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论文(优质20篇)
随笔是一种以记叙、描写等手法,自由而灵活地表达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作品。对比分析是总结文章中对不同观点或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的重要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古典舞论文篇一
柳永是两宋著名词人之一。他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走歌妓乐工合作的道路,在两宋文坛上影响甚大,他不仅留下了213首词作,并在两宋近1500位词人中创作数量排名第15位〔1〕。他的词在当时和后代都广泛流传:从教坊妓院到市井巷陌,从井水之处到宫廷禁中,从中原地域到边疆境外,都能听到柳词不绝于耳的传唱,影响极为深远。柳永词的词史地位虽在历代遭到不同程度的非议,但实际上其词在后代人那里又被不断的学习和模仿。本文拟从歌妓的歌唱传播和柳永词集的编刻及历代选本选录柳词情况的考察,试分析探讨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
古典舞论文篇二
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是因为耳熟能详的贝多芬,他苦难中创作的史诗般的交响曲和崇高的灵魂把我引入古典主义音乐殿堂;渐渐喜欢上古典音乐,是柴可夫斯基,强烈的感染力和充满激情的华美乐章让古典音乐融入我的生活;而真正爱上古典音乐,是巴赫,他用上帝的语言诉说,华美高雅而不做作,“好似清泉流淌过心灵的音乐”让感情在你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驻扎心底。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一生命运多舛,而天才往往在苦痛与磨难中诞生。巴赫的一生中,贫困和死亡像魔影般紧紧相随,9岁便因为父母相继去世而感受到死的阴郁。成为父亲后,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11个孩子走进坟墓。巴赫为医治眼睛而进行手术,不仅没能重见光明,却击垮了自己的身体,在1750年离开人世。然而,在这样的生命中,他却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秉承着人道主义崇高信念,创造了一首首富有人情味而生机勃勃的乐曲。
也许,是因为他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上帝与他同在,他才没有被苦难击垮,他的音乐为教会服务,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宗教音乐。他始终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然而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员所说“巴赫的创作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相比亨德尔,巴赫内向、安静,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这导致他在他逝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音乐几乎无人问津。随着新的音乐风格的不断发展,巴赫的“旧式”乐曲曾一度声消音灭。然而,巴赫虽然没有形式创新,却谙熟当时那个时代的所有音乐形式,并对其中任何一种都能运用自如,达到炉火纯青。他在艺术上的旋律组合法的运用精通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管弦乐作品变幻多样、感人至深。因此,1800年以后,在非宗教的时代里,人们开始重拾巴赫的乐曲,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后,巴赫开始在近一个半世纪名声大噪,他的音乐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一直至今,巴赫作品结构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总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魅力,也许这才真正的达到了古典音乐的高度,能跨时代的引起共鸣,而不是倏忽即逝。
巴赫的音乐如同上帝之语。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没错,巴赫的音乐揭露了创造性智慧无上自由的游戏。聆听巴赫,就会在内心深处开拓一条寂静的道路,让我们通向上帝的心。那是音乐与心灵的交互。最外与最内的结合,最宽广与最隐秘的结合,天与心的结合。
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至今也不能区分一首曲子属于康塔塔、受难乐,或是前奏曲、幻想乐,亦或是协奏曲。提到c小调、g大调、咏叹调、赋格更是如同身在云雾。然而,正是这样作为一名纯粹的听众,才拥有对一支乐曲最直观、最中肯的感受和评价。
最早听巴赫的曲子是《g弦上的咏叹调》。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也许,这是最接近神的感受,那份庄严肃穆,涤荡心灵。乐曲浓郁深沉,开始时速度缓慢,随着长音渐强,心随音动,如同轻声咏唱,仿佛上帝在倾诉。第二段声音起伏较大,迂回曲折,音调不断上扬,乐曲更加撩拨心弦,让人屏住呼吸,接受神的洗礼。最后再回归宁静,仿佛声声祝福,让人坚定信念,倍感希望与美好。听着听着,渐渐理解了《七宗罪》用《g弦之歌》作为配乐的别有用心。这首曲子是宽恕、是希望、是上帝之博爱。
接着,开始听小提琴协奏曲。其中,《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爱。第一乐章果断、有力,如上帝开天辟地。第二乐章旋律起伏如四季更替,时而狂风骤雨,时而细雨绵绵,时而电闪雷鸣,最后像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的超脱,终于回归平静。第三章,活泼而生动,成功的塑造了乐观、朴素、雅致而又虔诚的如巴赫般教徒的形象。整首曲子,折射出感性与理性、人与天、阳与阴、方正与曲折的辩证关系,最后回归巴赫本心。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巴赫的曲子巧妙运用了复调手法。难怪如此回旋波折,前呼后应,让人来不及喘息,却撩拨人心。
如果说最好听的合唱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巴赫创作的《b小调弥撒》。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诗般作品,也是巴赫神学作品的重要体现。当那华美的乐章配上那灵性十足的声音,给人的震撼感无以复加。独唱和合唱间的强烈对比,男声与女声间的区分和配合,声部之间的交相呼应,直击人的心扉。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credo》那部使徒信经了。“简直像光辉的太阳一样,普照大地,听起来好似大自然,人类,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颂上帝”。整部作品恢弘、庄严,它正是人类追求永恒真理时真实体现。
有人告诉我这么去听巴赫:先听通俗的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奏鸣曲,找到他的音乐特点;再去听他的结构,如《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再听《平均律》、《六首组曲》这样的顶尖作品,体会自然中的情致。我觉得,听音乐并没有什么章法,打动人心的就去听,该体会的自然会体会。我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者,但我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我所在的世界,我愿以乐观、平和追求世间的美好。巴赫的作品让我体会到了,所以我喜欢他的作品。仅此而已。
也许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古典音乐的本质:那些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激发能力、能给听众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的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称之为古典音乐。作为非古典音乐原发地的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追求,并不是因为它们的高大上而盲目的接纳,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后的融入。
古典舞论文篇三
在我国,男性内衣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同时,随着运动、舒适、休闲与性感的兴起,男性对内裤的消费需求和着装方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目前男性内裤正由三角、平角内裤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运动化、情趣化、性感化、舒适化的风格,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内裤结构的改进。受女性内衣设计元素的影响,男士内衣的款式造型手段越来越灵活。
1男性内裤种类。
男士内裤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三角型、平角型、丁字型和情趣型等(如图1)。不同的人群要求穿着不同造型的内裤,例如,较瘦或易出汗的男性适合穿着三角型内裤,因为三角型内裤便于排汗;胖瘦适中的男性适合穿着平角内裤;丁字裤不宜长时间穿着。男性不宜穿过紧的内裤,因为过紧的内裤不仅影响排汗,而且还容易引起皮肤病和前列腺炎。男性选择内裤有时也直接影响外衣的造型,如瘦高男子穿薄料长裤就尽量不要穿平角内裤,因为内裤裤腿纹褶皱会造成外裤的不平整;运动时不要穿普通三角内裤,运动时穿普通三角内裤可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错误,之所以说错,是因为运动时穿着薄薄没有支撑力的三角款式内裤,年轻时不觉有何不妥,用不着等到人老珠黄,你的臀部就会因为弹性纤维组织松弛,支撑力不够而向地心看齐。
2内裤的`基本结构。
内裤一般由前片、后片和裆三部分组成。所以对于内裤结构的变化,只有从这三部分入手。内裤的结构制图尺寸:腰围、臀围、裤长、股上长等。由于内裤面料具有弹性,所以内裤成品的腰围尺寸一般小于实际人体腰围尺寸(一般约为人体实际尺寸的75%—80%),前、后片腰围都有一定的起翘量(一般为1—2cm)。对于内裤而言,臀围线的确定一般为:(身高/5+1)/3+2;裤长的大小很灵活,视内裤造型而定。
2.1内裤的前片。
我们在此以平角裤为例(如图2-1)。内裤的结构设计点主要集中在前片,可以说内裤的款式变化主要体现在前片(含象鼻)(如图2-2)。前片中的象鼻结构起到凸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此加放一定的量,来改变凸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象鼻弯的大小来纠正前侧缝线的长度。
2.2内裤后片(如图2-3)。
内裤后片没有什么太大设计点,后片主要是满足臀部的舒适度,我们可以在臀部加一定的省量来达到臀部厚度的需要。当我们制作紧身平角内裤时,由于面料的弹性较大,穿着后面料伸展较大,后中缝线相对伸展较小,穿着后就会卡在臀沟部位。制作紧身内裤版型时应尽量不在后中开缝,这样可以减少对臀沟的压迫。
2.3内裤裆部(如图2-4)。
内裤裆长分为三部分:前中长、后中长和底裆长。一般底裆长为13—14cm,前中长约为16cm,后中长约为18.5cm,臀腰高11cm。裆部是内衣中连接前、后裤片下裆部位的特有结构,它是以适应人体臀部形态调节内裤横裆处松紧而设计,可以避开人体体液分泌和增加一定活动量的位置,同时利于节约面料。但是在内裤中按照内衣的方式增加裆片并不舒适,会导致裆部量太多,贴身衣物如果褶皱太多穿着起来并不舒适,所以我们在裆部的处理上一定要有分寸。
3内裤中的结构线形。
3.1侧缝线。
作为连接内裤前、后片的侧缝线可大可小,最小可以为0。侧缝线要根据内裤类型所定,男式平脚内裤侧缝相对较长,前、后中长相差不大;三角内裤的侧缝长一般约为5—8cm;丁字裤为3.5cm左右。脚口侧缝点一般不会低于臀围线,而平角裤的侧缝点在臀围线以下。
3.2分割线。
由于男性的体型的原因,一般男性内衣前面有三条分割线,使得内裤成品具有凸的效果,容纳男性生殖器官。除此之外,分割线还可以调整和修饰身体曲线的作用,表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大块面的分割将淡化年龄的差异,适合于追求时尚、健康的男性群体。男士内裤分割线有直线、横线、斜线和弧线等四种。
(1)硬直、男性化、刚毅的性格,直线是男装运用比较多的线形。
(2)裤中一般是用来作为装饰线,使得前片不那么空。
(3)包括斜线分割和弧线分割。曲线与直线线形相比,曲线具有柔软、优雅的感觉,更能体现出服装与人体结合时所特有的感情色彩。曲线有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两种。圆、抛物线、双曲线等都属于几何曲线,几何曲线具有确定、明了的性格;自由曲线就是随意画出的曲线,比如斜线、弧线和回旋线等,自由曲线有着柔软、优雅、花哨的性格,给你温暖、不断变化的感觉。
4内裤结构的对称应用。
对称是结构造型设计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在服装中较为常用。对称分为左右对称、局部对称、回转对称等,这些形式主要是彰显造型的稳定、理性等特征。它们使造型因素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4.1左右对称。
人本身就是左右对称的,内裤的款式、图案也多采用这种形式。
4.2局部对称。
内衣某局部采取的一种对称手段称为局部对称。这种对称的位置要经过专心设计,一般在短裤前片门禁处运用装饰配件完成。
4.3回转对称。
它是指对称轴某侧的形态反向排列,形成稳中求变的格局。这种形式一般是利用内衣的结构处理或者面料的图案来实现完成的。
5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男性内裤的结构设计,目前国内男性内裤优秀设计师寥寥无几,好的设计让我们拭目以待。在男性内裤结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多借鉴女性内衣的设计元素。而且,我们必须重视男性内衣的设计,因为随着国内白领男性、中产男性和其他高收入男性的迅速增加,随着品位、精致、性感等“男人群落”的出现,男士们对品牌内衣的需求,已经悄然成势。在服装市场不甚景气的今天,作为后起之秀,男士品牌内衣是为数不多的保持稳步发展的行业之一。
古典舞论文篇四
1.论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
2.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5.论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9.《故乡》与《春蚕》比较谈。
10.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
11.论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12.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13.论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
16.论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
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19.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
20.论五四时期的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之间的关系。
21.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
22.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
23.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
24.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25.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26.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27.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
28.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
29.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
30.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
31.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
32.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33.论左联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
34.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
35.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
36.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
37.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
38.论茅盾小说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
39.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40.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
41.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
42.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
43.论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44.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45.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
46.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47.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
48.论王亚平等人的武侠小说创作。
49.论曹禺戏剧的情境设置。
50.论《雷雨》的结构艺术。
51.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
52.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53.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
54.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
55.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变化。
56.论萧红小说对女性情感和命运的表现。
57.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
58.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59.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
60.论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61.论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性论和阶级论之争。
62.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
63.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64.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
65.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66.论吴组缃小说对乡土的表现。
67.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68.论七月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
69.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70.论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征。
71.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及其意义。
72.论艾青诗歌忧郁风格。
73.论抗战后期讽刺诗的艺术特征。
74.论《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色。
75.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艺术特色。
76.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
77.论艾芜小说的讽刺艺术。
78.论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的艺术特色。
79.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80.论张爱玲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
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方法【2】。
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
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
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
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
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
如《狂人日记》,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
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
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
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
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
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
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
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
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
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
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
文学即是人学。
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
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
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
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
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
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
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
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
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
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古典舞论文篇五
舞蹈的细化分类,以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即为舞词。舞词为单位构成舞蹈,很显然,舞词的动作特点就是细部的舞种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的肢体动作,是来源于戏曲、武术、芭蕾以及史籍、壁画等方面的资源,广采博收之后,形成了其动作的基本特点。古典舞身韵有动作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一个动作和动势是往左,但却必须变成从右起势,起势的过程必以呼吸为带动,意识起,呼吸起动作。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呼吸,不单单是气在体内的运行方式,更是中国古典舞中动作走势的牵引主体。例如:身韵中的元素训练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提、沉是由呼吸带动躯干做上下的直线运动,在做沉时,由呼吸气沉丹田下沉,同时它的动势是先由提起法儿,在做提时,则是在沉的基础上再深呼吸,由沉的微弯状态变成提的直立状态,气息要有往上的感觉,其动势变成了先由沉起势,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如果只立足于运动的角度,中国古典舞的动势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气象,即气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运动意象。
还有,中国古典舞具有其动作体系当中独特的轴心点一腰。腰,不止在中国古典舞中具有轴心点的作用,在人类身体也处在中线位置,其本来的作用就是上下身的节点和某些动作的旋转轴心。中国古典舞相比较于其它舞种,更为明显和合理的运用了人类的腰的特点,并将美感与柔韧发挥到极致。中国古典舞动作的运行规律是动律元素由心意带动呼吸,再由呼吸支配腰部而体现的。也就是表示,意识带动精神,精神转化为意图,再由意图产生物质动作,而最为重要的转化过程,是以腰为点发散到全身以实现。平圆、立圆、8字圆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就是以腰为轴所产生的,是整个肢体运动造成的圆线轨迹,不止是形要圆,也是运动时线路要圆。平圆:上肢动作运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圈状的圆线运动,如磨盘状,典型动作云肩转腰。立圆:上肢动作运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如车轮状,典型动作摇臂转肩。8字圆:肩部或者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或者左后两个相对称的车轮式的圆线运动,如8字状,典型动作风火轮。中国古典舞的相当一部分基础动作都要在此三圆基础上产生,例如:主干动作之一云肩转腰,是古典舞中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因为它包括了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全过程,其自身的形与神也极富有风格性和韵律性,云肩转腰不仅为圆的多变走向作好腰部的能力准备,而且还可以由此派生出更丰富、更典型的以圆为特征的动作形式,平圆与传统动作中鲜明的横向动势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动作在整体上具有横向动势的特征。
上文已说中国古典舞动作的运行规律是动律元素由心意带动呼吸,再由呼吸支配腰部而体现的。何为心意?想要动作想要表达的意图。为何想动作想表达?摒弃世俗的动因,主观来分析,是因为有表达有动作的欲望和情绪,而正是这欲望与情绪,促成了动作的生成,舞蹈的生成。情感是肢体动作产生的主因,也是驱使一个动作继续发展的动因。在中国古典舞的肢体动作中,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和从一性。
气的牵引作用引导情感在肢体动作的行进过程中灌注于全身,形成了情感表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呼吸牵引身体向_[发展,带动的情绪也是整体往上,在这种动势之下,情感不可能逆全身而动,去发展下行规律,也就只有随之往上。同时,情感对于动作具有反作用力,情感基调是往下的,动作就不能往上,这就保证了一个动作的整体协调和情感完整。也正是因为中国古典舞的呼吸,其肢体动作具有相应的连贯性,带动了情感表达的连贯。呼吸是有规律可循的,舞蹈时,只能欲左先右,却不能在左到一半时忽然往右,呼吸的牵引、气的循环是不允许此类动作的突然变异的。
这就决定,情感跟随呼吸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表达之后,刁一能切换进入下一个动作的场景和情感。情感在中国古典舞肢体动作中的从一性,情感的表达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类在瞬间可以表达数种不同的情感,但是,在肢体动作的单一行进过程中,情感是具有从一性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动作里,情感是单一的,不能多元对立存在,就算是某一个舞蹈作品表现的是爱恨交织的情感,但在一个单位动作里,是没有办法也不存在统一情绪两方的。整体性、连贯性、从一性,情感在中国古典舞肢体动作中的表达的三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某些程度上,三个特点都依附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肢体动作特点而存在,不以具体作品为转移;它们是以单一的动作为依托,与物质性动作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并且三个情感特点之间包括其与动作之间并无矛盾关系,无戏剧冲突性。
凡是舞蹈艺术的范畴当中,不论国家区域的区别,舞种的不同,都是由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的,肢体语言构成一连串的动作,动作相互串联变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后构成完整的舞蹈作品。一个舞种的特点,完全可以从肢体动作、动作体系当中体现出来,本章将从这几个方面出发,以肢体动作的情感表达,动作体系的情感表达再到舞种本身的情感表达,去了解中国古典舞中情感表达的特点、形式、风格等。
古典舞论文篇六
摘要:音乐是人类富有精神价值的文化艺术,它和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语言、行为、人际关系紧紧相连。它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它是人们的精神粮食,在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古典音乐也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它集聚了大师们的思想和灵魂,凝聚了他们的辛勤和汗水。倾听古典音乐,就像是在抚慰我们的灵魂。时代在前进,但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也不能丢失。因此现在的人们需要重温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被抛弃。
中世纪(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身歌曲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巴洛克时期(约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华丽、复杂、藻饰、扭曲,着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那么巴洛克时代(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都产生与巴洛克时期。同时旧的教会调式消逝,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崛起。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期萌芽。
古典主义时期(约公元1750—1820)。
浪漫主义时期(约公元1820—1900)。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不是不喜欢古典音乐,而是觉得它太深奥,自己不容易懂,因此就不会静心去听,慢慢地也就不会去听了。是的,古典音乐是大师们心灵与肉体的结晶,它具有高深层的含义,也许正是由于它那高深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远离它。因此有的人不敢接受,许多愿意尝试接受它的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它。
另外,古典音乐的曲目和演奏形式都太单调,又都太强调严肃性,也许是因为古典音乐需要一个严肃的氛围,但音乐本身就有严肃性,那么再加上它的宣传方式,那不就加大了古典音乐和人们的距离。当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被开发出来时,就会被众多乐团和指挥大师们翻来覆去地演奏了一百多年,纵然经典作品数量众多,但毕竟还是有限,当一部作品被大量乐团演奏了无数遍,当一部作品被听众欣赏了无数遍之后,需求的减少也就成了必然。然而和其相比流行音乐曲目风格不断变化,数目也无限制,表演形式也多变化,正迎合了人们的兴趣。还有如果想要获得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是多么的难,也因为其票额高让很多人在音乐会场前止步。
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古典音乐也受着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但由于其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迎合商业化浪潮,它也不会有利益可图,因此在商业化浪潮面前它是力不从心的。但怎么能因此将古典音乐逼向绝路。在诺曼。莱布雷的《谁杀了古典音乐》中指责音乐明星利欲熏心,经纪公司幕后操作,唱片业主唯利是图,从而联手将古典音乐推向死路。
其次,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还停留在表面,只听旋律而不感受其他的,因此那些欢快旋律的,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便成了人们的挚爱。总之从外在的表征观察,古典音乐听众的老龄化,市场份额缩小;就社会支撑而论,体制运转不畅,财政危机四伏;以内在机制来说,曲目普遍保守,新作缺乏冲击。
四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的古典音乐进入了转折关头,那么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手段来保存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们该付出什么努力来拯救古典音乐。首先,就其本身而言古典音乐应该从宣传方式上减少它的严肃性从而缩短与人的距离。它可以用多样式的宣传方式来宣传,并且要用更加贴近大众的姿态来展示自己。另外,在拥有其本身的精髓的基础上,古典音乐应该努力与时代“合拍”,不仅仅与其他音乐进行沟通,而且也与当代的形式、技术、和生活发生联系。这样古典音乐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缩短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要去聆听古典音乐,还应该从深层次上去品味,欣赏它,体味其内在的寓意。因此我们要加强古典音乐的欣赏的积极性,主动了解古典音乐,多听古典音乐,找出自己喜欢的类型,此外,自己除了在家聆听外还可以走进音乐会场感受真正的音乐盛宴。另外,对于青少年的古典音乐素养还要加强,在音乐教程中多加古典音乐曲目,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白基本的古典音乐知识点,学会聆听并自己对其内在的精华进行品味形成自己的思想。还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古典音乐素养,这样日积月累对古典音乐进行正确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另外,在现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之下,政府应该给予更大的支持。这样在便可以同那些古典乐迷一起保护这一文化。
让古典音乐重新焕发光彩不仅仅是乐音工作者的任务,每一个普通公民都有责任去拯救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文化。如今的社会繁华,喧闹,然而当耳朵里响着古典音乐时,闭上眼你会感受到一个纯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远离城市的喧嚣,烦恼,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古典音乐是心灵的音乐,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将它带回现代生活,让它走进大众生活,让它重新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古典舞论文篇七
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关于爱情,早已不是教育教学的禁忌话题,我们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里也有不少关于爱情的古典诗词,在古人的教导里,我们不仅理解了真正崇高而伟大的爱情,而且在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老师的脚步,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爱情》。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主题:
中国古代没有爱情一说,而用“恩爱”。正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
因为先秦之后中国的自由恋爱较少,“爱情”不发达,先结婚后恋爱是几千年的传统;同时中国也不缺乏有关爱情的诗歌和作品,今天我们就从《诗经·国风》以及后期的汉魏乐府民歌、唐宋诗词、明清小说里面里面的爱情诗来进行探讨。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初、高中学过的诗词为例,一起回顾古代人的爱情。
第一章-爱的追求。
这里我们以《诗经》中的《国风》为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期中的十五国风中,描写古人或美好、或凄凉的爱情生活的诗篇,高达105首,超过《诗经》总数的三分之一,是研究古典诗词中古代人爱情生活的典范。
现在我们就以学过的两首诗来举例:
选自《诗经·周南》的关雎-它为我们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首先采用了起兴的手法,痴情的男子先言那关关鸣叫的雎鸠鸟,他们相依相伴在河面的小洲之上,甚是羡煞旁人,然后再吐露自己的心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说明了男子心目中女子形态婀娜端庄的外在美,“淑女”二字说明了女子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只要这样内外兼修的女子,才能成为君子的好配偶。当然,这里的君子并不是指所有男子,而是指品格高尚的有修养的男子。男子为了追求这样的女子,彻夜难眠,辗转反侧,表现了他爱情的真挚,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伤。窈窕淑女配谦谦君子,这才是古代人心目中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所以同学们,只有成为窈窕淑女和谦谦君子,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
再来看这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蒹葭,里面我们倒背如流的句子就是这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为了自己喜欢的人,男子逆流而上,排除千难万险来到她身边。原来古人在遇见自己喜欢的人时,也会为之而不断努力,做她心目中的最美好的样子。所以同学们,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请不要停止你努力奋斗的脚步,只有更优秀的人,才能吸引对方的目光。
第二章-爱的相约。
这里我们以教材里学过的《静女》为例。
同样是选自《诗经》,而这首代表邶国民风的诗歌《静女》,则是描写了古代男女约会时的羞涩和等待。它从恋爱中男子的角度,描写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男子。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惹男子挠头又徘徊。至此我们能看出,女子调皮可爱。男子老实憨厚。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尽管如此被捉弄,但在男子心目中女子依然美丽好看,她送给男子一支红色的管萧做定情信物。男子拿着管萧,看着它有着鲜明有光的样子,甚是喜爱,哪怕是在此等待,他也心甘情愿。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男子又拿出女子从郊外归来随手采来送给他的茅草,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珍惜它的独特意义,这次他不再害羞地说喜欢的是书中的信物,而是直言,他真正喜欢的是,这个有情有义,心中有他的美丽女子。
调皮可爱、有情有义的女子,和憨厚老实、重情重义的男子,相约在城墙角见面,就像欧阳修所说的那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既有初恋时的害羞内敛,又有相爱时的互相欣赏。原来,恋爱里就应该是值得被爱的样子。所以同学们,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人,才配拥有美好的爱情!
你还知道其他学过的爱情诗吗?试举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你知道他们的出处吗?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是自然的、纯朴的。它用独特的艺术风格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原生状态。在在古典诗词的婚恋世界里,记录了人类真实美好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高尚婚姻爱情的赞颂和追求,同时也向我们诉说了其中的坎坷和无奈,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制度冷库的一面。爱情诗是诗歌的永恒经典,里面那斑斓的世界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
最后祝各位同学:守望美好,静待花开。
感谢您的观看。
古典舞论文篇八
爱情,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这两个字眼儿已经不再陌生。或许我们正沉溺于爱河之中大秀恩爱,又或许我们失恋了无奈重回单身狗大本营。确实,爱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爱情过后呢?作为一名理性的工科生(或许是因为还没尝过爱情果子的缘故吧),除了爱情,我也想谈谈离我们有那么一丁点遥远的“婚姻”,聊聊在古典诗词中这爱情的将来式到底会是怎样。
老师曾在课上分享过这样一首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恋爱”、“婚变”、“决绝”。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妻,尽管她甘贫操劳,多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被丈夫休弃归家。一路上,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加回首的叹息。
爱情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很矛盾地,偏偏也是最复杂的事情。置身其中,常常看不明白。婚姻是不是爱情的坟墓?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问烂了。最常见的回答大概是: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爱情内在的矛盾说白了,是两个自由的个体对于自由和所需承担的责任的矛盾,只不过婚姻放大了这些矛盾。我始终认为,长久的爱情,必然需要妥协。周国平先生曾说:“爱情是自由的飞翔,婚姻是平稳的着陆。我相信两个人相爱,还是以共同生活为目标,这实际上就是婚姻,所以,严格来说,婚姻是爱情的目标。”是的,婚姻并不是爱情的坟墓,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婚姻仍然是爱情的归宿。
然而,在这首诗中,在恋爱时的生活,当年他来求婚的时候,面带敦厚,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的花招,表面上是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是找“我”商量婚事来的,可是来得匆忙,连媒人都没找好,“我”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约好秋天再结良缘。此时的“我”是多么缠绵而痴情啊!自此以后,“我”就深深地陷入了相思之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以我贿迁”,“我”善良,朴实。这时,爱情达到高潮,欢乐达到顶峰,但是,这也是女子不幸遭遇的起点。热恋时的“我”有过太多的美好憧憬,有过太多的甜蜜苦乐。热恋中男子的“怒”我“愆期”玩弄的小小花招。
在追述婚后的生活,婚后的“我”,忍受多年贫苦的生活,辛勤地操持家务,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今日和明朝,自问“女行无偏斜”,只因容貌日渐衰老,便“仍谴归家去”。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的“至于暴矣”,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男子的暴戾不仁、忘恩负义。“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般长歌当哭般的呼号,是“我”从多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惨痛教训,深重痛惜,对负心人强烈愤慨。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我”被遣归家时想象到回到家时的情景,包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初婚之时桑“其叶沃若”,遭遇遗弃之时,“其黄而陨”,情尽委曲。男子在婚前的虔诚,婚后的负心令人心寒,结尾小青梅竹马的经历更让人心悲凉。
那么,万一爱情幻灭,就像氓之于弃妇,之后,婚姻该何去何从呢?
这首诗中有几个有意思的事物反复出现。首先是“洪水”,先是“送子涉淇”,中间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最后感慨“淇则有岸”,自己的幽怨却永远不能休止。三次出现淇水,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第二个是“桑”,用桑树来比喻弃妇本身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由鸠食桑葚引出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还有“车”,先是登上高墙,盼望恋人驱车而来,接着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自己的嫁妆奉献给对方,最后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期盼、付出、受伤,弃妇的命运通过车辆的三次出现清楚地展示出来,其中的苦辣酸甜都装到了车里。
恐怕是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婚姻当真是比爱情多了几分辗转。
一个情爱故事被表现得真切自然。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是氓对女子的罪恶,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这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
在我看来,爱情的终极目标是找到不离不弃的亲人。归根结底,我们并不能够通过婚姻这种形式保有最初的爱情,浪漫的摄人心魄的爱情都在艺术作品之中,其实,恰是因为爱情如此转瞬即逝,人们才会如此怀念逝去的爱,永永远远歌颂爱情。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当爱情进入婚姻,无论旧爱抑或新欢,生活永远都在继续,我们要去面对那个曾让自己心如撞鹿的人,要去面对彼此最真实的一面,然后相濡以沫,共度此生,此时此刻,婚姻就为我们开启了另外一扇门。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在爱情和婚姻之间,同样适用。面对爱与婚姻这一个庞大的话题,我同样是个提问者,我能确定的是,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里。
对于爱情,作为一个“好学生”的我并没有太多经历,但是我一直在期待爱情。我曾开玩笑问我的爷爷奶奶,这么多年下来,回首一生,最重要的人是谁?他们都笑指身边的那个人。我妈也常说,我们一家人都很重要,但爸爸永远是那个最特殊的存在。唉,不是我说他们,这都老夫老妻了,把单身狗虐的不要不要的。小的时候,我很“嫌弃”他们把爱情过得那么没意思。可是,现在,我明白了,爱情就是平平淡淡的。我的爸爸妈妈是如此,我的爷爷奶奶也是如此。当我看到爷爷奶奶携手散步,满脸褶子,也笑得那么灿烂时,我才知道,爱情,从未在他们的生命里离去,时间没有带走什么,只是,让他们更加习惯彼此。别怕爱情会变成亲情,如果你始终感觉对方是你在这个世界最亲的亲人,那么你们的爱情早已坚不可摧,虽然不再充满激情,却自有天心月圆,春满花枝的美。爱情的终极目标不就是寻找那个白首到老的亲人?亲情是爱情的升级版。马克吐温说:爱情是疯狂地奔跑,婚姻是慢慢地成长,似乎爱情更有动物性,而婚姻更像一棵植物。一辈子做个奔跑的小鹿,何其累也?偶尔当棵树,静静生长,枝与枝相触在云中,根与根相连在泥土,终生相依,恒定坚持。
我们的身边中,有不少爱情。长久的平淡和长久的疯狂都不是爱情的正常状态,一辈子要死要活恐怕比一辈子平静更让人难以忍受。爱情的确会转化成亲情,却不是那种血缘的亲情。而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心生默契,如同生长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古典舞论文篇九
现代仿古家具,更多是对古典家具造型的仿制,缺乏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若一味仿制古代家具,必然造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困扰。其次,市面上流行的仿古家具,更多是采用黄花梨木、紫檀木等红木家具制作,制作选料单一,其造价成本高,且由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红木资源愈加匮乏,为新型仿古家具的大批量制作造成困难,更是不利于仿古家具的对外出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造成不利。对于古典家具,如何开发出适用于现代人使用的家具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当代家具更多注重简约,实用性以及舒适性。基于古典家具在国内的使用现状,我们将新料新作的仿古家具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出一款符合现代化使用的新型古典家具。在当代家具设计中,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且设计出来的成品须符合人的身体结构、人机工程学等。因此,本设计对多功能拼装组合式家具进行了探索开发。
2.1新型竹材的特点。
我国竹材资源丰富,竹材的加工应用技术已浸入工厂与企业。竹材工业在国内得到足够重视,且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竹制品出口国。新型竹集成材或重组竹是基于竹子开发的新型材料。将此类材料运用于古典家具中,有效解决了木材资源匮乏经过调研、走访、研究,以及深入了解,可知竹集成材或重组竹具有如下优良特性:第一,其造型丰富,可变换不同形式,用于家具加工中尤为便捷;第二,竹材结构相对实木家具更轻巧实用,在家居使用中更便捷;第三,新型竹材或重组竹纹理通直、优美,其部分物理性质可与紫檀、乌木等优良木材相媲美,在使用过程中,具有高程度的观赏性;第四,处理后的竹材板材防虫蛀,不会开裂、变形、脱胶,其高品质的物理特性确保家具能使用更长时间,更利于其完整性。新型竹材十分利于家具的生产,其轻便性、美观性、以及高品质的物理性能都预示着,新型竹材将在家具行业开拓出自己的领域。竹集成材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具基材继承了竹材物理力学性能好,收缩率低的特性,具有幅面大、变形小、尺寸稳定、强度大、刚度好、耐磨损的特点。同时,竹集成材十分适用于大批量的'生产,为中国家具市场出口海外提供可能。在充分考虑国内外消费者的居室结构和审美观后,开发出一款多功能拼装组合式家具是十分必要的。
2.2组合式竹集成材家具设计案例分析。
经过深入探讨,本设计最终确立组合式竹集成材家具设计方案。该设计采用中国传统书法小隶体,以字形“宝”字为灵感来源。整体设计通过对宝字的抽象变形,设计出一个大书柜的家具。采用传统书法字体,将古典书法的韵味融入书柜中,与书本中透出的书香气息相辉映,同时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古朴、沉静。整个书柜的材质采用竹集成材,单个零部件简单、大方,适合批量化生产,同时更具古典气息其中书柜的两侧可进行拆分,将其拼装后,即为古代案几仿古家具,其简洁的造型,具有明式家具的高雅、洗炼,不仅具有高观赏性,在当代生活中,其实用性更具吸引力。
3.结语。
中国传统家具崇尚质朴精雅的大风格趋势,组合式竹集成材家具在承袭前人优势的同时,也对现代家居进行了探索。它不仅为现代家具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其功能性、实用性以及对传统家具的传承性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是对现代家具的设计新道路的思考。
古典舞论文篇十
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本身的创造力,而艺术表达则需要包含情感和技巧两个方面。对于音乐创作来说,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创作者对于音乐的感悟,同时也强调创作者本身要拥有丰富的音乐理论基础。本文将从音乐创作实践角度,对音乐基础理论技术在作品创作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音乐创作规律,对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音乐理论;艺术;技巧;创造力。
艺术是主观情感通过载体进行外部表达的成果,通过观摩艺术作品,人们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情感流动,最终产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共情。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并非单纯依靠情感来完成的,其中创作者自身的创作技巧是打开情感传递大门的“钥匙”,只有选对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才能够使单纯的个人情绪转变成为艺术创作。对于音乐艺术来说,理论基础作为前提性的技巧要求,其地位更为重要,缺少了理论基础,创作者便无法从音乐视域对情感进行审视,更无从通过音乐创造来完成精准、传神的情感表达。
音乐创造力是现代音乐教学系统当中针对音乐学习者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创作者能够基于音乐作品的表达,借助音乐最终形成新的想法,创造新的事物。《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xx)》当中对音乐创造力提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具备的音乐创造力应当是学生在音乐运用当中凭借自身拥有的想象力以及涉及音乐的思维潜力来完成的对于音乐的创新和应用。教学系统当中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开发学生即兴音乐编创能力和充分利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从音乐课程标准来看,音乐创造力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广义的音乐创造力是指通过音乐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创造,展现音乐素养,表达音乐情怀;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力,学生需要通过音乐学习的方式来掌握音乐作品的创作规律,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音乐创作。本文在进行音乐创造力与音乐理论学习之间关联的研究时,主要以狭义的音乐创造力为研究对象。
(一)音乐理论的主要内容。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主要通过对声音的控制来最终呈现出乐音。音乐通常具有一定的音高,拥有固定的调性、音色和强弱节奏,人们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乐音,并完成情感表达。人类早期的音乐是一种自觉性的音乐,人类更多通过发出不同声音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表达和渲染。而随着音乐逐渐发展成熟,它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系统,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加深入,与音乐创作、音乐表现相关的音乐理论也相应诞生了。音乐理论即“乐理”,是了解音乐、聆听音乐、创作音乐的基础理论。伴随时代发展,现代乐理系统逐渐完善,相关乐理体系教学当中一般需要包含基础乐理、乐谱、调式、音程、旋律、配器等内容。其中基础乐理包含认识声音和音高、认识音律、识谱等;调式部分包含调式和调性、多声部、调式的音乐表现等;音程包含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音程的转位、构成音程的方法、识别音程等;旋律包括和弦、节奏、节拍、切分音、音乐速度等。现代乐理体系复杂、内容众多,乐理学习在认识音乐、创造音乐中是最为基础的环节。
(二)音乐理论的技术运用。
通常情况下,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导实践,音乐理论同样需要最终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来,借助技术呈现的方式,音乐理论最终会以音乐作曲技巧的形象展现在音乐学习者面前,而音乐作曲技巧也是所有音乐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在完成了基础乐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专业、更具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其中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四个方面的学习将是学生从音乐认知到音乐创造的过渡过程。在学习当中,学生将从原本对音乐作品的解析出发,尝试对一首音乐作品如何被创作出来,如何进行情感价值表现,如何形成一首完善的作品进行了解。同时在教学系统当中还会引入实践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作曲,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能,掌握基础层面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为后续的融会贯通打下坚实的准备。在乐理技术中,和声的运用决定了一首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框架和情感基调。通常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需要优先完成作品构思,再思考如何运用和声编写来完成构思内容的表达。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功能:其一,和声编写要明确音乐作品进行时的声部组合方式,要保证各声部之间相互协调、和谐统一;其二,和声的编写从最初便决定了整首音乐作品的结构构成,创作者在编写时需要利用进行、收束和调性布局等方式来进行结构和曲式的设置调整;其三,奠定音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声进行的调性直接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走向,创作者需要运用不同的和声编写来贴合音乐情感。复调是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创作技巧,虽然复调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尤其是巴洛克音乐的创作,但是现代流行音乐创作当中也偶见复调的身影。复调主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声部旋律共同参与音乐进行,能带给人以宏达壮阔之感,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音乐创作者在进行一些需要表达独特情感、场景化的音乐作品创作时,可以尝试运用复调的创作技法,通过同时进行多声部来烘托氛围。曲式是音乐乐曲组成结构的基本方式。在音乐创作中,通常会考虑小型曲式或大型曲式,其中小型曲式在当前流行音乐创作当中较为普遍,而大型曲式则主要是以交响乐的创作为主,其中奏鸣曲、变奏曲等形式是大型曲式的主要曲式内容。配器是指在音乐作品当中的乐器调配,不同类型的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类型的乐音,产生不同的情感。在丰富音乐色彩、进一步呈现音乐作品风格特征的过程中,配器可以起到准确把握情感脉络,彰显艺术思考等创作作用。
(一)和声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和声当中的“和”主要是指音程上的和谐,通过合理运用和声,能使音乐音程、进行和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和谐统一。一般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和声选择会以平衡为主,保证整体音乐行进过程平衡稳定,带给观众以愉悦感。虽然部分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者善于运用不协和音程等方式,通过调整和声表现来制造音乐艺术情境的疏离感,带给听众不一样的体验,但是那更多是创作者在基础训练十分扎实、对于和声的运用十分熟练后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为音乐世界增添色彩。常规的流行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的功底和对技巧的运用不够纯熟时,仍然应当以平衡的和声应用为首选。在创作当中,创作者应当将整首乐曲看作是一个平衡单位,并对其进行各个环节的片段划分。小的乐曲片段再根据音高进行有序排列,创作者便可以从中找寻到整个乐曲的平衡点。创作当中较为常用的三度和弦,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通过找寻平衡点的方式来实现其表达功能,使乐曲听感增加、表现情感更为突出和完备。
(二)曲式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音乐和古代文学当中,音乐的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宋词元曲当中的各种词牌、曲牌其本质就是一种曲式。现代音乐创作在曲式的选择方面可以用仿古的方式来增添韵律,凸显曲式运用背后的文化感,搭配五声调式能够进一步增添音乐作品的文化韵味。对于创作者来说,曲式的选择应当注重统一性,应当在了解明确乐曲结构的基础之上,结合不同的创作章法和创作意图,对曲式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完整表达音乐情感的艺术创作目的。
(三)复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当中较少出现复调的运用。常见的复调如对比复调、衬腔复调等,乐声的表现形式相对独特,对于听惯了流行音乐的社会公众来说,一首乐曲进行当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的声部会令他们产生一定的困惑。而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复调在渲染情境、表现情感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创作中可以尝试选用一些复调方式来进行音乐作品情感表达的衬托,追求多样化的艺术审美,呈现独特的古典音乐艺术魅力。
(四)配器在音乐创作当中的应用。
随着音乐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始被应用到音乐创作当中,相比于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技术应用下的音乐配器可以通过技术合成的方式来完成近似音色的表现,而电子音的运用也成为现代音乐创作变革的重要节点。对创作者来说,根据音乐创作要求选择的乐器类型和配器方案更加丰富。通过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对配器知识的掌握,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乐器、不同配乐方式在音乐作品情感表现当中的呈现效果。一些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唢呐等,融入到乐曲编配后往往能够呈现辽远、悠扬、苍茫的情感基调;而架子鼓、吉他等乐器作为流行乐团的标配,更多以激进、昂扬、喧嚣的情绪为内容;而在一些趣味、恶搞的音乐创作当中,创作者还会通过加入电子节拍器和反拍贝斯来烘托场景,营造节奏快速进行的氛围。因此创作者需要具备较好的音乐素养,了解各种乐器在实际音乐创作当中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有意识、有想法的创作思考。
(一)音乐理论水平的提升带动了音乐创造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音乐创造是基于情感抒发的艺术化表达,而创造力事实上还包含了音乐创作的不同等级。一些音乐创作者按部就班,在音乐创作中多快好省,态度相对敷衍;有些创作者希望能够在音乐创作道路上有所突破,大胆尝试各种新奇的音乐创作技法,敢于在公众无法接受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实验。从创作规律来看,音乐理论基础水平和音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创作者是否会选择较为激进的创作方式,前述提到关于先锋音乐、实验音乐的创作中创作者非比寻常的和声应用,恰恰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高度自信以及创作技法的纯熟,他们拥有更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基本功,才能够拥有音乐创新的资本,才能够形成对于音乐不同创作方式的思考,并付诸于行动。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是音乐创造力的基础,同时决定了音乐创新水平的上限。
(二)音乐文化潮流的全面引领。
文化潮流是音乐创造力放置在更广阔视域下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创作影响规律十分近似,新兴的音乐作品更多是从传统音乐环境当中孕育,经历“离经叛道”的环境误解,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在一定的文化契机当中获得认可,最终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成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在传播学理论当中,潮流的实现来源于对人们内心深处隐秘欲望的挖掘和认同,事实上,这类最终能够成为潮流的音乐作品,无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多么“先锋”,本质上并没有抛弃艺术性的核心,同时也没有违背既定的艺术创作规律。音乐作品本身始终不是凌驾于情感价值之上的存在,自始至终它都是知识情感个性表达的艺术桥梁,承担着传播和搭建的使命。而桥梁的“用料基底”,仍然是基本的音乐理论。可以认为,音乐理论的学习与完备,决定了音乐创造力的下限,音乐创作者需要达到完备理论系统化的学习标杆之后,才有可能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成为真正有影响力、创造出真正感动人心作品的“潮流引领者”。相反一些急功近利、试图通过浑水摸鱼的方式来获得市场短暂的喧嚣的人,他们的作品在喧嚣褪去后,一样会被人们抛弃和遗忘。
(三)音乐文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从艺术实质来看,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忠实记录下的感官超越。其中忠实记录能力是基本功,是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之前的先验能力和系统化的学习成果。很多音乐创作者在音乐发展道路中,认识到了如何运用旋律走向、和弦进行和配器等方式,对事实与历史进行记录。这种记录是感官层面的,是通过主体性体验来获取的。与文字记录不同,音乐的忠实记录来源于音乐本身的真实性,即音乐创作者无法借助假的情感来完成真实记录,音乐创作所完成的一定是对真实的回应。但是音乐的创造不只是完成记录,而是需要在记录之上,实现对于感官经验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才是音乐拥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从发展角度来进行音乐审视可以发现,音乐的传续和每一代音乐人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对既有感官的一次超越,这种超越是多方位的,除了对物质世界挖掘的进一步深入之外,对于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十分显著。对于创作者来说,音乐理论更近似于“敲门砖”,是进入丰富音乐世界的钥匙,而创造力则是在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升华。未来音乐若要继续发展,就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探路者”,凭借他们扎实的音乐理论和空灵的音乐思想,完成对音乐的遐想和创造,打破既有的音乐思维逻辑,塑造全新的音乐世界和音乐文化场景,使音乐真正成为人类灵魂最忠实的表达和记录。
古典舞论文篇十一
在这个学期里,我的选修课是罗伟老师所带的古典音乐鉴赏,当初选择这门课的原因,主要是在“鉴赏”二字,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很少有人去听那些古典音乐,更不要去提及其鉴赏了,所以,我是带着好奇心与乐趣而选的这门课,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古典音乐就是欧洲从巴罗克时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在欧洲文化背景下所创作的音乐。古典音乐主要有两个派别:古典主义(古典派)/浪漫主义(浪漫派)古典主义:这些音乐很严谨,大都是宫廷音乐。像莫扎特、海顿、勃拉姆斯都属于古典主义。在这之前的巴罗克时期,最有名的是巴赫。浪漫主义:不像古典主义那样严肃,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处理力度、时值等等。所以一千个人演奏可能就有一千个版本。肖邦、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等等都属于浪漫主义。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thatpeopleconsiderseriousandthathasbeenpopularforalong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方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罗伟老师主要以莫扎特,巴赫,贝多芬为例,来给我们讲古典音乐鉴赏。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現在的奥地利的萨尔兹堡salzburg.),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的作品主要有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安魂曲。
古典舞论文篇十二
古典舞一般都是在民间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舞蹈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及技巧,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自宋代后,中国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艺术兴起。后来,古典舞逐渐被戏曲所吸收、融合,至今大多保存在中国戏曲艺术里,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它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舞在表演动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讲究外在的手、眼、身、法、步与内在意、劲、精、气、神的合一,手一指、目一视、足一抬都要与整个身体协调。注重身韵、气韵、音韵、神韵的整体韵律性和俯仰、屈伸、开合、顿挫的'鲜明节奏感,以及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物我一体、身心合一的美学追求。同时,动作从运动到静止都离不开“曲”和“圆”,即遵守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的原则。比如,手要向左指,行就要先往右略略运一下,然后再转向左方。动作线条必圆浑完整,如做一个“云手”动作,要像天上的云彩变幻那样,随风流动,轻盈美观。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手法上讲究集中、洗练、夸张、虚拟。虚拟是没有实物的表演,比如,一个人只拿一根马鞭,就能一会儿表现战马飞奔,四蹄腾空;一会儿表现信马由缰,缓缓而行。手握一柄船桨,不仅要表现出是在行船,而且还要表现出是逆水上行还是顺水而下。虚拟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观众的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
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代表着千军万马,只在舞台上走五六步就可以表示越过万水千山,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典舞论文篇十三
内容摘要: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二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文章就这两个方面论述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东方“同情观”中国古典音乐审美。
一、东方“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
二、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1.“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种追求人与天调、亲爱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有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比如,关于音乐的构成,《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如,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他们常常运用一种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和情感体验。它的结构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
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比如,东方民族人体美的观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饰艳丽。对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壮、气势、葱茏的植被;森林宁静而深沉,充满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艺术表现自然与人的时候,无论是对对象的性质、形态还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现,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为基准,来传达生命力之美和崇拜这种美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观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均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所以,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见,中国古典音乐就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正如《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手段,以精确地组织音乐能够广泛引起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人所特有的复杂的人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古典音乐才走上了重神轻形,追求音乐中体现最高境界的精神内涵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古典舞论文篇十四
摘要:古典主义时期是欧洲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阶段。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古典主义的艺术大师们对音乐构思中的理性精神和逻辑进行了探讨,并使得情感在音乐中得到更加适度的表现。本文从当时歌剧领域和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两个方面,来探讨启蒙运动思想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及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启蒙运动;古典音乐;喜歌剧;理性精神。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欧洲启蒙运动,引导着新思维不断涌现,它和理性主义等思想一起构成一个长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运动的影响覆盖了自然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各个知识领域。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欧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当时法国是强大的封建集权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致使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权利也随之膨胀,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只有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与羁绊并冲破封建的藩篱才能找到出路,启蒙运动也正是这种社会局势在思想上的真切体现。
启蒙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首先兴起于西欧,之后波及到欧洲大多数国家,最后影响到全世界,并孕育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神权,比文艺复兴更强调“人”的作用,“人”的解放,它主张人的理性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追求共和、民主、权利、自由、平等、博爱,讲究普世性,推崇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人的理性分析和推理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音乐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它并不是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受到启蒙运动影响的音乐家也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新兴发展起来资产阶级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令人愉悦、容易理解和感情生动等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这是启蒙思想融入了音乐创作中的体现,如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启蒙运动时期的音乐特质,更加了解这个时期的音乐家的创作与之前的巴洛克音乐和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产生本质差异的原因。卢梭在政治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猛烈抨击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反对民意、侵犯人权、践踏人民的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政府应该着眼于个人权利的平等,而不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人民的意识不仅在卢梭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同时在他的歌剧美学思想中有着更加令人惊喜的体现。另外,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学说,明确的显示了他强调人民权利的思想。本文选取两个在音乐领域中最能体现启蒙思想影响的方面来探讨启蒙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渗透。
历史上著名的三次歌剧改革之争只有以瓦格纳为中心的改革与启蒙思想没有关联,而以卢梭为主要代表的喜歌剧之争和以格鲁克为中心的歌剧改革都与启蒙运动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意大利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受贵族听众需求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偏重音乐性,尤其是在咏叹调等体现人声线美感的独唱段落中段落式炫技的性质不仅显示了歌唱家的高超歌唱技巧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听众的听觉感官。但是这种“音乐性”却发展为一个极端:歌唱家为了炫技而歌唱,不再真切抒发情感,不再有进入角色的表演,也不再注重体现音乐要表达的思想,使音乐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这种极端的音乐表现形式过于僵化,缺少情感的音乐无异于缺少灵魂,于是听众对这种音乐也开始逐渐的放弃。于此同时佩尔格莱西的喜歌剧剧目《女仆作夫人》于1752年在巴黎上演,而这部喜歌剧剧目新颖、生动的特点立刻使已经疲惫的人民精神振奋,欣喜不已。在喜歌剧受卢梭和部分统治阶级以及广大民众的热烈拥护的背景下,西方音乐史上法国大歌剧派和意大利喜歌剧派著名喜歌剧之争便由此上演,为此,卢梭还自己创作了一部喜歌剧——《乡村卜者》。
“喜歌剧”是指18世纪上半叶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根据意大利幕间剧的基础产生的,喜歌剧是反对意大利正歌剧的“装腔作势”并追求“自然”的歌剧体裁形式。喜歌剧的题材通常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这也就造就了喜歌剧的重要特质:喜歌剧不再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而是以平时生活中的小人物、社会中下阶层为主要表现对象;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细致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它的音乐轻快活泼,常用本民族语言表演,戏剧情节简单,人物精炼等;剧词幽默、口语化,音乐也十分生动多样,喜歌剧充分表现了人民的真实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歌剧的主题中,一般都会对小人物进行赞扬,赞扬他们聪明、热情、公正、智慧,拥有巨大的力量,总是能战胜邪恶势力,取得胜利。
卢梭的歌剧美学思想与喜歌剧的特质一致,他力图表现平民世界的美,所以在他创作的《乡村卜者》中的人物多数为穷苦的人;他在音乐风格、音乐语言上力求单纯、朴实、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音乐旋律追求简单,朴实无华,没有复杂的对位与浓重的和声,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他强调音乐要模仿自然的旋律,模仿语言声调和语气。“自然”不仅指自然界,还指自然人的本性,没经过文明社会污染的人的纯朴、自然的热情。音乐对自然的模仿就是对人纯朴的热情进行模仿,音乐的感染力也正在于用“热情的抒写激起我们的热情。”法国评论家圣。勃曾说:“没有一个作家像卢梭这样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启蒙运动思想就是这样清清楚楚在歌剧中有了它的体现,喜歌剧的内容、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无一不说明启蒙思想对音乐的影响。
在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过份注重美声、炫技性而无视戏剧性的背景下,一些艺术家也开始思考对正歌剧进行改革。格鲁克是其中重要作曲家之一,他早年主要创作传统风格的意大利歌剧。18世纪50年代,受歌剧改革浪潮影响,他先后创作了《阿尔切斯特》《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等歌剧,在这些歌剧的创作中他实践对歌剧改革的一些设想。他的观点主要体现为:在歌剧中,声乐要去除不必要的装饰,音乐必须随着剧情的发展,简洁自然地表现出来;太多的咏叹调,会破坏剧情的连贯性;歌剧序曲的基调应与整个戏剧的基调相吻合;歌剧音乐应该追求清晰和简洁的原则。而格鲁克歌剧取得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些观点的价值,《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中的咏叹调“我失去了尤丽狄茜”等唱段,至今仍被音乐界视为既富于美感又简洁明晰的佳作,奥尔菲斯下冥府拯救妻子的场景则以音乐和戏剧的浑然一体而动魄感人。格鲁克在18世纪70年代又创作了《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和《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优秀的歌剧,这些歌剧的美学观点启发着后世许多著名歌剧作曲家的思考和探索。
理性主义精神是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理论基础的一种哲学方法,主张人的理性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
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文学家痛斥想象和飘忽无常的情感,认为凡是天生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并且真实的。在这种思想与主张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开始强调人类理性,并着重于反映资产阶级新兴市民的精神面貌,主张音乐要从宫廷、教堂走入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渗透人类理性的基础上也极大地受到了当时时期平等、自由、博爱,尊重科学、尊重人权、提倡个性解放等主导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古典时期的音乐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情感表达与理性的形式美中更注重后者,尤其体现在结构形式方面。古典主义时期,人们更多提倡清晰的主调音乐,逐渐不再喜欢复调那种繁复的音乐风格,这便更加突出了旋律与和声这两大音乐要素。对称的段落结构和清晰的音乐旋律句法取代了巴洛克音乐动机加变奏的装饰性旋律方法。古典音乐结构形式中,作曲家更加乐于运用带有抽象辩证思维的奏鸣曲式并使它成为几乎无处不在的音乐形式,独奏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音乐形式出现在私人客厅里;五人以上的合奏也作为宴会、婚礼背景音乐出现;小夜曲、嬉游曲也都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当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从宫廷的娱乐转向了面向大众的音乐会时,它便融入了时代精神的内涵,器乐音乐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启蒙思想认为理性是组织、分析的基础,同样,在音乐艺术中,古典主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也是如此,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青年时代的贝多芬等音乐家对影月形式的理性与逻辑做出了探索,使作品更加完美地表现了情感。音乐大师海顿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他的这些思想也体现了启蒙主义中以大众为中心的思想,明显的体现出启蒙思想在其音乐创作主张中的渗透;莫扎特是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富有智慧的音乐家,从他笔下涌流出的音乐具有古典美,是艺术的一种升华,同时他以其多面的杰出才能推动了古典风格趋于完美;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完善了古典主义风格,他的音乐充满时代斗争精神和高度个性,最终,他的音乐超越了古典主义精神,他也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引路人。
通过分析此阶段的音乐作品笔者发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内含着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运用和对结构的清晰安排。音乐上的奏鸣曲式在他们的笔下走向成熟阶段,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津津有味的分析着这些作品的绝妙结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不同,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们更加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只是体现他一个人强烈的情感,这种肆意的宣泄、心理的瞬间变化,使他们创作时不可能再有一个完美、对称、均衡的形式,为了更能抒发情感,他们可以随意的打破秩序,音乐成为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而古典主义音乐是在理性的控制之下来创作的,音乐家把音乐作品本身当作自身存在的客体,追求创作中思想逻辑的清晰,主题的明确和形式的完美,它的效果是明确客观的。他们注意旋律的优美、追求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感情,讲求作品整体的秩序、协和、比例以及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准确地呈示、合理地发展、自然地再现,绝对控制着全局、种子动机的铺垫和一步步发展、戏剧性的冲突与矛盾的制造、高潮的到达、音乐的目标感都是作曲家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充满了对理性的思考。
诚然,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上的运动,而音乐却也恰恰是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于是我们看到音乐创作与启蒙之一思想紧紧联系起来,那个时期的古典音乐处处都能感受到启蒙思想的气息,体会到启蒙运动的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光辉。
上面内容所说的只是启蒙运动思想和古典音乐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两个方面。当然,这只是在用文字进行分析,摆在这里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却绝非如此!我们说喜歌剧体现人民的力量,说它接近人民,表现人民心声,这只是内容和经验的总结,至于它是如何地体现、怎样地接近,还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去听那些至今闪烁着光辉的大师们作品、观看那些大师们作品,用心体会那些作品;我们说古典主义音乐曲式结构多严密、多清晰、多有目标感,也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想真真切切明白这一切,同样需要我们去听那些优秀的作品,分析那些旋律优美的乐谱,用“理性的精神”去认知、感受。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年版。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银与出版社,1999年版。
[3]朱立元。《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5]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版。
[6]李泽厚。《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
古典舞论文篇十五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典音乐算是中华文化圣境中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祖先在不断抗拒自然界的威胁以及漫长的艰苦劳动中提炼出最早的音乐,早在周朝,就有了由政府设立的“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后舜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中国古典音乐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发展,形成了优美动人的曲调与层次丰富的多重美感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
(一)情境交融意境美。
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精通乐律的创作者大多以文人雅士为主,所以中国古典乐与中国画有着共通的追求——意境美,力求将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使听众通过想象融入到乐曲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如《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清新优雅,其旋律婉转质朴,节奏流畅而富于变化,明快处若江水横流;静谧处若清风拂面,凡是听者都能融入其意境:江南春时,江畔泛舟,清风徐徐,明月初升,江两岸花影摇曳,使人沉醉。
(二)磅礴悲怆悲剧美。
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其内在往往蕴涵着激烈的矛盾冲突,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使人产生悲悯之心,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感觉不仅仅只有戏剧可以带来,同样音乐也可以通过深沉、哀怆的悲剧性情感表达带给听者上述体验,观众可随着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旋律感受到乐曲的情感表达。如古曲《阳关三叠》,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共分三大段,一个曲调变化反复,迭唱三次,故称“三迭”。整曲曲调淳朴而又蕴含激情,情真意切,苍凉沉郁,表达了挚友分别的无穷伤悲与深切关怀之心。
(三)气势恢弘壮丽美。
音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凭借旋律就使人热血沸腾、人心激荡。也可以通过一件或几件乐器就描画出壮丽恢弘的大场面,琵琶曲《十面埋伏》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时的恢弘情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了出征前金鼓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乐曲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增加了乐曲的不稳定性。又以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曲调时而宁静而紧张,意表现垓下伏兵;时而急促紧张,表现两君刀剑相向、短兵相接。其中有描述两军激战生死搏杀的场面,又有悲情壮丽败阵自刎的无奈。
服装表演中的音乐是指为配合服装表演而专门制作或选择的背景音乐,音乐的选择依据是要与服装表演的主题和编导的所要表达的意图而相合的。服装表演的音乐的作用就是要在表演过程中将服装、模特、观众三者联系起来,从听觉角度来调动模特情绪使之准确把握服装内涵、感染观众拉近观众与作品距离,从而补偿服装表演因表象性而产生的不足,深入观者内心,为观众提供情绪、情感等心理暗示并引导观众的.观赏思路,从而营造更好地表演氛围。
服装表演是舶来品,所以服装表演中常见的背景音乐多见现代流行乐或西方音乐,少有中国古典音乐现身其中,随着中国风火遍时尚圈,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不论是从任何一种审美角度都经得起审视的音乐形式,早应该褪去大众印象中的古板外衣而被融入进现代服装表演当中。近年来音乐工作者们也在为中国古典音乐现代化可重回大众视野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经过改良的中国古典音乐不仅没有失去其厚重古朴的特色反而变得更加时尚了,比如“十二女子乐坊”的新民乐就多见于服装表演的舞台之上,新改编的《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乐曲经过新的编曲及配乐后时尚动感、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气质清新,更加契合了服装表演音乐的选择标准。改良后的中国古典音乐很适合做展示中国风格服装的背景音乐,这使得观者感受到的视觉美与音乐的美感能完全契合,形成一个“美的整体”。使舞台上具有中国元素的服装更加的贴近观众内心,模特的表演愈加鲜活。音乐的感染力與模特的表演相互呼应,整个表现过程顺畅连贯、丰富生动,不仅使服装的魅力得到了提升,更是赋予了服装生命。
古典舞论文篇十六
一直以来,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便是两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各具特色与魅力,然而音乐本就是相通的,因此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也自然存在其相似之处,如果能将古典与流行相结合,便可以将两者之间的独特价值充分发挥,去弥补各自的局限,两者相得益彰,从而焕发出新的魅力。本文试分析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旨在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型,通常我们认为是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技术复杂多样,承载的内涵厚重深远。流行音乐则正好与古典音乐相对,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音乐类型。”[1]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特点导致其出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局面。古典音乐格调高雅、品位独特,其鉴别与欣赏需要在音乐上具备一定修养或敏感度,且其结构复杂、技术多样,很难被传唱或演奏,因此受众有限;而流行音乐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传唱广、受众多,然而因为内容通俗,所以质量上往往参差不齐,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合二为一,可以各取所长、各补其短,两者相得益彰,避免了局限性,从而形成一种更为独特的音乐类型。目前这种尝试已然有之,然而大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跨越多方面隔阂,将两种音乐类型相结合,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需要更多更好的结合路径,来促成音乐的融合。
(一)音乐类型过于风格化。
尽管音乐是相通的,但是音乐类型之间仍然具有极大的差异,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很多特点的表现上则是完全对立的。例如音乐格调,古典音乐传承经典,更具内涵,而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内容浅显,因此两者在结合时必须充分把握其相同之处继而进行有效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合并,那样只会破坏了其各自具有的艺术魅力,不能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导致乐曲不伦不类。独具风格的两种音乐类型想要结合,就必然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摸索全新的可能性,当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结合时才能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
(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足。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都无不考验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果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强,就很容易分辨出音乐的类型、技巧、风格、情感内涵等,这其中,能够辨出音乐的情感内涵最为重要。古有钟子期于汉江边闻琴音,发出“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感慨,促成“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可见,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需要学生从中体味出附着在音符中的“精神与灵魂”,大学音乐教学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时,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求更高,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鉴赏音乐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悟性,没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功底,导致在鉴赏音乐时难以把握音乐的美感,尤其不能分辨古典音乐,给两者的结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大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想要结合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就意味着授课教师要同时了解、熟悉甚至精通这两种音乐类型,并且能够找到两种音乐类型的共同之处,这样才能为其找到相融合的切入点,让两种音乐类型形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形式。然而,目前部分大学在音乐教学方面设置的门槛较低,所以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并不强,有的老师往往只精通一种音乐类型,在进行音乐结合时会缺乏教学方法,有的老师甚至备课不精,对自己教授的内容不甚了解,使其难以把握古典音乐与流行结合的精髓,为课程的讲授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了阻碍。
(四)音乐设备不完善充足。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应当有所实践,教师想要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内容,就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都需要以乐器来磨合碰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钢琴、小提琴,然而这些乐器价格高昂,很多大学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充足完善的音乐设备,往往只准备一架电子琴,这也给两种音乐类型的结合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局限。甚至有的学校,教师干脆只采用讲授法为学生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导致课程深奥、乏味,学生们逐渐失去了听课兴趣,更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各具魅力、韵味独特,如果想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必须所行得法,否则便是随意地将两种音乐类型乱掺一气,不仅导致两种音乐类型都丧失了原有的魅力,甚至会使其不伦不类。想要有效结合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知。
目前,就学生对音乐的价值取向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流行音乐,无论是谁,都听过或能哼唱诸多流行歌曲,但很大程度上源于流行音乐脍炙人口、传唱率高,而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分辨出流行音乐的情感意蕴,其实很多流行音乐并非单纯的“口水歌”,而是能够传递出极为深刻的情感思想,很多歌曲抒发的对往日情感的追溯,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感慨,实际上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感受,对生活细心的学生能够敏锐地去把握流行歌曲的价值,体味个中的滋味。然而缺乏悟性的学生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启发,使之能够不断完善对流行歌曲从感知技巧到感知情感的过程。另一方面,古典音乐由于鉴赏门槛高,导致很多学生对其“欣赏不来”,认为“太无聊”“不好听”“不接地气”,其实这都是对古典音乐的错误认知,古典音乐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比如经典曲目《回家》,当悠扬的旋律响起,人们的脑海中便马上迸发出回家的渴望,对于远在家乡之外的游子,更能产生与亲人团聚的热切期盼”[2],这充分说明古典音乐并未因为格调高雅而脱离我们的生活,正相反,其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师应该完善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使其对古典音乐报以端正的学习态度,更好地去挖掘古典音乐的魅力,继而将两者更好结合。
(二)教师不断完善个人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形式。
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面对新的教学挑战时,应该从几方面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加强,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完善个人的教学能力,要想进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教学,就必须对两者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音乐起源、音乐典型、音乐发展、音乐演奏有所了解,并且不断深化精进,只有这样,才能娴熟地驾驭两种音乐,并完成两种音乐的结合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论层面,那么所有的教学都将是纸上谈兵。其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精心备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完善丰富。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学情,尽量避免用学生们生疏的曲目,而是选择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名曲,甚至在选择时可以“投其所好”,多选择一些当前学生们比较喜爱的歌星,这更利于学生去领悟和感受。另外,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合作探究等为学生呈现活泼生动的课堂,消除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恐惧心理。不仅如此,大学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校方的支持帮助,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举办一些“当古典走入流行”主题活动比赛来让学生们自行创作表演,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校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力度。
大学校园如果想有效地开展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教学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只讲理论不去操作,那么音乐将难以发挥其所具有的功效,“音乐教学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实现其思想意识的提升,更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丰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3]因此音乐教学不能纸上谈兵,所以面对当前教学设备不足、教学场地窄小等情况,学校应该拿出全力支持的态度,首先完成各项硬件设备的补充,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对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付诸实践,其次,学校应该拿出重视的态度,在教学考核上加大力度,使学生们对音乐学习更为投入。(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强化“互联网信息背景下,所有的教学行为不再囿于学校课堂,而是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能力,充分做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4]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灵活应用音乐编制app,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使用音乐制作软件来进行操作,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利用平台的交流互动功能来提高自身的音乐结合与创作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通过类似“抖音”一类的平台上传自己完成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作品,平台全体用户都可以点开作品聆听并评论,学生可以在评论中发现有价值的建议和批评,继而在下一次尝试时有所改进。而点赞、转发、支持评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继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碰撞”[5],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内心真挚情感的映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之间的共鸣,只有用发现美的眼光和领悟美的心态,才能去体味这两种音乐类型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去感知音乐独特魅力的过程,只要采用有效的路径,就能让音乐拥有新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辉。
古典舞论文篇十七
中小学学生身心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所建构的自我意象会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相应的态度,包括对古典音乐。在中小学古典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积极评价等各种办法创造欣赏古典音乐的积极意象,如“聪慧”“高雅”“博识”和“专业”等,并将这些积极意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象,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社会影响能塑造行为”。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活动都会受到大量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中小学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我”认知比较模糊,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通过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可以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对每个人来说,“自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会形成何种人格?我们会对何种事物更感兴趣或更为偏爱?这些都是在我们形成自我意象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我们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意象)可以说是一个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它由“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两部分组成的。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以及定义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简言之,就是关于“我是谁”的答案。而自我概念不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的自我。人的可能的自我包括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还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可能的自我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或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因此,人们在形成自我意象时,会更愿意去选择积极的意象,并尽力使之成为自己的自我意象。
要通过影响学生自我意象的形成来培养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们不仅要知道自我意象是什么?还要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怎样才能使“欣赏古典音乐”成为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当代著名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拉康·雅克通过对亨利·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实验”的研究,提出了“镜像理论”。他指出6到18个月的婴儿通过看镜子会形成一种完整形式的图像,然后将这个完整的图像误认为是他自己。“一个尚处于婴儿阶段的孩子,局部趔趄,仰倚母怀,却兴奋地将镜子中的影像归属于己,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
此时,婴儿所产生的这个完整形式的图像并不是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他认为婴孩“要在玩耍中证明镜中形象的种种动作与反映的环境的关系以及这复杂潜象与它重现的显示关系,也就是说与他的身体,与其他人,甚至与周围物件的关系。”拉康认为,人是没有本我的。人一开始对自我的认识是“无”,通过对所获得的一系列外在意象的想象,建立了一个伪自我,并将其误以为是真我。之后,在各种外在性的获得中不断地加强对“伪自我”的认同,于是,人的自我意象就此建立。拉康的镜子阶段就是这样一个“想象性的自我的认同过程”。查尔斯·库利也提出了“镜像自我”,即“用以描述从他人的反馈那里获得对自身性质的发现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描述我们如何利用“我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为镜子来认识我们自己。乔治·米德精练了这个观点,他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意象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们如何评价我们。例如,“人们经常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对自己的外貌或行动作出判断。”就目前研究而言,自我意象的形成多是人对自己喜爱的行动和外表进行观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征进行一定的`调节,最后将其吸收成自己所希望的意象。我们会通过他人的反馈或换位思考来反思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自我意象,故我们每个人自己所形成的自我意象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己所欣赏和希望的。人的自我意象的形成会受到客观环境、他人评价以及个人感受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在自我意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会趋利避害,尽量选择有利自己、适合自己、自己希望的自我意象,即一种自己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一个更好的“可能的我”。教师在古典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创造学生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将可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欣赏古典音乐“与一些美好的特质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欣赏古典音乐是有教养、有文化、见多识广的行为等,借此深化和巩固学生这些可能积极认同的自我意象。当欣赏古典音乐成为积极的自我意象的一部分时,学生为了形成更好的“可能的自我”,会更主动去了解、探索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他们会好奇古典音乐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地将古典音乐与各种积极的自我意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认同“欣赏古典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美”能塑造一个更好的“可能的自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具体的运用方法如下:
(一)构建“聪慧”的自我意象。
聪慧无疑是学生们都普遍认同的自我意象,在古典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欣赏古典音乐而形成的“聪慧”的自我意象,来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由于榜样在学生当中有着自然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利用榜样的影响来构建聪慧的自我意象。榜样因其身上具有某些美好特质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以《名侦探柯南》为例,柯南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侦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柯南熟悉古典音乐这一特质来引导学生形成喜欢古典音乐的自我意象。在动漫中柯南便是利用他所熟悉的古典音乐进行破案。他利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主要线索,破解了乐谱中所暗藏的密码,最终成功破案。主人公是怎样做到如此了解这首曲子呢?自然是“只有平时常常聆听古典音乐,并对乐曲有深度的了解,才能如此娴熟地破案。”课堂中可让学生来扮演他们视为榜样的聪慧的侦探柯南,通过聆听音乐来“推理”破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去欣赏《月光奏鸣曲》。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积极自我意象的情境,即能够发现古典音乐暗藏密码的他们也是“聪慧”的。这样,学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更专注地欣赏古典音乐的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榜样的力量比格言大得多。”我们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形成“聪慧的人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这一意象,并逐步转化成为他们的自我意象。
(二)构建“高雅”的自我意象。
古典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欣赏古典音乐能够培养高雅气质。在教学中可通过积极评价来帮助学生构建“高雅”的自我意象。积极评价对学生的自我意象形成极为重要,因为人普遍会在自己的期望和他人的评价中认同某些意象为积极意象,并逐渐把这些意象吸收为一个自己接受和认同的“自我”。“喜爱古典音乐”在内化为一种“高雅”自我意象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可能的自我”的期待,通过积极评价强化学生对“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雅的的行为”这一观点的认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背景介绍、大量聆听不同的古典作品等,不断让学生接受、认同这一观点。实际上,古典音乐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高雅”的存在。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够欣赏古典音乐。如,《哥德堡变奏曲》是伯爵为了其失眠症而让巴赫创作。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贵族来进行欣赏,感受和分析这首曲子是怎样帮助入睡的。在较早时期,有许多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即使不懂古典音乐也去听音乐会,附庸风雅,以至于海顿创作了《“惊愕”交响曲》来讽刺他们,在贵族们听得昏昏欲睡之时让乐队用最大音量的演奏来惊醒他们。这从反面也说明了懂得如何欣赏古典音乐对高雅品位提升的重要性。音乐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贵族,来告诉附庸风雅的贵族们这些音乐的妙处在哪。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认同“真正懂得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能成为更好自我的行为”。
(三)构建“博识”的自我意象。
欣赏古典音乐能丰富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成为“博识”的人。每一首古典音乐都承载着许多事物:或许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或许承载着作曲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或许承载着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底蕴。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了解古典音乐背后承载的事物”来构建“博识”意象,激发他们对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博识”的人能够了解古典音乐背后承载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原本是为了拿破仑创作的,但后来由于拿破仑谋夺革命果实自行加冕为皇帝,贝多芬对他失望到了极点,于是将第三交响曲正式命名为《英雄交响曲》,又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在华沙沦陷时创作的。“博识”的人能够了解不同古典音乐背后作曲家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例如,门德尔松在进行了几次欧洲的旅行后创作的《无词歌》就像是他的“音乐日记”,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人对事对自然的各种印象。又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作品中描述的青年人就是他自己。“博识”的人能够了解不同古典音乐承载着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如斯美塔那创作的《沃尔塔瓦河》,描绘了支撑捷克民族世代生息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及捷克人民的生活,又如格林卡的管弦乐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为素材而创作的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体变奏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古典乐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让他们作为音乐领域的“博识”之人来向其他的同学介绍将要欣赏的作品。通过背景、线索来欣赏古典音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还能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成为音乐领域的“博识”之人。利用学生对提升自身素养的期盼,通过构建“博识”的自我意象,激发学生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四)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
聆听古典音乐是体验、鉴赏美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要达到较高的层次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聆听、感受古典音乐的美,运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还能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专业音乐素养之人。当一个人能够鉴赏古典音乐也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为对古典音乐具备一定认知和见解的专业人士。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审美鉴赏家”这一专业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品味古典音乐,并向他人阐述、分享自己感受到的音乐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行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作为“专家”进行鉴赏。如鉴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引导学生从时值、旋律和音量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三短一长”的主题动机出现得既快速又突然,之后便是动机快速连续着,音高上行级进,音量渐强,立刻就营造了一种鲜明的音乐形象,直击人心。再如鉴赏查理·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始部分,可引导学生从乐器配置、音乐色彩、音量等方面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由低音弦乐器、管风琴和大鼓营造的隆隆声进行铺垫,小号多次演奏出上行音型使音乐色彩不断变化,中间穿插的定音鼓也在不断推动音乐的前进,之后全乐队的演奏形成一个恢弘的高潮,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地品味并将自己美的感受进行分享。鉴赏家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专业能力出众、具有高水平审美能力的人,学生作为鉴赏家来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行为,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这样一种高水平的欣赏能令其更有成就感。利用学生对具备专业素养的自我期待,构建“专业”的积极自我意象,激发学生聆听、体验古典音乐美的积极性与专注性。
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通过各种方法构建积极自我意象,如“聪慧”、“富有魅力”、“高雅”、“博识”和“专业”等,使学生对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形成积极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以此为垫脚石,逐步强化这一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去探索更深奥、美妙的古典音乐的憧憬。
古典舞论文篇十八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在学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是为了听。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音乐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欣赏来进行的。
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这并不能抹煞本民族文化的灿烂成就,相反,我国民族文化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而且应当被我们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的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丰富多彩、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的歌唱等活动中只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少部分,音乐欣赏则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在这个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欣赏中国著名的古典音乐《阳关三叠》、《渔舟唱晚》、《梅花三弄》时,我们采用情感导入、情境创设、艺术综合三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接受和喜爱民族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2]可见,音乐是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教师应有立足于学生情感、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课本上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瞬息万变的精神需求,既然我们无法阻挡流行音乐对校园音乐领域的侵入,何不顺水推舟,用一些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流行音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并教会学生选择健康的、适合自己年龄的音乐。对于校园流行音乐,与其进行适得其反的遏制,不如正面引导。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格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本课的导引,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引:播放通俗歌曲,周华健演唱的《朋友》。
师:你们怎样理解“朋友”这个词语?
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师: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对朋友的情谊。
播放合唱《阳关三叠》,对比:古人和现代人对待友情的方式。
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现代人——一生情,一杯酒。
古人一句“劝君更进一杯酒”既显出豪气,又道出对友人的不舍,如今的“一生情,一杯酒”,又是对友情的.一种感悟:朋友之情犹如杯中之酒,越久越浓。二者都把友情寄托在了酒里。
在本堂课中,我用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音乐作为导引,为他们在古典与通俗间架起了桥梁。
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个吸引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身到音乐实践中去,促进情感体验。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乐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表现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习音乐的信心,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如:《渔舟唱晚》可以用三幅画将整首乐曲连接起来:第一幅:湖滨晚景;第二幅:渔歌飞扬;第三幅:湖边月色。
教学过程:
1。结合三幅画听全曲,并为乐曲分段。
2。分段听赏,体会每段画面和情境的不同。
第一段:安静;第二段:热闹;第二段:安静。
3。用手里的乐器和模仿每段的音响效果。
第一段水声较弱,用报纸模仿水声。第二段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船桨划水声,启发学生还会有什么声音,可以有人声,有很多船靠岸,船上人的讲话声。
4。用自己设计的音响效果和音乐。
用图画和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曲中意境,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中国古典音乐,这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综合教学法,把其他学科如文学,当然更少不了音乐的姊妹艺术如舞蹈、戏剧、影视、,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中,“即以共同的要素实现各学科的沟通和连接,这种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能力,而达到超越种种感官的特异性而上升到相互沟通和相互替代,比如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感觉”[4]。
诗、画、乐合为一体的教学,如:《梅花三弄》。
导引:
1。播放群舞《梅花》。
师:大家看出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吗?
生:梅花。
师:你们见过梅花吗,它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接着会答出梅花的形态、颜色。教师再以梅花在冬季开放来引出梅花具有的坚韧品质。
2。出示梅花图片,学生在视觉上被梅花所吸引。
3。古今有许多以歌颂梅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如诗词:陆游的《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毛爷爷的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师:我们欣赏了这些表现梅花的艺术作品后,来听一段音乐《梅花三弄》,大家注意这首乐曲表现的梅花的高贵品质,并注意这首乐曲的主题。(欣赏)。
师:听赏完这首乐曲,大家来讨论一下梅花的品质。
生:不畏严寒,迎雪怒放,刚毅坚贞。
师:再听一遍全曲,注意主题反复了几次?
生:主题反复三遍。
师:对,这也是“三弄”的来由。
复听全曲,进一步理解曲中意境。
《红梅赞》是在江姐走向刑场所唱的,这首歌用梅花比喻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越是面临危险,越是信念坚定。《梅花三弄》的难点在于它是表现意境而非表现情境,前面之所以用了很长篇幅的两种艺术形式来导引,就是为了让学生先理解意境,再沿着这个方向听赏音乐。
其实在这三种教学方法中,都少不了应用其他姊妹艺术,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先吟诵白居易的《暮江吟》。又如在欣赏《阳关三叠》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表达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都可以和音乐教学融会贯通,帮助音乐教学更顺利更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出版社,19xx。
[2]教育部司。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4]邓晓霞,杨宁。中国音乐欣赏与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延伸[j]。儿童音乐,20xx,(4):34—38。
古典舞论文篇十九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代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著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著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1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极具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古典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典、优美的旋律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新的创新和演绎是当代对古典音乐重要的传承方式。通俗古典音乐不仅表现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也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所做的分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典舞论文篇二十
摘要:无论是外来的古典音乐还是中华文明遗留下来的古典音乐,都是我们今天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与资源。古典的音乐可以带给人们对命运和未来无限的向往,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但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我们的古典音乐并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对古典音乐的学习有严重的滞后性。因此根据社会的现状,提出强化初中校园古典音乐教育的几点看法,希望古典音乐能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中得到普及。
关键词:古典音乐知识源泉初中音乐课堂音乐鉴赏。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基本没有兴趣,甚至较为反抗,很多学生都是心不在焉的状态。初中音乐教学课本里所选择的作品都是经过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挑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但是学生并没有对中国古典音乐有所兴趣。如今世界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影响,如同快餐一样的音乐文化认识有所偏见,不仅阻碍了平稳的古典音乐鉴赏教育,还影响开展古典音乐的发展和学习,使得很多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都没有很好的发展和普及。教育学家贺绿汀曾经说过,“音乐可教育和塑造中小学生的修养和文化,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可以影响整整几代人,不应该被认为是可有可无,或者微不足道的”。因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有关古典音乐的教学,对古典音乐进行深入的探索,对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具备古典音乐教育服务的教学质量。
由于中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审美的价值,他们更倾向于现代音乐歌曲的节奏、新奇、摇滚和流行,所以发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解决中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兴趣这一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主题是基于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理性的认识并且依赖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发展。用哲学的基本理论,探索古典音乐教学方法,这有助于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也是掌握古典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注重理解和兴趣喜好理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将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化、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对古典音乐课的兴趣,加强中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思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人的声音、音乐的记忆、想象的音乐和音乐的感知,根据人的声音感觉的四个要素:音高、音色、强度,时值,利用这些物理特性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来有效解决对古典音乐缺乏兴趣的问题,从而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古典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增长自己的艺术素养,培养感请,有助于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健康的人。怎样在这个流行音乐肆虐的时代培养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非常考验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不断进行进修培训,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培训中进行思考。还可以寻求互联网上正确有效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学古典音乐课的反思,并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需要研究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重要原因,设计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形成一个教学提案,通过基准教学的比较,表现出课程的有效性,鉴于具体的问题,可以积极研究具体方法并寻求更有效的对策。
从初中教师的角度出发,初中生学生因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们需要对文献的大量阅读,找出培养中学生对古典音乐喜爱的方法,并能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要进行时效性的观察,掌握教学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还需要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教师填写问卷,找出教师认为初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最后根据以往教师的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和探讨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真正原因,并研究设计一个可以突破的教学方法,再将设计的课程与之前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教学,研究课程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通过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在学生艺术能力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记录。最后,通过研究整个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总结及反思,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音乐评价的能力。
从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做问卷调查时我们应该以座谈会等形式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得研究和评价有重要数据支持。班长和学习委员协助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类校园文艺活动,从而引导初中学生理解古典音乐,促进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目前,标准的初中音乐课程是提倡以音乐基础教学为主,以教师的指导方针,提出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去鉴赏古典音乐,那么教师应该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而且学生置身于教学学习情境中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新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鉴赏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为了让学生能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教师也应当做一些学习计划,比如每周让每个学生选择一首古典音乐进行鉴赏,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联系教师,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让大家在课堂一起探讨和解读;在音乐课堂上仔细品鉴古典音乐,慢慢去感受和欣赏。通过使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也会有质的飞跃和量的提高,对于流向音乐有所减弱,而在古典和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发展。从而扩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生做好鉴赏工作,因为利用鉴赏,学生可以熟悉学习内容,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听n时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因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不是十分浓厚,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其鉴赏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鉴赏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才能使初中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引导学生奖赏也可以为备课作好准备。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树立目标意识,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促使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建高效数学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原意去享受古典音乐,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诠释古典音乐,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失误,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查找不足。
[1]曹大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兴趣的培养探究[j].科技视界,20xx(33):2.
[2]郭新秀.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20xx(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