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汇总16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总结要客观,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以下是一些智者们的智慧箴言和格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方向。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一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国家危难之际,张謇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救国之路,这当中是张謇对国家深深的热爱,也是他一生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的根源所在。而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张謇这份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激情为国家繁荣昌盛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学习其坚定不移的报国热情。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高中状元后,面对当时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他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办起了大生纱厂,开启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饱含着浓浓的为国情怀。广大党员干部也当如此,要坚定不移地将国家发展前途和人民切身利益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在工作中不断锤炼服务群众的干事本领,面对各种诱惑时做到不为之动容,努力成为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砥砺前行。
学习其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
张謇的一生,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他从商的大部分红利都被其用来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作为党员干部,从事的工作都是利国利民之事,对于个人而言,更应当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要时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时刻将人民利益之事放在工作首位,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综合能力,为群众解决更多难题,做好人民群众的“引路灯”和“勤务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不悔地奋斗终生。
学习其迎难而上的真抓实干。
白手起家的张謇,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和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这当中要经历的艰难难以想象,但他都挺了过来,还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党员干部在工作上也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是“拦路虎”,是“硬骨头”,是“深水区”。越是困难越不能退缩,要学习张謇精神,拿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勇气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去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他虽是商人,却心系家国天下,用他的方式去报国、救国,这份爱国热忱,值得当下的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二
张謇何以成“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清末民初的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办好企业的雄心壮志。立志从商之后,张謇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张謇是办好一流企业的榜样。
言商向儒的侠骨柔肠。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先是兴办实业,尔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鉴往事,知来者。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标志性先驱,他勇担责任、救国图强,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启发。我们要从张謇等中华民族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并转化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无穷力量。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三
争做推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时刻做保持定力、坚定不移的“引领者”,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突出“定”字,做保持定力、坚定不移的“引领者”。“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中全会前召开的七次座谈会到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再到此次江苏考察时强调的“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处处彰显着战略定力。当今世界正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正确道路的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在保持定力中育先机、开新局。
突出“新”字,做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不畏失败、敢闯敢试”的干劲,才能走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超越自我、再创佳绩。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江苏考察之旅,无论是在南通滨江片区对“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的要求,还是在扬州“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的嘱托,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要求、新提法、新举措,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新”字。党员干部要主动做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先行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思想上认识到大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愿意突破常规、突破藩篱,行动上创字为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在改革创新中创出新绩。
突出“实”字,做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空口白牙”喊出来的,而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稳扎稳打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永葆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践行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以“滚石上山”的拼劲、“钉钉子”的韧劲、“啃硬骨头”的闯劲,涉险滩、闯关隘,迎难不畏难、克难勇攻坚,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四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期间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并叮嘱道“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期间多次前往革命纪念地,曾讲道,“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纪念馆、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缅怀历史、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斗争精神”的重要地点。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当以“不畏艰险不畏难”的“飞兵”精神直面挑战。犹记得高中的“毕业旅行”是我第一次去“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川西一线就属这一站印象深刻。22名抗战突击的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一边匍匐前进,一边带着木板铺桥,大渡河浪大水急,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仅有13根颤颤巍巍的铁链连接两岸,“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硬是冒着前有枪林弹雨,后有洪流汹涌的危险渡过了大渡河,夺了泸定桥。每每回忆起在纪念馆看到的这个画面,都不禁“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而烙印于心的“不畏艰险不畏难”的红军“飞兵精神”也成为了自己坚定前行的重要力量。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当以“勤耕当下为明天”的“奋斗”精神追逐幸福。“磨西长征红军纪念馆”是工作以后陪伴父亲故地重游的重要一站,父亲曾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路程和时间最长、自然环境最险恶、斗争最艰苦的省份,你爷爷老是给我讲起这段长征路,说最苦也最甜,啃了树皮吃了草根,但是一路前行,都没忘过初心。”作战指挥、商议决策的旧物件、旧场景就在眼前,那些“目光如灼”“挥斥方遒”的革命形象就在心里,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却从未停止脚步,只为心中有梦不迷失、心中有民不怕难、心中有党敢冲锋。“勤耕当下为明天”是我的座右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殷殷嘱托也成为了我心中的“定盘星”。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当以“牢记历史守初心”的“使命”精神勇立潮头。曾给自己定下过一个“小目标”,要在青春年少时,将昔日红军长征足迹一一踏遍,在脚步中感受时光荏苒、在交汇中砥砺初心信仰、在回首中蕴浓党味党心、在专注中学会担当奉献。每去一处革命纪念地“打卡”,都会激发内心无限的“红色力量”,每每站于那些雕塑、画像和物件前,都好似和革命先烈有了一次“对话”,也更像是一次“传承”,捧着“空杯心态”前行,满载“使命情怀”而归。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年轻一代继续创造、突破和拼搏,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到先烈走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稳稳接住时代的“传力棒”,以“再作长征不畏难”的使命精神勇立潮头之上。
回顾历史,是勿忘来路艰辛,展望未来,是永葆壮志满怀。要做“精神有钙、思想有电、行动有力”的“三优”青年,用心重走革命先烈的“奋斗路途”,用情重温奋斗先锋的“初心使命”,用力践行标兵模范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用力挥动起“青春旗帜”。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五
在节约水资源中汇聚“幸福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情况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大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导全社会在节约每滴水中汇聚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树牢节水理念,筑牢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江河湖海保护治理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田无水不收,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节水理念,筑牢构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河湖长制”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坚持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使节约用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推动节水科技,激活绿色发展的“一池春水”。我国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地域分布不均、节水基础薄弱、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掣肘”。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环境,坚持调水、节水两手硬,推广节水技术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节水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研究,大力推广管用实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节水水平。要落实以水定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领域确定可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科学提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用水最优化。
落实节水行动,共守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大力推行和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利用新媒体宣传全民节水观念,普及用水知识、方法与相关法律,引领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要统筹行业和社会力量,强化部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维护身边美丽河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凝聚节水爱水护水思想共识,汇聚保护山川河流强大力量,让中华大地水更清、河更净、湖更活、环境更优美,大踏步地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六
习近平考察调研讲话金句(山西、浙江)一、山西1.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2.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3.现在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而是给贫困群众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4.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
5.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6.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7.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8.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更好复工复产,做到安全生产、健康生产,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二、浙江。
1.积极应对和化解各国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各项限制性措施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
2.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更好发展。
3.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5.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6.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们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7.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8.必须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疫情要强调在强调、坚持再坚持,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尤其要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工作力度。
9.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10.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
11.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12.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党员讲话写作报告材料金句借鉴。
垃圾分类专题资料合集(讲话、金句、标语)。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吉林考察时再次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注入了坚定信心、指明了努力方向,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争取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下滑4.9%,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而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正增长的就是中国。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与活力。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更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归根到底要靠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良好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是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大幅提升,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列第31位,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个经济体之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作支撑,我们要对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不断为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保护好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亿万市场主体能够活力迸发,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就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当前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既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又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作为全国经济大省,____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事关长远、事关全局。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使命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推动____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全国大局作出____努力、____贡献!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八
8月18日,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不禁令笔者产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之情。淮河,作为曾经的鱼米之乡,历史厚重、文化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因地势影响,使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两岸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治淮斗争,磨练出了体现安徽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等富有“淮河特色”的红色精神。此次,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步伐,共品“汤汤淮水”之情。
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大局奉献情怀。在王家坝闸,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淮河水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多次开闸分洪以保障中下游的安全,此次汛情,王家坝闸时隔再度开闸泄洪,顷刻间,良田变河泽,群众抛家舍业、迁徙他乡,为抗洪作出了巨大牺牲。“宝剑锋从磨砺出”,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从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如今王家坝一闸千钧保平安,淮河儿女用实际行动弘扬着顾全大局的奉献情怀。讲奉献、顾大局就是要观大势、谋大事,超脱视野局限,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当下党面临的形势越严峻、任务越艰巨,党员干部们越是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形成凝心合力、敢于奉献的昂扬气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以民为本情怀。民本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精髓所在。从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皋陶“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无不彰显着以民为本这一“淮河情怀”。在蒙洼蓄洪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情况,他表示“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汛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王家坝开闸前一晚,蒙洼蓄洪区内住在低洼处的681户人,在7个小时内被紧急转移安置。3000余头大型牲畜、近10万只家禽、15个大型超市也得到妥善处理,财产损失被降到最低限度。这无不充分表明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宗旨,从疫情防控到抗洪救灾,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心心相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回首党的历程,“人民”无论过去,或是将来,都是永远处于核心的词汇,党员干部亦是如此,以民为本,不忘初心,紧紧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从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奋斗情怀。习近平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了解灾后重建、农物补种的情况。蒙洼蓄洪区内有6个保庄圩和131个庄台,近20万居民,蓄洪期间靠着船筏与外界交通。水退人进,蒙洼蓄洪区的道路目前已恢复畅通,农田也具备耕种条件。当地迅速改种补种绿豆、毛豆、早熟玉米和其他蔬菜,在希望的土地上,受灾群众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损失一点一滴地抢回来。淮河儿女在长期的战胜灾难、治理淮河的过程中,锻造出的面对激流而奋发有为、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在此刻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党员干部要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更严的自我要求,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中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既要补短板,更要固底板,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决不因为困难而退缩,奋力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胜利。
是坎坷不平的一年,疫情汹汹、洪水滔滔。但炙热的夏天终会过去,凉爽的秋天也终将到来。党员干部们要深刻认识到困难与成绩总是相伴相随的,困难越大,战胜困难以后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意义也越大,影响也越大。淮河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处、人才辈出地,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步伐,共品“汤汤淮水”之情怀、汲振兴中华之力量,在困难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九
近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深刻含义历久而弥新,以一个有形的实物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领悟这“半条被子”背后承载着的初心、蕴藏着的使命,牢记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红色历史,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在大战大考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的历史、回顾一切大战大考,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的温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红色基因及为民本色,如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攻号令生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始终同人民奋斗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
与民同苦,坚持民生为大,时刻以人民为中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讲述了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群众受苦的坚定信念,也生动阐释了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当下我们刚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也正在经受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考,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与民同苦之初心,这在“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句暖心的话背后正是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所在。大战大考中,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就是共产党人要时刻关注的重要事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脱贫攻坚等等工作中着眼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事业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紧紧围绕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民生事业,以初心换民心,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幸福!
为民而战,坚守初心如磐,牢记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使命,过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奋斗、敢于担当,在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深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为民而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不惧困难、扎根一线,用忠诚和汗水书写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战疫大考中,共产党人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将党旗牢牢插在战疫最前线。来势汹汹的疫情、汛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共产党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而战书写奉献担当,为人民群众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无穷征程上,还需继续坚守初心如磐,把为民情怀写进共产党人的心底,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贡献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
“半条被子”是一堂生动的红色课程,“半条被子”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打造“红色物业”,就是为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吉林省集安市为了使“红色物业”发挥实打实的效果,坚持做到为党立言、为治纳言、为民代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为党立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群众一次拍手叫好。
红色物业为什么要叫红色?为什么不叫紫色物业、绿色物业?因为红色物业的“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物业结合是党的工作向行业延伸、向领域覆盖、向社会辐射,是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和物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的具体举措。只要抓住红色物业“红”的根本,突出“红”的元素,必能做到一领提全衣顺、一纲举而万目张。
集安市牢固树立城市党建大融合的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区域统筹,汇集物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力量,把“红色物业”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坚强战斗堡垒。研究制定《集安市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工程实施方案》,召开“红色物业”专题会议,全面落实物业管理中心、街道社区党建引领责任主体,着力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和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把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和物业管理服务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议事日程,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定期开展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红色物业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物业管理服务各环节。开发“集安党建”app平台,实现打造党建工作新阵地、构建日常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探索党建规范化建设新机制的三大突破,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结合“遍访民情”工作,市级领导班子建立红色物业联系点,定期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难题。通过定期调度、重点督查等方式,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跟踪问效,进一步引导物业企业在党领导下开展工作,增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治纳言,“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群众二次拍手叫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推进“红色物业”,找准居民生活中的痛点难点是关键,只有通过加强社区物业党建工作,努力整合社区党建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及时精准解决居民诉求,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从而凝聚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合力。
集安市通过打造市级红色物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构建了“1+4+n”红色物业治理服务体系,建立“党群议事厅,合理划分综合服务区、党群活动区、宣传展示区、矛盾调解区”四大功能区,面向服务群众开通服务热线,确保线上线下通畅、诉求及时办理、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及时回访。要求各街道党工委把物业服务管理重大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每半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物业党建工作,研究分析问题,共商解决方案,联动推动落实。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区域行业规范化标准,定期公开物业服务、收费、公共收益等情况,接受业主监督。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健全完善业主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社区党组织审核把关机制,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或特聘委员,确保物业服务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融入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收集居民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各类信息动态,协助街道社区党组织解决社区问题矛盾。截至目前,共受理电话投诉106起,接待业主来访21次,所受理的诉求已全部解决中,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为民代言,“一唱雄鸡天下白”,群众三次拍手叫好。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更体现在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起的带头和表率作用上。推进“红色物业”,党员干部就必须带头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集安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物业服务工作注入红色血脉,促进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与物业服务功能相融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共建共治共享,带动物业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制定下发《集安市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案》,深入实施“书记一号工程”,“在职党员进社区”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以红色物业企业党员骨干为主体,鼓励有能力、有威望、有热情的在职党员担任楼长、志愿者、网格员等,统一身着红马甲、统一佩戴红袖标、统一工号挂牌,履行“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等工作职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八小时外”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党员干部的重要手段,构建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长效机制。建立“红色管家”队伍,选派机关干部262人任楼栋长,推选党员群众683人任单元长,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建文明城工作中,楼栋长、单元长和物业企业人员发放宣传单90318份,清理小广告、城市死角9025处,实现了民情沟通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区、服务群众无缝隙,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说道:“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看似简单的话语,却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人民的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心怀民众的情怀,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牵挂之人办好三件事。
为牵挂之人办好暖心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新时期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党员干部必须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深入贫困群众家中,与贫困群众唠嗑“拉家常”,用群众的语言和立场与他们促膝谈心,把群众之事当做自家事,挂在嘴里、放在心上,才能切实掌握贫困群众的心声夙愿。切忌在帮扶过程中只是“填填表”“拍拍照”“打打卡”等流于形式的扶贫,这不仅会破坏干群关系,也会让老百姓寒了心。党员干部应该与贫困群众心交心,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之事当成自家事,用心办好暖心事,才能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更有力度。
为牵挂之人办好勤快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扶贫的过程中亦是如此。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快嘴”和“快腿”,及时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急事、难事、烦心事,个人力量不能解决的事情也要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并跟进解决。党员干部还须勤下村入户,保持与贫困群众的沟通联系,切忌不能以工作任务繁忙为由拒绝入户帮扶,甚至找人代为入户帮扶。这样不仅无法掌握贫困群众真实的生活状况,也无法拉近与贫困群众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会贻误贫困群众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时机。因此,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必须要勤入户、勤沟通、勤办事,用双脚丈量为民情怀,及时为民办好事。
为牵挂之人办好实在事。群众的口碑和村容村貌的改变是检验党员干部扶贫工作成效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党员干部是否深入到村、到户、到人,扎实开展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是推进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想方设法实现村里夜晚“亮起来”、道路“硬起来”、桥梁“架起来”等目标,就要多下“绣花针”功夫,不空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真正扎根群众,以群众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用得上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作为扶贫工作的最终目标,真心实意地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二
“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利民村西田坡庄台,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庄台农户,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蓄洪期间,大家住在庄台,电没断、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现在水退了,都在抢种补种,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请总书记放心!”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表态发言,一个个贴近实际的工作重点,一字一句,呼应人民需求,写满人民情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每到一处,都会去看看困难群众,收入怎么样、生活过得还好吗?脱贫了没有?不难发现总书记始终贯穿“人民至上”的主线,处处流露“为民情怀”的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赤诚深情,又再一次诠释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领会“这一直是我牵挂的事”的深刻含义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始终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坚持人民至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前,面对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和疫情防控的“加试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力抓好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根本之策,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众疾苦,精准对焦重点、难点问题,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基础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体系、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基层治理等实际问题,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克服一切困难,让人民群众看得到变化,感受到关怀,真正得到实惠,彰显为民初心。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是“为民情怀”?当防汛的号角吹响时,我们看到那一幕幕为了拯救生命的震撼场景便是最好的解答:多少人民子弟兵纵身跳入江水,用血肉之躯,搭起防洪人堤。多少共产党员为了抗洪,整日坚守在大堤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初心,没有改变。我们使用着更加先进的探测仪器,更加高级的机械来对抗洪水,但是每一位基层工作者为人民坚守的信念没有随着工具的便捷而消退。我们还看到随着汛情的不断变化,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正在集结,在党的带领下,科学有序应对今年的汛情。在汛情面前,广大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做到以人民安全为先,以生命保障为先,一切利益让位于人民利益,以放不下人民的自觉,用心服务人民。,疫情、汛情考验着中国,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但只要我们饱含人民情怀,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我们终将战胜一切困难。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人、一村、一市的面貌变化,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进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只意味着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也意味着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不仅要求完善治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也要求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而进入新时代的我们更不能懈怠,作为党员干部,更应继续拼搏,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把“群众生活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做到位,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团结人民、凝聚人民、带领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用奉献与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成就最美好的未来。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三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调研,第一站在四平市了解粮食生产、合作社运营情况,并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踏寻总书记在吉林四平的足迹,黑土地、金扁担、红阵地,三种颜色的交相辉映里,总书记的人民情怀饱满深厚、隽永悠长。
保护黑土地,关注人民的“粮袋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在田间地头察看玉米长势,了解粮食生产情况。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农业稳、饭碗牢,我们才能有攻坚克难的底气和信心。保护黑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人民“粮袋子”的拳拳之心。
挑起金扁担,关注人民的“钱袋子”。习近平总书记紧接着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察看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情况。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提到他把梁家河乡亲们期望的金扁担理解为农业现代化,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最大限度为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要重视“藏粮于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探索在农村遍地开花,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区位、特色优势,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入股,既能满足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又能解决村内闲置劳动力问题,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挑起金扁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人民“钱袋子”的关切之心。
重温红阵地,关注人民的“加油站”。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平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坐落在市区英雄广场内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这里,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昭昭前事,悌悌后人,这些革命历史是我们如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精神的“加油站”。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重温红色阵地,缅怀革命先烈,能让后人汲取先辈力量,接过先辈旗帜,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重温红色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人民“加油站”的牵挂之心。
一路走来,黑色、红色、金色,交织成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最美的底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定能绘就辉煌中国的最美画卷!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从王家坝闸、红亮箱包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到长江之滨的生态园,巢湖之畔的创新馆、纪念馆。总书记观汛情、看复工、溯历史、瞻未来,行到江淮紧要地,一枝一叶总关情。
灾难面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安康”托举起生活的希望。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灾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今年入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害中只有人民生命安全无恙,方能在灾后托举起生活的希望。实现灾害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任务。
生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市考察调研,首先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水情、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生态兴则文明兴。以前的薛家洼生态园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遍地散落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危旧民居,排污超标、钢渣满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4月以来,马鞍山市开展生态环境攻坚战行动,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彻底拆除沿岸违规建筑,57户229名渔民也全部上岸。如今的薛家洼,经历复绿增绿、涵养湿地等修复工程,漫江碧透、万象回春,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薛家洼生态园正逐步成为马鞍山市的城市生态客厅,生活在这里也更幸福,这正是得益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还考察了安徽创新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了解了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集中展示了安徽近年来1400余件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五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服务中心时强调,“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
总书记口中的“看实效”,“看”的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实效,“看”的是党员干部执行落实的实效,“看”的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实效。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员干部更应当把“看实效”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努力创造非凡的业绩。
要“看”理论武装的“实效”。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先进理论中集聚的思想智慧。要坚持经常学、深入学、全面学,通过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加强沟通交流等途径,与时俱进强化理论武装。要坚持学思践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实实在在践行科学理论中凝聚的处事办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看”担当作为的“实效”。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作为,始终做到大事敢冲、难事敢当、遇事敢办,绝不推拖绕躲、绝不推诿扯皮,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在即的关键时刻,更要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敢上九天揽明月”的壮志,时刻挺身而出、敢为人先。要乐于担当作为,不怕苦、不怕累,不言苦、不言累,爱岗敬业、踏实做事,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随时“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劲儿”。要善于担当作为,注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练就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纷繁问题、解决棘手难题的能力,努力创造更多更好、更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要“看”转变作风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树为民服务宗旨,解决好群众关心关切的操心事、烦心事,扎实办一批贴心事、体己事,矢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要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牢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切实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到群众中、先进地听实话、摸实情,在实践中、探索中出实招、见实效,切实做到既不“闭门造车”,更不“坐井观天”。要始终常怀律己之心,不向名誉伸手、不向利益伸手、不向物质伸手,清正廉洁、务实廉明,时时刻刻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模范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本色。
“看实效”,是我们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唯一遵循。愿所有党员干部有思想、有担当、有形象,不断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永远经得起实践的“看”、人民的“看”、历史的“看”。
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篇十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看到了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习近平感慨地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战斗力”不仅需要用来面对和处理自然灾害,更需要我们普通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
提高“战斗力”,首先要武装“头脑”。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可见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如果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注重学习,这对我们党的队伍建设将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我们党员干部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条例应该熟记于心,并有清醒的认识。如今我们的学习渠道较以前拓宽了很多,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到最新的政策以及新闻,这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党员武装“头脑”的日常。只有装满知识的“头脑”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慌张、碰到疑难有办法、去除老旧提创新。
提高“战斗力”,其次要灵活“四肢”。手脚要灵活,关键在锻炼。锻炼实则就是要多动、多做。党员干部想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脚,就应该到基层中进行“锻炼”,通过听民声、办实事,到人民群众中进行自我锻炼,并且不能怕脏怕累,要撸起袖子干。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走走、勤跑跑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通过“走基层”“跑民生”练出灵活“四肢”,为群众提供一双暖心的手和踏实的脚,让群众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提高“战斗力”,最后要坚强“体魄”。“头脑”和“四肢”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1+12”的效果,造就出坚强的“体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如果只注重学习不深入基层,那仅仅是学了表面,悟不到内涵;而一头扎进基层但没有知识支撑,遇到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们要将知识的“头脑”和做事的“四肢”一起调动起来,做到有知识有力量。一个坚强的“体魄”才足以支撑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既做到“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做好中国梦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