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大全(14篇)
总结是一个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写总结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模板化的语言和套话,更多地展示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一些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提高工作效率。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一
二九一农场共有人口19000人,住户6900户,现有各类残疾人452人。20xx年农场残联作为垦区第一个单列的场级残联,在上级残联和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家”为阵地,努力提高为残疾人服务水平,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参与农场的各项生活,共享农场发展成果。
一、加强基础建设,建立以“残疾人之家”为中心的康复训练网络。
为提高“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基础建设,在农场职工医院和街道社区建立了为残疾人服务的康复训练中心。各管理区卫生院建立康复站,作业站卫生所建立康复室,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机能,为不同残疾类型的朋友提供康复服务,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农场社区以“残疾人之家”康复训练中心为载体,加强“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基础建设,配备液晶电视、电脑、投影仪,建立图书室,制做宣传栏,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各项服务,使“残疾人之家”成为残疾人生活中的精神乐园。真正实现了“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标,使残疾人在“家”中能够得到便捷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帮助处在社会边缘的残疾人回归生活主航道,让残疾人群体享有和谐社会的温暖。
二、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为“残疾人之家”服务保障机制。
农场从建立机制入手,把“残疾人之家”创建工作纳入到单位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之中,为“残疾人之家”服务保障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建立残疾之家信息网络机制,建立上下联动、便捷有效的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机制,在“家”中分类建立了康复服务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0%。二是建立服务运作机制。以农场职工医院、街道社区为中心,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三是建立合理利用资源机制。利用街道社区居民委中空置的场所,开设残疾人康复训练场所。四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农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卫生规划,列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工作目标考核之中。
三、发挥“家”的作用,实施解困救助行动,保障和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农场残联发挥“残疾人之家”的作用,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学习、就业、康复、维权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实际困难做了以下工作。街道社区残疾人联合会安排8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清扫街道,年人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为75名残疾人办理了低保。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20万元,农场匹配20万元,为8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房屋修缮,如农场残联投入8000余元为二级精神残疾人申敏更换了塑钢窗,并对墙体和屋顶进行了维修。为一二类贫困残疾人承担网上评残费。为精残知青鲁月秋办理医疗保险。近年来农场共为各类残疾人承担医疗费用近15万元,如为精神患者李树森承担31725元的更换骨股头费用及护理费;为残疾人郭松联系安装假肢。农场各界组织助残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提供常年的生活服务,还经常到敬老院为残疾老人演出,让他们在心里上对生活有个积极的态度。
二九一农场“残疾人之家”的创建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爱心帮扶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使残疾人的事业真正做到了有人管、有人帮、有人关心,“残疾人之家”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社会也越来越和谐。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二
张书平,男,汉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黄墅村涂湾组,现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1990年,初中毕业的张书平为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当上了木工学徒。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师父求教,终于换来了一手好木工手艺,从此,开始从事木工行业,起早贪黑,吃苦耐劳,一干就是十几年。凭着精湛的手艺,他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正当张书平意气风发地梦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命运跟他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xx年的一天,在电刨床上制作木地板时,电刨无情地将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断,致使左手残疾。从此,张书平与木工手艺活断了缘。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迷茫过,消极过,可是最终他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一切,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参加了县残联举办的特种水产养殖培训班后,他瞄准了甲鱼养殖产业,20xx年元月,张书平与邻村(凤河村大义组)村民赖正兵取得联系,盖起了甲鱼棚,当年建棚投入资金33万元,从事甲鱼养殖。当时,环境很艰苦,一是缺资金,这笔不小的资金全是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二是缺技术,当时张书平在甲鱼养殖领域还是一个“门外汉”,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凭着虚心求学、大胆创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见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还略有利润,得到了回报。尝到甜头的张书平干劲更足了,随着不停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他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显著,仅20xx年一年就获取纯利20万元。
张书平靠着自己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可是看着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张书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实在的他有一股闯劲和干劲,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他脑海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发展甲鱼养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县残联的支持,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已经有了12家甲鱼养殖户,其他养殖户有情况、有问题找他时,他毫无保留地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帮助他人。他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到12家甲鱼养殖户家里义务巡回指导,在他的影响下,12家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得到提高,并成立了甲鱼养殖协会,走上勤劳致富之路。
残疾人本身就特别需要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而张书平却做到了去关爱别人。从20xx年任黄墅村残疾人协理员以来,在发展甲鱼养殖的同时更是扑下身子一心一意为残疾人服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工作求真务实、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于20xx年荣获郎溪县优秀残疾人协助理员称号,并在20xx年涛城镇残代会上被推选为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张书平计划于20xx年再造一个甲鱼棚,总投资40万元左右,在扩大甲鱼养殖生产规模的同时,打造一个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更好地为当地残疾人服务。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三
杨xx,男,1974年出生,肢体四级残疾,高中文化,中共党员,中级职业农民,太白县北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他作为一名职业农民,在近几年的农业种植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在致富发展的道路上,他始终想着同村及周边的相亲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是他最想做的。他总结经验结合农民群众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资模式,以农机入股、劳力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致富道路。他于20xx年3月成立了太白县北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7人。20xx年签订订单蔬菜375亩,建设漂浮育苗大棚2座,育苗4茬次160万株,实现种植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20xx年,他主动融入全县脱贫攻坚大盘子,在市、县残联的帮助指导下,将合作社成功建立为县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吸纳3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为合作社社员,安置12名残疾人就业,采用“辐射带动”模式,免费为残疾人发放化肥、种子、农药等种植物资,带动周边32户残疾人种植户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实现残疾人种植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300元以上。他个人20xx年被市科协授予宝鸡市优秀科普带头人,20xx年被市农业局认定为中级职业农民,20xx年获得优秀职业农民称号。20xx年投资10万元建设蔬菜漂浮育苗棚3座,年育漂浮育苗4茬次160万株,移栽大田400余亩,为贫困户免费发放20万株,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
面对今年蔬菜价格低,群众销售难、大量蔬菜坏在地里问题,他积极主动联系客商不辞辛苦各地奔走,想给每位种植户都能得到相对称的经济回报。通过和人关系和信誉与客商达成种植订单保护,让农户减少损失。今年与农户签订生菜、莴笋、洋葱等订单蔬菜380亩,代办蔬菜销售20xx余吨,销售面积700余亩,价值80万元,帮助周边100余户销售蔬菜。把“太白无公害蔬菜”品牌销售到湖南、南京、成都、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有力的确保了群众利益。
蔬菜根肿病严重问题是困扰本村及我县的蔬菜发展难题,他与县上农技人员联系,同时奔走在各地蔬菜种植大县,寻找解决跟重病问题的办法。共同研究如何降低蔬菜投入成本、提升蔬菜质量、衔接客商洽谈订单业务,这都是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经济收入大事。他定期邀请镇农技站、县农技中心为农户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在拐里村每年引进抗病蔬菜新品种2-3个自己开展试种,大大提高了本村农民蔬菜种植水平,促进了太白县蔬菜根肿病防治工作,增加了农民收入。
多年来,他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科技、强能力、提素质,推进农业产业突破发展,农民增收奔小康。在生产中他一心扑在当地农业高山蔬菜主导产业发展上,舍小家为大家,从未放弃自己对农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追求,热爱农村、情系“三农”,带头学习、带头实践、带头示范,为村民服务,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他的精心带动和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拐里村全体村民致富增收显著提升,他本人也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党委及政府的表彰。
今后,合作社将在更高起点上规划,推进蔬菜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计划20xx年新增育苗大棚10座,两年内力争实现“一户一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产销果蔬网”,实现网上订购、网上销售;引进外资投建“蔬菜瓜果加工厂”,拓展工业化发展农业之路。在示范带动和合作社有效运转下,真正做到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群人。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四
我叫夏宗云,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夏宗云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五
纪台镇尧河店子村的苏金明今年45岁,自幼患小儿瘫。20xx年,他靠着邻居家的一头病猪崽“创业”,而今,他有了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还经营着一家熟食店,事业小有成就。
苏金明初中毕业后想在家务农,但是一条腿不方便,几乎做不了田里的活儿,那时候他就萌生了做点小买卖的想法。1991年,苏金明靠哥哥给的150元钱起家,开了一家熟食店,勉强度日。“我那时候什么手艺都没有,熟食店也仅能勉强糊口,后来又借钱经营饭店,结果又赔了,从那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意志都很消沉。”
20xx年,邻居家一头小猪崽生病了想丢弃,苏金明就把病猪崽抱回了家。“我以前开店的时候跟兽医站的医生关系很好,他教过我很多病理知识。我就自己琢磨着给猪崽治病,谁知真的治好了。后来猪崽喂大了卖了,用这些钱又买了头将要下崽的母猪,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因为我行动不便,就琢磨着用新设备实现自动化喂养。虽然成本高些,但是对我来说很方便。”苏金明说,10年过去了,养猪场现在扩大到5亩,年售出商品猪100多头。
有了一定的资金后,苏金明的熟食店又重整旗鼓,在吸取了历次失败的教训后,现在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交谈过程中,苏金明始终面带笑容。他说:“心态很关键,身体的残疾不能成为消沉的借口。经过了那么多的失败,我很庆幸自己创业的激情还在,失败的时候又坚持了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纪台镇尧河店子村的苏金明今年45岁,自幼患小儿瘫。20xx年,他靠着邻居家的一头病猪崽“创业”,而今,他有了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还经营着一家熟食店,事业小有成就。
苏金明初中毕业后想在家务农,但是一条腿不方便,几乎做不了田里的活儿,
那时候他就萌生了做点小买卖的想法。1991年,苏金明靠哥哥给的150元钱起家,开了一家熟食店,勉强度日。“我那时候什么手艺都没有,熟食店也仅能勉强糊口,后来又借钱经营饭店,结果又赔了,从那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意志都很消沉。”
20xx年,邻居家一头小猪崽生病了想丢弃,苏金明就把病猪崽抱回了家。“我以前开店的时候跟兽医站的医生关系很好,他教过我很多病理知识。我就自己琢磨着给猪崽治病,谁知真的治好了。后来猪崽喂大了卖了,用这些钱又买了头将要下崽的母猪,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因为我行动不便,就琢磨着用新设备实现自动化喂养。虽然成本高些,但是对我来说很方便。”苏金明说,10年过去了,养猪场现在扩大到5亩,年售出商品猪100多头。
有了一定的资金后,苏金明的熟食店又重整旗鼓,在吸取了历次失败的教训后,现在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交谈过程中,苏金明始终面带笑容。他说:“心态很关键,身体的残疾不能成为消沉的借口。经过了那么多的失败,我很庆幸自己创业的激情还在,失败的时候又坚持了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六
“为残疾人服务十六年,我想成为残疾人最熟悉的家人。”
走进荷塘区黄家塘社区的残疾人家中,提起xxx,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她呀,很熟悉了,经常来的。”
xxx是黄家塘社区的残协专职委员,20xx年她加入残协大家庭,从此积极参与残协工作,照管残疾人。黄家塘社区目前住着三十多位残疾人,她能准确说出每一位残疾人住的位置,楼层数字,对残疾人家里的情况了然于怀。
每隔一段时间,xxx就会上门看望社区的`残疾人,了解他们的近况,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排忧解难。她说:“虽然经济上我们很难帮到忙,但生活上,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会尽力给他们提供什么。”久而久之,社区残疾人也愿意和她亲近。每当xxx敲开一家的门,残疾人及家属便会露出笑脸,热情寒暄,仿佛迎接的是归来的家人。
金xx、刘xx夫妻家就是xxx经常到访的一家,这对老夫妻身体都有残疾,由于年岁渐长,健康状况更加堪忧,浑身病痛,连出门都成困难。而他们住的小区属于老工厂安置房,周围邻居大多都搬走了,小辈工作忙,他们时常觉得寂寞孤独,两位老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很少向外界求助。xxx知道这一情况后,便常常登门,像晚辈一样给予他们陪伴和关心。谈起xxx,刘xx老人点点头,称赞道:“小廖真的很好,总是来看望我们,我们很喜欢她。”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七
每周二下午两点,武汉市盲童学校的11位盲童将一起上两节竹笛演奏课。给他们讲课的是27岁的教师xxx。
这位被誉为“板凳女神”的美丽女老师,因幼年的一次车祸不幸高位截瘫,但她从未屈服于命运,凭借着自己演奏笛子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考取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竹笛硕士研究生。
现在,xxx一边教学,一边开办了自己的竹笛教学工作室,同时还是b站上一位拥有超高人气的up主。
xxx是湖北荆门人,3岁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高位截肢,靠轮椅和小方凳“行走”。9岁时,她偶然听见邻居吹奏葫芦丝,觉得非常动听,于是让父母买来葫芦丝自学。很快,父母发现她颇有天赋,开始报班学习。
20xx年,湖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在荆门举行,xxx在这次汇演中获得三等奖。她的葫芦丝演奏激情而灵动,引起了湖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著名笛萧演奏家张红阳的注意。
在湖北省残联的支持下,xxx开始师从张红阳学习吹笛子。为了方便学习,xxx举家从荆门搬到武汉,课余时间由父母陪伴到张红阳老师家中上课。
张红阳家住2楼,xxx刚开始去学习时,都是爸爸抱着上楼。但张老师要求,xxx自己用板凳支撑上2楼。
张老师并不是有意刁难。“学笛子是很苦的,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来,何况是一个残疾人?要弥补身体上的不足,只能比一般人更吃苦,这是对她意志的锻炼。”每次听到楼道传来板凳的声音,张老师都会心疼这个小姑娘,但他一直狠下心,等她自己“走”到门口。
为了学好笛子,xxx吃的苦难以计数。指法、气息、拿笛的姿势,反复训练,一遍又一遍吹练习曲,手指、舌头都麻了,但她坚持了下来。3个月后,不管是发音的稳定性、还是听力的灵敏性,xxx都达到了张老师的要求,而这3个月的课程量,普通学生要半年才能学完。
来武汉后,他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器乐类一等奖。她梦想着能考上大学。
20xx年,xxx参加艺考,但她报考的5家高校中,4家直接将她拒绝。有的说她没有双腿,不能上形体课,修不满学分无法毕业;有的担心她无法生活自理。
回忆起报考大学时遭遇的挫折,xxx略有委屈。“其实我自理能力很强,上高中后家里给我配备了电动轮椅,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出门了,现在我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上课,也不用家人帮忙,平时我自己买菜、做饭都没问题。”
在省残联的`争取下,xxx最终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器乐专业录取。在校园中,她乘坐着电动轮椅、带着小板凳穿行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微笑着面对每一个路人好奇或惊讶的目光。开朗阳光的心态、自信甜美的微笑和优异的成绩让她被同学们称为“板凳女神”。
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以后,xxx以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统招音乐类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如愿进入该校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师从著名青年笛箫演奏家王溪老师。
为了xxx行动方便,民大将教室、宿舍楼、食堂等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将xxx的琴房安排在一层,她的日常生活、学习可以畅通无阻。
多年的学习中,xxx不断拓宽着自己演奏的领域。骨笛、洞箫、排笛全部信手拈来。张老师还把自己研究多年,也是演奏难度最大的“镇宅之宝”——龙笛传给了她。
龙笛是中国传统乐器,从春秋时流传至今。张老师传授给xxx的这根龙笛有碗口粗3.6米长,被称为“亚洲最长龙笛“。
“演奏龙笛的时候,因为比较重,我和另外两人要多次排练,表演的时候三人配合,另外两人在远端按动笛孔。”xxx说。在全国第八届艺术节残疾人专场演出上,xxx用龙笛演奏了老师专门为她编排的《竹吟》。低沉而悠扬的旋律回荡在音乐厅,让观众们如痴如醉。
20xx年,xxx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回到武汉。在省残联的支持下,她在中南路附近开办了自己的竹笛工作室,收了7个“徒弟”,都是健全人。每周还到武汉市盲童学校为孩子们上两次课,周一教授葫芦丝,周二教授竹笛。
教盲童们学习吹奏竹笛,是源自于xxx自己的心愿。“学习音乐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找到了一条路,所以我也希望能帮助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孩子,陪他们找到另外一扇门。”
因为孩子们看不了曲谱,要正式开始学习演奏一首曲子前,xxx都要先教他们学会哼唱,再一次次地握着孩子们的手指,指引着他们一边触摸,一边吹奏,记住每个音调后,逐渐练习熟练。“其实孩子们对音乐很有悟性,一首乐曲只用教两三次就会唱,演奏竹笛也能很快上手。”
7岁的一年级小姑娘小珍(化名)很喜欢xxx的葫芦丝课,每次上课,一听到张老师的声音,都会主动抱抱她,大声地说“张老师,我很喜欢你!”吹奏葫芦丝时,小姑娘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特别喜悦的表情。这让xxx特别感动,觉得再次感受到了自己凭借吹奏竹笛改变命运的力量。
去年,xxx还在b站上用真名注册了账号,发布一些自己吹奏竹笛的视频。她用竹笛演奏春节期间的祝福曲目《喜洋洋》;演绎经典古装剧目《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插曲;一人挑战四只竹笛演绎《哆啦a梦》,还发布了和男朋友在南京吃美食赏美景时期的甜蜜视频。她专业的竹笛演奏技艺和视频中传递出的积极乐观和幸福,深深打动了网友,短短几个月拥有了超过1.6万的粉丝。
xxx说,她想通过这些视频,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技艺,也想告诉更多人,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只要不放弃,只要付出努力,人生就能有所收获,生命中也总会遇到自己的幸福。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八
谷,女,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生于1965年11月,19xx年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在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新生信号台和忠县信号台作信号员、信号台台长,现任忠县信号台台长。谷在近20xx年的信号生涯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行轮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服务行轮,奉献社会,为行轮的安全和长江航道的畅通做出了贡献。
一、锤炼意志的四年。
19xx年,谷怀着憧憬和梦想,顶替父亲来到了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成为川江航道一名信号工。偏僻的环境,单调的工作,拉信号、买米、买煤、挑水、煮饭……一下就将她的梦想击得粉碎。原以为信号工很浪漫的她从憧憬中回到现实,面对的是比常人更多的障碍和困难,自幼患上小儿麻痹症使她行走不便,常人担一挑水约需20分钟,而她担半挑水就需1小时,买一次米几乎要耗去5个小时。生活的不便,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常使她夜不能寐,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反复地问着自己:“我的选择对吗?残疾人能干好信号工作吗?”在彷徨和犹豫之时,张海迪、吴运铎、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不行,绝不能让人瞧不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她在心里发着誓。战胜自我的谷,象换了个人似的,工作上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向书本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信号工作。为了给行轮提供优质的服务,她仔细琢磨,细心观察辖区航道水流、态势、过往船舶吨位、航速,测算出各类船舶通过控制河段的时间,准确、及时地指挥着行轮安全通过控制河段,赢得了行轮的好评。生活上她深知自己是残疾人,要适应信号工作的生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劳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常常利用休假或空闲时间备好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挑水,一次不行,就多挑几次,电瓶拿多了走不动,就提几个走几十米,又再返回提几个,往返数十次。白沙坡4年的信号工作,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二、爱的奉献。
残疾人更需要爱,可是身有残疾的谷却充满了对他人的爱,她十分珍爱与她朝夕相处的姐妹们。虽然她行动不便,为让其他同志能多休息,自己经常冒雨或顶酷热步行到3公里外的邮电所交本台的电话费,同志们都关心地说:“你的脚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去了,让我们去吧。”但她执意不肯。台上职工谯怀玉的父亲因病到重庆医治,需谯怀玉随行照料,谷就连续当班一昼夜。女工熊德荣怀孕后,谷数次跛着腿,陪她上医院作妇检。一次意外,怀有身孕的熊德荣险些流产,谷与台上职工主动换下熊德荣,担负起值班任务。一段时间,信号台周围不安全,有的女工深夜值班不敢出值班室发信号和观察航道状况,谷就陪着女工,为她们壮胆,一起出门发信号,观察辖区航道。李胜祥师傅刚来台时,由于炊具等生活用品没带来,她就主动拿出炊具、燃料给他。前年,丰都航道处维修站一女职工遭遇不幸,她带头捐款。社会发动给残疾人捐款,她也积极响应。在谷爱心感召下,台上职工亲如一家,塑造出了“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四互”班组团结精神。
三、信号台的领头雁。
19xx年,谷受组织的委派,来到忠县信号台任台长。经过白沙坡信号台艰苦生活的磨练,新生信号台风风雨雨的洗礼,愈益成熟的谷走马上任后即抓班组的基础建设,先后制定了《忠县信号台管理制度》、《安全组长职责》、《业务学习组长职责》、《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等九种规章制度。刚开始时,大家还不习惯,认为条条框框太多,不自在。为了增强班组职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谷多次召开班组学习讨论会,反复耐心地讲解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常说,规章制度是老一辈航道职工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训换来的。为了规章制度真正入耳、入脑,她组织大家熟读熟记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应知应会,并多次就规章制度的落实与职工促膝谈心,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工作方法终于使班组职工明白了规章制度的重要,大家相互监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迄今为止,全台未发生一起违规违纪的事情。川江信号台几乎全是女职工,女同志在一起筋筋绊绊的事较多,轻则影响团结,重则给班组形象和工作带来损害,为了增强班组职工的凝聚力,她倡导“不说小话,不讲空话,不闷在心里”的三不台风,大家有建议当面提,有意见当面说。凡台上职工有意见、闹矛盾她总是找双方谈心,或者开一个工会小组会。消除隔阂,加深理解,个别职工有时对她有意见,谷就虚心听取,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在谷带领下,班组人员互相关心,不分彼此,班组成员享受了“家”的温馨,激发了职工爱台,爱岗的真挚情感。为提高服务质量,xx年9月,谷与姐妹们一起向行轮作出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提供航道安全情况,信号揭示准确及时”的承诺。为了表明承诺的决心,谷亲自将100多份资料送到行轮,并请行轮予以监督。同时,她与全台职工想行轮所想,急行轮所急,行轮驶入控制河段后,主动、及时、准确地介绍辖区河段的船舶动态,雾情状况,辅助行轮安全航行。xx年4月“彩虹”号客轮在螃蟹碛搁浅,情况十分危急,听到呼救后,谷迅速报告港监部门并通知渝道1262艇施救,使该轮转危为安,轮方非常感动。xx年以来,她所在的信号台指挥行轮近10万艘次,无一错、迟、漏挂,正常率达100%,行轮满意率高达%。忠县信号台被行轮誉为“水上窗口、文明使者”。
五、做个优秀的信号员。
“我不当个优秀信号工就不配作您的女儿”这是谷刚参加工作时对父亲的承诺。十多年来,尤其是加入党组织后,她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实践着自己的誓言,她常说:“信号台是一个平凡的岗位,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服务行轮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信号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辛勤耕耘,使自己成为了一名信号员中的佼佼者。自1989年以来,谷先后共20多次受到重庆航道局、长江航道局、长江航务管理局、交通部、重庆市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表彰,曾被授予优秀班组长、服务能手、先进生产者、巾帼建功标兵、包起帆式先进个人、重庆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1999年谷荣获重庆市“”立功奖章,20xx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作为重庆市荣获20xx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代表,进京参加了全国五一庆祝活动,20xx年她当选为重庆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出席了重庆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光荣地当选为党的xx大代表,20xx年被重庆市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峡江深处的航道产生了一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消息传来,长江航道乃至长航全线职工精神振奋,而谷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代表,要不辱使命,还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长江航道信号岗位上实践好好“三个代表”。因此,工作之余,巡回演讲途中,都可以看到她学习的身影,她所在的单位也从政治上关心她,生活上照顾她。谷出差多,回到信号台,她心里总有一种对不起台上同志的感觉,认为自己出差在外,给台上其她同志增添了负担,虽然台上早已用上了照明电、安上了自来水,但她一回到台上,总是抢着搞清洁、做卫生,在信号台那蜿蜒的小路上,人们时常还可以看到她跛着脚前去交电话费的身影。台上的姐妹们都说谷变了,变得观念更新了,责任心更强了,说话更在理、更让人信服了。谷所在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说:谷没有变,她质朴谦虚的品格、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
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信念。谷所在的忠县信号台,随着明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将失去存在的功能,而仅重庆航道局就有近千人将失去岗位,现在谷带着她的姐妹们坚守在信号台上,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她的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九
有这样一个人,前二十几年,他的生活一直非常平淡,虽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惬意处处充满了阳光,父母尚在、夫妻和谐幸福,育有一娃等等。
一切都看似美满幸福,他就是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马岭村的村民老刘。但,谁也不曾想过造化弄人,灾难突然降临在他的身上,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臂。
本期的人物观察带你走进“无臂羊倌”老刘的坎坷人生,去看看他是如何冲破眼前这道风雨迎接背后的彩虹。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2003年,在外打拼的老刘因为机械事故意外地失去了双臂。
这本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无法接受的痛苦经历,何况正值年轻气盛之时,更令他遭受打击的是,老刘的妻子又因为这次意外事故,丢下了不满一岁的儿子弃他而去。
这突如其来的双重打击压的老刘喘不过气来,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更没有想要如何面对。
他把自己关在窑洞里整整七天,不吃不喝,也不想讲话,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平,让他从一个健全的青年突然间一无所有,到最后还跟了一屁股债务。
他越想越难过,甚至想要自我了断,但他不能。他开始狂躁、悲痛,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他的儿子还有体弱多病的父亲以及聋哑母亲,他咬着牙根想,绝对不能被压垮,因为这个家还需要他。
得知老刘遭遇的亲朋好友、乡亲们以及村里的干部,都纷纷到老刘家里去开导他,村干部帮助老刘申请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
慢慢老刘打开了话匣子,也渐渐的接受了这个让他悲痛的现实,亲朋友好友的鼓励和村干部的关怀让老刘成功的战胜了自己,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是啊,日子总归要过下去的,如果就这样撒手不管了,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儿子可怎么办呢?扛起整个家的责任让老刘铭记于心。
自此老刘开始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等等技能重新适应生活,体弱多病的父亲也重新燃起了希望,日子有了盼头。
从老刘出事以后,家里条件十分拮据,家庭的收入来源仅剩了几亩良田,全靠父亲一人劳作,家里的牲口还有两头羊,每天父亲都牵着羊上山干活,干完活再把羊牵回来。
老刘看到日夜操劳的父亲,内心滋味五味杂陈,主动要求父亲将羊交给他,从那以后,马岭村就多了一位无臂青年。
他把拴羊绳子的另一头拴在自己腰上,然后带着他的儿子每天都出门,就这样慢慢的,老刘的心情好了起来,精神头也就十足了。
放羊成了老刘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慢慢的他手里的羊不断繁殖、壮大,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他开始想要多养殖一些来补贴家用。
似乎生活一切都归于平淡和稳定后,老天又给他开了个玩笑,2013年老刘从外面买了一百多只羊回来,因为没有注重防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一百多只羊死了106只。
老刘投进去所有的钱都赔了个“底朝天”,不仅如此,最后合计了一下还欠债8万元,这一打击又让老刘陷入了绝境。
人的内心是不断地从一次次打击逐渐成长壮大的,面对这次打击,老刘没有像第一次那般气馁,命运就算再坎坷还能坏到哪去呢。
他已经一无所有了,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开始盘算着如何绝地逢生,只要人活着就不怕干不出个名堂来。
果然,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老刘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王琪主动找到了他,王琪说,老刘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有上进心,加上头脑也比较灵活。
他帮助老刘申请了残疾人创业基金和自主创业发展养殖补助的贷款等等,首先第一步就是扩大老刘的养殖规模。
当时还帮助老刘联系了畜牧专家,教给他一些有关养殖的和防疫之类的技术,老刘不仅通过放羊的收入补贴了家用,在政策补贴到来后还给家里添置了新房。
脱贫后的老刘内心一直惦记着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他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开导他从绝境走出来这如此之大的恩情。
老刘成立了博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一共有六户加入,其中还包括三户贫困户。村民蒙思文说,自己年纪大了家庭条件也不好。
这几年不乱花、不乱混,手头里有点钱,再加上给老刘打工,一年能赚一万块钱,于是就跟着老刘一起干,蒙思文觉得老刘双臂残疾,还能够养活一家老小。
这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所以他非常愿意跟着他干。实际上,老刘早就有了主意,他绝不能让跟着他一起干的村民吃亏。
他要求入社的社员带着资金入股,第一年最低的分红不能低于入股钱数的百分之八,如果羊死了或者没养好,那么这些亏损都算在老刘的账上,他保证每年都能让入股的村民拿到分红。
合作社向好发展了一段时间后,老刘想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扶贫干部,经常能够在村里看到扶贫干部的身影,有时候很晚了他们还走访入户,星期天也没有假期。
如果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该多好,老刘想,如果他能够成为一名党员,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定会用自己自立自强的精神去感动更多人,引领更多在迷途中的.群众走向光明。
20xx年8月,老刘通过口述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xx年12月,老刘成为了一名正党员。
成为党员的老刘内心十分自豪,他现在最希望能够多为乡亲们干点实事,第一书记王琪说,老刘经常帮助村里需要帮助的人,甚至在疫情期间自愿到一线值班执勤。
在疫情紧缺口罩和消毒用品的情况下,老刘还帮助村里联系了上海一家公司,获得了消毒用品的捐赠。
不仅如此,老刘还联系了咸阳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为村里60周岁以上的村民免费做体检。
20xx年老刘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得者,他积极参加扶贫宣传活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如何奋斗的故事。
希望通过自己的事迹,带领那些被困在绝境的人们走出来,希望他的故事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奋勇向前。
老刘想告诉大家,虽然有时候生活会跟我们开玩笑,同样我们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但是无论遭遇如何,国家都没有忘记我们。
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更多的人燃起了希望,就像自己一样,国家的政策就是底气,有了这份底气还需要自己奋勇向前,老刘说只要能帮助一个人继续向前走,那么他的努力终究就没有白费。
其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经历,最重要的还是摆正心态,心态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当作是一份调味剂,实际上失意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坎坷和失意,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面对。如果把坎坷看成是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受到坎坷的生活...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十
4月10日,海拔600多米的涪陵区蔺市泡桐村还有些冷,穿着单衣坐轨道上山,只觉一层加一层的冷。不过,在山顶的泡桐村,老尹每天下午两点出门放羊,雷打不动。
他的衣服上、裤腿上到处都是泥土,拿着一根长竹竿,嘴里吆喝着“回来”、“这边走”,对两百多只羊发着各种口令。妻子小魏也相似装扮,他在羊群这头,妻在羊群那头,浩浩荡荡。
泡桐村的放羊人,一家喂了两百多头羊。
一水的黑山羊,毛色油亮,动作灵巧,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标记”,是打“预防针”留下的。羊儿们住的是“楼房“,类似于吊脚楼,有两座,粪便通过”楼板“的空隙排到“吊脚楼”下。
“有两百多只哟,喂不赢,没得地势,有地势我还想多养点呢!”老尹笑眯眯的,虽然走起路来有些一瘸一拐,但是行动迅速,有一只羊特别调皮,喜欢“掉队”,他的声音和竹竿总是及时出现在“调皮羊”的周围。
从家里出发,夫妻俩给羊儿们规划好了路线,路过的庄稼地已围好了护栏,树林、竹林、鱼塘、山坡,每一处都已熟络,还有些许的羊粪。
这些羊儿可是宝贝,老尹介绍,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他的一只成年羊可卖1400元,这还是平均价,品相好的价格更高。粗略地算下来,这两百多头羊儿卖个30万不是难事。
只几分钟,他们穿过庄稼地小树林,经公路跨越了美心红酒小镇泡桐村生态度假村的葡萄园,来到一处水草丰美的小山坡,这里还有一些别有风情的小房子。再过约半小时,坐索道下山时可以看到夫妻俩在悬崖的山坡上,山羊散布各处,满山绿草中,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练腿也为了找到新营生,他开始养羊。
老尹说,自己今年52岁,他与羊儿结缘,全是因为自己的这条腿。
此前,和其他人一样,老尹的腿也能健步如飞。他是个大个子,也比较勤劳,外出务工,在工地干活,收入不错,日子自然过得也不错。
然而,不幸却悄悄来了:20xx年,一个沉闷的午后,他在福建的`工地工作时,一块巨石向他砸来,他失去了知觉,等到醒来时,人已在icu,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多次手术,才能下床,但留下了腿疾,走路一瘸一拐,逢下雨天或走累了还会疼。
眼看着年事渐高,加上腿脚不便,家里又是正需要他的时候,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考验着这个中年男人。20xx年,回到泡桐村,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养羊。
启动资金来自于政府的无息贷款,一共贷了3万元,第一批喂了45只羊。当时,他的想法也比较简单:一个是没有其他成本,就靠自己放养,二个是可以练一下自己的腿,不能就此消沉下去。
第一年没有啥收获,只卖出了3只羊,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养的羊儿们倒是繁育出了更多的小羊,但规模还是不够大,老尹和妻子虽然努力,但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过得也很艰难。
获助后打开销路,扩大规模带动村民致富。
原先,老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养的羊也不多,也没有什么心思打理。可是,生活并没有亏待他,在寻找销路时,他第一个想到了放眼望去就可以看到的彩色房子,那个aaa级景区美心红酒小镇。
先是红酒小镇准备在泡桐村打造生态度假村,种葡萄、修索道,开设脱贫攻坚集市,工作人员看老尹在养羊,觉得这既是村民的好产业,也不妨成为将来度假区的一道独特风景,支持他养羊。
红酒小镇的餐馆提出找老尹买羊,交易很快达成,比他之前打听到的价格要好,是市场价。打开了销路,老尹很高兴,自此开始了跟景区的合作,还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与景区餐馆留了电话,他们要羊子,我就送过去。”后来,老尹的养羊规模扩大,对方又帮他找销路。这两年,通过美心集团牵线搭桥,他还把羊肉卖到了重庆主城,自己不用出路费,加上价钱好,赚了不少。
他说,自己现在都有些“养不赢”了。
不仅如此,夫妻俩还搞起了其他经营。索道开通以后,”云上农夫集市“吸引了不少村民去卖土货,妻子小魏做糍粑做得好,前不久就买了个糍粑机,有空时就去集市叫卖。
夫妻俩的故事,也感动了许多人,获得了许多荣誉。老尹被评为重庆市涪陵区20xx年度脱贫攻坚成绩突出个人,小魏也获得20xx年涪陵区最美巾帼脱贫能手,前不久,老尹还作为全市拟表彰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公示,目前还在公示期。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十一
弋阳县漆工镇烈桥村委会位于县城北面,东面毗邻横峰葛源。弋阳县考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位于这里,负责人xxx的衣服上、裤腿上到处都是泥土和草,他正在给他的500多头羊喂草料。
xxx家养的是湖羊和山羊,毛色油亮,动作灵巧,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标记”,是打“预防针”留下的。羊儿们住的是“楼房“,类似于吊脚楼,粪便通过”楼板“的空隙排到“吊脚楼”下。“有五百多只哟,喂不赢,一天没得闲!”xxx从他的草莓基地到葡萄基地再到养羊基地,每一处都已熟络,忙得不亦乐乎。
冬季正是吃羊肉的好时候。这些羊儿可是宝贝,xxx介绍,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他的一只成年羊可卖1000多元,这还是平均价,品相好的价格更高。粗略地算下来,今年冬天羊儿卖个10来万不是难事。xxx养羊的时间不算长,也就2年,曾经因为养牛他栽了跟头,2年就损失了45万元,对于一个山里的农民来说,攒点钱不容易,这可能意味着再不能翻身。可后来,靠着养羊,不服输的xxx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养羊的.启动资金来自于弋阳县残联的无息贷款。xxx用这笔钱第一批买了60只羊。“羊的品种好,售价也比较稳定,去年把母羊都留了下来,又买了羊种和饲料,现在一共500多头羊。”xxx一边说一边用锹将饲草放入食槽。
xxx出生在偏僻的乡村,一场意外,导致他的双手不像平常人那样灵活。从小xxx就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由于父母和全家人的关爱,使得xxx性格热情、开朗。他坚信,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像健康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的一生可能会遭遇很多不幸,面对挫折和困难,依然要选择坚强”,这是xxx的人生信念。这些年,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xxx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还成立了弋阳县考良养殖合作社。
年轻的时候,xxx外出务工四处碰壁,由于残疾,用人单位都很少录用。城市生活让他对自身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外打工8年之后,xxx返乡创业xxx。回到村里,xxx发现曾经生活过的小山村,原来这么美,村里有人搞的种养殖项目,吸引了城里人专程来购买。那一刻,xxx决定要把绿色农产品端上更多人的餐桌。
xxx在家人的支持下,凑了5万元作为种植葡萄的启动资金。从种植葡萄到种植草莓,从养牛再到养羊,xxx走出了一条种养殖特色之路。与此同时,xxx千方百计想法子打开销路。只要有人来问询,他就积极与人对接。品尝过他家水果和羊肉的人都说好吃,口感纯正。一传十,十传百,前来找xxx买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
养羊第二年,xxx买来更多的羊,扩大了养殖规模,而且租赁了土地,栽种了油茶林、玉米、草莓、葡萄、绿色蔬菜和水产养殖,搞起了农产品产业链。随着顾客增多,他的各种农产品认可度逐步得到提高,回头客和新客户也越来越多,农产品销量开始供不应求。
短短两年时间,xxx的养殖场见到了成效,这就更坚定了他养殖创业的信心。眼下,xxx养的羊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他不仅还清自己养牛亏损的45万元,还带动村里其他人走上致富路、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十二
本文目录。
为确保社区残疾人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根据市、区残联要求及社区残疾人工作实际,社区及时调整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社区主任为主席,残协委员为副主席,广大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为成员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具体负责残疾人工作。社区残协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协会主席工作职责》、《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制度》等20项职责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表》、《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表》等10项基本信息台账,切实加强了社区与残疾人及其监护人的联系,确保残疾人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
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是顺利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必要条件。近两年,社区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
黑板报。
宣传栏横幅等方式对残疾人工作制度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二是组织演出宣讲观看专题影片等宣传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累计组织专场宣传活动9次;三是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等节假日在社区游园辖区市场等人口聚集区开展宣传动员,截止目前,共发放助残日历xx张,宣传书籍800余本。累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残疾人康复读物600余本。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扶残助残理念深入人心,使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人人知晓。
我社区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两个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作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集中解决了一批残疾人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导致无法就业或难就业,从而直接影响其生活状态。社区残协本着急残疾人之所急、想残疾人之所想的服务理念,及时掌握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残疾人需求,将辖区符合条件的58户、61名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为5名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办理了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缓解其经济压力。常年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助残活动,累计帮扶慰问残疾人34户,发放慰问金5000余元。社区重度和困难残疾人与市、区单位结成帮扶对子12对,帮扶救助20余次。社区5户残疾人家庭分到廉租住房,1户精神残疾人享受政府临时救助,1户残疾儿童享受为期三年的残疾儿童教育助学救助。
社区始终把维护残疾人权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每年5月份社区都会邀请金川路司法所所长向残疾人讲解《残疾人就业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xx年8月,社区调解委员会会同八冶二公司物业管理科、金川路司法所等单位对10区20栋一起涉及残疾人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
社区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认真进行排查摸底,为社区35名白内障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白内障患者数据库。为社区14户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发放“阳光家园”居家托养补助金8000余元。为2名残疾人赠送轮椅。社区参加医疗保险残疾人102名,其中83名(低保户64名,重残19名)残疾人属免费办理。社区整合现有资源,开办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依照残疾人身体状况编排了残疾人健身操,不定期进行培训、锻炼,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了极大帮助。社区还与卫生服务所联系发放连心服务卡66张,不定期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康复档案,免费进行体检。
社区按照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要求,依托金川区养老服务金芝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面对重重困难,社区领导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在xx年10月,完成了该项目的土地审批、办理完毕规划、建设、发改等部门手续,并于xx年7月开工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当社区残疾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感动地说:社区真的为我们这些人办了一件大好事,虽然我们给政府带来了这么多麻烦,但是政府还是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残疾人。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社区完善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为残疾人开设专门服务窗口,规范办事流程,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社区残协及时掌握辖区内未就业大中专残疾毕业生情况,及时对辖区内登记失业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配合社保开展好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针对残疾人特殊情况,社区利用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教授适合残疾人学习的十绣、绢花、珠绣等手工制作,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信心,改善家庭经济环境。推荐有技能有需求的残疾人参加省、市、区残联举办的各类残疾人培训班40余人次,使他们掌握了计算机、插花、烹饪等多种实用技能,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自社区成立以来,每年三八、残疾人日、爱耳日、助残日、盲人节等残疾人节日社区都组织干部职工同辖区残疾人一同联欢、演节目,以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xx年社区组织辖区残疾妇女开展了十绣展、绢花展活动,共收展品20多件;xx年开展了扑克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居民花卉展等多项活动;每年五、六月份,社区的都会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属同社区职工开展“趣味运动会”。辖区共有室外健身器材50多件,残疾人日常锻炼有去处,秧歌队、健身操队每天坚持锻炼,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过几年的建设,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但经验还不很成熟,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特别是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上还要加大服务力度,使残疾人康复、劳动就业、扶贫、宣传、维权和组织建设等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xx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返回目录。
我叫夏宗云,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夏宗云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返回目录。
张峰是*社区一名残疾人员,1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从懂事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他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父母盼着男孩成家立业,撑起张家一方天!从小在农村的孩子吃的苦多,懂事早。每一次看着父母悲戚的眼神,他心里就颤动一次:不能让父母为我伤心痛苦一辈子,我要做一个争气的孩子,我要给父母一个奇迹。他利用自己以前所学的技术,开办了一家电器修理。由于他的技术过硬和他的服务态度优质,现在找他的人越来越多,真是生意兴隆,这使他深深感到,只要肯转变择业观念,改变过去的想法,对自己有信心,勤奋肯干,就能开辟一片新天地。自学电器维修技术,摆摊设点,生活也算过得去,虽然行走不便,但张峰却是个不甘于现状的人。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在维修电器的同时,他悉心钻研养殖和鸡病防治技术,开始养殖蛋鸡。起初小打小闹,只圈养了三四百羽。后来逐渐扩大规模,赚了一些钱,生活也过的美满幸福。张峰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许多优惠政策的照顾下,会有更多的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走上好的生活道路。
张峰一家三口人,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其乐融融。他在创业期间不忘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认真学习党的xx大会议精神,努力钻研各种科学技术,时刻不忘社区对他们家庭的关怀。作为一名残疾人,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各项工作,大力向辖区居民宣传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情;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的婚育新观念,生动地诠释美满婚姻、和谐家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计生协会组织中能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周围居民和社区残疾人。
学习计划。
生育政策,并向她们宣传居民自治章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逐步实现居民自治、实现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目标。
张峰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只要去拚搏,同样可创造人间奇迹,同样可成为生活的强者"!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十三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为确保社区残疾人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根据市、区残联要求及社区残疾人工作实际,社区及时调整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社区主任为主席,残协委员为副主席,广大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为成员的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具体负责残疾人工作。社区残协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协会主席工作职责》、《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制度》等20项职责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表》、《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表》等10项基本信息台账,切实加强了社区与残疾人及其监护人的联系,确保残疾人及时、有效的得到帮助。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扶残助残浓厚氛围。
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是顺利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必要条件。近两年,社区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等方式对残疾人工作制度、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二是组织演出、宣讲、观看专题影片等宣传活动,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累计组织专场宣传活动9次;三是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等节假日在社区游园、辖区市场等人口聚集区开展宣传动员,截止目前,共发放助残日历张,宣传书籍800余本。累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残疾人康复读物600余本。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扶残助残理念深入人心,使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人人知晓。
我社区积极推进残疾人工作“两个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作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集中解决了一批残疾人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完善保障服务、促进扶贫工作。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导致无法就业或难就业,从而直接影响其生活状态。社区残协本着急残疾人之所急、想残疾人之所想的服务理念,及时掌握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残疾人需求,将辖区符合条件的58户、61名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为5名重度和特困残疾人办理了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缓解其经济压力。常年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助残活动,累计帮扶慰问残疾人34户,发放慰问金5000余元。社区重度和困难残疾人与市、区单位结成帮扶对子12对,帮扶救助20余次。社区5户残疾人家庭分到廉租住房,1户精神残疾人享受政府临时救助,1户残疾儿童享受为期三年的残疾儿童教育助学救助。
(二)加大法律宣传,维护合法权益。社区始终把维护残疾人权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每年5月份社区都会邀请金川路司法所所长向残疾人讲解《残疾人就业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法律,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xx年8月,社区调解委员会会同八冶二公司物业管理科、金川路司法所等单位对10区20栋一起涉及残疾人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
(三)掌握康复需求,提供康复服务。社区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认真进行排查摸底,为社区35名白内障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白内障患者数据库。为社区14户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发放“阳光家园”居家托养补助金8000余元。为2名残疾人赠送轮椅。社区参加医疗保险残疾人102名,其中83名(低保户64名,重残19名)残疾人属免费办理。社区整合现有资源,开办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依照残疾人身体状况编排了残疾人健身操,不定期进行培训、锻炼,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了极大帮助。社区还与卫生服务所联系发放连心服务卡66张,不定期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康复档案,免费进行体检。
(一)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服务功能。社区按照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要求,依托金川区养老服务金芝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面对重重困难,社区领导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在xx年10月,完成了该项目的'土地审批、办理完毕规划、建设、发改等部门手续,并于xx年7月开工建设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当社区残疾人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感动地说:社区真的为我们这些人办了一件大好事,虽然我们给政府带来了这么多麻烦,但是政府还是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残疾人。
(二)健全就业网络,促进残疾人就业。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社区完善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为残疾人开设专门服务窗口,规范办事流程,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社区残协及时掌握辖区内未就业大中专残疾毕业生情况,及时对辖区内登记失业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配合社保开展好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针对残疾人特殊情况,社区利用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教授适合残疾人学习的十绣、绢花、珠绣等手工制作,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信心,改善家庭经济环境。推荐有技能有需求的残疾人参加省、市、区残联举办的各类残疾人培训班40余人次,使他们掌握了计算机、插花、烹饪等多种实用技能,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文化生活。自社区成立以来,每年三八、残疾人日、爱耳日、助残日、盲人节等残疾人节日社区都组织干部职工同辖区残疾人一同联欢、演节目,以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xx年社区组织辖区残疾妇女开展了十绣展、绢花展活动,共收展品20多件;xx年开展了扑克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居民花卉展等多项活动;每年五、六月份,社区的都会组织残疾人及其家属同社区职工开展“趣味运动会”。辖区共有室外健身器材50多件,残疾人日常锻炼有去处,秧歌队、健身操队每天坚持锻炼,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过几年的建设,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但经验还不很成熟,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特别是在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上还要加大服务力度,使残疾人康复、劳动就业、扶贫、宣传、维权和组织建设等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xx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为残疾人服务事迹材料篇十四
80后养羊达人、全国优秀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在老刘的身上,闪耀着诸多光环,但人们大多会忘记他是一名残疾人。猴年春节,当人们陶醉在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幸福与快乐中时,博白青年老刘选择了坚守在羊圈里,用辛勤的劳动,把春节过得更有意义。
今年春节,天气格外好,每当太阳升起,老刘便很自然地重复8年来形成的工作程序:检查羊圈、割草、打草、混合饲料、打扫卫生、放水、观察羊吃饲料。
对于养殖户来说,最怕的就是羊生病。前两个星期天气寒冷,羊容易感冒、发烧,在喂食时他仔细观察每一头羊的进食情况,生怕出现一点点问题。“你看我这几头母羊长得特别好,过几天就产仔了,还有这边的这20多头毛色油亮的小羊羔,都已经被预订了。”老刘向客人介绍。
据了解,许多返乡农民工和客商利用春节期间来到老刘的养羊基地参观学习、洽谈业务,大年初一至初四基地就接待了60多人,卖出种羊20多对。
今年33岁的老刘出生在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茅坡组。1999年的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右手,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20xx年10月,他多方筹集资金3.5万元,利用当地农村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家乡创办了当时博白县第一个种羊场——广西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
如今,老刘的羊场已发展为集研究开发山羊品种改良、生产、繁殖及供销一体化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大型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拥有6个品系的努比亚种羊800多头、标准化羊舍7间共2800多平方米、生态草场2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带动养殖户100多户,解决了近1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去年以来,不少村民瞄准了老刘“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这一套脱贫致富的法宝,成群结队来取致富经,甚至还有来自广东、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1000多名养殖户前来学习山羊圈养术。
去年年底,老刘还承接了一个自治区级的残疾人阳光扶贫项目,作为江宁镇残联副主席的他,要负责带领100名残疾人脱贫致富,任务一点儿也不轻。就连春节期间,晚上仍有养殖户打电话来咨询,即便是跟他没有业务往来的陌生养殖户,他都一律倾囊相授。
就在春节前一周,老刘从玉林市人社局获悉,他获得了度“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玉林市只有两人获得这项殊荣。
目前,落户在该公司占地40多亩、总投资600多万元的“自治区标准化种羊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老刘表示,基地建成后,他将在该基地投入20xx头种羊,不断促进养羊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今后还会发展羊肉深加工,发展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将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