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优质17篇)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成长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这份教案不仅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一
1、知道种子传播的方式。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幼儿和家长一同搜集有关种子传播的知识。
2、认识苍耳,莲蓬,蒲公英等植。物。
3、各种植物种子图片。ppt课件。
一、幼儿欣赏儿歌《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提问:
1、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还有那些植物种子也是靠风传播的?
2、苍耳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还有哪些植物种子也是靠人和动物传播的?
3、豌豆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还有哪些植物种子也是靠弹射传播的?
4、除了儿歌里说的,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三、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说出它们的传播方式。
四、播放ppt课件《种子的传播》,引导幼儿说出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1、靠风传播。
2、靠人和动物传播。
3、靠自身力量弹射传播。
4、靠水传播。
五、幼儿玩游戏《看谁举的对》。
幼儿每人一张植物种子图片,听老师口令举起来,比如老师说;靠风传播的种子在哪里?拿着蒲公英种子图片的幼儿就举起来。
教师把种子图片投放到科学区,幼儿可以按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幼儿对本节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与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有很大关系,因为苍耳等这些幼儿比较陌生的植物如果不提前了解,大多数幼儿都不认识,带着问题听儿歌,幼儿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出示图片使扩大了知识的外延,观看ppt课件加深了幼儿对传播方式的认识,玩游戏使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将种子的传播方式制成表格让幼儿记录。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二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种子旅行记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途径。
2、尝试分类记录种子传播的方式。
3、对于植物的繁殖和生长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1、带领幼儿去农村参加寻找秋天的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
(苍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荚……)。
3、各种种子、记录表等。
一、寻找、发现种子,感知种子的特征。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提问:上次我们去农村旅行,在田野里,你看见了什么?寻找到了什么?
今天这些小客人来我班旅行了,瞧,它们来了?(出示苍耳、蒲公英、刺毛球、豌豆荚。)。
2,寻找、发现种子。
a、带着问题进行第一次探索活动:蒲公英、苍耳和刺毛球、豌豆荚的种子藏在哪里呀?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
b、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豌豆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教师小结种子的特征,了解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
二、探索了解,感知种子的传播方式。
1、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探索活动:猜猜它们是怎样来到我班的呢?
逐步展示课件。
(1)欣赏课件第一、二段:了解种子靠风和动物的传播方式。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2)欣赏课件第三段:了解其它(粪便、水、植物的自身弹力等)传播方式。
(3)教师小结,拓展经验:蒲公英身体轻轻靠风来传播;仓耳身上有刺,它粘在的动物的`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表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还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莲蓬象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
3、尝试分类记录种子传播的方式。
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有趣植物提问:它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1)出示表格,讲解操作要求,
(a)先认识一下传播标记。(b):认识一些种子(这是什么?西瓜籽是怎么传播的?我们把它贴在相应标记的下面。)。
(2)幼儿探索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讲解自己的操作表格,教师评价小结种子传播的方式,提升幼儿的经验。
三、观察、照顾种子,感知种子的变化。
延伸活动中把种子种植在教室的自然角,让幼儿观察、照顾种子,感知种子的变化。(大自然的植物真奇妙,它的生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让种子在我们班安家,让我们来照顾它们吧!)。
附表格:
人类播种标记风传播标记动物传播标记水传播标记。
种子实物粘贴(西瓜籽等)种子实物粘贴(蒲公英等)种子实物粘贴(苍耳等)种子实物粘贴(莲蓬等)。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三
教学目标:
1、感知磁铁两端与中间磁力的不同,发现条形、u型及断开的磁铁都是两端的磁力大。
2、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和发现。
教学准备:
1、磁铁;在每种磁铁的两端和中间贴上颜色不同的小标志,表示磁铁的不同位置。
2、铁制品若干。
3、《科学》下p.29。
教学过程:
一、经验重温。
请幼儿回忆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不能吸起什么东西。
二、猜测探究。
2、按照画册《哪儿的磁力大》,试一试磁铁离曲别针多远就不能吸起来了。
4、实验中培养幼儿通过结果获得认识科学的态度。
三、交流讨论。
1、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实验结果。
2、小结:条形、u形和断开的磁铁都是两头的磁力大。
活动延伸:
磁铁的用途大幼儿将自己的认识告诉大家,在生活中磁铁是怎样帮助人们故事的。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四
设计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种类、材料、样式包装等各不相同的瓶子。平时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瓶子也有着极大的探索兴趣。于是我抓住了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欣赏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知道瓶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讨论等活动,感知各种各样的瓶子及其功用。
2、了解各种瓶子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3、学会与同伴相互协商,共同完成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瓶子,在科学区内布置一个瓶子展览会。
2、知识准备:活动前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向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瓶子的功用。
3、课前幼儿已经装饰好瓶乐器。
4、字卡:瓶子(图)、材料、包装、用途、形状。
活动过程:
一、感知各种各样的瓶子。
1、参观活动:幼儿观察瓶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对瓶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我们的科学区里有许多瓶子,今天我们举办一个瓶子展览会,请你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过渡:请大家挑选两个不同的瓶子坐下来,跟你的同伴说一说你的瓶子是什么样的。
2、认知活动:了解瓶子的不同特征。
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喜爱的瓶子。
3、小结:从大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瓶子是各种各样的,它们的材料、包装、用途、形状等都不一样。
二、观察分类并讲述。
1、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教:现在你们一小组商量根据其中的不同分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好!
2、交流分类结果。
教:谁来说说你们一组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用照相机拍下幼儿的操作过程)。
3、再次分类。
教:请大家再次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看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好!
三、了解瓶子的不同功用。
1、了解瓶子的功用。
教:你知道这些瓶子都有什么用?(幼儿讲述)。
2、了解特殊瓶子的功用。
教:生活中,除了这些瓶子,还有哪些特殊的瓶子呢?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出示危险的瓶子图片)。
四、瓶子演奏会。
教:这些瓶子除了可以装东西,我们还可以把它废物利用呢!前几天大家一起做了各种各样的瓶乐器,让我们跟这音乐一起演奏吧!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五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大胆的进行故事创编。
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1.观察导入。
(1)教师出示苍耳子图,让幼儿观察其外型特征。
(2)苍耳子是颗很特别的植物,有个故事就是讲它的特别之处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2.阅读幼儿用书。
(1)幼儿阅读幼儿用书p8页《骑“白马”的苍耳》故事。
(2)师:请你们告诉我苍耳子的特别故事。
(3)幼儿把自己多故事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4)教师讲故事。
(5)故事里的白马是谁?
(6)苍耳子为什么要骑上白马到处走?
小结:原来苍耳的种子上有挂钩,可以粘挂到人的衣物或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到各地。只要条件适宜,它就会发芽长成一个新的植株。
3.引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
小苍耳会到哪里安家呢?他还会遇到什么人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猜想一下,然后把你的猜想画下来吧。
5.幼儿自由创作,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编的故事。
了解种子的四种传播途径,知道各种传播途径的种子有哪些。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感知水蒸发以及水蒸气液化等一些科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发现自然界的小规律,尝试用实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分析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水变成水蒸气,再从水蒸气变为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
掌握蒸发和液化。
教学准备:
1.课件。
2.电热水壶。
3.镜子若干。
4.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话题,引出活动内容。
1.师:小朋友,你们看,裴老师手里抓着的是什么呀?(冰),你们再观察一下,冰有怎样的变化了呢?(水滴)。
2.师:哦,冰变成了小水滴了呀,你们在哪儿见过小水滴了呢?(幼儿讲述)。
师:那你们知道小水滴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述)。
(提前在杯子里倒上热水,把镜子盖在杯子上面)。
【设计意图】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科学实验转化成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游戏,观察现象。
1.小朋友玩游戏。教师走到小朋友中间指导,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
2.师:小朋友,你看到你的镜子上面有什么呢?
3.教师小结:小水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那个白色的烟呀,就是水蒸气。水蒸气越积越多,遇到冷的镜子就变成小水滴。
三、视频欣赏,探索知识。
1.师:小水滴很高兴认识大家,它有句悄悄话想和小朋友们说。
(播放录音,小水滴小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旅行吗?)。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播放《小水滴旅行记》的视频,以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小水滴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视频内容,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水变化的秘密。
2.师:小水滴都带着小朋友们去过什么地方了?
3.带着小朋友们分析,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小水滴水蒸气云雨)。
4.教师小结:画箭头,小水滴蒸发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雨落下来,又变成了小水滴,就这么循环着,就是这么旅行的。
四、念儿歌,巩固知识。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关于小水滴的儿歌吗?让大家一起站起来念一念,可以加上可爱的小动作哦。
小水滴旅行记(自编)。
小水滴,滴滴响,我们快乐去旅行。
遇见太阳,点点头,飘到蓝蓝的云朵里,
遇见风儿,弯弯腰,飞向清澈的小溪里。
小水滴,真神奇,
会蒸发,会结冰,还会变成小雨滴,
我们保护小水滴,做个环保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内容融化在儿歌里,让科学知识也插上美妙的声音。
2.小朋友,我们排好队,一起到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找一找小水滴吧。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七
1、通过观察、给种子做标签等活动,认识各种各样常见的种子。
2、了解个别种子的生长习性,产生探索种子奥秘的欲望。
三、活动准备:
贴有空白标签的各种袋装的种子人手一份,数字标签若干,水彩笔人手一支,展示板(图一)、蝴蝶花记录表(图二)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教师双手合起来,请小朋友猜:“发挥你的想象,猜猜,老师的手里有什么?”“桌上的小筐里也有许多种子,你找一袋,看看,它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
2、认识、介绍种子。
(1)请幼儿介绍自己手里的种子。
师:“你找的是什么种子?它是什么样子的.?”
(2)给种子做标签。
首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种子发芽后的生长状态。师:“种子发芽后,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然后,让幼儿尝试给种子做标签。师:“每个袋子上都有一个标签,请你动动脑筋,想个办法,在标签上做个标记,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种子。”
(3)给种子做数字标签。
师:“每袋种子的数量都一样吗?我们来数一数。数完后,找出相应的数字标签贴在上面,好吗?”
3、展示种子。
(1)介绍展示板(图一),重点向幼儿介绍数量、大小的匹配。
(2)把种子放到展示板的相应位置上。师:“让我们根据种子的大小、多少,把它们送到展示板的相应位置上。”
4、了解个别种子的生长习性。
(1)介绍蝴蝶花种子及它的生长习性(图二)。师:“每样种子都有自己的生长特点。这儿有一份介绍蝴蝶花种子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2)介绍记录表,请幼儿回家后完成。
师:“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这些种子的生长秘密。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些秘密呢?”“对了,我们可以问家长,可以查阅图书,还可以上网查询,更可以自己亲自种一些种子……办法很多很多,那我们就回去试一试吧!”
5、活动延伸。
关于种子的活动,可组织以上介绍的综合活动,也可根据孩子的兴趣,举行种子收集、种子展览、种子分类、种子游戏(贴、穿、印、猜豆、做游戏、做响罐等)、种子记录(数量、标记、发芽)、种子猜想、种子探秘等等活动。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八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传播、动物皮毛传播等传播方式令幼儿感到好奇。他们有时会捡起路边的蒲公英吹一吹,有时会追着飞舞的柳絮奔跑。为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的知识,特设计本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启发讨论、课件演示,引导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种子传播的过程及方式。
1、了解种子靠风、水、动物皮毛、鸟类粪便等途径传播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对种子的认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
1请、幼儿收集种子,带到幼儿园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的实物及图片,“幼儿学习材料”——《秋天多美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0。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家长可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植物。
1、引导幼儿参观种子展览会,认识不同种子的特征。
(1)请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提问:这些分别是什么种子?它们长什么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请幼儿说出常见种子的名称,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种子(如蒲公英、莲蓬、苍耳等)。
提问:这些种子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3)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的用途。提问: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小结:种子不仅可以繁殖,还可以食用,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播放课件《种子的旅行记》,引导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
(1)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途径。
小结:莲蓬像小船一样能浮在水上,它的种子可以靠水传播;小苍耳身上有軋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提问:人类可以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
3、玩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引导幼儿进行种子传播方式的分类。
(1)出示种子的图片,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种子。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拿到的是什么种子、是怎样传播的,然后将图片想到相应的传播方式背景图中,引导幼儿互相检查是否放正确,进一步巩固幼儿友种子传播途径的认识。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阅读《秋天多美好》第26—27页,说一说种子旅行的方式。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九
1、初步了解植物种子不同的传播途径。
2、运用肢体动作模仿表现种子的传播。
3、乐意参与游戏,喜欢探索。
1、活动前幼儿收集各种种子实物或图片。
2、教师事先了解一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故事:《蒲公英旅行记》。
4、课件:《喜欢旅行的种子》、电视机等。
5、扇子、鼓。
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蒲公英旅行记》,激起幼儿对种子的传播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幼儿交流讨论。
1、故事里讲到了谁?(蒲公英)。
2、它们用什么好办法让自己旅行?(利用风来让自己旅行)。
3、你还知道其他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吗?
蒲公英是靠风来让自己旅行的。(风的传播)。
苍耳等植物会粘在动物的身上,被传送到其他地方去。(动物的传播)。
豆荚等植物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弹出去旅行。(自然的传播)。
有的是靠水来传播的,我们叫它水力传播,如:睡莲,椰子。(水的传播)。
2、幼儿利用实物,了解种子传播方式。
幼儿手拿蒲公英,用嘴吹动蒲公英的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
苍耳的椭圆形种子中,有尖尖的刺。可以沾附在动物的身体上,到处去旅行。
教师取出一颗豆荚种子,演示。
如果材料充足可以每位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亲自试一试。
幼儿以肢体动作表现传播的方式:
---女孩当花,手举高,手掌张开,并拢手腕做开花状;男孩张开双臂拍动当蜜蜂。游戏进行时,全体幼儿唱小蜜蜂歌,当花的.幼儿蹲下,手随音乐摆动,当蜜蜂的幼儿拍动翅膀,穿梭于花丛间,每一段歌词停顿处做在花中吸蜜状。
---蒲公英的重在像降落伞一样,随风飞来飞去,风强就飞得高、飞得远。请幼儿扮演蒲公英,教师拿扇子扇风,被扇到的幼儿假装自己离开蒲公英开始漂移,教师用鼓声代表风势的强弱,让幼儿随节奏、风向做移动,最后双臂张开,安全降落。
顶棉筐的小姑娘妈妈送我们每人一把白色的小绒伞。她说:"孩子们,飞吧,在风婆婆的帮助下,飞到遥远的地方,飞向四面八方,记住,凡是有泥土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于是,我们飞呀飞,飞过小河,越过山冈,在蓝天下飞了好久。我们就各自落地生根长大,终于有一天,一个个也像赶集一样,顶起了雪白的棉筐。
只听,路边的孩子们喊道:"看,多美的蒲公英啊!"他们吹呀吹呀,于是,我们又像当年妈妈送我们一样,将我们的孩子送向四面八方。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与物品的颗粒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是否搅拌的关系。
2.学习记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透明的杯子(标记:绵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绵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记录表,笔等。
(一)导入。
1.出示一盆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药等)。
(二)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1.认识实验材料:块糖、2杯凉水、搅拌棒。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
小结: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的化得快,不搅拌化得慢。
(三)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物体颗粒大小的关系。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将用小勺取一平勺绵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块方糖,同时把糖放入对应的三个杯子中开始搅拌,看看谁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写记录表。
4.交流与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它的颗粒大小有关。可溶于水的物体越是颗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过操作和对比观察,探究物体的溶解速度与水温的关系。
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块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块糖、凉水、热水、搅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写记录表。
2.幼儿分组实验验证。
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并一起轻轻搅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块糖溶解速度快?填写记录表。
3.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请幼儿说一下他们的结果是什么,幼儿边说老师边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水温度越高,物体的溶解速度越快。
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一
1.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了解种子发芽与水、温度、阳光、空气的关系。
2.教幼儿学会做观察记录,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各种种子及相应的植物图片,容器五个,纸、笔,从种子到植物发芽、长成、开花、结果的图片。
1.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问幼儿:“这些大树、蔬菜、水果是怎么来的?”引出种子。
2.出示种子从发芽到逐渐形成一棵植物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作用。
3.认识各种常见水果、蔬菜的种子并让幼儿知道种子要想变成一棵树,首先它要发芽。
4.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取五个器皿,分别编上1-5号。将1号容器中放入几粒蚕豆;2号容器中放入蚕豆后,再将容器倒满水;3号容器中放入蚕豆倒入少量的水,水位略没过蚕豆;4、5号容器与水量与3号相同,但4号容器外罩一层黑纸;5号容器放于冰箱中。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5个容器中的蚕豆所处的不同环境。1号,有阳光、空气、无水;2号,有阳光、水、无空气;3号,水、阳光、空气、一定温度;4号无阳光;5号无定温度。
5.取纸、笔,在教师指导下画一张记录表,每天观察,各种器皿中种子的变化,看哪号种子发芽。
6.数天后,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适当的温度、水、阳光、空气。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及讲述等活动,丰富幼儿有关动物胎生和卵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收集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图片、书籍。
2、几种卵生动物的多媒体课件。
3、动物图片若干。
4、黑板两块,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好像飞机在飞行。
二、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蜻蜓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吗?
2、观看多媒体课件前一部分。
(1)有一天,一只小鸟从河边飞过,看见蜻蜓用尾巴在点水,蜻蜓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2)蜻蜓在干什么呀?(蜻蜓点水是在生宝宝,它把卵子生在水里,卵子一天天长大,最后就变成了小蜻蜓。)。
3、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一部分。
(2)谁像蜻蜓一样把宝宝生在水里了?
(3)还有哪些动物像蜻蜓、青蛙一样把卵子生在水里的吗?
(4)母鸡和乌龟是怎样生宝宝的呢?(母鸡孵蛋),那乌龟是怎样孵蛋呢?
(5)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生蛋?
小结:这些动物和蜻蜓、青蛙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由动物妈妈先产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动物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
2、播放小马出生录像,马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样?
3、出示小马图像,这是马妈妈生下的谁?它长得怎样?(引导幼儿观察马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4、小结:像小马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5、发散性思考: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了解人也是胎生。
1、动物有胎生和卵生,那我们人呢?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2、请幼儿默默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
五、游戏“动物分类”
1、交代游戏玩法:把椅子下面的动物图片拿起来,看看上面的动物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这块黑板贴胎生动物,那块黑板贴卵生动物。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检查分类情况。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三
1.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学会发现不同植物的种子。
3.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1.带领幼儿参加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
——谁和家长一起去田地里种过麦子或者玉米、大豆啊?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玩过后教师提问:
——刚才你玩了什么?
——它们长什么样呀?
——你是怎么玩的?
——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2.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也有种子,找一找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呀?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苍耳的种子藏在哪里?
——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4.逐步展示课件。
第一段。
——谁带蒲公英去旅行?
——为什么风能帮它?
——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第二段。
经验转移。
——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有许多种,有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等,小朋友们在出去玩的时候还可以观察一下,种子还有什么传播的方式。
请父母帮助幼儿回家记录孩子的发现。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蛋壳的秘密大班科学探究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五
“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大家缺不了。”一个简短的谜语将幼儿引入探索空气的奥秘之中。空气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空盒子里……是幼儿游戏的好伙伴,置身游戏中空气不再看不见、摸不着,不再抽象、枯燥,而是具体的、有趣的,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探索、自主摄取、利用的一个学习对象,引发他们质疑、探究、发现、验证的一个现象,支持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境脉。
大班幼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自然、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在大量的直接经验中,开始乐意去了解一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初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开始学习抽象概括,并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空气是如此有趣、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孩子们在我们创设的氛围中自发地学习。这天,他们在观察角喂养小鱼时发现,鱼嘴中吐出了一串泡泡,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这泡泡是怎么回事?”“水里面怎样能产生泡泡呢?”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科学活动《制泡高手》,为幼儿创设情境,材料,通过猜测,自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探索出不同方法把瓶子放入水中让它冒出泡泡,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做中萌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1、探究瓶子放入水中产生泡泡的不同方法,并进行简单记录。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1、幼儿人手小矿泉水瓶、记录表、记号笔、擦手布各一,两人一个大水桶。
2、教师操作材料:长方形鱼缸一个,碎砖一块。
一、小砖块冒泡泡。
1、教师出示碎砖块,引发幼儿猜测,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提问:这是一块碎砖,我把它放进水中会怎样?(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各种各能性。)
[砖块会沉到水底;砖块会把水染上颜色;会有泡泡冒出来……]
2、教师演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真的沉到水底了!又泡泡冒出来,小小的,一串串的……]
砖块沉到了水底,而且还冒出一串串的泡泡,象海底世界一样,真好玩!
3、讨论:为什么砖块放进水中会有泡泡?
师:奇怪,为什么砖块放进水中会有泡泡?
[砖块不光滑;砖块上有许多小孔,泡泡就是从小孔里冒出来的。]
(通过视频仪观察发现砖块表面不平整,上面有许多小孔。)
4、。
师:原来砖块凹凸不平,上面还有许多小孔,里面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当我们把砖块放进水里,水就把小孔里的空气赶了出来,大家就看到了砖块冒出一串串小泡泡的现象。
(评析:一块小砖块引发幼儿思考和猜测,幼儿提取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做出了多种可能性的回答。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孩子们有所发现,教师则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使幼儿了解到泡泡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找泡泡。
1、猜一猜,瓶子放进水中会不会有泡泡冒出来。
(1)出示小矿泉水瓶,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提问:小瓶子里有空气吗?如果把瓶子放到水里会冒泡泡吗?为什么?
(2)幼儿大胆猜测并交流。(请幼儿大胆进行猜测,并结合生活的经验说明自己的理由。)
(评析:幼儿的猜测多种多样,教师并不对错,而是让幼儿大胆思考,猜测各种可能性,为之后的试验做准备。)
2、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把瓶子放进水中找泡泡。
(1)教师提出试验的要求。
师:我们来试一试,怎样把瓶子放进水里能冒出泡泡?然后用别人能看懂的方法记录下来。比比看谁能用各种不同方法放瓶子,让它冒出泡泡。
(2)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瓶子放进水里找泡泡,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由于在猜测时教师没有给与对与错的评判。幼儿在试验时能很放松大胆地去尝试,教师只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找到泡泡所用的方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幼儿个自的情况询问瓶子冒出泡泡的原因即可。)
3、说一说,我怎样找到了泡泡,为什么会有泡泡。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找到泡泡了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泡泡的?(启发幼儿用自己形象的语言描述)
师:还有谁用了和他不一样的方法?(鼓励幼儿把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操作与大家交流。)
[我把瓶子口向下,手捏一下,瓶子里就冒出泡泡了……]
(2)进行比较演示,对幼儿的发现给予验证。
师:我也把瓶口向上放进水里,可是没有冒出泡泡,为什么他的瓶口向上就能冒出泡泡呢?请说说原因。
[你的瓶子瓶口没有进到水里,怎么会冒出泡泡呢!一定要把瓶口放进水里才行。]
(在比较操作时发现,一定要将瓶口没入水中才能冒出泡泡。)
师:他的瓶口向下时会有泡泡,有的小朋友把瓶口向下时就没有泡泡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请两个幼儿进行操作,发现在用手捏瓶子时会有泡泡冒出,不捏瓶子就不会有泡泡。)
(3)。
师:大家真能干!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到了泡泡。有的把瓶口向上放入水中,泡泡像喷泉一样冒出来;有的把瓶子横着放进水里,泡泡就“噗噗”地冒出来了;如果把瓶口向下,只要用力一捏瓶身,也会冒出大大的泡泡。有的小朋友还发现瓶子盖子松松的拧上时,瓶子放进水里也会有泡泡冒出来,真有趣!瓶子放进水里水进入瓶子里时,就把瓶子里的空气赶了出来,水中就会冒出泡泡了。
(评析:幼儿通过交流和对比试验将自己的发现与,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让幼儿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描述出来,也使教师更清楚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4、看一看,小朋友的记录。
师:大家一起看看,我们都用了许多方法找到了泡泡,还有的小朋友用了简单的符号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我们一看就明白,真棒!
(评析:操作记录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操作方法或结果,大家把自己的记录展示出来,可以让彼此互相了解不同的操作方法。大班幼儿已有很多的记录经验,教师注重的是幼儿与众不同的记录,强调用简单和别人易懂的符号来记录并进行介绍,使幼儿能学到多种的记录方法。)
5、:许多事情只要我们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通过自己动手试一试,就能找出最好的办法。
(评析:幼儿在猜测中激起尝试的愿望,在尝试中得到发现,这种在“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得到认识,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在的过程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让幼儿要勤于思考,更要亲身尝试体验,给幼儿进行了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的培养。)
三、延伸活动:我们是制泡高手。
1、用瓶子装上水来制造泡泡。
师:大家把水灌进瓶子里盖好瓶盖,能想办法让瓶子里的水也产生泡泡吗?我们来比一比谁造出的泡泡多,那谁就是制泡高手。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怎样能造出多多的泡泡。
3、结束活动,肯定幼儿的尝试活动,提示幼儿擦干手,搓搓手,保护好我们的小手。
(评析:从在水里找到冒出泡泡的方法到在瓶子的水中制造出泡泡,教师把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入另一个高潮。孩子们摇动着瓶子,观察里面产生的泡泡,并比较谁造出的泡泡多。幼儿在活动中既有新的发现,又有探索新问题的欲望产生,新的活动将继续延伸下去。)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六
1、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东西,你们看这瓶子里装着什么呀?(幼儿观察)。
2、从瓶内到出来(到入单色盆内),让幼儿仔细观察,走向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看一看、摸一摸。
3、真奇怪,这小小的、硬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4、出示苹果生长图,进一步引起幼儿探索种子的兴趣。
5、现在明白了,原来这小小的、硬硬的东西是苹果的种子。
二、寻找种子。
1、我这里正好有一个苹果,你们告诉我,哪里有它的种子?(在里面)。
(1)在里面吗?你们肯定吗?
(2)好,那我来把它切开来,先切一小快。(怎么没有种子)。
(3)再切一块。(还是没有吗?)(中间切开)。
(4)哦,要中间切开,切开后,请一个幼儿上来找。
(5)原来苹果的种子躲在它的壳里。
(6)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植物,他们也都有种子。
(1)这是什么?(蚕豆)蚕豆的种子在哪里?哦、我们一会找找看。
(2)这是什么?(玉米)玉米的种子在哪里?哦、我们一会找找看。
(3)这是什么?(花生)花生的种子在哪里?哦、我们一会找找看。
(4)这又是什么?(辣椒)辣椒的种子在哪里?
3、现在请你们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
(1)把你们找到的种子放入小盒内。
(2)把垃圾放入筐内。
(3)小椅子不动,找到种子后再座回小椅子。
4、把你们找到的种子拿过来,
(1)蚕豆的种子是什么颜色?
(2)玉米的种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花生的种子摸上去怎样?
(4)辣椒的种子又是怎样的?
小结:原来种子的颜色、大小和形状都是不一样,它们躲藏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种子它是在外面的,就像玉米的种子:有的种子是躲藏在里面的,就像蚕豆、花生、辣椒的种子;有的种子硬硬的,就像苹果、花生的种子;有的种子软软的,就像玉米、辣椒的种子。
三、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1、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它会变成什么?(种子会发芽——长大——结果)。
2、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泥土、阳光、水)。
小结:小种子埋地下,
喝足水发了芽,
发了芽钻泥巴,
钻出两片小芽芽,
再长变成嫩枝丫,
小朋友们爱护它。
四、种植。
1、我们也来试试种植这些种子,好吗?
2、看,这是韦老师帮你们准备的一些材料。(泥土、花盆、小勺子、洒水壶、各类种子的牌子)。
3、你们回种植吗?
4、种子种植好以后别忘记插上小牌子。
5、最后,别忘了天天去看看、关心它们。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种子篇十七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