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论文(专业18篇)
执行力是指有效地规划和实施任务,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供大家思考和参考。
法学理论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高度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成为法律界和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法律与科学技术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掌握法律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法律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科技促进。
法律作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是评价人们行为适格与否的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并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是警告和处罚违法行为的根据。
国家政治稳定繁荣需要法律,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成熟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保障。
科学是人们发现世界探索真理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是系统的、具体的关于客观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法律活动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十分广泛。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律方法的扩展和法律观念的更新,法学研究和法制宣传都受法律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交通工具和通讯传播技术发展建设减少了时空阻隔,不同法律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促使人们对传统法律价值观发生变革,对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有了更高程度的认知。
法律信息库和法律信息传输网络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好的物质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及其法律体系的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这就促进了新兴领域的科学技术法的产生,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交流合作法等。
专门性的立法技术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法律的理性化、形式化和技术化借助于科学技术理性进一步发展,许多科技成果成为确立法律规范的依据,大量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概念被吸收到法律之中,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法律效力。
科学技术则正在强势地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能否恰当地调整社会生活反映客观规律,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最后,科学技术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影响着立法司法体制、过程和方法,促进法律运作机制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法律的立法、执法等各个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活动属于很少为法过问的领域。
近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复杂化有了国家干预和法律调整的必要。
现在社会中,法律对科学技术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法律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的影响,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
法律在控制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其次,法协调、指引和组织科学技术活动,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
法律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并将国家科协技术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促进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
最后,法律调节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
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与研究和法,发明者对科技成果享有专有权,是一个二者都具有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借助纯粹的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合理解决,法律却能以其理性的、权威的权利义务设置使这一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既有其社会运转规律,又有其自然规律。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广泛的科技活动,需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特别是以科技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保障,使这两种规律都得到尊重。
法律在控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在调整科学技术内部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抑制其消极作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作用。
科技活动中不良行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习性的矛盾,科学技术成果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控制能力的矛盾等都需要法律加以调节。
同时相当一部分的科学技术研制活动具有风险性和人身危害性,需要法律严格规定研制试验的防护措施和补救措施。
法律同时可以协调科学技术宗旨和本质属性与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物质生产的关系,有关科学技术商品化市场化的法律能够疏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循环渠道,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和应用,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
明确法律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正确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必然要求,虽然在某些层面法律和科学技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本文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主要以双方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为主。
科学技术促进法律的产生,协助法律的实施,法律调整由科学技术成果产生的社会关系,将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处理好法律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法制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实为重要的影响。
法学理论论文篇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效的克服了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性,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国务院李总理也对“互联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对很多传统事物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传统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因此公立图书馆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其契合时代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公立图书馆的作用。
1“互联网+”时代对读者的影响。
1.1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媒介、对象及内容。
在过去主要以纸张作为传统阅读媒介,其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阅读的内容通常是以纸质书籍为主要载体,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纸张作为媒介的单一形式。随着各种各样社交平台及移动设备的出现开拓出了更加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借助于各种设备及网络软件的现代阅读正在快速发展。在阅读对象方面,传统的阅读对象主要以文字为主,同时掺杂部分图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阅读对象的占有率如: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都在不断上升。在阅读内容方面,传统的阅读内容主要以作者的创作及观点内容为主。互联网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发生了改变,阅读者自身也变成了大众阅读的内容,如:在网络中的个人资料通常都是公开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中浏览到个人信息,读者们都被卷入到了相互阅读的形式中。每一位读者都是阅读内容,使得阅读者与作者两者间的隔膜渐渐淡化。
1.2改变的读者的阅读路径及方式。
在传统的纸质读物中,文章作者的权威相对较受重视,读者被作者的思维所引导,只能被动的接受文章中的观点,无法构建自己的思想框架。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增加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读者可以就文章内容与作者进行探讨,打破了读者与作者双方的隔膜,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得以表达。互动性的增强使读者关注的焦点发生了改变,读者参与到文章创作中来增强了评价阅读及创造阅读。在阅读方式方面,过去想要阅读纸质书籍必须要到图书馆借阅,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就显露了出来。而“互联网+”时代在阅读方面实现了数字阅读,真正的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对读物进行阅读,为读者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图书馆的发展中引入“互联网+”的思维,对于图书馆自身而言,应该不断调整自身的环境与优势,尽快适应转型,互联网能够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开创阅读新模式。
法学理论论文篇三
目前,由于公立图书馆的人员待遇相对较低,造成难以吸纳人才的现象,如何建立起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团队,成为了公立图书馆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公立图书馆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人才在公立图书馆改革创新的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加快发展步伐。这就对公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自身素质及职业操守,并且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能够将新事物与传统工作进行结合。但图书馆当前缺少专业人才,拥有图书管理学等专业的工作人员先对较少,加之自身知识结构得不到提升,创新意识相对较差,工作人员素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读者对图书信息的使用也被受到了极大阻碍,影响了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步伐。
2.2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开始重视起情感体验及服务质量。然而当前公立图书馆并没有把握好读者的心理,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阅读服务,无法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的认真态度及良好的服务质量。网络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读者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电子书及网络书籍等方式的出现时人们的阅读变得多元化,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多年来都是以借阅为主。虽然在网络的普及过程中加入了电子阅览室等新形式,但这些新的阅读形式无法承载足够的读者,同时图书馆未针对现状开展相应的新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地位在逐渐降低。互联网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改变了阅读习惯,打字聊天、微博互动等交流方式使读者难以真正的静下心进行阅读。只有图书馆开展更加多样化阅读服务来吸引读者,才能使公立图书馆重新建立起自身的地位。
2.3公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不足。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资源公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储藏量非常庞大,由于互联网发展对于时间、空间等限制的跨越,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公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储藏数量无法与网络中的资源数量相比,在公共图书馆的评定中,县级图书馆的馆藏标准仅为20万册,其中还包括报纸、期刊、绘本及光盘等,数字信息资源的标准最高为4tb,并且,绝大多数公立图书馆的馆藏量还要低于标准,另外,纸质书籍的更换速度相对较慢。信息资源数量的不足,使读者对于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限制了公立图书馆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法学理论论文篇四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酒店管理专业操作能力为宗旨;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涵养,优化选择可行性强的项目,然后系统地组织实施这些项目,最后确定各个具体任务。
(一)教学以岗位服务为具体模块。
项目的选择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选题要与酒店实践工作紧密联系,也可以是酒店现实工作中的某一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或者值得讨论、交流和研究的行业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制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结合酒店工作的实际,选定前台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现场管理等工作岗位作为具体模块。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引导各组学生了解的项目包括:通过课堂上大量的会话练习和模拟实践,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在酒店工作中各个部门、各种场合里直接和客人接触时的专业用语;能正确理解住店客人提出的各种服务要求,用符合酒店服务人员身份的礼貌用语回答客人的问题,向客人提供各种信息,从语言角度提高宾客对酒店服务工作满意的程度。
(二)实施项目计划,完成项目教学。
教师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分解、目标精细化后,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具体来说,分为如下三步:。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项目教学法先按班级分组,全真模拟酒店的分工与协作,做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项目分组。分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涵养、性格等作全面的了解,要注意男女性别的搭配。小组人数按实际项目情况安排,设置一名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行使项目负责人的职责,其余几名学生为职员。部门经理为这个小组的组长,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学习过程中部门经理全程跟踪指导,学习之余额外辅导企业中实用的技巧、及避免错误的关键点,让学生少走弯路。
2.引导各组学生了解项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首要项目是,培养学生在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中具体运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交际能力,教师要各组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前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餐饮服务岗位的项目分为:订餐、迎客、点菜、结账、投诉;将客房岗位的项目分为:客房预定服务、前台服务、房间服务、整理房间服务。同时还要培养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沟通的能力、礼仪服务的能力、服务实操能力、处理投诉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酒店产品的销售和产品销售策划能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这样才能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实质上引导各组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项目。
3.实施项目教师在引导各组学生了解项目的基础上,接着是实施项目。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西餐厅职员作为实施项目,学生完成的项目是负责厅面、送餐、blllrt,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礼貌语言为客人提供最佳服务,做到文明有礼、掌握原则、有问必答、言简意赅;积极向顾客介绍和推销本餐厅饮品及特色菜点;工作过程中灵活有度地配合领班工作,服从领班或经理指挥。再例如,将酒店前厅部职员作为实施项目,学生负责接待每天来酒店住宿的客人,登记好客人的基本信息,根据客人的需求,为客人推荐不同类别的客房。教师要在实施项目活动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在项目活动中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非常重要。如在酒店人力资源部的文员,发现问题延迟一天上报,笔者根据这名学生善于沟通和表达、求知欲望强,但是较马虎的情况,提示该学生要增强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巩固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善于记录、思考“班前会”或“班后会”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三)项目的总结与评价。
项目的总结与评价是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重要手段。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对项目进行总结与评价,鼓励优秀的项目小组,对其项目的优点给予点评,引导其他小组强化该项目,同时,指出存在问题的项目小组,指出其不足之处,警示各个小组在该项目实施中要注意的.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要予以重视,更要重视学生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
(一)必须完成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变主体为主导。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不应是简单的专业阅读,而应强调实际应用,即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要“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教师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
(二)结合学生的参与情况实施项目教学法。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外,还应向互动型、讨论型、情境型、模拟型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向发展,使其符合职业化、岗位化的特点,教师的观测点是学生的参与度,以学生的参与度来检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经历。
(三)学习效果的考核应多样化。
学习效果如何,必项通过多样化、灵活的方式予以考核。笔者认为,考核不应针对个人,而应该针对小组,这样考核,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学理论论文篇五
与别的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其自身独特性,因为它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的,学生有受语文习得经验影响的基础。要消除这门课程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生新鲜感差,收获少、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尴尬”的境地,必须追本溯源,深入辨析确定这门课的课程定位和与众不同的特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探析。
学科的定位是课程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我国从19开始建立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开设语文科,从此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这个现代教学制度的特征是把所有的教育内容分科传授。它适应了工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能高效、快捷地培养掌握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特别之处。“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大学语文也同样具备这一特点,而且是其他学科明显不具备的,不重视这一点,大学语文将不能找到自己科学正确的课程定位。设置大学语文课不只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拿学分的“选课”机会,更不是为了教授语言学、文学的纯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民族优秀语言的习练给学生个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帮助学生找到灵魂可依托的家园,成长为有文化内涵、精神健全的人才。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般的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大学语文的所有内容的选择与设置都必须以此为取舍标准,才能不被这样那样的倾向所迷误。故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只能是侧重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适当兼及语文能力水平的提升。这个课程定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上强调“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必须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的潮流方向是相应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应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提升人文精神,养成其文化素养方面,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语文的七点课程特性。
(一)适应不同专业的“通识性”。从精神文明的角度去思考,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属于“器”的范畴,“器”必须受到“道”的制约,以人为本,为人类谋幸福才是“器”的终极归属,缺乏人“道”引领的“器”极容易演变成危害人类公众利益的工具,“器”的性能越强大,危害性可能就越大。因此,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课程必须树立仁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通识性思想和普适价值观。由于大学语文授课对象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理、工、农、林、医、生物、气象、经济、管理、外语、财经、政法、艺术、军事等各专业学生,是一门公共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通识性”的文化基础知识平台,要多选具备通识性思想价值观的'语文材料,让学生反复研读,探讨历代人类文明的精华,从中受到教育。“通识性”之“通”必须落实在求善、求真的思想价值观、精神品质上。
(二)区别于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尽管大学语文课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有一种先天性的“亲缘”关系,由于教学对象、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语文要有区别于我国大学中文系课程内容设置的独特思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有所区别。应坚持做到:凡是具有通识性人文意义的文学内容,才能为我所用;凡是有助于人文教育培养的部分才是合适的。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把方法的教学与知识的融通和运用放在首位,打通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壁垒,促成学生由“用器”到“用道”的飞跃。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性原则的基础上,应探求适合于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方法,并以此对传统文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选择能超越各专门学科知识域限,既具有鲜明时代性,同时又具有普遍的精神价值的文献经典,它们或表现不同时代共同人性,或展示各民族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与情感体验,或引导学生学会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提升其哲思境界,或贴近学生当下生活实际,与各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紧密联系。在足够的弹性和灵活度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类别学校和专业方向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
(三)沟通古今中外、名家与非名家、高雅与通俗的“统一性”。“古”与”中”绝不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依据的藩篱,“今”和“外”也不可偏废,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品味与语言能力,无论古与今、中与外,都可以考虑纳入教学范围,讲授时间不足也要给学生必要的梳理,以方便其日后学习。当然选外国文学作品要考虑我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民族的文化心理;选择“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也要考虑到它们“过重的欧化倾向,精英意识,功利情结”等偏狭文化特征。必要时可以是一段或几个段落,中国外国都可以,以指导学生阅读,有效扩大学生知识域限,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阅读快感。课程指导教师要虚怀若谷,思维超越“定评”,勇于打破“名家”崇拜,不要只把眼光瞄准“名家”,历代非名家的作品,只要主题积极,艺术强,学生爱读,就可列入考虑范围。应破解大学语文课长期以来在体裁、文学流派、时代、国别的内容选择困境,涵盖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类别。属于诗歌范畴的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绝句、律诗)、宋词、散曲、小曲、弹词、中国内地歌词、港台歌词、现代诗歌、当代新诗,还有汉语特有文体“对联”;散文中的语录体、书信体、古代的“移文”、现代杂文等均可入选。语言形式要既有文言文、也要有白话文;既要有散体文,也要有骈体文;文学流派上既重视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可忽视浪漫主义作品、现代主义作品,以达到作品体式、体裁、语言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性。
(四)语文学习的“终身性”。语文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一辈子的,它与每个人都终生相伴相随。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培养起来的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人生发展的核心能力,将终生影响着每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发展。国家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说过:人生有多长,语文就有多长。东南大学在大学语文课建设中就提出“双超”理论,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一桶水’,而是给之‘一条河’”。因此语文学习也是终生的,要有终身的理念,决不是学校生涯结束了,课程就完成了,语文学习、语文表达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要伴随学生一辈子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从终身教育出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把语文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学放在首位,关注内容提供的情感价值导向,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六)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适应性”。如果课程内容的文本主题、情感脱离时代和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提升完善当前思想的精神力量,无法与以前掌握了解的语文知识结合,无法与社会现实联系,无论注释多么准确,赏析多么完美,汇评多么全面,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将会很微弱,学生也不会很好的接受。所以在安排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主题是否积极,语言是否生动,体式是否完备等各种因素外,还要考虑接受对象的特性,不要过深过难,归类要清晰,要有开放性,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海洋与源流。要敢于放弃“文学史”或“体裁分类”的陈规,以思想倾向、主旨的相同、近似或相反来组合历代、各种体裁的作品,这些思想倾向、主旨又必须是现代的,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注释要精简,只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义即可,注释中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内容可简化甚至省略,解题、赏析都要极为简短,汇评内容也可省略,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原文文本。有的短小又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记住名句,会写,领会其意义就足够了,解题、赏析和赏析性的作业布置可一律省去。
(七)提高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性”。语言表达的实践性很强,古代的读书人平时经常要吟诗作对写文章,而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时心中有而“口”不达或眼高“手”低的现象却很严重。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强调文学的情感熏陶与语文运用能力的双重发展是必要的。课程应根据人类语言能力的形成规律,安排适量的语文运用训练,在引导学生品味优秀文学作品过程中掌握高层次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应紧扣学生心理实际与生活实际,形式现代化、多样化,注重类比,既强化原有选文的主题、情感倾向,又引导学生联想到教材外的语文生活场景,有话可说,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提高母语水平。作业形式要多样,辨析、讨论、反驳、批评均可,方式上应随学生自身喜好自由选择,书面、口头,纸质书写、电脑书写、当面提交、网络提交都应允许。评价方式要灵活。原创性作品,无论是否正式在媒体发表,应可替代作业提交甚至考试。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7):20.。
[2]魏饴.大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新探[j].中国大学教学,(6).。
法学理论论文篇六
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tcp/ip协议、osi七层模型、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一下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上网,至于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自身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项目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一个具体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经过独立思考和教师的指导,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根据网络课程特点,我们结合实际综合布线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来确立综合布线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使各个知识模块涵盖学生应掌握的工程知识,再通过项目教学法来体现这些知识模块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参观样板工程和对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5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切实地掌握从设计到测试验收所必须的技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强化。
采用四级教学法: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
(2)示范。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提示劳动安全。
(3)仿做。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4)应用。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职业(岗位)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守时、准时及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行为规范的训练,与人合作、协调、交往的能力,独立计划、组织、实施的能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理论论文篇七
项目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科学设计任务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划分成多个事件,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加大动手能力的锻炼力度。职业中学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项目教学法符合职业中学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项目教学法在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项目教学法拥有较高的可控性。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各个教学目标设置项目,完成项目的时间不长,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进行深刻掌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各个小的教学项目进行充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对就教学目标进行把握,通过科学的控制课堂教学重点以及进程,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其次,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项目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个人努力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同学生进行大量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答疑解惑。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在长时间的学生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彻底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大量的知识,因此项目教学法在变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的设精心计。
在项目教学法中,要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学习中来,必须提升项目设计的科学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不仅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对知识进行思考和认知。在设计学习项目时,教师应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对每一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进行word软件知识讲解过程中,传统以教师为主的功能介绍,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而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小报制作”这一项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内容,通过科学的搭配色彩、设计鲜明的主题以及应用图文并茂等方式,对word软件各种功能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练的应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计算机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科学进行项目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为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是无法提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设计教学项目以后,应展开项目展示,通过熟练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各项任务,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对项目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产生了解,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在项目展示中,教师应指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明确学习目的,为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引导学生通过photoshop有效完成“图像拼接”项目时,教师可以将自身完成的明星图像和美丽景色图像拼接成果展示出来,生动的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任务中的重点也能够进行充分的掌握。
4加大对网络的利用力度。
现阶段,职业中心计算机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各项计算机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网络的利用率,即引导学生在不断努力尝试完成各项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会总结与思考,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成的网络体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在实践中更加灵活的应用知识点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大对网络的利用率,也指在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有效应用互联网。教师将大量网络资源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为更好的完成学习项目做准备。例如,在进行“网页制作”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种成功的页面设计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升其观察和创新能力。
5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将项目教学法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必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而自身作为客体,及时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其逐渐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以免学生因遇到困难而放弃。例如,在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图像拼接”教学中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呈现出相对困难的现象,教师应积极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并加大同学生的沟通力度,通过举例等方式,促使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理解,从而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6结束语。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将项目教学法同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通过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和项目展示,能够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充分利用网络、发挥教师指导功能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展开自主探索,从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法学理论论文篇八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一总结一观察一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公式。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法学理论论文篇九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会计工作的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当人类进行共同生产的时候,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它作为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就开始出现了。说它年轻,因为人们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纵观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有关会计理论研究的论文和专着几乎全部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有人认为会计理论就是以认真研究和贯彻公认会计原则(gaap)。为基本内容的。直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看到有关研究管理会计理论方面的专着,在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也很少涉及。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西方国家一般都把管理会计理解为是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譬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c)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所应用的信息(财务和经营的)进行鉴定、计量、积累、分析、处理、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以便在组织内部进行规划、评价和控制,保证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从上述定义来看,似乎管理会计就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专门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作出决策的各项具体工作。即只有技术方法,而没有理论研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距今有数十年的历史。它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扩大了传统会计原有的事后反映与定期监督的职能,使现代会计科学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就拿我国情况来说,尽管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是在80年代初,起步较晚;但许多大中型企业自从“零敲碎打”地采用了管理会计的一些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等专门方法以后,在改进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就尝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甜头”。所有这些事例充分证明: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实践的后面,必然有一定的“哲理”在指导它、影响它、支持它;否则管理会计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把管理会计实务中内含的各种哲理加以归纳、提炼、升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严密的概念框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2.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根据逻辑推理首先得弄清什么是“会计理论”?关于什么是会计理论,西方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用来评价、开拓和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原则。”根据这种说法必然认为对会计原则的研究就是对会计理论的研究。
(2)“会计理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为什么可以用其它办法的理由。这些理由就构成了会计理论。根据这种说法可以看出会计理论是个多层次的结构。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但认为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似乎还应加上会计对象、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总之,会计理论是人们在理性的高度上对会计实务的规律性的认识;它一旦形成,必然又会反过来指导和影响会计实务。这就充分证明了:西方的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实务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r’也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根据一个国家对会计原则研究的深度就可以对该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会计理论的内涵只包括会计原则。另外,还必须指出,以上所述的会计理论实质上都是指的财务会计的理论;那么,作为现代会计的另一领域的管理会计,它的基本理论又将如何表述呢?艾哈默德·贝尔考依(ahamadbelkaoui)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1980年版)专着中,曾对管理会计理论作如下的描述:“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这个定义强调丁“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突出了管理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易使人误解管理会计本身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致、首尾相贯、浑然一体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对其理论的目的只提“用来评价管理会计的技术”,似乎也不够全面。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基本假设、管理会计原则所组成的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
本文拟先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概念框架)中的前三者加以论述,后三者则拟另写论文进行探讨。
3.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
象)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执行的“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的观点可进一步加以探讨。何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尽管货币计量是现代会计综合计量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手段。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计量手段兴起了一系列的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综合计量手段,例如质量综合计量、标准实物计量、经管责任综合计量、潜在因素综合计量......等等。它们大大丰富并扩展了会计反映的科学内涵,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反映再生产过程的能力。这里还应指出,从理论上讲现代会计可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综合计量手段对多样性的客观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是否能把客观经济活动都反映出来,还要取决于:(1)管理当局的需要;(2)人们已掌握的计量手段。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的对象似可改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较为妥切。另外,由于会计的本质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或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证明首先进入会计反映视野的是客观经济活动的状态和特征的综合表现,即综合的经济信息,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经济信息一经产生和出现,就成为会计人员追踪的对象。可以认为会计工作开始反映的对象是综合信息源(即综合经济信息的原始状态);全部会计处理过程就是综合经济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存储、输出,从而形成综合的信道。会计的控制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影响者,即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会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通过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而实现对再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实质上就是借助于各种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对经济活动及其效益来实施控制,是一种信息控制。但必须指出,会计控制实际上不能一次完成。它首先是及时提供各种对管理者有用的、准确的、全面的、综合的经济信息来影响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促使他们接受会计信息的意见;然后通过信息反馈,参与各级管理层次的管理活动,并对其经济活动和效益实施综合控制。综上所述,可见现代会计的对象若描述为:“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似乎与其所属的大系统“现代化管理的对象分为物流与信息流”更为合拍。依同理,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从总体上来说也应该是一致的,即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但两者由于分工的不同,在时、空两方面各有所侧重。财务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济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经济活动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则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预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则侧重于部分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4.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目标问题。
管理会计的职能.西方会计学家从来就没有谈论过管理会计的职能问题,一般、只涉及到管理会计的目标。笔者认为“职能”与“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会计的目标(中国的语言习惯喜欢用会计的任务来代替它)则是人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与可能,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属于人的主观意志,它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但无论怎样,会计目标总不会超越会计本身的职能。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会计界一般都认为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这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所作的科学概括——即“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来理解的。但是,到了50年代以后,企业会计系统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于是会计实践已经远远超过单纯的事后反映和定期监督的范围。在这样情况下,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仍具有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至于新派生出来的管理会计,则把传统的职能扩大到以下四个方面:规划的职能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组织的职能主要是结合本单位的具本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控制的职能主要是根据会计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对预期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评价的职能主要是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的目标。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下属单位“管理会计学科委员会”曾对此作过研究,认为确定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建立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一项基础工作。另外,艾哈默德。贝尔考依教授在其《管理会计概念基础》专着中还指出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总目标似可改为总任务,即:“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决策。”至于它的具体任务则应与其所有的主要职能联系起来,并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包括对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或销售额)、目标成本、目标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与确定;协助管理当局对计划期间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决策(包括短期经营决策与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在上述基础上编制出资源最佳配置与流动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合理使用经济资源包括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基础上制订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责任会计制度;并利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逾励策略,以及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务的消耗与最少的资金占用来完成计划所规定和各项目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包括事前制订成本控制制度和开展价值工程活动进行预防性和前馈性的控制与调节;以及日常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所反映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进行反馈性的控制与调节’,借以保证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
评价考核经济业绩包括利用标准成本制度结合变动成本计算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收集和计算;定期根据各责任单位编送的业绩报告来评价和考核它们的实绩与成果;确定它们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和应受的奖罚;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挖掘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潜力,并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数字技术与数字革命浪潮,日常生活与工作变成一堆数字。数字工业革命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与概念,让经济发展路径面临诸多不确定。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可理解为“大物云移”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之中基于云计算的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云经济时代数字渗透进工作与生活的每个角落,例如基于云平台的购物、消费、学习与交友等等。schumpeter认为创新是对旧结构的创造性再造,云经济时代的诸多云现象就是数字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创造性再造。本文对云经济时代的云会计进行剖析,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其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云会计相关内涵。
云指的是一些大型的计算资源,包括大型计算服务器集群、大型存储服务器集群与宽带资源等,这些集群资源可以实行自我维护和自我管理功能。
云计算指的是将各种计算本领、数据存储、网络虚拟。
化等计算机功能与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借助saasn,paas,laas,daas,h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处理等服务的一种应用计算技术,它是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提供仓库,也是一种全新的动态计算资源提供理念。
云外包指的是一种基于云计算资源与平台的新型服务外包模式,由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数据云、硬件云及处于云端的各种终端服务组成,包括saas软件服务云模式、paas平台服务云模式、iaas设施服务云模式、daas数据服务云模式、haas硬件服务云模式。
云会计指的是利用云计算的技术和云外包服务的理念向用户提供会计核算、会计处理、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信息决策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等。云会计服务提供商把相关服务部署于云端,向全球用户提供会计信息化服务,用户在云端的会计服务通道上可以自行任意下载自己想要的服务模块。云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于云会计是虚拟的、传统会计是真实的。云会计相对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征与优势在于:会计成本低、自由度强、数据处理模块化、信息量庞大、会计效率高等。
三、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分析数据为基本内容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可以从表层的基本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具体的内容实质,主要对样本内容进行剖析,尤以文献数据为基本分析对象。把一些描述性的内容转化为可以量化出来的一些数据,解决描述性分析的缺陷,力求研究更准确,例如把一些样本内容用频率表示其出现程度,把一些文字与信息用数据表示等。云经济时代云会计发展迅速,但是模式较新,相关学者研究不多,官方尚没有有效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即使一些相关文献也是定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为主。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开展研究,找出并分析影响云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为云会计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样本分析。
目前研究云会计的文献非常少,从cnk工全文数据库设定关键词“云会计”进行搜索,时间区段设置为1999-2014年,记录仅为59条,表明学术界对云会计进行系统学术研究还不多。进一步分析发现,59篇文献中包括人物介绍类文章3篇、政策介绍类文章1篇、企业报道类文章3篇,剩余学术研究类文章52篇,剔除相似学术型文章14篇,留下各种云会计文献研究38篇。
本文对上述所有文献进行归类编码,对影响云会计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整理与编码。频次大于20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有10个。对出现频次进行合计,出现记为1,不出现记为0,对频次结果进行合计并用表格统计。
标准,如果两位检验者的评判一致性基准大于0.85,则可接受检验结果;若小于0.85,则不接受检验结果。本文对上述所有文献样本进行信度检验,经计算评判的一致性比率为0.9015,大于0.85,因此可以接受检验结果。
四、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一)产品与功能。
云经济时代,用户希望会计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会计服务面临更多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云会计服务提供更多的是集成化与模块化的服务,因此用户关心云会计服务提供的产品是否丰富、服务功能是否齐全,产品与功能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质量评价标准。
衡量传统会计服务有一整套成熟的质量评价标准。云会计是个新兴会计模式,尚无质量评价标准。当数以亿计的用户涌上云端寻求云会计服务,政府或者行业用什么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其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这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隐私信息管理。
隐私信息包括企业存放在云端的会计信息与核心数据,这些涉及机密的财务信息可能被盗作他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一旦曝光或被竞争对手盗用对企业将是沉重的打击。在云端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可自由驰骋,基本不设门槛,因此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成为云会计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用户习惯与观念。
用户使用传统会计服务在习惯与观念上已经根深蒂固。云经济时代,传统会计模式向云会计模式转变,用户面临习惯与观念的打破、建立与巩固的三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树立用户云会计的使用习惯与观念将是云会计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五)网络传输能力。
云会计信息量庞大,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在云端传输,因此网络车道的拥堵成为常态。网络传输的负载能力成为影响云会计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需要我国网络与宽带技术加以支撑,应建立网络负载预警系统、网络节点故障检测与自我恢复系统等。
(六)知识产权保护。
云会计的海量信息自由度较高,任意用户都可即时下载。若有第三方对相关数据进行篡改以作其他商业用途,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传统会计相比,云会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复杂,取证更难,需要保护的范围更宽、内容更多。
(七)数据延时与应用。
在云会计处理业务时,频繁的数据存取和海量的数据交换会造成数据延时,而且难以控制,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留下一些痕迹,其他用户通过痕迹逆向追踪可能获取到想要的会计信息。
(八)业务流程变更。
并不是所有用户业务都可以直接运用云会计服务,其业务需求要转换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会计云服务的需求,包括软件云、平台云、设施云、数据云、硬件云等。因此需要企业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变更以适应云会计服务需求。
(九)软硬件维护与升级。
云会计服务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系统、数据存储系统、信息决策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等。因此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需要定期维护与升级,涉及人员、费用、周期等,而且软硬件维护与升级时期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云会计服务需求。
(十)数据存储与备份。
云经济时代用户数据存储量日益庞杂且呈爆炸式增长,云端的海量云会计信息面临数据存储、容灾与备份,需要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以满足每时每刻的数据存储与备份压力。因此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和存储等成为影响云会计发展的瓶颈。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剖析了云会计的相关内涵,分析了云会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云笼罩之下,用户与相关责任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云会计模式还不十分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函待解决。第一,云会计服务必须做到产品丰富、服务功能齐全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第二,必须建立一套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云会计服务;第三,必须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受任何第三者侵犯;第四,必须培养用户云会计的使用习惯与观念;第五,必须提升网络与宽带技术缓解云会计海量信息传输压力;第六,必须建立云会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制度;第七,必须处理好云会计数据的延时与应用问题;第八,必须调整企业业务流程以适应云会计发展;第九,必须解决云会计系统的软硬件维护与升级问题;第十,必须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以满足云会计信息备份、灾难恢复和存储。
最后强调的是,对云会计的诸多研究目前学者们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是研究数据难以查找,二是大多研究仍然以定性分析与描述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的数据分析,例如云会计的综合管理等许多研究仍是空白。未来进一步研究将会从这几方面展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一
内容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犯罪不断出现新手段和新形式,其中社区犯罪就是社会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加强社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提上了维护社会治安的日程。要建立健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与警民联防并重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就必须认真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从而确定可行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论文关键词: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社区法制建设社区警务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社会的矛盾和犯罪率也随之向社区蔓延,社区犯罪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稳定的重大因素。怎样防控社区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在我国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立以社区支持为基础的违法犯罪防控系统。
一、我国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历史转型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旧的犯罪防控体系也已经不适应城市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需要: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社区警务建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社区犯罪率提高的一大因素,不但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也给社区建设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
(一)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和谐社区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一,而社区法制化建设的理论和实务的研究还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发展,落后于法治社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
目前,对社区概念的认识不一,共有76种说法。正因为社区本身概念的不明确,各省市、各地区对于社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当前社区管理和建设所依据的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以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对于构建有效地社区犯罪防控系统,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社区的各种关系难以理顺,影响了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有效性。居民委员会与居委会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制约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范体系建设的瓶颈。在一些新的小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居民委员会是上级指派的,代表官方立场;居委会党支部与居民委员会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业主委员会却是民间组织,代表业主利益;物业公司是一个企业,业主是它的客户。可见,它们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独立,但其职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所以职责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通过立法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促进社区法制建设,推动社区犯罪防范建设。
(二)社区警务建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区警务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现在已成为主流的警务思想和警务改革的基本模式。社区警务思想是对单纯强调警务工作职业化、警务装备现代化、控制犯罪被动反应式的近现代警务观念和做法的反思,以及对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古老警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现代社区警务思想认为社区警务是在政府倡导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下,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和减少社区犯罪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区综合治理模式。它不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还要求警方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机关化的传统警务管理运行机制、领导指挥方式、工作方式方法和习惯,从而逐步探索形成一整套以社区警务哲学为指导,适应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开发式、社会化的新的警务管理运行机制。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社区警务工作在我国处于初创阶段,社区民警的配置、社区警务室的建设、社区警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对社区警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参预也不够,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并未全面调动起来。社区警察多沿袭过去管片民警的工作方法,对本身角色还不太适应。总之,社区警务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对此,人们无不期待在预防上多下功夫,发挥出社区警务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我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决定因素之一。
由于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的组织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社区人群、家庭、学校等正式或者非正式组织,是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所以社区的稳定、和谐和安宁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主题的今天,和谐社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和谐社区建设已成为是基层执政能力的新目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就是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公共安全既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需求,而保证社区公共安全的核心就是构建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中、小城市居民居住的社区化,以及犯罪手段和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当前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加强人防和技防、利用高科技技术防控社区犯罪成为该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如何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加强社区法制建设,促进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建立加强社区法制建设不但可以维护社区治安,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还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良好氛围的形成,对防范、控制和打击社区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要在加快有关社区立法和明确界定社区内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1、明确社区治安的目标,并加以实现对社区进行明确的目标规划并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对构建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社区治安管理者,都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宣传社区建设及社区警务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对社区警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整合社区的资源和力量,积极维护社区治安,防范、打击社区犯罪,从而减少社区治安问题,避免或尽量避免案件的发生,降低社区犯罪率。
2、开展各种“社区共建”活动,着力发展各类“志愿者”,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工队。社区治安管理者要主动与社区居民联系,为防止社区内未成年人犯罪、等犯罪事件与案件的发生,共同发展各类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和社区和谐的社会活动,如:开展社区普法教育,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和帮助社区居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依法制定和实施本社区发展规划或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年度工作计划等;开展“法律走进社区生活(或学校课堂)”活动,为青少年和广大居民提供学习法律、参与社区治安的机会等;制定和实施《社区资源共享公约》或《社区资源共享承诺书》,优化整合社区建设项目和资源,循序渐进地办好与居民利益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资信、科技、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族观念,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另外,社区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建设志愿者活动,发动居民以适当形式在节假日、周末参与社区建设;等等。这样既可以为社区治安建设融入新力量和新思维,又可以为居民提供参与和了解社区治安的窗口,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开设社区法制教育业余课堂,帮助居民解决内部摩擦,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在青少年犯罪日益猖獗、社区犯罪成为社会犯罪重点的今天,社区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设法制教育学校,聘请学校教师、社会公益人士等,针对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社区居民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等,指导家长建立科学的子女教育观,引导居民形成宽松、和谐的邻里关系,并对具体的家庭个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提高他们维护社区稳定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快犯罪防控社区化的进程,加强社区公众治安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并通过社区治安成果的积累逐步推动犯罪防控社区化的进程,才能确保社区治安文化的丰富和健全。在社区公共生活中,一方面要真正实现立法、司法与用法相统一,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引导社区公众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并敢于、乐于、善于运用法律解决涉及权利、义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的长期的公共选择,可使社区公众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社区治安文化(实质是法治文化),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价值准则和态度,外化为社区治安行为。
(二)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实现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中,警察根植于社区又超越于社区,拥有国家强制力和行政组织资源。其基本责任是管理社区治安事务,所以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区警务是在政府倡导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之下,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减少社区犯罪为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社区警务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社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基层平台和可操作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整合的基础工程,也是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撑。3月,公安部在全国派出所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国公安机关应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力争到20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现今随着“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社区警务和社区犯罪防范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各级政府及主管领导应对社区警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改革措施来抓。要在财政上保证社区警务资金的安排,在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在人力投入上予以最大的支持,以保证各市各区有合理的警力。同时,要对公安机关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保证警务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失误。其次,要做好社区警务规划,合理配置社区警力。在当前社区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地做好警务人员的合理配置,注重警务工作的科技投入和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使用高新技术,改变社区犯罪防控要素的组合形式,提高社区犯罪防控的效率及社区治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提高社区公众对本社区内违法犯罪的免疫力和对本社区所遭受的“外侵”性违法犯罪的抵御力(预防、发现、警示、对抗、处置等能力),使社区形成犯罪防控的技术网络。再次,公安机关应当组织力量收集国内外社区警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并结合不同社区的情况推广使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自身经验,加强内部交流和培训,以保证社区警务人员知识够用,素质过硬。
(三)建立健全社区犯罪警民联防体系,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建成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为此,我们要尽快形成五个体系,构建四个网络,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两项管理,使社区警务能够在治安防控体系中真正发挥作用。所谓“五个体系”是真正形成并科学运行“治安行政管理部门创新体系--公安高等学校治安创新体系--社会科研机构公共安全创新体系--社区治安创新体系”一体化的社会治安创新体系。“四个网络”是指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社会面治安控制网络、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临界地区的治安防控网络。“三个机制”是指信息共享机制、高效、权威的指挥调度机制、以及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两项管理”是指对实有人口的管理和对危险物品的管理。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上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和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是维护社区治安、防控社区犯罪的关键。
因此,要做到以下基础工作:
1、依托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工作。街道办事处具有辖区管理的法定资格,具有政府派出机关的权威性,并且具有最为接近社区组织机构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起到协调、管理等基层政府的作用,可以调动区内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参与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设。
2、根据社区科技防范不足的特点,鼓励社区及社区成员配备技防设施,构建技术防范网络,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来防范违法犯罪。
3、对一些特别问题应当组织力量进行重点研究,比如;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警务的关系,出租屋治安问题的业主责任,复杂治安场所的控制等。
4、加强警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新型的警民公共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比如:社区民警根据收集掌握的信息,加强安全防范;加强对实有人口的管理和社区治安管理;强化社区民警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与社区公众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和警民鱼水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的“十一五”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和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系统将是今后我国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只有加强社区法治建设,才能实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规范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成员的法律素质,促进社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从而面对新形势形成新的犯罪防控思路,构建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犯罪防控系统,推动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均平,《我国社区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及重构》,《法商研究》200205。
2、廖斌,《社区法治建设浅谈》,《学习论坛》200509第21卷第9期。
3、多吉才让.《城市社区建设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25.
4、冯晓英,《北京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问题,对策》.新华文摘,2001,(3).
6、何显兵,《建立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新构想》。
7、陆正明,《试论社区犯罪控制对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街道办平安创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8、廖斌,《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1-019、何显兵,《论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系统》10、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第10页,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11、周沛:《社区与社会工作》,第13—1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126—128页。
13、周建棋、杜育群:《论社区安全服务的社会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二
摘要: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本文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c语言课程的宏观和微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c语言。
c语言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的一种计算机语言,它功能丰富,表达力强,使用灵活方便,目标程序运行效率高,兼有高级语言与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几乎任何一种机型、任何一种操作系统都支持c语言开发。但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不少初学者难以掌握、易出错。多年来,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积极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项目驱动教学法。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项目驱动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建构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注意学生意义建构过程自身的特点,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实现这个建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前三者是教学的手段,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意义建构是教学目的。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情景”即是指整个课程的学习处在实现教师提出的.设计项目的环境中,“协作、会话”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而“意义建构”则是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最终完成项目并基本掌握实用软件的开发要领。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
(一)课程宏观设计。
所谓宏观设计是指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课程教学以一个合适的课程设计项目为引导,以该实例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全课程以核心内容贯穿,同时每次课也从有关的实际问题入手,由实例引入本堂课的内容。这样,无论是对整个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教师授课时先演示自己开发的系统,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兴趣。宏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师要明确每次项目拓展所引出的c语言知识点及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使其能够涵盖c语言程序设计的所有基本内容。如完成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必须学习以下知识:掌握文件的建立、打开、读、写等操作;系统的组织包含数据输入、修改、查询、统计、输出等功能,必须掌握函数的调用;数据内容的组织涉及数组、结构体、链表,必须掌握数组、结构体、链表等数据对象的操作;功能的实现必须设计算法控制流程,掌握不同的流程图表示方法;功能算法的实现必须根据算法描述进行符号化语句表示;根据编写程序的源代码进行程序调试。该项目难度适中,囊括了c语言课程的大纲要求,而且与学生联系密切,使学生不必进行复杂的项目背景分析就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扩展。同时项目的实现能够突出程序设计“以算法为中心”求解问题的方法,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项目。学生从开始模仿单一的记录添加、排序、查询、统计和记录浏览等简单程序,到利用函数、结构和指针等知识对模仿期开发的各功能模块进行扩充和完善,逐步组建学生的管理系统。
(二)课程微观设计。
微观设计是指对每一单元、每一堂课的安排方式、教法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在微观设计中应注意项目与授课内容的结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授课开始,提出问题,指出该问题的难点,围绕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学习结构体一章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存放全班同学的信息(姓名、年龄、成绩等)?以往的基本数据类型可以完成吗?由此引入结构体数组的概念。以“选择结构”一章为例,说明微观课程设计的步骤。该单元的教学知识点是掌握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和条件表达式,会使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在教学过程中,从简单的问题着手,先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引入条件语句,同时在程序中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点,提升高度。具体步骤:
(1)任意输入两个数,求最大值,并输出最大值。(以此为例讲解if…else语句的用法及其执行过程)。
(2)扩展第一步,任意输入三个数,求最小值并输出。(引入介绍六种基本关系运算符并给出优先顺序,学习计算关系表达式的值,强调值为逻辑值。)。
(3)扩展第二步,任意输入三个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输出。(注意讲解其中的算法,为循环语句打基础。介绍三种逻辑运算符及其优先顺序,学习计算逻辑表达式的值。)。
(4)移植第三步,求解符号函数,强调else子句与if语句的匹配原则。
(5)推进第四步,进行if语句的多重嵌套。从键盘上输入成绩并按原则输出其等级为习题供学生练习。
(6)改写第五步程序,使用switch语句构成多分支结构。(引入switch语句和break语句)。
(7)进行嵌套if语句与switch语句互换。
同时,还要注重算法分析,培养学生以算法为中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对于c语言所涉及的算法,在精讲多练的同时还应注意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与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如选择法可以结合选择程序设计结构,筛选法、起泡法等算法可以结合数组、函数部分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算法的同时,也学习并掌握了相关课程内容,并逐渐养成在程序设计时进行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体现课程主要内容,
第二个层次略为扩充,体现一定的技巧和算法,
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求学生的设计无论从界面、风格、完整型还是算法、技巧、易用性等方面接近专业程序员的习惯和水平。
经实践检验,项目驱动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程序设计综合能力,为今后较快地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而广之,在很多课程中都可以实施该教学法,只有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时从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选取一个可以贯穿本课程主要内容的项目,使之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才会成功。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王明富,徐人凤.高职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2).
[3]邱建林,等.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8).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三
日食是一种自然天文现象,并不常见,属于天文学研究的一种。
日食被定义为日面被月面遮掩而变暗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
那么日食是如何来的?日食又分哪几种呢?
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地球上月影里(月影:月亮投射到地球上产生的影子)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发光、复圆。
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食。
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发生日全食的延续时间不超过7分31秒。
日环食的最长时间是12分24秒。
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确切的日食记录。
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
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看来,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叫“钻石环”。
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像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贝利珠”。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观测价值巨大。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机会才行。
最著名的例子是19的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日全食之类的天文现象,要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确实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是,它代表了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代表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代表了对支配万事万物的自然铁律的一种永恒的好奇和敬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缺少这些关怀、这些热爱、这些好奇和这些敬畏。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学中最难做的,最考验管理者能力的,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关心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成心与心的沟通,让被管理者更加用心工作。本文笔者就如何管理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管理者;关心;需要;成长;欣赏。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核心要素是对人的管理,幼儿园管理也同样如此,关键是对人的管理。的确如此,每一个搞管理工作的,在管理岗位上的人,都有自身的深切的体会,幼儿园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这也是最难做好的管理,因为人毕竟是有思想,有不同想法的,再加上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老师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作为管理者需要在了解别人思想,顾及别人感受上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考虑,幼儿园管理中最难的,最不稳定的就是教师的管理了,加之现在社会教师地位并不高,很多教师一旦有好的去处,就会抛下幼儿教育工作高就了,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还有一部分教师却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也就越来越难,越来越让管理者感觉头疼。
一、关心老师生活,不断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每个老师因为家庭情况不一,生活条件并不相同,要考虑的生活问题也就不一样,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都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管理者,要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乐于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就要与他们一条心,打成一片,了解每一位老师的不同需求,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教师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比如,教师中如果有小孩无人带,需要老师自己亲自接送的,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开绿灯,给他安排课程尽量在一天的中间,避开早晨和下午,让他有时间接送孩子。如果哪位老师的孩子病了,除了主动准假外,还可以代表学校去看望一下孩子。这样就会增加管理者与教师的感情,拉近两者的距离。
另外,还可以学校能够办到的情况下,帮助教师们改善生活条件,可以在学校给家住外地的老师安排宿舍;免费给老师们提供早餐,让午餐更丰富,更营养等等。只要管理者是真心的为教师着想,付出的真心就自然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二、积极支持教师学习,满足老师培训提高需要。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为了让教师有学习的机会,管理者要创造学习条件给教师们,让他们想学有条件。可以每学期让教师自行选择多少费用以内的幼儿教育类书籍,购买这些书籍的钱由幼儿园支付;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察、交流学习的时候,除了管理者自身参加培训外,还要把机会更多地留给老师,让他们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这对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更换教育理念,拓宽教师视野,丰富教师学识是大有裨益的。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有竞争才有差距,有差距才有促进,有促进才有提高,有提高才有效果,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教师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对于教师的在职进修,也要大力支持,这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要鼓励他们参加进修,还要给他们留出时间学习。
三、学会欣赏赞美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对幼儿教师不能老是吹毛求疵,看这个教师不顺眼,那个教师不中顺心。要用欣赏的眼光和赞美的心理去看待每个老师,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并用放大镜去“放大”这些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教学所带来的成就感,带来的乐趣,更加增强他们教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他们教学的特长。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师们哪里没做好,哪里做得不对上面,班级哪里又有了问题。这样就会给老师们增加无形的压力,老师就会刻意去注意让自己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就不会在教学中有创新,就会影响老师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在幼儿园对教师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多肯定老师的表现,给予一些积极的引导,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鼓励老师与幼儿园一起成长。
任何人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标,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远,有的近,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哪种目标,都是值得肯定的,毕竟这些目标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幼儿老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岗位。要与教师一起,帮助和引导老师分层次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同时,要让教师结自身实际和目前的工作情况,把与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幼儿园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并拟定为实现这些短期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行动的计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分期目标,让教师能让自己拟定的目标而努力,有了目标,也会激励教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幼儿园的美好愿景和共同使命使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使老师们着眼未来,降低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黄晓秋。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的“以人为本”[j];校长阅刊;2007。z2期。
[2]张荣华。浅谈幼儿园人性化的管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五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一向是法学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改善学习效果,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本文借鉴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尝试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思路进行重新构建,探索教学范式的改变。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和法律对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这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教材信息量过大,内容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历史典籍浩瀚,生僻术语文字较多。当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较薄弱,又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容易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法学教育提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于中国法制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不同看法。一方面,有部分观点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减少或删除基础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但是,我们要明确,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课论学习并不冲突,理论教学不能放松,这是法学教学规律自身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推动性作用,各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上也都很重视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认为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按照实践教学方法来进行,比如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个人认为,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法律课程,中国法制史可以选择的案例,是历史上的过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含义,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知识与任务的整体联系,设计与工作结构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最终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解读。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中国法制史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首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分析能力。法律职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法律文本的认知能力,更重要是建立起法律文本与具体案例之间的.法律解释能力,后者的培养比前者更重要。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代法律制定成例范本,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讨论立法思想和法律内容的变迁,可以让学生有效练习如何深入分析立法目的,学习建立法律规范与具体事例之间的解释能力。该能力的建立和培养,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的成熟和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法治和法制观。法治观念是我国进入现代化以来建立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中成熟的是法制,而非法治。学生在学习具体的部门法之前,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理解我国当前法律制度的规定和执法要求。学习中反复对比每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与法治理念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正确的法治观。
第三,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历代法制规定的学习中,反复练习推导“时代背景需求——立法思想变化——正式立法活动——具体法律内容——配套司法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社会需要——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规定——司法执行”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逻辑能力、专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该能力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2通过中国法制史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
明确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培养最终目的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据此有所调整。
首先,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过于追求知识点讲授的面面俱到,课堂会变成传统教学方式中“满堂灌”的方式,容易令学生疲惫。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层,明确属于知识记忆、领会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中的哪个类别,对于比较基础的记忆、领会,主要通过课下任务布置来进行学习,重点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其次,项目设计不必过度拘泥于实例操作。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上提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项目,认为课程设置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匹配,只要能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必拘泥于项目设计是否是职业操作和执行的练习。个人目前主要尝试过以下几类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背景解读、立法思路逻辑推演、法律执行讨论、宏观和微观历史评价等。项目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切人点和表达形式,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对项目活动的引导作用。项目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项目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需要教师及时的保驾护航和纠偏。以秦朝法律制度一章的学习为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的是“秦国——秦朝”立法背景的综述、秦朝法律制度主要内容的总结,但是对法律制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解不足,比如提到秦朝法律制度中的分户令,能评价分户令打破大家族“大锅饭”式的生产模式,促进耕织,增强秦国国力这一立法目的。不能进一步研讨周朝宗法一体社会模式的惯性和分户令之间的冲突,秦朝短期灭亡中的法制因素,以及对之后汉朝立法思想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对法律实施效果评价不足,问题思考深度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不停以设问方式进行引领,让学生感受深人思考过程中不断“下潜”的快乐。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给予了很多教学中的启示和思路,也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内容的学习至今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项目设计;学生普遍知识积累薄弱导致有些学习目的实现效果不令人满意;项目设计广度可以普及到每个学生,但是深度不能有效普及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解决。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六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的开发和管理已受到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除去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作为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外,对已上市产品品牌的成功建立和维护,也日益成为制药企业占领市场、保持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方面。成功的品牌管理已成为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制药行业药品品牌策略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
制药行业药品品牌品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之一,药品的销售较少依靠品牌的力量而蒸蒸日上。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国政府都对药品生产、销售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由于消费者普遍缺乏医药知识,制药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他们的产品及特性方面又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消费者用药选择主要根据处方医生的建议。而购买药品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和保险公司来支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使新上市的产品在其专利期内享有垄断地位。近年来,人们对自身保健的意识和兴趣不断增强,愿意对自己的健康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非处方药市场迅速扩大,失去专利保护的药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新药的开发费用又不断增加,这些因素使得制药企业需要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更好的措施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巩固市场份额。药品品牌的建立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意义。
制药行业的新药开发费用巨大,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成功开发出新药的概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充分利用上市新药获取高额回报是制药公司十分迫切的愿望,而品牌管理是提高成功的有效方法,当一个品牌的价值被开发的时候,就可为卫生管理人员、处方医生和病人创造利益,而这一利益反过来也将加强药品买方和卖方的联系。
(一)强势品牌能直接与顾客建立稳定的关系平台。
一个药品品牌在卫生管理部门、处方医生、专业人士和患者的心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时,在医院药房和零售药店也具有其优势地位,成为经销商必然销售的药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和互联网都有助于品牌拥有者和消费者建立这样的关系,而且一旦这种关系得以确立,外界的干预和影响将变得很小。
(二)强势品牌能够提高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强有力的品牌管理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尤其是在药品专利保护过期以后,成功的品牌管理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药品的认知,使消费者很容易区分品牌药品和仿制药品,并形成了品牌药品性能更优的信念,愿意为自己接受的品牌支付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竞争优势,使制药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
(三)强势品牌能够跨越国家和市场疆域的限制。
在制药行业中,随着非处方药市场的拓展,将一个处方药品牌的价值延伸到非处方药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品牌管理能使该品牌在转换后继续加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影响他们在品种繁多的非处方药市场的购买决定。同样,在药品营销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强势品牌所形成的声誉也保证药品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四)强势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愿意更多的了解有关疾病和药品的知识,直接面对消费者营销的品牌建设过程提供了方便、可靠的途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五)强势品牌能保持消费者的忠诚度。
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品牌代表着产品的特点和带给消费者的利益,在处方医生、药剂师和患者的心目中形成了这一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信念,能持续支持其购买决定,保持消费者的忠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药品品牌策略实施的对策。
制药行业是非常特殊的消费品行业,其药品品牌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从确立品牌策略到品牌管理的实施,都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药品的特性和竞争市场等方面做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品牌策略整合到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明确品牌承诺带给消费者的最大利益。
(一)建立品牌管理组织。
创建隶属于公司最高决策者的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是必然趋势。如品牌管理委员会、品牌领导团队、全球性品牌经理等。这些战略性品牌管理组织负责人均位居公司高级执行层,资历较高,经验丰富,富有战略头脑,能应付更复杂的状况,竭尽全力推动品牌发展。品牌管理组织要负责品牌管理程序的制定、执行及控制,令企业全部活动都围绕品牌展开。并且品牌管理组织还要负责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咨询机构合作,更加精细、专业地进行品牌管理工作。
(二)选择时机启动品牌策略。
药品品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获得先行者的优势。对一个刚上市的处方药而言,一旦这一新产品的疗效得到确认,其可能的市场定位已经粗略地确定时,品牌策略就应该开始实施。在理想状态下,应该开始于二期临床阶段。这样能使产品在进入三期临床时,医学界、科学界就已经开始讨论各自的看法和需求了;对于一个准备开始大规模销售或准备作为非处方药销售的产品,只要这样的转换已经进入考虑阶段,也应该开始实施品牌策略;随着消费者对了解疾病和健康知识兴趣的增加,制药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扩大品牌在商业上的吸引力,而且要保证潜在消费者接受到能决定选择的产品信息是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因此,决定产品定位和沟通的品牌发展战略应该越早越好。
(三)确定战略目标及品牌承诺。
设计品牌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牌的长盛不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名和品牌价值必须附加承诺-品牌承诺。对于药品而言,品牌承诺应该能够提高处方医生或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任,是值得患者期待的、可以测量的结果,是药物在疗效、安全性以及方便性等方面卓越性能的表述。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忠诚度、减少沟通障碍,从而实现长期利润。品牌承诺的有效传达可以有3个标准进行衡量:更高的初次使用率、更低的转换脱离治疗率、更高的转换加入治疗率。
(四)做好客户研究——分析、定位。
第一,分析市场上竞争产品的位置和消费者认知的价值。这样的分析过程明确了消费者的心目中每个产品品牌所占据的特定或独一无二的位置。产品的定位再加上产品在营销和科学上的准确评价,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新产品的独一无二的产品信息和描述语言。
第二,细分市场。对药品的两大客户——处方医生和病人进行更仔细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动机、感受的强度、失望和被满足的需求都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一过程可以进一步地确认细分市场的界限和需求的范围,揭示未被目前已有药品所占据的未满足需求的市场空白。客户研究可以探索品牌形象、首要描述语和描述语调等语言和形象的表现。一个由病人需求推动的产品和一个纯粹由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品牌设计和执行、临床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途径都不同。营销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在以病人需求推动的和以技术推动的产品,在各个治疗领域的市场是不同的,其创新能力、市场复杂性和目前临床需求也是不同的。
(五)积极进行品牌形象设计。
医药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主要包括品牌词汇和产品促销材料。将一个产品的科学基础和市场理解转变为适合的品牌语汇需要丰富的医学经验。为了在医学和医药管理界达到最广泛的认同,品牌语汇表现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满足不同的要求时,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续性。最有效的品牌语汇是能推动客户对产品进行深入研究的语汇,是能包涵疗效、安全性和品牌价值的语汇。品牌语汇包括:产品承诺和信息、商标、品牌标志与形象。
产品促销材料的视觉形象,从展会展台、病人教育资料、到销售的详细辅助材料和品牌广告,都应该以同一品牌语汇进行宣传,并揭示品牌核心价值观。如果品牌的视觉学习能得到市场研究和于二期临床开始的以品牌为核心的策略支持,那么在品牌上市前和上市时的努力就能为各级顾客所接受,包括最终消费者和影响病人选择的人士。这也是成功上市新产品的.标准。另外有效的公司内部沟通、培训和控制过程要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持,品牌首先必须在整个组织内部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奕,朱昌蕙,魏端.试论非处方药的品牌定位、管理与传播[j].西部药学,,(4).
[2]刘莉,杨晓斐.佛慈药业品牌策略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11).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七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目前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当下高职院校大多重功利实用,轻人文素养,严重制约了基础人文学科的发展。在现有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引进项目制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项目制教学势在必行。
项目教学,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分析教材是进行项目制教学的首要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确定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再根据学生实际,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一个或几个学生学习的项目。根据大学语文的特点,项目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项目,如识记语音、文字、词语、作家作品等;第二类是梯次项目,如阅读教学中对中心、结构、手法、语言等有序合理解读;第三类是综合项目,如一次作文训练往往涉及到审题、立意、构思、组材、表达等多项项目的综合实施。
二、重视经典和项目制的结合。
经典教学始终应该是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是反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诗词作品。二是这些作品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是最优秀的,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经典作品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这一思想。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比如对儒家文化知识的教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学生道德理念,人伦观念的树立。对道家文化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人文知识,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项目制教学探索。
展开项目制教学应先研究教材,对教材中不同选篇,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项目主题,展开系列教学。这样既避免了单篇教学的势单力薄,又引导了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在篇目教授之后,请学生写心得,学生厚积薄发,效果良好。下面以武汉大学出版社版徐绍建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进行项目主题设计。项目一:文学的趣味。篇目:(1)朱光潜《文学的趣味》。(2)鲁迅《秋夜》。(3)梁实秋《雅舍》。(4)巴金《怀念萧珊》。教学目标:建立文学趣味的基本理论,请学生分析自我的文学趣味。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雅舍》特点,平淡自然,朴实显幽默。情趣,人生的豁达。《秋夜》特点,锋利冷峻,锋芒毕露。情趣,象征意味。而《怀念萧珊》为拓展篇目。课后阅读:寻找一篇喜爱的文章。课后练习:写一篇以“文学的趣味”为思考的文学评论或作品赏析。学习交流:交流会,互相阅读,朗诵,讨论。教学心得:这是以现当代散文作品为主体的教学,统一到文学的趣味这一理性思考之下,符合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课后,很多学生表达了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的愿望。所写的文学评论中理性思考多了。散乱的篇目得到了收束,除了发挥文章本身的魅力,又拥有了新的面貌。项目二:楚文化与屈原。篇目:(1)屈原《湘夫人》。(2)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学目标:从文学作口中挖掘文化内涵,凭借楚地之地利(学校地处楚文化中心荆州)让学生切身感受古文学的灵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走出教室,在荆州古城旁,屈原雕像下切身感受,然后再回到课堂,静静地聆听了千年前的天籁之音。教学心得:本次教学没有局限于教材篇目,补充了《湘夫人》的姊妹篇《湘君》,并拓展了《九哥》中的其他篇目,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语文融入了生活。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授中,更要注重学生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展开具体语文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项目制教学模式中,通过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拓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加深,达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法学理论论文篇十八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0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代表和爱民模范。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公安部表彰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这是对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集中检阅,对激励广大公安民警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爱民模范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战斗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全国广大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指出,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心系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牢记宗旨、忠诚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作风、严肃整治不正之风,坚持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实践中创造了新的业绩。
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广大公安民警在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为民服务的平凡岗位默默耕耘,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一线、深受群众爱戴、事迹感人至深的爱民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你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弘扬了正气,发挥了榜样作用,不愧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同志们珍惜荣誉、砥砺奋进,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首先,我们在思想上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所从事的全部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正是严格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建立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员则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每个共产党员都应真正懂得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共产党员党性的最高原则和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员的根本义务。我认为我们还要经常反省自己,人的思想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受到自身约束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地反省自己,经常地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于党的宗旨,是否符合于党的要求,才能不断增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如党的贪污腐败问题,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难道是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有问题吗?不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常地做自我反省,以致思想上出现偏差,一时铸成千古恨。
第二,在实际行动中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正确对待我们身边的同学。以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归宿,急同学之所急,想同学之所想,在时时刻刻维护他们的利益中,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例如同学之中对学校,对院系,对班级有什么想法或意见,我们应该积极向院系、向学校相关领导、老师反映,对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更是要积极向组织反映情况,以真正维护大家的利益,而不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共产党员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应自觉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现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我们之中,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校或是院系、班级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没有向学校、向集体索取的权利,也没有享受什么特殊地位和待遇的权利。有的只是为学校、为广大同学服务的权利。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干部同学,该得到的你不一定能得到;不该得到的,你绝对不能去争取得到。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名利和权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该做的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不辜负同学对我们的信任。平日里我们也会看到,有少数学生干部,为的只是将来自己的简历上“职务”那一栏里不会是空白,为的只是年末的那一点奖学金,为只是那有名无实的干部称号!甚至有些同学交入党申请书,也只是为了党这一光荣的荣誉,把它当作今后就业和当官发财的跳板!又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化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价值的呢?第三,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章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党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求党员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本领和技能。只有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专业知识,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共产党员应当走在前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共产党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作为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立足于现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依据党的总旨于时代内容要求,牢固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实践党的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