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的教学设计(优质18篇)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应仅限于书本知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的分享,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
2、体会凡卡的美好向往及残酷的现实的巨大差异。
3、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重难点: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并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熟悉学生,谈话导入。
1、自我介绍。
2、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引入课题。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信的内容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凡卡写的信。请大家默读信的内容,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指望”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片段,感受“没有指望”
1、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完后静静地、用心地想一想,凡卡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注意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
2、第八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挨打。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a、请大家读一读黑板上的话,你能读出什么?多读几遍。
b、抓动词的读法、再读。
(2)挨饿。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a、你有什么感受?
c、这样怎么活得下去啊!所以凡卡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受冻。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a、什么是过道?过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b、凡卡睡在过道会是怎样的感受啊?仅此而已么?
c、可怜的凡卡哪能好好休息啊!难受吗?谁来读一读?
d、天天睡在这样的环境里,难怪凡卡要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孤独。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a、伙计和凡卡是平等的,为什么会不一样?
b、就连穷人也欺侮那些弱小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是多么的孤独啊!
3、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能深刻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因为作者把凡卡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甚至吃些什么,睡在哪里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写得十分真切、细致,使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凡卡不仅挨打还要挨饿,还不能好好睡觉!他唯有向他远在乡下的爷爷诉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合作,再来一起感受一下凡卡如此非人的生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然后大家齐读相应的句子。
(1)夜,如此的凄凉,凡卡浑身的伤口仍隐隐作痛,他强忍泪水向爷爷诉说着这些伤口的来由:
(2)夜,如此的孤寂,伤口再痛,伙计们也不会来安慰他,因为:
(3)夜,如此的冷清,凡卡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有气无力地诉说:
(4)夜,如此的静谧,凡卡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疲惫地写道:
(5)夜深了,心凉了,凡卡向爷爷呼喊着:“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想象“曾经指望”
2、这就是凡卡“曾经的指望”。现在看来,这曾经的指望其实也是——没有指望。
五、体会“唯一指望”
1、既然曾经的指望已经是没有指望了,那九岁的凡卡现在能指望呢?
2、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他一个劲儿地在信中求爷爷,他是怎么求的?请大家把你自己当做凡卡,自由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余下的部分),注意揣摩凡卡的内心感受。
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他的同学和我一起来听一听。
3、老师被你们打动了,也想试一试……。
4、一起读一遍。
5、老师的心都要碎了!这,就是小凡卡唯一的指望了。
六、小结。
【说课以及反思】。
《凡卡》说课。
宜昌市花艳小学 邓鑫。
一、说教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结尾句子的含义。难点是体会文中回忆的内容和写信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
二、说设计。
1、谈话: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衬托凡卡悲苦埋伏笔;
2、破句:为精读第八自然段做牵引;
3、练读:为关注师生内心感受搭平台(核心重点);
4、呼应:为主人公悲苦宿命画句号。
三、说策略。
1、以读促悟,读出悲情的个性;
2、以说促悟,说出怜悯的深刻;
3、以想促悟,想出黑暗的罪恶。
以读为基础,实行多种策略的整合。如:挨打的部分实行的是想象的策略;挨饿的部分实行的是对比的策略。而在整个第八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升华学生的个人情感。
四、说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
2、体会凡卡的美好向往及残酷的现实的巨大差异。
3、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重难点:
深入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苦,并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熟悉学生,谈话导入。
1、自我介绍。
2、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
1、引入课题。
2、课文中哪些段落是信的内容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凡卡写的信。请大家默读信的内容,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指望”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片段,感受“没有指望”
1、请大家轻声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完后静静地、用心地想一想,凡卡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注意梳理自己的内心感受。
2、第八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诉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1)挨打。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a、请大家读一读黑板上的话,你能读出什么?多读几遍。
b、抓动词的读法、再读。
(2)挨饿。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a、你有什么感受?
c、这样怎么活得下去啊!所以凡卡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3)受冻。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a、什么是过道?过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啊?
b、凡卡睡在过道会是怎样的感受啊?仅此而已么?
c、可怜的凡卡哪能好好休息啊!难受吗?谁来读一读?
d、天天睡在这样的环境里,难怪凡卡要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孤独。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
a、伙计和凡卡是平等的,为什么会不一样?
b、就连穷人也欺侮那些弱小的孩子,从中可以看出凡卡是多么的孤独啊!
3、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能深刻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因为作者把凡卡为什么挨打,怎么挨打,甚至吃些什么,睡在哪里这些细小的环节都写得十分真切、细致,使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凡卡不仅挨打还要挨饿,还不能好好睡觉!他唯有向他远在乡下的爷爷诉说。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合作,再来一起感受一下凡卡如此非人的生活。注意听清楚老师的提示,然后大家齐读相应的句子。
(1)夜,如此的凄凉,凡卡强忍浑身的伤痛,向爷爷诉说着这些伤口的来由:
(2)夜,如此的孤寂,伤口再痛,伙计们也不会来安慰他,因为:
(3)夜,如此的冷清,凡卡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有气无力地诉说:
(4)夜,如此的静谧,凡卡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疲惫地写道:
(5)夜深了,心凉了,凡卡向爷爷呼喊着:“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想象“曾经指望”
2、这就是凡卡“曾经的指望”。现在看来,这曾经的指望其实也是——没有指望。
五、体会“唯一指望”
1、既然曾经的指望已经是没有指望了,那九岁的凡卡现在能指望呢?
2、凡卡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所以他一个劲儿地在信中求爷爷,他是怎么求的?请大家把你自己当做凡卡,自由地读一读(第八自然段余下的部分),注意揣摩凡卡的内心感受。
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他的同学和我一起来听一听。
3、老师被你们打动了,也想试一试……。
4、一起读一遍。
5、老师的心都要碎了!这,就是小凡卡唯一的指望了。
六、小结。
的确,这里一切的一切,早已把凡卡曾经的指望砸得粉碎,他唯一能指望的就只有他的爷爷了。然而,生活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人中间,请问,弱小的凡卡唯一的指望能实现吗?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15凡卡。
没有指望。
挨打 。
挨饿 。
受冻。
孤独。
揪
拖
……。
简直没有 。
过道 。
五、说反思。
《凡卡》这篇篇幅较长,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由于此次是片段教学,学生事先已经初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确定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体会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感受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想象凡卡曾经的指望,最后体会唯一的指望。
在本次片段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重视朗读指导。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写法的重要手段。借助反复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了凡卡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情感的升华,把教学推向了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次片段教学中,我自我感觉比较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分步学习了第八自然段之后,如果进行一次对于第八自然段整体有感情地朗读可能会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现在想来,着实可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坚持“以读为基础,实行多种策略的整合”。同时,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评价的水平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期更快的进步。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例题分析、课堂训练,认识“仿写句子”的特点,掌握仿写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运用语法、修辞知识、炼字炼句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2、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总结概括,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掌握仿写方法、技巧。
三、思路综述:
仿写题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考点。中考仿写句就题型来说主要有几种情况:1、仿照例句的句式另写句子;2、仿照例句的修辞另写句子;3、仿照例句,按提供的话题,结合语境另写句子。
从学生历次答题情况看,仿句时生硬的套用例句形式的不少,真正出彩的仿句不很多。由此,复习这一考点,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将仿句写出诗意、写出创意、写出深意。教学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从例句分析中教学生学会如何将仿句写精彩,同时亦为作文积累语言。
四、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道仿写题,并写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仿写题)。
(三)例句导航(个人擂台赛,抽学生上台完成)。
例一: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对“人生”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人生是一本写满喜怒哀乐的书,要用心的阅读。
仿句:1)人生是---------------------------2)人生是-----------------------------。(答案示例:1)人生是一片充满灵动的云,要仔细地揣摩。2)人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要小心的摆渡。)。
例二: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我是----------------------,总---------------------------。
(答案示例:1)我是无名的小花,总在点缀美丽的大地。2)我是奔腾的骏马,总想驰骋辽阔的草原。)。
(四)解题指导。
1、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形似质新、形神兼备。“形似”:重在模仿,要求仿句在句式特点、修辞运用、语句连贯、语境协调等方面与例句相似;“质新”:意在创新,内容要求健康合理,想象丰富,语言要求有新意。“形神兼备”即仿句要体现文字表达与寓意语境的和谐统一。
2、仿写句子的一般方法:
1)揣摩分析:根据例句上下文意及语境,明确仿写要求。
2)调动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多阅读一些精美文章,多掌握一些名言警句,多了解一些生活素材,在仿写时,调动信息储备,拓宽解题思路,仿写出富有新意的句子。(展开联想、想象,可以上天入地)。
3)检查验证:在完成句子仿写后还要推敲语言,使仿句意境优美,蓄满真情,富有新意。仿写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命题人在“仿”方面的要求都是正确答案。(最基本的要做到:符合题意,所以要再次审题)。
(五)课堂训练(小组擂台赛,小组合作交流,上台展示)。
1、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文字构成排比句。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着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着芬芳;青春无语,却焕发着活力;(小河无语,却奔涌出磅礴)。
2、依照例句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子既要由两个比喻句组成,合乎情理,分句间还要有联系,仍以“历史”“时间”为本体。
例句: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就是这条长河上涌起的波涛。
仿写:如果历史是一幅画,那么时间就是绚丽的色彩;如果历史是一座高山,那么时间就是嶙峋的巨石;如果历史是一棵大树,那么时间就是繁茂的枝叶;如果历史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就是优美的.文字;如果历史是一堵墙,那么时间就是组成高墙的砖瓦。
3、依照例句,发挥想象,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勤劳说: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黄牛;
困难说: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小山路。
挫折说:人说就是早出晚归的蜜蜂;冲破乌云的太阳;布满荆棘的道路。;在暗礁中行进的船;风雨中绽放的鲜花。
4、任选一事物,仿照例句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并非粉笔屑,它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写:教室前面有块黑板,不,那并非黑板,它是播种知识的沃土。母亲脸上爬满了皱纹,不,那并非皱纹,它是母亲为儿女操碎了的心。(蜡烛的周围流着烛液,不,那并非烛液,它是蜡烛流出的眼泪。)。
5、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仿写:时间如同一条东流的河,它告诉我们流逝的光阴永远不再回头。时间如同一位公平的老人,它给予我们每一位的馈赠不多也不少。(时间好比一棵大树,它能帮助我们体察世间沧桑;时间好比一条大河,它能引导我们走向历史的源头)。
6、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紧接上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星的天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滴水的湖泊;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条鱼的小溪;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片云彩的天空。
7、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哥白尼的事例,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例句的横线处添上一句跟上下文的意思相吻合的话。
在16世纪初,哥白尼认为,托密勒的天动学说不能成立。他用了30多年的时间留意观测日、月以及各行星的运动,发表了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
8、依照下面的例句,以“你渴望理解吗?”或“你希望成才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运动的材料。仿句:你渴望理解吗?那么别放弃沟通,因为沟通是理解的桥梁;你希望成才吗?那么别不勤奋,因为勤奋是你成才的保证。
(六)收获总结(学生自由归纳)。
(七)练习提升。
必做题:
1、依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续写两句话。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为人们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株大树,就会为人们洒下一片绿荫。
2、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别践踏花草,因为花草是组成环境的细胞。(那么别污染水源,因为水源是组成生活环境的材料。)。
3、下面的文字是关于“爱心”的议论,根据已有的句式和意蕴,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远方一座灯塔,使忧郁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受伤的心灵感到心灵的温暖。)。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贫病交加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特别感到情感的滋润。
4、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汹涌的洪水冲过来,那是在启示我们要保护环境;艳丽的梅花凌寒开放,那是启示我们要不畏困难。(江河奔涌直达大海,那是启示我们选择了理想,就要永不回头。)。
选做题:
1、根据下面例句的立意与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例句: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穿衣。
仿写:所有的果的都曾经是鲜花,但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挣钱是为了生存,但生存决不只是为了挣钱。
2、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腐烂”为话题补写句子。
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腐烂或燃烧。我们选择燃烧,因为燃烧意味着给予,且在给予之时,会让自己闪光。我们从不选择腐烂,因为腐烂意味着死亡,且在死亡时,会让自己体无完肤。
3、仿照下面的例句造句,话题不限。要求内容健康,合乎情理,有新意。例句: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
造句:拥有童心,就拥有了一份朝气和天真;拥有翅膀,就拥有了一份自由和欢畅。(拥有教养,就拥有了一份洒脱和自然,就拥有了一份高雅的气度。)。
4、对下联,表现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上联:站起来当伞,给群众遮风挡雨;下联:俯下来做牛,为人民谋利造福。(躺下来做船,为人们摆渡过河)。
课后反思: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五、布置作业。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四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
生: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
生:贺六嫂。
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
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
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设计范例二。
《长亭送别》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本课时重点赏读《端正好》《朝天子》《耍孩儿》《四煞》四支曲子,通过前三支曲子已经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多有领会,在《四煞》赏析中,试图还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文字深沉的美感。
【实录】。
师:《四煞》里的这颗眼泪和前面的《端正好》的这出“离人泪”意境是一样的,表达的崔莺莺的感情也是相同的,都是即将离别时的悲愁之情,“马嘶远别时”,“泪中见愁”。
前面的《朝天子》我们是来朗读的,《耍孩儿》我们是来演的,我想《四煞》我们就来个唱的吧。
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更深的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听过李煜的《虞美人》吗?
生:听过。
师:还有岳飞的《满江红》,听过吗?
生:当然听过。
师:很好。还有一首我说出来你们肯定听过,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哦,苏轼写的。
师:好,这些都是明星唱的。今天我们也为《四煞》谱上曲,你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唱词,用你熟悉的、喜欢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元时的曲子来唱,就来他个现代版演唱。
(众生开始谱曲……)。
师:好了,现在我们先请一个男同学来给我们唱唱他的作品。
一生起立,酝酿了一会感情后,用幽怨的声音开始唱……师:请问这是什么曲子?
生:这是我自编的。
师:自编的!我觉得很好,很有创造力,而且编的曲子比较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给你一个机会,邀请一位女生来演唱一下。
生(很荣幸地):***,请你来给我们唱一下吧。
(女生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静等候,接着女生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开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静。唱完后,掌声响亮。)。
师:她唱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词,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过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我认为这首歌的调子跟《四煞》的无限悲愁的意境也是能够吻合的。
学生是学习的体验者,体验是可以有多方面构成的,音乐也是其中之一。悲愁的离愁别绪本身已经用华丽秀美的语句表达了,理解时如用语言解读语言,一般会因过于理性而显得苍白,而曲词本身又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用直接的音乐演绎抽象的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音乐与文字相得益彰,更能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这点片段中做得比较成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设计范例三。
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
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师:讲讲看。
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生3: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
生4: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大笑)。
生5: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
生6: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
生7: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希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没有活力却要恋爱,荒唐而可笑,还有一点,我想大概是说,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
师:大家的推想大胆而又新颖。不管怎么样,画漫画的人富有斗争机智,战斗手法犀利,与正面斗争的柯瓦连科、华连卡一起,构成了丰富的“新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是完全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生:不是。
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成为漫画的虚拟作者,充分体验,悉心揣摩,进而把握小说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果只是一般地让学生谈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的影响,一则单调乏味,二则凌乱琐碎,三则很难即时生成文本的深层意义。由此来看,课堂的“互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互动,也包括人与文本的隐性互动,而换位体验就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展现学习主体课堂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新的认知天空。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五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并利用工具书理解意思。
2、熟读课文,通过讲解演示使学生了解利用谁的浮力打捞铁牛,认识事物的两重性。
3、学习本文按使发展有详有略和补述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捞前准备‘。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知识迁移,明确学习目标。
1、提问“一只皮球掉进又深又窄的树洞里去了,怎样才能拿出来?
2、引新揭题。
3、提出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2)学习”紧扣关键词“的方法读懂课文。
二、导学导练,掌握学习方法。
1、通读理思路,找出关键词(出示学法(1))。
2、实验攻难点、理解关键词(出示学法(2))。
指名读第二大段,其余的用序号标出几句话、用横线划出写了几件事。
检查、4句话4件事,4件事以卡片贴出。
(1)两船装沙这件事做得出色么?
(2)并船搭架是不是作得出色?演示:一只搭架行不行?
两只船并在一起搭架行不行?为什么行?
(3)为什么用粗绳拴牛?为什么派人摸清铁牛沉在哪里?
(4)这四件事准备工作能不能向我这样的顺序去做?(轮读)。
(5)这四件事不能随便去做,说明什么?这四句话一句接一句写,句子之间什么关系?齐读第二段,体会出色的准备。
3、入境学重点,理解关键词。
(出示灯片)再现打捞过程。
按学法第二步自学第三段。
检查:7句话2件事,卡片贴两件事。
(1)铲沙这件事是不是做得出色?板书:船浮、绳紧拔牛。
(2)船靠什么向上浮?
(3)划船这件事是不是作得出色?板书:拖回。
(4)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在哪里拖?靠什么?
(5)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
小结:和尚叫水送回的办法,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拖回岸边,这么笨重的铁牛都叫和尚拖回来了,他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打捞过程呢?齐读第三段,体会出色的打捞过程。
4、读议思结合,领会课文中心,(出示学法(3))。
(1)怀丙为什么会想到这出色的办法?齐读怀丙说的办法一句。(。
小结: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害也有利,怀丙就是利用水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捞起铁牛。请举例说明古代、现代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用水的浮力为自己,为人类服务的例子。
总结: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认识事物,预防事物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利用有利的一面,变害为利,造福人类,做个出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置疑问难,了解课文写法。
1、我们用紧扣关键词的方法学了这课,还有什么不懂?
四、总结评价,强化训练。
对照学习目标,你是否都达标了?
齐读学法三步,以《海底世界》为作业 ,检查学法掌握或发油印作业 ,课后延伸。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六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赵州桥》这篇课文的字词和第一自然段,课文中的字词你会写了吗?请拿出笔和纸,看手势写词语:坚固、美观、设计、洨河、石拱桥。
(学生写词语。)。
师:这就是刚才所写的词语,对照屏幕,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互相检查,老师巡视。)。
师:大家的字词掌握得真不错。
师:你能用这些词语来说说你上节课所了解到的赵州桥吗?
生: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生: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
二、阅读文本,探究学习。
师:赵州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并板书:坚固、美观。
师:它的坚固、美观体现在哪儿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齐读课文,找出写坚固、美观的段落。
生:第二自然段写坚固,第三自然段写美观。
师:我们先来看看赵州桥的坚固。
(一)坚固。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赵州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师;这样的长度、宽度与现代化的大桥相比,不算什么,但是赵州桥建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那时候没有吊车,也没有托车,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建成了长五十多米,宽九米多的赵州桥,感觉非常雄伟。
这里还用了两个数字:五十多米、九米多,使得赵州桥的长和宽更加具体。
生2:我知道了赵州桥的样子。
师:我们先看图说一说。
生: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边听边画。
师:我们再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师生齐读: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生: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看课件。
师:赵州桥设计上的最大独特之处就是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优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师:你们的讨论结果是一样的。
a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坚固)。
b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两个优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关联词来连接:既…又…。
这个关联词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呢?
同时存在的两个优点或者同时存在的两个缺点或者同时发生的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连接。
这两个优点可以交换位置吗?读一读,看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学生读句子,想一想句子意思有没有改变。
师:两个优点的位置交换了,意思改变了吗?
生:没有改变。
师:你们能用这个关联词说说句子吗?
生:小华既爱学习又爱劳动。
生:冬天没有月亮的夜晚既冷又黑。
生:洗衣机洗衣服既省时,又省力,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师:我们再到课文中把完整的句子读一读,注意将“既、又”读出重音。
师生齐读。
师:这种设计,具体指什么样的设计?
生:这种设计指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这种设计以前有过吗?
生:没有。
师:是谁第一个设计出来的?
生:李春。
师: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来点明?
生:创举。创举就是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师:多么了不起的设计呀!让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情感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从赵州桥的设计上,我们知道了赵州桥很坚固,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赵州桥很坚固?
生:时间上。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师:赵州桥在这一千四百多年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而它仍然屹立在河上,可见它是多么的坚固。
(二)美观。
师:赵州桥仅仅只是坚固吗,它还很。
生:美观。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感觉赵州桥很美观?
生:栏板上的图案很精美。
师:有哪些精美的图案呢?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观看课件。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观看课件。
生: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观看课件。
师:这些图案真的很美。你想把这美丽的图案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吗?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理解后小组汇报。
一小组表演,一小组朗读。
师:从你们精彩的表演与有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图案的美。
师:长50多米的桥面上难道仅仅只有这三幅雕刻吗?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栏板上更多的精美雕刻。
生: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龙在天上施雨。
生: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龙在龙宫里休息。
生: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
生: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生:有的刻着龙在大海里游玩;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施雨;
生:有的刻着龙在天上互相追逐;
生:有的刻着龙在龙宫里休息。
师:走着走着,看着看着,感觉所有的龙…。
生: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个样。
师:你们能不能试着将龙的活灵活现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读课文。
(三)不但 而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赵州桥的特点:坚固、美观。课文中有一句话将这两个特点连在了一起,是哪一句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句子。
师:它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师:说桥“坚固”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说桥“美观”是哪一段说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这一句既承接了上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像桥一样将二、三自然段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子,这样文章就能更连贯、通顺。
(三)这样一座坚固、美观的大桥,是由谁建造得?
生:李春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的。
师: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生:他们很聪明。
生:他们很能干。
师:是的,坚固、美观的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我们大声地赞美一下这些劳动人民吧。
师生一起大声赞美劳动人民。
三、激发感情,朗读体验。
生:不是。
师:我国的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许许多多像赵州桥这样世界闻名的建筑物。(观看课件)。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些建筑物非常雄伟。
生:这些建筑物很美观。
生:劳动人民非常聪明。
生:劳动人民非常能干。
生:他们真了不起。
生:我感到很自豪。
生:我觉得很激动。
师:让我们带着自豪、骄傲、激动的心情将课文完整地读一遍。
四、小结课文,指导观察。
师: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赵州桥时抓住了它坚固、美观的特点,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赵州桥似乎屹立在我们眼前。那我们在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时,也要注意抓住它的主要特点。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学校的教学楼,看看它有哪些特点,并写下来。
教学反思:
这是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这篇文章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复述或尝试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一、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我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对照图说说赵州桥的样子,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再对照课文中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在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种设计是以前没有过的,是李春第一个想出来的,充分理解了“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另一个重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我先让学生初步说出三种龙的图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再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理解。学生采取的学习方式是表演和朗读。在汇报交流时,通过小组的互相补充和教师的适时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我再进一步追问学生“栏板上还有哪些龙的图案?”,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出对赵州桥的总体印象:坚固 美观。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抓住“设计”一词探讨他的雄伟坚固。在讲解第三段时,结合表演、朗读、想象,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我首先板书“坚固、美观”,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简笔画的形式画了出来,让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一目了然。
三、抓住重点句子教学。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讲的内容是“坚固”,后面讲的内容是“美观”。课文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同时,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七
“买电器”
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
冯有祥。
课本素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第1课时“买电器”主题图。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教育功能: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初步感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的口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前后联系:前——一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后——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四年级下册《认识更大的数》。
素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问题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最近搬了新家,今天,他和我们一起去商场买电器,好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2、同学们,你能说出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吗?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就能说中图中所包含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能根据刚才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问题吗?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一台洗衣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多少钱?买其中两样或三样电器共花多少钱?1000元钱能买那几种商品?„„在学生提的数学问题中,如果学生能够解答的,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
深入探索,弄清算法。
1、课件出示问题:“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展示各自的算法。
比如:(1)先想5+8=13,再在得数后面填两个0,得数是1300。
(2)5个百加上8个百是13个百,即1300。
(3)看人民币的图,5张一百元加上8张一百元,是13张一百元,13个一百是1300。
(4)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得到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算法,并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领悟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相同,只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口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同加减。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运用有效的识字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本课生字。
2.运用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犯了错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小故事或关于里根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名言设疑,导入课题。
读名言:“用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责任》(齐读课题——责任)。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自主学习。
用词语卡片检查认读。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说)。
3.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小男孩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默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情感变化的词语,这是学习批读的一种方法。(板书:批读)。
(交流,板书:委屈委屈而为难自豪)。
三、自主阅读,边读边批。
1.为什么小男孩的情感会发生这样几次变化呢?请大家用心读课文,借助旁批阅读思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疑问简单地批在书上。(板书:读、思)。
2.结合你的批读,在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看看哪些同学最会合作学习。
四、全班交流,读中悟情。
1.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委屈?
(1)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无意闯祸、认了错、以为应该得到原谅,而老太太不肯原谅、索赔等词语体会小男孩的委屈。学生在重点词下作符号。
交流体会,小结:有的错误并不是认了错就可以了结的,还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钱物的赔偿,心灵的不安。
(3)带着我们的体会读“可是”这句话。
2.后来小男孩为什么委屈而为难呢?(请看第2段)。
(1)学生交流体会:自己拿不出钱,父亲有钱不能给。
(2)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小男孩很严厉?在最能体现父亲严厉的词下作记号。
(严肃、借、必须)。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关语句,读出父亲的严厉。抽读。
汇报,小结:严是爱,宽是害。父亲这样做是对儿子的一种严厉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4)师生分角色读第3段或同桌练习并抽生表演男孩与父亲的两次对话。
3.小男孩为什么感到自豪?
(1)生交流体会。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小男孩很辛苦?投影重点句,学生交流体会,并读好这一句。
(3)想象着小男孩打工挣钱的情境读句子,读出他的艰辛,体会出他的自豪。抽读,范读,齐读。
(4)理解“欣慰”,想一想:父亲为什么感到欣慰?读父亲的话。
4.父亲的用意达到了吗?读最后一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总统、深有感触)读里根的话,理解“过失”“自己的劳动”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再读一读里根的话,把它记在心里,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好处。
五、回归课题,升华激励。
读了课文,你们明白“责任”是什么了吗?请将你的想法批在课题旁边。
学生交流对“责任”的认识,老师引导准确表达。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批的方法进行学习,大家对责任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再读课题。让我们牢牢记住里根小时候的故事,牢牢记住“责任”这两个字,希望你们从小做有责任感的人,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
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
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
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
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一、教学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课文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它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全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首尾呼应。
群岛海底物产丰富,激发热爱西沙群岛之情。
本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接着,从海水色彩的描写体会西沙群岛海面的瑰丽风光;然后感受美丽的珊瑚、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重点品读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鱼和海滩、海鸟,体会物产丰富;最后创设情境,以导游解说形式积累语言,教师总结全文内容和首尾呼应写法。这20分钟的片段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感受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感悟鱼的多与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西沙群岛的富饶。
1、通过品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海底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体会西沙群岛海底物产丰富。
2、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与“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并练习表达。
1、体会西沙群岛的海底的鱼品种多、数量多而且非常美丽,认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四、课前准备:有关西沙群岛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片段导入。
1、西沙群岛物产很丰富。你知道有哪些物产吗?
2、鱼是西沙群岛最重要的物产。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描写鱼?
二、体会鱼的多和美。
1、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整体谈感受(鱼多而美)。
2、学生找出概括鱼多而美的语句。(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3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划出表示鱼多的词语。进行朗读指导。(强调“成群结队”“好看极了”“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
3、这段话哪句话具体写了不同的鱼类?(第2句话。)。
4、你喜欢哪种鱼,就读哪种鱼的句子。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出示图片—)引导这鱼儿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像什么呢?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指导想象朗读。个人读,小组读。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出示图片—)加动作指导朗读,小组赛读。
5、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鱼的喜爱之情!体会物产丰富。
6、了解“有的„„有的„„有的„„”,并练习说话。
8、体会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
练习: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
《陶罐和铁罐》案例片段及分析。
案例片段:
师:课文先向我们介绍了一只铁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板书:奚落)。那同学们,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瞧不起别人、欺负人„„)。
(一)。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品味人物对话。
师:那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用“------”画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然后读一读这些句子,并且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
1.教师指导:品读铁罐语句。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抓住词句指导朗读:。
来试试(2名)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理解词句示范朗读:
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谁能来读一读(我就知道你不敢„..)出示课件。此时傲慢的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的?(轻蔑)课件变色。那我们就模仿轻蔑的语气来读,同学们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范读)谁想读——谁再来读一读。
品味词句引领朗读: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什么?(恼怒)(课件恼怒红)谁能用恼怒的语气来读(2名)真是一只恼怒的铁罐!我们一起读好吗?(齐读)师:读的非常好!铁罐已经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破成碎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找的非常准)请同学们看一看铁罐是怎么说的?我们来听一听(课件)谁能模仿铁罐狂妄自大的语气来读一读呢?(生3)师:狂妄自大的语气是这样的,你们读的非常好!
2.自主学习:体会陶罐语句。
(1)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师:找到了吗?谁能告诉大家?(生;不敢铁罐„..)。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认为陶罐是什么态度呢?(放课件生答谦虚的态度)师:还有吗?再找一找陶罐回答的句子(生答)师;真不错!请看这一句(课件我确实„„)师读我确实不敢碰你这一句和如果没有确实我不敢碰你,哪个句子更好些?(加了确实的句子比较好)好在哪里?(„„)加了确实更能体现陶罐的什么态度?(谦虚)有没有不同的说法?(谦让)很谦虚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们认为陶罐懦弱吗?(生齐说不懦弱)从下面的句子中哪个词体现陶罐不懦弱?指课件(争辩)非常好!同学们看提示语在中间,说字后面是逗号,那提示语在前,说字后面就应是冒号。哪位同学当一当铁罐和陶罐争辩一下(生读)真是一只谦虚不懦弱的陶罐。同学们真会学习,现在请同桌分角色来读它们的对话,注意要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动作。(生读)师:谁想来读?(2组)听了同学们的读,老师看到了一只骄傲的铁罐和一只谦虚的陶罐。
(二)自由读课文三部分、理解体会寓意。
说(生想像说)那事情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课文第3部分,你就会知道。
生读后汇报。
师:好,那谁来告诉大家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
生:铁罐氧化,陶罐还在那里。
师:氧化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那老师告诉大家„„。
生:高兴。
兴奋。
惊奇。
赞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就带着惊讶神奇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师:我们不能像铁罐那样(生答骄傲师板书),要像陶罐那样(生答谦虚师板书)人与人之间要懂得(生答谦让师板书)你还得到什么启发?(生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了缺点要勇于承认,不能藏在背后让别人不知道)非常有道理,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板书)。
案例片段分析:
本环节从品味对话和理解寓意两部分进行教学。品味对话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抓住文中的两个人物的语言特点来分别理解人物性格。首先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来理解铁罐由傲慢到轻蔑最后到恼怒的心理变化,体会铁罐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朗读:抓住词句指导朗读、理解词句示范朗读、品味词句引领朗读。并让学生由试读、模仿读到齐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体会铁罐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学习铁罐语句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来体会陶罐的性格特点。在汇报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来理解陶罐谦虚不懦弱的性格特点。并让学生学会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标点符号的用法。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加深对人物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在理解寓意部分,这是本文的难点,先让学生展开想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变迁,此时被埋在地下的陶罐和铁罐又会说些什么?”接着读文汇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果如何呢?”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人们发现陶罐时惊讶、高兴的心情,最后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发?”从而揭示本文的寓意,突破了难点。
_
一、实验。
1、请3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取出乒乓球。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危险、紧张的情况,再次理解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
2、说话练习:
实验成功是因为。
实验失败是因为。
(做一做、演一演。可按照教育家做实验的要求与方法,在小组内做一做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认识,进一步体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意识。)。
二、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促司。提示学生重点读好人物对话。对小女孩在实验时说话的沉着、果断、无私,实验成功后说话的平静,对教育家说话的激动要认真制订体会,能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九
【导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名著。尽管沧海桑田事过境迁,但这篇小说仍旧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高中语文教材多次换血,这篇课文却始终保留下来,并且由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便为明证。传统的教学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时一般会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联系时代背景,得出“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卫道士的顽固、反动和守旧”简单的结论。本例试图以“漫画事件”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主题的潜在可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实录】。
生1:是自杀,也就是说,他自己的人格不健全,心胸狭窄,被别人气死的责任应该在自己。生2:我觉得外因很重要,没有像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这样的青年,光是像全城的人那样,他永远是不会死的。
生3:我折中。自杀和他杀,都很重要,不能分主次。
师:讲讲看。
生3:说他杀么,我觉得除了柯瓦连科和华连卡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画漫画的人,也是让他“郁闷”的,书上说“让他难堪极了”。
生3:我就是想让别里科夫出丑,让他难堪,谁叫他平时那么招人恨呢!
生4:我猜想这个人一定也喜欢华连卡,只是没有勇气表达,所以用了“离间计”来捣鬼。(众大笑)。
生5:从漫画的接收对象上看,发给中学教师和神学教师,显然要在教师集体中孤立别里科夫,发给当官的,大概是想告诉他们:“你的奴才居然要跟一个热情的女孩子结婚了,要出乱子了!”
生6:给当官者的意图不仅是嘲笑别里科夫,也是在嘲笑那群当官的,别里科夫更怕的是他的主子会生气,所以他才难堪。
师: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爱捉弄人的“促狭鬼”,倒像是一个很讲究斗争策略的——(部分学生小声说:地下党、革命者)。
生7:我还注意到漫画的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之所以希腊语中的“人”,是因为别里科夫是教古代语言,大概就是希腊语吧,一是来嘲笑别里科夫没有活力却要恋爱,荒唐而可笑,还有一点,我想大概是说,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已经不存在了,都变成了一具具会移动的僵尸了。
生:不是。
生:朦胧的。
生:淡淡的。
生:热切的。
【后记】。
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不单单是接受者,更是体验者,。有体验才有感悟,才有评价。片段部分要把握创作“漫画”的真实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成为漫画的虚拟作者,充分体验,悉心揣摩,进而把握小说作者的匠心所在。如果只是一般地让学生谈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的影响,一则单调乏味,二则凌乱琐碎,三则很难即时生成文本的深层意义。由此来看,课堂的“互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互动,也包括人与文本的隐性互动,而换位体验就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展现学习主体课堂旺盛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新的认知天空。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积累动词,运用动词。
3、通过恰当的修饰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一)说收集到的动词。
1、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表示动作的一个字词语和四字词语,你们都按要求去做了吗?
2、用一个数字说出你收集到的动词有多少?
3、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我们一起说出收集了多少动词。
大屏:我收集了个动词。
4、很想听听你们收集到了哪些动词。现在开火车交流。
(二)猜一猜。
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勤动手的孩子,为了奖励大家,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首先是。
1、看动作猜一个字的动词(六个)。
推、举、压、喝、跳、拍。
(难度增加罗。)。
2、看表演说一个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举十个)。
东张西望、挤眉弄眼、又蹦又跳。
东倒西歪、拳打脚踢、大摇大摆。
小结:同学们,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用动词把他描述出来。在作文中,我们必须学会准确捕捉人物的动作,这样就可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了。
二、品析词句,体会用词准确。
1、请闭上眼睛,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收集到的一个描写动作的经典片段。
6岁的小表妹看见了几只飞舞的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双手一捧,可蝴蝶却飞走了,她气得撅起小嘴,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1)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
(2)说出文中所用动词。
(3)我们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动作,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4)调换动作顺序,行不行?
(5)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6)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2、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用了哪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呢?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3、小结: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这就叫做动作描写。写好人物动作,首先要进行细致地观察,准确地运用动词,注意顺序,再适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就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三、片段习作练习。
1、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小试身手啰。
请填上准确的动词或修饰语。时间2分钟。
天啊!要迟到了。我()开被子,从床上()下来,()地()过校服,()上鞋子,几步()进卫生间,()地()出牙刷,()上牙膏,在嘴里胡乱地()了几下,然后,()下毛巾,在脸上()了两把,飞快的()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练:主题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题2、粗鲁男士的吃相。
主题3、胆小的他放烟花。
要求:
1、运用人物动作描写方法,选择本小组对应的主题进行刻画,字数50字——100字。时间5分钟。
2、小组成员交互作品修改,选取优秀习作在班级上展示,时间3分钟。
(五)读一读。
大屏展示:所用到的动词是()、()、(),这些动词得好的原因是。
四、总结:
细致观察人物动作,准确地用上动词进行描写,就能使人物象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1、交流收获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2、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人物动作描写。
细致观察,准确用词。
注意顺序,细化动作。
巧用修饰,突显特点。
根据场景,妙用修辞。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彩塑: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威武睿智的天王,有凶神恶煞的夜叉,还有武艺高超的金刚力士。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怒气冲冲的将军,有凶神恶煞的妖怪,还有神态安详的卧佛......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是那成千上万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轻抚银弦,低吟浅唱;有的手捧花束,洒向大地;有的三五成群,谈笑风生;还有的手拿宝剑,练习功夫......
4、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形象鲜明,神态各异。有生龙活虎的哪吒;有诡计多端的妖怪;还有威风凛凛的将军。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五万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千上百的飞天。看,他们有的腾云驾雾,衣裙飘逸;有的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有的双眸微闭,凝视远方;有的载歌载舞,婀娜多姿。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祝福设计者:开开心心浙江杭州第九中学。
【导言】。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生:她没有名字,就叫“祥林嫂”。
生: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
生: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按习惯应该叫什么了?
生:贺六嫂。
生:可能是大家叫习惯了,不愿改口吧?
师:是吗?能不能从文章中找些可能性出来呢?
生:课文强调“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应该不是习惯叫“祥林嫂”这么简单。从下文不让她沾手祭祀的事情看,应该是人们根本就不想承认她改嫁这个事实,认为她改嫁是“败坏风俗”的,是“不干不净”的。
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这样的祥林嫂最终被人们彻底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记】。
鲁迅作品的语言一向为人所称道,《祝福》中祥林嫂两次到鲁镇做工,前后身份有所不同,但小说中人们对她的称呼没有发生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深思。无论是什么细节,往往都有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态度。从细节入手,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介入人物角色中。本片段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语文课堂就有了活力和张力。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 学习《荷花》一文的写作方法,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 学会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1. 出示荷花图片,谁来说说:这是些什么样的荷花?
2. 要怎样才能把一种事物说具体、写生动,一直是个让我们头痛的问题,对吧?可是有人却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得详细而生动,我们今天也来学学他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吧!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这段话出自那篇课文?
2、对,这段话出自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一文,接下来咱们边读它,边思考:这段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荷叶和荷花? (指名答,板书:颜色 样子 )
3、颜色描写的指导
(1)句子中的哪些词是写它们的颜色的?(指名答后,变色显示)
(2)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写颜色的词?(指名说)
(3)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写颜色的词语,我们来读一读吧(齐读)。
(提示孩子:同一种颜色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4、样子描写指导
(1)我们再来看看哪些句子是写荷叶及荷花样子的。(指名答,变色显示)
荷叶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荷叶比作了什么?(大圆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比喻)
(2)你会说比喻句吗?那我们来试着说几个比喻句吧!
太阳像个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开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这些荷花有几种不同的姿态?
(2)为了把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描写,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你能把那组关联词找出来吗?(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导
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抒发自己的——感受。(板书 感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齐读。)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刚才我们只能用一句话来描述的内容,现在变成了那么生动具体的两个段落。由此可见,写一种景物时,我们只要认真观察,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颜色、样子写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了,对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出示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图上出现的是什么花?它有几种不同形态?(指名上台指出,老师用小标题做记录。)
2、现在我们把同学们观察到的这几种花的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组关联词将它串起来读一读吧!
3、和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比起来效果怎么样?(干巴巴的,不生动)那我们就得用“比喻”的方法来帮忙了。(引导孩子逐句的说比喻句。)
4、看着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1、大家说得真棒。其实,我们刚才进行的就是对《荷花》这篇课文的一个片段口头仿写。现在,只要将刚才我们说的或是心里想的内容按板书上的顺序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写了。咱们赶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颜色
写清 样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认知目标:掌握含有小数连除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
“上周”是指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
教师: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
解决问题二:
教师: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又能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220.5÷7=31.5(千克)。
小结:要求“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奶牛的头数;要求“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就用总产奶量除以产奶的天数。上面两个问题都能用一步解答出来。
解决问题三:
教师:想一想,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还能一步求出来吗?教师:那么,应该先算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学生讲解方法一:要求“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先求出1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板书如下: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1头奶牛上周产奶多少千克?3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3=73.5(千克)220.5÷7=31.5(千克)。
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三、课中小结。
通过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正确地找到阅读中的读写结合点。
2、学会阅读中的写作方法,准确地运用到写作中。
3、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4、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学习阅读中准确地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一、深入课例,体会写法。
1、出示《月光曲》这篇课文第八、九自然段的内容。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课文既写了皮鞋匠看到真实景物,又写了他联想到的景物。请同学读课文分辨事物与联想。
3、让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前两句,问: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答: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于是老师就顺水推舟说: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4、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5、听乐曲,有感情地朗读。
6、比较读,明白联想的好处。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八、九自然段。师:听了刚才的音乐,听了同学们刚才声情并茂的朗读,那真是一种享受,但是,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请同学们比较读读看,去掉联想后的文字美不美?学生在比较读后得出:去掉联想部分的文字不美。
7、类似的写法还有: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8、总结: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二、运用联想,练习写作。
1、出示一幅春天美景图。今天让我们来当一回大作家,把自己看到的写具体的同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2、学生观察,动笔描写。
3、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片段,师生体会其联想的妙处。
4、出示片段,你能在这句话里加上你的联想,使它更生动吗?
5、出示片段,加上你的联想。
6、请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师生共评。
三、总结。
人的内心总是有丰富的想法,正是这些想象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美丽。联想也是一种能力,习作中联想的运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充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出彩。
四、布置作业。
修改第一单元习作,在恰当的地方用上联想。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细读感悟(教学难点)。
(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村子里没有井。
生2:没有井就没有水喝。
生3:我知道了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你觉得乡亲们吃水方便吗?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不方便。我是从“很远的”这个词知道的。
生2:还有“挑”。
生1:我会觉得很累。
生2:我会觉得两条腿发酸。
生3:我会觉得两条腿发软,会摔跤,会把水弄洒。
师:真想不到沙洲坝的乡亲们要想吃水,竟然要走那么远的路,要费那么多的力气。
师:毛主席看到乡亲们吃水这么难,心里会怎么想?他是怎么做的?
生:毛主席看着他们那么辛苦,所以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出示: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师: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生1:他们很高兴。
生2:不用很辛苦地去挑水了。
生3:吃水方便了。
师:以前吃水很不方便,现在却变得方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
生:毛主席。
师:如果你是村里的人,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生:毛主席,谢谢你。
赏析: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撰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他们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只是表层化的阅读。如何消除学生与课文的间隔和距离?这个教学片段努力寻找语言材料与学生经历的“共通处”,设法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调动相关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中获得生命,使课文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有了水井之后,人们的心情会怎样?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导入:
我们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神童变成庸人的故事;一个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故事;一个天才的悲剧。)
二、探究:
(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等式:天才=人才?
你认为这个等式成不成立?
从《伤仲永》着篇课文里我们知道这个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学们,根据你们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吗?
当然是。他五岁还不认识书写工具时就能写诗,并“自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诗立就”,而且诗的“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过他后来怎样呢?十二三岁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后“泯然众人矣!”这位天资过人的.神童最后并没有理所当然地成长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变成众人的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你认为是谁的错?)
1、是方仲永的父亲错了,因为他“不使学”。
(他的父亲也没有错,因为他家里很穷,人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肯定要想办法来生活啊。)
2、是他同乡造成的这个悲剧,因为他们“宾客其父亲,以钱币求取方仲永的诗”。(都是金钱惹的祸,做为父亲当然也期望聪慧的儿子有朝一日,也能前程似锦。可如果不是乡亲们用钱来买仲永的诗,他父亲也不会那么去做。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下农民阶级的悲观命运的映射。)
反对:宾客也没错,难道花钱欣赏别人也有错吗?
3、是方仲永自己的错,因为他没有极力的.吵他的父亲送他上学。
(方仲永没错,从“日攀仲永环谒于艺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亲强迫他去的,并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问:假如他极力的吵着要上学能如愿吗?(封建家长制下,忠孝伦理下,仲永再怎么反抗也是徒劳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多的贫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够成才,可事实上他们都读不起书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错了。
他们应该劝仲永的父亲送他去上学。
追问:那么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你会怎样劝仲永或仲永的父亲。
片段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材简析:
《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难点: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教、学具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设计特色: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我会认”的字,理解部分词语。
教学流程:
(略)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美文赏读,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写的,他在这篇课文的前面曾经这样写到: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想问点什么吗?
是啊,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什么会让作者恋恋不忘呢?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三.学习课文。
1.课文有些语句就直接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划横线)。
2.全班交流。
重点体会:
句1: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a.指导学生抓住“左顾右盼”体会高傲。b.指导朗读。)。
句2: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句3: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句4: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想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要你一口。(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指导读出“高傲”。)。
3.文中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白鹅的高傲,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也分明感受到这是一只高傲的鹅,你还能找出来吗?(划波浪线,并在旁边标注阅读感受。)。
(这时让学生静静地读书,细细地品味,进行个性化地阅读。)。
4.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讲给同学听,并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如果有同感可以采纳,有异议可以辩论。)。
5.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a.由“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想开去,提问如果鹅会说汉语,它会说什么?
2)、第四自然段。
学生演示净角出场。并与鸭对比感受鹅的高傲和可爱。
3)、第五自然段。
重点体会“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这段同样也写出的鹅的高傲和可爱,读读想想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习并体会“反语”的好处。)。
四.总结全文。
在这荒凉的环境中,只有这只白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躯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么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