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汇总23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高效性。探索教学的有效路径,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教案范例。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一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四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五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七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2.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初步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3.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的危害和软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与自来水厂的净化流程,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对硬水危害的调查报告、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和节约用水,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通过探究活动(过滤),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过滤、蒸馏的操作方法。
教学工具。
纯净水、浑浊的河水、肥皂水、硬水、软水;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以及代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三位同学分别头戴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帽子,手拿各自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请同学给他们定出合适的价格。
定价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这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
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
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的饮用水是什么水?
生: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水”。
追问1:这些水与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湖水比,有哪些优点?
生:清洁、干净得多!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
教师点拨:用干净的沙子、小卵石过滤。
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生:饮用的是自来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呀?
生: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的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二、推进新课。
1.河水中杂质的分类。
让学生观看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示意图,并讨论河水中有哪些杂质。
[结论]不溶性的杂质和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取一个烧杯,盛大杯浑浊的河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一下烧杯有什么现象产生?
[现象]烧杯底部有大量沉淀物出现。
2.不溶性的杂质净化方法。
(1)沉淀(加絮凝剂,如明矾可加快沉淀的速度)。
(2)过滤(把不溶物过滤)。
(教师边讲边演示)。
过滤器的制作方法: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再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过滤的步骤:用少量的水润湿滤纸,使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一端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明确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是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污浊的河水经过过滤后是否变得澄清了?
[回答]变得澄清了。
[提问]那变得澄清了的河水,能不能饮用呢?
[分析]虽然,现在河水是澄清了,事实上我们只是除去了看得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杂质。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净化。
(3)吸附:将水通过活性炭层(除去臭味)。
(4)消毒:加入次氯酸钙或通入氯气。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吸附、消毒后的河水,可以饮用了吗?
[分析]还是不能,因为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如钙镁化合物,还需将它们除去。
3.可溶性杂质的净化方法。
(1)让学生先阅读课本,明确什么是硬水和软水,以及如何鉴别它们。
[结论]硬水:含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演示]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并不断地搅拌。
[现象]一杯产生的泡沫多,另一杯产生的泡沫少。
[结论]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
[讨论]为什么要将硬水软化?硬水有什么危害?
(2)硬水的危害。
让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结论]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长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引发爆炸。
[思考]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3)硬水的软化。
(小结)生活中通过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而在工业上和实验室用水的蒸馏来降低水的硬度。
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液气液(蒸馏水)。
(4)课外活动。
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
style="color:#125b86">
一、教学目标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二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三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四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空气)。
总结【讲述】两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与我们今天的实验异曲同工。打开课本课本26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多变一。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讨论】。
(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五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六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七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4.4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十九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二十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二十一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二十二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九年级化学教案粤教版篇二十三
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