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它可以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思考得失和成长。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势,以便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提升自己。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实例,更有助于突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一
《鉴史问廉》是一部通过历史的教训来指导现在的建设的一部影片,观看后令人新潮澎湃,很有韵味,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鉴史问廉。
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道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累积的,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准则。这一集的“道德之择”向我们讲述了为官所应的选择。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明辨是非的准则。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选择道德,如何用合适的方法给老百姓树立表率。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今天收看了第三集《清浊之辨》,每天定点收看这个纪录片,觉得很有意义。突然了解到河南省有这么多清官的典范,有这么深的廉政文化。今天学习到的是清和浊的辨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看完这集纪录片,感触颇深,邪不压正,清和浊就在一念之间,为官之道,就是要学会如何辨别清和浊,如何真正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二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国家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贪腐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贪腐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腐,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贪腐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腐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腐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贪腐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贪腐现象蔓延。贪腐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贪腐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说出实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贪腐。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贪腐案件层出不穷,贪腐行为花样翻新、贪腐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贪腐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问官那得清如许?为将贪欲抛开来。
八集文化纪录片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纪录片。跟随着《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我走进了历史,再次目睹清官的风采。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衰。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化的力量。如今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一如既往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二次观看较第一次观之则感受更深,更觉震撼。
从《兴衰之思》中思考“廉则兴,贪则衰”的真谛——廉洁和腐化,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青天文化,清官情结”的力量,为官正直才能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是非,坚信正义可以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道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从《文化之力》中感受民众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从《制度之重》中见识历朝历代的监察制度,见识历朝历代在遏制腐化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从《千秋之评》中领略历史的重量,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由此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为官者清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长城汽车工作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化的影响。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化的传承之感。廉洁,是长城汽车的企业文化支柱。《廉洁体系制度》是长城汽车员工的行为准则,自年正式颁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该制度严明清晰,在打击腐化维护员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廉洁文化是长城汽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纵使时代变迁,廉洁文化建设仍需始终如一,坚定不移,脚踏实地。
一、坚决打击硬腐化,持续遏制软腐化。
长城汽车对于硬腐化的打击力度从历年的.廉洁大事迹中可见一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须时刻牢记腐化是第一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与合作方的业务往来严格遵守《阳光协议》,日常行为时刻谨记和践行《廉洁体系制度》,对内对外宣传牢记历史教训。而软腐化较之硬腐化则危害度更甚,遏制软性腐化更需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知职知责,做职做责,尽职尽责,这是博信内外饰目前对于“职责”的最佳诠释,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遏制软腐化的有效方法。遇到问题正视问题而非掩盖,解决问题尽全力而不推诿,态度决定一切。
环境是影响人员行为的重要因素,创造“廉洁公正,远离腐化”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意识上认可起来,从行为上规范起来。廉洁文化推行需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亦需随着时代变革创新发展,但反腐倡廉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腐化预防;脚踏实地,建设廉洁文化。我想遏制软腐化更需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管理者用自身行动去践行,做到率先垂范。
二、以史为镜,以身作则。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五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五千年朝代的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文化的力量,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可谓是盛世鸣警钟、时代举镜鉴呀。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李世民让魏征成为了一代谏官,魏征让李世民变成了一个敢听实话的君主,很难说他们彼此多欣赏,感情多真挚,但是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明,才有了魏征的直言敢谏,才让大唐的政治变得明朗。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达到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又如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称誉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康熙皇帝确因于成龙终其一生在各地任职时,都能保持“志行修洁”、“固守清俭”的'高风亮节。同时,又能关心黎民,“为政宽惠”,铁面无私,雷厉风行的“惩贪除霸”。所以一再肯定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廉吏第一”,树立了一种正面形象,使百官效法。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等等。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政者廉洁自守,自然“上之所为,下之所瞻”,吏治清明,国泰民安;反之,为政者昏聩无道,必然出现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局面。
今天我们反腐倡廉,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学习廉政知识、遵守廉政纪律、执行廉政规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象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忠贞爱民,一心向党,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意,使我们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的牢固。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廉政史上,清官廉吏,都具有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优秀品格。如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刚直不阿、赤心向上的海青天海瑞,让多少作奸犯科者闻风丧胆。在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腐败行为花样翻新、腐败对象日益高层化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执法者能向他们学习,少一些明哲保身的顾虑,多一些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让一切腐败现象无处遁形,消弭无踪。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七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的责任,以历史鉴古,问心自省,在工作中遵守诚信原则,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
第一段,历史鉴古,引领我们前行。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可以反思过去,指引未来。我们要时刻铭记初心,追寻先贤的道路和智慧,进一步增强向上向善的意志,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段,问心自省,反思自我。教师是树品之本,作为教师应时刻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这自我反思的过程对于我们树立“问心自省”的态度,意义重大。我们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第三段,遵守诚信原则,铸牢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偏离正确方向,尽到职责,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公允,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坚决不利用职务之便在教育中谋取私利,防止懈怠、敷衍、偷懒和不作为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四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追求真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学生敬仰的榜样。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最新的教学科技,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第五段,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优秀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坚定信念,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我们要兢兢业业,以身作则,敬业奉献,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工作中发挥仁爱、耐心、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名靠卓越的教学成果赢得学生敬爱的优秀教师。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本文所述的鉴史问廉心得为指导,更加认真负责地履行教师职责,做到忠诚、诚信、担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实树立起高尚的性格和职业操守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终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将来铺路。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九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师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做官者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让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作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们作为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要做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保持廉洁从教的态度,我们带领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让每个学生都因为我们而染上绚丽的色彩,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自己,言教不如身教,教育学生要怎么做,自己首先必须怎么做。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认为要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生。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付出,是不求回报、无私的爱。在教学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作为教师不能只知道批评和指责他们,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帮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点,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也很优秀。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他上的课。让我们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1、让学生学会自律
为什么学生会看人、看课做出不同的表现?上语、数、英是时认真听,而上体育、美术等课的时候就随便讲话,或是老师在的时候知道遵守纪律,一转身又窃窃私语了,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所以,在平时上课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让学生知道不该讲的时候一句也不能讲,该发言的时候积极发言,学会尊重别人。晨读课、中午自习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来管纪律,并及时了解情况,课上可以实行同桌互相监督,每个小朋友都做做管纪律的小老师。通过这些活动,慢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2、让学生学会懂礼
很多学生可能除了上课 时喊的老师好,从来没主动叫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中时不时会听到脏话,不经意间会听到有学生取笑学校挂的一些伟人的图片,这些类似的行为应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在平时课堂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伟人、作家的`事迹,让学生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对他们产生敬仰并效仿他们,班会课上也应多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探访敬老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德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些事迹,谈谈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捡纸片活动,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比一比谁捡得多,平时也让学生说说谁在校园里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而不是视而不见或乱扔垃圾。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使他们也参与其中。
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加强修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十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坐下来观看了一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鉴史问廉》的主题应该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恒吧。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十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鉴史问廉》纪录片是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出的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该纪录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通过对《鉴史问廉》记录片的观看,我深刻认识到,要立足工作岗位,按照提出的`“三严三实”,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到六带头,切实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1、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宗旨意识。要真正把学习放在首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活到老、学到老。一是要积极参与到机关“每天读书一小时”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务必保证一小时的学习时间。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讲话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真正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商业中心工作,拓展思维、寻找工作的支撑点。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拓宽学习面。目前自己所分管的主要工作是人事、信访、财务。人事工作相对较熟悉,信访工作综合素质要求高,而财务工作较为生疏。为了能全方位做好工作,需要学习法律、法规、财务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2、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党性修养。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差距中增强动力和措施。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一是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主动下企业对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摸底排查。二是对排查问题逐个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三是按照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力求实效。
3、要主动作为,焕发工作热情。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摒弃“过得去”、“不出事”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杜绝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要消除懒官、懒政现象,破除守旧思想,迎难而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高标准高要求地完成好分管的工作。一是每周一与分管科室科长总结上周工作,研究本周工作,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二是定期下企业,深入基层切实为企业和职工服务。三是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计。四是认真解决好每一起来电、来访事件,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真正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近期针对文明商场王桃琴同志反映其工伤待遇没有按相关规定执行一事,将进行认真调查核对 ,把情况了解透彻,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让职工满意。
4、切实做到“三严三实”,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一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官。自觉接受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二是谋事创业和开展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发扬“钉钉子”精神,直面困难,不避矛盾。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企业为职工服务。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把维护企业和职工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十二
鉴史问廉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现代公民意识的体现,尤其对教师而言,更需要拥有这样的素养。我在进修班中听了相关学习内容,深感收获颇丰,有以下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概述鉴史问廉的重要性。
鉴史问廉是中华文明中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教师作为社会的重要人士,其品德表现是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的,鉴史问廉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以体现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鉴史是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认真和全面的研究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这需要教师对历史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和道德素养,才能理性地思考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问廉是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论进行自我“反省”,主动“检查自己的心灵”并不断“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目的。教育工作者要常怀感悟,依据自身的职责、使命和道德准则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真诚、正直和恪尽职守的精神面貌。
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时刻拿出鉴史问廉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尽心尽力,客观公正,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同时,通过肯定优点和发现问题,发挥鉴史问廉的作用,及时反馈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教育思路提供价值支撑。
第四段:教育工作者如何落实鉴史问廉。
落实鉴史问廉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客观公正、能够听取不同的声音,以及善于自我反省、不断向上进步的精神,做到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常思考,时刻保持警觉和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水平。
第五段:结尾。
总之,鉴史问廉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同时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教育行业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精神面貌,为教育伟业作出贡献。保持鉴史问廉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素质和职业操守即是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之一。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十三
近段,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观看了几集,特别是看到又一集是《清浊之辨》,感触颇深。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地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
由此,我又想起了我们六年级的一篇课文,是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十四
在职场中,教师是重要的一群人。教师的职责是传承知识,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鉴史问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措施。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领悟到鉴史问廉所具有的重要性,这对于我的成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2.反思历史。
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历史并不仅仅意味着了解过去。对历史的研究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我们的历史教育应当不仅仅是为了评估过去的事件,还应该探究事件的成因和其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回顾过去,我们能够了解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更好地避免相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并为我们未来的决策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3.寻找真相。
鉴史问廉不仅涉及到反思历史,同时也需要明确如何寻求真相。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授的内容应当明确清晰,而且应该反映真实的事情。教学可以从各种实际生活中广泛的案例进行描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到历史发生的动机,通过了解现实角度,来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错误。另外,我们也要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匹敌的情况下给出适当的解释,这样我们才能信守诺言,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
4.如何避免错误。
通过鉴史问廉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过去犯下的错误,并更好地了解我们如何避免再次犯下类似错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行动,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并尽可能地正确地传授知识。尽管教师并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不断进步”。我们需要精心准备每一堂数学课或历史课,尽可能地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邀请外界来分享他们的工作和经验,从而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
5.结论。
鉴史问廉在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得到真相并学习避免错误,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了解我们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学校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当我们坚持鉴史问廉的原则,我们才能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