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通用21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那么,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使学生学习过程有条不紊;还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此外,教案中的评估方式也需要合理设置,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上所述,写一份完善的教案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这些教案范文对于教师编写教案和改进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一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引导儿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提问、总结来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态度。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知进行科学学习。所以本活动利用三原色的组成与搭配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使幼儿掌握三原色的组成,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深浅的影响。
2.培养幼儿根据要求调色以及自由探索调配色彩的能力。
3.使幼儿在配色绘画的过程中体验色彩搭配、变化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的组成;能利用三原色调配出不同颜色。
教学难点:幼儿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知道三原色两两组合可以调配出的颜色,以及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调色工具。
2.三个透明塑料杯、一瓶纯净水。
3.若干张画纸。
4.三原色实验记录表(如表)。
一、导入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老师桌上放的是什么呢?
幼:一瓶红色的水和一瓶蓝色的水,还有一个有魔法瓶子。
师:咦,这是什么颜色呀?
幼儿:紫色。
师:为什么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在魔法瓶里变出了紫色的水呢?
幼:(猜测性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研究吧!
二、基本部分。
(一)提供实验材料,理解记录表填写方法。
师:现在实验开始了,我们要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师:先将第一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左边,再将第二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中间,最后混合两种颜色,将混合后的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右边。
师: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重点说出是哪两种颜色调配的。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这些颜色都是红黄蓝三种颜色调配出来的,通过这三种颜色就可以调出许许多多不同的颜色。
(二)同伴间比较,理解颜色量对色彩的影响。
师:我们小朋友调出来的颜色有的深,有的浅,那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原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放进去的颜料的量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调出来的颜色才会有的深,有的浅。
3.教师提供画纸,让幼儿利用已有颜色自由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三、结束部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原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并用三原色调配出了不同颜色。而且通过实验记录表发现颜色的深浅和颜料的量有关。最后我们还创作了一幅美术作品。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尝试将三原色的三种颜色混合起来,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将幼儿创作的画作展示班级的作品墙上。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稍许不足:如果让幼儿自由记录实验结果可能会更好,但防止幼儿未能按实验步骤进行,所以给幼儿提供了实验记录表。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二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一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
(2)教师评价:表扬会应用公用边的原理、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好吗?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三
1、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了解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青蛙图片、课件。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听一听它是谁吧!对,就是小青蛙。(出示课件青蛙图)。
二、说一说(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眼睛、嘴巴怎么样的?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看一看(观看课件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提问:
(1)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后腿)。
(4)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前腿)。
(5)小蝌蚪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6)现在,小青蛙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连线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消失——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四、画一画(初步了解蝌蚪和青蛙简笔画的画法)。
课件演示画法,幼儿初步感知。
五、唱一唱。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
六、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小青蛙真可爱,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美工区:折纸——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四
1.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正确地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的名称,知道它们的数目和用途,了解它们在头上的位置。
2.教育幼儿要保护好这些器官。
幼儿头像一幅,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一、利用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的名称、数目、位置。
师:昨天,有一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像,他想请我们班上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们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谁能知道我这圆圆的脑袋上到底长了些什么?”
1.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名称及其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在头上的位置。
二、发给幼儿一面小镜子,要求幼儿从镜子里看清自己脸上的器官幼儿第一次尝试。
1.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自己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看看你的脑袋上长了些什么?和前面的大哥哥是不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眼睛里有眼珠,鼻子里有两处鼻孔,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耳朵里有耳孔,眉毛在眼睛上面,弯弯的。
尝试前提问: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到底有什么作用?
三、用做实验的方法,让幼儿知道眼、耳、鼻、嘴的作用。
2.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身体上的重要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如果没有眼睛就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教育幼儿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眼、耳、鼻、嘴。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找眼、耳、鼻、嘴。
教师说眼睛,幼儿马上用右手指到眼睛,……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
五、幼儿第四次尝试:改错。
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眼、耳、鼻、嘴不完整的头像,让他们自己动手把它改正过来。
幼儿听音乐做小鸟飞出教室。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五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六
科学老师要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等理论的知识。科学教案能够帮助科学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幼儿科学教案水果”,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有趣的蜗牛。
活动目标:
1、能大胆观察蜗牛,
学习。
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记录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
――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
2、户外:找蜗牛。
3、观察蜗牛。
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
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
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
6、小结。
有趣的转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发现转动并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
2、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
心得。
活动准备:
1、人体图一张、录音机、磁带、记号圆点。
2、“转转转”展览会:筷子、线圈、伞、风车、牙签、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筐子等等。
3、纸片、剪刀、竹签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手腕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2、试一试、找一找,发现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
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第一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转动物体。
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1、在玩的过程中,共同探讨和发现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2、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五、动手制作陀螺,结束活动。
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
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
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1.教师让幼儿在?
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
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4.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5.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
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蜡不喝水》。
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
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
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
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
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
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
材料。
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
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之后,放开一头,里面有水流出来。
师:老师的吸管里又什么秘密啊?
小结:原先老师的吸管里有水啊!那有水的吸管就能给鱼缸换水吗?
让我来试一试。
师: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让你的吸管满水,而且没有空气?
师:老师那里有几种材料,猜猜看,什么材料能够让吸管满水没有空气,什么不能够?猜好之后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在记录表上。
幼儿填写记录表。
师:谁来说说你的猜想结果,如果你觉得它能够,你准备怎样做?
记录表放回凳子后面,4个小朋友一组,每种材料都要试一下,尽量不要让你的水漏在桌子上,因为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就应节约用水,试完之后,要回来把你的记录表填写完整,你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和你猜的一样,开始行动吧!
四、幼儿操作。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
师:结果已经出来了,看来用针筒来给吸管吸满水是最可行的,那么怎样正确的让你的吸管吸满水,而没有空气呢?这个需要两个小朋友一齐合作完成。那我也要请张老师来帮我一下。
两位教师示范:首先,一位小朋友,吸管两头手中拿,对对齐,另一位小朋友,小针筒,手中拿,吸满水,慢慢对准吸管口,轻轻按下小针筒,小眼睛,看看好,吸管满水针筒就停止,两手捏住吸管头,留意别让水流走。然后就是我们刚才看的视频,一头放进鱼缸里,到了水里之后,手再放开,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手再放开,水开始流动。
师:这个方法学会了吗?那你们能够和视频中的老师一样合作给小金鱼换水吗?
幼儿给金鱼缸换水,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师总结,讲述虹吸原理。
师:小金鱼说,谢谢你们帮它们换水,刚才我们做的这个换水实验运用了一种科学原理,叫“虹吸原理”,它是利用大气对水的压力把水从高的容器导入到低的容器里,所以你们明白刚才为什么要把鱼缸放在高一点的小椅子上了吧!你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齐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用到了这个虹吸原理。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七
小班的幼儿对于颜色的认识较少。所以让幼儿准确的说出颜色也不太可能。所以我创设送礼物、送糖果回家、品尝糖果等情景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系列的情景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让每个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感知认识颜色,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游戏盒操作活动的.乐趣。
1.学习将糖果按颜色(红、黄、蓝)分类,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2.乐意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1.贴有不同颜色的三个盒子。
2.实物糖果。(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包装)
3.课件。
1.师:“李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个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呢?”
师:“我们来跟巧虎打个招呼吧!巧虎说小二班的小朋友们真有礼貌,所以巧虎要送你们礼物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
2.引导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师:“这个糖果是什么颜色的?穿黄色衣服的糖果我们叫它黄色糖果,除了红色糖果还有哪些糖果呢?”
1.游戏:糖果找家。
(1)师“巧虎知道这有好多的小朋友,所以带来好多糖果呢!可是糖果太多了,巧虎看的头都晕了,我们一起来帮巧虎分分类吧!”
出示三种不同颜色的家:“这是什么颜色?(红色),红颜色的家应该住什么颜色的糖果呢?”(红色糖果) 用同样方法认识黄色、蓝色的家。
(2)请个别幼儿来示范送糖果回家。
师:“现在我要请几位小朋友把这三个糖果送回家。”边送边告诉糖果“x色糖果,我送你回家”。
2.幼儿操作。
幼儿自由送糖果,老师检查。
(1)师:“这儿还有好多糖果没回家呢,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边送边说“x色糖果,我送你回x家”。
将糖果发给幼儿,并让幼儿与边上同伴互说“我的糖果是x色”。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八
1、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
2、学习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3、能用完整的话表达。
4、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1、果园(树上贴有有1—5的点子的不同水果)。
2、篮子五只(上面贴有1—5数字的汽车图)。
3、1—5的点子图若干。
4、磁带、录音机。
听音乐把幼儿带到立体水果树前。
(1)师:秋天到了,水果丰收了,小朋友看一看,果树上有些什么水果?
(2)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水果摘下来,好吗?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一个你喜欢吃的水果。(幼儿摘水果)
嘀嘀嘀,开来了汽车。
(2)为汽车编号。
(3)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的水果是几个点子,应该乘几号车呢?(幼儿讨论)
请小朋友把水果送到点子和数字一样多的汽车上。(老师巡查,辅导)
师:呀!树上还有那么多的水果,我们把它们都摘下来运出去,好吗?这次小朋友可以摘一个水果,也可以摘两个水果(幼儿摘水果)
(1)你这次摘的是什么水果?上面有几个点子?
(2)请小朋友将水果送到相应的汽车上去,并说一句好听的话:几个点子的什么水果我送你乘几号车。(请小朋友检查)
(3)幼儿运水果。
师:“我们要把汽车上的水果运回去,谁愿意来做1(2、3、4、5)号车上的司机?我们也该乘车回家了,(老师示范乘车方法)看一看你拿的是点子几,就乘几号车,小朋友赶快上车吧!(检查是否乘错车)
“嘀嘀嘀,汽车出发了“(幼儿开着汽车出活动室)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九
教案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教案流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
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
1、通过拼摆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掌握,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相互合作的意识。
3、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场地准备:
用塑料绳在地面上围一个大圆、一个大三角形、一个大正方形。
1、半圆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
2、各种不同的大型组合积木若干。
3、几何图形拼组成的一幅画。
1、游戏:找朋友。[讲一讲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出示用几何图形拼组的画,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找一找画面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娃娃?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逐一观察、比较、讲述,加深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
2、游戏:作客。
教师以图形娃娃的身份与幼儿做游戏。邀请幼儿去各个图形娃娃家作客。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图形娃娃家去作客吧!来,先让我们一起学袋鼠跳到圆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跳到已划好的圆形中去)再让我们一起学小狗爬爬到三角形娃娃家去吧!(幼儿一起爬到已划好的三角形中去)最后我们一起跑到正方形娃娃家去,看一看是谁先到正方形娃娃家。(幼儿一起跑到正方形)
3、游戏:娃娃请客[培养幼儿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创设游戏情节:图形娃娃邀请小朋友吃饭,把幼儿带到有半圆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桌子的地方。
教师:“桌子有了,椅子还没有,我们就用积木来拼做椅子吧!不过,圆形的桌子旁要放圆形的椅子。三角形的桌子旁放三角形的椅子,正方形的桌子旁放正方形的椅子。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吧!(幼儿动手来摆放积木,把它们进行拼组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放在所对应的桌子四周。)
4、游戏:送礼物
教师:“图形娃娃邀请我们来做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先送一个大蛋糕给它们,不过,圆形娃娃喜欢吃圆形的蛋糕,正方形娃娃喜欢吃正方形的蛋糕,三角形娃娃喜欢吃三角形的蛋糕,如果送错了,娃娃会不高兴的。[用两个半圆形的积木拼成一个圆形、用两块三角形的积木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两个小三角形积木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幼儿在“生日快乐”的乐曲中将积木一层层的进行拼搭,体验欢快的情绪。
5、和图形娃娃告别,结束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一
1、了解时钟的钟面等点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学会看整点并能正确拨出,读出整点。
3、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实物钟2个,若干个钟面,若干个圆,若干个勾线笔,挂图。
小结:有小动物的是卡通钟,能挂在墙上的是挂钟,放在桌面上的是座钟,放在地上的是落地钟。
2、观察并认识时钟,分针及了解他们的运行关系和运行规律。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分针转一圈走12格,时针则走一格,就一小时,分针要走一圈才是一小时。
3、认识整点师:出示图,谁能告诉我图片上的钟几点了?分别出示12个不同时间的钟面,让幼儿说出整点和怎样写整点。
师:小动物买好了钟都是回家,可是小猪还没来,它到底干什么了?我们去看看它在干什么?出示图片(睡觉)看看几点钟了(10点)小猪是一个不守时的小猪,我们不要学小猪,我们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早睡早起,就不会迟到了,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
4、学拨整点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看见他们买的钟都很羡慕,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看时间,小朋友帮帮小动物,好吗?老师拨时间,你们说,然后请小朋友来拨时间。
5、练习画钟面、时钟、分针6、活动延伸做"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二
1、通过故事,激起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2、在游戏中,能正确找到自己的上、下位置,让幼儿知道上下的含义以及上下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背景:平面房子图,猴、熊手偶,狗、猫头饰。
1、表演故事:《懒惰的猴子》,老师与保育员分别扮演小猴和小熊,用手偶给幼儿表演。
听故事:懒惰的猴子
有一天,小猴和小熊玩完会屋休息,小猴抢先躺在了下铺。并说:“我累了,不想往上爬,你上去吧。”小熊便说:“这是我的铺,你上去。再说,我这么胖,怎么爬上去?”小猴还是不听,小熊把它扔了上去。
2、提问:
a、小猴玩累了,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是怎么说的?小猴听了吗?
c、小熊生气了,把小猴扔到哪里去了?(下铺)
3、让幼儿能清楚地辨别和正确说出:上面、下面的方位词,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1、议论:
a、你看见过自己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放在上面的吗?
幼1:灯泡吊在房顶上。
幼2:钟挂在墙上。
.....
b、放在下面的东西有吗?你知道为什么放下面吗?
幼1:我的床是上下层的,我睡在下层。
幼2:鞋子放在床下面,放在床上脏呀?
2、老师小结:
a、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上面有头、手等。
b、以近处物体为方位的上下位置:自己的上面有天空、太阳等,下面有地、小草等。
1、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小猫的房子在上面,小狗的房子在下面。
2、让幼儿别人扮演小狗和小猫,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3、看谁找到有快又好,表扬找对房子的幼儿,给最快的挂金牌。
4、游戏进行二、三次,小结,游戏结束。
带幼儿到草地上,利用草地上的滑梯、木屋等,让幼儿自由组合,继续做游戏。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三
1、复习10以内的数,能排除大小、排列的方式影响准确地判断10以内的物品的数量。
2、发展幼儿观察点数能力和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
1、ppt课件:10以内数的守恒。
2、教具:小花若干。
一、图片导入。
1、一幅春天的.景色图:春天里有的东西。
引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
2、教师:春天小花儿开了,大树绿了,有很多朋友喜欢出来玩,
数字也要来和它们交朋友了呢,请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吧。
二、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1、把大小不同的球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2、把大小不同的汽车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三、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无关。
1、将10只小熊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小熊的数量是否改变。
2、将10只小兔子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察兔子的数量是否改变。
四、幼儿感知操作。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四
1、尝试观察图片,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点。
2、在活动中,训练观察比较的能力。
蘑菇、苹果图片相似图片组图。
一、讲故事,创情境。
2、师:“孩子们,我们能帮助兔宝宝解决这个难题吗?
3、出示不同颜色的蘑菇图片,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自由观察,并交流。
4、小结:大家的眼睛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蘑菇的不同之处。相信,兔宝宝也会发现的,它一定能采到可以吃的蘑菇。
二、看图片,找不同。
(一)数量不同。
2、幼儿观察图片,交流。
3、小结:原来它们的数量不一样。
(二)、颜色不同。
2、幼儿观察,并交流。
3、小结:原来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不同之处。
(三)、方位不同。
2、幼儿观察图片交流。
3、师幼集体按顺序观察图片找不同。
4、小结:大家真是火眼金睛,找到了多处不同。我们观察时要有耐心,有顺序的'观察,这样才能找出所有的不同来。
三、玩游戏,比眼力。
游戏《大家来找茬》,出示若干组存在不同之处的两幅图片,孩子们观察,看一看哪组最厉害,找到的不同多。
四、设场景,做练习。
师:皮皮很高兴,一会玩这个,一会玩那个,房间一下子就变了样子,让我们观察一下,有哪些地方变了呢?(出示图片)、幼儿观察两幅图片,全班交流、师幼共同小结,两幅图片的不同五、做小结,巧延伸师: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周围每天都有不同,在变化,不信,就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家吧!你会发现不同的样子的。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五
1.在探索中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2.在操作活动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喜欢数学活动,善于探索发现。
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区分十以内的.单双数。
善于探究发现,完成操作活动。
1.和幼儿人数相同的小鱼图卡(分红,蓝两种颜色,红色的上面画有数量为单数的圆圈,蓝色的上面画有数量为双数的圆圈)。
2.1-10的数字卡片,彩笔。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情景可参考。
2.集体活动。
(1)教师提问,吸引幼儿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
(2)教师扮演鱼妈妈请幼儿人手拿一张小鱼图片扮演鱼宝宝,跟随老师做律动。
(3)根据小鱼图卡的颜色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幼儿根据要求给小鱼图卡的圆圈涂色。
(4)引导幼儿根据小鱼图卡少圆圈的数量找出相应的数字图片垫江小鱼涂卡和数字卡片,并排放在一起。
(5)教师出示一到十的数字卡片,引导他们结合之前涂色时的经验,认识单数和双数。
3.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帮助小猴和小猫找到上面数字规律的路线,并画出来。
(2)请幼儿按要求将一到十的数字写在右框里。
4.游戏活动。
5.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计,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教师:数字卡片、
学生:10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桌用100以内的数字卡片,每次每人抽出一张,谁先说出大数,谁就赢。
2、交流判断大数的经验。
二、新授。
1、教学“比一比”
(1)出示1084、982说说谁大,谁小?
(2)学生说:三位数比四位数小,所以1084982。
(3)教师出示另一些数,学生进行比较。
(4)总结规律:
数的比较:
(1)数位比较多的一个数比较大。
(2)从位比起,位的数大的大(数位相同)。
(3)如果数位和位都相同,我们比较下一位。
2、练一练。
(1)学生完成p36在o里填上、、=。
(2)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填。
3、试一试。
(1)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说怎样能比较快地比出大小?
(3)教师总结:
先将这些数按数位多少分一分,再将相同数位的数进行比较。
9934538780917254300。
4、想一想。
(1)指导读题,理解题意。
(2)最小的四位数1000,的四位数9999。
(1)告诉同桌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数,……。
(2)请一个学生上台示范,全班再分组做。
6、练一练。
完成练习题1、2两道题。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1、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四位数与三位数怎样比。
3、都是同数位的数怎样比。
4、如果很多数在一起比较大小,该怎样做。
四、作业。
1、最小的四位数是(),的四位数是()。
2、最小的三位数是(),的三位数是()。
3、在287、7650、80、285、1651、79这几个数中,二位数的有(),三位数的有(),四位数的有()。
4、427o5271620o620888o988。
29o11099o9996080o3090。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七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巩固幼儿对已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
3 、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1、 材料准备:若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卡片。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认识梯形宝宝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中五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它长着长长的耳朵,喜欢吃胡萝卜……(出示兔子)。
师:兔宝宝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她的家参观,小朋友想看看兔宝宝的家是什么样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巩固对已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师:原来兔宝宝的家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几何图形吧。(重点突出梯形)
3、导入新图形(梯形)
师:(出示梯形卡片)小朋友们都仔细观察一下梯形有什么特征?(上短下长;上下两边平平的,有四个角,不一样大。旁边的两条边斜斜的像滑梯)
小结: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是斜斜的,这个像梯子和滑梯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梯形宝宝可梯形宝宝说我还有两个小伙伴呢?
(出示直角梯形)它旁边的一条边是斜斜的,另一条边是直直的
(出示等腰梯形)请一个幼儿用纸条来量量它的两条斜边,发现一样长的特点。
4、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并巩固新知。
做练习(练习本)
大拼图(出示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片),请四个幼儿上来拼出梯形。
请幼儿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寻找梯形物品。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八
活动背景: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课件、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上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分解画面,感知同一事物中不同的数量关系及规律。
活动准备:
1、课件。
2、游乐场,设置4个游戏室,每个游戏室提供涂色、划短线、盖点子、看图分合、分实物等不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4的组成。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游乐场玩,但有要求,请你们听音乐迅速找到和自己胸前数字合起来是4的朋友。
1、幼儿口述:为什么找他做朋友。
2、检查对后进入游乐场。
二、学习5的组成。
1、出示课件,幼儿观看、操作,初步感知5的组成。
2、幼儿在主动操作游戏中探索5的4种分合方法。
(1)请幼儿进入游戏室活动,教师简单介绍游戏材料及操作要求。
a、出示大材料,教师逐一介绍盖电子、划短线、涂色、看图分合等游戏材料的玩法。
师:这些材料都要我们小朋友自己来操作游戏,来玩一玩,分一分,并把你完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等会儿游戏结束,请你向大家介绍。
b、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操作情况。
c、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d、幼儿讲述有以下几种结果:
a分合正确,但没有顺序,没有规律。;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
b互补规律。
c交换规律。
(2)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三、领奖游戏,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出5的4中不同分法。
本活动注重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活动中,运用找朋友——去游乐场玩——领奖品这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幼儿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中,注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游戏区,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个人能力在原水平上豆油显著提高。
注重了幼儿语言表书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十九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学具:《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教师: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幼儿思考。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幼儿用书p14)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重点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计数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比较大小。
二、试一试。
1、课件出示28页情境图,认真观察,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情况。
3、学生汇报:在数线上标出三辆自行车价钱的理由,说一说哪辆车,哪辆车最贵。
三、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高充分、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
四、小组讨论学习。
学习在线上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小组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五、课件出示。
练一练,完成29页练习题3、4题,让学生填一填,教师巡视检查。
六、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收获,着重谈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试一试。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
幼儿科学教育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1、练习按三重条件分类,并计数出总数。
2、尝试自己出题考别人。
重点:按三重条件分类。
难点:尝试自己出题考别人。
教具:8个大小不同的'红、蓝色园、方片。
学具:我的数学,附加题材料,笔。
1、集体活动。
将准备的8个形状板散放在桌面上。
——请幼儿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请一名幼儿示范操作,将图形分类。
2、小组活动。
请幼儿说一说还有什么分类方法。
请幼儿描述自己的分类方法和步骤。
第一、二、三组:按指令给形状板分类。
第四、五、六组:附加题作业。
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活动评价。
请幼儿口述作业单,师生共同评价。
鼓励幼儿多参与操作活动,提高幼儿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