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初中(实用21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了解一些教案的实际操作和编写流程,请阅读以下范文,掌握编写教案的技巧和要点。
鼎尖教案初中篇一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东西,放在口袋里呢,这东西大家平时都玩过,还挺熟悉的,四四方方的,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猜)。
2、还是让老师给你点提示吧!
课件逐句出示:买来方方一小盒,用时却有几十张,红黑兄弟各一半,还有一对“双胞胎”。
3、现在知道是什么了吧!课件出示:扑克牌。
(设计说明:通过一则小小的谜语导入新课,与之后的新授的比赛巧妙衔接,以扑克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比例,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从这13个数字中选择你所需要的数字来写出一个比例。
2、学生汇报写出的比例并说明理由。
3、们都是选择4个数字来组成比例。那你们想知道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什么名字呢?(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预习课本43页最后两段(师出示课件预习提纲)。(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就学生汇报的比例,找出内项与外项。
(设计说明:通过一个写比例的小活动,一是复习了比例的意义,二是教学了内项与外项。)。
在刚才同学们写比例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可真快,王老师想跟你们比一比,比谁能更快地按要求写出比例。怎样?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敢)。
1、那我们就开始吧,请同学们先看“冠军攻略”(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冠军攻略。
参赛者:王老师,全班同学。
规则:迅速判断由电脑随机抽取出来的4张牌面上的数学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请写下来。(至少写两个)(完成的可先举手示意)。
2、第一轮:6、8、9、12。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并由学生验证,得出老师胜)。
第二轮:3、5、4、8。
(老师比学生提前判断出不能组成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第三轮:4、8、6、3。
(老师比学生提前写完比例,并由学生验证,老师胜)。
(设计说明:由扑克牌引出三轮比赛,设计都由老师胜出,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厉害,这么快地写出8个比例,借此激发学生探究。)。
4、学生汇报,验证,课件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字母公式”
5、师讲解如何很快的判断4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说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看样子,同学们对新知掌握的不错,愿意接受挑战吗?
练习运用。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指出:2.4与40的乘积等于1.6与60的乘积。
(三)课堂巩固,练习提升。
1、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判断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4:21和6:9(2)3/4:1/10和15/2:1。
(3)9:12和12:15(4)1.4:2和7:10。
2、把图a按比例放大得到图b,按比例缩小得到图c。根据图中的数据组成比例。(课本46页第3题)。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实践活动题。
8:a=b:1.5,那么a和b可能是()和()。
如果a是小数,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1,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如果a+b=7,那么a可能是(),b可能是()。
(设计说明: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鼎尖教案初中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鼎尖教案初中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第一组28人。
第二组34人。
第三组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86228。
+34+22+34。
628462。
+22。
8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鼎尖教案初中篇四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一)导入。
1、口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而在这其中,有一些概念点犹为关键,如“互为”,因此我也适当的加以提问点拨。对于求倒数的方法,我同样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自学例题,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对于“0”“1”的倒数这种特例,我并没有忽视它,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加强认识。
鼎尖教案初中篇五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a、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1、 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3、 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 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 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 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 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 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 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 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 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 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 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 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 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 经受磨练
鼎尖教案初中篇六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多媒体课件。
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旧知铺垫导入。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投影出示)。
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然后老师在质疑,为什么这些比例里的四个数书写位置不同却能组成比例呢?请小组合作找个这个秘密。
(2)学生找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并指出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3)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4)比例写出分数形式后,也就是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积也一定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用质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总结归纳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五)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投影出示练习)。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用展示台展示)。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投影出示)。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且留给孩子质疑问难的空间。
(七)拓展练习: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3×40=8×15。
鼎尖教案初中篇七
1.理解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掌握求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3×0.62.5×40.17-0.08。
0.2×0.31.2×0.050.43×20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关于求近似值的方法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看资料,看谁找的多,找的'全.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9.5米,宽42.5米,计算出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得数保留整数.)。
(二)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成为5.70,这个数可能是多少?最小可能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法”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鼎尖教案初中篇八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鼎尖教案初中篇九
1、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2、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读”占鳌头,以读促悟。
3、力求实现语文课堂有效的读写结合。
电脑幻灯片。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2、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敬畏”是什么意思?一般你会敬畏些什么?
二、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
1、看课文回忆: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了对汉字的敬重的?(乡俗和读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乡俗的影响,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读书的影响?(2――4、5――8)
三、理解2――4自然段,感受乡俗带给“我”的对汉字的敬畏。
1、思考:“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
2、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
3、指明带着敬重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
4、过渡:此时我对汉字的敬畏还只是一种模糊的意识,它来自乡俗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这种模糊的敬畏,让我对汉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向往。从此,我就一步步走进了汉字的世界,开始了读书探寻的历程。
四、精读5――8自然段,体会作者敬畏的是什么。
1、指名分段读这一部分,思考: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什么讲述了自己在读书中探寻的收获?(了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渗透写作方法)
2、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作者体会到的'汉字“呼风唤雨”的本领。
(1)默读写读《聊斋》的这一自然段,思考:读《聊斋》时的感受让我发现了方块字的什么奥秘?边读边想,把有关的句子勾出来。
(2)结合学生的谈话和文中写的读《聊斋》时的感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方块字能呼风唤雨。引导学生感受《聊斋》带给人的恐怖的气氛。
(3)指名有感情地读第5自然段。
3、自由读第6、7两个自然段,思考:读唐诗又让我有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把相关的句子或词画出来。
(1)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结合“震慑”一词及作者写的读《听张立本女吟》的感受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神奇。(能将声音在纸上记录下来、将声音带给人的感受用触觉和想象来体会,同样的如闻其声、将这歌声保存了几百年)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感受。
(3)过渡:在这样不断的探寻和感悟之后,“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4、读第8自然段,体会汉字的含蓄。
(1)找到作者悟出的道理读一读。
(2)为什么说汉字像中国人一样含蓄呢?作者也举了例子进行说明,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9自然段中从“譬如”开始到结尾的部分,体会一下,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是含蓄的,把它画出来。
结合学生的谈话和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所带给人的想象的空间都体现了汉字的含蓄美。
“一提到……江南水乡的朦胧。”一句:请学生说说看到这些字你想到了什么?体会一个字可以使人联想到众多的事物。
“这些分开的字……当作名画欣赏“一句:出示篆书、隶书等不同的字体,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要是把这些字叠连起来……汉字的空间调度能力,在此展现给我们。”一句:请学生说说读了那副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气象万千”一词。
结合以上三点请学生谈什么是含蓄。
5、总结:有了这越来越深刻的感悟,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降生在这个世界,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算是有福了。
五、感受外化,读写结合。
1、你在阅读时,有没有过和作者读书时相同的感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
2、此时,你对作者说的“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吗?结合自己的体会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走进了汉字大世界,我越来越发现: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结束:汉字是如此的神奇,让我们也一起去探寻它的奥秘,只要你用心去感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字的敬畏
乡俗的影响:神圣
读书的影响:呼风唤雨
创造奇迹含蓄、神奇
气象万千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
教学目标:
1、读文,理解词语“赶集”的含义。
2、知道描写春天的不同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
3、有感情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借助小燕子赞颂美好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有关春天的古诗、名句。
1、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
师: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赞颂春天的诗句。
2、配乐读诗句和朱自清《春》节选。
这种写法是多么奇特啊!
二、朗读、记诵描写春天的语段。
1、出示语段,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文字,也是描写春天的,自己轻声读一读。
出示: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长句。
师范读:“阳春三月,下了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句话是长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有换气的地方。
学生个别读,交流读。
3、借助图片,记诵语段。
男女生分别读这段话。
师:文章要多读,多读就能把美好的语言印在脑海里。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出示春天的图画,师借助图画上的景物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话。
4、通过理解词语“赶集”,再次记诵。
师:作者说红的花,绿的草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引读时凸显“赶集”一词)集就是集会,包括庙会、灯会、集市等。(随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看看图片,联系文章内容,想到了什么,同桌交流。
师再次引读描写春天热闹场景的这段文字。
三、梳理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引出作者和课题。
1、出示诗句,引出课题。
师:春天是具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有很多作家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春天,有的作者抓住了春天的风来描写,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抓住了春天的花朵来描写,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还有的抓住春天的江水来描写,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我国现代散文家郑振铎(出示相片)却抓住了——燕子(板书:燕子)来描写春天。他觉得(出示文字:“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学生读。)。
板书:添趣。
2、引背描写春天的语段。
师:这是怎样的百花争艳的盛会呢?引背“阳春三月~春天。”
四、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1、朗读1、3、4小节,理清脉络。
分别请三名学生读一读。
师归纳:从外形、飞行时和飞倦了三个方面来描写。
板书:外形飞行飞倦。
2、学习描写外形的小节。
(1)学生自读投影上的第一小节,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活泼可爱。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朗读时要有轻快的感觉。
生边读师边在黑板上画燕子。
指板画引背描写外形的句子。
3、学习描写燕子飞行的小节。
出示两幅图。
(1)请学生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图片下出示句子)。
(2)读读句子,结合有关的词句来说说燕子是如何为春天添趣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小组合作。
(教师随机点评:飞得快,为春天增添生机;像个小画家,灵活而调皮。)。
(3)体会到了之后,读好这些有趣的情景。多种形式读。
燕子在飞行时,也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4、学习描写燕子飞倦了的小节。
师:燕子在飞行时添趣,在他不动的时候,飞倦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1)添画、想象。
随学生的回答,师在燕子之间画上细线。
你看,这像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读句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2)师引读这一小节。
师:电线像曲谱,小燕子像跳跃的音符。为我们带来了乐趣。也为春天增添了生趣——。
(3)谈感受,展开想象。
谈谈你的感受,请你联想一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我仿佛听到了——。
师:飞倦的燕子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作者的眼中,燕子真是——伶俐可爱。
板书:伶俐可爱。
难怪作者如此喜爱燕子,在他眼中,燕子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春天的使者。
五、总结:
1、全文朗读。
读好文章,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2、迁移写作。
师:在作者的眼中,燕子是最可爱的,所以他通过外形、飞行时、飞倦了三方面来描写燕子,赞颂春天。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也可以仔细观察,学着这篇文章的样子来写一写春天。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一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称东西为了什么?
[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板书课题]。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二)学生回忆识字方法。(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演示课件]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卡片]学生领读生词。
3.提出词语中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交流。
4.测读。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生质疑。
(它有多重?……)。
[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对比学习,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个人自学。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报,师打相应课件:第4自然段曹冲说话的内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曹冲称象”动画课件]。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8、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活跃课堂,巩固所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降低课后背书难度。]。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时时激励自己,肯定自己。]。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总结升华。
问: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出示课件:
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师: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生快速读文。
(如他们找不出来,师:找出不可行的称象方法。)一生读。
师:曹操听了(生:直摇头。)。
出示课件:
结合句子选择“直”字的意思。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问: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
[降低理解难度,体会“直”在句子中表示的意思。培养正确谴词造句的能力。]。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不是,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三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法: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1)、用哥德-猜想引出课题。
(2)、结合自然数1—20的因数具体说说。(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件很快找出1~20各数的因数,铺垫探底。然后讨论怎样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按偶数、奇数分的,有按2、3、5的倍数分的、也有按10以内、10以外的数分的等等,对于学生的分法,教师给于了鼓励,引导学生看书上怎么分的,观察因数的个数,以“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学生很快以“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分为三类。教师及时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因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个因数的数是谁?书上是怎么给它下定义的?然后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2、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制作100以内质数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制作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动手制作。
(4)汇报展示。
4、课件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熟记。(便于今后的应用。)。
5、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敬畏”的是什么,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2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活动使学生感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在语文课堂上的“读”占鳌头,以读促悟。
3力求实现语文课堂有效的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电脑幻灯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2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理解,说说“敬畏”是什么意思?一般你会敬畏些什么?
二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
1看课文回忆: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了对汉字的敬重的?(乡俗和读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乡俗的影响,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读书的影响?(2——4、5——8)。
三理解2——4自然段,感受乡俗带给“我”的对汉字的敬畏。
1思考:“我”对汉字是先产生了敬重还是先产生了畏惧呢?你是读了哪句话体会到的?(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
2听着老人们的告诫,望着化为青烟的字迹,“我”心中会想到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结合“神圣”一词,体会作者对汉字的敬重。
3指明带着敬重的语气读第三自然段。
4过渡:此时我对汉字的敬畏还只是一种模糊的意识,它来自乡俗对自己的影响。但正是这种模糊的敬畏,让我对汉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探寻方块字奥秘的向往。从此,我就一步步走进了汉字的世界,开始了读书探寻的历程。
四精读5——8自然段,体会作者敬畏的是什么。
1指名分段读这一部分,思考: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什么讲述了自己在读书中探寻的收获?(了解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渗透写作方法)。
2读第五自然段,理解作者体会到的汉字“呼风唤雨”的本领。
(1)默读写读《聊斋》的这一自然段,思考:读《聊斋》时的感受让我发现了方块字的什么奥秘?边读边想,把有关的句子勾出来。
(2)结合学生的谈话和文中写的读《聊斋》时的感受体会作者为什么说方块字能呼风唤雨。引导学生感受《聊斋》带给人的恐怖的气氛。
(3)指名有感情地读第5自然段。
3自由读第6、7两个自然段,思考:读唐诗又让我有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把相关的句子或词画出来。
(1)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结合“震慑”一词及作者写的读《听张立本女吟》的感受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神奇。(能将声音在纸上记录下来、将声音带给人的感受用触觉和想象来体会,同样的如闻其声、将这歌声保存了几百年)。
(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感受。
(3)过渡:在这样不断的探寻和感悟之后,“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4读第8自然段,体会汉字的含蓄。
(1)找到作者悟出的道理读一读。
(2)为什么说汉字像中国人一样含蓄呢?作者也举了例子进行说明,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9自然段中从“譬如”开始到结尾的部分,体会一下,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是含蓄的,把它画出来。
结合学生的谈话和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所带给人的想象的空间都体现了汉字的含蓄美。
“一提到……江南水乡的朦胧。”一句:请学生说说看到这些字你想到了什么?体会一个字可以使人联想到众多的事物。
“这些分开的字……当作名画欣赏“一句:出示篆书、隶书等不同的字体,请学生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要是把这些字叠连起来……汉字的空间调度能力,在此展现给我们。”一句:请学生说说读了那副对联,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气象万千”一词。
结合以上三点请学生谈什么是含蓄。
5总结:有了这越来越深刻的感悟,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降生在这个世界,会用方块字阅读,会用方块字写作的人,算是有福了。
五感受外化,读写结合。
1你在阅读时,有没有过和作者读书时相同的感受呢?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一谈。
2此时,你对作者说的“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吗?结合自己的体会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走进了汉字大世界,我越来越发现:汉字。汉字,在我眼里是有生命的。
结束:汉字是如此的神奇,让我们也一起去探寻它的奥秘,只要你用心去感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字的敬畏。
乡俗的影响:神圣。
读书的影响:呼风唤雨。
创造奇迹含蓄、神奇。
气象万千。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后记: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七
认识目标:
学会9个生字,掌握“枯萎”、“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等词语。理解课文深刻的句子和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种树人的用心,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情意目标:
懂得人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蕴含意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生字词,掌握音、形、义。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略)。
第二课时。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种树的话都明白吗?齐读。
a、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后悔吗?(不后悔。我之所以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才能长成百年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枯萎了也没什么后悔的。)。
b、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1、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似乎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种树人的用心良苦没有白费,现在读课文最后三节。
3、着重理解:“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不确定”是指什么?
(2)同学们知道哪些在艰苦环境中自主自强的人的事例吗?或者生活在温室里,经不起风雨的人的故事吗?请你联系知道的人、事、物,谈一谈。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主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4、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1)提示:a、从自己的求知和生活自立情况谈;。
b、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谈;。
c、从家庭教育情况谈;。
d、从转变观念,教育改革方面谈。
(2)要求:a、紧密结合自己学习本课懂得的道理谈;。
b、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思考回答;。
c、充分表达个人见解,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同学们列举的事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呀,小小的种子深埋地下,为了生存,它掀翻土壤,奋力向上,终于沐浴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身患重残的张海迪大姐姐身残志坚,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成长,她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人要主动地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自立自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牢牢地抓住它,去拼搏,去奋斗,去赢得生命的辉煌。
推荐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后,试着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喜欢,为什么?
2、同桌互读互背互评。
3、班内背,教师给予鼓励。
4、课外练习,向父母谈谈这位种树人育苗的做法和他所讲的道理,听一听父母的看法。
板书设计:
(一)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二)桃花心木。
树—人。
拼命扎根自立自强。
汲水生长学会生存。
经受风雨经受磨练。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要敬畏汉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文章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带着疑问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利用生字词卡片,了解学生认字的情况。
3、利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告诫:警告劝戒。
积淀:积累、沉淀。
杳无人影:空旷辽远得不见人影。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深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对“字”的敬畏之情的。
第一部分(1)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第(1-3)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10)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1):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2、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a: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对于“敬惜字纸”的意思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诗句也反映出古人对于汉字的敬畏。)。
b:学习第五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然后再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c: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四、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重点指导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区别。
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懂词语,为下一步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一步进行锻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层次的思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产生共鸣。
鼎尖教案初中篇十九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尝试背诵。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题解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出示图片,指图示意生读课题。
2、板书课题,理解株和题目的意思。
(1)伸出小手一起写课题。
(2)理解词义及题目:株什么意思?指图,这就是树桩子,树被砍去留在地面的部分。
守株待兔什么意思?大声朗读课题。
3、了解作者:
《守株待兔》是谁写的?(韩非子,姓韩名非,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
4、了解学生对故事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读易错的句子。
师:读好字音断好句是关键,能读好吗?考考大家。
(1)折颈而死指名读红字,大家读,说字意。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读好断句。
指名读句。
出示标有断句的句子:这句话应该这样读,自己试试。
指名读,大家读:为什么这样读,一会理解了咱们就明白了。
学会生字:
学“耒”:生谈了解,出示图片师介绍,回忆带有耒部的字。
学“冀”:找出与冀易混的字“翼”,说出不同。
师介绍两个字的字源来历。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指名读,大家读)。
过渡:把这三句放到文中好好地读一读。
2、读出韵味。
自由练读。
指名读(到前面读)。
三、理解句意,感悟道理。
过渡:课文读好了,下面咱们得好好地来了解一下这个小故事。
1、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交流理解。
交流第一句。
(1)指名说:先读原句,再说意思。
(2)生质疑不理解的词。
(3)巩固走的意思。
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生说走的意思,回忆含有走的句子。
古文中走是跑,那哪个字是走的意思呢?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想象画面。
过渡:一只兔子跑得非常快,砰,撞在树桩上,撞断脖子死了。被谁看到了?(种田人)种田人看到装死的兔子怎么想怎么做的呢?结合图片和提示看谁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交流第二句。
说句子意思。
想因的意思:为什么种田人释其耒而守株?
因为白白捡到一只兔子,所以他……。
因为没费一点力气就得到一只兔子,所以他……。
结合插图想想种田人是怎样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
生自由回答。
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脑子都是兔子来撞死,你能用一个词形容种田人吗?把这个词放到句子试试。出示:他这是:
教师板书: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心存侥幸。
交流第三句。
结果会怎样呢?生自由答,引导读书上句子。
适时板书:一无所获为宋国笑。
3、感悟道理。
生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格言等引导理解:想到我们平时积累的格言、歇后语之类的话了吗?出示:
生自由读读,理解。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就是种田人的邻居,你打算怎么劝他?可以用上这些格言。注意称呼。(必要让学生先说说怎样称呼)。
生动笔写劝诫的话。
交流,评价。
小结道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不要白日做梦……,否则就会……(生看板书接答)。幸福的生活靠劳动来创造。
四、背诵课文,活学活用。
1、指导背诵:这么简短的小故事能背下来吗?自由背,齐背(别把韵味丢了)。
2、过渡:古人用简短的故事教我们做事、做人,我们今人也在活学活用中展现我们的智慧,你能活学活用这个成语吗?(估计有困难)。
对联提示:出示:笑看人生百态坐等世间闲财生填横批。
还有,课下可以阅读一下资料,可能对打开你的思维有帮助。
五、总结作业:
1、阅读资料。
2、猜字谜:守株待兔打一字。
鼎尖教案初中篇二十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要来复习有关知识。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二)讲授新课。
(投影)。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
()。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鼎尖教案初中篇二十一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预习提纲: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一、谈话导入:
在中国历,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在内容上基本接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之一。这种思想道德在近、当代革命过程中激发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则经典语录。(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课文。
2.结合译文理解内容。
3.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所:不译。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
亦:也。可:能。
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
舍:舍弃。
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
义:可以理解为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三、品读感悟。
1.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赏几则孟子经典语录: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五、处理课后习题。
六、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孟子语录。
鱼熊掌舍鱼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义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