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与环境论文大全(19篇)
广告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宣传手段,它可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曝光度和销售额。总结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总结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总结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主要包括农村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毁林开荒、耕地占用、过渡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年均土壤流失50亿吨,土壤侵蚀45.2亿吨,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7.3%和17.9%。
1.2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在促进农产品增收的同时,也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农药残留不仅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经过渗透作用还会污染地下水,经过雨水冲刷也极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1.3农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日常消耗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种类增多,数量加大。而当前农村垃圾的分类、集中处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农村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于乡村的拉动作用,农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具有严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工业,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1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受到制约。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载体逐渐丧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其次,农业及工业生产中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使得农作物的质量降低。此外,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推行新型绿色农业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于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2.2资源开发的机会减少。
政府对农业的粗犷式经营管理,使得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城市工业的进驻也占据大量耕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这都直接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主力-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生活区的空气、水体污染,容易引发各种突发性和慢性病。近年来,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肆意横行。不仅使农村家庭的医疗负担加重,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缺乏环保意识。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化学药品,造成大量的化学药品浪费、乱丢乱弃的现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类健康。在居住场所内,随意堆放垃圾,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
3.2生态环保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环保体系,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政府官员之间的“权、责、利”的不统一,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分机构、多部门、多层次,执法力度弱。地方上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重视经济成果,环境保护机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3.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取得经济利益,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经济原因。政府、农民和企业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参与者。政府在发展规划中引入污染、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农民只重视最终的经济收益,缺乏环保意识;工业企业一昧地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缺乏环保责任心。
4.1提高环保意识。
首先,改变政府的观念,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具体可以对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严格实行“绿色gdp”法,使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农村基础环保设施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其次,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强街道卫生文明建设。
4.2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
加快建立并实施各种环保法律,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农村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保护法律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借助科学手段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严格详尽的测评,对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细分析,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4.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污染治理。
合理调整农村工业的区位布局,使其与村镇建设相适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当地政府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对于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业提高准入条件,排放未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和关闭整顿。
4.4推动科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中要适当引入新型环保科技,促进节约型生态产业的构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鼓励新品种、新科技的研发,加大对高产优质种苗的种植。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
[2]施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二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河道加以改造,这就会对原有的水体及水文条件产生影响。凌河保护区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截流过程导致的坝址位置水流流速急速增加,截流完成之后上游河段的水流流速在水库的调节作用之下流速减缓,河道出现人为因素作用下的断流现象,这些都对河流原有的水动力产生影响。另外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之下,原有的水文条件也同样有所改变,上游河道水位较比自然状态会有明显的升高,而下游的水位则相对降低,流量、流速的稳定性也随着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改变。原有的季节性流量高峰也随着人为的控制而变得平缓,水位落差也较比自然状态有很大的减少,这样对于水量的蒸发、渗漏以及循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大量的`水体滞留在水库之中,在经过长时间的与大气热交换之后,其温度以及流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对水质产生了影响,施工过程对于原有地貌的扰动以及施工过程垃圾的排放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降低原有的水质。人为的干扰还改变了河水原有的排污降解能力,由于水体在水库中的囤积,水体原有的纳污能力不断提高,而降解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会导致水体浑浊度提高,从而影响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
1.2对于局部地区气候以及大气的影响。
根据诸多的调查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区域的大气温度以及湿度、风速、降水等都与水利工程的面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所在地上空的空气透明度较比于居民区上方的空气透明度要高出8%~10%,并且比起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水面上空也要高出30%。在温度方面,水面上空的温度也要较比于陆地上空低4~5℃,而湿度却要高出10%~15%。另外水利工程对于季节性的温度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距离水库越近,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
1.3对于水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最为直接,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生生物原本适应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坝的修建对于鱼类的洄游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对鱼类的生活周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鱼类原本的生活周期发生改变。并且由于水库的作用,水体流动性较弱,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水中水生植物繁殖过度,进而影响水中氧气的含量,这不仅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还会改变原本的鱼类种类,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
1.4对于泥沙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库区以及其上游和下游河道的泥沙转移和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为水利工程的作用,河道内的泥沙大量堆积,这必然会导致水体悬浮物含量增加,使原有的水体浑浊程度提高。而对于上游的河道,同样是由于水利工程的作用,其水位会有所抬高,但是水流流速却会下降,水流挟带泥沙的能力降低,这就导致水库上游区域泥沙堆积,河床被不断的抬高。不仅如此,下游河道也会由于下泄水流泥沙含量的减少而被冲刷,久而久之在水库及其上下游区段就会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朝向水坝逐渐的升高。
1.5对于环境地质的影响。
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水利工程与地震、塌岸、滑坡以及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库蓄水的深度与地震强度系数有着直接的联系,高度超过90m的大坝,在地震时会表现出很高的震动级数,同时地下的震动也随着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另外水库岸边的土体抗剪能力会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汛期水位急剧升高,岸边塌方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另外水库内的蓄水由于流动减慢,其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也会对水库所在地周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以牺牲某一区域的土地为代价,周围的居民要迁移,房屋和土地会被占用。另外在水库建成之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周围的耕地会出现盐碱化趋势,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还会成为沼泽地。
2、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探索。
水利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和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行业义不容辞。
2.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督。
法律的约束是解决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本措施,只有将影响防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逐渐消除。从水利工程的立项、审批、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实行严格的环保设施审批,对于不符合或者没有有效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利工程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在施工阶段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给予监督,对于不符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工程坚决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这样通过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提高,来确保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2.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实施之前,要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制度化,以制度的方式来规范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首先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水质、气候、土壤、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进行详尽调查,汇总调查结果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对工程建成后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避免由于布局不合理而给环境带来的难以消除的损害。
2.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期的防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要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水文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勘测当地的地质条件,汇总形成资料供设计参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工程项目建成后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确保工程建成后其运行的稳定性、防洪能力以及蓄水能力等,另外也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避免由于工程的建设而诱发地震,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的生长以及动物的栖息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相应的环保监测制度,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确保施工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施工参与单位,提高监管力度。
在施工的后期阶段,工程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要在施工区域进行全区的绿化建设,对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要进行恢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生物种类,维护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稳定。另外对于环境保护设施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试运行,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主体结构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对于环保设施未经过验收或者是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进入使用阶段。
2.4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除了以预防为主之外,还要加强动态防护工作,实施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期间,根据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的补偿,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有目的地采取措施,降低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中设定生态补偿机制资金项目,从根本上保证补偿机制能够得以实现。并且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责成相关部门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补偿计划,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之后执行补偿计划。
3、结语。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作为水利工作者应该对水利工程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消除水利工程对于工程所在地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让水利工程在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其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三
环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有参考标准,在确定某一地区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粉、尘水排放是否超标时,需要有一定的数据支持,这些都离不开环保指标的制定和要求,而环保指标制定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的数据。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该地区环境污染是恶化还是改善,环境监测还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哪个地方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1.2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保护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不断出现。由于我国的'环保工作起步晚,很多的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一般是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之后才开始治理,治理之后又反复出现,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源头控制。而通过环境监测,可以长期稳定地对全国各地环境进行监测,收集各地各时期的大气、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已经发生污染的环境因素进行及时治理,并跟进监督,防止环境污染反复发生,对有污染趋势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争取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没有发生环境污染的因素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进行预防,纳入环境监测范围内。通过环境监测对环境污染地区和因素进行适时监测,可以随时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为最终建立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四
1.1不能合理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湿地资源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湿地保护工程更偏重于政策手段,而缺乏经济手段的有效辅助。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实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不能发挥其根本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湿地保护更倾向于对相关政策手段的重视,往往忽视湿地利用、资源保护以及利益与市场化手段的平衡和协调,这就造成了湿地生态环境发展退化情况的发生。
1.2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
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与国家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湿地生态恢复是我国的一项公益事业,经费应由财政来承担。目前,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与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湿地生态恢复和建设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很难顺利实施,导致湿地的必要基础研究经费和日常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
1.3动态监测必要手段的缺失。
我国湿地管理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导致管理手段不具动态性,使湿地监测体系尚未健全。湿地保护的形式又很少,主要集中在建立湿地小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湿地工程等,而由于监测手段的缺失使得湿地资源的相关信息不能被充分掌握,从而延误治理生态缺水和重大污染的最佳阶段。
2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
2.1建立科学健全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湿地研究检测体制,能够充分掌握我国湿地情况的变化,它也是作为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必要手段存在的。湿地检测管控系统需要依托先进的3s技术,它能够使该系统更加完善、科学和立体化。此外,可以通过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对湿地保护检测管理方针进行完善。湿地环保部门也可以采取奖励或政策扶持的方法,对湿地保护的个人、单位进行嘉奖,鼓励社会共同投入到湿地保护的工作中。
2.2进一步加强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素有“地球之肾”之称,而湿地保护是一项漫长持久且收益较慢的工程,离不开社会的持续关注,而该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湿地的使用权以及获得的收益要分散于各级地方政府,并按照我国的相关环境资源管理制度,由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行使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所有权,而各地方政府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合理分配利用并保护水土湿地资源,从而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2.3湿地保护工作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
我国资源管理体制的集中和延续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的大部分管理和条块分割体制中。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的冲突和矛盾,首先要对各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强化。根据对世界各国湿地的保护实践结果表明,部分国家所建立的协调机制都具有跨部门性,例如:委员会制度、政府会议制度等。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协调的手段主要有:紧急磋商、说服、行政指令和建议等。这种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是通过对政府部门间的优化沟通、协作与联合强化建立的,它将要素式管理机制更新为协调式管理机制,使各个部门都能够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从而达成合理利用与湿地保护的共识。
3结语。
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湿地保护工程收益期相对较慢,造成资金相对短缺的局面。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该体制的建立应由政府做表率,并围绕湿地保护补偿投入方面内容。一方面鼓励投资者持续关注;另一方面开通渠道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公众集资、募捐等方式募集资金,从而提高湿地保护工程的公众关注度,使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作者:陈仁单位:前郭县林业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五
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劣是全球高速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由经济制度促使各国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创造财富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已造成全球物种急速减少消亡的趋势,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蔓延,为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设想”的论调。
“新计划经济”是在我国60、70年代已经经历过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个人理念设想,有区别于我国60、70年代的计划经济的。
原则上“新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取缔不必要的物品生产(塑料袋一类的),减少对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量的生产,但这些产品的品种、科技含量、价格、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市场来决定。未来的经济绝对不应该是以数量取胜的,应该是以质量和科技立足的。
假设我们已经进入了“新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我们的资源消耗速度将会慢下来,我们不在那么过分追求手机、电脑的更换速度,不在快速的换衣、换车、换房,我们的精力将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向农业、军事、教育、医疗、计算机、软件、硬件、机械、智能、宇宙等尖端科技、高端领域进发。
“新计划经济”的宗旨是:能创造但不轻易制造。
这样我们既能保持在强敌环饲的列国有立足之地,也能在各国角逐中有一抗之力,打消了放缓步伐进人“新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顾虑,可以相对放心的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的历程迈进。
2.1国家指令性干预。
国家以保护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目地指令性干预市场,通过限制部分产品总数量,规定其标准、质量、投资方向、竞争等政策矫正如今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环保健康发展。
(1)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2)细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触犯生态环境法的企业、集体和个人有法量刑。
(3)法律规划生态环保监测机构的执法力度,不作为者依法追究其法律刑事责任。
(4)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减少资源原材料的总体消耗,全民进人节俭型生活模式。
(5)取缔制造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牙刷等用品,取缔不必要的产业链。
(6)禁止市场投放过度包装的商品,应把包装规定在方便物品运输就行。
(7)禁止企业过快的向市场投放新型的手机、电脑、衣物、饰品,特别是以塑料、铜、铁、铝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
(8)精细化回收垃圾废弃物,实行建筑等其它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治理制度.
(9)致力探索废弃垃圾再利用,再还原原材料技术。
(10)政府不以房地产和过多开发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点,官员不以破坏生态环境而创造的财富为任期内的政绩,国家更不该以此为考核标准,节省土地、矿产资源。
(11)禁止人为巨资打造各种观光旅游景观,违反规定者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2)有计划的开采国内现有资源,有计划的进行伐木、养殖、捕捞、采摘、猎杀。
(13)对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资源分阶段、量化高效重复利用,并进行定期质检,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消灭,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4)充分利用我国地理环境,按我国原有动植物种类和生长区域特性培育繁殖生态环境循环圈,逐步养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2企业承担。
企业是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也理应由企业来主动承担.
(1)企业一切活动理应考虑环保法实行。
(2)企业应树立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使用的发展理念。
(3)企业应积极组织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4)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的环保项目开发。
(5)企业应主动放缓短期财富指标,以发展兼顾生态环保为己任,生产制造节能、高效、环保、可循环利用型产品。
(6)企业应在产品创造和制造期初就想好产品废旧了怎么回收处理,做在实处。
(7)企业要积极自助开创、探索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利用的新产业新链条模式。
(8)企业要致力于环保产品的上市和售后服务问题。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要质量稳健。
(9)企业要以生产实用耐用型产品为己任。
2.3规范民众行为。
民众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承受着,为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更应该积极生态保护环境,始终把节约、节能、保护环境,做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把这种生存理念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1)民众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随意捕捞、浪费自然资源。
(2)社会、企业、学校要主动承担教化、灌输节能环保理念和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3)从娘胎开始灌输节能环保理念。
(4)从小树立孩子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5)从小开始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6)从小教育孩子垃圾分类投放。
(7)从小带孩子一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8)全民进人无纸化办公。
尝试通过“新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探索发现一条可以节约资源,阻止破坏,又不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道路,借助国法、企业、民众的共同力量,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消费生活模式,真正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1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1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1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七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可现在,由于人口的膨胀,特别是人类的贪欲,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自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污染了水,减少了绿,消失了部分的生命,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的生存就依赖于自然资源。饮用的水。取暖的煤。燃烧的油。做饭的气......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源。地球资源再丰富,也有竭尽之时。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定要合理开采,有效利用,切实保护自然资源,那种涸译而渔,杀鸡取卵的只顾眼前的做法,无异饮鸠止渴,最终受害的将是人类自身,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应走可持续的路子,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相处,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并去实践,为什么要和谐,此中的道理很明显,人对自然超强度地索取,自然就会报复人类,这已从众多自然灾害中得到了体现。
在读书的过程中,书中说道::“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1998年,流经中国大地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将大河,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靥,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暴雨所到之处,江湖水涨,河沟漫溢。咆哮的江水卷起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吞噬了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一个个市县,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肆虐的洪水像一只只无情的魔爪,几千万亩良田被淹,几百万人痛失家园。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险情。暴戾的烘魔,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人类才会有自己的家园;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会能生存和发展。
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八
传统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而是周围的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舞蹈编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共同学习,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极,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很多因素,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等,其中,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学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
此外,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当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新颖的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教学课堂,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教学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是因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即使在高等教育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境,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信息,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如此,即使在家里,学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舞蹈编导教学是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继和繁荣我国舞蹈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生态环境是舞蹈编导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关键。提高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为舞蹈编导教学构建出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让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等所有与舞蹈编导教学有关的因素均对学生产生积极和利好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及教师应协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并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舞蹈编导人才,进一步推动我国舞蹈文化的繁荣。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九
下面以某监理公司在西南地区的一个项目进行实例分析:
1.该公司的基本情况。
该公司于二零零一年成立,从事的是大型桥梁、高等级公路的施工监理,各项土工检测和试验,工程应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项目。该公司设有监理部、综合部、技术部、检验试验部以及财务部等部门,技术实力雄厚,尤其道桥专业技术尤为突出,配有交通工程、机械、经济、试验、计算机、文秘以及财会等各类专业的配套人员。该公司的优势就在于监理人员基本都是长期从事公路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的骨干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业务素质,在对工程进行监理时,可以更好地领会设计的意图,在处理工程技术的难点时能够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西南地区某公路项目现状。
该项目于二零一三年八月动工,计划二零一四年八月完成桥涵、路基工程,在二零一五年九月能完成路面工程,并于同年底完成交通工程。该公路全长263.59公里,全部采用四车道的一级公路的标准进行建设,设计的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该项目的施工招标分为了路基、路面、路线交叉、桥涵、防护、绿化以及排水等工程的施工,施工招标被分成了十二个合同段,施工监理内容包括以上提到的工程以及交通安全设施工程。
3.该项目监理成本的构成以及主要内容。
该公路项目的监理费主要是由以下四项构成:
(1)人员开支;
(2)试验设备、测量设备等的购置使用费;
(3)驻地监理人员的交通、办公、生活设施的建设费用;
(4)经营费、管理费、计划利润、税金等。可以看出,监理费用中监理人员的工资、人员的生活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的费用在总的预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是监理人员的工资占了总预算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最主要的开支其实就是人员的工资。所以如何加强项目管理、调配人力资源是降低项目管理成本的重中之重。
4.对监理成本的控制。
(1)控制人员工资。这是控制监理成本的关键。在该项目的招标文件中,要求配备监理人员是28个,但根据工程的进度和工程量对人员进行有效的调配,比如在进行路基施工时,路面的检测和试验设施、路面的工程师都可以不用进场,这样就避免了闲置造成的浪费,这样在每个阶段只用20到24人就能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在人员的配备上,除了监理工程师,实验员、监理员以及办公文员等都可以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可能经验不足,但学习的能力强,而且肯吃苦、干劲足,在有经验的监理的指导和带动下,他们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且由于他们的工资不高,可以大大地降低工资成本。按照这样的方式配备人员,人员的工资成本可以降低将近一百万,这样监理的总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并且保证了监理的服务质量。
(2)控制监理的生活设施费用。这一项费用主要集中在了项目建设的初期,用于搭建、租赁或购置临时的用房,是一项较为固定且数目不小的开支,在监理的成本预算中也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也要进行精心地计划。对于监理驻地的办公室、监理人员的宿舍以及项目的实验室等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根据工程不同的建设阶段要投入的监理人员数目、投入的仪器设备以及要进行的试验项目等,并结合当地的.市场价来决定是租用民房还是临时搭建用房。如果业主在这方面提出了要求,那么就在业主要求的基础上对以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出最经济的、能够保证人员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使用面积,从而节省开支、降低监理成本。
(3)控制监理的交通设施等费用。交通设施费用可以说是除了工资成本费用之外最大的一项开支。由于是公路工程,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或者要在现场取样进行试验,都必须用到交通工具。该公司对项目监理服务路段全长是45公里,配备了5辆越野车,如果以平均每天5辆车行驶300公里每公里一元进行计算,车辆的交通燃油费就是300元一天,那么在施工期整个的交通燃油费就将近30万元,这也将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所以为了合理地控制成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提前做好计划,包括每天的计划、每月的计划,甚至是每年的计划都要有。并按照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合理并科学地对使用车辆进行安排,如果司机在使用车辆时能够比计划还要少,那么就要对司机进行奖励,反之超过计划太多则进行处罚,这样发挥出司机的作用,不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能降低监理成本。
(4)控制实验设备的费用。监理实验室所需的设备在进行配备时也可以像人员配备时那样,按照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分批的配备,这样可以将资金的周转期延长,以缓解资金使用的压力,因为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有灵活的资金可以进行周转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公路的建设项目,由于整体的资金紧张,有时甲方并不能及时拨款,利用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的紧张问题,将钱花在刀刃上。
(5)对于其他费用的控制。在成本预算中,生活费、办公费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每一项的比例都不大,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也是控制成本最能看到效果的地方。比如生活费,其中最大的开支就是人员的伙食费,要在保证大家吃饱的基础上根据每人每天十五元的伙食标准来制定每周的菜谱,采购人员要根据季节来购买时令菜,丰富菜色,让大家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并做到成本的控制。
二、结语。
综上所述,监理成本的控制不但关系着工程的建设质量,而且关系着监理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出控制监理成本的有效对策,强化监理企业的实力,推动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一
1.1原方案分析。
挂网喷播防护和框架锚杆防护(锚杆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空心块+喷播植草)为两边坡处的原方案。
1.1.1挂网喷播防护。
挂网喷播主要应用于土质边坡及沙石土混合型边坡,特别是土质贫瘠的较矮路堑边坡和土石混填的路基边坡,一般不超过1:1.25,常用坡度1:1.5,试验证明:当坡面角为45°时,如果并且在草皮形成之前,对于挂网喷播(平面网)防护来说,一般的挂网植草垫的同土阻滞率约为74%;而挂网植草垫固土阻滞率在坡面角为60°的情况下一般都为0%,这样的情况下,同土作用就已经失去了。所以当边坡坡面角较大时,不宜使用挂网喷播防护。
1.1.2框架锚杆防护。
对于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来说,一般的适用情况如下,包括岩石路堑边坡、以及边坡高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的土质边坡。这样的情况下,非预应力的系统锚杆往往采用于风化破碎的岩石路堑边坡,以及坡体中无不良结构面的情况下;预应力锚索则往往采用于滑动面(或者破坏面)的土质边坡和岩石路堑边坡,以及边坡中存在不良结构面的情况下。
1.2改善方案。
1.2.1k58+500边坡。
这里考虑到k58+500处风化土质边坡的情况,表1为两种组合防护方案(,这些都是在工程实际情况的实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保证边坡稳定性基础上,还能满足景观观察的需要。
1.1原方案分析。
挂网喷播防护和框架锚杆防护(锚杆混凝土框架+混凝土空心块+喷播植草)为两边坡处的原方案。
1.1.1挂网喷播防护。
挂网喷播主要应用于土质边坡及沙石土混合型边坡,特别是土质贫瘠的较矮路堑边坡和土石混填的路基边坡,一般不超过1:1.25,常用坡度1:1.5,试验证明:当坡面角为45°时,如果并且在草皮形成之前,对于挂网喷播(平面网)防护来说,一般的挂网植草垫的同土阻滞率约为74%;而挂网植草垫固土阻滞率在坡面角为60°的情况下一般都为0%,这样的情况下,同土作用就已经失去了。所以当边坡坡面角较大时,不宜使用挂网喷播防护。
1.1.2框架锚杆防护。
对于锚杆混凝土框架植草防护来说,一般的适用情况如下,包括岩石路堑边坡、以及边坡高度较大、稳定性较差的土质边坡。这样的情况下,非预应力的系统锚杆往往采用于风化破碎的岩石路堑边坡,以及坡体中无不良结构面的情况下;预应力锚索则往往采用于滑动面(或者破坏面)的土质边坡和岩石路堑边坡,以及边坡中存在不良结构面的情况下。
1.2改善方案。
1.2.1k58+500边坡。
这里考虑到k58+500处风化土质边坡的情况,表1为两种组合防护方案(,这些都是在工程实际情况的实地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保证边坡稳定性基础上,还能满足景观观察的需要。
对于一级碎落台自然式栽植观赏性来说,这包括有灌木及地被植物黑心菊等;而对于二级碎落台以上自然式来说,则一般应该栽植适应性较强的灌木以及种植迎春、蔷薇等垂枝植物,还有就是,应该对于在碎落台上下部栽植地锦问题进行注意。刺槐、山杨、旱柳、沙棘、杏、云杉弹子松、榆树、刺槐一般往往是挡墙端头进行遮挡裁植的树种。
2其他土质边坡防护分析及改善方案。
关于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方式,可以根据边坡的具体情况,选用土质边坡的防护形式。
2.1植草防护。
为了达到减少坡面土体冲刷,降低雨水,从而保证公路绿化效果的目的,在实际调查基础上,采用的植草防护措施主要是利用配合混凝土预制块或块片石的综合防护技术。对于观赏性要求较高的路段,包括服务区站点附近的公路边坡或者立交区匝道高边坡等特殊要求的边坡,这种植草综合防护尤其适用。
2.2骨架植物防护。
作为一种常用的一种综台防护方法的骨架植物防护,主要是利用在框内进行种草、铺草皮的防护,并且一般来说框格是由混凝土、浆砌块(片)石等骨架做成的.。
对于护坡植物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草地早熟禾、紫羊茅、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冰草、小冠花等等,而花卉为地被菊或当地的野花。花灌本为丁香、连翘等。
对于植生带来说,一般具有、种子肥料不易移动以及播种施肥均匀特点,也就是说种子、肥料、无纺布综合为一体,这样对于运输和现场施工情况,采用捆卷包装更为方便。
3叠拱及窗式防护方案分析及改善方案。
3.1叠拱防护。
这里采用k107+000~k128+120为例子进行说明,其中,草灌结合普通喷播对于叠拱边坡二层以下(含两层)是原来方案的设计,普通喷播主要对象为灌木为主。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叠拱防护则是由于某些地方的地下水过大而冲毁。所以,改善方案则为利用叠拱防护方式而进行的二次修补,这样就可以进行相关的绿化防护工作,达到,稳同边坡、上侧排水功能;同时,爬藤植物应该在叠拱边缘种植,还应该遮挡圬工材料。
3.2窗式防护。
植生袋绿化方案原来为窗式护面墙,这里,一根锚杆固定每个植生袋,同时直径为8mm的锚杆的深度为20~30cm,地锦一般在沿窗式护面墙内侧栽植。存在的问题则是视觉效果得到影响,主要是因为窗式护面墙圬工面太大,同时也说明了窗室内填土不够。改善方案则是应该在栽种攀爬植物以遮盖墙体圬工的同时,当然范围是在在修建的窗式护面墙窗室内,还应该对于未施工的窗式护面墙边坡高度不大的情况下,修改成拱式或其他少圬工护面形式。
4其他石质边坡防护分析及改善方案。
可以对于稳定的石质边坡不改变原貌,不进行人为防护。另外,最好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对于边坡进行开挖施工,这样就能够充分展示裸露岩体的结构、纹理、质感等,个性的自然美也就相应的被展现出来。
5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某高速公路两段的边坡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边坡防护方案。同时,对沿线其他土质、石质边坡的防护也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并对高速公路叠拱防护及窗式防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加快植树造林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形势,不断创植树造林的管理与经营方法,使植树造林工作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三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校园环境(包括课堂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如今,破旧的祠堂当校舍、昏暗的瓦房为教室、长板凳作课桌的现象已逐渐被保存入人们的记忆中,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标准的桌椅、带有现代气息的多媒体设备。此刻,怎不为现在的孩子而高兴呢?欣喜之余,又隐隐产生一丝的忧虑:
(一)教室设计呆板单调,座位编排一成不变。所有的教室墙壁上是统一的几幅名人名言,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从未更新。“学习园地”只是少数学生作文书画的展区,缺乏个性化设计。课桌椅一律是横成排竖成行地摆放着,几乎看不到其它方式的编排……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座位的编排方式都暗含着某种教育学思想,暗含着教师所期待彻交往方式”。“行列式”的座位编排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暗示学生坐端正认真听。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不利于合作交流的开展,不利于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甚至因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从而缺乏独立性”。究其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足,许多教师认为这些是无足重轻的因素,在课前准备阶段基本不予考虑,甚至认为教室环境的布置与优化应是德育工作者或班主任才关注的要素,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从未进行设计。而教育生态学研究认为“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座位等”,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二)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有些学校(班级)甚至形同虚设。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地位十分重要。同样,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的功能充分发挥,对所以课堂教学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地位十分重要。
二、优化课堂环境,营造本真和谐的心灵家园。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感官,“从生理和心理给师生以影响。“教师应本着“立足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的设计理念,精心设计、布置教室,且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定期或不定期更新,让教室时刻弥漫着良好的文化气息;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且能根据“生态位"的原理定期调整,让教室充满着平等的人文气息;教师应优化整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享受愉快学习的气息……教室的物质环境应充分体现美的价值与意蕴,让师生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自由、快乐、富有成效地学习工作和合作沟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精神环境。课堂精神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发展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理念,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课堂精神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内部需求,教师应赋予每个学生平等权利,尊重他们的愿望,用一颗宽容的尤对待他们的失误,真正归还学习自主权,建立起多层次的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才会真正变得轻松自由,充满和谐的气氛。构建信任、融洽的情感纽带。融洽的情感是双方顺利沟通与合作的纽带,其源于相互之间的信赖。教师要有关爱学生的一颗心,并把这种关爱融入到严格的学习要求中,增强师生的信任度,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石,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感时刻在师生、生生间流动,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愉悦,彼此之间才会自由地敞开心扉,实现心灵的对话。建设舒展、开放的舆论环境。“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能在学习中接受外界的引导与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课堂评价。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到推波助澜们作用,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智慧与生命的课堂。当“课堂物质环境与课堂精神环境二者形成‘自然和谐、充满关爱’的心理合力”时,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课堂的空气中弥漫着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如果让知识插上感情的翅膀,如果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之旅,那么智慧的光芒就会在情智共鸣声中熠熠生辉。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四
摘要: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关键词: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1、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要点。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五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伴随着过度消耗资源、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选择。下面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是支撑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还能帮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当前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态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自世界走进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城市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文明。然而城市化在为发展经济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遭遇巨大的生态威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均遭受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值得人们思考。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保护好既有的生态环境现状,还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维护其再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去。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须依据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开发城市空间的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职能结构,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与高效发展,使城市生活空间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优势特征。
二是有机结合城市的生态空间分布,围绕山地、水系等主体,用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作为补充,与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串联起来,建立城市生态保护战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景观格局与生态屏障。
三是对应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对开发产业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一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快速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持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实现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依托科技手段对环保型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倡导低耗清洁的生产工艺,推进城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倡导循环利用资源,并倡导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环境入境标准,并合理划分城市开发强度不同的区域;针对在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以及荒地实施植被恢复、生态保育等措施;在引进项目时要坚决放弃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以及占据较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的项目,严禁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
三是保护好城市的湿地资源、水源地,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建设城市的水源地保护林,建设重点防护林、交通线绿化带等,推进建设城市的绿化林网,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的覆盖率,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对城市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建立新型环保工业组团,鼓励城市的各个企业集聚到工业组团里。组团内不能超标建设广场、道路等,进入的企业务必要严格遵循集约与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利用闲置土地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对仓储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铁出口周边等建设综合性的货场、仓库,以构建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是科学布局生活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规划建设居住地组团,使市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满足;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整合办公用地,并建设商业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经营效益;对商业中心区、行政区等优势明显的城市地段实施土地拍卖、招标等策略,引入良性的土地竞争机制,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以及授权经营、作价入股等业务,将城市的土地资产盘活;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价格,推行土地资源储备制度。
三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积极建设城市周边的环境绿化事业,打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圈,并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化的整体覆盖率;有效保护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用地,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征落实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基本农田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保持耕地占补的平衡;确保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从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与土地整治,形成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结构为入手点,积极倡导使用电力、液化气、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并发展核供热,鼓励开发、生产、使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广绿色生物质能的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及时将10t以下的燃煤装置拆除,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燃煤过程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落后的煤炭使用方式。同时,要重新定位煤、电、气等能源的价格,通过经济杠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核定城市各个单位及部门的燃煤指标,供应要限量;加快用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处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陆续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的日处理量有所增加;鼓励各单位、部门、市民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效率,全面落实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每一家污水处理厂都要充分考虑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装置,大型的宾馆、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断加强排水管理,逐渐将城市的旧区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区则建设成分流制,尽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沟的整治工作,做到截流污水,清查排瘀河床,且须处理截流污水之后再排海。
三是处理固体废弃物,使。
城市要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控制排放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当下城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清运以及集装箱式中转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时将对水体造成潜在污染的各个垃圾场关掉,遏制白色污染;大力营造城市再生品消费市场,推广对产品的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城市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六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七
: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1数据预处理。
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校验过程遵循“先误差后精度”的原则,在对传感器传输数据误差完成消除之后,再进行残留误差的消除工作。第二,优化控制点选取模型,依托于gps技术定位的精准度,能够大幅度缩减区域内的控制点个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单位面积内所设置的控制点个数不能小于30个,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还需要适当进行增加,但需要控制在50个以内,减少后续数据处理的负担。第三,影像配准操作,即将位于同一区域采集到的相关影像在几何层面上进行匹配,细化每个单元的图像信息,通常采用的匹配方式有相对匹配与绝对匹配,前者是选择某一组图像,以此为基准开展其他图像的匹配任务,后者是重新构建坐标系,以此为基准展开图像匹配,从而提升整个系统匹配过程的稳定性。
2.2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
arcview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数据处理的软件,相比于常规处理软件,该软件结构的伸缩性更强,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在具体的应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解译标志的建立,在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之前,建立图斑解译标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但方便了图像的判读,而且提高了判读的准确率。结合自然资源部遥感动态监测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以及待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数量的特征图斑,这些特征图斑都是从spot和etm+影像融合后,从5、4、3波段组合影像上裁切出来的,因此作为解译标志展开相应的数据分析。第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土地利用分类是在arcviewgis中以矢量化建立专题图层的方式来完成的,共分为两层,即面状图层和线状图层,例如水面较窄的河流、道路、水渠等就属于线状图层,其他地类列入面状图层。变化信息提取包括发现变化信息、生成变化信息模板、人工与自动相结合提取变化信息、确定变化类型四个步骤,完成此类操作之后将变化信息反映在地图上并进行数据统计。退化信息也是变化信息中的一种,它分为沙化、盐渍化和水蚀三类。此类信息能够真实反馈出区域目前的应用状态,提高数据信息分析的有效性。
2.3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现阶段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后续相关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第一,需要对区域现状的变化情况构建相关的数据库,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对数据信息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完成该环节的内容处理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系统的分类需要参照相应的地形图、区域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区域以往的资料等,可以将以往资料分类作为数据库分类的标准,从而提高整个应用系统使用的科学性。并且在完成分类操作后,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再次矢量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内容应用的稳定性。第二,构建动态变化数据信息库,除了现状数据库之外,还需要构建动态变化的信息库,在对其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信息的分类工作,将图斑中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矢量化处理,按照相应的分类原则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整个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稳定性。
2.4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
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具备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为了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需要做好数据整理与挖掘的相关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目前采集到的信息精准度进行评价,可以借助误差评价模型来完成此工作,在确定数据信息的误差范围之后,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消除,避免误差累积的情况。在完成基础数据库信息的构建之后,开始展开数据信息挖掘的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现有分类好的数据进行同类别的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潜在价值的应用数据,对其进行科学性处理,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过程的合规性。完成同类别数据信息筛选之后,还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跨类别的数据分析工作,将筛选出的此类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
2.5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动态检测效率,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明确整个体系的评价指标,通常情况下,在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时,可以选取资源类别、环境参考内容等指标来作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标准,计算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应用过程中的权重占比,构建基础类型的评价体系。其次,结合现有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来判定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提升评价体系应用的稳定性。最后,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汇总得出更加优质的评价体系,提高动态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区域资源存储量的调研方法也在不断革新,gis技术作为新类型的资源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对目前区域内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基础了解,明确下阶段的保护重点。而且动态监测的推进还可以加快问题的发现速度,确保整个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八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仅严重影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植物能够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也是人类环境的最初创造者,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存在就不会出现人类。目前,在城市生态绿化的过程中,植物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改善人们生活、城市生态甚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保护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通过协调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以达到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的目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以资源观、环保观和生态观为基本观念开展的,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的现状,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持续发展,因此说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威胁,降低污染的指数和生态的破坏,缓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而保证城市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且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协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明,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工作为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载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并且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增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说,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载体,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开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森林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城市,生态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营造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和双重提高,更加丰富了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科学内涵,因此说,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1、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逐渐受到关注,由于大部分城市比较干燥,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城市绿化工作不到位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中都建有一些工厂,但是由于环境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城市环境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对象。目前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一些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土地沙化和森林覆盖率下降问题,城市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说城市绿化覆盖率无法达到该幅度,那么必然会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城市环境污染程度十分严重,绿化覆盖率不在正常范围内,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要求各地提高其绿化覆盖率,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打下坚实基础。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的方式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用地情况非常紧张,要想实施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生态平衡所提出的要求,正因为该原因使得如何提高城市绿地的利用率,改变生态效益的增长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的,今后城市建设中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植被覆盖率面积,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城市中的植被面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实施,城市建设中逐渐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这一工作,在城市道路两旁或者城市小区中增加植被面积,加强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需要保护现有的城市植被。现有城市植被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减少植被踩踏现象,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市民规范和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植被。
针对当前新疆城市环境污染重的空气污染和污水污染问题,应该加强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政府和市民对于污染的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及时控制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期定时对环境进行监测,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数量,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城市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市民的共同家园,应该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其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它寻求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的需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生态工业园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90年代中期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在北美洲、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最为活跃、工作较为系统。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有效治理工业污染、降低末端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目前我国各类生态工业园项目不下30个如广东省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湖南省黄兴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此外在联合国环境署的支持下大连、烟台、天津和苏州等地区的开发区也已经开展了生态规划和改造的实践。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己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生态工业园是人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探索的产物是工业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可使区域内不同企业间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人与输出优化。从而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可待续发展的区域综合体随着生态工业园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不断深人它将成为全面协调人类工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模式并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如果城市绿化部门及建设管理部门能够根据以上几点努力实施,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生态效益,使其增长方式由原先单纯的增加绿化面积逐渐转移到增加效益方向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红然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2]吴淑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北方环境,2011。
[3]王立志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北方环境,2011。
[4]李凯,贾建丽,鲍晓峰等。大气污染控制典型技术(上)[j]。环境保护,2010(1)。
[5]张兴林。废物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2)。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九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无疑是极为突出的,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施工来说,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和干扰,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极为突出,本文就重点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因为其施工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大量的周围环境因素,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重点加强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周围生态环境来说,更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可能存在影响和威胁的因素,然后进行重点防控,尽可能的做好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来说,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从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性上来看,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数量必然不能够有所减少,这也就需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影响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更加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避免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中施工过程来看,其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程度是比较密切的`,因为施工环境措施应与施工工程同时实施,施工环境管理应与施工工程管理同步进行。这种密切程度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干扰,并且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生态环境因素,不仅仅包括水利工程项目本身所处水环境的生态问题,还涉及到了周围陆生环境的问题,因此,其相对应的影响也就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的影响也都是极为恶劣的,甚至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致命的影响。
2.1水利工程施工对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来说,其主要就是依托于相应的河流来构建的,在此基础之上,其必然也就会和相应的河流环境产生较大的关联性,也就会影响到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这一点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是比较突出的。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原有河流的走向或者是流量、流速等产生影响,进而也就会导致其相应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干扰,尤其是对于原有水源中的生物来说,其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具备着较为明显的持久性,虽然说很多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其会在水利工程项目水环境的长期使用中逐渐表现出来,其影响也是比较恶劣的,如果恢复的话,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此外,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来说,随着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生活污水等也会产生大量废水,这些废水如果排泄到河流中的话,必然也会对于相应的水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干扰。
2.2水利工程施工对于陆生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不仅仅和水资源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对于陆生环境而言,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进而也就导致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这一方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于工程项目周围的一些绿色植被等产生较大的损坏,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原有的空间,而原有空间很多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区域,因此,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对于相应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邻水生长的植物来说,其影响和损害更是极为致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3水利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大气环境同样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相对应的大气环境如果受到污染的话,必然也就会对于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从这种大气污染的成因上来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也就会影响到周围的大气环境,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数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另外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过程以及运输过程的进行,其相对应的粉尘污染也是比较突出的,虽然说水利工程项目周围的湿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运输中产生的粉尘同样无法得到较好的控制,这一方面的威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4水利工程施工噪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水利工程开山劈地及爆破作业、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例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这些噪声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5水利施工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由于水利施工工地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区生活环境简陋,居住人员多,且流动性大,容易传播流行性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等,会直接造成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干扰来说,采取一些较为恰当可行的保护措施也就显得极为必要,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其生态环境的原有稳定性,应该重点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4)做好施工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举措,因为对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来说,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在事后进行相应的修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决定着必须要加大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对于具体的建设过程来说同样需要加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尤其是针对其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来说,这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更是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李亮.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5,10:237.
[2]刘思琦,于思辉,刘东波.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8:55+57.
[3]谢兵贤.浅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8:227.
[4]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