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模板14篇)
不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总结都是一种必要的行为。写作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为读者提供多样性的观点。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一
(1、杭州第一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8)。
摘要: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中,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先讲后学”,”在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训环节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践;过程。
职业院校很多课程理着重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的教学,在实训环节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复杂电子线路的安装调试是电工类专业高级工阶段课程《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课的一个重要项目。结合《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实训环节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即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室参与项目教学,由指导老师安排一个实训项目。教师边教边训,学生边学边做,并把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这一实训项目,这样便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复合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或提供一件具体的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课题及其教学组织方法。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二、项目教学法的目的。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中提出,项目教学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课题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为主一种教学方法,师生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以一个团队或一个整体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三、如何实践项目教学法。
(一)选好恰当的教学项目。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教学项目,是项目教学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学教师主导下的项目教学法,首先要为学生设置出合适的项目,提出任务,并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目标的制定,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之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例如:笔者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中采用了”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复杂电子线路安装调试这一项目内容分阶段选择若干个小项目。先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知识.然后把全班分成六人一个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学生分小组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每个小组写出各自的开发理念与方法、画出框图,绘制原理图、选择元器件、然后进行电路的安装调试。再集中进行全班交流最后演示项目结果,再通过讨论经过改进后,老师提供正确电路和参数,再由学生正式实施项目,写出报告,包括实施项目成本核算,最后教师进行评估总结。
(二)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分析。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指导,采用讨论、同学间相互质询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性的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l、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指导老师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向学生作详细说明,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实训项目的内容是为了什么,实训项目工作的最后结果应达到怎样的要求,实训项目工作完成后必须达到什么标准。
2、制定项目实训计划。每个学生根据实训项目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含:任务是什么、目的在哪里、终期结果要达到什么程度、评定标准怎样、安全注意事项等等。
3、确定项目实践计划,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计划进行评价,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项目实践计划。
4、按计划去实践,指导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完成实训项目期间指导老师除了做好巡回指导外,还要对整个项目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检查和监控。
5、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作出总结。实践完成后,学生根据评定标准对自己的项目实施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对照项目实训过程进行总结。
6、指导教师对全班的项目实训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四、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较好地掌握了复杂电子线路安装调试这一项目的专业技能。通过项目教学在《高级维修电工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环节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复杂电子线路的安装和调试,较好地掌握了维修技巧,并能进行正确安装。在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训环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统筹安排和协调计划的能力;在项目实施的整个环节中,学生增强了与同学交往、合作的能力,团队作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还增强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强了时间管理、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提高了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实训项目。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实训模块,安排难度适宜的课题,能给予学生”跳起来可摘到桃子”的感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了实训目标的实现。
(二)师生之间的关系。
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去发现未知的领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在实训中的参与程度较高,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反馈标准,以激励大多数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由于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的关键。需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否则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某些教学目标就不易达到。
(三)评价与考核。
可根据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三方面评价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形式分为口试和答辩。
六、结语。
项目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边做边学,把看到的、听到的、手上做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寻找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能力,最后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l】孔令红职业教育开展项目教学对师生的新要求[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2】张岚.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8,(1).
【3】谢定明,黄明胜,陈爱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4]杨海玲,项目教学,让课堂活起来[j].素质教育论坛,2007,(2).
[5]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二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的结课方法。阐明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因此,成功的结课,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课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拓展,而且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联系。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结课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一点概括,希望能和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层层深入,巧妙拓展。
根据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愿意动手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成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后,话锋一转,拓展开来,。
如教完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后,我说:“同学们,在杜甫的笔下,春雨轻悄悄的来了,那样无声无息,滋润万物却无声无息。那么夏天的雨是什么样呢?诗人又是怎样描写夏天的.雨呢?你们下课搜集一下古诗中有关夏雨的描写,搜集好后,我们做一期手抄报在班里展览。”这样的结课,既小结了新课,又能将学生引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成功巧妙的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自己筛选资料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结课,老师就在课内成功的遥控指挥他们独立进行课外阅读,还锻炼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把他们的搜集成果用图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教《草原》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很多有关美丽草原的图片,其用意是让学生再次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起他们的美感和赞叹之情后,我说:“同学们,草原是美丽的,但是有的地方草原面积在减少,风沙和荒漠逐渐多起来,你们能调查一下原因吗?”这样的结课,不仅教给了学生课内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也让学生明白了草原的现状,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会增强他们责任感。
二、因势利导,安排续写。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文进行简单的概述后,教师可顺势引导续写。
在《穷人》这一课结课时,我说:“渔夫的妻子桑娜掀开帐子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指点给丈夫看,渔夫看到后会说什么呢?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现在有七个孩子两个大人了,他们这一大家人只凭渔夫打鱼能生活下去吗?他们会如何生活呢?请你发挥想象,续写《穷人》。
我这样结课是根据这一课的特点来的,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感受到普通的渔夫一家善良的心后,我引导他们想象渔夫一家以后的生活,如何艰难度日,渔夫和桑娜如何养家糊口,如何维持本来已经很艰难的生活,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联想,我这样安排下续写的任务,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总结,适时练笔。
有的课型的知识点比较琐碎,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会,并且很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老师们在结课上下足功夫。
在学习了《一面》后,我又总结了场面描写,再一次强调了场面描写的作用,又安排了让同学们写一个场面描写,学着用场面描写来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样的结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创设情境,产生共鸣。
在课结束前,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的结尾时,师问:“亲爱的同学们,朝鲜人民舍不得让志愿军走啊,志愿军也舍不得朝鲜人民,课文是如何表现这些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接着师述:“课文从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朝鲜人民写起,写出了中朝人民情深似海,用事实说明了他们的友谊是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是建立在鲜血与爱上的…..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再有感情地一起朗读课文,最后教师总结:“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中朝人民情深似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中朝人民不舍的情感,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个历史,知道中朝人民的情深似海。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并且很好的起到概括和指引下一课、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多学习,多钻研教材,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功驾驭课堂,在课堂上才能应答自如,如鱼得水的指点和引导。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四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
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应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基本理论教学结束后的1~2周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从而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当亲自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对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和实训项目,教师应把案例和实训项目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们先了解资料、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案例分析和实训环节做好准备。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同一个案例或实训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其结论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有意漏掉一些重要数据或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进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训时,资料中有意缺少了基准收益率、产出物单价等重要参数。这就迫使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重要参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在提问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阐明案例或实训课题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教师的总结可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什么,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等。不能事先将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会使学生成为只会回答问题的“理论高手”。同时,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思考、讨论的成果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报告书或计算说明书等成果。这样,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基本理论。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十分关注造价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完成进度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必须以国家的相关要求为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负责建筑工程项目的企业是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主体,建筑企业应该意识到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看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负责建筑工程项目资金配置等工作,建筑企业的工作就是完成政府交代的任务,建筑工程项目的最终收益不属于建筑企业,属于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负责整个建筑项目的建设工作,成本投入需要企业来完成,最终的收益者也是建筑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二,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造价管理就是一种全过程管理,这主要是因为造价管理工作涉及整个项目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总的说来,造价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三,现阶段,我国的好多企业都无法保证造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价管理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所有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工程造价咨询市场,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咨询单位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无法做到让客户完全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建筑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来完成造价管理工作[1]。
所谓建筑工程造价指的就是企业在建设该项目时全部的成本投入,如何管理和控制成本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总的说来建筑工程成本投入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分别是建设安装成本、设备成本以及除此之外剩余的其他成本。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所有阶段,成本造价管理的具体工作目标就是在企业预期投资额度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具体来讲,建筑工程成本造价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这就要求企业在正式开始施工工作之前,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合理的估算和预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正式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要对各种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控制成本投入,保证成本投入在预期范围内,这样才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三,关注单一项目和分项目,它们的成本投入也是企业需要合理控制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合同不完善、人为失误、施工过程不规范以及财务管理有漏洞等等,下面分别具体的介绍一下。
3.1合同不完善。
合同对合作双方来讲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它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合作双方认同了合同中的所有条款,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就必须按照合同的要求履行义务。然后,就现阶段而言,好多企业制定的合同都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了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资源方面,合同中会存在和造价管理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明确的、合理的,如果在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中出现了问题,那么企业就无法正常开展项目工程的预算工作,也就无法正常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双方必须重视合同,保证合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人为造成的造价管理失误。
开展造价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影响着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大公无私的,以企业的利益为关注点,不能过分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必须能够保证造价管理工作处于正常状态中,通过正常的方法开展相关造价管理工作。如果承包商出现了不正常的手段,那么企业就无法保证预算工作的正确性。此外,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拥有造价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缺少造价管理的专业人才,好多负责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无法胜任该项工作,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正确开展造价管理工作,导致人为失误经常出现。
3.3施工过程不规范。
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所有阶段,尤其是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按照项目计划开展施工工作,将成本投入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但是,现阶段,好多施工单位都存在施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来讲包括对施工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对施工材料的用量过多等等,这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3.4财务管理有漏洞。
建筑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影响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直接影响造价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胜任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影响项目的正常开展。
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还能提高企业最终的经济收益。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造价管理的强化工作:。
4.1加强对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的所有阶段,在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就必须开始重视造价管理工作。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在实际中,有些企业不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预算不够合理,成本投入完全超出预期。我国企业过分重视最终的预结算工作,忽视在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公开招投标是现阶段收集建筑设计方案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大量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企业满意的一个,企业在考虑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同时关注设计方案的质量,以及整个项目的预期成本投入,根据方案对成本投入进行合理的评估。
4.2重视编制工作,促进概预算编制水平的提高。
科学合理的编制工作是保证造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概预算编制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工程项目的开展必须按照概预算编制来进行。只有概预算编制是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不断提高概预算编制水平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首先,企业要意识到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概预算编制的重要地位;其次,保证开展概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能够胜任概预算编制工作;再次,在进行概预算编制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施工现场情况、施工地点的交通情况等等。最后,负责概预算编制的所有人员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保证最终的概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3控制施工阶段的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断提升施工中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必须做的工作。
第一,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认真研究设计图纸;。
第二,根据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规划;。
第三,施工人员需要和设计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映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在预期的成本投入范围内顺利开展。
4.4重视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项目的竣工阶段,双方需要根据一系列的凭据来验收整个项目,保证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的有效性。在竣工阶段开展严格的造价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企业的切身利益。5.结束语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六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现阶段,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
首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然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因此,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因此,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七
国际上最早开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化工和机械专业开设。这些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偏重技术知识,不太注重成本控制和经济分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徐寿波根据全国第二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3—1972)的要求,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西方工程经济的传入,我国的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相融合,组成了现在的工程经济学。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经济学又用于指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工程建造师和设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经济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工程预期目标及其所拥有资源条件的考察,进而分析该工程现金流量的基本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技术方案和最佳的经济效果。该技术方案可以是如工程设计、生产方案、施工工艺、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程材料利用、环境技术、节能降耗、防护技术和工程安全等建设中的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如生产经营、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投资等关乎建设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发展战略方案。工程经济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技术方案及最经济的效果,而这里的技术方案正是工程经济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对象。
2.2工程财务。
财务管理与财务會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预测、反映、控制以及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样,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现着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劳动投入、项目的收支和利润以及资产占用情况有着综合性的反映。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资产、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财务收支,从事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知悉财务管理和财务會计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2.3工程估价。
“工程估价”最早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它是对整个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所做的估算的统称,如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以及招投标阶段等。相对国内来说,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内容會针对建设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和设计方案阶段而制定。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计算,建设工程定额,初步设计概预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计价,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报价等内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费用估算,是指在建成一项工程项目过程中,在土地、技术劳务、设备、承包等市场交易活动中预计或实际产生的建设工程总价格,对其进行估算,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资源价格、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日益上涨,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显著的情况下,对建设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对降低工程建设原材料费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合理控制,进而对土木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3.1技术方面。
具有土木工程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肩负着对技术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在满足工程项目相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进行比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施工的技术和机械设备的选用进行优化比选;进行相关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采用最佳的技术方案。
3.2经济方面。
在当今时代,建筑产业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自身对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同时,对其经济效果也要进行相关的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进行相关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做好防范性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最优的资金使用方案。
3.3社會方面。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會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會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见证着人类社會中社會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产业革命之后。这主要是新的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社會发展在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到现在,土木工程正逐渐的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类社會创造出更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也应该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土木工程作为人类社會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贯穿其中,如何能够在尽可能小的工程成本投资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要兼顾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求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满足当代经济社會飞速发展的需求。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八
公路运输经济要摆脱传统的营运方式、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益,更有效地服务于信息时代的各种服务需求,就必须引入信息化管理。本文就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从接到客户的货物起,运输企业要将以上订单的详细内容制作并录入电脑程序,负责配送的工作人员也要在将货物进行重新外包装的同时,对每个货物独有的条码进行扫面识别以确认货物信息和相关负责人。信息化的管理可以使运输企业便捷准确地把握运输情况,及时掌控运输的各个环节。
(一)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对内部:一方面,实施公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可将正在运行的各大运输要素进行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记录,运输资源能够在自动化的信息平台上实现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运输企业将生产的不同时期的经营状况通过信息化手段准确记录在案,方便企业统计各种各个时期的运作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过去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制定新的资源配置措施,提高运输效率。对外部:与互联网的连接可以迅速获取企业以外的市场信息,了解同行状况,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身的资源规模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生产运作各个环节的信息查询便捷、透明清晰,方便企业可以在最短时期内发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如运营成本过大、资产无效流失、人员结构冗杂、资源周转滞后等。信息化管理也为运输企业各部门提供了及时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内部及时相互协调,团结协作,有效地解决由于沟通不畅带来的各种问题。
(三)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公路运输服务行业提出了高要求,安全、便捷、高效的服务水平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信息化管理下的运输生产,使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通过信息端口一览无余,信息的透明性和历史记录的可倒查性,无疑成为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的有力支撑。
(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
行业特点决定了公路运输业务较其他行业有独特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自然天气或运输道路维护。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的风雪天气有可能造成运输道路的堵塞而致使运输时间的延迟;南方多雨季节失常会造成洪涝灾害而致使道路中断或者损害运输货物。面对日常道路维护带来的公路临时性阻塞和因重大事件引起的道路不畅因素,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获取情报并做出预判,货运调度科根据预判调整运输计划,减少由以上原因带来的延误和损失,有效地防范风险降低运营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实现公路物流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信息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生产高效化基础之上的产业,只有信息化管理才达到现运输企业优化生产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最终获得服务社会、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据中国公路网消息,初步统计,我国2014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2亿元,年末交通运输行业共有国家及行业(重点)实验室61个,国家及与行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行业协同创新平台19个。全年新签科技项目1600多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总规模超过38亿元,其中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的新材料、新项目研究项目数约占项目总数43%。这些成果的实现证明了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现代公路物流的必要手段。
(二)是构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
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不断对交通运输规模进行完善。在完善交通业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不断构建综合立体多方位现代化的运输体系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各类运输行业中的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公路运输生产中的资源配置信息、成本投入信息都是综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交通运输生产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注重信息关联性建设。
我国公路运输行业传统做法往往注重的是行业内各生产环节的管理,虽然信息技术也应用在了内部系统的运作中,但由于系统构建过于孤立不能有效地接受外界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求,公路运输必须结合外部信息调研市场需求,加强供需信息交流,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这就需要运输企业加强信息网络关联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起与外界互通有无、交流迅捷的信息平台。
(二)完善管理评估体系。
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估是考量公路运输信息化程度的必要措施。也是运输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研究信息化管理与运输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观察信息化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的运作特点和实际运输生产状况,制定出正确评价信息化管理的原则,并根据原则不断调整信息化管理模式,让原则服务于运输生产实践,又通过实践找出信息化管理有可能带来不利因素,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评估体系。
[1]屠龙晔.浅谈公路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
[2]冯丽生,赵竖.浅谈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07).
[3]王丽君.公路运输与信息技术管理相关调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九
摘要:在当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来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创新创业;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1世纪是创新和创业的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成为经济发展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在国外,高校和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以提升其日后创业技能。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高校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指导为主,缺乏相应的系统课程。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而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经济形势,经管类人才不仅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熟悉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通晓经济运行规律,更应具有放眼国内外的开阔视野、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对问题和机遇的高度敏锐、敢于创业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而对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经济学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西方国家较早开始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案例教学也被证明对经管类学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济学案例就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案例,让学生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角度或当事人的立场上,来讨论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分析,从中找出经济学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并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找出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兴趣。案例教学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应有之义,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90名同学进行调研,其中相对于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68%的同学希望经济学上课的方式是案例教学。同时,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然而,目前“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学由于课程的特点,很难做到像应用经济学课程那样进行实验室模拟实习,案例教学也主要在管理学中应用的较早、较广泛,理论经济学案例教学比较滞后。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教材;上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采取全盘接受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僵化,与创新型人才相去甚远。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学生自身也陷入困惑,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如何通过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难度也非常大。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从事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研究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剖析经济学教学现存的问题,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如图1所示):第一,穿插式案例教学。经济学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有大量的原理、模型、图表、公式知识,学生往往将精力花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而导致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象,本课程设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的路径,体现在一方面根据每章节知识点的需要,设计一套问题导向性情境或案例,另一方面利用现实中的事件和经济热点问题解释经济学原理。第二,讨论式案例教学。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的现象。本课程设计一套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案例库,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安排时间展开讨论,总结出案例分析思路或答案,将案例讨论过程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重视学生的参与深度和广度。第三,参与式案例教学。当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主动配合,导致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本课程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作为思考题让每个学生课后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路径:1、理论性课程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解释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主要路径: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2、课程教学、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以应试为主,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应用创新机会。主要路径:密切结合经济热点讨论。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学生在上课过程无法形象的体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无从谈及培养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路径:重视布置课后开拓性的案例小组讨论。通过以上方法设置由浅入深的案例导入课程,配合经济热点案例讲解,布置开拓性案例讨论,通过强调和强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应用能力,具体案例教学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参与式案例教学和组织专题辩论或讨论,从而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本文认为,学习《经济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纳入到课程教学主体之中。这种主体体现在:其一,导向性问题或案例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案例,这样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以此作为课堂内容有吸引力,效果显著;其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问题的分析、案例的思考、互动讨论只有学生自己参与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在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上的提高。围绕这些主体表现,项目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选取学生熟悉的问题导入。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主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内如何获得最大的效用,但学生刚接触这一章时对效用这一概念还没有认识,因此本章就设计一个情境:班费仅有200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组织者,可以买水果和瓜子的情况下,各买多少,依据什么。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他们也会经常碰见,一般也有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往往没有效用的概念,这时趁机导入效用的概念,既可以理解其内涵,又能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2.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导入性案例、习题、案例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学生,让学生先动手、动脑思考,先给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然后老师进行引导、点评,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指出新的知识点或者隐含内容。
3.考核以学生参与过程为主体。不论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其参与回答问题,做练习,思考案例,都要积极鼓励,给以平时分加分或小礼物表扬。第二,密切联系热点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学习能力,因此,在导入性问题、案例的设计时,设计一些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和实际任务,将学生放置在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一起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解决真实问题。比如,网络上最近很流行一个段子:“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这就需要学生思考市场中的买卖关系是不是适用在教育市场中,这种流行的支付方式是否适用所有买卖关系。这种流行的案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落实学习载体。课程学习应该有一个具体实在的载体,从而让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来。因此,本课程除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外,选取大量的导入型问题、经济热点、发散性的案例作为载体,让课程内容不再空洞枯燥,有内容可循。除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外,还应进行相应的课程计划修改、课程教学保障配套等支撑条件。在课程学分的设置上,至少要达4个学分,既是对学时数的保障,也体现对以该课程内容、方法掌握的必需要求;在课程教学管理上,利用讨论型教室在小组讨论的环境下授课。
参考文献:
[1]崔继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探索[j].科教导刊,2014(11)。
[2]崔蕊,王维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
[3]费喜敏.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理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12)。
[4]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1)。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
3.1课程类型的设计。
此次课程类型设计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把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科类级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五部分,而是把课程首先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通修课、科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科类选修课和科类方向选修课,课外部分分实践教学环节、必读课和选读课。
新的课程类型设计使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3.2选修课的设计。
选修课是本次改革幅度最大的一块。
公共选修课作了重新调整,全校设置了8个类型模块,使可选的学科及课程较以前更加丰富、新颖。
专业选修课和科类选修课中,删除了合作经济学、实务审计、成本会计等属于其他专业中较专业的课程,开设了适合新的科技经济形势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等课程。
科类方向选修课是新增的模块式课程,也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共设置了4个模块,分别是农业科技模块、管理学模块、法律与社会模块和公共管理模块。
它的设置既适应了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又较好地适应了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产业前沿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扩大自主选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
[2]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3)。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宄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研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得到认同的启发式教学,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思路。但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应寻找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潜意识能量的方法和教学模式。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微观经济学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述某一经济原理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提问式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提问既可以在讲授之前,也可以在讲授之中或在讲授之后。例如,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这一章之前,老师可以先提出“为什么钻石对人的用途有限而价格昂贵,但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很便宜?”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了解价格决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了解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不仅引出了新的理论,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可见,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出要讲授的理论,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所要讲授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高度重视,更能使学生明白该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在讲授某一理论的过程中,针对基本原理可能得出的结论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不直接得出某一理论的结论,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过程得出该理论的结论。例如,在讲解寡头市场理论的时,对应于拐折的需求曲线的折点,会出现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存在着一个间断区间,此时可提出“边际收益曲线间断区的存在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可产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可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直接得出结论,以检验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能回答类似上述问题,必然引起对将要得出结论的极大兴趣,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某一概念或理论讲授完成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该理论掌握的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且难易适中,回答量适当,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当堂予以点评,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决办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要认真复习上次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充分预习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推论式教学。
推论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如果该理论在内容或研宄方法上与前面所学的某种理论有关联,讲课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基本原理,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思考,从某一理论、结论或方法推导出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理论或结论。例如,老师在讲授供给和需求的基本理论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授需求的基本理论,然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定律―变动”这样的分析思路自己总结供给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外,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需求或供给定律的例外,等等。再如,在学习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时,可引导学生回顾序数效用论中关于消费者最优购买行为的分析,从而以同样的方法推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这种从某种理论推出另一种理论,从某一结论推出其它结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边听课边思考,同时,运用这种方法,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推论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已经讲授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三、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挥其主体意识识实际上本文所提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都是教学相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此处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理论在课堂上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查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形成个人观点并走上讲台当众发表通常,为了课上几分钟的发言,同学们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查阅丰富的相关资料,理清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甚至需要进行调研等等,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学习了消费者行为理论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就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写一篇文章,从大学生的饮食消费、服装消费、学习消费、情感消费、娱乐消费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甚至可制作成课件,有理论、有实际,有图片、有数据地进行课堂演说,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不善言辞,参与式教学法给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形成参与式教学法在内容的选取上,可以由教师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学生自己选择副标题。也可以教师只作引导,并不特意安排,内容可以是一则经济事件的报道及自己的评价;可以是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理论对周围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或是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后的个人体会及感想,以及对理论本身的自我看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经济问题作专题报告。在实际操作中,要妥善处理内容与方法的矛盾。因为需要占用课时,如果仍按原来的课时分配去完成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无疑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对于课程内容也必须相应的有所调整。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质疑,以提高认识或弄清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样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后,学员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具备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课程内容和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教科书内容,而是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行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即时地成为主导者。例如讲解完均衡价格理论后,可结合当地市场情况讨论某产品从上市到下市过程中市场价格的决定与变化;在讲解完生产和市场理论后,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等现实经济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讲授课程过程中穿插运用小讨论,不仅可以解惑,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还能为后继内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兼有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宄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分散进行的多次讨论之间的联系度不大,主要服从于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内在逻辑。把那些容易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可以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得出正确的结论。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在讨论前要向学生提出讨论的具体要求;在讨论中教师要灵活掌握讨论节奏,适时给发言的学生以启发、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等要及时加以纠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而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教师要注意控制讨论时间,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否则就成了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主义,但如果时间太长也会影响教学安排,可能会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不着边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角解。
五、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独立研宄或相互讨论的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以案论理,重在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更感性地理解和掌握抽象、枯燥的理论,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迫使学生必须在课下充实自己,课上积极参与,动脑动口,查阅资料,质疑探索,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微观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理论多以较抽象的数学推导和建立经济模型来加以论证和说明,对初学者来说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对每一个概念、经济模型、结论都应用一个实例或一个案例加以讲解,有些原理通过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微观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例如,外部性原理中米德的“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和庇古的“火车与飞鸟”的故事;公共物品理论中“灯塔”的故事,等等。这些例子给经济学留下一个永恒的传统,也使微观经济学诗意盎然。当然,仅仅分析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微观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讲到垄断的利弊分析时,既可以引用微软公司分拆的案例,也可以结合中国电信拆分的案例;讲到寡头市场时可结合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对其过去和目前对石油价格的控制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也可以研宄中国石油市场的情况;讲到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可结合大学生选择上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性上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案例教学可以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观经济学这门课在采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如可以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将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也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即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就某个案例组织专题辩论,等等。二是案例的选择问题。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以国内案例为主,国外的案例为辅,既要考虑到具有经典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相结合,又要注意配合案例分析教学的不同阶段,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三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进程,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注意采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适时进行总结。
总之,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和恰当的运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宄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微观经济学也不例外。如何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与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与学双方的沟通等因素有关,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三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中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学派林立、偏重数学推理、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和理论变化快等特点,学生经济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领悟与理解。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克服教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采取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特征,注重经济思维训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形成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综合教学效果水平不断提高。
所谓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拓展教学空间,在西方经济学的每章教学环节中,采取“讲授理论+实践演练或研讨”的方式,以综合整体效应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构建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1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是模式构建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特点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
西方经济学课程及授课对象可用六个字概括:“基础课,低年级”。从课程特征看,宏观经济学体系由众多林立的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对于同一经济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相互排斥和对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困惑和费解。
从学生的特点看,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在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专业认同等方面还没完全适应;学生个体之间学习的兴趣差异性较大,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比较迷茫,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讲,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的愿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显得异常吃力,以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削弱。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尽快摆脱低年级适应期各种问题的困扰,也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显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美国学者理查德?l.阿兰兹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明显:知识信息传递单向性,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各课程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学生基本上大合堂上课,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是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参与为中心,以经验代替理论,以活动代替学习,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把握;四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难以控制课堂的整体局面,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技能;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必须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在教师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应互动的教学结构模式。
1.3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师生是通过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由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互动关系。因此,教学相长,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学会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这一理论更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性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以适应竞争曰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在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理论+实践”的复合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讲授基本理论。
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尽管在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当前对大合堂众多学生统一施教、过程可控、系统传递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讲授作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得西方经济学的精髓,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识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来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仍然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环节,但需要教师力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2加强实践演练。
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其相关经济理论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假设条件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如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理论,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必然会造成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形成,当然学生也难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每一章节中有意识地设定一些问题,通过市场模拟、市场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经济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经济分析的能力。
2.3进行主题研讨。
通过开展主题研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分析方法、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教学主题,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现实自己设定探讨、争议的理论问题,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调研、小组讨论等,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成果交流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合作性得以提高,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效果提高。
3.1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传递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体现。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在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单元中,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理论时,交叉融合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是由教师设定问题,向学生设问:为什么有的年份衣民衣产品丰收了,衣民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谷贱伤衣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谷贱伤衣的现象,国家和衣民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设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到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上来。其次是涉及供给理论时,点名提问,迫使学生思考并回答“谷贱伤衣”的理论内涵,提出中国为什么会存在“民工荒”现象,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再次是为让学生利用自身经历,深刻领会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并进行点评、对比、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优势与不足。最后是在讲授价格弹性理论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春运火车票问题、春节商品打折促销等问题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研讨活动。这些综合性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3.2强化思考体验,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复合教学模式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反思、质疑、批评、提问、总结,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国民收入核算教学中,在系统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gdp核算方法有什么缺点?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唯gdp是从”的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由gdp崇拜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灰色收入等问题深入思考、探讨。要求学生在查找、收集和分析比较各种资料后,写出相应的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浅析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台湾贸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增强实践体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为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实践体验,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条件。如在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先后为学生设定三类实践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讨论交流,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交流、展示调查结果。其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引申理解消费者剩余概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考察和体验来理解、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其三,根据替代效应理论,组织学生展开关于“盗版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的主题探讨,促使学生以专业知识与理论正面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些方式与活动综合运用,极大增强了学生实践体验,让学习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形成以专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主要探索以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多元复合,双向互动,动态生成,循环累进”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比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具体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1)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流程清晰,结构稳定,简单易于操作。
(2)学生受益面大。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课后实践运用、探讨,“理论+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随机提问、小组合作,也有个人任务、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团队写作,也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学不思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不断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有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教学互动性强。复合型教学模式,更多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理论水平、良好的人格魅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专业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与灵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学习热情以及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有意义。
(4)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优点,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从教学效果看,复合的教学模式彼此互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之中重复进行,通过反复刺激和引导,在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形成方面,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课程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经济基础课程,也需要随之发生转变,中职院校想要有效的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转变的教学方式,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
1.2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还是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目前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为主,虽然有许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长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浸入,也让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面,难以有所突破。21世纪是个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随着互联的普及,学校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的使用却还是以简单的操作和展示为主,并不会通过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为学生知识点。即便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由于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大量计算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中,试想本身就枯燥的经济学,再加之学生浅薄的基础、教师单一的讲解,这样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和质量呢?教师“一言堂”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建立沟通和交流,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兴趣,教师想要转变这样的境遇,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