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说课稿分钟(优质18篇)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完美的总结要有条理地分类,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相对应。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借此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一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二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的,是一个家喻户晓、非常经典的动人的历史人物故事。课文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事迹,塑造了木兰爱祖国、爱亲人、智慧、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赞扬了她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整篇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逐层展开。课文紧扣“从军”的题旨,展开从军的过程,呈现了一位女英雄形象。
《木兰从军》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故事,远离孩子们的实际,了解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差,学习内容、认识人物,和课本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有一定的距离。加上文中的一些词如“文书”等词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年老多病”等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识、写本课重点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等词语。
2、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英雄的形象。
难点:感悟花木兰英雄人物形象。
三、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以点带面抓重点词语等。
四、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题目就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你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从军”就是?“木兰从军”就是?
齐读课题。
过渡:想认识这位花将军吗?小兵要见“将”还得要口令。有信心拿到花将军的令箭吗?
好!先拿第一道令箭。
(在学习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课文时,以一步步解题入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通过“向花将军取令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很快进入要学的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一)、自我演练。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一、二类生字大声读3次。
2、把屏幕上的词语大声读2次。
3、关注我们刚才读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1次,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自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拿到第一道令箭,我们来拿第二道令箭。
(一)、沙场点兵。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抽读课文。
(师生评价)。
过渡:接下来我们拿第三道令箭。
(二)、两军对战。
1、女同学读第2字然段。
2、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
过渡:就剩下第四道令箭了,第四道令箭是什么呢?
(三)、箭射靶心。
1、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填在横线上。
课文讲了木花兰、的故事。
过渡:拿到了四道令箭,终于可以见到花木兰了。
2、出示花木兰的头像:嗨!大家好,我就是花木兰,认识大家很高兴。你们知道我替父从军时是怎么想的吗?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3、抽一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标出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并画出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
4、交流重点句子。
抽一生交流。
“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齐读这句话。
“焦急万分”是什么意思?(出示红字)急什么?谁来读第二句话“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师:一个马虎的官在写文书时不小心丢了“紧急”二字,你觉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一天朝廷下达了征兵的文书。
追问:征不下兵,就会怎样?
情况危急,不容考虑和商量,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候,木兰怎能不急。读“焦急万分”
“征兵”是本课的生字,学习生字,(征兵变成红色)征兵是什么意思?(朝廷让他们去当兵,作为该国的子民也有义务为国出力)。
过渡:在为国担忧的同时他还想到了想到了自己的家。他想到了谁和谁?学习生字“父”和“弟”(父亲和弟弟变红)。
师:出示父亲的图片,这就是木兰的父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生:交流。
板书:年老多病。
出示“病”学习“病字旁”书空“病”
弟弟呢?板书:小。
看着这个词语你心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小问号?
生:交流爱国、尊老爱幼。
师:平常人难以想到、做到的,花木兰却敢做敢想,这样的人就被成为“英雄”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师:来到前线,花木兰的表现怎样?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教学过程我先检查了自学效果。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的讲读课文,我不再讲教学的全过程,只挑重要的部分来讲一讲: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词语句子的练习还是重点,所以在学习课文中,对字词的练习不可少。课件中设计了字词的训练。并在教学中进行了随文识字。刚才说到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我主要和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那么怎么把握好重要之处让学生进行感悟呢?我认为首先要注重词语的提炼和理解,然后要抓住句子,通过朗读,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我在教学二自然段时,围绕“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看图、思考、朗读、感悟。在这个小节中,抓住“紧急”、“焦急万分”“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等词语感悟木兰的尊老爱幼、为国为家。)。
(四)、书写生字。
1、描红6个生字1次。
2、练习本上仿写一个。
3、展示2生的作品。
(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
1、用“因为………所以………”的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有一个留白的地方,没有写人物的语言,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对话填空。
(在理解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里,要拓展“说服了家人”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课后面的一个练习题),这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了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要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木兰又是怎样说服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为课后练习写话打了基础,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去写。以上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本课设计以情景教学为主,凸显字、词,在教学中方法不灵活,课堂评价语言缺乏,时间把握不妥。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三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其中,目标1、2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反馈,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征兵”、“燕山”、“年龄”、“将士”“将军”等易读错的字词予以关注指导,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自然停顿。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三、精读课文,想象拓展。
本文共有四个小节,二小节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教学第一小节课文时,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后,围绕问题“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展开交流。随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各句句子,并进行朗读的指导。第一句中我将抓住“经常”一词引导学生联想当时北方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的危急情况。从而顺势就理解了第二句中的“紧急”一词。在第三、四、五句的教学中,我准备引导学生谈谈什么叫做“焦急万分”,木兰为什么焦急万分?理解木兰的想法,弄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板书:替父)从而感受到木兰爱家爱国(板书: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紧接着,我将结合第六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的家人会怎样劝阻木兰,木兰又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相机进行合理地指导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句子,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教学第三节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这组短语和其中的四个动词“披、跨、渡、过”,让学生读一读,谈谈体会,让学生感受木兰越马横枪、英勇善战威武形象,(板书:英勇善战)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的教学中,我将结合课文插图,着重抓住“惊讶”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将士们为什么惊讶,顺势将“英勇善战”和“文静俊美”的花木兰进行比较,此时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学完课文后,我将以一个句式训练:“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最后,让学生情感充沛地朗读全篇课文,我认为也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爱家爱国。
(替父)。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四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接下来指名读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音。(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环节四读中升华情境表演(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
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五
1、从实际出发学洋四经验。老师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既加大学生自学的时间量,又有比较得当的教师分析指导。洋四的经验是老师仅在课堂上讲五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学。这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一讲到底或总是以为学生自学还不如自己多讲的老师来说,似乎有点不好接受,难以全盘照做。薛老师在这堂课上,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间有她自己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来分配教学的时间。老师讲的时间大致在三粉之一多一点,其余的都是学生学的时间。老师讲得精当得体,学生就有可能学得开心多有收获。
2、跳出常规教学,教法活泼多变。薛老师从所教班级语文基础较扎实、学风良好的实际出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抛开通常的教学方式(即逐句逐段地串讲),大胆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整堂课教学容量较大,形式多变,学生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较多,老师的指导点拨也比较精当得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气氛较活跃,学生学得较主动较活泼,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很重视课文的表情朗读与背诵指导。学习《木兰诗》这样的著名民歌,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诗文的读和背,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很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多,讨论的多,就是不考虑让学生多读读、多背背。殊不知学生在课外往往很难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背的时间。
4、一个商榷。上课的速度比较快,这是该肯定的,但对于少量较难懂的诗句就应该放慢速度,而不能一闪而过,否则中下游的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掌握。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六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学会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采用“学——玩——说——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3、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课文动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游戏加深记忆。通过玩拳击小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分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读一读,认一认。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3、口头扩词。
4、生字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七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有一些了解,但不多。要让学生通过本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悟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目标,老师作了以下设计: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让学生感悟木兰的尊老爱幼、为国为家。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围绕“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看图、范读、思考、朗读、感悟。在理解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拓展“说服了家人”的具体内容,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插图可得出,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要想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那就得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这样,一场劝阻的口语交际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劝阻时,(木兰回答):妈妈,我从小练功习武,身体强壮,在不怕他们。您就放心吧!
父亲劝阻时,(木兰回答)父亲,您可是咱们家的主心骨,您一定会健康常寿,我去替您从军,说不定还能立下战功呢!
弟弟劝阻说,(木兰回答)弟弟,你在家要好好照顾父亲、母亲,我走了,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你要做个懂事的孩子。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了思维能力。
2、抓住表示动作的重点词感受木兰的威武形象。
抽象的字符是很难让二年级学生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形象,在教学中,老师凭借多媒体播放可视、可听的形象画面,带给学生视听感官上的冲击,激起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和想象,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人物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渐渐丰满起来,学生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最后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3、结合插图、角色想象,体会人们对木兰的钦佩之情。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仍以课文插图引路,结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将士,会对木兰说什么?”(将士:怎么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个女的?我们竟然没发现!)体会人们的惊讶和对木兰的钦佩之情。
这样,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这节的紧凑度还不够,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紧凑些,不要让学生讲得太多了,应该在读中悟。还有第二自然段教学中,老师提的一个问题:“木兰是个女子,她要不要去从军呢?”学生回答的范围太广了,而且会乱,就没办法把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讲到位。以后还学会再适当的加快些节奏。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八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九
今天我们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也是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歌典范之作。在这节课上王老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十分敬佩。
一、教学素养好,基本功扎实。王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态亲切,语言准确有抑扬顿挫,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相信在平时教学中,能给学生良好的期望与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这对语文学习也极为重要。
二、立足教材,创设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王老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诗歌,借助媒体,能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创设出一种借助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种构思和设想已难能可贵。
三、课堂容量大,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独创性。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从诗歌的导入到作品的介绍,从预习检查到朗读指导,从内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课堂节奏比较快,教师能及时调整控制教学进度,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就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容易了。
四、重视学生活动,尽力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师或学生的一日之功,贵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而已。课前预习以及抢答等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木兰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练习“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体现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爱”,使学生在对木兰这个中华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础上,升华出对国家队民族的无比热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还有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导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截取《花木兰》动画片的片段,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强,效果会更好。
二、在对中华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过程中,如能做一下简单的介绍,定能会更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
昨天听了耿老师的《木兰从军》,耿老师在课前在组织学生朗读了《木兰诗》,无疑,这对理解这部分内容有了直接的帮助。“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从军既是为了家中的亲人,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危。
在教学中,耿老师注意拎出每段的关键词,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是先指导学生读好“替父从军”和“赫赫战功”,再通过“渡、过、跨”等词语体会木兰的威风。到了第四自然段,耿老师让学生看木兰穿上战袍和姑娘装时的模样,然后再出示“英勇善战、文静俊美”,通过对比,体会木兰的精神,再指导学生朗读好第四自然段,这样形式不仅多样化,而且学生也易于体会,乐于学习。
木兰成为英雄的另一重要原因:她是女儿身。耿老师在此巧妙拓展,预设练说。以家人的身份,与木兰进行辩论,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符合了以故事化特点演绎故事,理解人物,是解读文本精心预设的创新之处。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一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老师带来的《一分钟》展示课。
本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应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何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何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课文的三大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
2整堂课中何老师始终是亲切的学生交谈,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发言,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读的真棒!”“别紧张,再想想”“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光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为了体现“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特色,何老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环节,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加了解了主人公元元当时的复杂心情。但是由于时间原因该环节并没有完全开展,只有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相信如果全班积极加入那么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出彩。
4何老师对于本班的教学常规培养的非常好,整堂课学生都是坐得端端正正认真的.聆听,是老师的教学可以有序的进行。
听了何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课品如人品,她的课并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也要为能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二
在妇女节前夕,听了薛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听了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开课,对于木兰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和感悟。
新颖之一在于朗读,《木兰诗》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诵读的名篇,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除了强调读音和停顿以外,还设置了一些重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说出课文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重温了诗篇的内容,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既有声觉、视觉的直观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新颖之二在于课内积累与课外延伸想结合,薛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课内导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兰人物形象时候,采用了交流对话的形式,选几个较人文化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谈论。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一种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与《木兰诗》的课堂教学,而向外延伸的是整个生活。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对话中,学生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也体现的百花开放的情景。
这节课的无疑给给古诗的河床注入新时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三
学习是主要的,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很多课上的精彩片段让我受益很多,我还处于学习积累经验的阶段,对于听的课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认识,我就写一些在蔡老师《水墨山水》课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从美的导入让孩子们看到了美丽的桂林山水,激发了对美丽山水的向往和联想。
其次,根据美的发现让孩子初步认识了水墨画。再引入到金山画王,细致有趣的讲解了软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方法。
再者,美的升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在金山画王中尽情的挥洒想象力,完整属于自己的水墨山水画。
最后美的回顾,孩子们总结了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提出一点点自己的建议,如果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自己亲自使用金山画王绘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收新的绘画方法。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学生遇见的很多问题大致都是相同的,所以学生上手操作时,老师巡视不仅只是帮助学生面临的问题,还可以把这些不同的问题收集起来统一解释。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可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四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名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古代女性。在这节课中,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主要解决人物形象和材料的取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流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较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是《木兰诗》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已经解决了字词的疏通问题。在上课之始,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正音。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有关木兰事迹的图片,叫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愉悦中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运用能力。
这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注重文本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给学生的其中一个话题是木兰是个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你认为课文重点刻画的是哪个形象?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学发言踊跃,而且都能根据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把课堂气氛推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觉得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引导还值得商榷,女英雄和女孩子两者之间并没有对立的关系,不要把女英雄和女孩子割裂开来。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的,是一个家喻户晓、非常经典的动人的历史人物故事。课文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事迹,塑造了木兰爱祖国、爱亲人、智慧、勇敢的女英雄形象,赞扬了她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整篇故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逐层展开。课文紧扣“从军”的题旨,展开从军的过程,呈现了一位女英雄形象。
二、学情分析:
《木兰从军》讲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故事,远离孩子们的实际,了解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差,学习内容、认识人物,和课本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有一定的距离。加上文中的一些词如“文书”等词学生也比较难理解。
三、关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年老多病”等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识、写本课重点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女扮男装”等词语。
2、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英雄的形象。
难点:感悟花木兰英雄人物形象。
三、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以点带面抓重点词语等。
四、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民间传说故事。题目就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看老师写课题,你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从军”就是?“木兰从军”就是?
齐读课题。
过渡:想认识这位花将军吗?小兵要见“将”还得要口令。有信心拿到花将军的令箭吗?
好!先拿第一道令箭。
(在学习课文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学习课文时,以一步步解题入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通过“向花将军取令箭”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很快进入要学的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一)、自我演练。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一、二类生字大声读3次。
2、把屏幕上的词语大声读2次。
3、关注我们刚才读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1次,做到读正确、不多字、不少字、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自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拿到第一道令箭,我们来拿第二道令箭。
(一)、沙场点兵。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抽读课文。
(师生评价)。
过渡:接下来我们拿第三道令箭。
(二)、两军对战。
1、女同学读第2字然段。
2、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
过渡:就剩下第四道令箭了,第四道令箭是什么呢?
(三)、箭射靶心。
1、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填在横线上。
课文讲了木花兰、的故事。
过渡:拿到了四道令箭,终于可以见到花木兰了。
2、出示花木兰的头像:嗨!大家好,我就是花木兰,认识大家很高兴。你们知道我替父从军时是怎么想的吗?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3、抽一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标出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并画出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
4、交流重点句子。
抽一生交流。
“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齐读这句话。
“焦急万分”是什么意思?(出示红字)急什么?谁来读第二句话“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师:一个马虎的官在写文书时不小心丢了“紧急”二字,你觉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出示:
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一天朝廷下达了征兵的文书。
追问:征不下兵,就会怎样?
情况危急,不容考虑和商量,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候,木兰怎能不急。读“焦急万分”
“征兵”是本课的生字,学习生字,(征兵变成红色)征兵是什么意思?(朝廷让他们去当兵,作为该国的子民也有义务为国出力)。
过渡:在为国担忧的同时他还想到了想到了自己的家。他想到了谁和谁?学习生字“父”和“弟”(父亲和弟弟变红)。
师:出示父亲的图片,这就是木兰的父亲,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生:交流。
板书:年老多病。
出示“病”学习“病字旁”书空“病”
弟弟呢?板书:小。
看着这个词语你心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小问号?
生:交流爱国、尊老爱幼。
师:平常人难以想到、做到的,花木兰却敢做敢想,这样的人就被成为“英雄”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花木兰的英雄形象。
师:来到前线,花木兰的表现怎样?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教学过程我先检查了自学效果。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的讲读课文,我不再讲教学的全过程,只挑重要的部分来讲一讲: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词语句子的练习还是重点,所以在学习课文中,对字词的.练习不可少。课件中设计了字词的训练。并在教学中进行了随文识字。刚才说到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感悟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我主要和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那么怎么把握好重要之处让学生进行感悟呢?我认为首先要注重词语的提炼和理解,然后要抓住句子,通过朗读,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我在教学二自然段时,围绕“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看图、思考、朗读、感悟。在这个小节中,抓住“紧急”、“焦急万分”“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等词语感悟木兰的尊老爱幼、为国为家。)。
(四)、书写生字。
1、描红6个生字1次。
2、练习本上仿写一个。
3、展示2生的作品。
(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提高孩子的写字能力)。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海:
1、用“因为………所以………”的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有一个留白的地方,没有写人物的语言,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对话填空。
(在理解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这里,要拓展“说服了家人”的具体内容(这也是本课后面的一个练习题),这是这节课的一个特色。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他们都不同意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了说明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要先设置一个场景,家人们是怎样阻止的,木兰又是怎样说服的,要根据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适合特点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为课后练习写话打了基础,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去写。以上是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情景教学为主,凸显字、词,在教学中方法不灵活,课堂评价语言缺乏,时间把握不妥。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六
《木兰诗》是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陈老师上第一课时,她主要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课文的结构安排和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她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动了许多脑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她自己朗读课文并配置了音乐,让学生从整体上、从情感上接受这篇课文。然后利用搜寻到的相关的地方戏(豫剧《花木兰》)和动画影片,找到与课文的有机联系进行剪辑,帮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解决了课文的总体结构,再理出的线索,总结人物性格,最后安排一个拓展练习,讨论电影《花木兰》和乐府民歌《木兰诗》的异同,我觉得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手段(个别读、齐读、)和多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个别回答、一齐回答、四人小组讨论等)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教态大方自然,这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难能可贵。我注意到,陈老师有时侯是不看课文、讲稿的,直接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可见她对教材是非常熟悉的,对教材得挖掘也是挺深的,比如线索,她既关注到了时间线索,还关注到情感线索。对课文详略安排的突破也是挺好的。
下面我想提出几点我的意见,供陈老师参考:
1.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应该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咀嚼、体味而得,我在想影片的诠释能否替代对文本的阅读?我觉得无论影片的手段如何先进,如何直观,对文本的阅读始终是基础,也就是说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握始终是阅读的基础。这堂课剪辑了木兰为什么出征、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木兰辞赏还家三部分影片,对直接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学生在拓展练习的讨论中也提到当然更喜欢电影,因为它直观、情节性强。但是被这么诠释以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对木兰形象的再创造也被固定了,而且学生也不愿再低下头去思考木兰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因此我觉得还是应该以把握语言为主,从语言本身来深入体会木兰的形象,这样会更好些。
2.在分析木兰的人物性格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说了一些纯粹是概念性的话,比如木兰是坚毅勇敢的等等,我觉得应该这样问:你从的什么地方看出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这样木兰的性格就有了依托,实际上还是从语言本身入手去分析的意思。否则有点架空之感。
3.让学生找线索的时候,学生居然连时间线索都没有找出来,我觉得课前预习还应该加强些。
4.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体上我觉得陈老师自己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应该发动学生来讲,比如讨论线索那会儿,时间线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就是亲情线索老师提个头,也可以让学生来讲。
以上是我的体会,不当之处请见谅。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七
一、说教材:
《木兰从军》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爱表现,常凭兴趣做事。在教学中若能灵活运用电教媒体,通过动画游戏等手段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3、学会5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文内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采用“学——玩——说——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后说,说后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五、说教学程序。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3、出示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课文动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游戏加深记忆。通过玩拳击小游戏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音。
(3)指名分节读课文。
(4)分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名、征、兵、父、病”,读一读,认一认。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3、口头扩词。
4、生字描红。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
木兰诗说课稿分钟篇十八
根据《大纲》要求,六年级学生学习“南腔北调”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学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戏曲,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仓台七台——棒”中的豫剧部分,承接第十册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此时欣赏、了解、学习我国的戏曲是非常恰当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想学、乐学、爱学。
2、教学目标:
1)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丰富学生的戏曲演唱经验,理解伴奏乐器对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豫剧的基础知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豫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豫剧的艺术特征,知道豫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伴奏乐器和一些名家名剧。
3、教学重点、难点:学唱豫剧《花木兰》。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享受音乐。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豫剧的机会较少,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豫剧特点特点与乐曲的学习,掌握豫剧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对于豫剧,学生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豫剧,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课件,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学唱《花木兰》同时,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五、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豫剧(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播放豫剧《花木兰》。
(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就坐)。
2、师生问好。
(二)了解豫剧。
2、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请几位学生起来发言。(生:……)。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总结和归纳:(多媒体出示文字介绍)。
a.豫剧的由来——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b.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c.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4、了解豫剧的名家名剧:
名家:常香玉周海水陈素真马金凤崔蓝田阎立品。
名剧:《秦雪梅》《三上桥》《程婴救孤》《杜兰朵》。
(三)学唱豫剧《花木兰》。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豫剧《花木兰》(出示图片)。
2、欣赏前简介《花木兰》的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终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戎.出征前老父赠木兰以宝剑一把,冀女儿于沙场上旗开得胜.时军中遭逢内忧外患,军官张奎,刘康等人为夺主管军官之职,争持不下,竟大打出手。木兰出言劝阻,众人不听,木兰乃施展奇功,把混战将士打得东歪西倒,教一众俯首听命。内忧虽息,然而外患未绝,某夜入黑,胡笳战鼓齐鸣,木兰机警,唤醒营中军士。可是士兵刚从睡梦惊醒,阵脚大乱.最后,靠木兰偕主将柳元庆统领军队,才成功击退敌军.木兰从军十二载,战功彪炳,衣锦还乡之日,卸下戎装,其女儿之身始告揭穿。
3、播放豫剧《花木兰》4、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师:你觉得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5、出示歌词,感受唱腔。
师:大家看,这些唱词字斟句酌、句句精练,深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6、再听乐段,感受唱腔。
7、模唱歌曲,解决难点。
8、结合听赏感受,加入打击乐进行演唱。
(分小组进行练习、展示)。
9、师生点评,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五)边唱边演,随豫剧《花木兰》音乐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