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21篇)
哲学是人类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总结的内容要客观真实,避免夸大和虚假。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总结方式和表达风格,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二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以培训大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那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方式方面的落后,就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改变落后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虽然现在各高职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教材系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的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突出重点内容。教学方式上,各院校都采用了傳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也制约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使学生能紧跟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所提高。这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所教授的课程是学生儿时就学过的知识,已经无法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落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没出校门就已宣布过时,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还在为学生讲解windowsxp系统,稍微先进一点的讲windows7系统,但这两个操作系统已经严重过时,现在市面上卖的电脑已经开始普及windows10系统,这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应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一)在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层次性上要加以重视。
现代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后,其他方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老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制定适合每一名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时,使知识更具层次性,通过知识的层层深入,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的讲解,重点要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在向学生讲解excel数据编辑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进行数据扩展说明,并做项目化的实训和考核,促进学生对数据处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加强教学的时效性。
进行针对性教学。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的高速更新换代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得到普及后,及时将这一技术在第一时间向学生讲解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觉,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针对学习难度大但应用较少的知识,例如vep等难度较大且应用少,非计算机专业可适当的进行简化,要求学生了解即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进行重点讲解,使其能熟练掌握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关于互联网知识的讲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如网络银行等内容被“边缘化”,为有效解决这一不利现象,高职院校应将互联网技术列入教材大纲中,使学生能学习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大胆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比如可以选择在课程中增加实训模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也称任务驱动教学),指老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不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给学生安排相关学习任务,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注意事项,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改革教学资源和教材。
眼下最紧急的是教材的更新,要选择内容最新的,与现实常用技术最接近的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先进性以及理论性,重视教材和辅助材料的选择。现在各高职院校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其内容的编排上还是以介绍window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虽然这些知识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许多知识变得落后使用率低。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系统已经过时,可以直接换成更先进的windows8或windows10系统。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对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非计算机专业可以将专业性较强内容删改,如outlook对有些专业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相反,ppt演示、office办公系统等常用软件可能天天都用,要加强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如在ppt演示操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会使用flash制作流程,将是一场灾难。
(二)进行课堂组织改革。
对传统课堂组织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提倡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在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同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应用水平会更加巩固,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应用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及时对现有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对相关技术的教学更新,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以保证教学资源不落后时代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三
1、教师观念和授课方法有问题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大力扶持,对教师学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学历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水平都很高,但由于未进行师范素质培养再加之高职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形成了较大反差。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自身受教育的方法迁移的教学工作中来,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这种被动地位的存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从而难以真正的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基础层次不同高职院校生源来国内不同的地区,部分同学经常使用电脑操作相对熟练,而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电脑,对电脑比较陌生,因此,导致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主要是多个原因引起的:一是计算机科目被部分中小学忽略,从而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特点;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很多家庭都购买了计算机,从而为学生学习、操作计算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也有很多家庭未购买计算机,部分学生很少或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这都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3、课时的减少为教学带来巨大压力近十年各高职院校相继压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数,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之部分高职对学生有考证的要求,这使教学课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要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4、硬件环境影响教学质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现目前计算机硬件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由于资源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课程在教室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训课有可能进行大班授课,由于资源不足,有可能两位同学使用一台电脑,人数过多既不利于教师辅导也不利于学生练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建设,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去教学,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师范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需大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2、分层教学的应用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进行分层教学是全面教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案。在学期授课开始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班级总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分层,还应对教学目标、备课、练习、评价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分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知识重难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能学懂能学会。练习分层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题,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评价分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客观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幅度作为标准。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上进行教授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和自己的主动实践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几分钟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微课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微课补充并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移动教学。移动教学就是基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移动平台如微信、qq等,也可以开发自己校园的移动平台;其次准备好授课所需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将其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移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弥补课时不足的现象,也非常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需求。
4、硬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满足该课程的全机房授课,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四
“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同时具备较强理论性及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类学科中属集专业性与基础性为一体的课程。由于受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西方经济学”当前在教学方面出现理论-、应用教育关注度不平衡的现象,前者较后者过重,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经济学相关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关信息。
指导过程的相应情况显示,学生自身的经验及感觉实施目的性不强的,其经济学分析方式非常模糊,因而所使用的.经济学分析原理也不够非常准确,甚至部分经济学术语运用都存在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化教学形式及模式都需要实现进一步的完善,这也是目前需立即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统一,学生需要多层次发展。
我国现存的多高校中,尤其是财经类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这一课程不论是在经济管理专业还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之一,但由于不同学生的专业存在差异性,因此其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目标机目的就随之产生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经济学问题。绝大多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本科毕业之后直接选择相关专业进行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西方经济学”在今后工作生涯中的作用给予非常高的期望值;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会选择进一步深造,使得其在经济学的发展及相应的分析模式中的兴趣值不断提升。不过,在“西方经济学”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存在统一性,但是该种统一性无法对学生展现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进行满足,最终直接伤害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积极与主动性。
2.数学化经济学术语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难度。
由于当前经济学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经由边际革命之后,在传统性的经济学分析中融入了数学逻辑这一要素。尽管目前数学在经济学分析中所起到的作用还不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数学化的经济学发展趋势已经避免不了,成为既定的事实。对于学生而言,随着经济现实变为抽象化的数学符号之后,经济学不再鲜活,而是变得较为冰冷且复杂,学习兴趣也随之不断降低。若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最终直接导致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包括失望-、恐惧在内的不良情绪。
二、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
所有经济现象都是由人所发生的各种行为产生,所有经济学最终的研究对象必然是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学对象只有在其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才会被经济规律支配,如果不是,那么经济学对象将会根据经济规律中的指导理性得到自己需要的经济行为。这种互动可以加强经济规律的强度,但同时也可以让经济规律失去效果。但这里提到的经济学特殊性并不能代表经济学走向难以确定。经济学从开始研究之初就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大量不同分析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当前我(门使用的经济学理论的主要为抽象与简化,但这里所说的经济学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精准描述,同时得到的结论也不能直接使用在经济决策之中。但这种经济学却为大量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分析结构,并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实际遇到的经济学问题放入其中,根据较为规范的理论得到与现实情况相符的结论。间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日丸可以结合“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产量”来讲述;讲解“市场失灵”时,可结合“工厂排污不当”实事进行分析;在授课“宏观经济政策”时,也可结合“房地产限购政策”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分析能力,对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有重大帮助。
2.正确认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当前大量经管专业学生都更加擅长形式逻辑分析,所以在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模型普遍存在较大的畏难问题。许多环境下,老师也会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减少数学语言等地方的使用工作,但这些对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确实极为不利。虽然大量经济专业学生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存在大量争议,但数学在经济学中依旧具有长期性。具体表现为如下:
第一,经济学当前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预测未来世界,但经济学作为一专有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基本相同,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但经济学与别的学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学一直在尝试改变世界与描述十点,所以较为准确的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第二,当前数学在经济学中主要有四种不同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与宣传得到的经济结论;二是采用数学方式得到较为直观的结论;三是让整1、经济学过程变得更加严谨;四是让经济学中使用的语言能够更加精确且直观。
第三,数学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大量较为严重的缺点,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人,而人的心理却不能用大量数学语言展开描述。所以在数学使用到经济学中的时候,大量经济学理论为适用于数学分析方式,而强行“削足适履”,进而改变了研究的本质,产生问题。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经济学应用能力,同时该工作也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教学激励机制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等各种不同的内容。在整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西方经济学”中的根本理论,还要将不同教学方法中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不同的问题。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五
摘要:针对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同时,思考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下大力度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在,确实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由于各地经济环境不同,中学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导致新生入学后计算机基础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与学时压缩相冲突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使用的的教学软件的版本都已经更新,内容也有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部分,其中大部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操作来进行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在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上机48课时)内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熟于操作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1.2课程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在公共基础课范畴内,针对全院新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没有结合各个学院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以我院的医学美容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两个院来说,所开设的专业就有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等等,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较大,且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也不同,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
要培养出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又能自主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在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建议从以下3个面进行教学改革。
2.1加强分级教学改革。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学顺序进行授课,会造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差别比较大。鉴于此,在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级,分为普通班和提升班。对于普通班学生,教学目标是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再提升加速,适当减少计算机原理知识,加大windows7文件管理和office基本操作的教学时间,提升网络应用和计算机安全方面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班学生,教学内容应重点可放在office综合应用上,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实践告诉我在进行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时,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就很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就浅入深的先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完成的小任务,最后再交由学生根据给定主题自己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任务。在word2010讲解表格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主题是“个人简历”电子表格的任务。针对本任务来说,就把表格的插入、表格编辑、文本输入、表格布局、表格美化和页面布局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就把这些知识点和操作熟悉了一遍;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排版和美化表格,就为学生后期综合设计打好基础。在调整授课内容时若还能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日后工作所需计算机知识、以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素材等,相信一定会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必定会得到改善。举例说明,针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可放在计算机基础操作上,选取授课素材多围绕现代美容技术、美学原理、美容产品;而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授重点则要放在office的综合运用上,选取授课素材则可以多围绕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公司。
2.3完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繁杂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已不太适合。在分级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的上机实践框架下,就需学院持续增加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机环境;然后,必须建立和完善过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分级的情况,普通班和提升班采用符合各自教学难度的考核内容;重点是要以上机考核为主,减少理论知识考核;增加平时作业考核、专题模块考核的在期末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完成实验情况的分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公正地总体评价体系。
3、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改革课程结构、内容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工作和学习中的日常事务,同时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
参考文献。
作者:梁莹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六
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五年制、六年制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都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办公软件word应用较多)出一份课程设计说明书。从学生最后编辑的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文稿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以排版不当的问题最为突出,一些常见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不知道首行缩进,或不知道首行缩进应该占2个汉字字符的空间,不知道表号、表名,不知道图号、图名,甚至在排版中出现同一篇文字行间距不相等,同一段落中字体样式不同、字体大小不一,这些情况无一不显示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学校在设置机械专业课课程体系时,要求理论与实操的课时比例大于等于1:1,所以为了保证机械专业理论课课时,就拼命压缩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这使得本就课时少的基础理论课的地位越来越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亟待改革。目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教学内容沿袭了计算机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打字,广告、报纸版面的设计和排版等篇幅短小的内容为主,像机械专业学生做的课程设计、产品的设计说明书等篇幅较长的内容涉及较少,或者因为篇幅太长而占用的时间较多根本就没有安排这块内容的教学。但是,机电专业的学生将来单纯从事文字录入或者广告、报纸排版工作的可能性极低,而因某个产品的需要去做相应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或者维修说明书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这些说明书的编写过程中要用到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学生却知之甚少,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他们的意识中,计算机技术仅指专业课程中提到的如caxa实体设计、ug等专业计算机软件,而学校在排课时,也常常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这些专业技术软件课程排在同一学期,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不足,表现在上课过程中磨洋工,得过且过,甚至玩纸牌、扫雷等单机游戏,这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加大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再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完课,完成课堂练习即可,因学校压缩课时的原因,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压缩,教学过程中只选择教材中的任务来讲,具体的应用、延伸和扩展少,学生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容易学过就忘。
首先,计算机教师要熟读教材,钻研大纲,处理教学内容,与任教班级专业接地气。技工院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常常提及的词语是“能用”、“会用”、“够用”,因此,对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去掉与学生专业特点无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删除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岗位实际需求,与专业课程知识相渗透,做好、做细、做精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在教学模块内容的处理上,以机械专业产品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说明书等为蓝本建立新的教学模块,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入机械专业知识,在做这些专业产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和实操知识。其次,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了解自身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机械专业,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可以是:计算机教师与机械专业教师结对子,参与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内容,了解机械专业特色,熟悉机械专业产品的特点,依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比如开展师生座谈会等,加深彼此的了解。第三,创新评价体系,引入专业实操课程中的过程评价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完成了某一模块某个任务的学习,不仅仅止于学生做出了任务中要求的内容,完成了相关的软件作业,还要让学生通过做,说出运用的'一些计算机专业技术,如首行缩进指什么,你用了多少?行间距指什么,你设置的值是多少?什么是字体、字号,你用的是多大的?等等,让学生通过完成模块任务,表述任务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式拿到分数,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像学习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一样,去学习软件中的一些小技巧,去尝试操作每一项软件中的小技能,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经验和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从学校层面也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涵盖的两款办公软件:word和powerpoint,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将是职业类院校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个人建议,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入知识和技能迁移、发展类课程中,以突出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排位顺序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而在这一学年中,学生接触到的本专业知识内容较少,还没有接触产品设计和加工这一领域的内容,能表达和想表达的内容也较少,同时,学生刚进入学校不长时间,没有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想法和意愿,只局限地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上网、qq、天猫等,因此,能动性不足,兴趣提升难度较大,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包含的内容却是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之一。个人建议,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在排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排在靠后的学年学习,最好是学生下企业之前,与学生课程设计同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一技能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正作为一项必备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伟.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第二版)[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七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信息量大、抽象难懂的特点,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程课程,是我院计算机、数控、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经过笔者近几个学期的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课程抽象难懂、概念多、指令不易记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单片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汇编语言指令及编程等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讲授,学生难免会失去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死气沉沉,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之初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做了以下两点: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片机广阔的应用前景,列举生活中大量单片机的.应用实例,如马路上的交通灯控制,电梯的升降控制,家用的洗衣机、冰箱、热水器和空调等的智能化控制,汽车的车身控制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实物都是由一片小小的单片机芯片控制的。抽象的教学内容与这些现实应用实例相结合,可以给学生一个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另外,一开始就应把实物和实验展示给学生。可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拿一块单片机学习板,把简单的器件大体介绍给学生,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单片机控制的实验,如流水灯、数码管静态显示等。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会在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后面的学习也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了。
2、引入“项目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是将单片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即根据课本中各章节的顺序,以单片机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再讲指令及软件编程,最后讲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及外围器件等。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并不好。基于上述状况,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分组协作的形式,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完整性,即便只学了一部分知识,也可以去完成与本部分知识有关的项目。比如,在讲完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部分指令之后,可以让学生去做一个闪烁灯和跑马灯的项目;讲完定时器后,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秒表或者时钟的项目。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习目标明确,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协作的能力,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应用中,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单片机课程信息量很大,内容抽象难懂。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多样化、生动化,而且还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多次重复或加重强调等演示,便于学生记忆。实践表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丰富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以前在做单片机实验项目时,教师通常是在上前一节理论课时,把下节实验课的内容和步骤介绍给学生(比如一段汇编程序的编制过程),但是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已经把上节课的内容遗忘了,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不得不对大多数学生重新指导一遍,这样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现在我们在给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教师授课系统软件,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进行试验项目的讲解。教师在计算机上的每一步操作都能通过此软件显示在学生机上,老师可以边操作边给学生讲解,相当于同时给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教师授课系统还能监督学生的操作过程,防止学生上机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面临新的改革和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潮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国亮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永枫单片机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詹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赵玲唐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成都:高等教育研究,2008。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八
结合“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我校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阐明学科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该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强调“控制工程基础”课程讲授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强调该门课程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前景,强调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学习该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要尽量结合与我们的生活切实相关的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讲解,例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自动停车库控制系统等,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控制系统的设计者之一,而这些控制系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另外,老师还要不断介绍自动控制在工业和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该课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4]。
(2)多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同时,老师还要多与学生交流,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适当的时候还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以上措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开展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为了增强互动教学的效果,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让他们先自主学习再相互讨论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上课时每组随机抽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来讲解学习的相关内容,该组同学可进行补充讲解,其余同学和老师可向该名同学提问,然后老师根据这几名同学在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纠正,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建议学院适当增加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同时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
前面提到了我院该门课程的课时为40个课时左右,以至于很多重要知识点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如果建议学院将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到60个课时左右,就可以多讲授一些知识点,并且可以将知识点讲解得更详细。
教学课时有限,而要讲授的内容又那么多那么难,这对于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学院要想办法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丰富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学院可以将老师送到外校进行培训,也可以将专家请到学院给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培训,培训重点包括老师的讲课技巧、板书技巧及课件的制作技巧等,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内容丰富且难度大的知识点有效地教授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由教授该门课程理论课的老师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因为该老师更清楚理论知识的讲授情况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结合起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和老师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改进实验项目和内容,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实习项目取代现今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简单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3结束语。
本文根据我院“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而创新的学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九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实用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一
单片机技术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涉及工业测控、智能仪器仪表、日用家电、个人信息终端及通信产品等领域,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中重要的智能化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中被广泛应用。因此,近些年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与加强,许多文献也曾报道单片机技术教学与改革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旨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优秀电子专业毕业生。我院自创建以来,就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过作者和院系老师对教学实践改革的努力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教学实践改革体系,本文将主要针对我院单片机教学与实践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建议。
一、教学与实践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在单片机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以单片机理论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实验常安排一些像清零程序、拆字程序、排序程序等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基础实验,从而难以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再加上一些教师强调笔试的重要性,势必造成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更多精力用于考试过关,而难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和应用。例如,循环左移和右移指令的讲解,只做理论上的推导,很难加深学生的印象,若能引入适当的eda技术将这个循环左移和右移过程形象地展不出来,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的内容问题。由于单片机教材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距,教材中提到的理论与实物已经是儿年前的市场产品或者是面临淘汰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学生接触到一些过时的知识,却没有看到新的改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体系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性、启发性实验太少,没有大型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本没有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达到提高和训练。
3.学生对实践和动手缺乏积极性。不少学生对单片机的实践性缺少认识,不主动参与实践和设计,他们宁愿将时间放在英语考试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上,却对单片机技术的实践和操作缺少兴趣,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4.学校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在我们三本学校,教学实践改革除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外,还会受到其他重要客观因素的阻碍,例如,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购买先进的教学器材和设备,同时也需要一些可以供教学展不的实物,再加上联系校外企业供学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活动资金,这些势必给教学实践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些客观条件在短时期内仍然很难改观。
二、教学实践改革简单可行的几点新建议。
单片机教学实践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不断作出改进,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许多新的方法值得探索和大胆尝试,我们经过初步探索,总结出以下一些可行的新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例如:在单片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第一堂课给学生展不单片机制作的实物,如流水灯、电子琴等,使学生对单片机的应用看得见、摸得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具体抽象内容之前,采用proteus等仿真软件将教材中的实例或实际工程案例中用到此知识点的电路进行仿真验证,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新版的、内容丰富的优秀教材,力求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勤于总结,将具体内容与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对实际应用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精讲,提出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活跃课堂氛围。在实践教学中除验证性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外,加入课程设计环节,在具体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向学生介绍单片机应用的优秀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当前有关单片机的新书讯、新技术和新发展,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延伸和补充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丰富和拓展单片机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独立进行软硬件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鼓励学生展不自己的成果。其实在各班的学生中,都不缺乏对单片机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同学,那么就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单片机的设计工作,例如以各宿舍为单位,这些同学平时接触和共同探讨的机会比较多,可以让那些敢于动手,积极表现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然后争取到少量活动资金,建立兴趣小姐,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参与单片机技术的设计实践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上讲台展不各小组的设计成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做到教学相长。
4.请高校研究生作有趣易懂的产品设计报告。以往常有教师向院上提出应该多请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尽管学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许多国内专家总是忙于手头工作,或者因为路程问题,最后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即便有的专家过来作完报告,却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往往反映太过深奥,或者难于理解,或者与所学知识关联不大。对此,我们可以请来高校一些发表过优秀论文的研究生,利用周末过来讲解和展不他们的设计成果,这些研究生往往非常乐意奉献自己的'论文成果,因此讲解得较为详细具体,并且可以做到浅显易懂,而本科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情况下都能听懂。例如,上次一个高校的研究生给学生讲解led点阵显t屏的原理和设计,学生们听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实践和动手的激情,并且把这份激情投入到以后的单片机设计和工作中去。
5.考核方式改革。通常来说,考核就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学生水平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原因和动力。在单片机的教学与实践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课堂考勤占10%,平时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的评定进行量化。这种考核方式突出的特点是平时成绩比例为我院最高,同时对其考核将一半的分值设定为实验成绩,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从实验态度、完成实验的情况、实践动手能力和课程设计等几方面进行量化。
单片机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学生加强实践应用能力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积极性,只要努力探索和寻求新方法新思路,总可以使得单片机的教学与实践改革很好地得以进行,使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二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6:15.
[5]卢永.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17.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三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6:15.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四
[摘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立足现实,以秘书职业工作流程为导向。文章为树立以培养秘书职业能力为重点、基于秘书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课程理念,提出了在教学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突出了实践性教学,注重实用性,强化了秘书职业能力训练。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五
目前,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启发式、汇报式的教学方式,但还是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多数时间在讲授基础知识。课堂中的相关案例分析,也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虽然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
2.2教师市场化思维缺乏。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市场化的视野、宽广的.知识结构,要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对营销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把握。而现实却是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多数经历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缺乏市场化思维。
2.3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教学中可选用的教材版本较多,但是,各版本教材的差别并不大,内容体系比较相似,教材偏重理论,虽然具有一定案例,但多数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缺少对案例的分析讲解,而且,案例的更新也相对之后,如三星note7召回事件,是当年国际市场营销的大事件,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单独列举,学生并不一定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进行分析。
2.4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不足。
多媒体技术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优势是直观、生动、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尽量变得具体,是辅助教学开展的重要工具,但是教学中教师仅是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简单展示,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网络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六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秀华。“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xx,(50)。
[2]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胡晓光。论结构力学教学改革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江高教研究,20xx,(9)。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七
摘要: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资源,将互联网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方式;改革。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作为创新要素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业态。“+”代表互联网对其它各行各业的催化、融合,当“互联网+”遇上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更加均衡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李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3]。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活动,教学中涉及到金融、it等多行业知识[4-6],如何把这种新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本研究以“互联网+”为背景,将互联网与教育相加,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特点。
1.1开放性。
国际市场营销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等多方面内容。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各国市场影响因素,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大开放性[7-8]。
1.2复杂性。
构成国际营销系统的参与者既有来自本国的,又有来自东道国,还有来自第三国的,它们比国内营销更为复杂。企业面对这些复杂的营销环境。必须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目标,与竞争伙伴之间一定要合作发展,才能达到双赢局面,这也反应出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及其复杂。
1.3灵活性。
当代的国际市场营销,均采用市场化运作,其过程存在一定变数,营销中要随时调整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八
其次,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网络及多媒体课程的推行,改变了过去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利于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这也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白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网络英语教学、多媒体英语教学、任务教学法、交际法、功能法等教学方法已被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会在课堂教学中采纳小组活动、学生展示、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成效的表现之一。
第四,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宣讲会等明显增多。例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每年暑假都会举办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探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网络技术子啊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课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京大学也多次组织了学习者策略研修班;教育部也曾组织9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家巡讲团,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先进教育理念、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共享教学改革经验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加快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效实施的一大体现。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首先,从教材的种类来说,可供大学英语教师选择的、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高质量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比较多,且各种教材配套建设比较全,除纸质教材外,还有网络课堂、光盘(视频)材料、mp3材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不仅保证了教学内容的输入量,而且增加了教学材料的趣味性与便携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教材的内容来说,课程编排不再以文本知识讲解为主,而是课前阅读、文本讲解、结构分析、词汇训练、写作技能提升等各技能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文本欣赏能力等。
再次,就教学理念来说,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再认为课堂教毫38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同伴互动互评、辩论、演讲、演示等多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再乏味。教学过程在团结合作、竞争进取、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就教材建设而言,目前针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已比较丰富,但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针对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甚至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尚比较少见。这些学院或院校的学生普遍反映,目前通用的大学外语教材对他们来说偏难,其结果是教师上课以讲解单词和句子为主、学生课下也忙于记单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但对活动布置的类型与时机尚不能完全掌握。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已对教材比较熟悉,对各种课堂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能力亟待提高,课文讲解与课堂活动衔接不紧密、比较生硬。
再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监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都没有网络课堂,也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网络练习或作业。但由于技术及人力的限制,广大教师对于学生以何种形式(如是独立完成还是数人合作完成)、用何种方法(如有没有参考教学材料)、以什么频率(如有的学生会期末前一天将一学期的网络作业做完)完成网络作业也么根本无法控制,要么难以监控,其结果是网络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作业。
第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对于从三年级开始的后续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够。如何将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硕士阶段的学制已缩短至两年至两年半,这样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如何适应这种变换也值得研究。
总之,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效率、课程教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十九
摘要:针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书本知识陈旧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材选择、讲授内容和手段、讲授形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开放的实验环节找到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带领学生放眼于本领域的热点技术,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本课题已获得“211工程”三期的资助。
1绪论。
学生刚从本科阶段走入研究生阶段,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他们需要通过更多更专业的课程来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华,所以研究生阶段的文化课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反观研究生课程现状,选用的教材往往是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出版的,其内容已非常陈旧,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不知如何在实际科研中应用,不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没有达到研究生课程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原因,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在国家“211工程”资助下,开展了研究生“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的教学改革课题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课程面对的授课对象包括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光电、机械、车辆等各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将面临图像处理及识别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迅速地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学习本课程,并能灵活应用到各自的研究工作中。本课程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技术的讨论,经过参数分析与模式识别,使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融为一体,为各个应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1为学生量身打造教材。
目前图像处理领域发展非常迅速:3d图像处理技术、3g可视化图像通信技术、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技术等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研究生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此,作者所在的课题组三位老师撰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第二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经典算法,同时根据我们课题组近年在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将新算法新技术融合到教材当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章,作者将一个实际科研项目作为典型实例编入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何把教材中涉及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之中。通过学习本教材,既可掌握经典的图像处理算法,又接触到目前比较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同时又可根据教材提供的很多应用实例和算法源代码,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方法,尽快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该教材也于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称号。
另外教材附带了一套自主开发的实验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包含六个实验:图像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及性质、图像的编码、图像的参数分析、图像的平滑与锐化、图像的运动模糊及去模糊、图像的匹配识别。该软件界面友好,通用性强,结构开放,可二次开发,可以激发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动脑去完善现有实验,开发新的实验。
2.2改进授课内容。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课堂上除了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主要针对当前比较热门和先进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以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例如针对预防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方面,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法在可视频监控的区域进行自动人脸特征提取,并用犯罪分子图库进行比对。大家对这个技术很感兴趣,对技术细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这种专题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灵感。
同时教学中注重设计了一些新颖的课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调研,课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避免被动式灌输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实际科研成果,将一些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实例引入教学。例如将嵌入式多通道数字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作为例子,讲解系统实现的原理、图像处理算法的应用及编程实现过程等等,这样既避免了抽象知识的讲授,又满足了学生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方法的掌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3讲授手段综合应用。
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外,更多地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授课,包括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恰巧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身就是多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综合应用,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讲课就是本门课程涉及的各种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目前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电子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辅助,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育,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几位教师的学生评价结果皆为优秀。
通过搭建一些算法平台,给学生提供可选择、有侧重、可设计的实验环境,弥补本课程没有专门实验的缺点,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欲望。实践环节提供自主开发的图像采集与跟踪系统软硬件实验,学生可自己对实验进行设计并实时验证,另外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实验题目供学生选做,在学习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相关课件、资料等放置到网络,供学生访问下载,并提供email信箱与学生答疑和沟通。
2.4讲授人员因需而变。
除了授课教师外,根据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邀请具有专门科研经验和知识的博士生,以研讨的形式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讨论,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宽泛的`知识教育,同时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方向。
20邀请了张健博士做了“h.264转换编码研究与改进”的专题讲座;邀请了姜薇博士做了“人脸识别算法研究”专题讲座。通过博士生的讲座,大家了解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极大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与两位博士课下进行了多次交流,为他们在学术上起到启迪作用。同时,大胆地邀请了一名同年级的硕士生站到讲台上,就“基于四元数fft的水印嵌入算法”进行了专题讨论,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很多同学被深深震撼了,同时感到了压力和差距,触动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对本门课产生兴趣,掀起理论课程联系实际项目的学习热潮。
2.5教学思想的讨论与转变。
研究生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只掌握书本的知识,也不是必须进行卷面考核。特别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本课程通过提供几个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命题,结合我们提供的一些平台,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设计、命题的实现,更鼓励同学自己提出命题来进行研究实现,以期使学生真正融会贯通本门课程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解决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衔接,也真正实现本门课程的以素质为基础、知识为手段、实践为中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
由于本课题组教师在“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这门课中一直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全校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听课人数达到了169人,并有不同专业的多名博士生进行了旁听。
经过了几位教师的努力,本门课的教学改革已见成效,使“教”与“学”达到了有机的平衡和统一,教师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学生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应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并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总结问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沈庭芝,王卫江,闫雪梅.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二十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难点,而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减少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才能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本文结合机械类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课程体系、内容、考核等方面的尝试,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力学机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
一、《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工程力学课程是介于基础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基础课,是高职高专类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其自身理论的方法也可以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力学教学内容保持着它的传统学科体系,教师主要采用粉笔、黑板和书本的“三维”教学方法,教师讲和学生听一直都有严格的“界限”,主体位置是教师,这样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几乎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结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差,综合应用时体现得非常明显,而这与高职高专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宗旨完全相悖。
力学课程的掌握遵循着实践、理论及再实践的法则,而高职高专的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过分强调了课程自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公式的推导,反而与相关课程的紧密性较差,教学尤其缺乏对学生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适当的力学模型的培养。力学公式的记忆却是通过课外题海战术,空洞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以及沉重的课外负担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力学学习的困惑与乏味,而当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力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是无法理解与融会贯通。
同时高职高专工程力学课程学时的缩减,使得力学教学实施时与前继课程如:工程制图、高等数学难于安排妥当。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且繁,课堂气氛沉闷,力学知识本身的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难度,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急需应用能力更强的职业技术类人才,面对这样的变革和需求,高职高专教育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教育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形成自己的特色。工程力学课程应顺乎潮流进行改革。
二、优化教材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工程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的删减与重组。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部分。理论力学部分主要包括静、动力学和运动学三篇,对于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就可压缩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内容。重组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衔接。讲授时重点突出力系简化理论,对各种形式的合力矩定理和平衡方程的推证,以及各种形式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简单讲解,加强课程的逻辑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材料力学部分仍按原来的基本类型分章,把教材内容分为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与挤压、组合变形四章。重点介绍变形特征、应力分布及强度校核理论,注重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用强度校核公式解决三类不同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科发展增加教学内容,增加的内容应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且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理论。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革新。
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机械工程专科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采取一定改革教学方法的措施。
首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教师不能教授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却传授给他们学习与应用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授前,要求学生预习,这样使得学生能提出重点、发现难点,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除了按教材教学外,还应注意将国内外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所学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其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工程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画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就可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比如“约束力与约束反力”、“空间力的投影和力矩计算”、“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主要措施”及“刚体的平面运动”等知识单元,其课堂板书量大,抽象概念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也多,传统方式既费时又费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所以改革实验教学也是高职工程力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力学教学中有许多工程实例,而学生在学习之前又缺乏专业知识,这时可以带学生参观机械工厂或者建筑工地,进行认识实习,增强感性认识,克服实际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
改革考核考试方式也是重要的环节,建立多元考核方法,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在命题方法和内容上,避免过多的死记硬背和单纯套用公式的试题,加强能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试题,统筹考核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毛灵涛,袁则循.面向21世纪高职专科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03.
[2]杨浩泉,周平.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xx,21(2).
[3]王红卫,李育文,徐建国等.《工程力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0(1).
[4]刘超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中州大学学报,,3.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篇二十一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中药及药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当代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为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相关经验,运用化学原理、方法和现代化仪器来提取、分离、鉴定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述了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等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结构鉴定和测定的一般程序。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研究的创新性越发转变,国家对相关医药产业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于制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在地方院校执教经验以及了解企业人才的相关需求,针对在教学中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归纳。目前,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普遍使用国家规划通用教材,内容过于普遍化,框架和内容基本与先前教材没有很大区别,不一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炒冷饭,不够贴合实际,学生并不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锻炼,并且对于工业化提取分离技术不够重视,过分强调纯度和单体的分离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安全等实际情况。并且由于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分离和检测方法原理晦涩难懂,分离得到产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课难听懂,内容忘得快,方法易混淆,从而测试成绩差,降低了对课程的兴趣[2]。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人才为依据,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除了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要求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4]。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程在相关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要符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如着重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等,让学生有重点的学,有重点的记。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药物的研究前景,现在医药企业的热点话题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性。其次,对各类专业课程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克服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及构效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课程实验和到企业上课,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思考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最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化学在不同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以此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方院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材的版本又有很多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加上实验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所以中药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高校较难开展。因此,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迫在眉睫。编写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实验讲义既要对传统的实验加以改造,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当中经典的实验,如薄层板的制备和层析的方法、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和鉴定等,又要多开设一些和当地企业产品相关的设计性试验,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提出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思考问题。避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从不考虑为什么[3]。通过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还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中药企业奠定基础。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提前了解企业一线的相关经验和情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不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识记各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靠老师讲,这些机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如制作ppt课件、观看机理反应动图及实验操作视频等方法,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代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如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团队协作,自己准备教案,自己组织语言,独立的完成一节课的教授,再由老师点评,这样经过一节课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对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4创立科研小组和创新实验增加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药化学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与研究,创立科研小组,可以鼓励他们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老师允许后实施方案,并积极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6],必要时候将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作为科研小组的发散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共同学习与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也是中药化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的学习中,适当的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新型的、创新的、贴合现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感受科研创新的乐趣,大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
5双语教学,强化专业英语的使用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企业的需要,我们要求对中药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符合现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也用英语作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同时也很好的贴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6结语。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但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位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14(3):104-105.
[2]陈宏降,夏苗芬,等.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3(6):132-133.
[3]吴德玲,王刚.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16(5):714-715.
[4]易运红.中药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8(2):93-95.
[5]杨春,严丽,吕霞.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j].广州化工,2018,2(3):202-203.
[6]贾琦,刘祥兰.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9(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