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优秀14篇)
专注是指将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某个任务或目标上。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有自己的思考。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了解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一
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思维不灵活,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尤其是记忆方面的内容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明显较弱,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他们在阅读学习材料时,感悟能力比较弱,回答问题时常常是答非所问,或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这种学习状况,任凭老师挖掘教材有多么深,提出的问题多么的层层深入,对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仍然是收效甚微。在习作方面同样不乐观,学生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更是缺乏:
不是想象不合理,就是比猫画虎,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缺乏新奇的构思,没有新鲜感。本班学生对什么是思维策略?思维策略是干什么用的?皆认识模糊,至于思维策略怎样掌握、如何运用?就更不清楚了。
二、启迪思维意识,感悟思维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尝试运用思维策略开展阅读教学,以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美丽的北海公园》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美丽如画的北海公园的景色。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尝试教授了一个新的思维策略“语言优美巧修饰”,期望在学习中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以及学会如何使语言变得优美,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实录如下:
首先,教师出示句子:“那里到处是苍松翠柏,绿树鲜花,还有高大的宫殿庙宇,精巧的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怪石奇洞,如同仙境一般。”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谁说说读完这句话的感受?
生:感觉景色非常美。
师:是呀!作者用了这样几句话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美。老师这里也有一句话,对比着读一读,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出示句子。“那里有松有柏,有树有花,还有宫殿庙宇,亭台楼阁,以及长廊短桥,石头山洞。”
生1:这句子没有写出花草树木的颜色,景物的样子。
生2:前边的句子写出了花草树木的颜色,景物的样子,还运用了比喻句。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琼岛上的美景吧!
带着你的想象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比一比谁能读出的景色更美。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像作者一样把一处景色写得这么美?只要你同作者一样运用一个思维策略就可以了。这个策略是“语言优美巧修饰”,怎样让语言变得优美呢?这里巧修饰可是有诀窍的,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比较这两句话的时候其实已经说出来了。谁来仔细辨认,给大家说一说。
生3:我辨认出来了,要写出景物的颜色、样子,还要有比喻。
师总结:说得好!写景物要写出颜色;什么样子;还要用修辞,这就是巧修饰啊!在阅读写景的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语言优美巧修饰”的策略来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维策略学写文章,也会让你的语言变得更加优美。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初步感悟了思维策略。在学生初步感悟思维策略后,我又在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思维策略的尝试,并进而生成诀窍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生成思维策略的诀窍,从而实现对思维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和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体现。
三、新旧策略结合,从题目入手指导自学。
从常规教学看,在任何一节课的思维策略教学中,都经历有三个环节,即:“学习之前想策略――学习之中用策略――学习结束忆策略”的教学模式。
因此,我在初教三年级的时候,便把这种教学模式带入了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阅读学习中,善于“破题”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能够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有自己的看法,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第一步。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形成对学习目标的'期待,这样做,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做法如下:
我首先交给学生一个新的策略“细审词句明题意”。然后结合“自我提问自引导”思维策略,让学生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探究课文内容及写法。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题目,探究课文学法。在每学新的课文之前,学生都要仔细读题,弄清词义,明白题目的意思,然后以题入文,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揣摩其特有的文意和写法,认真思考在学习时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课题: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运用“细审词句明题意”的策略很快说出:
这是介绍西沙群岛的课文,而且抓住了题眼“富饶”
两字,明确“富饶”的意思。则顺势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富饶?(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很容易地根据题目弄清了写作顺序,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结构。接下来就是按照预想的思路去阅读,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写出西沙群岛的富饶的。这样教学,学生的自行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培养出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放开手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运用思维策略学习的能力。
再如,教学《翠鸟》一课:
师: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篇写鸟的文章。
师:这样的文章可能会对鸟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呢?
生:从外形、习性特点等方面进行描写。
师:文章只是单纯的介绍翠鸟这个动物吗?
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喜爱。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写的呢?
生:作者写翠鸟外形,翠鸟捉鱼的特点,对翠鸟的喜爱。
师:我们就带着这个思路自学课文,默读,然后交流体会。
在交流的时候,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想象读出翠鸟的美丽,有的赞叹翠鸟的飞行快速,有的畅谈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尝到思维策略教学的甜头,每到阅读课初始,我都会让学生跟我一起熟悉课题,朗读课题。然后提问:“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大部分都能够通过读题弄清题意,甚至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但是通过从题目对文意甚至写法有所想法的较少。于是我以比较特殊的课文为例,告诉学生有时通过题目我们还可以知道一些关于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写法方面的信息。
如,教学《奇妙的鲤鱼溪》时:
教师提问:“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鲤鱼溪怎么奇妙的?作者是怎样写出鲤鱼溪的奇妙的?
师: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光写了鲤鱼溪了吗?
生:写了鲤鱼多和不怕人外,还写了鲤鱼与村民之间的感情。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介绍鲤鱼之外,还要写村民的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在这里,学生探究到课文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因果联系,感悟作者构段谋篇的巧妙。这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清理了学习课文的思路。学生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这样教学,实际上学生是在提问中,提升了感悟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但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真知”,直到修炼成“真能”的读书能力。
四、运用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已经学过了“自我提问自引导”,并能够运用思维策略分析课文题目并指导自学。那接下来,我让学生不仅学会从题目提出问题,而且还能从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学习重点和关键,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中有的句子言简意赅,统领全文。教学时就要从这些重点句子入手。教师导读的思路要清晰,重点突出。如《难忘的八个字》一课中结尾:“我等待着……伦纳德老师轻轻地说道:“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受伤的心,令我永远难忘。”这句话贯穿全文,表达着浓浓的情感,它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感情的主线。教学中教师问:“为什么这八个字令我难忘?”联系上下文,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放手学生利用“自我提问自引导”
思维策略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后直奔重点段,体会令我难忘的原因,这样阅读,效果自然顺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思维策略教学,老师应该顺势利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悟思维策略,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孟宪凯.教学技能有效训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二
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反过来又是掌握知识必备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可以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分析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讨论时,教师应针对某个问题或行为,让持着不同看法的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其目的是通过讨论,摆事实,讲道理,明辨是非,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如:讲《向残疾人献爱心》一课时,我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懂得残疾人在生活、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知道同情、尊重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是讲文明的表现。接着,我出示辨析题,引导学生讨论:小佳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个腿有残疾的人往社会福利院去,便跟在后面学他走路。小芬批评他,他满不在乎地说:“我不过是学着玩儿嘛!再说他也看不见。”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统一认识:小佳取笑残疾人,是不道德的的行为。小芬能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让残疾人体会到社会的温暖、能安心地为社会做贡献,是正确的。
因此,通过辨析讨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在活动中培养待人接物的能力。
待人接物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友爱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等。待人接物的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学完《为了祖国的尊严》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接待外宾”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外宾”、“中国小朋友小兰”和“小记者”。小兰热情大方,很有礼貌地接待了“外宾”。“外宾”拿钱给小兰表示感谢;小兰不要钱,只是愉快地和“外宾”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小记者采访小兰,问她为什么不要钱。小兰说:“我是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与祖国的尊严紧紧相连的。如果我要了钱,就有损于国格,也有损于中国人的人格。热情大方对外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又如:在学了《宽厚待人》一课后,我又留实践作业,让学生学习在学校或家里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要求家长、学生评价,最后自我评价。通过评价,鼓励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初步培养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创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染、启迪和教育。
总之,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品德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想,才能积极地认同和吸收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也才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三
道德概念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体实施思维操作的元件,是建构道德观念的骨架。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谈道德概念教学。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
[1][2][3]。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四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五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也是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给新课改提供了理论指导。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精神是契合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我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的教学中,一个环节是“学会欣赏”,按课本上的要求只要学生听歌和看书画作品。但为了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我先让教学班中一位有音乐特长的女学生上讲台来一展歌喉,一首《童年》把学生带回了充满憧憬和乐趣的儿时;然后我自己亲自挥笔泼墨,一个集书法和绘画于一体的“舞”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画作品的美感。这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又能无形地教育学生要发展特长、培养情趣。这样,就能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在学习“友情”一课时,学生较难掌握友情的特点,我们教师可在这一课中有目的地创设出一系列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时,教师适当地启发学生去感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朋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自然而然地懂得怎样交友、待友,懂得把握好择友的“标尺”。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在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讨论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各种学习感官,如果课堂上没有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环境,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教学活动就不容易顺利开展下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小活动,诸如自编自演小品、知识竞答等;适时给参与者表扬和奖励;多开展班级内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等。这些措施的确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而不再死气沉沉。以至于到了后来,每堂思想品德课前学生自觉预习了本课的内容,有适合做小活动的部分,他们已经自行编排好了,甚至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固定的品德小品表演组等。可见,给学生一个自由民主的学习活动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前提,是顺利实施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同时又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这一课时,我问学生:“前不久我校举行的为某某同学治病捐款的活动,你们有没有参加?”因为大多数学生同学都参与了,这时他们会很自豪地说:“我们参加了。”紧接着,我会说:“你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只不过平时我们并未十分关注,而我们的社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无私奉献者才繁荣富强的。你们将来走上社会以后,绝大多数同学就会成为奉献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样讲解,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由自主地接受这样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们积极奋发、不断创新的精神,很自然地对学生们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起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六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装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脉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辨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发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牲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主义、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总计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地,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们,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展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折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七
摘要:在当前这种越来越国际化的社会环境中,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具备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人们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途径,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如何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就需要了解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中学体育工作实践中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等相关问题。
一、终身体育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体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上体育课,体育课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乃至走向社会工作之后的身体状况。在中学阶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体育教育是每个体育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概念以及终身体育理念,并加以引导以及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育是中学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这是摆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教师要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要贯彻和落实终身体育思想,切实做好体育教学工作,发挥体育教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新时期中学体育教育的着眼点,也是每位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树立并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落实贯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技能指导,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和激情,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显然,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培训是中学体育教学贯彻落实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身心。
中学生的心理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自制力相对较差,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目的也有明显的不足,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锻炼身心。随着中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日渐成熟,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地传授给他们一些独立锻炼的方法和健康教育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四、结语。
学校教育对于国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各种生存技能,形成自身独有的思维方式。学校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获得生存技能,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邓强.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14):28.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八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门课程,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大纲还明确阐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其教学基本功能之一。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才能充分体现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了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途径和规律,以充分发挥其教学的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我们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我省10所小学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专题研究和实验。在三年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从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意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及目标;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水平的测评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以就教于大家。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自己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规范去衡量别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态度体验。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是联结“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如:在爱祖国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培养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能推动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并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的道理。这就是情感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常言的“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情感的道德行为的驱动、调节作用也是明显的。如在《不打扰别人》(人教版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材)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或他人在工作或休息时被别人打扰时的不愉快心情,能达到约束自己行为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效果。道德情感对人的意志还有强化作用。总之,道德情感是人的品德结构中关键的一环,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体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整体效益的基本前提。
通过对我省思品课开课以来教学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行为指导等方面得到应有重视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这一倾向不仅使教学中“明理”难以深化、“导行”难以落实,更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充分体现。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思品课教学研究中尚未鲜明地提出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也缺乏对道德情感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途径、规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虽然有的课能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上有所体现,但大多不能站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培养和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价值。
[1][2][3]。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九
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和自尊,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就会有意或无意伤害、扼杀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效应:如果-个人的心理是积极的话,他的行为也一定会积极;否则相反.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探究能力是本文论述要点.
作者:姚淑平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县南岗北小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23.5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心理效应探究学习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十
(湖北省房县门古中学)。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可以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学习的思维视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初中学生特有的身心特征、知识结构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数学题目也浩瀚无边,而现实的课堂教学是受有限的45分钟时间限制的,现在有很多初中生要么围着教材和老师转,要么就是陷入题海之中,不会灵活地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或依葫芦画瓢,不能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没有养成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僵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一、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问题可以说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处于疑问、质疑的心理时,会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教学时,我们应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将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法去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积累数学经验。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和总结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反思,学生可以自己找到欠缺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归纳和总结。比如,自我提问和对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独立反思的好习惯。
3.训练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地学习和思考是思维能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尤其应注重这一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2三角形全等判定(2)”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用一张长方形纸任意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得到的三角形全等吗?”“如果重新利用这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要使全班同学剪下的都全等,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验证结果,得出结论。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方式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说说数学”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应训练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描述数学问题,在一定情境下条理清楚地“说数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上例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判定时,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究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的三角形全等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用语言进行叙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小组再派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说,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补充。这样运用数学语言多讲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单一走向厚实,使直观的教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思维变得有形。
三、创设直观环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指以一定的具体表象为材料进行思维和判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完整性,以此来帮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数学的原理。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象、声音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表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关于立体几何知识内容的学习,如果直白地口述或者板演,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时就可运用多媒体创设逼真形象的环境,让学生形成立体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立体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灵活地运用教具和学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越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
四、开拓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每个人都有的,而直觉思维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它是指综合运用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感觉来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运用灵感解决问题,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并要对灵感进行线形分析,训练学生的联想、猜想能力,开拓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空间。(1)稳抓数学基础知识,这是直觉产生的根本和源泉。加强整体思维意识培养,提高直觉判断能力。(2)通过类比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促进思维产生迁移,启发直觉。同时,适当进行猜想能力的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3)教给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建立直觉观念。(4)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
发散思维是相对于单一刻板、封闭的思维方式而言的,是指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另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提供错误的反例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本质上的变化。
初中生的思维正逐渐走向成熟,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之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参考文献:
[1]豆留娜。探究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性[j]。祖国,2014(03)。
[2]高游云。初中数学思维多元化教学的实施[j]。都市家教,2013(05)。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十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写到“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里用了个很贴切的比喻,经是织机上的纵线,纬是织机上的横线,织物的长度、宽度都是由纵线决定的,所以“经线”是“主干线”。它形象地说明了作文时“情感”的重要性:文是情的载体,情是文的灵魂,不能作情语又何来感人的好文章?该怎样培养学生正向的情感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体验。一切美的东西都来源于自然,一切高尚的思想情操也都来源于对自然的感悟。
事实证明:人本是自然蕴育而生,自然也应该放归于自然的沃土中汲取天地精华,取八方甘露,秀四季色彩。
对于学生来说第二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具体地说,就是爱生活、爱身边的人。
很多初三学生都认为初三的生活是苦和累。为了引导他们去感悟生活,让学生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思想心存感激,抒发赞美之情,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眼中的色彩》,要求他们换个角度去思考,不能写别人都有的体验——苦和累,要认真思考初三生活中的新内涵,要写出有个性的感受。结果学生的感悟生动而有趣:初三生活是多彩的。
爱生活还要爱你身边的人。
对于学生来说第三份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对书本的热爱。我时常对学生们说,书是你们一生的必交的一个朋友,它不仅会背叛你而且还会使你终身受益。
你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字是多么的美,情感是多么真切:朱自清《荷塘月色》、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饱蘸真情的写景,引起读者的审美想象和联想而感人肺腑,使读者身临境而情感升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灌注了作者一泓深情而使读者留恋不已;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者常常是挥泪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情真意切、泪珠涕零能感动帝王;还有《孔雀东南飞》、《窦娥冤》、普希金的悲剧、郁达夫的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些名家名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他们有“灵魂和经线”——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与好书为伴,从经典中汲取正向的、真切的情感,我有意识地进行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就给了学生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第8段,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成诵,要从语言角度当堂讲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从比喻、排比修辞的角度赏析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一句,而且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把握得也很到位。这时,我要求学生做仿写练习,以“听雨(风……)”为内容仿照比喻句造句,进而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从生活或大自然中感悟哲理的小作文。学生很好地运用了文章里的语言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构思出了一篇篇较为优美的文章:有的从听雨中联想到了陆游,联想到了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联想到了感恩;有的从阶砌边的小草身上联想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了从枯干上的新芽联想到了不屈的信念……而这时,我给学生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情感。经过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感悟也广泛了,情感也丰富了。
“改变能改变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培养学生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读书。让学生有意识地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为美好的幸福的情境开怀大笑,为伤感的痛心的事情痛哭失声。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情者,文之经。”丰富的、积极的、正向的情感是写作的源泉,是写好作文的根本。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课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感,为学生的写作串好“经线”。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十二
蒋超在《怀疑和宽容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品质》一文中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商品竞争的后面是生产的竞争,在生产竞争的后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竞争的后面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竞争的后面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是人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竞争。不幸的是,我们至今仍没有普遍意识到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我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而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主旨功能之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也做得远远不够。这种状况,在引起有识之士深深担忧的同时,也正成为富有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们努力探索的课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科学的任务在于证伪而不是证真,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否定与批判,而不仅是肯定和继承。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从哲学的角度看,创造就意味着质变,意味着新事物新思想对旧事物旧思想的否定。对旧事物旧思想的批判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的,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自觉活动。
明确目的,对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教学活动中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的任务,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什么样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远高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并把它明白地告诉学生。即要求教师对于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比较具体的计划,对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然于胸。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肯定是盲目的。所谓“教为主导”,首先就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方向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他们必须学会批判,学会否定。
在我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每一届新生入学后,我的第一堂课的课题就是“怀疑一切”。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告诉学生:怀疑、否定与批判是科学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告诉他们:没有怀疑,伽利略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的错误;没有怀疑,马克思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没有怀疑,人们永远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没有怀疑,也不会诞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我也告诉学生,只要敢于怀疑,大胆探索,人们就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给我的信中都谈到了对这一堂课的感受,他们说在当时的确受到了一种深深的震动,感觉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从过去被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忽然明白了自己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的主动地位,知道了该怎样对待课本上的知识,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明确目的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变得生动起来。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判。
[1][2][3][4]。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十三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以认”2“为例,老师先出示实投:2个苹果、2只小鸟、2个小学生、2辆汽车,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上摆2根小棒,2个三角形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图形,教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物下面写”2“。再请学生讲出数量是”2“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2'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人有2只手,2只脚,自行车有两个轱辘,吃饭要用2根筷子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2“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2“的概念。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二、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
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
如: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这时老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如讲认数8时,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的出现给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学生齐说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兴趣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大的提高。
思品论文谈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篇十四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探索性、创作性的思维方式。而语文课例由于其学科特点,具备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创设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求异,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课例;创新;思维;培养。
一、语文教学适宜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语文课例的传授媒介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语文,顾名思义,即指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学,而我们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进而向学生传授字、词、句、段乃至读、写等知识技能。文学作品,正是作者的创作,是作者思维的充分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的过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现、甚至再创作,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其次,语文学科丰富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保证。我国是最早创造文字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宝藏丰富、文字底蕴深厚,几千年的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学财产,字、词、句的妙用及丰富的内涵,给了学者更多思索的空间。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理解,固然能造就学生很多创新的思想,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同样能产生很多富有创意的见解。
第三、语文课例中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个体的创作。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能写出立意新颖、个性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反之,则只能写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作品。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将语文课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形式归纳如下:
第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种理解,开拓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过泛读——理解——渐悟(顿悟)——共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渐悟(顿悟)是学生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始,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也是最为有效的。因此,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我将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意作为切入点,在对作品的理解中,由课后《问题讨论与实践》三:“体味其中选取哪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康桥的深深依恋?”这一问题的引导,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春恋之情。这时,有一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的说:“他变态的。”引起一片起哄,我没有责怪他,反而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该学生认为,诗中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诡异的暧昧(能用这样字眼让我颇为惊讶)。这使我想起现代一些徐志摩研究者的观点,即认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人格中某种歧恋情结的体现。该生的理解不正是与此观点有相似之处吗?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环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就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
第二、利用文章的“不完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很多文章,作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往往给文章留下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而这则正好可以被语文教师所利用,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大好良机。例如:《项链》一课,我就曾进行过情境创设,在一班,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会怎么样?问题一经提出,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即刻引起一片喧哗,同学们思维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力,让自己的思维自由地驰骋,各种各样的结局接踵而来,以下是部份同学设想的结局:
1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后,傍上了部长,成了小蜜。
2玛蒂尔德认识到舞会上的荣耀犹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决心做个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贤妻。
3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结识了很多男宾,越来越看路瓦栽不顺眼,终于与他离婚。
4玛蒂尔德一夜风光,留恋不尽,为了过上她梦想的生活,不惜出卖肉体,沦为娼妓。
诸如此类,许多文章我们都可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想象、创新,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多作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辩证创新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善于作顺向思维,不善于逆向思维,在学数字、物理等理科课程时,逆向思维运用较多,如代数或立体几何的证明题,经常有时正面论证证明不出来,就反过来论证,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学语文也一样,学生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或一种思维,多方面多方向交叉思维,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逆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如《鸿门宴》中沛公这一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既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一脸奸贼像的坏蛋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是英雄,也是袅雄的人物,那么,在分析人物时,我既引导学生看到其胆大心细,雄滔武略,善待属下,善于用人的一面,同时,也引导学生看到其人格中的另一面,如狡猾、残忍(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等性格特点。这样,从多角度多方向去理解作品,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全面,同时,经常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为灵活,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给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的关键。语文教学应以“启”“导”为主,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应从单向型的教学模式向网络辐射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保持这种网络辐教学课型必须经常的更换创新,应蕴涵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第六、不断研究课例,总结反思教学得失。
研究课例内容,评估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不是通过考试获得,而是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来评估。
总而言之,语文课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语文的课例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课例研究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书目:
[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永康、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
[4]金振邦,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