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案教科版大全(22篇)
教案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产物,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案的编写要精确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完善教案的质量。掌握了正确的教案编写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一
(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个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教学比较简单,知识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节利用挂图分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所以在教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在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学生自主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内燃机
【课题】内燃机
【重难点】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一、汽油机
方法
1、教师简介汽油机,指出汽油在汽油机汽缸中燃烧,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运用挂图表现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分析每个过程和四个冲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
a、汽油机的结构主要有哪些;每部分的用途是什么。
b、运动四个冲程,说明汽油机的曲轴能带动活塞连续转动。
c、四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理解了四个冲程后,教师可以讲解汽油机的.应用,可以提供关于汽油机的资料,学生阅读,提高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方法2、对于基础和设备条件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辅助学习,例如可以用电话展示,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自主的学习汽油机的结构、作用、各个冲程的工作情况等、对于汽油机的应用,仍可以向学生提供资料,学生利用信息学习,提高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柴油机
方法1、利用媒体资料辅助学生学习,可以有:柴油机的剖面图、柴油机四个冲程的挂图、柴油机的应用举例、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冲程,找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柴油机的应用可以 提供资料,学生阅读,自己从信息中学习。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参考课题可以是:发动机的原理和作用,学生组织成小组,自行制订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简单原理和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三节内燃机
一、汽油机
1、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汽油机的应用
二、柴油机
1、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
2、柴油机的应用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二
镁条的燃烧看起来违反质量守恒定律,但实质上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最好证明。
镁条、托盘天平、砂纸、石棉网、火柴。
1、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2、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镁条燃烧,放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镁条燃烧后质量应变大。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三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xx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xx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
(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
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
b、(m+n+a)克。
c、(m+n-a)克。
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
b、5克。
c、2.5克。
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四
(1)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明确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相对原子质量和摩尔质量间关系的教学,体会分析推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再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黑板。
1.设计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是放在"原子结构"讲解之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讲解之前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看上去教学要求仅为了解层次,但教学要求并不低。
本节课的开头设计,我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但又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
从各个教学环节师生活动看,我尝试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模版,拉开主线。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引言:"一个原子有多重?"这本身就可作为一个话题引入,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探究活动一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中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3)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相对原子质量?
1.引入主题。
你知道一个原子有多重吗?科学家的确"称"出了一个原子的质量。
学生参看表格(教材p12),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原子质量非常小。
2.课的展开。
(1)学生探究活动一:如何改变因原子质量非常小而引起的使用不便?
a.采用其他的单位:类似于采用纳米,使1纳米=10-9米。
b.采用一个合理的量作为标准,然后得到相对量。在此即采用了"相对原子质量"。
(2)学生活动:利用表格,计算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b。
思考问题一:平时我们计算时,为什么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要用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问题二:科学家采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曹冲称象"在方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你能体会吗?该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在方法上有所回味,并与探究活动一相呼应。
(3)学生探究活动二:完成表格中c/b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6.021023,从而引入"物质的量"概念的复习。
(4)视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物质的量"内容多少、深浅的实际情况,复习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及物质的量与微粒数、质量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或巩固)对应的桥梁关系。
3.作业布置略。
本内容属了解性质,但因内容枯燥而要上好很不易。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一点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因而本节课上,我认为主要将重心放在"为何采用相对原子质量?"(即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指导)和"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在初中的基础上,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另外,在完成设计的表格后,引出了阿伏加德罗常数,也就可以在此复习初中已涉及的"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可架起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的桥梁关系。当然,很多老师会视本校实际情况,将物质的量作为一个专题,详细铺开,细细讲来,也未尝不可。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五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如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都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从初一时的学习习惯是接受式,而且很多学生在英语科等失去兴趣后,对继续学习的受阻,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实验操作技能能力较低,有重重的慵懒感,由于每次考试排名影响,使很多学生没有了自信,所以难形成解决问题的持续思路。这节课包含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学生因为数学功底的影响,只求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应用计算方面产生很大障碍。所以,我从有趣的引入开始,先用前两个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后再用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来补充说明学生的疑点。由于,每个班的学生的人数太多,超过60个,实验条件不允许,加上时间有限,我两个让学生课前做过一次,后在课堂上演示。后两个实验用录像播放,以让全体同学看清楚,便于分析,对于计算,我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好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六
知识目标: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体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单位较熟悉,对各种秤也有所见,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教学参考书要求2课时,我安排1课时讲授新课,1课时复习巩固训练,为以后学习密度及力学打好基础。
1、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2、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中考撷要: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质量。
学生阅读教材108页,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及换算,阅读109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阅读后回答老师提问,同时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回答。
1、阅读109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
3、学生分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报测量结果)。
(1)分组测量各种硬币的质量;
(2)分组测量杯内盐水的质量。
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讨论111页想想议议,并实际用天平测量橡皮泥变形前后的质量;盐溶于水前后盐水的质量。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根据举例及投影得出质量还不随物体位置及温度而改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学生结合所讲内容谈本节收获。
质量:。
1、概念:xxx。
2、单位:xxx。
3、实验室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xxx。
4、性质:xxx。
投影习题,学生回答。
1、请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_______。
(2)一头大象质量约为6_______。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
(4)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_______。
3、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右盘下沉,则应调节右侧平衡螺母向左移。
b.称量时,左盘放被侧物体,右盘放砝码。
c.称量时,可用手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
d.称量完毕,将砝码及时放会砝码盒.
4.10千克冰融化成水,则水的质量()。
a.大于10千克。
b.小于10千克。
c.等于10千克。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七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五、时间安排。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八
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体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单位较熟悉,对各种秤也有所见,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教学参考书要求2课时,我安排1课时讲授新课,1课时复习巩固训练,为以后学习密度及力学打好基础。
1、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2、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中考撷要: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质量
学生阅读教材108页,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及换算,阅读109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阅读后回答老师提问,同时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回答。
二、质量的测量
1、阅读109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
3、学生分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报测量结果)
(1)分组测量各种硬币的质量;
(2)分组测量杯内盐水的质量。
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讨论111页想想议议,并实际用天平测量橡皮泥变形前后的质量;盐溶于水前后盐水的质量。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根据举例及投影得出质量还不随物体位置及温度而改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学生结合所讲内容谈本节收获。
质量:
1、概念:xxx
2、单位:xxx
3、实验室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xxx
4、性质:xxx
投影习题,学生回答。
1、请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_______。
(2)一头大象质量约为6_______。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
(4)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_______。
3、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右盘下沉,则应调节右侧平衡螺母向左移
b.称量时,左盘放被侧物体,右盘放砝码
c.称量时,可用手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
d.称量完毕,将砝码及时放会砝码盒.
4.10千克冰融化成水,则水的质量( )
a.大于10千克
b.小于10千克
c.等于10千克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九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一、提出问题。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
在解决测量较小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之前的方案设计。
教师:一个西红柿、一个西瓜、一个波罗。
学生:每一合作小组准备一大袋黄豆,一袋花生米,一台电子称。
通过估计水果的质量,激发学生估计和测量的兴趣。
生1:一个西红柿大约有0.2千克。
生2:一个西瓜大约有6千克,一个菠萝大约有0.8千克。
生3:……。
师:你们估计的准不准我们用称称一下就知道了,谁来帮老师称一称?
找几个学生演示称量的过程,并验证大家估计的是否准确。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测量方案,老师不要提供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一个空间和一点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自己往前走![过渡]:我们能用称称出上面水果的质量,那么你能称出一粒黄豆有多重吗?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子称,根据下面的要求称一称?看哪组反应最快!
(1)一大袋黄豆。
(2)从袋子里拿出2包黄豆。
(3)再从2包里拿出一包黄豆。
(4)从一包黄豆里拿出一粒黄豆。
师:你发现了什么?一粒黄豆有没有质量?为什么现在称不出质量?
根据下面的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测量。
1.如果不换工具,还用这个称,你会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吗?
(1)独立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方案。
2.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生:一粒黄豆的质量称不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先称出100粒黄豆的重量,再用100粒黄豆的重量除以100就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
生:也可以先称出一定重量的黄豆,再数一数有多少粒,最后用总重量除以粒数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
3.边交流边板书。
4.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发现:这两种方法最后一步都要用总重量去除以粒数,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而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先数再称,一个是先称再数。
6.(1)你认为第一种方法中数出多少粒黄豆比较合适?
10粒行吗?(师在电子秤上演示10粒黄豆,发现称不出重量)48粒行吗?为什么?-----计算起来不方便!数100粒比较合适!
(2)第二种方法先称出多少克比较合适?
-----100克,但是100克所含的黄豆可能太多了,比较难数,称50克比较合适!
7.每一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动手试一试!
8.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9.汇报交流,完善板书。
生:我们先数出100粒黄豆,称出重量为20克,用20除以100等于0.2克。
生:我们先称出50克黄豆,数了一下有250粒,用50除以250等于0.2克。
10.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案去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都可以测出一粒黄豆大约重0.2克,这个0.2克是准确值吗?-----近似值。
11.知道了一粒黄豆的质量,我们还可以测出什么?
-----一袋黄豆的重量。
-----一袋黄豆的数量。
根据测一粒黄豆的方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质量,熟练使用测量较小物品质量方法。测一粒花生米的质量。
(1)你能估一估吗?用手掂一掂一袋花生米的重量和一袋黄豆的重量,根据一袋黄豆的重量和数量有根据的估一估这袋花生米的质量。
(2)设计测量方案。
-----先数出一袋花生米的数量,再称出一袋花生米的重量,最后算一算。
(3)实验操作。
(4)汇报实验结果。
课题:巧测一粒黄豆的质量。
2.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
3.测量一粒花生米的质量。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一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二、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五、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导入。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一:观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笔、黑板擦,教室外的树木、房屋、汽车、飞机,放映幻灯片“行星、恒星”,向学生介绍物体是由铁、木头、水等各种材料组成的,人们叫这些材料为物质,也就是说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新课教学。
1.质量的概念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64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二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三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探寻科学规律,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下面,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的讲授、课堂小结以及布置课外作业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本节课我通过提出“生日蜡烛燃烧越来越短,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小了吗?”“将镁条燃烧后的物质收集起来称量,质量变大,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大吗?”两个问题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因为一个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个和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有关,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思考,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新课讲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在探究前我需要向学生再次明确探究内容,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实践阶段。
首先是第一部分演示实验,选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做实验之前,强调观察的角度,主要是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不仅学习了探究过程,而且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共分三组,首先进行的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天枰平衡;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中有气泡冒出,天平平衡。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接着进行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共同分析讨论在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和其他实验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知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教师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一道习题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生成”“质量总和”等字眼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度的理解,为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应现象打下基础。
在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能否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模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从而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学习完成之后,我会选择几道典型的例题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成果。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一部分我会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请同学们完成相关的习题。
为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四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教案-质量守衡定律。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2)蜡烛燃烧后总质量是否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学会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做课堂练习一p70页1大题。
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后,小结:
板书:2、几点说明:
(1)是指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生成物的总质量应包括全部生成物(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分析、氧化汞分解示意图及水分解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后。指导学生看书70页,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观察图示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三个不变)。
课堂练习2。
1、在反应a+b==c+d中,已知a、b两种物质各9.8克,a、b充分反应后生成16.1克c,0.2克d,b完全反应,则a、b反应时质量比为________。若已知c的式量为m,则b的式量为________。
2、在化学反应a+b==c+d中,a克a与b反应生成m克c和n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a、(m+n)克b、(m+n+a)克c、(m+n-a)克d、(m+n)/a克。
3、在反应2a+b==c+d中,已知25克a与10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克c。当反应有6克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10克b、5克c、2.5克d、以上都不正确。
小结:矫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五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2、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培养思维能力。
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德育目标。
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称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在教学中应通过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天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平衡美、对称美的教育。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船和木椅,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可利用挂图或幻灯片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质量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学习,质量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示范、讲授、实验法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粗浅介绍,重点讲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一)质量的概念。
通过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分析、认识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对物体和物质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各具体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质量的'概念。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才能比较质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物体的属性,但是,教材内容中已涉及到这一点,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并通过实践予以说明,这样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学。
(三)质量的单位。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质量的单位吨、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触质量的单位。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毫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在生活和贸易中,人们习惯上把质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学中都统一叫质量。
(四)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学生介绍几种秤,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用来称质量的然后重点讲实验室里用的天平。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重点讲述的对象。如果本校实验室里托盘天平较多,学生实验中主要用托盘天平,则可重点讲托盘天平。
天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教师应从1。认识天平2。调节天平3。使用天平三个方面入手。为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为下几节课打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层次讲授。
(一)组织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弄清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
(二)组织学生分析、比较同一材料组成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三)组织学生观察天平,观察应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局部的层次进行。
1课时。
以下为本教学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学具,教师可参考本示例和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需要的教具与学具:教室内的各种装备、行星与恒星的幻灯片、讲桌和木椅实物、铝锅和铝勺实物、铁锤和铁钉实物。
方案二: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几种物体,指出它们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例如,指出讲桌和木椅由木材构成;铝锅和铝勺由铝构成;铁锤和铁钉由铁构成。接着向学生提问:讲桌和木椅;铝锅和铝勺;铁锤和铁钉除形状和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一张课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个铝锅比一把铝勺所含的铝多;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含的铁多。引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课桌和木椅虽然都是由木材构成,但是它们的质量不同。
注意事项:在质量概念建立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首先通过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不同物体所含物质多少不同得出质量的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种物质才能比较质量,一定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向学生阐明这一点。
1、质量的概念教学。
为了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不同,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
2、质量的单位。
本处教学建议使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形式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可先复习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学生知道吨、千克、克、毫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千克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1kg的质量有多大,使学生对千克形成具体观念。接着介绍吨、克、毫克,这些单位常用在什么情况下,例如汽车、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做质量的单位。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可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使学生知道大象的质量是人的近百倍,鲸的质量可达大象的二十多倍,地球的质量是月球质量的八十多倍,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三十多万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引出质量的测量。
实验演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变化”,幻灯片放映辅助实验教学。
一个铁钉,它的质量是100g,把它弄弯,它含有100g铁这种物质。100g的冰化成水,质量仍是100g。将一个200g的大苹果从地球拿到月球上去,质量仍然是200g。
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引入。
19xx年,在西安出土了一只秦代生铁秤砣,它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了秤。我国传统称量质量的工具是杆秤,今天还常用台秤、磅秤、电子秤。在实验室,称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由此引入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识点的学习。
5、天平的构造。
认真观察自己桌上的天平,认识它的构造。认真观察砝码盒内的砝码,观察盒内每个砝码的质量数,提示学生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应当用镊子夹取。
学生观察一段时间,教师可用投影仪把天平的实物图打在幕布上,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说出天平各部分构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所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
6、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教师可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组让学生边看教师演示,边自己动手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搞清楚使用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看书后,请同学合上书。并请同学口述天平使用方法,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投影把教材相关内容打在幕布上。
在天平使用方法中,要特别注意横梁平衡问题的教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横梁平衡,当指针指在横梁中点时,我们就说这时横梁平衡(用投影将所示图形打在幕布上)。第二是如何调节横梁成平衡(投影片是活动片,横梁可绕中心轴转动,螺母可以左右移动,用投影片显示,当横梁失去平衡,指针向左或者向右偏转时应如何移动螺母使横梁平衡。)第三,左盘放入物体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平衡,这时不能再移动螺母。
教师可用投影仪将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打在幕布上,边演示,边讲解如果不遵守这些注意事项会产生的后果。
7、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称出课桌上小金属块的质量。
不能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是学生常发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游码。提醒学生注意标尺上的刻度,弄清每个刻度线表示的质量数。
总结概括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几个知识点的内容和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知识。
扩展资料一:质量的单位“千克”起源于法国,并于1799年制造了“千克原器”,又叫“档案千克”,18xx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了仿制法国“档案千克”作为质量标准计量的“国际千克原器”,以国际标准原器作为质量计量的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但为了更精确,各国研究机构致力于探索质量自然基准的方案和途径。
国际千克原器是铂铱合金制成的圆柱体,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kg。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六
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3、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4、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能力目标: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改变的物理量。
情感目标: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体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生活中的质量单位较熟悉,对各种秤也有所见,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教学参考书要求2课时,我安排1课时讲授新课,1课时复习巩固训练,为以后学习密度及力学打好基础。
1、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2、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中考撷要: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活动2【讲授】。
学生阅读教材108页,了解并掌握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及换算,阅读109页,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阅读后回答老师提问,同时老师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回答。
活动3【讲授】。
1、阅读109页“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部分的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调水平:把天平放在_______上,将__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平衡:调节横梁右端的_____________(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
(3)称量:将被测量的物体放在_______盘,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后,用____________向_______盘里加减适当的砝码,并适当移动标尺上_______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数:天平平衡时,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所有_______的质量加上_______对应的刻度值。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
3、学生分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上报测量结果)。
(1)分组测量各种硬币的质量;
(2)分组测量杯内盐水的质量。
活动4【讲授】。
三、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通过讨论111页想想议议,并实际用天平测量橡皮泥变形前后的质量;盐溶于水前后盐水的质量。得出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根据举例及投影得出质量还不随物体位置及温度而改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学生结合所讲内容谈本节收获。
质量:。
1、概念:xxx。
2、单位:xxx。
3、实验室质量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xxx。
4、性质:xxx。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投影习题,学生回答。
1、请填出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_______。
(2)一头大象质量约为6_______。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
(4)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_______。
3、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调节天平平衡时,如右盘下沉,则应调节右侧平衡螺母向左移。
b.称量时,左盘放被侧物体,右盘放砝码。
c.称量时,可用手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
d.称量完毕,将砝码及时放会砝码盒.
4.10千克冰融化成水,则水的质量()。
a.大于10千克。
b.小于10千克。
c.等于10千克。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七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农村,小学教育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的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这些现象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小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五育并举。
经济的腾飞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劳动者的艺术素质也已开始成为社会民众的'一种追求。学校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推动艺术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结构体系为依托,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创设为手段实施艺术教育,奠定学生初步的艺术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能适应、服务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艺术教育办学特色。
为此,学校应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内容得到充实,重心应放在农村社会对新成员的人才规格要求上。鉴于此,学校组织教师重新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组织研讨,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实验意识,从而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创造精神,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
1、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大大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2、切实加强音美教研活动,提出“面向全体,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研目标和要求。
3、改革艺术课课堂教学,一方面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另一方面,改变“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
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给学生以创造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明暗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拓展教学面,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技巧。
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工艺等艺术作品展览,举办歌咏、书画、舞蹈、器乐演奏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这些活动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1)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学校地处平原,风景秀丽,乡镇企业林立,无不是艺术教育的好材料。学校组织学生远足和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写生收集题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
(2)利用广阔的社会课堂进行艺术教育。本着“促进人的社会化”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把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大课堂。
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争创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了学校教育整体改革中的重要板块,通过它,激发了整体改革的活力。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学校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与促进。今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阵地和舞台,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创建办学特色是一种办学思想在办学过程中的物化。它既体现在管理目标、内容、规格、途径、方法上,也应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创建办学特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炼,才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中保持并发展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表现为一所学校的风气、校园文化、校园群体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要使它们“渐入佳境”,就有一个“特色的内在驱动”问题。如果说,社会发展对教育领域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是外在动力,那么还得靠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业心、敬业开拓精神的内在驱动。只有当领导、教师、学生形成共识,同甘共苦,才能凝集成引人注目的办学风貌。
办学特色应具有学校自身的传统,它的形成是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的结果,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一旦停止实践,这个传统就不复存在。因而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形式、方法,丰富其内容,并体现它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八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l)。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二。
5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十九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何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学生对于质量容易和生活中的重量混淆,教学中应当注意。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学习使用天平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具和学具]。
铁钉、铁块、木块、天平、砝码。
预习天平的使用。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观察实物。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a.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三.思考与作业。
学案、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四板书。
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二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二十一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质量教案教科版篇二十二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第一册质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
书:p94习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