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欣赏论文(专业18篇)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在写总结的过程中,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避免啰嗦和冗长。为参考提供的相关素材。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一
摘要:90年代以来,现代国画水墨绘画来势汹涌,其特点除强调笔墨结构,符号形态,和绘画程式以外,还更多的关注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反映的个人精神和体验,对于欣赏作品的人而言,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性的笔墨形态,夸张的语言结构,或激进或尖锐的绘画精神理念,都使得现代水墨绘画面临着“中国画不能全盘视觉化”“应该给中国画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的善意劝慰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移植”“西方殖民文化的产物”的指责。
关键词:美术;国画;水墨绘画。
1精神形态。
在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受传统道家儒家思想学说的文人士大夫们,身于朝代更替,官场沉浮的封建社会,虽有“报国济世”理想,却没有“成功立业”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无奈之下或退隐山林,或遁入空门,受“不与同流”的文人操守和“无为而为”的精神慰藉,使得画家们只能通过绘画来抒写胸中郁闷,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向世人传达出虽有绝尘不忘社稷,隐逸却不甘沉沦的情绪,成侧面也反映出了了作者们对于所处时代种种现象即使不满,也只好消极怠世,无可奈何,洁身自好。
这种隐士精神形态,使得传统文人绘画出现以“清空”“幽寂”“萧寒”“旷远”“淡泊”为意境的闲逸作品。
而现代水墨绘画的作者则继承了前辈们的“反传统”激情,面对当代都市文明与世俗文化,使得当代画家进入到了一个无处可逃的精神境地: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传媒的普遍推广,即使在最偏远的山区,明星扭捏作态的彩照和无病呻吟的流行歌手仍然充斥耳目,面对如此的世俗文化,当代水墨画家冷静沉思和清醒的抉择,在不无焦虑的精神状态下继续着对传统水墨的质疑和扬弃。
当代人所遭受的普遍的焦虑精神困境,使得水墨画创作者通过绘画来面对当下社会现实文化问题。
因此,当代水墨画作品有别于传统绘画中贫弱无力的`精神形态,而是强势地直面人生,诘问世风,考量价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态。
2艺术功能。
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随着现代社会文化批判对自身的反思,水墨绘画的创作由陈述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集体意识”转变为作者自身对生命经验的个性表达,同时继承传统文人绘画重内心情感表述的特点。
但是,与传统文人画遁世逍遥,洁身自好的心灵独白不同的是,当代水墨画创作则是建立在对现实弱势群体的关怀,对世俗的不公现象的鄙弃,所有的情感的宣泄都来源于作者对现行社会种种现象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思考。
由此而产生的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诘问,质疑和批判,成为了当代水墨的在审美艺术功能上的激进品质。
“成教化,助人伦”的儒家文化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艺术功能,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被削弱,艺术功能也逐渐由政治教化工具转型于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使得传统绘画的艺术功能成为了远离世俗,更关注个人自身心灵的审美境界。
传统文人画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无奈中透出的叛逆的品质是具有其文化批判意义的,而当代水墨画家义无反顾的以文化见证人和批评人的身份鞭笞时代弊病,重塑心中理想的行为,成为了当代水墨画风格中艺术功能的又一鲜明体现。
3语言结构。
随着北京《95张力与表现水墨展》的展出,作品中强烈偏离笔墨规范的现象,已发出了一系列的新话题:而“语言”则成为了大家备受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水墨画创新开始进入语言自律的语言建构时期,使水墨语言的现代转换越来越接近成功”(刘子建:《从大陆现代水墨创新的几个截面看刘国松的影响》台湾《刘国松研究文选》1996年版)在展览的作品中画家强化了中国的形式张力,用相对单纯的语言方式表达了丰富深刻的精神意旨,画家们正是以“语言”为转换标致,而形成一中新的思维表达方式。
这种以强化形式功能为语言特征的当代水墨创作,使得传统绘画中以诗,书,画,印综合性艺术语言结构特征转变为强调纯粹独立的绘画本体,传统绘画的重视视觉语言形态转变为重视绘画本身的语言形态。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绘画的语言结构也受特殊的历史境遇所影响,因此,传统文化心里照应下出现了传统绘画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语言结构,这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阶段性表征。
而面对当下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凸显绘画语言的形式功能,是当代水墨绘画在时代背景下的终极目标。
4笔墨形态。
传统绘画的笔墨形态集书写性,意向性,偶然性,瞬间性,流变性,互渗性,随机性等多种性质为一体,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砺,其形成了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笔墨形态。
以此来体现作者在绘画主题的上对自身情感意绪的阐发,对绘画语言和绘画题旨的契合以及对作品本身精神品质的体现。
这样也就使得欣赏者与绘画作者在轻松理解作品的前提下能产生共鸣。
而当代水墨绘画则是在“笔墨”样式上大做文章,他们不再一味谨守传统绘画法则,不再以临摹文人画笔墨样式为唯一途径,而转向研究该语言样式的成因和由此而显现出的思维规律,他们或改变传统笔墨的排列顺序,或将传统笔墨符号放大“翻译”,加上对其他画种和西方绘画形式的借取和利用,形成了与时代背景当代生活体验的相契合的心的笔墨形态。
这种局部扩大,夸张,强化纯“语言”的表现,消解传统水墨的绘画程式,随意铺陈,注重点,线,面得构成要素,其笔墨形态构成了丰富的图式,没有了和谐清雅的画面而形成了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交响曲,形成强大的审美效应,由于其新的笔墨形态而富有了新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格调,继而也产生了当代水墨绘画艺术应有的现代性品格。
当代水墨绘画大发展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过程,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最能打动我们的还是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水墨张力与表现,新世纪的到来与发展,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让人忽而焦虑,忽而激愤,许多有待抒发和表现的艺术精神意旨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步而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自身本土文化地位捍卫的思考,而当代水墨绘画的产生,正是该形式下必然的产物。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二
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内容丰富,表现深刻,形象生动。国画与我们幼儿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幼儿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幼儿对国画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是零。所以,国画生活化在幼儿的教学中是相当必要的。将国画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情感体验真实的联系起来。
国画生活化,其一是将内容生活化,将所要表现的事物是生活中的,是幼儿经常看的到,见得着,摸得到的东西,是幼儿真实感受到的。经常性的带领幼儿去郊外采景,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周围事物、花木有心的去观察,去研究。
除了内容生活化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应生活化,让幼儿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应该研究和探索的。教师应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生活化,更简单易懂,同时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和发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的。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三
上联:堂开蓬莱景下联:人醉武陵春。
上联:笙箫奏凤凰下联:鼓乐迎佳宾。
宴客厅结婚七字对联。
上联:琴瑟调和多乐事下联:亲友团聚溢欢心。
上联:青梅酒熟凭君醉下联:红烛春浓任客谈。
上联:客溢篷门家有幸下联:席陈淡酒主怀惭。
上联:情歌唱乐水中月下联:喜酒催开庭前花。
上联:座上飘香飘上座下联:堂中溢喜溢中堂。
上联:扫净庭阶迎客驾下联:携来笙管接鸳舆。
上联:几杯淡酒难称宴下联:一意留宾莫说归。
上联:拴马不教宾客返下联:碰杯漫听凤凰鸣。
上联:三杯淡酒酬宾客下联:一席粗肴宴懿亲。
上联:堂前奏乐迎宾客下联:门外吹箫引凤凰。
上联:陋室摆筵酬厚意下联:嘉宾上座叙欢情。
上联:节值仲冬迎淑女下联:时逢吉日款良朋。
结婚宴厅六、八、十字对联。
上联:喜迎亲朋贵客下联:欣接伉俪佳人。
上联:一杯喜酒迎宾共喜下联:两颗红心向党更红。
上联:联戚攀亲何必门当户对下联:交结情侣只求道合志同。
上联:喜酒喜糖办喜事盈门喜下联:新郎新娘树新风满屋新。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四
3.20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4.潍坊之所以成为中国画都的内在气质。
5.略论任伯年在近现代中国画演进中的作用。
6.中国画“藏”境及其审美意蕴初探。
7.中国画的“缺笔”现象。
8.中国哲学对中国画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之探讨。
9.中国画意象色彩浅窥。
10.浅谈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11.中国画与水彩画技法的互补教学法探析。
12.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13.中国画小品中的笔墨语言与气韵体现。
14.略论中国画人物白描与素描。
15.以色彩关系来表现中国画的意境美。
16.中国画的特殊面目和精神。
17.论中国画研究生教学与地方文化、画派建设的共进。
18.浅谈传统中国画与陶瓷装饰“国画”技法的渗透。
19.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色彩美学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20.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思维形态。
21.写意中国画鉴赏与评价分析。
22.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探析。
24.探究敦煌壁画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影响。
25.戏曲题材中国画人物造型“写意性”研究。
26.对中国画技法的研究。
27.中国画创作要素浅谈。
29.浅谈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30.从写意雕塑看中国画之写意精神。
31.中国画笔墨形态研究。
32.中国画论中的角色替换。
33.中国画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34.浅谈书法练习对学好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35.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对留青竹刻的影响。
36.篆刻与中国画关系的当代思辨与启示。
37.浅谈中国画学习感受之创作。
38.中国画“墨戏”论的文化心理学诠释。
39.书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40.中国画中的气韵美与女装设计。
41.茶历史文化与中国画的融合实践思路分析。
42.中国画蕴涵的易道精神。
43.论创作意识统筹下的大学中国画专业课程群科学化建构。
44.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45.古典文学中的诗词美对中国画的影响。
46.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研究。
47.浅谈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角色位置。
48.浅谈当代中国画设色的特点。
49.民国时期中国画与西画的博弈。
50.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51.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
52.中国画线条艺术之美。
53.中西融合--徐悲鸿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54.动漫艺术设计中中国画语言的作用分析。
55.浅谈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共性。
56.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艺术延展与创新。
57.论中国画创作中的民俗寓意。
58.传统中国画中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价值。
5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
60.浅析诗画融合下中国画意象化的空间表现。
61.分析传统以及现代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方式。
6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与色彩分析。
63.浅谈粉彩雪景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64.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65.中国画写意梅花创作初探。
66.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
67.中国画的写意性。
68.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
69.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70.中国画意境的构成。
71.浅议文化历史情景下的中国画。
72.浅析速写训练对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性。
73.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借鉴。
74.探析艺术市场化对中国画自律性的影响。
75.浅谈中国画中的程式化。
76.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77.中国画的笔法与运笔技巧。
78.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浅析中国画构图。
79.基于都市风下的中国画图式研究。
80.中国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81.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与情感。
82.论中国画创作中人物与背景关系的处理。
83.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探讨。
84.中国画立意浅论。
85.中国画的气韵与审美引力波。
86.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问题的再思考。
87.传统民间青花山水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影响。
88.景德镇现代陶瓷绘画艺术风格的演变。
89.浅析陶瓷界画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90.当代视觉体验与艺术形式的发展。
91.基于中国书画特征颜色的专用色标设计与制作。
92.论金代磁州窑瓷枕绘画装饰艺术及其艺术特征。
93.浅析中国传统色彩。
94.国画“留白”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95.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动画与三维水墨动画艺术的发展。
96.“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叙事空间塑造的特点。
97.中国画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融合与借用。
98.浅绛彩瓷的绘制技法革新。
99.多元文化背景下水彩画艺术的形式语言表现研究。
100.中国传统壁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
101.空间观念的变革--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趋势。
102.试论中国高校现代油画教学的多样化。
103.浅论传统书法并非抽象艺术。
104.五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105.简析清末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
106.浅析石涛山水写生观与印象派风景写生观。
107.中国画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论中国画“改良之争”
108.对景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造境研究。
109.浅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延展。
110.如何把握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关系。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五
中国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浅谈中国画教学。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人民,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美术论文《浅谈中国画教学》。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改动一下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六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第三,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七
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下面就是为各位带来的国画毕业论文,欢迎各位借鉴!
摘要:我国绘画具有我国长期以来自己民族的独特情调和独特风格。
这种情调和风格的形成,是基于我国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综合孕育而成,形成了中国画的传统。
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试结合传统文化简要谈一谈国画技法。
关键词:国画的发展;对立与统一;赏析技巧;创新与继承。
一、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明清人论画,谈到气韵,往往推崇赵孟頫。
但只要绘画中据有一种特有的生动而感人的素质即可,不管其含义。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二、国画赏析的技巧与绘画技巧。
(一)国画技巧中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中国画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有它独特的风貌,是别具一格的.举凡用笔、用墨、设色、构图等技巧诸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画家在运用这各方面的技巧时,都有一个怎样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的问题,处理得如何,是与艺术效果的好坏直接相关的。
国画中的用线,是最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段之一。
怎样画线才有力量,在如何用笔用力上就有个对立统一的问题。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二)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表现形式。
按题材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种。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在透视法上,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洋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的构图也有自己独特地方,“计白当黑”,敷色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在理论上自成体系,中国画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写大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等等,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
1、皴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
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
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等艺术表现形式,
2、石拓法是在唐代人所谓的“墨池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法,也是挑战性最强的一种,它的可塑性非常之大,领域也非常之广。
此法具有一定的制作特性。
3、变相,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
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
4、点簇,中国画技法名。
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
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又称点垛。
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点点簇簇”。
三、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虽然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有别于西方艺术且具有典型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情趣的国粹,但这并不意味着国画的创作就应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门类,国画也应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也应该“与时俱进”。
结语:国画的规律反映了国画的普遍特征和必然要求,揭示了国画纷纭现象所蕴含的某种仍具积极价值的共相因素。
但在实际创作中,国画的规律并非是画家必须要遵守的教条,国画规律在国画的历史中是运动的,这需要我们要不断对其加以重视。
这种认识是从规律的角度反思国画,旨在把国画这一活动形态的规律和更深层的文化规律、道德要求、审美诉求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一个面对时代环境,不断发掘国画文化潜能,释放其文化能量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汪镇胜.论中国画笔墨在青花绘制中的运用[j].陶瓷研究.(02).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八
春节结婚对联(一)。
1.夺取中心新据点,开展全面大进军。
2.云汉桥成牛女渡,春台箫引凤凰飞。
3.互敬互爱好伴侣,同德同心美姻缘。
4.柳叶映眉妆镜晓,桃花照面洞房春。
5.洞房花烛先兆庆,庭院兰桂早腾芳。
春节结婚对联(二)。
6.玉种兰田千秋庆,丝牵绣暮百载缘。
7.鸳鸯比翼新婚乐,龙凤呈祥花烛辉。
8.携手同心描彩凤,并肩合力育新苗。
9.刻竟珍爱方寸地,细心栽培栋梁材。
10.诗题红叶心花放,玉种蓝田困实香。
春节结婚对联(三)。
11.笙箫共奏齐天乐,琴瑟同调满庭芳。
12.陷阵冲锋真闯将,怡情快慰似神仙。
13.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快乐在心中。
14.黄鹤楼上无俗客,青萝帐里有佳人。
15.一曲清歌迎淑女,九成雅乐宴嘉宾。
春节结婚对联(四)。
16.双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连理枝。
17.一曲清音调凤友,九成雅乐迓鸿儒。
18.汗水共浇理想树,勤劳同谱幸福歌。
19.吉日吉时传吉语,新人新岁缔新缘。
20.画屏射雀成双影,桂树鸣鸾庆百年。
春节结婚对联(五)。
21.雪案联吟诗有味,冬窗伴读笔生香。
22.红杏枝头春意满,彩云声里玉箫清。
23.自主婚姻同节育,真诚恋爱共兴家。
24.爱情坚贞花开好,意气相投月也圆。
25.恩爱加事业增美,青春靠知识闪光。
春节结婚对联(六)。
26.虽无百辆迎门灿,喜有三星照户辉。
27.但愿媳贤如德曜,只求客醉似列伶。
28.婚缔自由移旧俗,礼行平等树淅祥。
29.花好月圆羡比翼,天长地久卜齐眉。
30.金鹏共奋理想翅,彩凤双飞锦绣程。
春节结婚对联(七)。
31.联两姓百年佳偶,树五讲四美新风。
32.共结丝萝山河固,永偕琴瑟天地长。
33.志同道合添佳话,青梅竹马结良缘。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九
一、导入新课:
欣赏教室内悬挂书法作品,激发学生情趣。
二、新课:
1、为什么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
(1)、汉字的独特造型;
(2)、独特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
2、书法文字发展演变情况: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通过课件图片)。
3、书法审美的基本要素:
(1)是结体;
(2)是章法;
(3)是用笔;
(4)是用墨;
(5)是韵律;
(6)是风格。
4、介绍历代大书法家及其书法精品:(播放课件图片)。
(1)王羲之、王献之;
(2)初唐四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
(3)张旭和怀素的草书;
(4)颜真卿天下第二行书;
(5)柳公权楷书;
(6)宋四家:苏轼、黄公望、米芾、蔡襄;
(7)元代书法家;
(8)清代书法家。
5、对比不同时代书法家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小结:
通过书法的赏析,学生更深的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字的精。
深内涵,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习字如学做人,通过他写的文字可以看出此人的性格气质。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以墨、线、色为基本工具,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表现,表达出画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作为一名爱好者,在学习和欣赏国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国画的魅力和价值。下面我将从笔墨运用、意境表达、审美体验、历代名家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总结我对国画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笔墨运用。
国画的笔墨运用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点,形式虽然简约,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用「画皮」的手法勾勒出细腻的纹理,用「寸尺」的笔触勾勒出神奇的空间感,以及用「点、线、面」的组合表达出一幅画作的完整美感。通过不同程度的墨色运用,表现出画面的韵味和层次感,使观者能够在凝重中找到与内心的共鸣。
第三段:意境表达。
国画注重意境表达,丹青意境是画作传达的核心。画家通过挥毫泼墨、乾湿对比、留白等技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如渲染出高山流水的壮美,表现出花鸟鱼虫的婉约,以及描绘人物形象的灵动。这些意境不仅表现了画家的情感,也能让观者身临其境,感悟到美的力量。国画的意境表达,通过简洁、含蓄的手法,使表现更加纯粹而与众不同。
第四段:审美体验。
国画给人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通过观察和欣赏国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在瞬间定格的画面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有着画家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通过欣赏国画,我们可以培养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让心灵得到升华与滋养。
第五段:传承与发展。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众多历代名家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国画艺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融入现代审美的语境。在当代,国画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具现代性。
总结:
通过对国画的学习和欣赏,我深深体会到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国画是一种能够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墨运用、意境表达、审美体验、历代名家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国画的内涵与意义。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将国画的精髓与个人的创造力相结合,去传承与发展这一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一
摘要: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二泉映月》把钢琴和二胡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所表现的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方音乐的碰撞和交融,使它的艺术定位达到空前的高度。研究和发展民族器乐与钢琴以及世界音乐的结合对创造我国的新音乐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碰撞;交融;《二泉映月》;艺术定位。
自幼习琴,一路沿着拜尔、巴赫、车尔尼……走过来,听的、唱的、弹的、想的全是欧洲大师们的音乐,已经习惯用欧洲音乐审美标准去衡量音乐水平的高低,曾经一度小瞧过自己本民族的器乐作品,也包括中国钢琴作品。随着高等师范钢琴教学的不断深入,使用中国钢琴曲的机率大幅度增加,在接触了大量优秀中国钢琴作品的同时也使自己对其渐渐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近几年,在“欧洲音乐中心”、“后殖民文化现象”的批评声中,高师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中国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和高师钢琴的出路。
在我所学习和弹奏过的中国钢琴作品里,也不乏有让人回味、印象深刻之作,储望华先生改编的《二泉映月》,便是其中之一。乐曲所具备鲜明的民族特点、流畅优美的旋律以及深沉压抑的气韵都让人百听不厌,越听越喜欢。笔者认为通过对该乐曲进一步的分析解读,并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作为一个演奏者在加深中国钢琴文献风格的理解,掌握其特殊弹奏技巧并展示民族精华内涵过程中理应首当其冲做到的重要步骤。
一、钢琴曲《二泉映月》的艺术定位。
纵观中国钢琴曲创作历程,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多以小曲为主,采用民歌、民间小调、时代歌曲的加花变奏手法连缀而成。虽不缺乏优秀之作,但同欧洲经典作品相比,无论是在曲目数量、艺术份量以及艺术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差距。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曲集(1949―1979)》基本总结了这个时期的概况。
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编选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选》,在前言中明确了“较高专业水准的中国钢琴曲集”的艺术定位。曲集中有多首中华民族器乐改编曲以及在国际、国内获奖的新作,其中一些作品在国外得以传播。《中国钢琴作品选》的出版如实展示出1990年之前中国钢琴曲作品概况,但钢琴曲《二泉映月》并不在作品选集之列。钢琴曲《二泉映月》是储望华先生在1977年之前改编创作(初稿于1972年),于1978年个人钢琴作品音乐会正式推出。时隔1991年出版已经有许多年头了,编者未纳入选集必定有充足道理:当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二胡专业学生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时,不由泪如泉涌,以下跪的姿势聆听完全曲。作为当代世界顶级音乐家,把这首二胡独奏曲摆放到如此顶礼膜拜的艺术高度,这无疑彰显出《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对于一个在“欧洲音乐体系”中心位置的交响乐指挥大师来讲,可见其评价的份量。之后,美国出版了《二泉映月》唱片,以及吴祖强改编的同名弦乐合奏在国外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中国乐曲。可见在世界乐坛上《二泉映月》所得到的尊重之大,艺术定位之高!
笔者认为,改编钢琴曲《二泉映月》不仅是储望华先生所说,完成了中国民间曲调和西洋乐感相结合的问题,它还必须解决中西方文化以及两种音乐体系的碰撞,以达到完美和谐与交融。在创作技巧上,如何既保持住原曲如泣如诉的旋律特色,又能尽情发挥钢琴演奏技巧,以通过中、西审美双重标准的检验,得到两个音乐体系认可。钢琴曲《二泉映月》同其它改编中华民族器乐曲的钢琴作品一样,在矛盾和碰撞中,成为了实践成功的范例。不仅做到让中国经典音乐同欧洲音乐接轨,更为中国音乐融入世界乐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前所知的中国钢琴曲目中,《二泉映月》是唯一一首改编自二胡的乐曲,同改编自琵琶、古琴的乐曲相比较,难度似乎大很多。钢琴同中国弹拨乐器发音形式较为类同,同属于击弦式点状发音,这同二胡乐器拉弦式线状发音形式差别很大,加上中国弦乐所特有的音律、调式以及滑音、揉音等技法效果都在钢琴上难以仿效。因此如何保持中国音乐的神韵内涵,如何表述出压抑、苍劲的情感,成为了创作和演奏过程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据我所知,父辈中有多人多次用中国弹拨乐器移植弹奏《二泉映月》,都因难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几度尝试又几度放弃。
用西方击弦乐器演奏《二泉映月》,其难度更大,但储望华先生却取得了成功。成功就在于他将欧洲经典弹奏乐器,同中华民族音乐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世界各国熟悉的音乐语言和形式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及民族音乐的精、气、神。这同样也是“钢琴中国化”和铸造“钢琴中国乐派”所面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最为核心的任务。钢琴曲《二泉映月》做出的成功尝试,对中国钢琴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胡曲《二泉映月》没有华丽的音响和炫目的技巧,但在乐谱的字里行间,灌注着凝重的民族气韵。乐曲中如歌的旋律,是经历了中华(音乐)文化50洗礼所孕育出的艺术瑰宝。钢琴改编曲起点很高,乐曲本身就包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欣赏和演奏该曲时不能用复调、和声或演奏技巧的标准去衡量和对比此曲的难易,弹奏者应加深认识、严肃对待,任何轻视和草率的行为都是对作品的亵渎。在中国钢琴乐坛上,钢琴曲《二泉映月》这类高规格的作品也并不多见,在已有的中国钢琴曲中应摆放到相当高的位置。
二、解读钢琴曲《二泉映月》。
(一)曲名和曲意解读。
众所周知,《二泉映月》这一曲名是杨荫浏先生后来所加,曲名与乐曲内容并没有明显关系,甚至曲名与曲意也很难相合,按欧洲音乐体系习惯分析,这首乐曲应属于无标题音乐范畴。泉水和明月属写景,如果硬性用情景交融或触景生情的思维去解读,也只可能是抒发那种闲情逸志之情,如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或钢琴曲《夕阳箫鼓》一样可以让人飘逸陶醉。而《二泉映月》的曲意是这样的让人呼吸沉重,使闻者有屈膝下跪的“断肠之感”,笔者认为曲意决不是这个曲名可作解读的。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曲名大都同曲意结合紧密,除了大曲名外,许多小段都配上相吻合的段名使听众和演奏者相对较容易地掌握乐曲内容。但是这些曲名如同汉语方块字一样多声多义,可能同时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曲意解读,也可能对演奏者或听众带来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在那个时代,阿炳的演奏是为了娱乐,用音乐给人们带来美好与快乐,在录音时没有着力悲愤情绪的宣泄,只是习惯性不可避免地将人生经历的哀怨与忧伤流露了出来。乐曲中旋律表现得流畅优美,气势刚健浑厚,而悲愤的激情却十分含蓄和压抑。而后人的一些演奏中不断夸张其哀怨情绪,甚至达到了催人泪下的程度,把《二泉映月》变成了忆苦思甜的代表作,把阿炳变成了旧社会苦难形象的化身。
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讲:“(阿炳)喝进的是苦水,流出的是清泉;‘每个音符充满阶级苦、民族恨’”,“阿炳音乐不说教”。[5]吴祖强先生改编的弦乐曲《二泉映月》就侧重发挥其优美的旋律特质,把民族音乐的旋律美感发挥到了“华丽”的极致,向世界乐坛演绎中国音乐魅力,展示出阿炳贴近自然、诗意般的情怀,把阿炳的音乐从苦难中解放了出来。
储望华先生改编的钢琴曲扬长避短,侧重于气势方面的激情和音乐上的张力,充分应用了和声、复调等复杂的作曲技法以及钢琴音域宽广、低音厚重的乐器特征,把阿炳含蓄压抑的激情迸发出来,在流畅而优美的旋律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和新的音响,把作品提升到一种民族精神或民族气质的高度。作品表达出的.阿炳不再是苦难的弱者形象,他的音乐理应得到新的解读,钢琴曲《二泉映月》已经成为了一首源于原曲但又高于原曲具有新时代意义的伟大音乐作品。
(二)速度的解读。
钢琴曲《二泉映月》用行板如歌(andentecantabile)来规范速度要求。按行板要求应该是每分钟90拍的速度,而乐谱则明确规定在每分钟48-58拍,这个速度属于(largo)慢扳、广板,明显比行板偏慢得多,演奏者应解读为慢板如歌较适合。这个速度标注的模糊,正体现出曲作者用欧洲音乐标准去界定中华民族音乐所必然派生出的审美矛盾,正是作者用这种方式化解矛盾的高明之处。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不能从乐韵中完全单独地分离出来。特别是这类情感起落鲜明的乐曲,往往随着音乐情绪的跌宕起伏而产生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综合变化,这并不止是单一的强弱、快慢,也包含音色明与暗,节奏棱角硬与软等综合因素的变化。速度的弹性可能会达到每分钟48-90拍的上下浮动。旋律进行的高潮和兴奋点的地方,节拍速度可能紧凑到每分钟90拍之上,而低潮或抑制点之处,节拍速度放慢至每分钟48拍以下。而这种随着音乐气韵呼吸,徐、疾紧密连结在一起,用标准匀速不可能演绎出的特殊深邃韵味,往往是缺少曲作者那样的民族音乐情怀以及深厚文化底韵的钢琴演奏者最难以掌握的中华民族音乐精深内涵,在识谱初期可以沿着外国乐曲的弹奏习惯按谱制音,但是一但熟练后就应多听二胡原曲演奏,划分明确呼吸句逗,弄懂情感涨落规律,这种弹奏才不至于落到“画虎类猫”的境地。
(三)旋律的“音腔化”解读。
二胡是一种单旋律的乐器,演奏中充分发挥了民族旋律美质,而这种美质特点正是中华民族音乐第一美质。美国《今日世界》所著《美感失落―谈现代音乐的“旋律萎缩症”》一文中,对现代音乐出现的“旋律萎缩症”给予抨击,认为“旋律是人类文化进展的高度结晶,经过数千年,才从野人音乐进化成优美的音乐,旋律的萎缩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日渐干涸。”“一段优美的旋律,不论它是愉悦的、幽怨的,柔慢的抑或雄壮的,通常都能在欣赏者的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喜爱怀念历久而不忘。”《二泉映月》是这样一首用优美的旋律表述民族气韵的乐曲,这正是民族文化先进与文明的标志。
凡是经典而且经久不衰的钢琴名曲都具备着优美旋律美质,无论创作和演奏技法多么华丽而复杂,都必须围绕在旋律的第一美质上去发展变化。中国钢琴曲大都能把握住民族音乐旋律特点,失去这特点世人将难以认可。钢琴曲《二泉映月》尊重了原曲旋律,推敲旋律的风格、韵味,运用倚音、颤音、琶音等多种手法,在竭尽全力地塑造旋律特质中显得独具匠心。
世界各民族音乐旋律的生成往往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闻一多先生曾讲过:“音乐是孕而未化的语言,语言是孕而未化的音乐。”由于语言的差异甚至方言的差异也可能造成音乐旋律的不同,这就是“基本音感观念”的不同。沈洽所著《音腔论》中,对欧洲音乐与中华民族音乐“基本音感观念”做了比较,固定音高与“音腔化”的“音过程”是最显著的差别。中华民族音乐的旋律可在每一个音上做到包括音高、力度、音色的细微量变,形成曲线音感。而钢琴是由固定音高的平直音构成,不可能达到像弓弦乐器上下滑音和音高微量波动的曲线音感。认真聆听二胡以及民族器乐曲演奏,“音腔化”的音乐特点是最普遍、最为常用的。句头句尾以及音符之间的连接,都离不开音高、力度、音色、节奏的“细微量变”,滑音、揉音比比皆是,旋律的行进同汉族语音及唱腔、声腔化特点密不可分,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弹奏中国钢琴曲必定有益。
弹奏钢琴曲《二泉映月》,应在旋律上多做文章。按旋律音腔化特点,尽量做到音色圆润厚实,优美均衡,余音连贯。合理应用踏板,余音延长,前后首尾相接,避免音断、韵断、气断。用“音过程”的观念认识倚音、装饰音,犹如弦乐滑音一样自然行进,不宜把倚音强奏。琶音也要为旋律服务,突出旋律音并让发音粘连一点。这首乐曲从钢琴技巧写作角度来看,大量吸取了二胡的演奏特点,要求在演奏时手臂放松落下,手指应把每个音牢牢的控制住,使每个音与音都连贯起来。气息要下沉,演奏非常深沉自然,作者深入挖掘钢琴演奏的可行性,用具有钢琴技巧特色的装饰音、颤音、跳音、断音、八度、和弦以及大连的复调手法和丰富的织体变化来模仿二胡特有的定把滑音、直线滑音、拉弓重音等各种演奏技术,使中国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钢琴领域得到了再次发展。在钢琴上最难处理的就是音色控制和音乐流畅、气息悠长的问题。二胡作为我国的传统拉弦乐器,其音色柔和、优美,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技巧复杂、细腻、表现力很强,而钢琴却是一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西洋外来乐器,它虽有弦,但却是用榔头击弦而发音的击弦打击乐器,每个榔头击弦一次只能发一个音,且音与音之间几乎不能连贯起来,这就对演奏歌唱性的旋律增加了许多困难,就要求演奏者应有良好的听觉和手指技巧以及巧妙运用好每一次踏板,才能奏出那种朦胧的背景下,为了勾画出分明的旋律线而必须发出的清晰声音。
要在钢琴上演奏好这首乐曲,首先要求演奏者应有娴熟的手指技巧以及良好的发音状态,多练一些慢的、贴键的练习,用大臂重量完全挂到指尖,并由指尖扣紧、支撑,运用手腕柔软的上下左右的带动和连接的方法来完成力量的转移,才能够维持和保留这种音与音之间连贯平均、柔和、深厚、圆润、平衡、统一的音色以此来表达那如歌如泣的音乐。在高潮段的大量八度与和弦也是一样,在突出高音主旋律的同时,手架子坚固,靠身体和大臂把每个和弦推下去,力量送到底,才能奏出既结实又饱满的声音。当然并不是把这些技术问题都解决好了就能真正弹好这首乐曲,还要通过丰富的踏板变化运用以及在练习和演奏过程中细致,深入的挖掘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认真仔细去聆听,辨别和琢磨,用发自内心的感觉去体会这引人深思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涵。
三、结论。
钢琴作品《二泉映月》在创作上继承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克服了原曲腔长、结构较为松散等不足之处,加强了它的音乐性,合理安排了乐曲的层次并在发展乐曲旋律的同时,力求保持本身所具备的民族风格,在二胡和钢琴这两种性能截然不同的乐器的表现手法上,作者充分运用钢琴特有的各种演奏方法、作曲写作技巧以及表现手段来丰富乐曲的内容,使原曲所具有的浓郁民族风格和演奏技巧尽最大可能地在钢琴曲中得到再现和发展。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它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不论在创作表演和理论基础方面还是在音乐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的方式、音乐体裁形式等各种表现手法上都慢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因此,作为一个高师钢琴教育者研究和发展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结合可以让自己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高师钢琴教育现状具有更高更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用民族音乐传承给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苏澜深。黎英海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0)。
[2]赵晓生。鲍惠乔女士访谈录[j]。钢琴艺术,(3)。
[3]苏澜深。杨峻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9(2)。
[4]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j]。钢琴艺术,1999(1)。
[5]刘德海。流派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二
第一段:介绍国画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中国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国画以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和精神内涵为基础,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念。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国画通过线条、色彩和山水来表达艺术创造力和情感。学习国画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掌握,更是对于生活和自然美的领悟。
第二段:对国画学习的体会和感受(200字)。
在学习论文国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国画以其特有的意境和哲学思想而闻名,通过细腻的表达方式,捕捉了自然景色的神韵。由于其潜在的意义和难以捉摸的形式,学习国画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在与山水花鸟的对话中,我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领略了生活中的美丽和平衡。同时,国画的绘制过程要求专注于每一个细节,这种专注力也给了我对于其他生活事务的更高度的关注和专注。
第三段:论文国画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200字)。
学习国画不仅仅是了解和掌握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通过对于大师作品的学习和模仿,我逐渐理解了色彩的运用、形态的表达和构图的布局,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这些技巧的掌握并非单纯的机械学习,而是对于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绘制和欣赏不同风格的国画作品,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独特美学眼光,同时也激发了我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欲望。
第四段:论文国画对于心灵成长的影响(200字)。
国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也对我的心灵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可以静下心来感受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将心灵的愉悦和悲伤融入作品中。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他人的情感。国画的学习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的方式,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意义。
第五段:总结,展望未来(200字)。
通过对论文国画的学习与体验,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领悟。国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能力,也拓展了我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将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国画技术,将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我的努力与实践,我相信我将能够用国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念,并传递美的力量给他人。
通过对于论文国画体验的梳理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国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于生活、自然和内心的领悟。国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能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平和。我相信,通过对论文国画的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在艺术和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三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深受广大文化爱好者的喜爱。作为一位业余的国画爱好者,我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本文将围绕国画的创作过程、技法的学习、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表达以及自我修养与实践等五个方面展开,从中总结出了一些对于国画爱好者来说或许有所借鉴和启发的经验。
首先,国画的创作过程需要良好的心境和自我调节。国画是一门讲究意境和气韵的艺术形式,艺术家的创作心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在创作时,我常常会远离喧嚣纷杂的城市,选择一个恬静的环境专心创作。对于国画爱好者来说,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才能够在作品中传达出深深的诗意和哲理。
其次,学习国画的技法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基础。国画的技法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技法是国画爱好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技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兢兢业业、专注勤奋的态度对于艺术表现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摸索,才能够掌握一门技法的精髓。同时,通过学习国画技法,我也发现了各种技法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对国画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题材的选择对于创作成功至关重要。国画题材的选择应该与自己的兴趣和实力相结合,力求突出自己的特点与风格。我个人喜欢以山水为主题的作品,因为山水能够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宁静,能够通过画作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情感。然而,题材的选择不应该局限在某一方面,再深入一些,我们还可以选择花鸟、人物、动物等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国画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进行选择,从而培养自己的创作方向与风格。
第四,国画的意境表达是国画艺术的核心。国画追求的是意境的表现,通过寄情山水、抒发情怀或是传递某种思想。在意境的表达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将自己对于生活与自然的感悟与画作融为一体,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通过线条、墨色、层次等丰富的视觉元素表达出来。同时,要注重画面整体的和谐与平衡,以及对于画面节奏和节奏感的掌握。只有在意境上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与思考,作品才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和传颂。
最后,国画的艺术修养与实践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关键。国画是艺术,不仅仅需要创作的技巧,更需要艺术家的修养。一位国画爱好者,应该积极参观各类画展,学习各类艺术形式,拓宽艺术视野。同时,要保持对于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思考与追求,通过别人的作品来促进自己的创作灵感。此外,定期的创作与实践是提高国画水平的关键。只有勤于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创作方法,提高作品的质量。
总之,国画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对于广大文化爱好者来说有着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作为一位业余的国画爱好者,我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创作的心境和技法的学习,题材的选择与意境的表达以及艺术修养与实践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心得和体会或许可以为广大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同时也能够推动国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四
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以线条形式美感见长,1000多年以来,历代中国画家创造了世界绘画中独一无二的形式美,清新的意境、雄远的气势、幽深的神韵、腕底烟云、胸中波涛,都借助中国特有的笔墨,把画的意境抒写得淋漓尽致。中国画的线条是在中国书法的基础上,有“书意”的线条。书法艺术渗入中国画以后,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书法的营养,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画线条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古人画树、石等均要求用写字法入画,强调用笔之过程的含蓄性,以书法的线,突破形体轮廓线的桎梏,不但用以描绘物象的精神,而且还充分表现出线条本身的形式美感。中国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生命的,画面上每一条线,都是艺术作品,不容丝毫疏忽。千条万线,以中锋、侧锋,勾、皴、染、点之笔法组成一个和谐的乐章,有起伏、有推让、有疏密、有节奏。细观每一条线,都应合乎书法的要求。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虫蚀木,真是一波三折,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美在其中,这种内在的线条美使人回味无穷。
意境是中国美学对心与物、表现层与再现层相融合的高度概括,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境”首先是对空问与时间为限定,进而引申为艺术审美空间,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特质,在中国画中则体现为以有限的景表现无限的境。意境的最根本要素是意,是作者的审美经验与情感学识的高度凝结以及空间物象的高度沟通与融合,这种经验无有一处不体现出作者的人生历程与性灵轨迹,还由于情感与生命的参与,自然物象才成为构成意境的单位――意象。意象是意境赖以生存的立足点,山水画中的意境生成正依托于生气流动的山林意象的组合,以意境深远着称的元人倪瓒的山水作品中的意境正是来源于种种独立而又浑然一体的意象。他的《幽涧寒松图》的意象是枯树、荒山、流水以及目所不能及的高原天际,意境就产生于这些意象的排列与整合中。枯树、荒山、流水、天空都不是意境,却是构成意境必不可少的因素。意象是指可见的个别情感物象,而意境则是指意象之外的镜花水月般的不可见的整体审美情绪。倪瓒的情感首先体现在随自然现象的选择中,他不画绿树而画枯树,不画春山而画荒山,不画飞流直下的悬泉,而画低缓曲折的山涧,这一切都体现出他内心的老境与凄苦,也是为了体现“天荒地老”这一意境,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他以枯墨运笔,在一定的度内对自然物象做了有限的变形处理,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主体性介入正是意境的生成过程。意境的生成还有待于意象的消解,在意象消解的同时也产生了完整的审美空间――意境。齐白石所画的有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的是成群蝌蚪顺着清泉畅游而下,给欣赏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他的另一幅画《荷花倒影》,画了一群蝌蚪在水中戏逐荷花的影子,亦是意境深远,其妙无穷。
笔墨增强了中国画语言和主体情境的表达空间。笔墨在这里不单指“运墨”和“着墨”,而是一个凝结人们创作、欣赏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感知方式和习惯,涵盖着一整套创作方法与审美范畴的中国画独有的话语。笔墨传统不仅是宋元以后的文人画传统,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传统。笔墨不仪是形式,更是精神意识,它更重视对传统质感表现力的继承和拓展,包括运笔上的中、侧、逆、藏、露等法,线条七的平、圆、留、重等趣味,运墨的_t湿、枯润、老嫩等质感表现,通过浓淡、繁简、虚实、疏密、松紧等各种形色形态因素的质地与结构性质的对比来扩展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水的参与和纸的特质,使笔墨呈现出千姿万色的应用和变化,“水墨交融”使黑白的对立关系发生转变,并得以具体化的表现。历史七的石涛及八大山人的作品可以看作中国艺术家在抽象水墨画上达到的'最高表现,唐大诗人王摩诘以画人禅又以“写”变为“泻”,这就是泼墨。“泼墨画法的出现把非可由人力设计而控制的无意识水墨效果,水混墨在纸上宣染的自由性作为一个重要成分注入了绘画艺术,这种自由性和随意性所达到的象征意味乃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美。”
诗画合璧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艺术美表现形式,诗与画的交融与综合使得中国绘画具有了一种审美统一性的文化内涵,而异于其他民族的绘画艺术,真正达到“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诗画合璧在形式上主要有题诗于画面和依诗作画两种。前者我们称作题画诗,后者我们叫做诗意画。诗中之“意”与画中之“境”的结合,使中国绘画不仅能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能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诗与画都是艺术,既然是艺术那么就要用形象来说话。对形象的重视使诗与画彼此相互认同,相互牵引。但是两者毕竟是有所不同的,绘画是空问造型艺术,艺术形象有视觉直接性、鲜明性的特点;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就有模糊性、确定性、多义性等特点”。以做诗的感悟指导绘画创作,令绘画诗意化;用诗歌语言展示美丽图卷,使诗歌充盈如画般的曼妙境界,达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综上所述,中国画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传统与精华,更是以开放的心态广取博收、包孕古今、汇贯中外,使国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其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美体现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和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点,反映了自身的艺术精神和品格。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五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绵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一名国画爱好者,我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更深刻理解到了国画的精髓和独特之处。本文将从国画的定义、意义、技法、题材以及将来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国画强调的是画面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情感,注重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与西方绘画不同,国画注重的是“气韵生动”,通过墨色、构图、笔法、线条等来展现绘画对象的神韵和情感。国画擅长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等主题,其独特的画风和表现手法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
国画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于对于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国画的创作过程需要艺术家集中思维、沉淀情绪,通过细腻的笔墨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增强个人的艺术修养,更可以促进思维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宣泄,对于提升个人情感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国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国画,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国画,使其在后人的艺术创作中继续发扬光大。
国画的技法独特而精妙,是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墨色是国画的核心之一。通过运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虚实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使绘画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生动感。笔法是国画表现形象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题材和表现要求,艺术家采用不同的笔法,如点画、勾勒、用笔的厚薄、倾斜等,来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线条是国画表现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线条的流畅与变化,可以表现出物象的形神、纹理和动态,使画面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些独特的技法使国画作品充满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国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包含了山水、花鸟、人物以及其他题材。山水画是国画中的重要门类,强调的是自然山水的气势和内涵。花鸟画则注重描绘花鸟的神韵和活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浓淡的墨色,展现出花鸟的生机和美感。人物画是国画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一类,通过画家的笔触和筆墨运用,刻画出人物的神情和个性特征。这些不同的题材反映了国画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们在欣赏国画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
国画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画不仅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和拓展,也在艺术市场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画,学习和欣赏国画,使其在当代艺术中继续发扬光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数字化也为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国画作品可以更便捷地传播和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国画艺术。这些都为国画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
综上所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丰富的题材和精妙的技法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独树一帜。通过学习和欣赏国画,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可以感受到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国画将继续创新和拓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惊喜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六
构图,就是将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加以艺术的条理化。
中国画向来讲究构图,南齐谢赫“六法论”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即是构图。
构图又名章法,或称布局,也称“置陈布势”。
《中国画论》(周积寅著,2005年7月编,1版)中写道:“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极为重要,唐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明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局意象为第一”,清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学以经营为第一”。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实际,呼应、开合、露藏、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能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间,使无画处皆为妙境。
中国画的构图有其特殊规律,因为中国画在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特殊性,加上本民族长期的风尚和人民的生活、欣赏、习惯直接关系到中国画的构图,宋代郭熙提出了“三远论”即:平远、高远、深远。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提出:“凡作画者多空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之。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新警乃佳,不然缀辞徙工,不过陈言而已。”现代画家在构图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着围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以处落墨,切忌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风,一笔失当如棋局败。
(王树村《民间画诀选辑章法》,见美术1961年第六期)构图中的线条在秦汉时期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如画像石像砖、木版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等,都是以线造型的。
《人物龙凤图》是毛笔在丝绢上勾画的,可以说是最早的白描人物构图作品,该画面人物造型简洁生动,墨线用笔流畅挺拔,线条纹饰经过精心刻画。
总体说这时期线条还较稚拙,不够成熟。
根据古代和现代画长期的经验积累,现在中国的构图日趋明显和成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定的构图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舍。
没有取,画不能立形,谈不到构图;没有舍,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画不上,即无宾主之分,又无轻重,大小的处理,便没有章法而言。
黄宾虹说:“对景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
2、定宾主之位。
一幅画,要有一个主体。
主体是画中最主要的形象。
有了主,还要有宾的陪伴(陪衬),陪伴便是宾。
元汤庄在《画鉴》中说:“画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
3、立远近大小之形。
宾主既定,就要考虑形象因透视关系而产生大小不等的形状。
宋李成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山水诀》)。
4、取势与写势。
所谓“势”,“此是往来顺逆”,是一种形象的运动感。
在形象上,势有欲高者,有欲下者,有仰视,俯视,也有奔腾以跃之势。
顾恺之称构图为“置陈布势”,就说明了势在对象的表面,是对象生动而有节奏的形式感。
5、呼与应。
画中的“呼其应”,简言之便是画中的形象,得到前后左右的关联。
民间画画称“呼应”为“顾盼”。
呼应有画内呼应和画外呼应。
在绘画中,呼应不仅是内容,即在形式上也存在。
如墨与墨,色与色之间的呼应。
6、大空与小空。
中国非常讲究空白,空白直接关系到形象在画面上的安排。
“挂一漏万”即说明了“留空白”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特殊聪明的办法。
7、黑与白,虚与实,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清秦祖永《桐阳画诀》写道:“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布景一定之法,有变化错综,各随人心。”
8、疏与密,松与紧。
画忌平,忘齐忌均。
有疏有密就打破平均,松与紧,一是指用笔用墨的松紧与紧凑;一是指形象在画面上密集与疏散。
9、繁简。
“繁中置简,静与生奇”。
(明沈周绂《江山渔色图》卷)。
10、纵横与参差。
画有一竖一横:横者以竖者破之,竖者以横者破之,便无一顺之弊(清华翼纶《话说》)。
高下参差,石之灵者出自天成(清沈宋骞《芥舟学画编》卷四)。
11、动静与奇正,山本静也,水流则动。
水本动也入画则静。
(清迮朗《绘事雕虫》)。
图意奇奥,当以平之笔达文;图意平淡,当以别趣谈之。
所谓化腐朽为神态笑。
(清云薰《山静居画论》)。
12、边角的处理。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
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面向现实生活的风气盛行,画家开始表现时代的脉搏。
西方定实技巧和写生速写的引入,提高了我国绘画的造型能力。
画家开始摆脱前人粉本,刷新了中国画构图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和画家心态的开放,西方现代艺术的引进,中国画兼收并蓄,画家不仅从唐宋绘画、楚汉帛画中汲取营养,而且从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进行借鉴,使中国画构图无论在设计,创意、还是对线条的运用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线条的形式美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线条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
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现代绘画中称为构成,新老观念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共通的。
人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现实世界的时间是流逝的、无限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无边无界的;而人的创造物――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
这两者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却又有着最密切的对应联系。
所谓构图,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
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
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画构图虽然加入了一些西方的绘画构图和设计因素,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画有其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构图形式的多样化还是脱离不了以上的构图法则。
只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的内涵,相信中国画构图的新颖性和多样性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1]周积寅.中国画论集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7.1.
[2]李子侯.工笔人物画.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5.2.
[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1990.5.1.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七
结婚搞笑对联(一)。
上联:假烟假酒假朋友下联:假情假意假温柔。
上联:好说,难说,好难说下联:思你,念你,思念你。
上联:好男儿紧握钢枪直插台湾岛下联:女英豪两边夹击活捉将光头。
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
上联:恩爱天长,加减乘除难算尽下联:夫妇地久,点线面体岂包完。
结婚搞笑对联(二)。
上联:灯初放夜人初会裙带急急解下联:气若游丝意若绵蛮腰切切迎。
上联:爱与被爱都艰难下联:有情有缘要时间。
上联:早晨没奶喝晚上没奶摸下联:白天没球事夜晚球没事。
上联:忆往昔峥嵘岁月,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下联:看今朝太平盛世,孩子一个,老婆一帮。
结婚搞笑对联(三)。
上联:一杆枪,两只弹,三十八年没有参过战下联:一个洞,两扇门,二十五载从未进过人。
上联:夜袭珍珠港,美人受精下联:两颗原子弹,日德投降。
上联: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必须下联:小吵,吵吵,大吵,分手难免。
上联:入半寸魂惊魄散娇呼:痛,快下联:留三分玉惜香怜急叫:出,来。
结婚搞笑对联(四)。
上联:浅出深入直教人生死相许下联:后顶前插最销魂反复摆弄。
上联:男英雄单枪匹马勇闯无底洞下联:女英雄两面夹击生擒独眼龙。
上联: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下联: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
上联:摸到胸儿探进腰儿害奴滴落水儿下联:提着枪头趁着兴头准我独占熬头。
上联:紧提枪慢调教深浅宜斟酌下联:大开口勤煽情收放请自如。
国画艺术欣赏论文篇十八
《蔬菜》(中国画)教学目的:
一.参照范画,临摹其笔墨技法,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二.使学生认识画、诗、书,即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教学重点、难点:
一.运笔、用水、用墨的方法;二.画菜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
提问: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有哪些?(学生答)。
1.师生共同欣赏齐白石,李苦禅的作品,简介风格。出示范作,简单介绍一下。2.教师示范以大白菜为题作水墨画的作画步骤(边讲边画)。(1)画菜帮:中锋蘸淡墨勾出,先从中间一块画。
(2)画菜叶:用大笔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侧锋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注意墨团有浓淡大小的变化。
(3)画叶脉:趁叶子未干,用浓墨画出叶脉,注意不要太湿。
(4)画菜根:中锋蘸浓墨,较快地画出根部,落笔时下按。2.出示作业要求:
(1)临摹一幅《白菜》的水墨画。
(2)保持画面、桌面、地面的干净。二.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20)分钟。
三.讲评:选出几件好的和差的学生作业讲评,然后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3分钟)。
国画《(水泡眼)金鱼》教学目标:
握运笔的走向,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恰到好处地调出所需颜色。
陶冶其艺术情操。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它以中国特有的毛笔、宣纸为工具,以水墨丹青为颜料,以奇异绝妙的表现手法,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表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画什么呢?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我们的学习内容。(出示谜面)。
金鱼的种类有很多,今天我们要画其中的一种,它的学名就叫——水泡眼金鱼。(出示课题)。
画好它要用到国画中的哪些基本用笔方法?(中锋、侧锋)。
画这条金鱼用了哪些颜色?这就要用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三次调色法。请你用“第„„次,调„„色,到毛笔的„„。”句式来说说,如何调藤黄与曙红。(根据回答,出示三次调色法步骤)。
请大家记住我的绘画步骤,并完成儿歌填空。(出示儿歌)。
(显示儿歌答案)。
然后加上曾经学过的背景,金鱼有了新家,游得更欢快,更栩栩如生了。最后加上格式正确的落款,便是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出示添加背景、落款的绘画步骤)。
(出示范画)。
焦墨、浓墨、交融的墨色分别可以表现梅花的哪个部分?(演示)2.分析作业步骤:
(1)画干:先从树干转弯处,向右下方侧锋运笔,使主干笔触出现飞白,再向右横出,向右上斜出主枝。(同学们用侧锋随意表现树干的体态。在画时可以留空,在空白处待会添加梅花。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调墨,用干涩的线条表现树干。)(2)画枝:从主枝向前生出新枝。
(3)点花瓣:用中锋变侧锋渐次点出可呈现浓淡变化。
(4)点蕊:正面的花丝画全,侧面花宜过半,背面花交界下方及花蕾的下方点花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