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通用14篇)
总结可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总结时,要注重反思和总结的价值,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些范文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一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因此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仅占1%,由此推出对体育投入更微不足道。经济增长平较低,是塔斯海垦区体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二、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带领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国家应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特别是文体方面的补贴,应在每个连队建设阳光健身路径;农场财政支出应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加大体育健身重要性宣传使农民增加体育用品的投入资金。
三、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据调查,塔斯海垦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目前农村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场地建设不健全是影响芳草湖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连队投入的健身路径都已落实但是出现了篮球场上停车、打晒谷物等占用场地还有一些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现象。
四、建议。
每个连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大型体育活动的需要;努力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
五、服务体系情况。
调查显示46。3%的连队没有体育指导站,有的村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多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93。4%的农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由于缺乏相关服务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得出塔斯海垦区农村农民每年举行的大型体育项目多是自发组织的。
六、建议。
塔斯海垦区政府应以建设各基层体育指导站为重点,线、面结合、覆盖各个的连队,形成体育组织网络。培养一批有较强体育专业知识的社区体育引导员,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建设管理规范、队伍整齐有序、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定点定时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或活动,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七、农场农民锻炼时间锻炼方式调查。
根据调查由于塔斯海垦区农民大多数进行的是体力劳动且锻炼方式单一,只是简单地跑步锻炼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严重打击了爱好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八、建议。
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冬季结冰期保证每个连队浇出一块200米的冰场并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开展秧歌队并进行表演等;夏天可以开展篮球赛但一定要严格参赛队员的出场条件;适当开展小型运动会提高农民竞争意识;并且利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组织开展具有本连队特色的活动。
九、结论。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尽管塔斯海垦区农村体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当地农村体育还比较落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当地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应把农村体育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体育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继续从农村体育基层的组织制度建设、体育活动指导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对塔斯海垦区农民的体育理论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培养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建全农村体育村约,促进农村体育良性发展加强农村体育指导使农场职工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主要从吉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现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吉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提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路径和建议,为高校进一步推动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1.1高校校园内基层体育精神丰富。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文化功能表现出弱化和简单化的特点,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偏差很大,大多数人仍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吉首大学学生同样如此,学校的田径场、健身房、篮球场、体育馆只要不是上课时间,都有不少学生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1.2重视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吉首大学扎根于大湘西,服务于大武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武陵山片区正在积极摆脱自己以往的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从外引进了不少大型企业,企业在不断地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吉首大学在不断地开展自己的特色体育活动以适应当地体育文化的需求,如气排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太极拳竞标赛及体育文化节,还有教职工的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在体育学院及学校大体部不仅开设有传统的体育课,还开设有气排球、舞蹈等新型体育项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建设相对滞后,体育场地不足近些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而武陵山片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及更新和体育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使许多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吉首大学其场地建设有着明显的不足,学校在吉首、张家界两地办学,共有师生员工3万余人,但学校没有羽毛球馆、游泳馆、排球馆、室内田径场,大多数场地都还是属于综合利用,还有部分场地只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才对学生开放,课余时间基本上不开放,甚至室外篮球场在晚上都不开灯,学校足球场春季需要进行养草,因而导致学生想进行体育活动锻炼而锻炼场地不足的情况发生。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三
1987年7月,财政部党组决定借鉴西方国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模式,成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我管理的组织。1988年1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为了选拔新一代的注册会计师,从1991年开始,我国建立了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制度。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注册会计师法》,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步入了法制化的规范轨道。这就使事务所管理面临的很多问题曝露出来,事务所的“小、散、乱”的局面,造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漠视执业质量,从而损害了公众利益。直至1997年4月“琼民源”和“长城公司”案件的曝光,使立法机构及社会各界进一步意识到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必须完善《注册会计师法》。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领导“做扎实工作,整顿会计师行业”的指示精神,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查实了一批虚假的审计报告、惩处了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这一系列的工作,激发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改革意识,促进了其向规模化、法制化、有序化发展,也为下一步的脱钩改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消除原有的挂靠体制的弊端,促进行业向国际化的发展,从1998年7月开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进行脱钩改制工作,直到1999年12月31日,全国219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式与其原来的挂靠单位脱钩,改变了“官办”形象,转制成了现在的由注册会计师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这一重大变革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增强了国内外各界投资者及广大公众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赖度。
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体制的改革与行业管理自律机制的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其增强凝聚力、提升公信力的重要根源。注册会计师行业文化建设是属于软环境建设,它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渗透到企业的制度,深入到所有人员的思想中,是提升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文化建设要以诚信为主线,弘扬诚信文化,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监督机制,严格行业监管。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四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还很单一,教学模式也非常单一,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例如:发现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教学模式、自练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虽然如此,但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以及年龄等特征进行开展。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就要树立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以现代化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构建高校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锻炼,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运动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互动沟通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同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授、反馈使得教学不断的深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则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1]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必须有双方的互动才能完成,而教法又必须根据学法来选择。所以,教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法。因为运动技能的掌握其实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动作技能不断优化的过程,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运动技能的提升其实就是其不断创新的过程。运动技能的习得具有“自我表述”和“自我相关”的特点。每个能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在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控制力上都表现出色,具备教学主体的素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显得十分落伍。[2]为了打破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高校对学生体育课的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很大程度上受一些先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学生在运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考核的标准很难制定。尤其是体能类的项目,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同学先天素质较好,几乎不用锻炼就能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即便非常努力的锻炼也无法达到较好水平,有时候学生运动技能的好坏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使得体育测试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受到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测试评价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摒弃一切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测试评价方法,克服教什么考什么的弊端。在一个学期内,可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成绩、体育课出勤、课堂表现、体育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知识、态度和运动能力的结构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够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体育评价体系,不断激励和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促进高校体育课的发展。
4、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才智,变成真正的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法,使得教学由平面转向立体,由静止转向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解的多元化模式。课堂信息传递也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技术,树立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能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社会人。所以,教师只有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完成构建,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五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分子,具备文化所特有的相关属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环境里,全体师生员工在与体育相关的学习、教育、比赛、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体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校园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氛围和体育力量。
参照文化的构成划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记、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体育精神、体育信念、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让体育文化建设迸发激情与能力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是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所制定与实施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活动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最后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器械器材、体育象征性建筑等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载体,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这个有机整体,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石。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六
1.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体育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从文化的角度看,体育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疑是最积极、最稳定的因素,发挥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将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调查表明,目前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大多数具有高学历、高职称,虽只占一小部分但却是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兼课教师,主要由公办高校的体育老师和在读硕士生、博士生组成;三是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具有一定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这部分是目前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主体。由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师资力量的组成来看会导致三个问题:一是教学观念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二是缺乏敬业精神,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难以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长久以往会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学术水平不高,不能主动去研究和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体育技术,更不能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2.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经费有限。福建省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是大家的共识,其经费来源中没有国家的支持,主要靠市场渠道解决,包括银行贷款、股东投入、学生学费和其他收入渠道。解决办学经费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资金链和学生生源方面。解决生源问题的唯一手段,就是真正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形成办学资金来源的良性循环。从福建省民办高校学生教育成本与学费情况来看,学费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般的教学活动,根本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教育。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用于体育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经费就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基础建设及维护在经费的使用上常常捉襟见肘,部分学校体育经费仅够维持体育教学的基本开支,难以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环境做出更大的投入,由此造成了体育文化建设水平下降。体育经费是困扰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竞赛的一大突出问题。近年来,虽然福建省民办高校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基础设施需要更多建设,同时造成体育设施的维护经费日益增加。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3.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管理水平落后。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管理是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以育人为目的,对体育进行计划、实施和检验的活动。学校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规定各组织及人员的职责,合理分工,协同配合,调动各组织和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校体育工作有领导、有组织的进行,从而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建设的保证。目前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管理水平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福建省民办高校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不重视,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没有直接的教育功效,在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中不具有明显的作用,可有可无,经常从体育中削减压缩经费补做它用;二是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福建省民办高校没有校一级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或体育运动领导小组,没有明确的分级管理体制,这会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学校体育总体水平的提高;三是没有适合福建省民办高校体育管理特色的校园体育制度,诸如校园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规章制度等都是从公办高校照搬过来的,没有自己的特色。
1.转变观念,完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是整个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养,特别是对体育本质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等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福建省民办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首先,体现在教学上,一是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做到让学生有兴趣,娱乐健身性的内容多一些,尽量使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选择性,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做到使学生具备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适应能力,具有合理、积极的自我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之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要从体育教学功能出发,确立“创新求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引进时尚体育项目进入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其次,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培养、教育和感化师生。
2.加大宣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营造福建省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应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宣传媒介的作用。首先,利用校报、橱窗搞好宣传。可以在校报上专门开辟出体育专栏,介绍一些体育知识,也可以利用橱窗的宣传栏,以海报、图片展览等形式,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进行宣传。其次,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讲座题目可配合教学任务,国内外体育时事、体育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时尚、体育保健常识、学生关心的体育热点和焦点问题等等。学校体育部、团委、学生会和各院系可联合举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来提高广大师生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利用校园网络作为有效载体。在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新阵地,已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三,健全规章制度,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制度保障。健全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首先,按照国家要求建立规章制度。在福建省民办高校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和拟定文件时都必须要以符合国家文件的要求为前提,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文件。其次,适当借鉴公办高校的体育规章制度。福建省民办高校成立时间较晚,可以在其体育规章制度方面借鉴优秀公办院校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通过审视公办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规章制度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弥补自身规章制度方面的不足。在借鉴过程中,切忌盲从,而是要以适合福建省民办高校各项管理机制为出发点,使之更符合民办院校师生的特点,更便于执行和管理。最后,结合福建省民办高校自身特点,量身定制规章制度。福建省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来时,其优点就是体制新、政策活、包袱轻,及办学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建省民办高校则更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育人宗旨,利用优势,积极制定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够体现福建省民办高校的优势和特色的体育规章制度。
3.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很重要,鉴于福建省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由于办学资金短缺,福建省民办高校很少有能投巨资用于体育设施建设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体育活动日程安排上合理统筹,保证服务人员及时到位,节假日场馆开放,使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其次,开展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目前校园文化的热点,它以竞赛、表演等为主要形式,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和技艺的舞台。体育文化节活动形式丰富,参与人数多,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和文化的理性相结合,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最后,积极承办各种大型赛事。福建省民办高校是各种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者,也应成为各种赛事的承办者。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七
只有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定位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开展与广大师生兴趣爱好相符、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充实内容、提升文化品味,要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状况和高校自身建设情况,重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与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3.2加大重视力度,构建体育文化机制。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施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制度层面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高校管理者与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做到领导重视,才能确保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因此要重点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3依据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体育文化。
当前,已经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举办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校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高校要依据地方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将冰雪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营造特色明显的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此外,为丰富本校的特色体育文化,还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高校依据本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高校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逐步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设施设备的先进可以确保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丰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其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大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设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兴趣,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结语。
高校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的责任,具有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义务,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体育文化的所有内容完全体现。高校体育文化树立了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明确高校体育发展方向,打造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完善高校体育设施,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八
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而言,传统体育文化是强大的内源因素。传统体育文化强调身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把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发展有机,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体育文化环境,这在当下和谐社会理念下,显得相当重要。
1时代性与动态性。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本时代的特征,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校园体育文化亦是如此,从早期学校体育的兵式体操,到当下的休闲运动,无不散发着时代的气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共同构筑的背景,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动态性是校园体育受众者所表现出的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进行体育活动,为校园带来了新的气象与动力,而社会流行时尚体育在校园里很快风行,使整个校园体育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
2人本性与多元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人文形态,纵观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融合是直接而迅速的。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的思潮影响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日趋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
3导向性与身体表征性。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体制的确立,给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宗旨。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导向,能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大学校园倡导什么,大学生就关注什么,进而追求什么[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参与者用身体活动表征的文化形式。身体活动的节奏,身体运动的动作、技巧、姿态,动作、技巧等的衔接规律有机结合组成体育文化的交际功能。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进行着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培养。
1健身与娱乐功能。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活动形式,而健身功能又是所有身体练习的通用特征。高校体育大体可分为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课外锻炼三种主要形式。高校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性差异,适当地分层次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体育课堂完成练习的数量、质量上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各个层次的目标应存在差异性,使得各类学生能体验到体育参与成功的喜悦。在课外体育层面,高校应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对校园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手要抓,积极开展、组织各类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所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体育才能的需要,也为他们创造一种气氛和谐舒畅的环境,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途径。
2教育与创新功能。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健康,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育思维、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使得大学生学会处理运动中所打来的损伤,减少伤害程度,懂得营养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的竞技性,无时无刻在体现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将创造与超越合二为一,而创造的过程又是超越的过程。在多样化的校园体育竞赛中,例如体育节、校运会等大型比赛中,大学生运动员打破一项学院记录的过程,既是对原有记录的超越,同时又是一次新记录的创新,只有在这种不断的超越与创新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方能得到全面发展。
3学生主体性表现功能。
体育活动是一种主体参与性非常强的社会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参与的过程则是大学生主体性从潜能到实现的最快途径之一。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生长点。体育运动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不仅要求有参与各方运动技术的相对比较,还要根据不同个体在体育方面的素质和优势,以发挥所长,取得竞争中的胜利,这种特长的发挥就是主体性的表现。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素质教育又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和完美情操等才能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承担着使得大学生身体发展、体育思维、体育意识培养重任。增强体质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终极目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去实现人生价值,并且在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去完成价值观的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体育文化息息相通,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主体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很多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竞赛组织和管理手段是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传播的;另方面,高校校园体育也会作用于社会体育,例如牛津与剑桥、北大与清华的赛艇对抗赛等均在迎合社会文化的同时大大超越了体育本身,它们的影响是社会性的、世界性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人本精神和个性解放,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主动适应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体育,没有校园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越,校园体育文化就会没有生命力。因此,高校要重视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利用校报、墙报、广播等媒体;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比赛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意识[4]。其次,健全学校体育制度和管理机制,制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纲要;制定量化考评制度;加强督导和体育评估;加大体育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科研环境,都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多元化教育,可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课是大学体育文化最主要的渠道之一,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大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体育基本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损伤处理以及体育鉴赏等多方面的知识,切实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
2发展特色体育项目,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与品味。
发展特色体育项目,以体育为媒介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这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并且已被广泛采用[5]。课余训练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水平运动队,不但可以代表学校参与各类比赛,而且还能作为校内体育运动的技术导向,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通过打造特色项目(特别是高水平运动队),选拔体育特长生代表参加各类比赛,在宣传学校的特色的同时,也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发展特色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突出地方性、区域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建设与制度层面建设[6],两者各有其特点。物质层面的保障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基础,没有物质的保障,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失去依托,成为空谈;制度层面的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保障系统,完善的制度、措施可以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法令依据,保证校园体育工作的规范化与正常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积极因素,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推向可持续发展。
4树立校园体育工作先进人物与组织。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下,高校校园不仅需要感官上的刺激,更需要一种人性深处的精神力量来打动学生,而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学生身边、可学的校园楷模。榜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事物,其事迹具有鲜明典型的校园教育意义[7]。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的体育指导教师、优秀体育组织以及突出的体育标兵,来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榜样,塑造身边的体育明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通过学习同伴、争做榜样,从身边榜样中接受鼓舞。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致力培养体育文化的精神榜样,且不断创新与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九
高校文化的建设应始终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资源、新载体,因此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历程。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文化体系,需要在不断的体系构建和创新中发展进步。
体育文化指的是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调节情感、协调群体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民族样式和时代特征。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丰富社会生活,以人的身体为介质,对人类的相关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秩序化,最终形成的一种得到大众承认的、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立意义的文化。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指向人身体的文化,会在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体育文化是对人体自身机能的再创造,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体育文化作为满足人改善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物质以及其他社会规范和结构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发挥教书育人功效的基础。现代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由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源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是高校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竞赛能激发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文化是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验式教育。最后,体育文化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青年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能对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为实现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摇篮和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校文化体系,一定要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和创新出发,将理论付诸实践,构建个性鲜明的、系统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自身也承担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还是一种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介质和载体。每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则对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某一方面的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欧美体育文化和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类型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体育项目表演、学习、观赏和竞赛的形式存在于高校文化体系中,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参与、欣赏中体验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实现对文化的接纳、交流和创新。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起源方式、活动范围等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传统民族体育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纳入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追求体育神韵、讲求技艺、重视内部循环运动,体育活动练习基本上都是静态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在个人身体活动中形象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中,以人的身体运动及比赛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
欧美体育文化是与欧美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主义”为主导,欧美体育将全球体育统一化,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规则具有普适性,有效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传播全球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文化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发挥效用。上述文化理念在文化价值中的体现为求实、规则意识和竞争观念等,随着欧美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抑郁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将得到更大的普及,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新途径,新手段。
在多民族国家中,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本身的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孕育出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民族性、表演性、地域性等,不同于欧美体育和近代体育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迥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铸就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限于地域不便的交通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使得各区域独自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着鲜明的个性。上述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是传播、融合多元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整合提供新途径。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据此将高校体育文化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核心价值、口号以及体育哲学三大元素。在本层次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历史积淀、立校宗旨等提出高校独有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独有的体育理念就是:强身健体,为国奉献。体现在体育口号中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耶鲁大学的体育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种人才培养,人人加入、凝聚共识的理念,在口号中的表示为“运动是属于每个人的(athleticsforall)”。再如云南大学曾经举办过武术节,标语为“武者奇哉健体强身校园增色。术焉妙也化心启智学业增辉”。各高校秉持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根据自身需要和价值取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择取,并加以弘扬和发展,逐渐形成高校的核心体育文化价值。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般都是内隐的,要表达这种精神大众文艺内涵,通常都是通过体育成员的所作所为以及高校内的标识、体育活动项目的形式所展现。这些体育成员的健康行为、相关物化标识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竞赛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高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的体育运动行为、体育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其思想、价值观和体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体育理念与健康行为有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优良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理念反过来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高校体育设施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高校的体育文化还体现在对典型体育设施的理解和描述上。比如哈佛人为哈佛运动场(harvardstadium)而骄傲,他们觉得是哈佛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的运动史。又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世界冠军们的脚印是对其追求卓越的体育理念的深刻阐述。高校开展的经典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项目,有助于将学校的体育文化渗透到参与者的生命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大学时代的精彩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这些具体的体育比赛项目体现着高校的体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又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的近2的对抗性划船比赛传递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理念等信息。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行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外在表现的统一的基础。社会要求同高校师生愿景之间的协调,需要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同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的统一,有赖于组织一定的建制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结构需要高校体育环境、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制度这些外层因素来支撑。通过制定特定的制度、手册以及指导性的体育健康行为规则文本,既有助于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便于高校师生理解和指导,将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健康化,规范化。各类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高校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则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有力媒介。
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人类几千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从古自今,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改进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使后人了解前人的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人类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中诞生,同时迫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这个方面看,体育文化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高校广泛传播。开放性、辐射性、传播性是高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促使校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对外部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根本上看,各种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体育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例如,在讲解足球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足球运动的精髓,同时也对蹴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却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强壮、速度是运动员的职责,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强身健体”,我们要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要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再传播,就要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多途径多方面的传播,如杂志媒体、电视新闻、学校宣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奥林匹克参赛的优秀运动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文化的精神。
2.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载体:体育文化节、群体活动和体育教学。
参加社团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各大高校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节进行传播和创新。但体育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前提,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创办球迷协会、设立健身健美操班等多种方式来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首先要重视高校竞赛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内竞赛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当然,学校也会视个体需求而举行个体单项体育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这样的比赛一般参赛人数较多,辐射范围大,在比赛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不可忽视的是,课堂体育教学依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互动的平台,一般由学校领导部门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吸引更多人参加,以达到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的目的。在社团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往、谈论理想。只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再创造和广泛传播。
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偏离了正常轨道,“金牌论”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挣脱“金牌论”的桎梏,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现阶段应积极研究体育文化理论,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要将“轻技能、重品行”的评价方法落实。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才能最大可能地弘扬体育文化。
学生体育能力包括自身体育运动技能、自我体育评价能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这种体育能力。因此高校和政府都需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方法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总之,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文化结构是保障其体系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力度,对于营造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和独具一格的高校体育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
通过问卷走访等途径调查可知,目前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其中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在于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一方面由于众多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不重视。而另一方面是我国高校校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提供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现代很多高校没有具体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管理,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杂乱,混淆等问题。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及其的不平衡,只有在东部沿海一带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方,人们地体育文化的认识重视才有一定的高度,而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体育文化的重视是很微弱的,所以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经济是重要的前提。
二、影响体育文化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因素。
体育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不仅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更是当今国家社会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然而,说起体育文化,那么体育设施的建设当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都知道要想推动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显然,薛晓东体育设施就是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一个学校对于本校的体育场地建设,校园体育雕像,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器材等都是体育设施的一部分。我们通过了解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可以初步推论出这个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体育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体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而要达到体育现代化的要求,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场地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作为保证。我国首都体育学院一直以其领先的体育文化走在各大体育高校的前列中,而推动它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它们学校高配备的体育设施:首都体育学院园内建有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首创游泳综合馆、篮球馆、排球馆、网球馆、武术馆、体操馆、足球场、塑胶田径场、北校区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以保证学生们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所以说,体育设施对于体育文化在校园和谐文化中的建设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体育制度。
制度有利于一项事物的正常发展。校园体育制度也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属于校园和谐文化的有几组层部分,通常,它以一固定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们的体育生活中,作为一种规定固定下来。体育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老师,学校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以体育制度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体育文化。而对于老师,可以以体育制度的方式更加准确的约束和引导学生的体育运动。体育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德育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宁夏,陕南等各地高校也通过在其校园中设立了适当的体育制度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他们这样的行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因此,建立体育制度是发展体育文化的当务之急。各大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对于体育文化都还只停留在一个略了解的程度。可能这也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学生乃是体育文化的主体,要想发展体育文化,主体当然不能少。所以说,学生们必须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让学生们产生对于体育文化的兴趣,热情,最后积极自主的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当学生们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高了,这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就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总而言之,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体育文化对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体育文化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都知道,高效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它不仅包括了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的学校校风,积极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了一向重要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就意味着,要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需要一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对于发展体育文化自然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们能够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最后乐于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这样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一个强壮的身体。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表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学生对于体育这方面关注度还不够。于是各大高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体育形式的活动,来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宣传体育文化。列入高校的越野拉练活动,爬山活动,各种球赛来丰富体育文化。当然,最后也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果,学生们表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虽然累是累,但是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并表示希望学校以后能搞更多这样的体育活动,而他们对于体育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使得高校学生的压力在逐年呈上升趋势。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合格的高校学生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当然,要想构建和谐高校文化,就要求高校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国家之所以那么重视,是因为发展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要想建设和谐文化,必定需要全面发展,而在全面发展的路途上又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路程,当面临困难之时,就需要学生们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发挥作用了。通过体育文化的宣传,让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一定会感动劳累,吃苦。比如说长跑比赛,仰卧起坐之类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或多或少是耗费体力活,学生们可以通过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养成吃苦耐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而且,通过体育运动也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身的心情得到缓解,从而得到心情舒畅的效果。所以说,体育文化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现在我们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不高,但是我们根据各种调查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已经充分的意识到体育文化对于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都在积极的采取措施发展体育文化。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文化一定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一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在我国高校里,体育文化是基于校园文化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之后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开展和举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是高校校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外延独特,将高校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培养融为一体,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的高校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表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新颖而独特,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师生产生着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敢于失败的意志,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立足于教学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端正体育参与动机和态度,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立足于学生自身,高校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娱乐和体育活动。
当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举办了许多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重视,没有依据高校当地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体育文化相关的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几乎没有高校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完全没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政策保障及相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缓慢,流于传统形式,极大地削弱了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2.2高校体育文化投入资金较少,缺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的扶持资金。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缺少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高校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仍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新型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凭借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体育设备很难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对参与体育文化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设过程中,内容相对单一,不重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体育简单的理解为锻炼身体,没有将体育运动理解为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性格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将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发展情况作为教学重点,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和塑造体育道德。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二
1.1立体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精神层面为核心,重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制度层面为形式,注重制度的完善,促进高校体育活动规范化,在加强高校体委、体协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物质层面为依托,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高校开展各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1.2教育性。
高等学校以育人为第一要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教育的特性,教师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传授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挑战、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
1.3全员参与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体育课贯穿于大学4年的课程内容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学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自发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融入校园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开放性。
高等院校站在科学、文化的最前沿,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不断进行着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互,体育作为高校课程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备开放的特性。学校通过开展校际间,同社会团体间的体育活动,传播和发扬自身优质的体育文化的同时,汲取多元文化的有益成分,提高自身体育文化水平。
1.5渗透性。
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竞技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实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更将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2.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认知的错误观念,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忽视了学生品德、体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传授上,忽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技、团队型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高校教育存在教法单一、全程灌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特征,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并没有问题,但运用不当就不会实现最初的教育初衷,甚至出现事倍功半、背道而驰的反面效果。高校体育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承。我国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陈旧、落后,对学生评价主要是采取闭卷类考试手段,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锻炼及体育文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改变传统评价标准,加大自身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运动中。
2.2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自然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将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学历、高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活力,将新鲜的发展元素融入学校的体育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专业技能讲座,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现有知识框架和内容;鼓励科研,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主持重大科研课题、领衔学科重点项目;鼓励体育教师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修养;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校际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再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的培养,树立具有高尚师德的模范典型,在教师中推广学习,使体育教师成为道德品行的示范者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正面传播者。最后,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紧随党的方针、政策,秉承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宗旨,不断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3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队伍。
竞技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竞技运动的主体,是学校竞技水平的代表,是传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大型竞技比赛,在竞赛中所表现的勇于拼搏、不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如果能取得比赛成绩,更是大大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体育形象,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其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体育水平的表率,通过对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的宣传,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校园体育运动中,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将校园的体育文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中。
2.4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团队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多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首先,体育团体分化细致、种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应的体育团体,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其次,体育团体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体育校内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讨论、体育比赛观摩、校际间的体育比赛交流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是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感受到校园的体育文化。最后,通过校际间、与社会团体的体育团队交流,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渠道推广,提升学校的认知度。
2.5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以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承办方,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已满足赛事要求,也是为赛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的宣传,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综合了解,这不仅是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和校园体育竞技水平的展示,更是对高校体育精神、体育面貌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三、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学校在课程教学、科研探索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提炼而成的,对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学校的综合发展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我们应努力探索发展对策,致力于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实现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三
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科学给予人们的是知识,而唯有哲学给予人们的是智慧;科学提供了工具,哲学告诉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体育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由于国情不同,中美高校的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时不要照搬照抄,要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内外兼具,以内隐文化为主,不要认为把一些制度上墙了,把口号放在了操场上就完事了,应该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热衷运动,久而久之校本体育才能形成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国家在20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作者:丁亚兰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