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论文(优秀23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的办法。总结应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啰嗦。掌握好阅读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效率。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一
(一)市场经济思路与中西部开发。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端,20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和9。2%,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遵循22年改革开放的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机制,主张把80年代开发深圳的模式应用到西部,中央政府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对落后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也不违背“非歧视原则”。
为推进西部开发将增加投入,实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预计国家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资变为贴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行开发,承包资源给外资,鼓励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决中西部开发的基础问题。以全球化,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是基于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为目标,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是投资机会成本的概念。很显然,最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仍旧会投入沿海地区,因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会,文化条件,和人民收入所联系的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产生投资高收益的条件。
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结构有所改善,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53家,合同外资金额350.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4.34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00家,合同外资金额41.18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长了0.11个和1.5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7亿美元,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5家,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8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依次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合同外资金额增长0.34个百分点。
截至1999年底,在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8%和8.94%;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比截止19底所占比重提高+0.36个和+0.11个百分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国吸收外资最少的5个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显,如果没有国家资本和优惠政策的有效带动,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的主体,仍旧会流入沿海地区。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71。3%,占全国人口的1/4,gdp仅占全国18%。至少到20,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仍旧会继续拉大,各项优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够延缓差距拉开的速度而已。
盲目模仿沿海地区开发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沿海地区饱和论”。
以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论”来分析东西部关系,似乎东部的投资很快就会饱和,加以优惠政策,民间资本自然被吸引到中西部来。这是严重的理论误导。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根本不同,就是劳动力不能跨国界自由流动,发达国家的资本才会流到发展中国家来。在一国范围之内,即使有户口限制,劳动力基本自由流动,中西部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会自发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资本却不会自发流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即使深圳地皮饱和了,外商投资企业也只会到东莞,一个东莞市就可以容纳台湾大部分电子企业。大连为了发展城市第三产业,以高税收把工业企业挤出去,但也只是挤到辽宁省的“中西部”而已。或许北方严重缺水时,重工业会向西南搬迁,这不是市场规律所支配的,而是自然环境突然恶化和资源枯竭造成的。
我的分析,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导向”,“制度改革”万能的理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中西部开发落后于东部,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够,即自由度不够;我承认制度不自由阻碍了资本由东向西流动,主要是东部综合投资环境较好,在制度和人才,思想上比西部开放。但是从现代投资学,要素流动角度分析,则得出相反的结论:恰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自由度增加,特别是劳动力自由流动,才拉大了东西部差距。如果继续经济主义自由路线,比如取消城市户口,中西部劳动力会进一步流入东部地区,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加入wto的作用,与市场经济的思路是一致的,大部分外资将投入东部沿海地区。
(二)中西部开发的基本内容。
第一,以调水和移民为中心的国土整治。
中西部开发可以分为西北和西南。西北的关键是调水和开发资源。调水成功以后,可以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将国有荒地进行规划以后,组织大批农民,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耕地和城镇的使用权,100年不变,承包给开发者。西南的关键是以政府为后盾,以大公司为主体,以国际贸易为先导,移民随后跟进,向东南亚地区发展,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入海口在印度洋,而不是3600公里以外的上海。
国家将突出重点,力争用5---10年时间使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确定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特色经济和科技教育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领域,建设好一批对西部开发全局具有关键作用的重点工程。同时选择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在这些交通干线上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极具挑战性,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三条线路,东线投资需要1500亿人民币;中线涉及大规模移民30万人。中线和东线主体工程的输水线路长达2600多公里,工程投资约2000亿元(不包括其他费用,如设备、土地等),涉及7个省市、数亿人口。西线调水如果成功,将长江水源调入黄河,经水渠通向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将沙漠变成绿洲,可容纳2亿人口。
沿着调水沿线,建立移民点。将扶贫改为移民。组织贫困农民全家边挖河,边移动。国家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完成一定工作量以后,即在新城镇获得土地使用权和住宅。
以调水和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国土整治,也是中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根本竞争。以后的中国,究竟是依靠自己农民的劳动积累,进行愚公移山式的国土整治,造地引水;还是进口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和水(进口粮食的含义就是进口土地,石油和水)?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10亿人生存的根本问题。
解决西部缺水的另一条新的思路,认为北方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水库太多,延缓了水流速度,造成水量不足,应该从下游疏通运河与历史上的江河湖泊,将汛期的长江水调入黄河淮河,灌满以前的湖泊,以恢复气候。这条思路非常重要。
第二,农业,生态和环保。
我国需要用50年的时间才能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基本解决风沙和水土流失,投入几万亿的资金。
1.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落实草地承包经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2.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甘肃、内蒙古、陕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七大特色农产品。
3.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4.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5.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
第三,提高中西部农民的收入。
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比城镇落后10年。农村彩电普及率只有10%。同时彩电生产能力闲置一半,农民收入低下造成国内市场萎缩,而主要是中西部产粮区农村的落后。
我国有着9亿消费群体的农村市场,其潜力之大可想而知。家用电器为例,全国2。38亿个户农民家庭,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城市的普及水平,则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1。7亿台洗衣机。我国农村居民实现1000亿元的最终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199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38.7%,提高到“七五”50%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的消费品零售额,整个国民经济新增8000亿消费需求。如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达到城里人水平,全年消费可达到53867亿元,现存积压产品还不够用。
空说提高农民收入是没有意义的。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降低基础设施价格,由于这部分价格对于富人来说微不足道,所以相对收益者总是大多数居民,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政府都以财政无偿投资于公共设施的原因,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包括兴修水利和交通设施,低价提供电力亦非常重要。北京上海等城市是0。5元左右,在高收入的深圳为1--2元,全国大中城市电价平价为0。78元,但县城的电价竟然比城市高出45%,关键是下面变电站层层加价,必须全面清理。如果农村电价调低10%,彩电的购买量将大约增加342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10%;洗衣机的购买量将增加约565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50%;电冰箱的购买量将增加约214万台,相当于1999年总销售量的20%。如果调低50%,低于城市,那么将有效启动农民的需求。
第四,加速农村城镇化。
1995年我国人均gnp620美元,城镇化水平30%。在人均gnp500--730美元之间的11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2。5%。按照购买力平价,我国人均gnp为2920美元。同年人均gnp在2000---3800美元之间的19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8%,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分别低于同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平均水平约12和21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1952年滞后5。1个百分点,1978年滞后26。4个百分点,19滞后11。8个百分点。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所在,也是中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的主要方法是现有城镇的扩大。我国有城市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7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12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63个,19000个建制镇。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现有城市的54%是“县改市”设立的,建制镇的83%是“乡改镇”设立的。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量增加2倍,建制镇增加7倍多,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不到13个百分点。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20年我国城镇净增人口2亿,其中,市镇人口自然增长0。5亿,农转非人口累计约0。6---0。7亿,行政区划变动使市镇人口增加0。8亿,在城镇化水平的增量中占40%;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因此,可以将现有城镇的规模扩大。
全国3000个县城,20年内由1万人扩大到11万人,增加3亿城镇人口;
216个中等城市,人口扩大2倍,平均每个城市150万人,可容纳3亿人口。
51个大城市,由50万人扩大到3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37个特大城市,由100万人扩大到500万人,可容纳1。5亿人口。
共9亿城市人口,城市的扩大将产生规模效益。
20年以后,中国总人口至少16亿人,还有7亿,一半居住在乡镇从事经济作物和农村服务业,每户可分配1--2亩土地;一半在农村务农,每户可分配20亩土地。
每年3000万农民进城,大约600万户,600万套住宅,每套造价5万,连带需求5万,即有6000亿投资,需要钢产量3亿吨,目前我国钢铁生产能力1。3亿吨已经过剩,实际上农村城镇化只要上了轨道,全部工业生产能力还不够用。国家可以贴息,支持钢材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廉价出售给农民。只有住宅的大规模建设,才会带动家具,农用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电信,家用电器的需求。这是我国工业的根本出路。
除扩大城市规模以外,还可以结合调水,在中西部地区兴建新的城市和居民点。可以把扶贫改为移民,组织农民以劳动积累,自己建设城镇,自己居住。
第五,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铁路密度为美国1/3,日本1/5,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箱等现代化运输手段也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12公里,印度有0。61公里,在121万公里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仅100000公里。
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强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在继续搞好2000年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000亿元。计划新开工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新疆至长江三角洲主管道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基地建设、运七200a飞机产业化、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教育工程。同时云南小湾水电站、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黑河综合治理、西北和西南进出境铁路、新疆恰卜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煤炭直接液化和玉米制酒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将加快进度。
20国家发行了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债430亿元,加上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资金共计700多亿元。通过过去一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幕已经拉开,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去年开工的10大项目进展顺利,在建大中型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2亿元,其中40%的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防沙治沙工作均已全面启动,正在稳步展开。在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教育投资也有所增加。
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促进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需要打破对市场经济的迷信,果断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并改造历史上的军工企业,如果以国家投资为主导的前期开发能够成功,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政策才能够有效。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广大社会公众也更加密切关注并自觉地使用政府发布的统计信息,这使得地方统计质量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地方政府统计质量为研究目标,对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究。
关键字:统计;质量;核算制度。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统计质量问题与我们每个现代公民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不仅增加了搞好统计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统计体制中存在着诸如:核算制度不完善问题、信息混乱、数据失真问题等,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中国统计工作的主流,也不影响我们的统计数据总体上能够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如果不认真地加以解决,必然严重阻碍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原因。
2.1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
统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备,使得统计质量受到威胁的原因。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资料不够扎实。gdp调整和修正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灵敏反映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在机制;全面统计报表指标较为臃肿,但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所必需的资料往往难以及时获得,部分数字要估算。二是现行gdp核算制度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现行的gdp核算中,它仅能反映经济活动中“货币化”的部分,体现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而不能反映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的一面。
2.2统计核算制度的执行难度加大。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经济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方式、就业方式、收人分配方式、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化,地区间、城乡间、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异更加明显,统计调查对象数量成倍增加,变动相当频繁。被调查者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统计的支持和合作程度有所下降。统计核算内容面临调整压力。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核算对统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关心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对那些过时的、用处不大的统计调查项目和指标进行清理和精简,增加反映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
2.3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信息混乱。
统计综合部门和部门统计之间、统计部门专业报表的重复设置及各类普查与专业统计的重复性工作,常常形成同一指标在不同的部门统计存在多个数据,同一指标在同一部门当中存在多个数据的局面,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信息混乱,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数出多门和一门多数而造成人们对统计质量产生信任危机。地方统计在业务上受上级统计部门领导,国家统计局专业司、普查中心、调查队在工作上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对于普查和各类调查缺少沟通协调,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及全面统计报表中的指标设计不尽合理,重复交叉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同一指标在同一时期不同调查方法中数据相差很大的情况,使各种数据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缺乏协调性,浪费了许多信息资源。
2.4数据失真现象严重存在。
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统计数据与局部及个人利益更加密切相关,以权定数、以利谋数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完成年度下达的计划,随意修改统计数据,直接违反统计法。同时,个别地方政府限制甚至干涉统计部门的执法活动。一方面统计执法力量薄弱,而统计调查对象量大面广,无法对所有的违法现象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交织,使对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难度加大,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助长了统计违法行为的滋生蔓延,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破坏的统计质量。
三、确保地方政府统计质量的对策。
3.1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
建立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统计调查体系,为改善核算基础提供保证我国现行核算体系基本上依赖于层层汇总的'全面性统计报表,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靠,但同时又非常笨重,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系统的信息资料,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核算基础资料的缺口,因而,要改革我国现行统计调查体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积极地逐步地运用抽样调查方法调查社会经济现象,同时注重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多渠道保证核算的依据资料更准确,如采用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等方法搜集核算资料。另外还要改进、统一核算方法,特别是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合基层统计部门核算的方法,使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更标准、更规范。
3.2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健全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仅能使人类更清楚地看清生产和生活的现状,使人类珍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能使环境和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的报表体系、指标体系,很多已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用过时的统计指标要舍得抛弃,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统计指标要及时增加。比如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对于专业交叉、重复设置的调查要坚决摒弃,对于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报表要坚决取缔。
3.3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决定了地方统计对地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经费干部任免主要由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定,地方统计工作就必然会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干预和制约。因此,需要重新理顺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才能使统计质量坚持下去。一是改革统计隶属关系,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将统计综合部门的人、财、物归上级系统管理,不受地方条件制约。二是各级地方综合统计部门应加速业务职能为主向管理执法职能为主的转变过程。把职能、职责定位在该做的事上,用主要精力做好国民经济核算,准确及时进行经济预警、发展趋势预测、经济景气度测算,开展前瞻性统计工作。提高统计质量和权威性,提高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率。
3.4建立和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要从制度上入手,健全和落实统计数据质量责任制,包括上报统计数据质量负责制;上级审查统计数字质量负责制;统计数据质量举报制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经常性的数据质量调研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此外还要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扎扎实实做好统计基础工作,以使统计数据所受到的人为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就目前来说,要象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一样,大力发展注册统计师事业,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社会信誉好、客观公正,数量充足的注册统计师队伍,使注册统计师审查行为具有独立性、公允性,充分发挥“统计警察”的作用。要按照新时期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统计师事务所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注册统计师的独立性,同时对注册统计师的公正性进行明确规定。另外,要将统计监督的中心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2]夏凡,李夏阳.浅议数据的衔接[j].统计与决策.,178:70.
[3]方军武.对现行统计体制的改革设想[j].统计与决策.2007,243:66.
[4]杜文平.关于统计法制建设及统计执法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8:37.
[5]黄本春,李国柱.统计执法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468:215.
[6]巫建新.统计体制改革必须重视的两个问题[j].中国统计.,3:60.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三
尊敬的党支部: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在期待与猜测中终于定格为7.4%,虽然反映了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多个宏观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下文为20xx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一,从年度数据看我国经济转型新起点。
(一)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在增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关系趋于协调。
由于过去我们投资、出口这两驾马车占的比重大,消费占的比重小,因此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调整。比如说,20xx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高于经济增长的7.7%。20xx年投资和消费的贡献基本接近,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消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都在4%左右,净出口为负0.3%。出现负数说明我们的进口大于出口,而不是说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是负的贡献,这只是统计核算的结果。现在比较协调的三大需求结构是转型取得的进展,是将来我们往前走的一个依托。
(二)第三产业发展活跃。
服务业活跃的结果是就业容量扩大。曾经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将影响就业。20xx年、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为7.7%,但这两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分别超出了预期目标366万、410万。这些数字证明,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拉动的主要力量,这是转型的结果。
但现在,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比重很高,第一产业吸纳就业比重也仍然偏高,而服务业仍然偏低,中国经济最终要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应该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大头,现在远远没有达到。
(三)国际收支和出口结构继续改善。
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贸易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三年低于3%,在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以内。20xx年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高达10%以上,受到了国际社会攻击。其实,我们不是依赖出口,问题出在哪呢?因为我国属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比重太大。过去所谓的外商投资出口企业其实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而是车间,只是在完成订单,原料、销路都由跨国公司决定,我们]仅靠简单的组装来赚取一点加工费。例如,加工一个芭比娃娃我们赚几美分;一个出厂价150美元的苹果手机我们赚3到5美元加工费。结果国际社会却把账都算到了中国头上。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依赖出口,而在于出口结构不合理。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么一句话: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当年,站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港口,仰头看着巨型港口吊机上面赫然写了上海机床厂制造,真是自豪。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贸易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在一般贸易出口方面,我们要站到世界的制造高端;在加工贸易方面,要从低端组装向高端组装进军,向独立品牌、独立研发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方向升级。
(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慢,但增长的质量提高了,优胜劣汰加快,企业亏损减,利税和微观的效益都有所改善,这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表现。
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这么一句话: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当年,站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港口,仰头看着巨型港口吊机上面赫然写了上海机床厂制造,真是自豪。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贸易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在一般贸易出口方面,我们要站到世界的制造高端;在加工贸易方面,要从低端组装向高端组装进军,向独立品牌、独立研发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方向升级。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uexila。
xx年x月x日。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四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而我国虽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制定众多规范性条例,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仍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很窄,因此我国不仅要立法强制执行,还要在资金管理、扩大覆盖面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并决定在辽宁全省及部分城市进行深化改革试点。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所有企业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交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截止2005年3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54万。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70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923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为3470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44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1万人。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0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29万人。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488万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参保人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由于各种立法、资金来源少等原因,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建立严重滞后。
从1883年德国建立《疾病社会保险法》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险法》,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险的诸多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导致资金出现亏空,巨大的账务负担未来二十年估计达到我国gdp的30%到60%。
2、社会保障管理资金混乱。
在养老保险方面,除大量企业逃避参保外,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提前退休以及退休人员死亡后由家属继续领取养老金等。在失业保险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难以有效甄别参保人员尤其是登记失业人员的实际就业状态,造成了己经重新就业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现象。
3、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窄且难以扩大。
目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单位绝大多数仍为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从人员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只占总数的。大量涌现的个体、民营经济不参保或参保不缴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
为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社会保障关系,要从依靠政策转为依靠法律,充分发挥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制度的权威性、执行的严肃性、适用的强制性。
1、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来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以国家立法为基本前提,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虽然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颁布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一些法规、条例、决定、通知等,但由于立法层次低,约束力有限,而且由于“政出多门”,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这些法规、条例、决定、通知等在实际中的贯彻执行。因此,必须由国家的立法机构制定社会保障法律。
2、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基金,属国家责任。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筹集。我国虽颁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但没有系统地制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方式,未通过立法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致使社会保险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征缴,导致社会保障基金的亏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加大强制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对欠缴或拒缴法定保险费的,要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3、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
由于历史经济城镇经济为先,农村为后的原因,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很不完善,由于农业人口众多,解决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真正建立社会保障的关键,目前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的农村社会保障越来越重视之际,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农村养老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因此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史探径: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法译评,999,(2)。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五
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xxx园区坚持“工业园区化、园区山地化、山地城镇化、城镇生态化”,以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全力以赴抓招引、强基础、优服务,着力提升园区投资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正逐步发展成为寻甸县域经济发展的集中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和招商引资项目的承载区。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园区紧紧围绕市、县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园区工业经济保持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预计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工业增加值71亿元,完成税收收入7.85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3亿元,园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创新投资开发模式,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完成羊街片区a线、食品加工园区1—4号路、金所片区1号路延长线、6号路、7号路、土金线等道路建设和配套绿化亮化工程,实施金所片区1号路大修工程项目,完成羊街食品园区、天生桥片区供水主管安装,三个片区建成变电站3座、架设输电线路40余千米。羊街片区污水处理项目、金所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针对目前园区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下步工作中,园区管委会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及建议,攻坚克难、苦干实干,进一步加快园区开发建设,确保园区发展取得实效。
(一)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全力做好园区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推进在谈签约项目尽快签约,针对企业入园需求,园区及县直相关部门要全面推行“一企一策”“代办”“帮办”等制度,切实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积极做好企业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定期到园区服务项目推进制度,切实解决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等问题。加强县直部门与园区的沟通协调,采用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提前告知、预警提示等机制,规范涉园项目执法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继续做好“财园助企贷”工作,为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社会诚信良好的企业,搭建更好的融资平台。多渠道开展融资贷款和争取上级资金,服务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培植新的税源。
(三)不断夯实园区基础。着力推进金所、羊街和倘甸片区融合发展,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推进园区城镇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进入园区的企业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按时建成,努力为投资者创造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的投资环境。
(四)发挥平台公司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平台公司投融资主体作用,拓展平台公司融资渠道,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创造性、开拓性地推动融资工作,为园区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五)坚定高质量发展道路。按照省、市、县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工作要求,围绕家具生产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目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倘甸片区工业大麻基地打造,推动园区电商产业项目建设,助力园区以及县城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六)优化审批协调联动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和做法,对项目审批备案、规划建设、水保环评等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细化审批清单,对重点项目审批及建设推进实行节点监控,全面提升项目合法性审批效率,促进项目建设。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六
实施绿色物流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绿色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显而易见,绿色物流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二、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从长远来看,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
2、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3、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与范围要广得多。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创新,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4、增强绿色物流人员的知识创新。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上面的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散,从而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在发展绿色物流应采取的措施,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
2、应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
3、应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4、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的联合代表——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七
摘要:在本文中,为了需求中国经济法学主导理念的这一盏明灯,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经济法学人本主义理念的创新观念,并论证其重塑不只契合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特性,并且能够使经济法学更好地整合本身力气,从而承当起构建整个经济法学体系的世纪重担。
一、主导理念的缺失当代中国经济法学的终极迷雾。
在悠悠漫长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每一次社会提高都是随同着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并且每一次社会的转型多是在“痛苦”的抉择和整合社会利益中渡过,常常需求消耗大量的本钱去置之死地然后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社会进入了加速开展的转型期。当下的转型期和人们的利益最为亲密,其传统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都遭到宏大的冲击,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矛盾重生的态势,这就需求各种手腕来加以管理,而法律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中国经济法是与我国经济体制变革最为亲密的一个法律部门,其肩负着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保驾护航的重担。中国经济法担负着培育市场经济的任务。学界普通以为,经济法学的产生是遵照“市场缺陷--需求国度干预--经济法产生”这样一种西方范式。但是,我国经济法由于其产生的国情不同,使其肩负的任务亦不同。正如陈教授所论述的:“中国的理想不是市场充沛兴旺后呈现的市场失灵,而是没有市场,市场发育不全;政府当下的主要任务不是干预市场,用其有形之手替代市场无形之手发挥作用,而是要充沛培育市场,完善市场的自在调控机制。”因而,随同着经济体制变革而不时向前推进的经济法,必需担负起为培育市场经济的任务而不时完善本身的理论体系的任务。中国经济法是使得“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分离的最佳调整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分离。社会主义是一种公有制的经济,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有为目的;而市场经济强调是以市场竞争为前提,以市场机制来自发的优化资源配置。
2.中国经济法学之于中国经济法的重要性。
依据普通的法理学理论,任何法律部门的呈现或者存在皆有法学部门与之相对应,中国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概不例外。中国经济法学是中国经济法这个部门法的理论支撑。经济法学若无自我法学理论的构建,将使得中国经济法这个部门法失去了存在的根底,成为无本之源,无木之林,无根之基。并且,在中国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期,中国经济法与西方的经济法担负的任务具有不完整相同性,中国经济法学必需构建具有中国特殊国情的外乡化法学理论,所以中国经济法学的自我构建之于中国经济法意义特殊。
学界通说以为,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中国经济法学这个学科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随同着变革开放推进而不时向前开展。的今天,迈入“而立之年”的中国经济法学,在迂回行进的过程中获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其更存在着许多开展中的问题。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而转型时期,常常又是百花怒放的时期。中国经济法学的学术气氛,也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但该场面却又很快的偃旗息鼓,犹如稍纵即逝。主要缘由在于我国经济法学界的各种观念林立,且许多观念缺乏充沛的论证,于是在人为无谓的争论当中,使经济法学理论的.力气逐渐耗费殆尽,使一些本能够为经济法学理论构建作奉献的一些学者逐渐丢弃经济法这个阵地,使一些本能够获得共识的观念在争论中无形地被历史所埋没。
关于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当其开展到一定的水平,就有必要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从而笼统出共性的东西,才干有利一个新兴事物开展的稳定性。但是,当代的中国经济法学界却是一个群龙无首的场面,其人为的削弱了经济法学本身的力气。就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例,本来以十分成熟并能够定论的理论,却呈现不同窗派的学者有不同的相似主张。
4.主导理念的缺失--当代中国经济法学的终极迷雾。
中国经济法处在一个时期的穿插路口,而此时也正是作为其理论支撑的我国经济法学,这个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现代法大有作为之时。任何有所作为的“世纪伟人”,都必需是天时、天时、人和的有机统一。经过上文的阐述,能够探知我国经济法学这位“世纪伟人”,曾经占领中国这块“热土”以及中国变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变革这样一个大天时。
但是在这样有利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法学为什么还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呢?主要缘由是我国经济法学缺乏应有的“人和”。所以,此时中国经济法学的主要时期任务,是整合本身力气,克制本身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失机遇地促进“人和”。但是,以什么样的规范去整合中国经济法学的本身力气,则是中国经济法学的一个终极迷雾。
二、经济法学”人”本主义理念解读--中国经济法学迷雾中的明灯。
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学人本主义理念的研讨更为短暂,学界关于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的概念论述并无定论。笔者以为,经济法学“人”本主义理念要作为一个主导的理念来统领整个经济法学的理论体系,其必需契合以下两点。首先、经济法的“人”本主义必需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实质,即真正的尊重人、关爱人以及促进人走向自在盲目和全面开展。其次、从经济法视域的时期角度去了解“人”的含义,赋予经济法学人本主义新的时期理念。经济法视域中的“人”不只限制于民商法学的单个人的个体,而是从社会整体以及更高层次的角度去关爱人。
1.经济人与社会人,经济法学更关爱社会人。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人性的假定是树立在“经济人”的理论根底上的,其以为每个单个人多是以取得本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这与民商法上的个人权益至上存在着某种逻辑的相同性。但若不假思索,对任何法律部门都一味的生搬硬套“经济人”假定则是不合时宜的。人历来多是、永远将是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某种水平上能够说,个人的利益只是社会关系要素之一,在许多状况下是不占主导位置的。并且,个体是存在差别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竞争力,假如地道任由自在竞争必然招致社会呈现贫贱富贵的鸿沟,当其弊端积存到一定水平,便需求一定社会系统工程来加以管理,而立足于社会本位,具有相当时期性的经济法学便要偏重于从社会人的角度来对之进行维护。
2.传统人与现代人,经济法学更关爱现代人。
经济法学是新兴的一个法律部门,是一个对新时期(特别是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回应而产生的法律部门,所以其对人的关心,无论是对其学问的应用,还是对社会各种问题的处理,都应该偏重于立足现代。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是具有显著的区别特性,因而经济法学对人的关爱方式亦将进行改动。例如在当今学问经济时期,为了表现对学问的尊重以及更好的优化劳动力资源,现代经济法有必要以“现代人”的理念去对学问劳动者进行关心,对新型劳动关系进行调整。
西方国度在益于其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以及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的过程中,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于其不只在不时消灭本身的生存的环境,也以惊人的速度透支了我们子孙后代的账户。
3.经济法学的“人”本主义更是社会人、现代人、后代人的有机统一。
经济法学“人”本主义对社会人、现代人、后代人的关爱不是截然分化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经济法学“人”本主义表现出不同的关爱理念是源于其立足的不同角度,但在实质是分歧的,且表现出相互印证和相互容纳的特质。例如:站在社会整体利益角度的“人”本表现的是社会人,站在时期利益角度的“人”本表现的是现代人,站在可持续开展角度的“人”本表现的是后代人;而这三种角度的有机统一点多是以为了更好的尊重人、关爱人,从而促进人走向自在盲目和全面开展这样一个实质为依归的。
由于中国理想国情的需求,当代中国选择了“渐进式变革”来进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但是人类社会每次胜利的革新常常需求消耗大量的本钱去置之死地然后生,而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攻坚时期,整个社会呈现了一种矛盾重生的态势。
“人”本主义理念的重塑进一步奠定中国经济法学的独立局部法位置。
部门法又称为法律部门,即指依照本身的性质以及一定的规范或者办法所划分的同类法律标准的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已被世界各国的理论界和立法界所认可。经过了二十年的论争,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曾经具有阶段性的改动,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已被确以为具有独立法律部门的位置,占领了一席之地。
固然,不供认经济法学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学者存在着学科的成见,但我们亦不得不供认,用传统的部门法划分规范来界定经济法学的独立位置的确存在着缺乏。鉴于此种状况,笔者以为,在论证经济法学独立法律部门这个论题上,传统的划分规范固然必需给予肯定,但在遵照传统理论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理论,而应该翻开眼界去关注理论的需求,从而寻求另一种作为佐证经济法独立法律部门的规范。经济法学的“人”本主义理念能够担负其这样的一个重担。首先、经济法学的人本主义理念是经济法学所独有的理念,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等固然历经较长的法学开展史,但其并没有构成像经济法人本主义理念这样上位阶的后现代性理念。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人公开发布的《中国的法制建立》白皮书中,以官方的方式供认了经济法学法律部门的独立作用,为经济法学的开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若理论届能进一步的寻求其他划分部门法的规范来佐证经济法独立法律部门的位置,与传统的划分规范共同发挥作用,无疑是为经济法的独立部门法位置在理论的火焰上加上了理论论证的燃料,使其独立部门法位置铜墙铁壁。
“人”本主义理念的重塑有利于中国经济法学的资源整合。
中国经济法学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便纷争不时,其部门法位置得到官方的正式供认亦阅历三十年左右的争论。我国经济法学不断以来呈现如此混乱、分散的场面。一个重要的缘由是由于我国经济法学界观念林立,并且许多观念缺乏充沛的论证,且在人为的争论当中,使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力气在争斗当中耗费殆尽,使一些本能够获得共识的观念在争论中无形地被历史所埋没。到了中国经济法学开展的今天,为了拨开迷雾,探寻中国经济法学开展的真理,理论届曾经开端对以往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深思。
此时最主要的是能找到一个能高于或者统领其他理念的终极理念来进对中国经济法学的分散的理论进行整合。“人”本主义理念是经济法学其他理念的终极理念,由于法作为一种维护并促进人类社会对幸福理想生活的追求,并使人走向全面开展的一种手腕,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法,这应该是不证自成的。所以笔者以为经济法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具有这样的适格条件。经济法学有了“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就能够消弭了前文所论述的我国经济法学之所以混乱不堪的缘由。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立法需求与经济法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时期的不时革新招致了不时变化的经济立法需求,而此时若有了经济法这样一个具有时期特征的“人”本主义理念的指导就能够有了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并制定出具有时期转型特质的“良法”,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法学者统一思想,使经济法学从求“异”求“新”转移到求“同”求“合”上来。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八
尊敬的党支部:
通过四节党课的学习,我对党又有了新的熟悉,在党的性质、纪律和原则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学习。课后闲暇思考时,每每都是不能不感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艰辛。确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时候候,不由让我联想到了最近很热门的一个词——中国梦。简单来讲,中国梦便是中国复兴之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最伟大的梦想,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我的梦、青年梦、中国梦。
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听来让青年学子们心潮激荡。“有梦想”,实质上是告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机会”,昭示着中国具有实现“梦想”的各种有益条件。“有奋斗”,则是“梦想”的落脚点。实现“梦想”而不是“空想”,这需要13亿中国人的责任、共鸣、改革创新和实干。“中国梦”聚集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需要会聚起全体中国人的磅礴气力。“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是我们每个人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天空、生活的街巷和挚爱的亲朋、呼吸的空气和跳动的脉搏,是每个老人的记忆和所有孩子的未来。因此,托起“中国梦”,是包括你我在内的13亿中国人的共同责任,需要13亿人的关注和气力。实现“梦想”,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鸣、“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要团结一心,奋发有为,构成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这一样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寻求,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梦想的构成,逐梦的路径,需要我们共同奋斗,在众人眼前展现我们这个国家自信、前行的进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给[20xx年5月思想汇报范文:对中国梦的熟悉世界文明添彩的进程。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梦想之旅,历来就不是一路坦途、风平浪静。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我们要以更务实的行动推动改革,要冲破旧的体制、旧的模式、旧的思想的束缚,大干一场。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如今,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题目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工作来加以解决,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在人口红利、制度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改革和创新无疑成为我们最大的红利,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延续发展。
党的和政府的两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行动的准则。加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果断惩办****,提倡宏扬公平正义,减少三公消费,勤俭爱民,转变政府职能,国家机构改革的推动等等,举国上下“正能量”得以构成、凝聚,我们有了希望,有了目标,有了梦想!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史无前例的接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要以苦干续写中国辉煌,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想。
胸怀理想,满怀豪情,勇于担当,勇于创造。奋勇投身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主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青年学子们当挑起重任,脚踏实地,坚守理想,保持豪情,潜心学习,“热衷学场、学术,而非官场、权术。”遵守“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出传统;鉴戒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点。”的学术道路,要有“顶天立地”的治学境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华大发展做出贡献。圆我梦,成绩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uexila。
xx年x月x日。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九
(一)市场经济思路与中西部开发。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良好开端,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和9。2%,增长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42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阶段开发的特点是:政府投资为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都、重庆、西安等中心城市得到较快发展。
遵循22年改革开放的路径,以全球化,市场化为基本机制,主张把80年代开发深圳的模式应用到西部,中央政府给予大量优惠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对落后地区实施优惠政策也不违背“非歧视原则”。
为推进西部开发将增加投入,实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入出境便利。预计国家还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把政府投资变为贴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进行开发,承包资源给外资,鼓励人才去中西部工作等等。
但上述思路不足以解决中西部开发的基础问题。以全球化,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体系,是基于民间投资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以外部需求为目标,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要在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之间进行自主选择,这是投资机会成本的概念。很显然,最大量的国内外民间资本,仍旧会投入沿海地区,因为中西部的自然,交通,社会,文化条件,和人民收入所联系的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产生投资高收益的条件。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结构有所改善,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全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53家,合同外资金额350.6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4.34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2.47%、85.06%和87.88%。中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00家,合同外资金额41.18亿美元,在全国吸收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2.41%和9.99%,所占比重增长了0.11个和1.5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47亿美元,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65家,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8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依次为5.11%、4.95%和2.82%;所占比重与上年相比,合同外资金额增长0.34个百分点。
截至19底,在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82.13%、88.13%和87.8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2.86%、8%和8.94%;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5.01%、3.87%和3.22%。其中,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重分别比截止底所占比重提高+0.36个和+0.11个百分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是: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和山东,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85%、63.35%和64.25%;全国吸收外资最少的5个省区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和甘肃,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0.89%、0.41%和0.38%。
很明显,如果没有国家资本和优惠政策的有效带动,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的主体,仍旧会流入沿海地区。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面积的71。3%,占全国人口的1/4,gdp仅占全国18%。至少到,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仍旧会继续拉大,各项优惠政策充其量,只能够延缓差距拉开的速度而已。
盲目模仿沿海地区开发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沿海地区饱和。
[1][2][3][4]。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
201_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市考核财政收入增长5%,达到4295万元,地方收入增长5%,达到1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0元,达到14052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_8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社会_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具体做好十件实事:1、切实办好首届浏阳河乡村休闲养生文化节;2、加快推进山水世界项目建设,切实加强项目服务,逐步硬化杨潭、向阳景区公路;3、继续推动矿山整合,做好整合后期工作和矿山周边环境治理,确保矿企年内整合完成并投产;4、对接古风洞景区建设,提高全镇旅游接待能力;5、推进高坪、石湾集镇建管,搞好高坪集镇提质改造;6、加强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完善集镇自来水厂运营,切实搞好船仓等六个村单村供水项目建设;7、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水平,实现环境卫生提质;8、推进敬老院新建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入住;9、加快推进四十套教师公租房建设;10、如期如质完成一批农村危房的改造。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文化引领,促进镇域经济转型提质。
1、大力弘扬养生文化,打造特_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加强养生文化宣传。依托往届油菜花节、老年保健知识普及和201_年养生文化节的宣传平台,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多方面加以推广,提升休闲旅游知名度。
打造养生产业特_。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推进山水世界、古风洞及其他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结合高坪优势,依托高坪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品牌,打造高坪旅游特_。
推进保健养生普及。进一步加强保健知识推广,积极与省、市老年保健协会衔接,提高开展_讲座咨询频率,扩大保健宣传覆盖面。
促进矿山资源优化整合。加快矿山整合进度,争取上半年整合完成投产。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促进高坪夏布产业的发展。
推进夏布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夏布来源于农耕文化、作用于农耕文化、沉积于农耕文化的底蕴,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加以推广。
拓展夏布文化外延。促进夏布文化拓展外延,将夏布历史、夏布用途、夏布产品及其文化内涵加以丰富,将夏布与刺绣、书法、茶道等其他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本地文化的输出。
(二)谋求交通突围,促进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1、以交通突围为重要目标,努力实现交通融城。
提升“两横”地位。以荷石公路、杨高公路为横向主干,融入浏阳河观光带。严格做好荷石公路超载超限治理,确保道路环境,对接城区六桥。
争取“三纵”规划。争取原规划的永和-高坪-澄潭_东南干线拉通,促进东-南两区直通直达;争取建设一条山水世界至浏东公路高速互通口的旅游新干线,打造我镇旅游旗舰对接长株潭的动脉;争取李畋路对接双_村,形成一条城市外环线,推进全镇融城步伐。
2、以农业发展为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抓好常规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特_。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种养积极_。以恢复双季稻种植、遏制耕地抛荒为契机,巩固播面,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建设一批新的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重点抓好双季稻全程机械耕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生态_叶、三文鱼养殖、蔬菜种植、水果基地等特_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抓好土地流转。
改善农业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水利冬修工作成果,全面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巩固马鞍、河西、高坪社区、沿甸等油菜种植密集区域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防汛抗旱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搞好船仓生态_叶基地500亩土地整理和南枫、新建、大坪3000亩土地整理,确保田、水、路、林、村得到综合整治。
(三)实现民生改善,促进社会管理不断提升。
1、强化社会管理,确保_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入抓好安全生产。重点抓好鞭__花、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安全工作,加大打非治违组织领导和贯彻落实力度,建立非法生产排查机制,确保企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做好_调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六无”。
2、优化社会服务,确保_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提升教育卫生水平。切实搞好40套教师公租房建设,争取中学、中心完小塑胶跑道建设,完善中学学生宿舍改造及中心完小教学楼扩建,推进1-2所小学“班班通”建立。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
推进社会保障。加快敬老院改扩建进度,进一步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征缴全面覆盖。
优化人居环境。继续加大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力度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机制建立,达到“不扫、不运、只收”的效果。
浓厚创业氛围。深入推进创业富民,进一步推行“一帮一”帮带制度,借助先进企业资金充足、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优势,帮助创业对象尽快步入正轨,尽早创效创收。
201_年,党政办将紧紧围绕全乡的工作安排和工作目标,团结协作、扎实工作,确保年度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现根据办公室工作职能,拟定201_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争先”为目标,充分发挥党政办参谋助手、桥梁纽带、综合协调、后勤保障、宣传信息等五个方面的作用,圆满完成党委、_和上级各对口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重点。
(一)扎实做好日常工作,发挥五个作用。认真做好电话接听、文字材料撰写、文件资料处理、_管理、会议布置、群众来信来访、日常工作等各项工作。积极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信息反馈,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着眼全局,注重言行,了解下情,吃透上情,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部门之间各项工作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注重机关软硬件建设,为领导和各部门服好务,为机关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后勤保障作用。
1、办文办会。一是规范办文流程,严把公文办理程序关、政策关、文字关和格式关,做到发出的每份文件无差错。二是及时搞好信息魅力平台协同办公文电传阅。对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要及时登记,及时传阅。三是抓好文件管理。对各级各类文件资料,要及时清理,该归档的及时归档,该销毁的及时销毁,确保不发生一起失泄密事件。四是筹办好各类会议,及时做好会议材料、会场布置、后勤接待等方面准备工作,保_会议质量。
2、综合协调。一是做好领导班子协调服务,统筹安排好领导班子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办公室干部主观能动_,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及时平衡部门之间的关系。
3、后勤保障。坚持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值班人员责任意识,确保正常电话接听、室内外卫生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无问题。管理好食堂,确保干部职工用餐正常、安全。
(二)切实加强机关管理,提升机关形象。严格执行“_八项规定”和机关管理制度,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点抓好车辆管理、办公用品采购、干部考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通过加强机关管理,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党政形象和机关干部形象。
(三)抓好信息报送工作,宣传工作亮点。在20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今年的信息报送工作。做到眼勤、耳勤、脑勤、手勤,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和亮点,重点抓好全乡特_信息、亮点信息、热点信息的收集和报送,_信息及时公开,扩大信息覆盖面,提升信息质量,充分发挥党政办“喉舌”作用。努力完成上级各部门安排的信息报送任务,力争在去年的水平上有所突破。利用短信平台,将有关会议通知及工作要求及时发布给乡干部。
(四)做好上级对口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按照乡党委、_、上级对口部门及分管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县委办、_办等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好文件资料档案、保密等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工作措施。
(一)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结合办公室工作和个人实际情况,将办公室各项工作分解到个人,责任落实;在做好分工工作的基础上,全体人员相互协作,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办公室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强学习,增强能力。一_,尤其是各级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切实做到深入学习、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二是进一步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公文写作、档案规范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办公室全体同志的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扎实工作,提升效率。一是进一步扎实有效、勤奋务实地开展工作。二是变被动为主动,创造_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关管理,使机关形象和干部作风切实改观。四是加强对_各部门工作和关系的协调,使之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完成。
201_年,镇人大主席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_届三中、___县委十三届八次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找准新定位,围绕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乡镇人大建设年”活动,加强“创新人大,活力人大,作为人大”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人大工作的适应_。
(一)围绕中心,依法治镇要有新高度。镇人大主席团将认真贯彻党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镇的实施意见,依法履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法治_建设;扎实推进宪法宣传,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大监督力度,加快依法治镇进程。精心组织每年12月4年“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
(二)服务大局,调研工作要有角度。镇人大主席团将突出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建设、民生工程、重大项目建设、重大事项等,对镇_关于加快转变_职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_,向垃圾宣战等工作开展调研、视察。
(三)促进发展,督促落实要有新力度。对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采取跟踪视察、调研、督查等方式,督促有关方面兑现承诺,抓好落实。
二、强化监督,注重实效,增强人大工作的主动_。
(四)在监督内容上,把推进依法行政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城乡规划法》、《水法》等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五)在监督效果上,把跟踪问责问效作为追求目标。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程序,提高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的质量。加大对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督查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提高办理工作的满意度。
(六)在监督方式上,把拓宽监督领域作为重要措施。监督重点放在镇内阶段_重点、大众关注的热点、群众反映的难点上。
三、突出“三农”,关注民生,增强人大工作的针对_。
(七)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关注的重点是农业物联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电子商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八)助力社会保障提升。关注健全公租房的建设、分配、管理和退出机制,城乡低保规范化,大病保险,大病救助,救灾救济机制的完善,困难重残人员救助,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四、探索创新,拓宽渠道,增强人大工作的灵活_。
(九)以组织建设强化履职保障。以新思想创新代表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意识。积极开展代表联系群众“四个一”活动,即每名镇人大代表联系帮扶一个贫困家庭,结对关爱一名留守儿童,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单独或联名提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意见。
(十)以思想建设激发履职热情。将70名县、镇人大代表分为五个代表小组,对人大代表进行履职培训,开展“展代表风采,树代表形象”主题实践活动。
(十一)以平台建设增强履职活力。继续深化代表活力工程,不断完善代表参与机制,坚持“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和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活动。
(十二)以制度建设提升履职质量。以“乡镇人大建设年”为契机,推行“三固定、三不固定”代表接待选民制度,代表履职活动登记制度,履职考核制度,履职秩序规范制度,代表小组开展活动“三薄、三单、三表”制度。以“创新人大、活力人大、作为人大”为目标,切实增强履职质量,提升人大整体工作水平。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从德育社会学角度论述德育在人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强调了德育因素的客观性、德育的重要性和德育的科学化问题,提出了优化德育过程的几条原则,对德育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德育因素;德育;合社会;适应与发展;内化;社会化。
德育因素是制约人适应与发展的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活在并只能生活在社会中,其存在、适应、发展都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交互作用,其中,那些制约着人适应与发展过程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潜能的东西,就充满着德育因素。不论人们主张或不主张、从事或不从事、接受或不接受德育,德育因素都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对人的适应与发展起作用。人在适应与发展中,不受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就会受不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效应不同而已。
狭义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不同,广义上,所有德育都是社会德育。德育过程不单在学校中,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德育或再德育的客观过程。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乃是社会成员获得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狭义看,社会德育相对学校德育而言,具有相对的不可控性,但其发生作用的现实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社会德育促进社会成员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反之则延缓、阻碍甚至损害社会成员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自觉、合理、科学地调动起所有良好的社会德育因素,实施健康的社会德育,就是要以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实现合社会的个人调谐与合个人的社会调谐之辩证统一,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合理化,推进社会文明。
现代社会中,教育一般地以学校形式出现,科学的学校德育则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的和主要的途径,也是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而,科学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将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和特定社会的良好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与其它各科教育交互作用,使青少年获得合社会的临近适应与发展,导向个体社会化。这是一种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使外在的社会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又是社会德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其它各育与德育相比,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具体的目标、任务不同,智育,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体育,主要担负着锻炼体格、增强体质的任务,美育、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其任务也是特定的;其次,具体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也都不同。然而,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尽管各科教育的实际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德育因素,但在理论上,基本身基本不涉及或少伦及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一旦涉及,那便是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合社会临近适应与发展并日趋完善的人,精神世界是根本的支柱和动力,因此,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当然,如前所述,德育因素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各科现实的教育过程,德育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因此,主动、自觉地将德育容于各科教育之中,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德育途径之一。
良好的德育在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中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一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包括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等等),创造性、建设性、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宝库,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肯定性精神本质,构建主体中具有本质力量的精神世界,形成合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实现个体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伦理化教育,使社会成员道德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个体乃至社会集团在科学技术运用上的合社会性,实现个体素质现代科技社会中合社会地适应与临近发展;三是与其它各育和各种社会实践交互作用,发掘并巩固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潜质,实施精神导向,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推进心理保健,使个性和谐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一体化;四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在个体利益追求与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保障社会安定,构成社会进步合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曾几起几落,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新形势下,德育既充满着机遇,又再次面临挑战。由于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但发展不充分,民主意识增强,但民主参与机制未健全,参与国际竞争日多,但多元文化承受力却较弱的矛盾过程之中,德育在促进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教育思想上,或过分强调德育,过高估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陷入了“德育万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过程非科学化,德育的唯一化使德育在空洞的高声呐喊中无形消解。或只重智育和办事能力,忽视德育,抽象讲德育,具体无德育,陷入了“德育无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缺失智育扭曲,使人在适应与发展中失去合社会的精神支柱与动力系统,产生出人才废品;在德育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上,忽视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这个根本主题,只把德育看作是履行行政职责的必需品或装璜,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归宿点被异化扭曲,陷入“德育盲动主义”的怪圈,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思想行为与个性发展却被无形割裂,既不能实现德育的本质目的,又沾污了德育的纯洁性;在德育的方法、途径上,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道德化,忽视德育的长期性、长效性和潜在性,构成了“德育短期行为”,命令式、强制性、行政化手段充斥整个德育过程,失去面对新形势的应变力,不仅违背了德育规律,还使德育过程本身违反了道德,大大消弱了德育的道德感召力。这一切,都是德育过程中的反德育因素,若不加以克服,德育本身很可能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扼制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过去,人们研究德育多从思想品德本身去研究,未跳出自身系统,参照系不明,缺陷较多。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学、行为学等边缘学科,把德育研究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放在社会的变迁与流动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增强了德育改革的`力度。中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了一系有利于优化德育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这些都是近些年来德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仅阐明了我国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还为德育工作者指明了德育方向、途径和基本方法,是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的指南。当前,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深入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些德育法规、规章,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过程。本文在此提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1.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并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性。
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发展的客观过程,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品德内化与品德外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过程则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社会化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多样性、反复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因此,优化德育过程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依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在实践中研究品德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遵循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层次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培养和形成个体合社会的思想品德,实现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
2.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阶段性。
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般地,德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某些思想品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选择地受纳并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意识;(2)积淀在受教育者个体中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调节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反作用于社会;(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行为效应和个体品德发展程度,调节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品德行为,进入新的德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运作过程,无法精确地区分排列,更不能机械地套用。但品德形成的客观机制制约着德育过程的运作,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德育阶段意识,才能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3.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克服智育化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德育实践中,人们容易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智育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育过程的优化。应该看到,如前所述,尽管智育过程蕴含着德育因素,德育过程也蕴含着智育因素,都必须依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二者可以互补,交互作用于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但二者必竟是有区别的:其一,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主线是社会实践,德育过程中的“行”,是社会性的实践,是一种正式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联结,这种“行”一旦发生就与社会利害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智育过程中的“行”一般说来,仅仅只是一种“练习”或“习得过程”,一般不形成社会利害冲突。因此,德育与智育对“行”的要求也不同,德育必须严格注意“行”的社会效应,比如,绝不能让受教育者去实践犯罪、体验犯罪过程。这是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本质区别;其二,德育过程中的“情”、“意”,本质上都是社会利害关系在教育心理上的反观,是思想道德品质内化的粘合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品质上沟通、接纳的必要条件。而智育中的“情”、“意”一般不具备社会功利特征,至多只是施教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并非必不可少。因此,要使德育过程优化,教育者必须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其态度,并动之以健康的真情,摆明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德育效果;其三,德育因素具有时空的广泛性和内容的社会性,因而德育过程还具有同时性、反复性,其循序渐进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无法精确地排序,同时,社会因素对德育影响甚大,学生的“熟习”会因个体需要,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利害冲突中“淡忘”,因而,德育过程中的“知”同时具有三个含义:必须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必须不断反复地作用于个体;可以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易于为受教育者接纳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品质迁移。智育虽然也有“举一反三”的情况出现,但其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过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精确地排序,前后阶段的知识不可能同时出现,同时,其对“知”的“淡忘”在一般情况下与社会利害关系无关。因此,要优化德育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德育过程双边活动实情,灵活地选择入口,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进行必要、合理的反复教育,避免“一刀切”,避免机械套用和无目的的跳跃。
4.优化德育过程必须抓好“内化”。
“内化”是德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个体思想、行为合社会的纽带。个体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真、善、美的信念的确立,是“内化”的根本前提。德育工作者不可能,也决不能是受教育者的保姆或督察,只有通过“内化”,形成个体内部合社会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德育过程是否优化,必须从个体思想、行为合社会的辩证统一上去考察。抓好内化,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人类肯定性的精神道德文化,顺应时代,把握社会变迁、流动过程中社会思想、观念变化轨迹,把握社会发展对个体适应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二要结合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寻找“内化”的突破口;三要研究“内化”的心理机制,并按“内化”心理机制的客观要求寻找合理的德育运作手段和方法;四要主动适应社会,打破德育的封闭状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必要的德育网络,合理地调节“内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矛盾冲突,把德育的外部因素转化为优化德育过程的有利条件;五要注意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全过程,使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中体察社会合规律的发展及其对个体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内化过程的各种矛盾冲突,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情感定势,进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科学信念。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二
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未来趋势预测,包括通货紧缩,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体制,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等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论文。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现状及未来的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源泉及未来趋势的预测。
1.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过去20余年期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形成这一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下述三方面:
(1)由于改革,使资源的分配得以优化。
(2)由于推行市场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3)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村有将近9亿人口。它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品种类的多元化。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促成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流动,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低附加产值的农业转入到高附加产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各类服务业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予以十分重视和强调的。在今后相当的时期,中国仍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
2.增长的核算(growthaccounting)。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过去及未来前景,国内外学者都应用了生产函数和其他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中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作了增长的核算分析及预测。结论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中国过去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应由9.7%调整到8.5%。对于增长核算的具体分析及预测数字上的差异,难作结论。经济分析工作者都知道,各类模型测算的结果都有赖于采用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所作的经济假设,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论文》。在本次会议中,相当的与会者都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些异议。与会统计局的负责同志也对此作了解答。尽管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不尽相同,但其共同之处是中国今后10年中gdp的增长率不会低于7%。邹至庄先生则对中国未来10年经济的增长,有更乐观的估计。从学术观点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数量经济工作者宜加注意的。其一,进行一般的宏观经济总量预测,适宜于采用简单集结的生产函数(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而不是方程式的数量愈多愈好。由于经济分析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工程分析,大量的参数不可能十分精确,方程式的数量愈多,往往使参数及计算的误差难以得到纠正。而集结的生产函数,通过集结过程使经济参数成份中的许多误差,正负可以互相抵销一部分。其二,中国作为后进的国家,通过引进设备与技术,也会导致tfp值的提高。因此,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应十分注意加强引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的宏观政策引导,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关于通货紧缩与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问题。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三
(一)以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为突破口,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结合全市水资源条件和用水需求,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同时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对全市规模以上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
(二)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推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起高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协调与联动机制;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侧重企业用水工艺的改进和用水管理;推进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完成10余项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市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达到75.8%;加快农业节水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积极开展节水宣传,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三)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强化纳污总量控制。我市于全面启动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被水利部正式列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通过规划的实施,综合运用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等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有效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健康发展,为构建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带动两翼、北国和谐水系、一江三沟三河自然健康、地表水地下水兼顾、陆域与水域相呼应的健康水生态系统奠定基础,为实施我市北跃、南拓、中兴战略提供支撑。
(四)加强立法,推进依法治水的进程。近年出台了《哈尔滨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哈尔滨市河道管理条例》、《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三部地方性法规和《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哈尔滨市滩涂管理办法》等地方性规章,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制保障。
(五)加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组建了市水政监察局,采取流域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实现了全市水政监察的统一管理。水政监察局成立后,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对阳明滩、金河湾等多处违章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强拆,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的非法采砂、违规私建、擅自排污等进行严查严惩,有力地打击了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综合执法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六)创新思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高起点谋划,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水定城的理念并进行整体规划,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上升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供排水保障工作。通过编制规划,对磨盘山、西泉眼、松花江及地下水等各类水源进行合理配置,保障供水需求;加大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使之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二、科学谋划十二五,扎实做好近期工作十二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制度、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全市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法制化、制度化;深入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计划用水、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制度。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增强城市供水能力,建立综合供水体系;开展西泉眼水库作为城市正式供水水源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争取早立项开工建设。
(三)深化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深入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创建活动,促进节约用水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四)进一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全面开展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大力推进河道整治,完成城区三沟一河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北国水城建设,加强松花江及其支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水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五)全面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依据《哈尔滨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在开展尚志市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提高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健全水政监察执法体系。积极推进《哈尔滨市滩涂管理条例》等法规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城市供水条例》、《哈尔滨市城市排水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使我市的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水政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完善监督机制,规范水事行为。加大执法投入,重拳打击非法采砂等涉水违法行为,确保水事秩序健康有序。
(七)加强水资源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加强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取水许可管理及用水统计工作,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水资源论证等基础工作。
总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水政水资源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省内各兄弟城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振奋精神,埋头苦干,进一步提高我市水政水资源工作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四
1、家事国事天下事,版权保护是大事。
2、明目认正版,火眼识盗版。
3、信立昆山,智造正版。
4、版权保护顺民意,科技创新惠民生。
5、为创新昆山喝彩,为版权保护点赞。
6、知识点亮生活,维权收获阳光。
7、支持原创集思广益,打击盗版群策群力。
8、保护智力成果,享受正版生活。
9、版权保护传雅韵,自主创新聚知音。
10、百戏之祖发源地,版权保护示范城。
11、智慧演绎梦想,你我助梦起航。
12、版权意识高一分,和谐昆山美十分。
13、版权保护始于心,保护版权践于行。
14、版权凝聚智慧,保护成就梦想。
15、知识产权有“版”有眼,创新昆山有“戏”有路。
16、版权保护新常态,创新昆山赢未来。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五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六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它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该专业知识范围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与要求。
1、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要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和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二是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坚持“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原则,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2、体现工商管理的特色性。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工作,实践性很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环境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要求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种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其职业道德、社会公益心和尊重他人、团结合作与创新质疑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其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
3、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举办工商管理教育的高校办学条件各不相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师资力量、招生和择业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学校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全国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素质高,应突出通用型、外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多科性大学可创造条件积极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鼓励工商管理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选修,培养既懂工商管理又具有广阔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尤其是外语、电脑、网络、产品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地方高校可突出其行业或地区的特色,侧重培养区域经济或行业性应用型人才。在满足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基础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倡导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各有所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对不同人才规格和特色的'选择性要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全能教育。
全能教育首先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而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去做什么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在北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到:大学开展研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同样,大学教育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也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它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
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一般被定义为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等。很多大学都将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包括进去了,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
3、课程设置缺乏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世界着名商学院大多开设有关企业家精神培养及领导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课程有:企业家精神或创业、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企业创建与运营、创业计划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管理快速成长企业、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都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仅有部分院校开设少量选修课,忽视了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培养。
4、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学生学习的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本科生基本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学校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实习大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学生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措施。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不同学生合理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择业为主”和“加强基础,目标上移”的“特长+合格”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在课程设置时,首先依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不论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给予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和任意选修课,从而形成以“特长+合格”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以双重培养目标为目的,赋予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育,实现共同发展。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性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相对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
3、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应用性高等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性高等教育也是就业教育,但不能把应用性高等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一定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是相互渗透的。
4、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必定要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去适应。在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只要们能够认清人才需求形势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正确定位,明确目标,科学投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七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八
1、让我们携起手,让音乐的世界更动听!
2、音集协,畅响音乐的绿色天堂。
3、音集协,音乐的臭氧层!
4、音集协,让音乐的翅膀自由飞翔。
5、音像著作权保护你我他,还正版一片纯净天空。
6、你的梦想,由我们打造。
7、舞动音集,畅想未来!
8、让世界的“声音”,在这里无比清晰(动听)。
9、你的权利,我来维护,中国音像!
10、韵酝而声,独一无二。
11、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信赖中国音像!
12、无限联想,畅快聆听。
13、音真影正在音协。
14、动听音乐,你我共享,保护产权,同创辉煌!
15、音像安全了!
16、网络时代的音乐,你好吗?
17、权听你的声音,回收你的心境。
18、此曲只应天上有,要闻还须音集协会来点头。
19、天籁无极限,维权有音协。
20、灵感孕育音乐,智慧创造价值,热爱音乐,尊重价值。
21、打造音像的净土,维护视听的纯美——杜绝盗版,与您同行!
22、倾听从尔开始!
23、因为我们,你的声音更加安全。
24、盗版音乐的克星——音集协。
25、八音迭奏,集思广益,协力同心!
26、正版音像,原汁原味;盗版制品,观之无味。
27、天籁之音,不容践踏,打击盗版!
28、我们的音乐也要宁静!
29、依法实施管理,维护合法权利!
30、您的声音,我来维护,音集协您的音符,我来维护,音集协。
31、音乐海洋,音协为舵,保驾护航,开拓远方。
32、典藏、典范、典雅,专权、专责、专利——中国音集协。
33、让您的耳朵享受纯正音像的总统待遇。
34、扶持正版市场,打击山寨行为。
35、聆听音乐,瞧赢权利。
36、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版权,音乐唱响自由。
65、音像知音,音像护法,音像传播,音像流传。
66、音像正版,健康发展!
67、来吧,大家一起来,来我们的大家庭——音集协。
68、让您的声音飘传全球不失真,让您的身影环游世界有正形!
69、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如果多一点权益,一些权利机构。
70、音像是树,节目是花,惜树惜花。
71、音协是维护您利益的先驱。
72、维护音集产权,平安声乐世界!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十九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二十
链接,文章没有什么修改,但是缺了几个实例,怎么感觉读着就是变味了呢!我赶紧联系站长,站长人很好,很快修改了链接,并且给我说,不是我不加,而是根本不知道是你的文章,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并且给了我链接,当我看到这一堆链接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高兴?因为博客文章被转载了很多次!生气?因为每个转载文章的下方都没有链接,并且版权修改成了自己的!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二十一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二十二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经济社会学论文篇二十三
网络环境中的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保障网上传播权得以实现的技术措施和人应当有权控制这种传播,并由此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具体说来,就是人将数字化作品上载,然后由访问者通过网络的传输而浏览、阅读、观看、聆听,甚至下载和复制作品。同时,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的性质是什么,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权利来涵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却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就法律制度的发展来说,当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时,人们总是先用既有的法律规定末予以解释。只有在旧有的法律规定不能涵盖新现象时,才考虑创设新的规定。面对网络传播对人将数字化作品上载到网络系统中的复制,也包括该作品在传输过程中由一系列网络服务器或计算机系统所做出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还包括访问者在阅读该作品时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中发生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显然,传统的复制概念不具有网络传输中的这种种复制的含义,尤其不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美国1995年9月公布的白皮书,论述了以“发行权”来反映版权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白皮书在论述“发行权”时说:“在高速的通讯体系中,有可能将作品的复制品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例如,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计算机传送给十个计算机,就是这种情况。当这种传输完成时,原始复制件一般存留在发送计算机中;而其他的每一部计算机中部会有一份复制件存在于内存或有关的储存设置中。传输的结果是该作品的十件复制品的发行。当然,现行法律中的发行权可能是不太明确的,会受到挑战。”正是在这里,白皮书提出了修订版权法,以发行权涵盖向公众传播作品的复制品和录音制品的建议。“所以,工作小组建议修订版权法,明确承认作品的复制品或录音制品可以通过传输的方式向公众发行,并且此种传输是在版权人的专有发行权的范围之内。”白皮书还论证说,由于传输或发行的是作品的复制品,网上的传输是发行和复制的结合,是同时行使了发行权和复制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反映大多数国家对发行权的理解,排除了以发行权涵盖作品在网上传输的可能性。《版权条约》第6条规定了版权人发行作品原件和复制品的权利,《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8条和第12条规定了表演者发行表演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录音制品制作者发行录音制品的原件或复制品的权利。同时,有关条款的议定声明又明确指出:“这些条款中的用语‘复制品’和‘原件和复制品’,受各该条中发行权和出租权的约束,专指可作为有形物品投放流通的固定的复制品。”在这里,发行所针对的“原件和复制品”,专指固定于有形物上的复制品,显然不包括网络传输中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当然,《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反映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不以发行权涵盖作品在网上的传输,并不妨碍有些国家以“发行权”解释作品在网上的传输,去“发行”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事实上,美国的白皮书就是要以“发行权”反映作品在网上的传输,而发行的也是没有固定在有形物上的复制品。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两个条约的过程中,欧盟提出了“向公众传播权”的概念,以之反映版权人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控制。本来,随着无线和有线传播技术的`发展,《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已经规定了一些传播权。例如,戏剧作品和音乐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广播和再广播其作品:文学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朗诵;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可以授权公开表演和以有线方式向公众传播经过改编或复制的作品。“然而,作品在网上的传播,既不同于表演作品和朗诵作品,也不同于以广播和有线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就传统的广播和有线传播来说,其方式是广播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频率(道)上单向式地向公众传送作品,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是交互式的,公众可以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有关的作品。欧盟所提出的”向公众传播权“,就是试图克服现有各种传播权的不足之处,为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播设定一种新的权利。这与解释既有的版权概念的做法不同。
在制订两个新条约的过程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各国代表团采取了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数字化的网上传输行为应当以不带任何色彩的方式来描述,而不必带有具体的法律特征;这种描述既不应当是具体技术的,又应当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数字化传输的交互性,即当公众成员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访问作品时,也应观为向公众提供了作品;这种专有权利的法律特征,也就是真正去选择哪一项或那儿项权利,则完全留给各国的立法机关去决定,由于愿意使用“向公众传播权”的国家较多,也由于“向公众传播权”是一项涵盖面广泛的权利,《版权条约》9第8条的题目使用了“向公众传播权”。根据规定,在不损害《伯尔尼公约》有关传播权的前提下,“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和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这实际上是先以“向公众传播权”涵盖作品在网上的传播,然后再以非法律特征的方式描述交互式的数字化网络传输。至于《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0条和14条,则是真正的非法律特征的描述,这甚至反映在条文的标题“提供己录制表演的权利”和“提供录音制品的权利”上。
尽管白皮书建议将作品在网上的传播纳入发行权的范围,尽管另有许多人主张将其纳入表演权的范围,但实际的情况是,美国在制订《数字化时代版权法》时并没有泊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不仅如此,其他的法律修正案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一方面是因为任何对于现有权利的修订或增加,都会动摇已经形成的利益平衡物态,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和展览权,以及相关的定义和立法解释,已经可以包容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情形,为相关案件的司法解释留有了充分的余地。这样,作者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究竞是哪一种权利,或者是哪几种权利的结合,就留给了法院在具体的判决中做出解释。
二技术措施。
享有版权的作品在网上传播,一方面使得作品可以迅速、方便地为更大范围的公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版权保护的难度。因为,数字化的作品很容易被他人简便快速地非法复制,然后再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非法传播,造成权利人的极大损失。所以,权利人仅仅享有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还不够。还必须的技术措施实现自己的权利。这可以是限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措施可以按海防止他人行使自己权利的措施,如要求登记、设置密码、加设电子水印、限制或禁止他人访问等。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破解他人技术措人措施的技术。一些人或出于好奇的目的,或出于赢利的目的,设计、甚至提供破解他人技术措施的设施或服务。因此,法律又必须对版权人设置的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破解有关的技术措施。这样,法律不仅要对版权人控制作品在网上传播的权利加以保护,还必须对版权人控制作品传播的技术措施加以保护。
美国1995年的白皮书详细论述了保护技术措施与版权保护的关系。它首先指出,由于侵权的容易和保护的困难,版权人不得不借助于技术措施来保护作品。然而,版权人所使用的技术措施又可以被其他的技术所破解,所以又必须对技术措施给予保护。白皮书建议,在美国版权法中增设一章,将有关技术措施的保护规定于其中。根据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和发行任何设置、产品、零件或服务,只要其主要目的成效果是用于避开、绕开、消除、静化或规避版权人防止或禁止他人侵犯其专有权的任何程序、设置、机制或系统。由此看来,白皮书对于技术措施的保护是从设备(设置、产品、零件)和行为(避开、绕开、消除、静化或规避)两个方面来保护技术措施的。白皮书还指出,有关的规定虽然不能消除保护措施被破坏的风险,但可以减少这种风险,而这又有助于版权人保护自己的作品。
白皮书有关技术措施保护的论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订《版权条约》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中,美国对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的建议,都是从设备和行为两个方面提出的。但由于参加外交会议的各国代表团意见不一,最终通过的条约仅从行为的方面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版权条约》第11条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救济,制止对作者为行使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规定各项权利而使用的,就其作品限制未经作者授权或法律许可的行为的技术措施加以规避。”在这里,条约要求缔约方制止的,是对技术措施加以规避的行为,而没有提到使该种行为得以实施的设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8条也有类似规定。
美国版权法第1201条(b)款规定:“任何人不得制造、进口、向公众推销、提供或者运送任何技术、产品、服务、设备、零件或部件,其(a)设计、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人依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b)除了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只有有限的商业意义或用途,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人脓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c)由某人或在某人之授意下上市,并且知道可用于规避技术措施所提供的保护,而且该技术措施是为了有效保护版权入依据本卷就作品或其一部分所享有之权利。”这虽然是从设备的角度规定了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但所列举的三种情形又都是针对规避的行为而言的。
除此之外,《数字化时代版权法》还详细规定了保护技术措施的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的执法、情报等活动。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并不禁止政府机构及其雇员所从事的经合法授权的调查、保护、信息安全或情报活动。其中的“信息安全”是指发现和纠正政府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脆弱之处,从而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2.反向工程。对于合法获得的计算机软件,可以破解其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但其目的必须是发现或分析该软件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
3.加密研究。为了提高加密技术水平或促进加密产品的开发,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研究和分析加密技术中的弱点和薄弱之处。
4.安全测试。如果说加密研究是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对有关的技术措施加以测试也是为了信息安全。所谓安全测试,是指为了检测、查清和纠正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的缺点、薄弱之处,可以用有关的技术措施访问某计算机系统或网络。
自《数字化时代版权按》颁布以来,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关技术措施保护的案例。了解这些判例,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的法律规定和美国对技术措施的保护。这里仅据两个典型判例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