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范文(16篇)
教案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编写教案时,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些教案范文展示了各个学科不同单元内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1、直观感受水变化的过程,教师导语: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奇妙的变化过程吧!(播放动画)。
2、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水的多变性。
教师导语:动画片中的小旅行家来到了课文中,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一、二自然段,小水珠都变成什么。
3、感悟水变成云,培养孩子想象能力。
(1)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就像可爱的小水滴。小水滴小水滴,现在你们升到空中变成无数的小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了云。我看到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云飘过来了,(ppt展示朝霞),早晨,我变成美丽的朝霞,晚上我是美丽的晚霞(ppt展示晚霞),晴天,我穿着白衣服(ppt展示白云),阴天,我穿着黑衣服(ppt展示乌云)。你们想穿什么衣服打扮自己呢?读句子。
花朵了,你的名字叫“雪”。
出现的地方。
(1)教师导语:小水滴,你们完成了这么多的变化,一定很累了吧?你们平常喜欢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生朗读第三段,读完指导,再读)。
(3)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这样做好吗?该怎样做?阅读拓展,写话创作评互通。
1、阅读关于水的文章,拓充知识面。
在我们资料城里还有许多快乐的小水滴,我们看看他跟大自然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按要求进入资料城自主学习。
2、出示题目,明确打写要求。
小水滴们,你的一天是怎么过呢?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你能仿照资料城的文章写一写吗?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紧扣“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体会诺贝尔虽经历失败,但毫不气馁,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诺贝尔虽经历失败,但毫不气馁,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图片、影像),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话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依次向我们介绍诺贝尔发明了哪几种炸药?
板书:诺贝尔爆炸油、黄色炸药、威力更大的炸药。
3.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话题。
出示问题:从文章的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诺贝尔投入了整个生命?
二、自主学习,交流体会。
(一)要求:
1.自读课文5-9小节,用心体会,做批注;
2.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
3.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点,准备班级汇报交流。
(二)汇报交流。
a 毫不气馁。
1.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板书:毫不气馁。
2.“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
最疼爱的弟弟被炸死,一向敬重的父亲被炸成残废,此时诺贝尔的心情怎样?
——很多人因此一蹶不振,但诺贝尔能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毫不气馁”
不仅母亲,邻居们从自身安全角度考虑,也千方百计阻挠,面对重重压力,诺贝尔能坚持下去,这就是——“毫不气馁”
诺贝尔有事外出才幸免于难,但他清楚地知道危险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明知有危险,还能继续从事炸药的研究,这就是——“毫不气馁”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说是“投入了整个生命”,一点不为过!
b 黄色炸药。
引导学生扣住“四个年头”、“几百次”、“终于”谈体会。
提升: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诺贝尔经历的失败又何止这几百次?面对千万次的失败而不放弃,这就是——“毫不气馁”
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小时候立志发明炸药,到1887年还发明了无烟炸药,何止是四个年头?而是他的——“整个生命”
c 威力更大的炸药。
1.扣“紧盯着”、“仍然盯着”体会诺贝尔实验时的专注。
人物的神态描写多么细致呀!
2.扣三个“!”,体会诺贝尔内心的紧张(危险)和激动(成功)。
读书时不仅要关注关键的词语、句子,也应关注标点。小小标点也传递着情感呀!
3.抓“成功了”一句。
想到邻居的不解、政府的阻挠,自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了,他——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想到经历了几千次的失败,但自己毫不气馁,终于成功了,他——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想到弟弟为研究炸药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己也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成功了,他——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成功了!成功了!”从人物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诺贝尔此时内心的激动。
小结:此时此刻,相信大家已经真正读懂了,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的确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三、总结写法,潜移默化。
1.诺贝尔一生仅发明炸药的专利就有129项之多,作者只抓住了他发明“诺贝尔爆炸油”、“黄色炸药”、“威力更大的炸药”这三件事来写,从选择材料的角度看,这就是——选择典型材料。
2.同样是典型材料,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这件事和其他两件事有什么不一样?
快速浏览5-9小节,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班级汇报(细节描写)。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诺贝尔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毫不气馁,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出示:“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2.当时,有人不理解诺贝尔为什么立下那样的遗嘱。读了这句话,我们完全明白了,他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来造福人类!
板书:造福人类。
学生写在书上。
指名说。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中的诺贝尔,遇到困难毫不气馁的诺贝尔,一心为人类造福的诺贝尔。要想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他,课后阅读拓展阅读或《诺贝尔传》。
板书设计:
21 诺贝尔。
典型材料。
细节描写。
诺贝尔爆炸油 造福人类。
黄色炸药 。
威力更大的炸药 毫不气馁。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引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是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举行授奖仪式的日子。请大家打开书,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人们这样做的原因。
2.师引读课文第二小节。
3.从这连着的两个设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人们深深地怀念与敬佩诺贝尔,所以以此表达大家对他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如此深深地怀念与敬佩诺贝尔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走近诺贝尔,去触摸,去感知这一个伟大的生命。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内心。
1.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2.指名读句子。(接连请几人读。)读着这句话,我发现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突出了“整个生命”四个字。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全部的生命,所有的一切。)。
对,一个人用他一生所有的一切去投入的,一定会是他最挚爱的事物。而诺贝尔用他生命的全部去投入的,就是发明——炸药。齐读句子。
3.请同学们捧起书,认真地默读课文4——9小节。不放过一个词,一句话。
去用心地感受诺贝尔是怎样把他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的事业中去的?要前后联系起来看,重点字词可以圈圈点点,还可以在带给你感受的句子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感悟。好,开始默读吧!
(4分钟,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4.师生交流。
第4小节:(他从小就树立了发明炸药这一远大的志向。当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是那样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说明诺贝尔的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
指名读。
第5小节:(有了志向,诺贝尔更把它化为行动,与父亲、哥哥一起投入了艰辛的发明工作中。)补充:这项艰辛的工作,诺贝尔年仅14岁就开始了,真不简单。
第6小节:(当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重伤,面对这样惨痛的场面,诺贝尔毫不气馁。他毅然继续实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1)(出示句子。)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高度的危险,乃至牺牲、死亡。)。
(2)现在,实验室被炸得无影无踪,5名助手牺牲了,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弟弟埃米尔,父亲也成了残废,而且老人经受不住这件事的沉重打击,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不仅如此,邻居们呢还把诺贝尔称为“科学疯子”,出于恐惧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这样政府就不准许他在市里进行实验了。
(参考答案:父亲成了残废后,整天唉声叹气,他用微弱的声音劝告诺贝尔说:“孩子,看来我们的实验的确太冒险了。算了,弟弟已经去世了,不能让你再牺牲了!不要再实验了!……”;而人们万分恐惧地看着实验室的废墟,惊慌失措地说:“天哪!诺贝尔在这儿实验,我们迟早也会被炸死的!”有的气愤地说:“这样真是胡闹!诺贝尔简直就是疯子!不行,我们要向政府控告他。”……)。
(3)同学们,你们看,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不仅意味着高度的危险,还将承受着什么?(人们的指责,内心的孤独、伤心、委屈、不理解。)。
但诺贝尔退缩了吗?一起答。(没有!)此时此刻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弟弟已为科学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父亲也去世了,我更要继承他们未尽的事业,完成他们的心愿。我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研制出安全炸药。)。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诺贝尔遇到困难真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对科学是如此的痴迷与执着。)。
指名读,再齐读。
第7小节:(政府不让在市内搞实验,诺贝尔就在偏远的湖上搞实验。以前的失败没有使诺贝尔丧失意志。)。
(出示句子):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一年365天,四年就是一千四百多天,放弃假日、没日没夜地实验,实验,
再实验。透过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虽然面临失败,但他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他把每一次的失败都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成功。)。
指名读,再齐读。
第8、9小节:(已经成功发明了固体炸药以及雷管,但他没有满足,连续不断地实验,为了减少伤亡,所以还要继续研究。说明他热爱人类,醉心于科学事业。)。
(为了验证炸药是否具有更大的爆炸力,他是那样地专注和忘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出示句子):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专注:亲自、紧盯、仍然盯着)。
如果是你,你会有诺贝尔这样的勇气吗?指名读。
(出示句子):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实验成功: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滚滚浓烟,涌出来,满身鲜血)。
此刻,诺贝尔的表情是怎样的?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神情呢?(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喜不自胜……)诺贝尔为什么这样欣喜若狂呢,是他又有了发明专利,是他又能赚钱了吗?(他是为人们劳动时能既安全又省力而高兴。)。
是的,在全身负伤的情况下,诺贝尔首先没有想到去医院,却这样的欣喜若狂,是什么力量使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去如此投入的实验呢?(是造福全人类的美好理想,使他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痴迷于科学的精神是多么可贵。)相机指导朗读。指名读,再齐读。
5.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现在老师就奖励你们做一回诺贝尔。诺贝尔们,你们好。我是你的崇拜者,现在有几个我内心的困惑想请你们来解答。
6.(出示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同学们,请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此刻,你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就把你的感悟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是的,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12月10日,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生的诺贝尔,由于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意大利桑利玛。
3.大家想看看如今诺贝尔奖颁奖时盛况空前的景象吗?(出示图片。)。
这是举行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难得一见的瑞典国王一家都全数出席这场盛典;这是国王在向诺贝尔奖获奖者颁奖;这是颁奖仪式后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盛大晚宴,长长的餐桌,华丽的装饰,一对对的服务员端着各色美食在人群中穿梭。
4.好一场名流云集,气派非凡的典礼啊!我们真是享受着一场十足的视觉盛宴。所有这些都强烈地让我们感受到什么?(诺贝尔奖真是世界性的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5.告别盛会,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诺贝尔奖创立者的长眠之地。伟大的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就长眠在静谧的斯德哥尔摩郊外墓地。同学们,感受了诺贝尔他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决心,经历了诺贝尔冒着死亡威胁研制炸药的忘我,更目睹了盛况空前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庄重华贵,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歌颂长眠于此的诺贝尔呢?(出示音乐)。
请把你心中的碑文向着青山说,向着大海说,向着先哲的在天之灵说吧——。
6.想知道真实的诺贝尔墓碑是怎样的吗?(出示文字)。
这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10棵小柏树环绕着的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他的生卒年月:1833年10月21日至1896年12月10日。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日期。地上,则插着普通的编号牌。墓碑上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一幅诺贝尔的肖像,甚至没有只字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
墓碑为何如此的朴素?如果诺贝尔在天之灵会说话的话,你知道他想说些什么呢?
(诺贝尔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你真是诺贝尔的知音哪!)。
6.最后,让我们以这句诺贝尔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
齐读后,请全体起立,再深情地读一遍。
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并用你的生命去努力实践这句话吧!这是向诺贝尔表达的最崇高敬礼!
板书: 诺贝尔。
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课时目标:
1、2、掌握品析精彩语句的一般方法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并学会经常自我反省,以便自我完善。课时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思想感情,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1、2、师生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概括第三只猫的特点。(板书:丑猫懒猫忧郁的猫可怜的猫)。
这第三只猫着实可怜,它来得可怜,活得可怜,死得更可怜。如今这只猫还被牵扯到一桩刑事案件中,成了犯罪嫌疑人,它被怀疑偷吃了主人家的一对芙蓉鸟,请看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多媒体展示猫和芙蓉鸟的图片)今天,同学们来帮忙重审这起案件。(提示学生审案要客观公正)。
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三)品析精彩语句多媒体展示课件:
1、2、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一口咬定,语气强烈。“立刻”突出了我的冲动武断。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反问句语气更强烈)。
4、比较“我开始觉得我错了。”和“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的表达效果。(“是”字加强语气,更能体现我的愧疚与自责之情。)。
5、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不同。
(四)课堂小结。
1、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2、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还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五)探究主题。
1、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家里也养了芙蓉鸟,鸟也被咬死,我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
2、真相大白后,从作者的忏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3、作者希望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尊重生命关爱弱小)。
(六)拓展延伸。
4、对生活中的可怜猫我想说……(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可怜猫”的图片)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在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七)布置作业。
动手写写你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不少于500字。(八)板书设计。
可厌的猫。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1、生命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世上许多人的名字一一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被后人遗忘,鲜为人知。但有一些人名字却和他们的不朽功绩一起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流芳百世。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这位不被历史遗忘的人——诺贝尔。(齐读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初步的解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能根据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是____________的化学家。他一生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___________。他先后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又是咋样讲到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并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同学们,那么你们知道吗?这三次发明的成功,是跟诺贝尔平时不断干什么是分不开的?(实验)。
预设a:
那我们就跟随诺贝尔一起去亲身经历其中的一次实验吧!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将怎样读,想一想,练一练。然后指名读。
(2)、指导感悟和朗读:
a、文中的“亲自”和“紧盯”“仍然盯着”表现了诺贝尔的置危险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的样子,说明他为了炸药研制的成功,不肯轻易放过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
b、“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从火星离炸药的越来越近和三个感叹号,可以感受到危险在一步步靠近,死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到诺贝尔的身上,所以要有层次地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惊险。
c、从“怦怦直跳”,我感受到了现场气氛的紧张,情况的惊险,让人喘不过气来。
师导:“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呢?(可以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预设b。
过渡:正在他的心怦怦直跳之时-----引读。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点拨: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和“滚滚浓烟涌出来”无论是在听觉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了人们无比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当然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于是人们惊呼道——引读)。
(2)指导读好这段话,读出人们的震惊和担心。
预设c。
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虽然“满身鲜血”,但仍高举双手呼喊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听着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围观群众也被震撼了,此时他们会对诺贝尔说什么?
师:是啊! 诺贝尔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到的只是他的实验,,一心为的只是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过渡: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虽然诺贝尔几乎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仍然欣喜若狂。可是就在几年前的一天,一次实验却让诺贝尔刻骨铭心。
出示: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指名读。
(2)面对亲人的离去和伤残,此时的诺贝尔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
(非常伤心,悲痛欲绝)品尝到了什么滋味,就怎么样地来读一读。
(亲人的牺牲白费,液体炸药炸伤的人越来越多。他肩负着父兄的期望,以及他对劳动人民的爱和对科学的热爱,使得他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人生百味,尽上心头,请同学们读出诺贝尔此时复杂的情感来。
5.像这样为研制炸药,诺贝尔亲自做的危险实验总共有多少次?我们已无从查考。但是仅仅为了把液体炸药研制成固体炸药,诺贝尔就做了多少次实验?请你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一找,用其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出示:“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2)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6.总之——为了发明炸药,为了劳动人民,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出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1)结合整篇课文,你觉得这里的“整个生命”具体指哪些东西?
(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情,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普通人应有的悠闲的生活,包括享受他的亲情,他的爱情)。
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诺贝尔仅仅是为了发明炸药吗?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三、学习遗嘱,升华主题。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面对这一切,有人也许会问诺贝尔,你所做这一切值得么?想听听诺贝尔的回答吗?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
出示诺贝尔遗言。(略)。
问:从中,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一颗热爱劳动人民的心,一颗献身科学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一颗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心……)。
师:课文学到这,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是多么热爱科学,多么热爱人民,多么无私奉献的啊!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对诺贝尔的敬仰之情一起的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他写一篇一百字以内的小传。
五、总结全文,诵读诗歌。
师:诺贝尔为了人类、为了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他是多么的无私啊!于是他的名字被人们永远铭记。出示诗歌《永远的名字》(略)。
板书设计: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玩个猜谜游戏吧!出示谜语: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褂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鹅)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师:这几个谜语的谜底都是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动物的课文。请大家放开声音,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能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我请四名同学来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哪些句子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汇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板书:猫可爱、淘气。)。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三、赏析词句,品味含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这里指猫的性格特别,让人难以琢磨。这是前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性格的集中概括。)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这是对猫老实性格的具体描述。表现了猫温顺安逸的特点。)。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儿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对猫贪玩性格的具体描写。)。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连几个钟头”可以看出猫是那么的有耐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体现猫捉老鼠的决心之大。)。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这几句话都是写猫高兴时的表现——温柔可亲。前面一个“蹭”字表现出猫对人的感情深;后面一个“印”字表现出人们对猫的宠爱,把猫踩在稿子上的脚印看成“小梅花”;接着说它的叫唤“丰富多腔”,表现出人对猫的欣赏。最后通过猫的“解闷”表现出这是一只富有生活情趣的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儿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小练笔:请你用事例把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
四、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作者笔下的猫吗?为什么呀?其实这都与作者平时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感受是分不开的。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向老舍那样热爱生活,这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虑()乖()耍()虚()乘()要()2写句子。
任凭„„也„„非„„不可„„板书设计。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3.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具体,同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写法。
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比较法;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体会、讨论、交流。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复习(默写词语)。
1打开书,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部分内容?(板书)从哪几方面表现大猫性格古怪?出示填空辅助说:
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有时——(勇敢),有时(胆小),所以说猫的性格很——(古怪)2.上节课初步感受了猫的性格特点,而且学习了用典型事例表现特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将猫的特点写生动具体,表达自己喜爱之情的。
二、重点研读,感受“古怪”
(一)我们先来读读描写大猫的部分。
1.老师读猫的特点,你们读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内容,好吗?师: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生接)。
(1)指名读写贪玩的部分。出示句子。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猫很贪玩?(3)学生反馈,(如:一天一夜,感受到玩的时间长,所以说贪玩等)教师点红的只有“任凭„„也„„”(这一组词一齐变红)。
a.“任凭„„也„„”,可以换成什么词?(无论„„都„„,不管„„也„„)是呀,不管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b.教师引读:
任凭老舍先生怎么呼唤,——任凭老舍先生的夫人怎么呼唤,——任凭老舍先生的儿子怎么呼唤——这只猫实在太贪玩了,——读全句。
a指名读,发现这句话用词有什么特点吗?(不能发现直接点红吧呀呢,一齐点红)。
女生读带语气词的句子,男生读不带语气词的部分,琢磨一下这只猫性格有什么古怪?
师生对读,你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注意:1.问题问准确;2.过程要充分;3.要让学生在读中自觉悟出来)。
(预设要点:语言朴实,像平常说话;老舍先生很喜欢猫,爱琢磨这只猫,猫很古怪难以捉摸。关键:感受老舍先生语言平实质朴;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第三点说不出来就算了。)。
c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像口语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设置情境进一步感受口语化的表达:
(1)我们继续读写猫尽职的语句。老师读特点,学生读具体写特点的句子(随机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蹲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请你们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了猫的尽职?(给学生读书和思考时间)。
(2)学生汇报,教师重点提示。(顺学而导,点红重点,学生找不到,直接点红)。
a“屏息凝视”是什么样子,你能表演一下吗?请一位表演像的同学到前面表演。同学们明白什么叫“屏息凝视”了吧?谁来解释一下?对,控制住呼吸叫——屏息;聚精会神叫——凝视。将每个词的意思连起来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注意教法的灵活,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与总结)(3)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猫很尽职?(随机将关键词语分别点出颜色,并出示填空:
它屏息凝视,一蹲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专)心(耐)心(决、恒)心。
你能不能用三个“心”来尝试概括猫尽职的三种表现。(可以同位同学商量一下)。
(4)多尽职的猫儿啊!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它很尽职吗?师:听出了它很有耐心,你还能读出它的决心吗?师:好像还不够专心,谁再来试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读出味儿来,耐心、决心学生应该较容易读出来,“屏息凝视”引导重点读,读出彩儿)。
4.第1自然段我们通过重点词语感受到了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每一种性格都为我们展现一幅幅可爱的画面。请同学默读第2、3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细细品读,看看哪些词语特别突出了猫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可以圈出来。学生默读,画词语。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读句子,师: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说到“蹭”时: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面(根据时间决定要不要“蹭痒”的画面),细细品读。
(1)出示句子:
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
饿了——,痒了——)。
(1)出示原句读,紧接着出示: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2)(发现与原文不同后)同学们都笑了,“梅花”指的是什么?“印几朵小梅花”和“踩几个脏脚印”给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交流应充分,应找2-3位同学说说)(若说不出来,再引导: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老舍先生什么感情?怎么表达出来的?)(板书:优美修辞)。
老舍先生看到这小脚印,会怎么想?(给我一个奖章,给文章加了一幅插图,是一道美丽的装饰„„)。
(3)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老舍先生浓浓的爱猫之情,指名读出喜爱的感情。6.回归第一部分整体,结合板书小结:老舍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准确的词语、优美的修辞描绘了一幅幅可爱的图画,写出了猫丰富而难以捉摸的(古怪)性格特点。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引读课文)。
老师读猫的性格特点,同学们读具体表现猫可爱的内容。(其实第一课时应该理清这些关系)。
大猫的性格很古怪,小猫呢?(生:很可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可爱的小猫。
(二)感受小猫的可爱出示一些可爱的小猫的图片。
1.读一读,小猫可爱在哪里,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以在旁边写下批注。(坚强、淘气、顽皮、生气勃勃等;引导如:从哪儿看出坚强或怎么坚强?)2.这么可爱的小猫,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的读一读。(找个合适再活泼点儿的音乐)。
三、口语交际。
小明想养猫,可是他的妈妈不同意,请你帮助小明说服他的妈妈,用上老舍先生的语言。
(老师当妈妈,一个学生当小明,全班同学都来帮他说服妈妈)。
四、作业:请你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通过典型事例,写一写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用词生动。
古怪语言平实。
修辞优美。
猫喜爱。
可爱。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八
发现过程中“言意兼得”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意”的密码,解读文本内容思想;发现“言”的密码,解读文本言语形式。这其中,对“言”的关注,尤其需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在教学中,从“得意”转换到“得言”时,我们通常就是以“请大家再留意一下这句(段)话,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开启“言”的解读。“发现什么”就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一次再咀嚼,就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到文本中,换一个视角来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就像歌德说的那样“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同探究发现这个秘密,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的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阅读课上,当我们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后,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关于“言意”认知水平的全新提升。
生(唐天立):我最欣赏第三个历程:发明威力最大的炸药(第8、9自然段)。因为这两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实验过程,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生(马瑛):我也欣赏这两自然段,作者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实验场景画面等写得非常形象逼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临实验过程一样。
生(方子月):老师,我看出来了,前两个发明炸药历程,作者是概括描写,而第三个历程是写得具体生动,伟人形象独特高大。这就叫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
生(赵佳颖):我发现课文中有好多重复的词语,他们看似重复,而意思却不是重复。如“近了!近了!”第一个“近了”是说离危险近了,第二个离危险更近了。还有“成功了!成功了!”就强调了诺贝尔为实验成功越来越狂喜,忘记了满身鲜血,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师:真是不错!还是读这几段话,注意别忘了标点!
生(陈旻希):这里还有标点符号“!”的反复,“近了!近了!”连两个“!”表示危险越来越近,也可以表示诺贝尔认为离实验成功越来越近,他的心也越来越激动。
生(芮超):“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不管是词语还是“!”都有着不同的意思,一是人们为诺贝尔的安危担心,二是为诺贝尔的献身科学而遗憾、伤痛!
……。
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重点段的“言语形式”切入——“第3—9自然段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3个历程,你最欣赏哪个历程?为什么?”引发学生探究发明炸药三个历程的不同谋篇布局的特点:一是第3—7自然段概括描写;二是“第8、9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诺贝尔的动作、神情、外貌以及当时实验场景画面,语言具体、生动,实验场面震撼人心,伟人形象独特高大。接着话锋一转,发散全文,学生随性而读而说: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你一定会有新的认识?从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次言语特点的发现,老师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来加深言语形式的体验。为了凸显文本中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注意标点,来强化言语形式的不同体验。同时又为以后“言语内容”的解读教学做了铺垫。
附教案设计: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重点词句了解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难点:体会“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情感,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猜猜这则谜语: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猜出谜底:猫),随机引出课题板书。
二、复习回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
生回答。(师板书:猫的性格古怪小猫淘气)。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小猫淘气这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猫的性格古怪这部分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课文,体会古怪。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示猫古怪的重点词语。
2、提问:“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特殊在哪?(中心句)讲解中心句的特点和作用。
3、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1)分析:老实。哪些词表现出猫的“老实”?
(2)分析:贪玩。讲解关联词“任凭„„也„„”提问:“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用到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反问)(3)分析:尽职。提问:“屏息凝视、非„„不可”表现出猫的什么心理?(有决心)。
(1)除了前面总结的这点,还有哪个方面体现出猫的性格古怪?快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交流总结: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4)请学生模仿猫不同心情的叫声。
(4)总结: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第三个方面。
(1)这一段描写的猫的性格存在什么矛盾?(2)猫害怕时是什么样子的?(3)总结:猫既胆小又勇猛。
4、全班一起总结: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三、学习方法、体会情感。
1、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具体事例描写的方法)。
2、作者对猫有怎样的感情?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导说出:人爱猫。(板书)。
3、猫对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出:猫亲人。(板书)。
四、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的描写方法,营造出一种“人爱猫,猫亲人”的氛围。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
优点:在本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收获、疑问;自己体会老舍对猫的情感;以问题贯穿本课教学,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文章重点。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质疑,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不足之处:首先,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有些部分过渡语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衔接不上。其次,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来而耗时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讲解不够细致。最后,没有对学情提前进行分析,提问的方式学生不能理解,导致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
一、说教材:
a、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以河神为喻,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不可自傲自大。这篇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明,学生基本能凭借自身的积累和课文注释完成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师将主要引导学生去丰富文言文的内容,将古文变成今文,在头脑中丰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寓意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b、教学目标:
1、通过河伯这一人物形象,懂得人不可以自傲自大的道理。
2、分析并掌握本文对比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丰满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c、教学策略。
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其间以小组合作探究掌握重点段,以自主学习达成体会。
二、说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讲故事,促想象,简介庄子导入。
本环节一庄周梦蝶的特殊感悟为引子,通过故事、图片、文字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庄子的喜爱。
先请一位同学讲庄周梦蝶的故事,然后出示相关图片文字,提出问题:庄周梦蝶的故事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你在听到这个故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学生产生了解庄子的兴趣。教师再顺势介绍庄子其人其书,用“希望同学们打开想象之门,我们一起请领略《庄子秋水》这一篇寓言。”引入本课教学。具体环节如下:
1、教师:有同学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吗,谁来给我们讲讲?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4、请2——3位同学讲讲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的独特体会。
5、教师出示庄子画像图片和庄子简介,介绍庄子引入新课:
庄子就是这样一位想象奇特丰富,以汪洋恣肆的文笔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的人。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所著《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庄子》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他的著作中,常常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同学们打开想象之门,我们一起请领略《庄子秋水》这一篇寓言。
(二)、初读识故事。
本环节以疏通文字,了解故事内容为目的。要了解文言文故事,应该建立在正音、释词的基础上。所以先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试读课文,读通文字;
2、掌握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在试读课文阶段以结合注释自读——交流互助学习——朗读辨析的流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再以课堂检测——交流——齐读完成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具体如下:
1、试读课文,读通文字。
(1)、教师提出试读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大声自读课文,有疑问的读音可以与临近同学交流。
(2)、学生自读课文,互助学习生字词读音。(3)、教师请1-2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正音。
2、当堂检测,掌握断句读音。
(1)教师出示ppt——注音与节奏练习,要求:请同学们关上书,在练习本上完成上面的练习。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文的读音。
练习题一:为下列字词注音。
a、泾()。
b、涘()c、渚()d、殆()练习题二:请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3)、教师请一位同学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练习,大家一起讨论答案。
(4)、教师在ppt上展现答案,要求:请同学们齐读上面的词和句子,每个词和句子读两遍。
(5)、学生齐读,记忆读音。
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为切入点,带动学生完成疏通文字的学习。
(2)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每类请一位同学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引导:同学们真厉害,你们是怎么将这些特殊的词句找出来的?
(5)学生谈自己的方法,教师适时鼓励。
(6)教师小结:是啊,只要我们知道有哪些特殊形式,在翻译的基础上,细心对照,这些看似困难的特殊词句也就无所遁形了。
4、概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有了上面的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概括事件方法,让学生概括本文内容,为人物分析打好基础。
(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记叙文中事件概括的基本方法吗?谁来说说。
(2)同学回忆记叙文相关知识并发言。
(3)教师提出要求:对,记叙文概括就是紧紧抓住记叙六要素进行的,最基本的概括形式就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寓言故事也是事件,所有这个概括方法同样适用于本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后,试着用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4)在学生小组交流后,请1-2名同学概括这篇寓言内容。
(三)再读析人物。
这是本篇课文重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景象,从而理解人物,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对比的写法。
1、分析故事发展阶段: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到底讲了河伯在几个阶段的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将文中将表示时间阶段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学生会比较容易勾画出两个阶段——“秋水时至,百川贯河”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2、分析对比,掌握河伯这一人物的形象。(1)教师提问:河伯在这两个阶段的表现可以分别用两个字概括?请同学们用着重号标出来。(2)学生在文中标记后发表自己看法。明确:“喜”和“叹”
(3)教师提问:是什么使河伯做出了喜和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4)学生讨论明确:因为自己的宽广——“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而喜,因为看到北海比自己更宽广——“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叹。
(6)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大海,教师对学生的用词、意境加以肯定,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7)教师提问:黄河、大海不同的景观在文中形成了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8)学生判断并明确对比的写法。突出强调了大海的宽广。为河伯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9)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对比呢?(10)学生讨论明确河伯的喜与叹也形成了对比。
(11)在河伯的这一喜一叹的对比中,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河伯形象呢?
(12)学生讨论河伯的形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河伯看法。(13)教师小结:的确从河伯的喜可以看出其自傲自大,从河伯的叹可以看出其自省。对比的写法对刻画人物有很大帮助,同学们在作文时用上一用,一定会使你的笔下的人物更为鲜活。
3、揣摩想象,再现河伯。
为丰富文言文,形成生动可感的形象,设计了揣摩想象,再现河伯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揣摩表演河伯的喜与叹,从而在他们心中留下有个人体会的阅读。
(2)请同学到讲台自由表演,将自己想象到的河伯形象表现出来。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鼓励。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河伯形象,那就让我们化身河伯,带着见到自身宽广而踌躇满志、飘然自得,面对大海的“不见水端”而仰首慨叹的感觉,自己大声诵读课文。(4)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大声诵读课文。
(四)三读辨主旨。
感悟主旨不能脱离原文,通过将河伯感叹的话转化为白话文读给大家听,再次对重点文段加深印象,又进一步为悟主旨打好基础。
1、河伯见到大海发出了感叹,他到底在感叹什么?请同学小组讨论,将他感叹的话转化为白话文,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小组交流,加深对河伯感叹内容的理解。
3、我们一起来读读河伯见到“洋”的感叹,看看你能从中悟到了些什么?
4、学生讨论,明确一山更比一山高,人不可以自傲自大。
(五)总结。
至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师通过重申重点,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则寓言是以河神为喻,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不可自傲自大。庄子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骄傲是无知的产物。”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谦虚,因为他们知道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人们去探索。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一
一、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小伙子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小伙子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想的?
二、点播,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使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四、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六、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生命的乐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
诺贝尔,(国籍)化学家。他一生在和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他先后发明了、和的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
2、提问: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辈子;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的内涵。
1、课文中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付出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3——9自然段,用心揣摩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还可以在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评议,适时点拨。
预设a:
出示: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放弃,不退缩)。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了研究炸药,诺贝尔不顾危险,还失去了亲人,但他还是矢志不移。
是呀,因为诺贝尔心中一心想着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你了解到的?
(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矢志不移--------)。
预设b。
出示:“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分别点击“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终于”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评价语:失败并不能摧垮他的信念!
一次、十次、上百次、甚至是几百次,面对这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他依然百折不回!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2)想象一下这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的实验,诺内尔是经历了些什么?
每当实验遭受失败之时,他心里总是想?
每当遭到别人误解之时,他总是对自己说?
(3)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生与死的考验,无数次死里逃生!是什么支撑着他挺过来的?
预设c。
出示: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紧盯着炸药不放。
(1)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这样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场面,如果请你来读,你将怎样读,想一想,练一练。
评价:a紧张得让人窒息!
b仿佛真让人听到了那怦怦的心跳声。
(2)引导:“怦怦直跳”表明此时的诺贝尔的确非常紧张,你们认为他在紧张、担心些什么?(可能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更可能是在关心着这次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
预设d。
过渡:正在他的心怦怦直跳之时-----引读。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1)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巨大的爆炸声”、“滚滚浓烟”这些文字无不在告诉我们?(炸药爆炸的威力是惊人的,经行这样的研究是极其危险的,等于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诺贝尔真是舍生忘死啊!)。
预设e。
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虽然“满身鲜血”,但仍高举双手呼喊着,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听着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围观群众也被震撼了,他们会怎样说?
诺贝尔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想到的只是他的实验,,一心为的只是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三、揣摩表达方法。
(1)同学们,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课文却只写了他最突出的发明-----炸药。如果从选材的角度来看,这就叫选取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
(2)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3---9小节,写诺贝尔发明炸药分几个阶段来写?
(液体固体雷管爆炸力更大)。
(3)细细比较一下,写哪一阶段,文章所用的篇幅最长,写的更为细腻。
这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危险更大,我们更能看出诺贝尔的献身精神)。
(5)小结: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文章是怎样写的,这样,我们才能从文章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
为他写一篇一百字以内的小传。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三
教学目的:。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小雨点、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春天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那么春姑娘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百花都开了、燕子飞来了、柳树发芽了……)。
2.春姑娘为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瞧她又给大地带来了一场春雨。
3.指导看图:小朋友们看,天空中你见了什么?(很多雨点聚成了一场雨)。
(雨点出示、齐读)。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课题就叫做“雨点”
二.讲授新课。
一看图学词。
2.那么这些雨点娃娃究竟落到了哪里呢?(自由说)我们来看看图上这几个雨点娃娃落进了那里。注意要从左往右依次来看。(指说: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相应出示、齐读)。
3.我们一起再来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雨点娃娃落进了这些不同的地方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把课文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检查自读:
1落进雨点散步。
池塘江河海洋。
2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
(自读—找规律—指说—开火车—齐读——自读课文)。
3池塘里睡觉(散步)。
(自读—找规律—指说—小老师领读——互读课文)要求:不读破句,不复读,不唱读。
3.范读课文。
4.小朋友,谁来说说看,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同桌交流)。
(池塘里:睡觉;小溪里:散步;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跳跃)。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贴字齐读。
6.看图试背(男女生比赛)。
三.教学生字。
1.出示“海洋”齐读。
2.今天我们要来学写这两个字,哪位聪明的同学能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左右结构、三点水)。
3.学生说笔顺书空,教师范写。
4.描红。
四.作业 。
1.习字册。
2.读课文。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3节。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2、讲读第4 5节。
(1)指名朗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学生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3、讲读第6 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3)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阅读每一部分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三、总结课文。
1、总结性提问。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能否设计书面的作业?一般要有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作业,当然要注意分量。)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五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书中,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讲的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在班里一直默默无闻的生活着,她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使得同学们都不太在意班里还有这样一个人。就连老师也渐渐习惯了不喊她回答问题,不让她上讲台上讲话。然而,这样一个充满了自卑的孩子,后来不仅和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交谈,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整个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是什么力量使她改变了呢?那就是“掌声”,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是掌声给了她战胜自卑的力量。
是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支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他们就像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苗,需要随时的纠正和鼓励,而最有效的鼓励就来自于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当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需要掌声的勉励;当他们有点进步的时候,需要掌声的激励;当他们知错就改的时候,需要掌声的鼓励;当他们为班级或他人做好事的时候,需要掌声的肯定。这些掌声,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代表自己所作的一切得到大家的认同,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标志。
从课文中,我感悟到两点:一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是很难的,如果文中的第一任教师,开始就能给这个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的机会,就不会使她长期处在自卑的角落里,也就不会使班上的其他同学习惯了不去注意这个被遗忘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点从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刚刚站定,班上就骤然响起了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中就可以看出,没有人号召,完全是自发的行为。这就体现了孩子们那颗善良的心。二是,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可见作用之大。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善于抓住这小小的一件事,适当的给予掌声或其他的鼓励,有没有想过掌声对一位同学的作用呢?没有。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略了学生思想上的教育。造成学生对别人的进步熟视无睹,也很少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冷漠的班风。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通过课后讨论,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也非常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掌声,每当有人为他鼓掌的时候,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教学的进度一再讲课、读书、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即使有,也是出现了相当精彩的环节。对于学生在读书、答题、以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一点点小的进步时,我们教师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一般的同学是很难听到别人给他的掌声,也就失去了得到激励的机会。也许,在他今后的成长中,他会始终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比不过别人的。这一点,是我在教完这课后最大的感受。
正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诺贝尔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六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节课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以语言训练为基础,将“工具”落实到位,让“人文”润物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呈现整体,突出重点画面。
朗读下面两组词语,并试用这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劈山筑路 打通隧道 开凿矿井 艰苦劳动。
液体炸油 固体炸药 引爆装置 突出发明。
重点读第二行词语,看看这几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
二、品词析句,揣摩见画,感受科学精神。
第一版块:扣中心词,初步感受科学情怀。
(自读3—9自然段。)。
(板书、引读、理解中心词“毫不气馁”,初步感受诺贝尔不怕困难的科学情怀)。
第二版块:析关键句,深切感触科学历程。
品析重点句一。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实验室有 ,在这里有我们一家的 ,而如今 。
(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练习说话,体会诺贝尔的内心痛苦)。
面对沉重的打击,诺贝尔 (引读“毫不气馁”后,学生整体读课文第6自然段,感悟诺贝尔的顽强精神)。
品读重点句二。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四个年头四五十个月,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诺贝尔就在租用的船上从清晨到深夜,从春夏到秋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进行着科学实验。
(学生再读重点句二)。
四年来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已无法记起,但一次失败了,他(引读“毫不气馁”),又一次失败了,他 (引读“毫不气馁”),十次失败了,他 (引读“毫不气馁”),一百次失败了,他 (引读“毫不气馁”),三百次失败了,他还是 (引读“毫不气馁”),五百次失败了,他仍然(引读“毫不气馁”)……终于他研制成功了固体炸药。
(学生整体读第7自然段,感悟诺贝尔的奋斗精神)。
品味重点句三。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读重点句三,体会诺贝尔的高兴)。
此时的诺贝尔是什么样子?他的头,他的脸,他的手,他的脚会可能被炸成什么样子?
(学生想象情境后再读重点句三,体会诺贝尔的伤痛)。
诺贝尔被炸得遍体鳞伤,然而肉体的痛苦却无法遮挡他内心的快乐,因为他成功了,他是多么的高兴。(学生整体读第8、9自然段,感悟诺贝尔的献身精神。)。
第三版块:读重点段,整体感悟科学精神。
无数次的失败再爬起,无数次的泪水再擦干,诺贝尔 (再次引读“毫不气馁”),他凭借着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再读课文第3—9自然段。
(学生自读重点段,整体感知诺贝尔的科学精神。)。
三、凸显品德,彰显人文,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自读这三个自然段)。
2、诺贝尔,他的名字将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版社将出版《诺贝尔》一书,为了做好出版工作想请大家在扉页写一篇《诺贝尔小传》,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诺贝尔的丰功伟绩,表达出你对诺贝尔的崇敬之情。
(学生自由练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