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通用21篇)
总结可以激励我们更进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总结范文的内容既有对成绩的总结,也有对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一
数学其实和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当中,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仅限于书本知识上面,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所以说学生认为数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是比较遥远的。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教学状况,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让学生走进教学情境当中,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常见的事物来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比如校园中有梯形的花园,现在到了春天,绿化的工人想要知道这块花园的`具体面积,以便进行种植。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工人计算这篇花园的面积呢?教师将学生带入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当中,校园中的事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所以说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矩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来进行梯形面积的探索学习,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进行划分,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测量,根据测量的结果学生可以求出相应的矩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将这些面积加在一起就能够算出整个梯形花园的面积。教师可以让学生真实的进行测量的求解,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对花园的面积进行测量,每个小组可以研究求解的方案,然后经过多次的测量来进行计算,最后小组之间进行结果的比较。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感觉比较真实,同时解决实际的问题还能够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缓解数学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利用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比较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示自我的殿堂。下面我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中“三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观察感知。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的感知活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感受数和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动手操作,感受理解。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观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后,我让学生用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我也展示做好的活动角,并提出问题:谁能帮老师把角变大一些?让学生动手摆弄学具,怎么想的就怎么弄,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结果全班出现了几种方法。我让学生到讲台说自己的做法,并操作演示,如有学生说:“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有学生说:“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有学生说:“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我对以上方法都给予了肯定,随后再让学生动手把角变小,把做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动手实践,培养思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特点,动手实践是他们直观思维的重要方式,而逻辑思维若离开动手实践的感性支持,往往会产生障碍,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必须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从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我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数学。最终学生们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四、游戏活动,掌握应用。
游戏是成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项活动,游戏能调节人的情绪。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给学生一个布口袋。口袋里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出自己摸出的角之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老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摸出角来的吗?”学生说:“角有一个尖点,刺得痛。”我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学生说:“角还有两条边。”我伸手摸出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学生急着补充:“角是平平的。”我又摸出了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用角?”学生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直的。”这回我摸出了一个三角板说:“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找到了摸角的感觉。”学生们高兴极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角的关键特征,并能加以应用。
总之,操作实践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操作中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指导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靠学生自己。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诱发学生想要解决数学题目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课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课程中设计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求知欲,从而以此调动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初中课程“频率与概率”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相互对折,让自己与其他人均看不到里面的内容,之间不要进行语言的沟通,然后在将这些垫好的纸收到讲台上。之后让学生猜想若自己去讲台上抽,抽到的恰好是自己的便提供一些奖励。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跃跃欲试,对这个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学生抽取白纸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学习频率与概率之后对自己能够恰好抽到自己的几率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情境活动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到了这节课的内容,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提升,还应该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化归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较好地契合了小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规律,能促使小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建立起对未知概念、原理等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教学和应用题教学四个方面,就化归思想方法的探究进行简要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倾向于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注重的是题海战术。这就使得小学生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做题效率低下,甚至随着教学难度的加深,而对数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而化归思想方法的运用,注重的是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形成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化归思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一、在概念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很多概念都有一个有效的推导和演绎过程,以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实质。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借助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为此,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使小学生将陌生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连接起来,利用已有知识来了解新的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概念,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百分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冰箱里有一个45立方厘米的容器盛满了水,当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膨胀,变成了50立方厘米,试问冰的体积与原来相比增加了百分之几?而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能根据题意快速列出计算过程,得出1/9的答案,但是分数和百分数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教师就可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求算出百分数,整个概念教学过程效果会更好。总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注重小学生已有知识的渗透,注重对概念的拓展,避免单纯为了概念而讲述概念,从而偏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小学生计算耗费时间太长,而且正确率并不高。为此,教师就应该在计算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从而快速解答问题。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就可先提出问题:除法运算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那么根据所学的乘法知识,大家思考应该如何做好除法计算题呢?这样就把学生不熟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转化,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产生了联系,能促使问题有效解决。而且随着除法计算的深入,学生很容易因为计算不熟练或者粗心大意而得出错误答案,而根据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教师就可帮助小学生培养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三、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形成,这样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由几何直观引入课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小学生已经掌握了矩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教师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平行四边形和之前所学的矩形、正方形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在计算面积的时候,能否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转化为矩形的面积问题呢?而为了进一步激发小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可在化归思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并借助硬纸板进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拼接,得出所求面积公式。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应该局限于化归思想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注重化归思想与其他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有效衔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
教学大纲对应用题部分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要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应该具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毕竟很多应用题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并不高,甚至潜意识里惧怕应用题,不知道如何下手。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在应用题教学中应用化归思想,为学生解答该类题目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例如,应用题“某学校六年级有三个班,一共有102名学生,一班学生人数比二班少4人,二班人数比三班多2人,试求一、二、三这三个班各有多少名学生呢?”,小学生很容易被题目已知条件所迷惑,耗费大量时间。这样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能不能把已知条件中各班级人数均与二班人数做比较呢?二班人数比三班人数多2人,是不是可以改写成三班人数比二班人数少2人,继而先求出二班人数,再求得一班和三班人数。当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说出其他思路,例如以三班人数为基准。在这里化归思想的应用就比较创新,是将已知条件列出来,将未知条件向已知条件靠拢,从而给学生一个新角度去思考问题,排除一些迷惑项,继而顺利将应用题解答出来。另外,教师要注意这种化归思想的运用需要学生能够转换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型和角度的应用题给学生,引导学生习惯这种思维的转换,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化归思想的有效运用,注重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转化思路,逐步渗透化归思想,从而有效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2]梁海红.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五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就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学习的替代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六
数学新课标理念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情境,以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拓宽其学习思维空间,同时发扬合作精神,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其学习效率。这样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合作精神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间的情谊,让他们亲身感受班级的魅力和朋友的价值。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运用情境创设方法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学会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寓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情境,联系新旧知识创设新知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判断;追求人文情趣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加深学生知识了解的同时提高其数学修养和人文修养,同时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七
大部分的教师对于情境设计,只是单方面的想到引人情境。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情境教学对于课程的作用。故而,笔者认为可以让教师在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应用情境教学进入课堂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之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应用情境教学可以进一步地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座位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以班级座位的第一排学生为横坐轴,中间一列为纵坐轴,同时规定了中间一列的左边为负轴,右边为正轴,随着横轴与纵轴的变化,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应用情境设计,比一般枯燥的数学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效果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八
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800字左右),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或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为便于文献检索,在摘要的最后另起一行,相应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
(1)等数字依次标出。所标页码应与正文一致。
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论据、论点和观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实事求是,简短精炼,合乎逻辑,文字要简练通顺,图表数据要准确无误。
学位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与论文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献,一般要求20个以上,其中要有一定的外文文献,文献排序按照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情境是无限的。所谓情景式教学的本质就是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而判断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状况。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没有必要实行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千篇一律的题目,老师可以出一道题目,对一道题目进行不同的假设,让学生在这些假设中明白差别,学会运用不同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竞争小组。初中数学老师在教授完一章节的内容之后,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各自给对方出题目,将生活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如果对方能做出来,则对方获胜;如果没做出来,则为出题人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做题者的细心,也考查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分辨以及灵活运用。对于出题人来说,他们要精心设计以及将知识点巧妙地隐藏于生活情境中,这对他们的设计策划能力也是一种考查。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竞争关系互相考查,有利于促进彼此的进步,在同一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以得出最完善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在课堂上,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会形成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那些上课不愿意听讲的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的学生,在大部分学生的带动下,他们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情境课堂的推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在研究课本和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在实现情境教学优化辅助课堂的同时又不显得累赘繁琐。作为初中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还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一
在创设情境时,要遵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知识。联系旧知识,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架起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而且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并快速地进入到情境中,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趣味性原则。
创设有趣的情境,增添情境中的乐趣,会更加吸引学生,学生会更积极地进入情境中。有趣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难度适宜的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难度适宜,适合当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要求,更要适合学生当前的数学水平。难度太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没有乐趣;难度太高,学生会有受挫感。因此,把握好难度,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交流的环境,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联系实际亲手实践的习惯,让他们实践中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感悟知识的魅力。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和小剪刀,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亲自动手操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进行自由讨论,言论交流,得出正方体展开图总共有多少种。在这种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发展其空间概念。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三
教师利用提出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有趣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可以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都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得到开发,动画的情境加上教师的提问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未知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能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自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古埃及的金字塔。当学生被金字塔壮观的外观所吸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金字塔从古到今已经屹立了几千年了,那么猜想一下塔基的形状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可以知道。三角形是各种形状当中具有最稳固的形态结构的,学生可能会进行这样的猜想,当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并且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向学生展示一下内部的结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内部的结构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学生急切的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加上教师的提问能够迅速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这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其次需要提倡互动与竞争,培养团队精神;最后要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互动探究。
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每个学科都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互动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适宜的情境是引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前提性条件。只有创设了适宜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学生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例如:
教师:大家知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什么大量的物质呢?
学生:氧气。
教师:很好,可是大家见过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吗?(学生都很惊讶。)。
教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现象吧!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高度集中起来。)。
演示:教师在讲台上立放一块无色的玻璃。玻璃正对学生,在玻璃后面放上一个盛有足够多水的大烧杯,然后在玻璃板前方适当位置点燃一根蜡烛。学生从前面观察过去,看到蜡烛的像刚好落在烧杯中的水中,感觉蜡烛真的像在水中燃烧一样。(学生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
二、培养团队精神。
互动与竞争是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互动可以保障学生有质量的探究,竞争可以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互动与竞争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学会竞争,同时它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灌输知识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小组商量,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例如教学《温度计》这一节,把学生分组后,完成以下问题:
(1)太阳是一个火球,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
(2)地球的内部构造如何?地壳内部熔浆温度是多少?医生量得你的体温是多少?
(3)我国漠河地区的气候情况如何?
(4)怎样将物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形变放大?
对于上述问题,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必须查找资料或到网上搜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由于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与他人打交道,这样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教科书直接提出的问题,二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提问,都要保证方向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着边际地随便把“为什么”、“是什么”或“有什么”当作提问。
这里的现象是由学生发现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并不难的物理情境,使得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也顺其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而且问题非常明确,即同一束入射光线斜射到平面上,其出射光线的走向如何?有无规律可循?可见创设物理情境、明确提问方向可使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蒋凤玲《构建“交流――互动――探究”的物理教学模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2期。
2.罗国忠《实践探究,互动发展――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基础教育研究》,期。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五
分析: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和想一想,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学期所学的几何形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片断二: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方方正正的。
生2:它们都有边,都有角。
……。
师:大家已经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边有角,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究竟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研究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借助你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细绳等),找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并且想办法证明它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把最后研究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上。四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恰当合适的探究任务,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材料,提供恰当合理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合作活动结束,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略)。
师:汇报和动手操作一样,要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先来汇报长方形边的特征,再来汇报角的特征。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并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1:我是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0厘米,两条短边都是5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是用线去比一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做上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
生3:我将纸对折,换一个方向再对折,发现纸的对边刚好重合。
……。
师:真不错!长方形的角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它们都是直角,它们大小是一样的。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六
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总之,虽然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遁,提问没有现成的办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愿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继承先辈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努力探索,多多实践,注意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效率,振兴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试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大都缘于老掉牙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如何立意,如何开头,如何过度,又如何结尾等等,让学生习作拿腔捏调、一成不变。这样如法炮制的作文教学和学法演练,让学生的棱角磨平,灵感尽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受到了压抑。加上学生的时间所限,读书少,对生活体验不够,领悟不透,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论上的升华,写出的作文自然就少了灵气。那么,我们就应该打破传统作文模式,使得学生自由自在的抒写,从而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走出传统写作的教条囹圄,形成学生自我风格文字表达的良好习惯。然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别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真实生活。
提倡写作风格“独创”化。基本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语法修辞常识,逐步达到写什么样的文体就用相应表达方式的要求。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独创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包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如本学期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出个性,学生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基本具备能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是的,大家都是凡人,谁都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更何况是正在接近成熟中的中学生。赞美是一种鼓励;赞美是一种肯定;赞美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故此,写作应着重情感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自信方面,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只要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指导学生写作就不会是学校教师深感沉重的一大压力了。
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表现得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比如:从”台上对手,台下朋友“悟出”友情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超出课堂,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了解。
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
总而言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于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创新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越旺,从而真正提高写作水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八
数学学习的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是无法真正学好数学的,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时,要将思考、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结合起来,突破“学生完全接受教师知识讲解”的局面,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分析、猜测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来加以验证。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这一课题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制作包装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将基本的模型以展开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以平面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对平面图形中展示的不同的长方形区域进行相对面、相邻面、同一线等的分析。可以在平面图形中相关的区域进行数字标记,然后再制作包装盒,在包装盒制作完成后,通过观察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这种用知识来为实践服务、用实践来对知识进行验证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做到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十九
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师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知识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知识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身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具体应用问题。
初中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具体内容,其实可以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学生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注意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
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总结。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考虑,容易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数学运算,忽略数学思维的形成。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知识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学生阅读的。
2、对初中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帮助数学运算。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事件。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该渗透进数学教学中。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迫于中考压力,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中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会对数学文化进行讲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今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那么的不理想。导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施教。为促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材编研组有必要对数学文化知识的编排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异彩纷呈的初中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特定的数学文化知识的选取。编研组在编排时,应首先思考选取怎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带有历史性趣味的同时普及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
初中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据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数学文化的内容。当然在编排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其次是寻找不一样的数学文化知识,充实数学文化的内容。当前,包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大部分的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呈现的内容雷同和集中现象较多。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只有创新数学文化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初中数学文化知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对其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小故事。
初中数学编研组的成员可以以开放性的思维对其中的文化知识进行编排。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许越不靠谱的的形式内容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文化知识的丰富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数学文化知识编写时,人教版编写公因式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公因式的数学史料。但是,在解多公因式中并没有穿插与之相应的多公因式的数学史料。因此,笔者认为,在编研初中数学教材时,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穿插与之相应的数学史料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
可见,数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编排初中数学教材时,应该注重数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编研者可以适当考虑数学文化知识所具有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编研。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二十
生活处处有真知,数学的学习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尤其是数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与生活中事物联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数学的出题方式就可以以生活普遍存在的事物现象作为出题的主要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感知度,在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乐趣。例如,问题情境的出题方式:在客运站入口的地方经常会在两侧墙壁1.1米处和1.4米处分别标记一道红线,用来测量小朋友的身高是否超过了免费乘车的标准,在小朋友乘车时,只要在红线标记处一站,就可以目测出是否要对其免票或者是半票。通过这个教学情境,教师就能够将“线段的应用”这一数学问题顺利地引出来,既可以普及生活常识,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抽象理解变得具体化。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论文篇二十一
课堂评价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自信――让学生怀着信心进课堂。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了自信,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一半。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自信+努力=成功。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给学生自信心,多说几句“你能行”,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使学生感到“我能行”――这就是学生的自信感。可在课堂上,情况就不尽人意。我们经常看到当孩子答错了,为师的立刻满脸不悦,甚至一顿怒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瞧瞧,这题都讲过多少遍了!”这样一来,答错的学生满心负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学生立刻打消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去。学生的自信感被老师“杀”得荡然无存,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哪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呢?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何不换一种说法呢?“这题非常的难,但还是有好多同学做对了,真不简单”“这题比较容易做错,但仍有30多位同学做对了”,这种评价,做对的同学会想:“你看,这么难(易错)的题,我都做对了,还有学不会的吗?”做错的同学会想:“那么多人能做对,我难到不能做对吗?”因此,给予学生自信的评价,不仅带给学生价值感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更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发展。
二、激励――抚慰学生的紧张心灵。
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教学片段中,教师就较好地运用激励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28b.48c.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48只。
师:你选48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而非主观臆断。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何不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就有可能有效地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使其产生一种轻松感,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课堂给予他的“爱”。
三、创新――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课堂评价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将有声有色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性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笔者听王志明老师上的一堂课,至今还历历在目,感觉特别新鲜。课上,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的不错,而此时,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王老师就借题发挥:“你读得真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送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举手,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由此看来,教师这种别出心裁的课堂评价语,不仅给学生带来新奇、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吸引了学生全身心地投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评价语言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轻微的抚摸,都渗透着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我们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审时度势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赏的评价。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更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让学生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教师艺术的评价中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