的光传播途径,下节课随机挑选两组同学来为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二、光的反射定律:两角、三线。
三、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教案篇六
声波的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线、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与第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之比。声波的反射定律:当声波从一种媒质入射到声学特性不同的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分界面处将发生反射,使入射声波的一部分能量返回第一种媒质。
声波。
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声源振动产生,声波传播的空间就称为声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0hz(赫兹)至20khz之间。
声波可以理解为介质偏离平衡态的小扰动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只是能量的传递过程,而不发生质量的传递。如果扰动量比较小,则声波的`传递满足经典的波动方程,是线性波。如果扰动很大,则不满足线性的声波方程,会出现波的色散,和激波的产生。
声音始于空气质点的振动,如吉他弦、人的声带或扬声器纸盆产生的振动。这些振动一起推动邻近的空气分子,而轻微增加空气压力。压力下的空气分子随后推动周围的空气分子,后者又推动下一组分子,依此类推。高压区域穿过空气时,在后面留下低压区域。当这些压力波的变化到达人耳时,会振动耳中的神经末梢,我们将这些振动听为声音。
光的反射教案篇七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了解其它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难点。
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3)杠杆的分类及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的情况。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思考: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及特点呢?
二、实验探究:比较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设计表格,分别用来记录实验时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同时费2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滑轮组。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四、轮轴和斜面。
同时总结:使用任何机械,省力就一定费距离。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1、定滑轮、动滑轮。
特点:定滑轮:不省力,可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不可改变力的方向。
2、滑轮组。
3、轮轴和斜面。
光的反射教案篇八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结果)反射光方向不同。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则没有。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感觉不同。
迎着反射光看很刺眼,常说反光;其他方位看不见,或不明显.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实例。
黑板反光。
灯下看书反光。
平静的'水面。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
一般非光滑物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潜望镜。
【活动目的】。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设计光路图,准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参考方案】。
准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备注】。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
2、发现新问题.
3、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见解.
光的反射教案篇九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示例。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1)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2)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4)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1)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3)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4)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5)教师引导归纳出定律。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a、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b、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c、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a、镜面反射、漫反射相同点:都遵守定律。
b、镜面反射、漫反射不同点:
(1)(原因)反射面不同平整光滑粗糙不平。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现象,对于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物理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自制潜望镜。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学生活动小组。
设计光路图,准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准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
2、发现新问题。
3、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见解。
光的反射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能确定的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自己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确定左右位置关系,空间观念培养,位置相对性。
教学设计思路: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借助文具的摆放,使学生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
教学准备:挂图、物品。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内容。
课前导入:游戏:前后、上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你经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我用左手干……,我用右手干……”的句式练习表达。
二、自主探究。
感知群体。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在全班小朋友中,你能找出第一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是谁?右边又是谁?快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同桌合作,感知群体中的左和右。
说一说,摆一摆:请你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好学习用具。学生动手操作,边说边摆,进一步感悟物体的左和右。
教师举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学生根据教师设疑,展开讨论。
全班交流。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师生共同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四、实践应用。
巩固掌握: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请你看看小女孩是靠哪边走的,小男孩是靠哪边走的?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观察(第61页第3题)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同学们各持已见,到底是在哪一边呢?我们亲自来试一度。(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上下楼活动)女同学上楼,男同学下楼,然后交换上下楼。
五、教师小结: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有秩序的走,这样才能减少意外。
光的反射教案篇十一
教案没有固定的格式,通常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遵循教案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编制富有自身特色的教案格式。
教案从基本形式上可分为3大类:记叙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卡片式教案。
记叙式教案是指主要用文字形式将教学方案表达出来的教案。
记叙式教案根据内容的详略分为讲稿式的详案、纲要式的简案。
1.记叙式教案的书写格式。
记叙式教案的书写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教学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课型、上课班级、时间、节次、课室、教师。
一、教材内容分析(含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五、课前准备。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准备。
六、课时安排:(如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思考与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3.讲授新课。
4.巩固深化。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等。)。
八、板书板画设计。
九、教学反思。
光的反射教案篇十二
教案--检查!
朝阳区东坝学区体育教研组上周对全学区所有教师的教案进行了一次检查,能看到所有教师的备课都有余粮,而且比较之前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尤其是新教师年轻教师很是下功夫进行备课,在这里对青年教师提出表扬:长店小学陈国颖王嘉;东坝中心小学李鑫王晶晶;平房小学教师;这几位教师的'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学习!在这里我还想向大家谈一下关于教案的问题:1.教案是在钻研教材、设立目标、制定策略等一系列操作后反复斟酌修订而成的.它既要忠实于整个设计的过程与结果,又要在行文时进行再思考、再创造。编写教案时决不可图简单而照抄别人的教案或照搬参考书上的教案(青年教师可借鉴)。2.教案必须科学规范,应做到内容准确无误,材料真实可靠,方案切实可行,书写工整规范。3.教案要简明清晰,便于使用。教学目标要准确醒目,切实起到教学中的导向调控的作用。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关键、要点、警句等处可以“特写”的手法表现出来,以便一目了然(例如:王嘉老师教案的安全措施、养护帮助写得很醒目)。4.教案应因人而异。一方面不能强求形式上的统一,应各具特色,在追求高质量前提下可以各显神通。另一方面对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老教师,他们经验多,善于根据学生临场行为来进行教学决策,其教案可写得简要一些。而对于新教师,则要求写得详细一些。5.教案书写要留有余地,以便完成教案后产生的新思路、新措施能随时添补进去。教案必须在上课的一周之前完成,应尽量早有准备。朝阳区东坝学区黄杉木店小学黄琳-5-19
光的反射教案篇十三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罝,测出反射角与人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利用光的反射控制光束的方向、镜面反射和搜反射的成因。
1、师生合作实验活动:
多名同学从不同位置用激光笔将激光射向教师手中的平面镜,全体学生共同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该现象能说明什么为题。
教师改变平面镜的角度学生观察现象发生什么变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几个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及反射角。
3、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探究三条线位置关系。
教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学生将实验内容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交流试验结果。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4、学生分组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试验。
学生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格。
学生总结试验结论。
5、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反射定律内容。
6、学生讨论交流,利用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探究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特别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1、教师说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于生产生活中,造福人类。
2、学生说出自己对反射定律的应用设想。
3、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发光的蜡烛。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在潜望镜中的工作原理。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贴有小镜子的白纸,学生观察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的原因。
四、学生活动“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太阳光导入大厅。
学生设计将阳光引入大厅的方案。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设计在实际中应用会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设计方案还存在怎样的不足。
学生提出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