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读后感(通用23篇)
读后感可以发表个人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和情感变化进行自由表达。如何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自身经历写出一篇有个人特色的读后感?下面是一些优秀读后感的案例,希望能对大家写读后感时有所帮助。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一
今天晚上,我在家中读了一篇《孔子学琴》的故事,心里很受感动。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为了学习演奏七弦琴,他特地求教鲁国乐师师自襄子。孔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留了一首乐曲让他单独练十天。十天后,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会弹了,我叫你新曲子吧。”孔子说:“不行啊,我只是记住了旋律,指法还不熟练呢。”就这样,孔子仍旧弹着这首曲子,直到弄懂曲子的指法,完全理解曲子的内容,才请师襄子教他新的曲子。
孔子经常教育学生对待学习应精益求精,不断求索。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读了这篇文章后,也应该像孔子一样,在学习上千万不要刚懂了一点皮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应该不断认真学习,完全弄明白为止。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二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孔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借用孔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想着象训练犬马一样去训练学生。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啊。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由此,我联想到以前,教室的玻璃碎了,我们进教室是不是一般先问:谁把玻璃打碎了?学一学孔子吧!我们应该这样问:玻璃碎了,伤到人没有?然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他体现出一名教师大爱无痕的风范。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要求太琐碎了,教师就会坠入烦恼与劳累之中,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把握与学生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子曰:“君子不器。”我看过这样一则趣闻,人们发现马在冰上跑不会摔倒的秘密,就是它在冰上跑时永远也不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一条腿。孔子在告诫我们,君子应多才多艺,否则当我们只能以某种技能谋生时,那就会摔得鼻青脸肿,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新课改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老师自身的一专多能,我们教师应该“不器”,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不怕教师严厉,就怕教师偏心、不公平。
尽管这本书写得深入浅出,但我承认我还远远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就是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我想:学习,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合上这本书,我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旅程便开始了。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三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始人。有一回他为了学习演奏七弦琴,特地去求鲁国乐师师襄子。
随师襄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留一首乐曲让他独自练十天。十天后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会弹了,我教你新曲子吧!”孔子却说:“不行啊!我只是记住了旋律,指法还不熟练呢!”就这样,孔子就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一直埋头苦练着这首曲子,他练得手指都出血了,却还是不放弃,仍然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过了一些日子,孔子弹这支曲子越来越投入,感觉完全熟悉曲子的音律、技法、内容,并揣摩出曲子作者的人品、气度、外貌,这时的孔子才觉得自己真正地懂得了曲子的精髓。孔子的好学精神让他的老师也佩服不已。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待学习的态度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求索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四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读后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五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六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七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始人。有一次,孔子找他的师傅学琴,老师教了他一首曲子。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弹的已经很好了,该教你第二首了。”孔子却说:“我虽然弹的很好了,可是还没掌握好它的节奏,还需要多多练习。”又过了很多天,老师找到他说:“现在我可以教你第二首曲子了吗?”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它的节奏,可是还没有掌握好音乐形象那,还要多多练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习不要光靠别人,要根据自己来判断来推测,就象孔子一样,学什么都要要求自己学的精益求精。
苗妈:苗苗自己选的《文人》上的文章,昨天看他老师没有安排日记,就让他自己写篇读后感,没想到他会找《文人》来写,喜欢历史,妈妈希望你能坚持。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八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在《孔子学堂》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孔子言行的原文与翻译,它给我们呈现出孔子上课时的情景,让我们更了解到孔子是一个讲理、礼让、谦虚的人。
孔子从不写书,而他和他的弟子讨论的话题都是常见的,也是从古书上总结的。可他们却能够“温故而知新”,从旧的知识中找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时一个话题能够聊上几节课,孔子老师也会有时被同学们问得答不出,只能思考,却不会为学生的问题而恼怒。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可见礼让多么重要,只要礼让治国,还有什么事办不到呢?人们要学会礼让,别人就会尊敬你;国与国之间互相礼让,战争也不会发生;君臣民之间互相礼让,这个国家民心不会动摇,将坚不可摧。孔子对他人礼让相待,他人也就以礼相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走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要学会谦虚,要相互学习。孔子老师在谈论“君子”时,子贡夸他而孔子却说这是给他戴高帽子。以及谈论其他问题时,孔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有道理,就值得深思。可见孔子是个多么谦虚的.人。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九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
孔子的课堂丰富多彩,与现在大不相同。他不布置作业,不考试,不惩罚学生,而是与同学们交流知识,周游列国,让同学们只是面更广,学到更多知识。
走进《孔子学堂》,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老师——孔子,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怎样才算有君子风范,让学生们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生活,交到更多朋友。如果每个人都有孔子的精神,那么世界不再有战争,各地都有 你的朋友,那是多么美好。
为什么要写《孔子学堂》
孔子学堂三卷本(彩色绘图本)出版了。
感谢21世纪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李一意先生。
a、为什么要写孔子学堂呢?
是想重温一遍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孔子学堂三卷,共六十篇文字并附图,意在全面认识孔子思想,并将其变成大家喜欢阅读的读本。孔子学堂写完之后,又写了老子学堂、庄子学堂与孟子学堂三卷本。这样对先秦诸子有了一次重新认识。
b、有什么特色呢?
最大的特色是对话,弟-子与孔子有大量的对话场景还原。我希望通过对话方式,导师与弟-子的'各种对话,使古代先哲们复活,现在老师们喜欢让孩子们背记孔子孟子老庄,但古代导师们,让孩子背过他们的语录吗?没有。
c、有什么发现吗?
有啊,古人面对的问题,仍然是今天面临的问题,孔子时代礼崩乐坏,道德风气极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孔子的道德训导对整个民族有什么意义?原教旨儒家孔子孟子与汉以后的儒家有什么不同?古儒家与后来的儒家还是有不同的,后来的儒家多是通过考试进入宫廷,成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但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道德建设,还是有极大的意义。
d、孔子思想是普世价值吗?
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伦理学大会,曾被评为金道德律,它与已所欲施于人,有更伟大的价值,人的道德要有底线,底线是什么,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别转嫁于别人,譬如不你喜欢被禁锢,那你就不要限制别人自由。仁义礼智信,价值元素本身没有错,但当它被制作成礼教之后,问题就多多,成为道德教条,成为禁锢社会的纲常了。
e这套书适合青少年阅读吗?
三卷本孔子学堂,字数并不多,每卷也就二三万字,每卷一百多幅精美彩色图片,阅读起来还是较舒服的。五六年级学生就可以阅读了,当然,如果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并讨论相关问题,更有意义,如果孔子学院与各种国学经学课堂用此教材或读本,意义更大,这里面充满讨论与反思,这是此系列图书的最大特色。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一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xx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
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二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还没有机会与作者周勇博士进行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确很想和他进行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老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多,有这样能力这样说话的老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四
我读了孔子学琴这篇文章,深深被他的学习精神振奋了。
故事内容:古时候师襄子以抚琴名扬天下,孔子也想学琴,于是前去求教。
师襄子就教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是什么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珠,一连10天就练这支曲子,直至完全娴熟,但他还是不满足。
孔子仍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支曲子。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听孔子弹凑的曲子越来越圆润,想让他换其他曲子,孔子却说:“老师,我还没领会曲子里的思想呢!”
孔子继续不停的练,琴声激扬而又深沉,意境有宇宙太空之浩大。孔子终于领会了曲子的神韵了。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练习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的达到炉火纯青的”。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重点句子和古人名言。
4、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会弹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令师襄如痴如醉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六
生:“提”。
师:对。底下呢?
生:“今”.
师:好,齐读课题。
师:除了知道孔子的名言之外,你还对孔子这个人有哪些了解?
生1: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师:你知道他的成就。谁再来?
生2:我还知道孔子曾经教过3000多名学生。其中成就较大的有72人。
生:孔子非常伟大。
师:对啊。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这位伟大人物的学琴故事了,字词你都认识了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大屏幕词语。
师:读的很正确。那词义你都理解了吗?抑扬的琴声怎么理解?
生1:高低不平的琴声。
师:抑是指?
生2:低。
师:扬呢?
生:高。
师:所以抑扬的琴声是——。
生:就是时高时低起伏不平的琴声。
师:理解了这些词语,那我们就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词看来没问题了。那课文读熟了吗?
生:读熟了。
师:真有信心。昨天我听你们读课文的时候,发现有的句子有些同学读起来比较拗口,不知你能读准确么?(大屏幕出示)。
生1:读句子。
师:你读得准确流利、声音洪亮,不错。琴瑟笙馨比较陌生,(出示图片)它们是古代的四种乐器……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出示)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2:读句子。
师:体恤这个词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很少出现,谁查到了它的意思?
生3:体恤就是为老百姓着想的意思。
师:你来补充。
生4:是平易近人的意思。
师:是这个意思吗?好你来说。
生5: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予以同情帮助的意思。
师:文中是指谁提出来的?
生:周文王。
师:周文王是古代周族的部落首领。他宽厚仁慈,深得百姓爱戴。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
师:难读的句子能够读通顺、准确,这都是收获。谁来说一下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2――6自然段是讲的孔子学琴的经过。
师:看来你关注了学琴的过程。
生2:我知道了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一位音乐行家。
生4:我知道了孔子在学琴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5:我知道课文的2—6自然段写了孔子学琴的过程。
师: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一看孔子学琴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一会交流。
生:读书。
师:好,谁来说一下孔子学琴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四个阶段。
师:你能具体试着说一说吗?第一个阶段是什么?
生4:这首曲子他会弹了。
师:也就是说,第一个阶段他学会了什么?
生4:学会了曲谱。
师:(板书学会曲谱)接下来呢?
生5:掌握了弹奏技巧。
师:(板书掌握技巧)掌握技巧之后呢?你继续说。
生4: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
师:(板书领会思想)第四个阶段呢?
生4:作曲者是怎样的人。
生1:本文主要写了孔子50岁那年跟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在练琴的过程中孔子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琴艺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师:你概括得很简练、准确。那老师问你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1:炉火纯青就是说技术、学问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
师:文中指什么呢?
生1:文中指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师:这是你现在的理解。相信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对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想。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自由地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画出给你这种感受的句子,然后联系上下文深入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一会交流。开始吧。
生自由读句子。师巡视。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七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1真美善统一。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2“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3理想的人格美。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八
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电脑出示孔子画像。
师:同学们,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学生展示资料)。
幻灯片介绍孔子的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著作有《论语》。
2.师: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作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内容一起走进孔子。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孔子向谁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琴的故事。向师襄学习。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生字、新词标出来,我们等下来学习。
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指导读音,口头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厌倦(juan)诚恳(ken)热情洋溢(yi)沉浸(jin)抑(yi)扬炉(lu)火纯(chun)青师襄(xiang)戛然(jia)而止体恤(xu)。
如痴如醉沉浸抑扬炉火纯青。
三、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回到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段是介绍孔子学琴的?(2-6段)。
1.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应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两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一段)。
2.那第一段写什么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3.第二段呢?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不断学习,认真揣摩乐曲,终于使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受到老师的夸奖。/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四、深入课文,分析课文。
琴”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2.学生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4.引导朗读,促进理解。
师:下面我们来走进课文,近距离地感受孔子对自己严格要求,看他是怎样一步步地对自己提高要求的。
师:我们来品读第二自段,首先请几个同学来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来读师襄的话,一个同学来读孔子的话语及动作,另一个同学读前面的情景描写。(读完后请同学评价孔子的态度)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师:过了几天,师襄又来看孔子练琴,这次他看到孔子的琴艺又是怎样的呢?
请两个同学,一个扮师襄,一个扮孔子,表演他们的对话。师评价孔子:孔子真是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四、五自然段。
读完后提问:孔子在弹琴时不但要求自己学会曲谱、掌握技巧、领会思想,还要求什么呢?(悟到作者)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师:他最后悟到了吗?是谁?请一个同学来读最后一段。
孔子能从乐曲中悟到作者,你们能做到吗?可孔子做到了。
师总结:学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孔子能把事情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不断地对自己提高要求,最后才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也要像孔子一样有这样的学习态度)。
四、课外延伸。
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首孔子学的《文王操》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同学们想不想听?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吧。(听到下课,就停止。如没听完,请同学们去网上搜来听听)。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十九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1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1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二十
看了《孔子学琴》这个故事,我受到的启发很大。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有很多兴趣和特长,可是孔子从不满足,五十岁了还向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它勤学苦练,一首曲子别人只学一、两天,而他却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弹熟、弹精,最后连师襄都非常感动。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好好反思。
我在背诵古诗文时,往往只读几遍就说“我会了,我会了。”可是真正到老师那儿过关的时候却又背不出来了。孔子的认真钻研的精神使我认识到,今后背古诗不但要读好、背好,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更要领会作者写诗的用心,这样才能真正背懂古诗。
再想想我的数学,有时候粗心到连题目都会抄错,这不是我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了吗?看看孔子,五十岁了学琴还这么认真!所以今后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做到认真审题,专心思考,下笔就要对!
我的英语呢?每次英语默写,我回家就看一下,就感觉自己会了,认为很简单。可是到了第二天课堂上默写的时候总要错一、两个。想想孔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今后我要好好背单词,力争每次都默全对。
《孔子学琴》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勤奋、好学,才能走向成功!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会弹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顺畅自然、悦耳动听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令师襄如痴如醉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
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后受到的启发。
五、课外拓展。
1、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2、积累孔子的名言。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二十二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它使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向师襄学琴,他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深受触动,我被孔子那种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为了学好琴,他每天不断的练习,不断进取,连师傅都说他学得可以了,他却还不满足,最后竟把音乐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再看看我,平时我总觉得我们的课程进度太慢了,别的班都上三十多课了,我们班还像老牛拉破车样落后几课。在我的想象中,我觉得学课就是把课文读几遍,把生字和词语认识完毕,一篇课文就该学完了。但我从没想过,学一篇课文不仅要认识生字和词语,更重要的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要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我们从中学会什么。我们不说要像孔子把课文掌握得炉火纯青,但你至少要完成你需要掌握的知识。
而孔子身上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他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他已经上大学问家了,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可他还要不断学习。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时间不等人,你多学一天,你学到的知识就越多。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向孔子学习吧:学习他那种凡事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吧,让我们努力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更好,善于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正如陈毅所说:“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孔子学琴读后感篇二十三
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以孔子学琴为主线展开故事,凸显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全文既有对孔子学琴的正面描写,又有从师襄的眼睛看孔子学琴的侧面描写,还有师襄神态的不断变化。课文先描述师襄对孔子学琴的表现不解,再写师襄看到孔子弹琴后的诚恳评价与肯定,接着写师襄愉悦地欣赏孔子弹琴,最后写师襄惊异于孔子琴艺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过师襄对孔子学琴过程的看、问、听、赏的动作与语言的描写,读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练习,技艺不断提高,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过程。
全文线索明晰,层次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的精神,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与教育。
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孔子专心弹琴,师襄陶醉于琴声之中的情景。观看插图,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并选择、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养成运用工具书及背景资料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归纳默读的方法,交流默读的经验,提高默读的效率。在默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辞等资料。
教师制作介绍孔子生平、思想成就、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学习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中感悟到什么。
学情预设:
(1)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信息,在大家的补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内容,但对关键词语的作用难以体会,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感受写作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课文概括地介绍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音乐的行家,多才多艺;孔子对古代的乐器样样都会,尤其弹一手好琴;从不自满,还拜师学艺,表现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2.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教案。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强调并引用这个词,目的是突出了“弹得一手好琴”这句话。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仅说明孔子琴弹得好,而且彰显孔子从不自满、虚心好学的精神,还起到引出下文、照应题目、贯通文意的作用。这句话中“弹得一手好琴”与下文“怎样练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三、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1)“一晃十天过去了”--孔子学会了曲谱;。
(2)“过了几天”--孔子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3)“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弹出了感情;。
(4)“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了作者。
2.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交流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结果。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孔子是怎样不断追求,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3.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6.师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读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有朋友远方来,不亦说乎?
四、质疑、释疑。
1.周文王何许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这样,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崇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被释放回到了周。这时,他的决心已下,一定要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认真做了准备工作。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不断对外用兵。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体恤百姓、胸怀博大、任人唯贤等品质被后人颂扬。
2.“炉火纯青”的本意是道家炼丹时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老师讲述《炉火纯青》的成语故事。
五、指导书写。
一、写生字词,把字写正确、规范:
1.“抑”字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右边不要多一横或多一点。比较“印”与“卬”的不同,要把字写正确。“抑”字要注意结构特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
2.“倦”“纯”“溢”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搭配,左右两边的笔画既有谦让又有穿插,使字成为一体。“倦”“溢”两个字点画比较多,要注意点的方向以及摆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左右匀称、字形饱满。
六、限时作业。
辨一辨,再组词:
抑纯()倦()溢()浸()谱()。
迎()吨()卷()益()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